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下诗歌背诵

时间:2019-05-13 06:5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下诗歌背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下诗歌背诵》。

第一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下诗歌背诵

古代文学史必背篇目

1、赠白马王彪曹植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xī)。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qīn chïu),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chèn),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2、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①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qiàn qiàn)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qiïngqiïng)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①:有他本作“鸿南翔”,此从课本。

3、咏怀·独坐空堂上阮籍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4、咏怀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5、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xū)来游? 被褐出阊阖(chāng hé),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6、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8、登池上楼谢灵运

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zuî)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xùn)禄反穷海,卧痾②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qiān)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qīn)。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②:有本作“卧疴”,此从课本。

9、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灞(bà)涘(sì)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méng),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10、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zhízhú)不敢言。

11、拟咏怀(其七)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羗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12、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4、古意呈补阙乔知之③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又名曰《独不见》,《古意》

15、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6、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④有羡鱼情。④:有本作“空有羡鱼情”,此从课本。

18、燕歌行高适

序:开元二十六(开元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一作借)颜色。摐[chuāng]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pèi] 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一作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一作风)飘飖那可度(一作越),绝域苍茫(一作黄)更何(一作何所)有。

杀气三时(一作日)作阵云,寒声(一作风)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9、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20、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⑤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⑥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⑤:有“览”本,此从教材 ⑥:有“消”本,此从教材

21、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3、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4.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特别鸣谢

李梓贤王茹王仁晓

一群可爱的宝宝荣誉出品

2016.5.31

第二篇:大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田轲 李洁羚 彭嫚整理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东晋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哲学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意而言,这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当时以武帝次子萧子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沈约和周颙是其中的重要文人。沈约和周颙是声韵学专家,他们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谢眺等诗人则在诗歌创作中大力实践此学说,从而形成了“永明体”诗,它是古体诗歌向格律诗转变的一次关键的转折。

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靡丽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文人时达到全盛。“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上官体:指唐高宗龙朔(高宗年号之一)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注重诗的形式技巧,追求的声辞之美。

初唐四杰:高宗、武后时期,当宫廷诗人仍然把诗歌当作点缀太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出现了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一批英姿勃发的天才少年。四人年少志大,才高位卑,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得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给唐诗带来了真正的生机,四人由此被成为“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表现农家生活现实。多采用五言,风格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经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时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这些诗人大多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新乐府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人继承,后又得到白居易、元稹的大力支持。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叫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和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简答论述题:

曹植的诗歌创作:

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A内容特点: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

满信心,如《白马篇》

B艺术特色:诗情意气风发,诗语辞采飞扬

后期诗歌:A内容特点:主要表达由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抒发生命价值不能实

现的焦虑,雄心不能施展的苦闷和对社会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可分为四类:a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 b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 c述志诗如《杂诗》 d游仙诗如《远游篇》《游仙诗》

B艺术特色:后期的诗歌是他在压抑、痛苦、悲伤中的哀号,善用比兴的手法寄寓悲壮的情感,这类诗最能代表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也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植是建安文坛上一位众体兼善的作家,也是建安一位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不仅当时好评如潮,后世同样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广受推崇的原因:A文采富艳,辞采华茂,骨气奇高; B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C他的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哲理思考引入到诗歌当中,同时又能巧妙地将其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结合,使得诗歌的内涵更深。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隐晦曲折的特点。

(2)阮籍诗歌是在明朗单纯的乐府诗歌和文人拟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他扩展和加深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开掘和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潜力。

阮籍的生平遭际和思想与创作之关系:

(1)阮籍诗歌大多不是抒写具体人事引起的情绪波动,而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综合透视和体验。他将黑暗的社会、腐败的政治、多难的人生内化为一种忧伤的情绪,一种痛苦的感受,而在抒写这些情绪和感受时又省略了造成痛苦和忧伤的环境和原因,表达的是纯心灵的境界。(2)《咏怀》诗是他对时代与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沉思的结晶,忧生和讽世是《咏怀》的两大主题。

陆机诗歌的特点:(1)内容多模拟

(2)

文词繁缛

(3)语言华美典雅,多用排偶

左思《咏史诗》的特点:

语言简净,不重词彩,没有累赘的铺衔,虽也多用对偶,但出语自然,不求工巧,这些都很好的适应了抒情的主旨。

A主题深刻: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充满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浪漫情调。B开创了以咏史与抒怀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C诗歌语言精切,用典帖切,“借古讽今而又思致深刻”。

左思作品发扬“建安风骨”,内容充实有深度,作品有风骨和气度,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思想核心:庄子的思想,对儒道思想进行调和、取舍,委运乘化。

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虚伪、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委运乘化,没有身外奢求的人生,他喜爱的生活环境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情趣的乡村。

(二)陶诗的艺术性:★★

朴素、自然、真醇

(1)是情、景、事、理的浑融,重在写心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没有激烈地语言,平淡自然)

(3)萧散冲澹的意境(澹:安、平和),诗意恬淡醇厚

原因:诗人不是为了客观描述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不是随意选取田园生活中的影像,而是摄取那些最能引起他思想共鸣的影像,于是,平凡的生活素材便含有了诗人的情感和趣味,意境由此而产生。

(4)

富有哲理情趣,着重主题意象的把握,注重把感情融入到诗歌中。

(三)陶诗田园诗的内容:

第一类: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来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第二类:写躬耕生活的体验。

第三类: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四)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其地位真正受重视在唐代,真正得到确立在宋代。

(1)打破玄言诗统治的局面

(2)开创了田园诗的创作道路。诗风“平淡自然,韵味隽永”。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1)他既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音节错综变化,大体上隔句用韵,雄奇奔放,适于表现激荡不平的情感。(2)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刚健质朴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结合起来,再加上文人创作的词彩,从而使自己的诗歌语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3)他在乐府诗中灌注了强烈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色彩,多方位、全面的反映生活,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写景、写情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昂扬飞动,富于力度,自我形象鲜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文学特点:

内容:记载了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其侧重两晋。所记载内容以反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为主,全方位反映了士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情趣。

特点: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无铺叙或过多的描写,也少夸张,但寥寥数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以仪貌取神的手法,抓住人物最有特征和最富有意蕴的言行,多用口语。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1)感情表现上,北歌直率粗犷,南歌婉转缠绵;

(2)语言风格上,北歌刚健质朴,富有力感,南歌精致华美,多用双关隐语;(3)诗歌形式上,北歌与南歌五言四句的体式为主。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诗歌之所以能在唐代发展到顶峰,最重要的是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诗人创作的自觉意识。六朝以来,五言诗已经成熟,七言诗渐渐兴起,山水诗已经产生,新诗体已经出现,声律学说已经盛行,文学已经独立于学术之外,各种选本和文学理论著作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外因:A.民族融合B强大而且气度恢弘的唐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开放

C社会结构,皇权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士族影响减弱,士人因科举制度而获得出头机会

D思想学说多元化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在《修竹篇序》中,批评六朝以来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错误诗风,他认为纠正的方法应该是,以建安正史文学为标准,来作出改变。他提出“汉魏风骨”的口号,要求恢复、发扬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纠正当时诗歌柔弱轻靡的不良倾向。

A推崇壮美刚健的诗风,呼唤“汉魏风骨 ” B肯定风雅比兴的传统 C强调诗歌要有“兴寄”

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1)不事雕琢,自有超妙之趣,语言淡而不薄

(2)诗歌以冲澹(不绮丽)清旷为基调,孤清为特色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中有画”表现在王维融诗法与画法与一炉上。

王维诗的表现技巧与画的表现技巧在诗歌中的融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他常常采用意象并列的方式描绘自己瞬间的空间印象(以《田园乐七首》之

五、之六为例分析)

(2)他善于将点、线、面、色等本来属于绘画的表现手法融汇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生动逼真的画面(以《使至塞上》为例)

(3)采用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移步换形,便于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同一对象(以《终南山》为例)

(具体参见戴建业老师课件)李白

主导风格:豪放飘逸

豪放是指李白的诗歌感情豪迈奔放;飘逸是指李白的诗歌给人一种流动轻快、自然舒展的审美感受。(结合具体诗歌论述,详见戴老师课件)艺术特色:(1)豪放飘逸,书写自我

(2)丰富的想象,奇妙空灵的意境(3)各种诗体,各有特色

(4)语言自然 七言长诗的艺术特色:(1)从句法特点来看,李白的七言歌行多采用无拘无束的散文句法,他的七言歌行完全像今天的自由体新诗一样自由地挥洒,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审美感受。这种蓬头散发式的语言恰恰呈现出一种飘逸自然、豪放浪漫的风格;他还将大量虚词引入诗中,加之他那奔放的情感,读来令人感到豪迈不羁;

(2)从章法特点来看,李白的七言歌行开合、起落都没有任何过渡的痕迹,飘然而起,陡然而落,构成一种飘逸洒脱的美学效果;

(3)从诗歌感情来看,李白的七言歌行中跃动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这些强度相当而方向各异的情绪相互抵牾、排斥、对立,并因此而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绝句的艺术成就:

(1)他的绝句在句法安排上纵横变化,非常自由,追求流动轻快、飘逸洒脱、自然舒展的审美效果;

(2)在句型上用单句而不用偶句,使音节错落有致,读来轻快流走;(3)从章法上来看,李白的绝句有如下特点:

A层层向前推进,后一句总是前一句的深入,形成了绝句章法上深层的内在结构——主体对客体的不断超越,使得诗歌不断向高远之境升华,激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B李白的绝句多采用侧面切入或暗示的手法,引人想象,饶有余韵。

杜甫

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

“沉”是指情感的深沉高远,“郁”指情感的愤懑抑郁,“顿挫”既指诗中的技巧,也指诗中的情感特点,“顿挫”好比书法中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顿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作为杜诗主导风格的沉郁顿挫,是指他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悲剧性色彩,感情深沉、抑郁、凝重,与这种感情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不是飞流直泻,而是婉转回旋,波澜起伏。(参见戴老师的课件)艺术特色:

(1)兼善各体,尤善古体与近体诗、律诗(2)语言表现力强

(3)沉郁顿挫为主的风格。(4)“诗史”,写**社会中方方面面,引起广大共鸣,写民间百态,有民间性、正义性。(注:本资料根据戴建业老师课件、韩维志老师的学生课堂笔记、古代文学史教材及其他相关复习资料整理)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下)

 严羽评价宋诗“以文学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世称严沧浪。一生未曾出仕,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号“九严”。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号召学古,所著《沧浪诗话》名重于世,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以文字为诗”,不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诗中,也包含了对诗歌语言文字的锻炼。宋代诗人力求打破诗文界域,把散文中的论辩述理融入到诗歌中,其好处在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使之更容易自由挥写,并显示出一种更富于哲理的韵味。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这首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

“以才学为诗”是指宋诗中诗人经常在前人创作过的题材上进行创作或翻新,宋代诗人也经常将前人的诗句融入自己的诗作中,或是在诗歌中引入大量典故。北宋诗人梅尧臣在是诗歌题材上继承了唐人的日常化趋向,他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语言朴素,描写自然。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借鉴了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典故。

“以议论为诗”就是诗歌由传统的以物象传达情感,改变为直接议论的表达方式。宋代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偏向道德化与理性化。北宋诗人王安石《明妃曲》中“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表达了诗的主题——昭君出塞悲剧的原因,就是历代帝王玩弄、遗弃女子所致,古今中外皆如此。 宋代散文兴盛的原因

社会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与参政热情提高,积极发表政见;受到理学的影响,士大夫怀有自觉的卫道意识,弘扬己说,反驳异己;唐人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说影响宋代文人的思想;宋代文学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加强。

文学发展原因:由于欧阳修、苏轼等人发扬,宋代散文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使散文获得了新的活力;散文具有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重要功能,欧苏等人将这三种功能近一步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和文学意味;宋代散文风格丰富多彩,整体倾向区域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加自然和贴近生活,更加实用,用途更广,也更易为世人所接受。 宋初三体(名词解释)

宋初三体指白体、晩唐体与西昆体。

白体是指宋初诗人效法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的近体诗的一种诗,描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多以小碎篇章唱和。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

晩唐体是指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诗歌流派,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主要特征是:

一、创作重视锻炼苦吟,以刻意造字为能事;

二、在体例上,多用近体而少古体;

三、题材偏窄,观察细致;

四、诗风清瘦。代表诗人有“九僧”、林逋、寇准等。晩唐体对宋诗语言上翻新出奇的倾向有影响,但缺点是意向单调,形式呆板,诗中的情感色彩比较单调。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得名,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写作艺术消防李商隐,对仗工整,整饬典丽。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诗体多近体诗,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缺点是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诗歌缺乏独立精神,很少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用典过多,多使用绚丽色彩与瑰丽意向,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最后宋真宗下诏批判,走向衰落。 “二晏”

“二晏”是指晏殊与晏几道。晏几道为晏殊第七子。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晏几道创作延续其父的“花间”传统,固守小令阵地,但又不是重复“花间”境界,而是创造了新的艺术境界。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词风逼近其父,既有晏殊词风的清丽婉曲,语多浑成;又比晏殊词沉挚、悲凉。特别是在言情词上,更优于其父。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她们美好心灵的篇章。也有关于个人情事的回忆和描写。通过个人遭遇的昨梦前尘,抒写人世的悲欢离合,笔调感伤,凄婉动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态度和性格。 柳永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柳永词多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词风浅俗艳丽。

贡献:

一、大力创作慢词,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使得慢词篇幅体制扩大,表现力增强,内容含量得到扩充,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

二、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三、创作方向——以俗为雅,俗不伤雅。内容世俗化,有都市风光与风土人情、羁旅行役与对男女恋情的歌唱。

四、语言表达上充分运用现代生中的日常口语与俚语。

五、词的体式与内容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与白描的手法,巧妙地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述、布景与言情。传统的小令只适用于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抒发主人公情思意绪;

五、题材上朝着自我化倾向发展,注重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态,多羁旅行役之感的作品。

柳永的词对婉约派有直接且明显的影响,对于豪放派有间接迂回的影响。 诗文革新运动(名词解释)

是一场有政治变革引发的文学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和五代文风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

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传道明心”、“文从字顺”的古文,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运动形成高潮阶段的代表作家有范仲淹、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革新主张核心是怎样使文学在建立完善的社会秩序方面起到更积极实际的作用,维护了文学存在的权利,和文学作为一种种艺术创作活动的价值。欧阳修的论文主张是:道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文道并重;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样的思想把文学与道看得同样重要,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一样重要,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欧阳修的主张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的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1.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更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2.大多为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以议论说理见长。3.直抒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极度简洁与周密的说理相结合,形成“瘦硬通神”的独特风格。

4.但缺点是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艺术感染力欠缺。 苏轼  李清照

 为什么说陆游似杜甫,又有小太白之称?(笔记P39)

陆游的诗歌兼融了李白的飘逸浪漫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身。他的诗歌中既有丰富瑰丽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也有现实主义的深沉与思考。

陆游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诗气势奔放芳、境界壮阔,他常常把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倾注在诗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在陆游的诗歌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是一个重要题材。面对南宋的半壁江山在异族统治之下,而且额金兵南侵的威胁仍然存在,陆游的诗中渴望恢复祖国河山,例如《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终对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收复北方失地、统一祖国的真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诗人的诗歌中多描绘自然山水之作,陆游善于从各种生活场景中发现诗材,并细致入微地进行描述。《游山西村》中对农家生活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陆游还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情感伤感细腻。

 杨万里的诚斋体

杨万里,南宋诗人,他主要的诗兴是诗人对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他将理学加入到他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这使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杨诗的语言活泼、想象丰富。

诚斋体得名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范成大与《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生动而别具一格。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使金纪行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的田园诗把古代士大夫自抒隐逸情趣和描写农民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两大传统,创造性地合为一体,全面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四时田园杂兴》中“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范成大诗歌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辛弃疾的词及其特点,“以文为词”(笔记P33) 格律派(笔记P35)

代表诗人有姜夔、周邦彦、吴文英等。周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姜夔是格律派的宗主。该词派尚雕琢,重音律、求典雅,造境遣词,均避俗崇雅。吴文英词主密丽。 “永嘉四灵”(书P169)

“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江湖诗派(书P171)

“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当时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为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江湖诗派诗人多以江湖相标榜,作品表现了他们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作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厌恶仕途、企羡隐逸的情绪。江湖诗派的部分作品对南宋社会有较为深刻的反映。这些诗作或题咏山川、或记述事件,借以抒发作者爱国情怀,发泄对朝廷的不满,指斥权贵的丑行,再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江湖派诗人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古体诗和七言绝句上。他们大都不满江西诗派在诗中堆砌典故、炫耀学问的倾向,力求平直、流畅。一些江湖诗人喜欢仿古体乐府,或雄放劲切,或质实古朴;也有一些人专在绝句上下功夫,细致精巧,长于炼意。刘克庄《军中乐》: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也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比所学的唐代诗人的面要宽得多,同时又多少受了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影响,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诸宫调(书P206)

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复印P39) 分析欧阳修《秋声赋》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   南戏在形式上与杂剧的不同之处(复印P44)

《琵琶记》的思想艺术成就(复印P47;书P281)散曲的形式、特点及风格(复印P48;书P291)分析关汉卿《一枝花 不伏老》

这首散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地添加衬字,娴熟地运用排比句、连环句,造成一种气韵镗鞳的艺术感染力。譬如〔尾〕曲中“你便是落了我牙”一句,那向前流泻的一组组衬字很自然地引起情感上激越的节奏,急促粗犷,铿锵有声,极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向“烟花路儿上走”的坚韧决心。全曲一气直下,然又几见波折,三支曲牌中“暂休”、“万事休”等情绪沉思处,也往往是行文顿挫腾挪、劲气暗转处,读来如睹三峡击浪之状,浑有一种雄健豪宕、富于韵律的美感。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期末考试背诵版)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窦娥冤》、《单刀会》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元诗四大家:

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不但不能与前代诗坛的大家相比,就是在元代诗坛上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诗人。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剧坛领袖 内容梗概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天章因欠高利贷无力偿还,被迫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只身赴京赶考。13年后,窦娥已守寡三年,蔡婆婆找赛卢医索债,险为所害,而“搭救”她的张驴儿父子意欲霸占蔡婆与窦娥,蔡婆婆默许张氏父子,窦娥不同意,张驴儿要挟赛卢医出售毒药,欲毒死蔡婆,却误杀其父,贪官是非不分,胡乱判案,造成窦娥的千古奇冤。窦屈死三年后,窦天章在窦娥的冤魂的再三警示下,终于为她平反伸冤。通过公案故事,揭示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对弱小者残酷压迫,表现对于公平的秩序和安宁的向往。反映弱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带有“社会剧”意味。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1、弱小、善良而多难。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后,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公堂上,不忍婆婆被打承担罪名,临刑时,怕婆婆伤心,请刽子手绕道而行。

2、严守妇道,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她和婆婆当面顶撞,据理力争,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

3、强烈的反抗性。面对人间的不公,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想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悲剧时代意义

1、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贪官是非不分,导致冤狱重重,悲剧屡屡发生。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阴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官府黑暗是窦娥悲剧命运最根本原因。《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2、窦娥从孤儿到童养媳到寡妇,遭遇已令人同情,偏偏遇上恶棍张驴儿父子胁迫与诬害;自信清白大胆走上公堂,等她的是视人命如虫蚁的贪官。《窦娥冤》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艺术特色

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正反面人物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语言质朴自然,酣畅泼辣。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西厢记》

故事源流

1、最初是唐·元稹《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莺莺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2、后来有了宋《蝶恋花·鼓子词》,有了鲜明的同情莺莺,谴责张生的态度。

3、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为痴情种,把“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喜剧。

4、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在会丢的主题思想上有了进一步深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有个性化。剧情梗概

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与张生在佛寺一见钟情,但崔老夫人却嫌贫爱富,一再阻挠。在丫环红娘的帮忙下,两人偷偷约会并私定终身,但崔夫人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最终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宣扬了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与《牡丹亭》、《红楼梦》被称为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地位。戏剧冲突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两组矛盾,形成一主一副的两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1、第一本戏里,作为冲突一方的老夫人,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但她的存在,她所代表的势力,已经与莺莺、张生构成了冲突。

2、第二本戏里,首先描绘了莺莺思念张生而又无法与之交流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孙飞虎率领五千人马索取莺莺的灾难,这一突发性事件,使戏剧冲突顿时激化起来。

3、张生、莺莺本应合理实现的爱情理想,被老夫人的“变卦”破坏了,于是,正当的爱情要求,被迫转为“非法”的秘密行动。于是,对他们来说,就有一个自身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有一种谨慎小心,堤防别人告密的心理状态,这样,在本是同一阵营的三个人物之间,展开了另一种性质的戏剧冲突。首先是莺莺和红娘之间的冲突,莺莺常常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红娘也怕被小姐倒打一把,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再是莺莺和张生之间的冲突,莺莺要迈出非法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和尴尬,张生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愈是束手无策。最后经过一番周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与张生终于结合了。这标志着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矛盾冲突得到解决。

4、《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在妥协中得到解决的:老夫人方面,维护门第利益,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张生、莺莺方面,在执着相爱的基础上,终于结为夫妻,也得到了满足。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

(1)是一个志诚种。他痴得可爱,也迂得可爱。王实甫写张生在佛寺见到莺莺时,他说:“我死也!”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

(2)对爱情直率、强烈追求。张生跳墙情节中,王实甫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莺莺形象

(1)是一个赤城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2)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狯。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见到张生赴约后,又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红娘形象

(1)富有正义感,表现在她不满老夫人背信弃义,同情崔张,成人之美。(2)机智聪明,在困境中巧妙周旋,是她机智倔强个性的生动表现。(3)热情泼辣,从红娘胸有成足和滔滔不绝的陈词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艺术成就

(1)剧情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

A、崔张邂逅相慕B、老夫人赖婚C、莺莺矜持,张生病卧相思床 D、私情败露 E、老夫人提条件,上京赶考。

(2)戏剧结构,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21折。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3)文采派语言特色

A、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B、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C、人物语言个性化

白朴《梧桐雨》

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竟给丧失时机的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李隆基与杨玉环两人恩恩爱爱,在梧桐树旁立下山盟海誓,相约世世生生。后来安禄山叛乱,李隆基仓皇逃走,他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以至于梦见杨贵妃,却被梧桐雨惊醒。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渲染了悲剧气氛,衬托李隆基凄凉的内心世界,是这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马致远《汉宫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以美人换取和平,身为九五之尊的汉元帝,落得个“无人搭救”的屈辱下场。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只有孤雁哀鸣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环绕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马致远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拨弄的悲哀。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故事源流及梗概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但二者所涉及的人物出入较大。《赵氏孤儿》所敷演的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大致剧情是:春秋晋灵公时期,武臣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告发公孙私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知已真相,终于报了大仇。悲剧色彩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貌似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死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是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重新,掌握了大权,这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局惨烈悲壮的基调。鲜明的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性格的完成,实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显得真实感人。程婴

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处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一些婴儿后,他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了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巨大精神重负下。而程婴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漏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浙东沿海一带,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曲调的宫调也没有规定。南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能由一人独唱到底。最高成就是高明的《琵琶语》。南戏和元杂剧在体制上的比较

(一)“折”是元杂剧的体制单元,元杂剧剧本一般由一本四折的创作惯例;而南戏的结构单位为“出”,它一般不受折数的限制;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

(二)元杂剧的演出脚色分为末、旦、净三类,而南戏的演出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各类;

(三)元杂剧由一人主唱,而南戏中任何脚色都可以演唱,演唱形式也灵活多样;

(四)元杂剧一折只能采用一个宫调,并且不相重复,而南戏则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

(五)元杂剧一般以弦乐伴奏,南戏一般由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元代散曲:

散曲之 “散”,与杂剧整套剧曲相对而言。剧中曲,粘连科白、情节。如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即 “散”: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语言。既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以及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艺术。比近体诗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元代散曲:《秋胡戏妻》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

三国演义:

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其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此说是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的精采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全实则死,全虚则诞。罗贯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主要采用了似下几种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即对各种史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无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即将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即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加以渲染铺叙。

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法方面,采用了类型化的手法。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为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直接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出。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托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强调本质、一致、必然、普遍,不强调性格变化,使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事件中,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3)和谐性。即让人物形象内部诸因素基本上处在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性格复杂性。体现一种中和之美。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现象能比较直接地表现本质;二是回避理智与感情有矛盾,保持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但它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推向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

《水浒传》会出大题

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水浒传》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即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毛病。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即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细节的严恪真实的融合,使其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即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

《水浒传》的语言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恃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决,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用几个字便便意态毕肖。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个性也很突出。书中绿林好汉的语言,往往能符合其身份、个性和神态。

《水浒传》:宋江人物性格特征与梁山英雄出路的联系

宋江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出身和经历是形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直希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具有“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行。他的地位很低,是山东郓城县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之所以驰誉江湖,主要是因为他的“义”。正因为有这种“义”行,所以人们把他称作“及时雨”。他酒后失态,被迫上了梁山。宋江一直把梁山当成临时栖身之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一个跳板,根本不同意终身落草,即他的造反动机不纯。受招安后,他以“忠”灭“义”,性格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是悲惨的,一心归顺朝廷卖命的宋江也是落个被毒酒赐死的下场。

记住特点:

1、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挥金如土,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2、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求贤若渴,胸怀宽广。

3、造反动机严重不纯,“忠”灭“义”,对梁山义军的失败应负主要责任。

明代前期诗文: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茶陵派: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文学复古的实质是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同时,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是他们的弊端。作品方面,有大量的拟古之作,也有很多时政题材和描写丰富的民间庶民生活的作品,体现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复古的大旗,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但是后七子在学顾过程中特别非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大,影响最大。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同时,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王世贞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固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徐渭及其《四声猿》:

《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作为一组杂剧,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香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前两部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情戏弄。后两部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

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四大声腔,即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沈汤之争:

明代后期,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沈璟剧作的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邻里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次是“本色论”,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第三是“声律论”。然而汤显祖这一派主张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这一时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牡丹亭》

⑴代表作《牡丹亭》为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剧情:福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墓地,拾得自画像,和杜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起死回生,结为夫妇。但杜宝不承认其结合,直至柳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才获解决。⑵艺术特色

A、全剧贯穿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复生等超实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B、表现戏剧矛盾方面独具匠心。剧中正反面人物并没有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汤抓住杜所处的会环境,写出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的生而有情与无情环境之间的博斗,这就比一般的剧本更能深入人心。

C、《牡》是一部优美的诗剧,作者善于运用抒情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牡丹亭》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间用北曲,各取所长。⑶人物形象 ①杜丽娘

A、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B、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性格。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②书生刘梦梅

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就着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③小丫头春香

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⑷文化意义

① 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自主的有情之人。

② 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杜丽娘突破了自身的心理障碍,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许多阻挠,这是对许多女性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

③ 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⑸戏剧冲突

构成本剧戏剧冲突的反方阵营,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杜宝主要代表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

《西游记》

作为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在奇幻的故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中,蕴涵着哲理。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这部小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

“致良知”,即是受外物迷惑而放荡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从全书内容的构架来看,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

三言二拍 一、三言内容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①爱情

《卖油郎独占花魁》

莘瑶琴虽是烟花女子,因为鸨儿要把她当摇钱树,故而“锦绣中养成,珍宝般供养”,往来的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并不曾想到要委身于秦重。她最后主动提出嫁与秦重,是秦重的忠厚、体贴、平等待人的态度,一再感动了她,这是王孙公子门所无法给予她的。所以,秦重婚姻的胜利,是市民阶层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人性要求的胜利,是男女之间以“情重(秦重)”为结合的基础的要求的胜利。

孙富的浮浪好色、李甲的薄幸软弱固然是杜十娘悲剧的造因,但最主要的造因,是封建社会礼教的残酷性。所以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本身。冯梦龙虽然未必意识到这个本质的问题,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孙富、李甲个人的品质,但是作品的客观效果,却让读者去思考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忍。

这篇小说的结尾也饶有意味:孙富从商人意识出发,以为用千金可以买到杜十娘;李甲从名利出发。以为既得千金又不玷污门第。杜十娘怀抱百宝箱而死,是对金钱万能观点的讥讽,是对不合理社会的抗争,又是对孙、李二人的嘲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写孙玉郎代姐到刘家行婚礼“冲喜”,夜与刘家女儿慧娘同眠,两人本各有婚约,却结下私情。刘家告玉郎诱骗其女儿,乔太守却判二人结为合法婚姻。判词中说:“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意谓人的情欲无法抑制。又说:“相悦为婚,礼以义起。”意谓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前提,而“礼”应该顺合人情的实际。这位乔太守被赞为“不枉称青天”,他代表了人们对尊重感情的婚姻关系的向往。,“二拍”中对于女子贞操的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这是以往小说中较少出现的现象。”。《酒下酒赵尼媪迷花》中的巫氏落入老尼姑的圈套,被流氓奸污,痛不欲生。丈夫贾秀才不但没有责备她,嫌弃她,反而劝慰她:“不要寻短见!此非娘子自肯失身,这是所遭不幸。”夫妻同心合力,终于设计杀了仇人。

《蒋郎哥重会珍珠衫》枣阳人蒋兴外出经商,妻王三巧与商人陈商偷欢并将蒋家祖传珍珠衫赠之。归途中陈商与蒋兴同楼饮酒,一时兴起,竟以珍珠衫炫耀风流艳遇。归家后,蒋兴休妻。后,蒋卷入人命官司,已改嫁的三巧不顾一切相救,二人破镜重圆。

《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穷秀才莫稽入赘到团头(乞丐头儿)家里,靠妻子金玉奴的帮助,会试及第。莫稽做官之后,却怕这门亲事“被人传作话柄”,居然把妻子推到河里。淮西转运使将金玉奴救起,认作女儿,并有意配给他的下属莫稽为妻。志得意满的莫稽跨进新房的时候,被一顿棒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②公案

《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故事讲小市民刘贵向丈人借了十五贯钱,因酒醉骗小妾陈二姐说把她卖了,这十五贯正是她的卖身钱。就在小妾害怕而逃走的夜晚刘贵被贼所杀害。恰巧陈二姐逃跑时与伙计崔宁同行,崔宁身上恰又带了十五贯生意本钱。于是崔宁与陈二姐均受累被冤判。刘贵的一句戏言导致了自己被杀、连累二人致死,把“口舌从来是祸基”的人生经验表现得鲜明、突出。③讽刺喜剧

《桂员外途穷忏悔》桂富恩将仇报,作者对之予以严惩,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变犬,其女为妾,报答施金的喜剧情节。小说对桂家落难得施济时的感激涕零,掘得园中埋银别置产业时的虚伪狡诈,发迹后的倨傲负义,最终荡尽家产时的嗟伤忏悔,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也讽刺得淋漓尽致。更兼以夸张虚幻之笔,画出“变犬”结局,对假丑恶的鞭挞毫不留情。

④商贸。对商人形象的塑造,一反传统。“二拍”比较注重对商人经商活动的描写,肯定他们的冒险精神、对高额利润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是《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文若虚跟随张大等人泛海去外国作生意他本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倒运”汉,由于贩运一种叫“洞庭红”的橘子,在海上某国大获其利,又因为带回的龟壳卖了天大的价钱,而成了暴发户。

此外,在《叠居奇程客得助》和《钱多处白丁横带》中都对商人的都对商人的投机取巧、经营有方、敢于冒险的手段和精神表示了肯定的态度。这恰恰为传统道德观所反对、摒弃的。但也正因为这样,“三言”、“二拍”具有比较浓郁的时代气息。⑤反贪反腐败。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通过对南宋权奸贾似道的刻划,揭露了南宋末年整个朝廷的黑暗与腐朽。《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揭露严嵩父子为首的罪恶的官僚机器。

二、价值

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3.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4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三、影响

1、从地位上来说,“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从内容上来说,“无奇之所以为奇”即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

①“三言”主要表现了城市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有较浓厚的市井气息,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②“三言”的题材进一步扩展,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更加注重女性,女性有了更加丰满的形象。小说中有了一定的男女平等的意识,女性有了发言权。③ “三言”中也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官场中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

3、从写作特色上来看,“三言”保有话本的传统特点的同时,不断的发生变化。它具有文人写作的特点也有原来说唱艺人的特色。兼有市民文学和文人写作的特点。

①“三言”已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宋元话本中,人物已经有了个性化的刻画,而且这种个性化描写又能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相适应,因而形象更加鲜明。他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来刻画出形象的人物。②“三言”中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种“奇趣”。宋元话本中多爱情悲剧,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就多喜剧团圆之作。③“三言”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提炼,是其广泛流传的一大原因。作品深受宋元话本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口语化的有点。其中较优秀的文学语言,是结合着明朝的北方话和江南通用的口语、宋元的某些口语,“童心说”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口号,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1、反对抄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 “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 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枚所说的“性灵”,其含意包含性情、个性、诗才。

复社与几社

明末崇祯初年江南地区的文人组织,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陈子龙和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的重要代表,是两社的主帅,并为明末文坛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主张上,注重复古有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即“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他的创作以诗为长。

遗民诗人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清初诗坛沿袭明季余绪,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鼎足而三,而虞山派和娄东派,因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出现新的局面,影响最大。

虞山诗派由钱谦益开创,主要作家有冯舒、冯班、钱曾、严熊、杨炤等。虞山派诗人极力反对明七子的文学主张,诗作能摆脱模拟汉魏盛唐余习,兼学唐、宋、元各大家;又只求精神,不取一切从实际出发,较具特色。既有转朝换代的抒写,也有民生疾苦的描绘;诗风近于晚唐、宋诗。

钱谦益的诗初学盛唐,后广泛学习唐宋各名家,不拘一格。学杜甫、元好问诗以树骨力,学苏轼、陆游诗以行气机,学李商隐、韩偓诗以运用词藻与比兴,加上其才学兼资,藻思洋溢,往往写成庞大的组诗。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尤有特色。

吴伟业和“梅村体”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幷称。吴伟业才华出众,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两截人”,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梅村体

“梅村体”指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艺术上,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自成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阳羡词派

阳羡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的清初词派,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以豪情抒悲愤,是陈词的风格特征。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

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后者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神韵说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

王士禛的诗歌创作,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山水清音”,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维、孟浩然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出之纤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

洪昇与《长生殿》

1、剧情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2、艺术特色

A、全剧结构细密,场次安排颇具匠心; B、曲词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该剧曲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如《闻铃》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借风声雨声,衬托出唐明皇心中的凄切缠绵之情

该剧上半部以写实为主,既如实描写李、杨二人的情感历程,又揭示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政治因素,使全剧在内容上显得更加厚实。

该剧下半部重在写幻,以幻想的方式将李、杨二人生死部逾的爱情发挥到极至,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宗旨,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思想内容

一把纤巧的扇子,串络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展示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借他们之口,抒发对末世无可奈何的叹息。

二、结构:两条线索,一把宫扇

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阄党余孽阮大铖斗争纠缠在一起。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立即遭到忌恨。阮诬告侯勾结左良玉,侯逃奔史可法,夫妻二人分离。侯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李这条线,则描写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侯被捕入狱,李被迫做了宫中歌妓。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灭。当这对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国破家亡。道士撕破这柄扇子,一起出家,结束爱情。

三、艺术

1、艺术构思上,孔在力求遵守历史真实的原则下,选择侯李离合之情,连带显示弘光小王朝的兴亡之迹,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1).对历史面貌的整体把握。(2).剧中历史人物与时间均史有其人。

(3).以史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如史可法沉江。

2、人物塑造(集中人物;心理刻划)

《桃》塑造几个下层人物形象,最突出是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人。虽然人微言轻,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

3、风格哀艳,典雅有余,当行不足。

儿女情长,曲文优美温柔:《传歌》《访翠》《眠香》。军政事变,曲文慷慨愤激:《哭主》《誓师》《沉江》

4、悲剧结局,打破古代戏剧习见大团圆程式,给人留下更大的思考余地:在强调个人对群体依附性的历史状态下,某种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人价值的丧失,造成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聊斋志异》

一、《聊》思想内容

(一)故事来源

1、根据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2、将前代小说、戏曲中的故事加以改编。

3、将亲朋好友提供的素材加以整理。

(二)思想内容

1、揭露抨击黑暗社会政治,歌颂反抗精神。

(1)借阴间影射阳世《席方平》:幽明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演绎。

(2)借历史针砭现实:《促织》宣德皇帝爱斗促织,成名一家遭遇惨痛。成名交不上促织被打得脓血淋漓。成名子弄跑促织投井自杀。(3)借梦境揭露官吏:反映被压迫者复仇反抗的《向杲》。

2、广泛揭露科举制度弊端

例如: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3、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2)崭新的爱情观。鼓吹“真心”“至情”《阿宝》孙子楚的痴情

4、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画皮》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故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二、《聊》艺术成就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1、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宣扬迷信;《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 “孤愤”。

2、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3、对传奇笔法的超越,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书中鬼狐花妖,狐有狐形,鬼有鬼态,生趣盎然:

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

4、语言简练典雅、生动形象。熔铸了文言文的精粹,吸收了大量民间文学、群众口语和方言俚语中的精华,形成一种古雅简练,清新活泼、内含丰富的语言风格。

三、地位与影响

(一)《聊》是中国反映社会生活最广阔、最深刻的一部古典短篇小说集。

(二)《聊》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艺术技巧极为成熟的标志。

1、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艺术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形成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2、开辟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新天地。

(三)《聊》对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沈起凤《谐铎》 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等等。

《红楼梦》

红学: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旧红学:

相对新红学而言,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旧红学比较重要的流派是评点派和索隐派。代表人物王梦阮、蔡元培。特点是索隐、比附探求小说的本事;遭到胡适的批判。新红学:

相对旧红学而言,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胡适根据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得到《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人称胡适的学说为“自传说”。批判旧红学的索隐方法。

写《红楼梦》的主旨:(PPT,同下题差不多意思)一是家族在腐败中走向破落,繁华成空;

二是个人禀性趣味与家族和社会要求相背离,以至人生失落,无所归依; 三是回顾如梦人生时,唯一值得怀念的,是一群“闺阁女子”,因此最令人悲悼的,也就是她们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从全书的安排来看,无论是社会悲剧,还是道德文化悲剧,无不可以作为人生悲剧的注脚和例证。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嫁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的出嫁并不完全 是由于个人命运的灾难,而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悲剧充分感悟后所做出的解脱的选择。

《红楼梦》艺术成就

一部天才的、精心构撰的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艺术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网状结构: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中心线索; 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主要场所;

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及贾府复杂家族矛盾、贾府其他人物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本内容,且贾府中男性与大观园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史、王“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阶层。

再由此扩展,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反映整个社会状况; 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不断暗示“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突破说书人叙事传统,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2)、很强的写实性

第一回:“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书中第五十四回还借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故事陈套的不合情理作了相当准确的批评。故事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展开:

前八十回,虽高潮迭起,却没有纯属偶然巧合的因素而发生突兀离奇的情节; 各种生活场景,都尽可能在平实中此起彼伏地交替变化。而全书精美的结构,就隐藏在这样自然的情节中。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完全避免浮浅夸张和概念化涂饰,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钗、黛/尤二姐、三姐/迎春、探春,同中有异:黛玉、妙玉。用景物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四季暗示宝黛关系的发展。举例说明《红楼梦》在语言上的造诣。

(1).《红楼梦》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2).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对话尤能切合人物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

(3).行文中杂有不少诗、词、曲、骈文。这一形式与小说情节以及贵族生活气氛,结合密切;诗词之类的质量也比较高,显示了作者的古典文化修养。诗赋中见性格

宝黛爱情描写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试论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1)突破了“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套子,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长期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的真正爱情。

(2)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淫邀艳约”、“偷香窃玉”的庸俗描写,歌颂了纯洁爱情。

(3)突破了“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创作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这些描写,闪烁着初步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开拓了爱情题材的一个新领域。

《红楼梦》的影响

(1).《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爱情小说。

(2).它颠倒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把人的情感生活的满足放到了最高的地位上,用受社会污染较少、较富于人性之美的青年女性来否定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大夫阶层,从而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的渴望。

(3).它前所未有地描绘出美丽聪慧、活泼动人的女性群像。

虽然《红楼梦》始终笼罩着一种宿命的伤感和悲凉,但也始终未曾放弃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在引导人性毁弃丑恶、趋向完美的意义上,它是有着不朽价值的。

《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贾政痛笞宝玉原因是所谓“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这些,正是宝玉叛逆性格的表现。在贾政看来,宝玉干出这种不务正业,触犯王规,辱没门庭的事,是大逆不道的,而且发展下去将会“酿到他弑君杀父”的地步。所以他不顾一切,痛下杀手,非要打死宝玉不可。宝玉挨打,是贾府人物在对待宝玉问题上各方面矛盾的一次大爆发。主要矛盾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宝玉之间的矛盾。通过这场矛盾纠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冷酷,同时也展示出封建卫道者的外强中干,已经无力控制这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封建家庭。

主要艺术特点:(1)善于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集中矛盾,并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2)通过这场矛盾冲突,将宝玉、贾政、贯母的性格刻画最为鲜明突出。其他人物,如王夫人、宝钗、黛玉等也都写得各有特色;(3)细致生动地描写出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富有层次感,且都符合生活逻辑。如写贾政打宝玉之前神态的多层次变化:先是没有“气”,见宝玉对应不似往日,就有了三分气;听到琪官的事以后,气得目瞪口歪;及听了贾环的谗言,气得面如金纸,大叫:“拿宝玉来!”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PPT上)

(1)、“木石前盟” :象征意蕴;现实:爱情是因长年耳鬓厮磨自然形成,又因彼此知己日益加深。因为在象征关系上,规定了他们的爱情只是生命的美感和无意义人生的“意义”。

(2)、在情节发展中,“木石前盟”被世俗化“金玉良缘”所取代,最终导致出家。——诗化爱情先天的脆弱性。

(3)、包括黛玉在内寄托作者感情和人生理想的女性,在小说中逐一走向毁灭——吞噬;沦落。由女儿们所维系着的唯一净土也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所容存,所以《红楼梦》终究是梦。

(4)、现实世界毁灭人的价值,毁灭美的事物,最后只剩下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但这种执着怀想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爱博而心劳”来概括贾宝玉这个典型的独特性,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同意。宝玉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更有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包括亲近,爱惜、尊重、同情等。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委曲,不仅“劳形‟,为之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这样的对不幸者的关切相知之情是难能可贵的。

第七章

性灵派:

清代中叶,真正与宗唐、宗宋的道统文学观相对、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衰枚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从强调个人性情出发,在文学史观上,他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当有自己的文学。基于此,他对清代以来的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等予以全面的批判和排斥,表现了反传统、破偶像、反摹拟、求创新的特点。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与袁枚主张和诗风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诗歌主张一般称为“性灵说”,这里的“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具体而言: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人的性情乃是诗歌的本源,所以他对沈德潜选诗时不收艳诗和程晋芳要自己删去集内的“缘情之作”大为反感(见《再与沈大宗伯书》、《答蕺园论诗书》)。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宗唐、宗宋的争执,在他看来是全无意义的事。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才”、有“灵机”。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桐城派:

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论(古文运动)。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桐城派的开创者

桐城派在古文理论上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弟子称惜抱先生。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任任篆修官。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乾隆三大家:

袁枚、蒋士铨、赵翼”,因为创作活动多在江右地区,所以又称“江右三大家” 在清前期文坛上居于正统地位的,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谓清初“三大家”,骈文八大家与汪中:

由吴鼒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孔广森把人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汪中(1744-1794)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以骈体文著称的清代作家是汪中 李兆洛《骈体文钞》:

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骈体文钞》,骈体文总集,清代李兆洛选录战国至隋代被他认为属于骈文范围的文章774篇。弹词 《再生缘》:

说唱文学之名。最早见于明代,见于著录的明代弹词作品有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弹词起源应于明之前,明臧懋循《弹词小序》称元末杨维桢曾作弹词四种。今所传弹词多为清中叶以来作品,数量甚多,以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一书所收最为详备。弹词的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其中说、表、唱俱全者称“唱词”,仅有表、唱、弹而无说者,即纯以第三人称叙事而无代言成分的,称“文词”。弹词流行于南方,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前者用普通话写成,如《再生缘》《笔生书》,后者用方言或杂方言写成,尤以苏杭、上海一带吴语地区流行的吴音弹词为常见,如《义妖传》《珍珠塔》等。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再生缘》。京剧的诞生:

地方戏的繁荣和京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黄遵宪:

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为“世界变革“旗帜的则是黄遵宪。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名词解释(4个)1.古文运动:唐贞元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史称古文运动。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

2.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

4.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10.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1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李商隐以爱情诗为代表。

12.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3.韩孟诗派:唐贞元年间,韩愈和孟郊在丽都高踞盛唐巅峰,后代诗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艰险、力矫大力诗风的平庸,勇于创新,开创了以新奇横放为特色的新诗派,代表诗人孟郊、韩愈、李贺、贾岛、姚合。文学史上称韩孟诗派。这一诗派不重视客观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形式上创新出其,创作上讲究苦吟。他们创作各有所失,但都为诗歌做出了贡献。

14.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15.王安石体:王安石体称半世体或半山绝句,王安石的晚年罢官隐居后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这些诗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炼。其特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也有生硬奇绝之处,成为江南诗派的先驱。16.大厉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17.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18.山谷体: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他的诗歌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一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二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三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软绵的一面。19.江西诗派:是宋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北宋年末,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元代人方回提出一祖三宗之谈,认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标榜学习杜甫的艺术技巧,模仿七律形式,但忽视杜甫的情感特征,以黄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作诗强调“无一字无一处”。

20.“大晟词”派: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他们的词格律严密善铺叙,章法细密曲折,回环往复,描绘工巧,语言典雅精致,善于炼字,为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1.中兴四大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因宋室南渡在度中兴,故名。他们早年都有学习江西诗派的经历但后来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师法自然,面向现实生活,抒写感时忧世之情,自承一格打开宋诗新局面’。

22.以诗为词: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及把诗的手法移植到诗中,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23.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24.梦窗词: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号梦窗,他彻底改变了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词远承周清真,近承姜白石,讲究音律,追求典雅,意境深远含蓄,以密丽取胜,注重练字炼句。代表作《风人松》等。

25.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且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合称“四灵”,曾有《四灵诗选》。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他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他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

26.格律派词:是南宋的一个严守格律的词派。此派以姜夔为首,其它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此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27.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28.三吏三别: 三吏: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是杜甫一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

29.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字景庄.后改名永,崇安人.景佑元年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30.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31.诚斋体:南宋词人杨万,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作《小池》,《晓行望云山》。

32.珠玉词:晏殊的词名叫珠玉词,指晏殊的词集。主要表现优渥生活,具有珠圆玉润,丰腴雍容的特点,词作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哲理领悟,努力表现了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其词作赋予了浓厚的士大夫气,语言自然清新,音律婉转和谐。

33.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晚年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适之作,又有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绝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诗歌鉴赏(2个)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2《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综观全诗: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6《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7《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写自己思恋已逝的岁月,思恋美好的年华。这种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无一“悲”字,“苦”字。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见思念苦之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庄生晓梦迷蝴蝶”,似水年华恍如梦,又像美丽的蝴蝶,却更苦于无奈的现实,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死后化成杜鹃悲啼,自己又该怎样面对现实,又将把一切托付何物呢?人们尽可能传诵。但谁也不会轻易说出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天日乱玉生烟”想的多了,悲伤滚滚而来,自然有泪了。作者也许有点绕性心理,人太悲伤了,就需要一点安慰。想想将来,或许今天的泪水将成为明日的珍珠。美玉总伴随好运而来,运气好了,说不定蓝田的玉„„还没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却生烟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现实的苦闷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唉!”李商隐叹息着流走的时间里,我惋惜!“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扪心自问,“当时已惘然”,那么现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能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个篇幅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但给人的感觉却飘然脱俗,用传说来写感情,诗句的优雅更显露出柔和凄美。情悲而不失美,静而又波澜,有后悔更有勇气,无不表达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9《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10《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上片写孤独的处境。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这首词有一种对时光年华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思,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12《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13《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当时辛弃疾正再一次被当时的朝廷调任,好友为其饯行时,辛弃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在上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1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1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苏词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美赞,本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的启示。

本词通篇咏月,构思奇拔,畦径独辟,它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7《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这样的持论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

下载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下诗歌背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下诗歌背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

    第一章 当代文学的分期与发展概况 当代文学的分期  新文学整体观 一.从社会政治角度 1949-1956开拓社会主义文学 1957-1966曲折社会主义文学 1967-1976文革社会主义文学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