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

时间:2019-05-13 06:2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

第一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

记叙文阅读----第五课时(写作手法分析)

复习内容:记叙文表现手法的分析。复习过程:

一、真题回放: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 ——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方法指导:

(一)准确把握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 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 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作用: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6.侧面(间接)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7.伏笔和铺垫: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揭示或暗示;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 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注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1.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2.结合人物性格进行分析。3.结合作者情感进行分析。4.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三、当堂训练:

那只天真的豹子

①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上慢慢沁出了冷汗。

②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土,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具有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③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中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④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

⑤很快,他发现了豹子。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开了。两个月以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小,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⑥半个月以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⑦摄影师从容地拍摄着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⑧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⑨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大树,竟睡着了。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簌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猎人立时毛孔喷张,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猎人以为是在做梦,他悄悄使劲咬嘴唇,感到了疼痛。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叨枪管。

⑩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⑾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 ⑿猎人很久都没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1.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 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选文题目中的“善举”指什么事情?为什么说它是“最美”的? 2.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3.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四、巩固练习: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1.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2.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第二篇:记叙文表现手法

中学生常用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运用举例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5.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静相衬,是景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已静写动或以动衬静,则不仅会使动景更生动,静景更静谧,而且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和谐的艺术形象.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

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二、典型题例解析。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边试题。(15分钟)

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 文/刘继荣

① 德克士餐厅里,走进来一对母子模样的人。母亲有六七十岁,瘦瘦的,很精神,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儿子,是个已经发福的中年人,头上,有星星点点的白发,显得老相。

② 我和儿子猜测,他俩是打头阵的,等食物上齐了,孙子立刻会到。而且,开吃的时候,老人照旧有各种不吃的借口,或者,只象征性地尝一两根薯条,想方设法地为儿子省钱。

③可这一回,我们俩错了。点餐时,老太太的表现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她的主意随时会变,吃什么已大费周折,喝什么更是伤透脑筋。后面排着的人颇有烦言。儿子略催了催,她竟大发脾气,将助听器摔在地上。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那个儿子,脸色平和地收拾起坏了的助听器,不尴尬,亦不恼。

④终于,他们端着食物出来了。没想到,老太太对座位的挑剔:里头的座位,太闷;中间孩子太多,嫌吵;靠门的座位,客人进进出出的,有风。好容易找着一个,又嫌挨着洗手间,没胃口„„儿子端着盘子,跟在皇太后身后,满店转悠,令许多人侧目。

⑤忽然,她走过来,指着我们的桌子,要坐这里。中年人有些为难,只讪讪着。我赶紧招呼儿子,挪到旁边,让老太太坐下。中年男人感激地一笑,放下手里的餐盘,也坐下来。

⑥老太太胃口奇好,孩子般香甜地咀嚼着。中年男人不吃,只是静静地,看母亲吃。

⑦ 门一开,两位年轻活泼的员工,领着一队孩子进来了。他们刚刚在门前跳完舞,每个孩子,都拿着一条围巾,男孩,是蓝色的,女孩,是红色的。老太太的眼睛,在一瞬间就直了,她指着红围巾,问儿子要。

⑧ 中年男人走过去,要求买一条。服务员为难了,她说自己无权决定,要问过领班。领班满脸抱歉地回答,这是给参加跳舞的小客人的赠品,对成年人,不卖,也不赠送。老太太委屈得眼圈都红了,不吃,也不喝,任性地,一定要那条围巾。周围,有人窃笑。

⑨ 又有一群笑闹着的孩子,准备起舞了。中年男人忽然站起来,恳切地请我代他暂时照看母亲。然后,他走向领队的女孩:“我母亲在这里,我也应该算做一个孩子,请让我也参加跳舞,替母亲领一条红围巾。”女孩愣住了,过一会儿,她勇敢地点点头。

⑩ 餐厅里,有人在窃窃私语,说的是这个男人。为了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当过搬运工,看护过病人,现在开出租。老太太在丈夫去世时,精神受到刺激,耳朵也听不见了,性格变得暴躁。可一家人都疼她爱她,竟让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都羡慕不已。

⑾忽然,老太太起身往外走,我和儿子慌忙跟上去。外面,已经站了很多人。这个近四十岁的男人,被戴上了滑稽的卡通头饰,他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与整个场面格格不入。音乐,欢快地响起来,这是一只快舞。

⑿在三月的阳光下,在一群烂漫灵巧的孩子中间,一个体态臃肿的男人,艰难地转圈,跳跃,与小朋友拉手,踢腿,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滑稽地摇晃着脑袋。他身体僵硬,手忙脚乱,尽管如此,每一个动作,他依然做得非常认真。⒀终于,满头大汗的男人,拿到了围巾,他跑过来,替母亲系在颈上。老太太欢喜地转过身,在窗玻璃上照着,她听不见,身后响起的热烈的掌声。⒁ 中年人再三地向我道谢。儿子好奇地问:“这位奶奶抚养你,是不是吃过很多苦?”他微微一笑:“请你记住,只要做了母亲,就算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难,也一样有资格,享受世上最好的爱。”十二岁的儿子,目光里顿时充满了敬意。

1.作者写周围人对老太太的态度的用意是什么?

2.从全文看,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⑿段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请赏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第三篇: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一、常见和较常见的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承上启下 首尾呼应 伏笔 照应 铺垫 悬念 顺叙 倒叙 插叙 表现手法包括: 直抒胸臆 想象 联想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等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还可以笼统写成 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三几种常见表现手法解释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衬托(或烘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衬托:点衬点 烘托:面烘点 8.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五种表达方式详细解释:(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附:

区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四、几种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

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

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示例

1、对比。

作用:把……和……相对比,突出了……(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2、烘托、衬托。

区别:烘托——“……面”烘“……点”;

衬托——“……点”衬“……点”。

作用:营造了……突出了……

3、扬抑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情节曲折,吸引读者,突出(后者)。

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作用:烘托正面。

正侧结合好处:使所描写(人)事物(的……特点)显得更鲜明突出,生动

形象,立体丰满,具体丰富。

细节描写:突出了……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

如:哪里采用了****的表现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篇: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发布者:刘正远 发布时间: 31/10/2011 PM 5:56:39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

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第五篇: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导语:在记叙文中有很多种表现手法,那么大家都了解多少了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下载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

    一诺千金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

    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与训练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中考常考题型解析; 3、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一、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

    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一、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合集)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达方式 【复习目标】 【课前复习导学】 一、温故知新: (1)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

    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1、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中......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 对比。(广普) A:如:契诃夫的《变色龙》, 写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一般的性格。 B:如:莫泊桑《我的......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共5篇)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有哪些?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