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

时间:2019-05-14 17:5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

第一篇: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

第一章 当代文学的分期与发展概况

当代文学的分期

 新文学整体观 一.从社会政治角度

1949-1956开拓社会主义文学

1957-1966曲折社会主义文学 1967-1976文革社会主义文学

1976-1986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 二.从文学本体角度

1949-1978现实主义一元化文学

1979-1989多元美学形态新文学 三.从兼顾社会政治与文学本体来划分

1949-1976:

50s、60s

1977-1989:

90s

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争心态下的文学(50s、60s)1.外部环境:强调阶级斗争

 三大批判运动: 1951——《武训传》

1954——“新红学派”

1956——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2.美学形态: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

1953提出“社会主义准则”;1958提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 “三突出”模式: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和平经济建设时代的文学(80s)1.外部环境: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改革开放的国策  “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美学形态:多元并存

 现实主义的复归,深化与开放型发展

伤痕文学:卢新华《伤痕》,禁区的突破;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从维熙的“大墙文学”;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反思文学:王蒙《蝴蝶》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 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 新写实文学小说:池莉《烦恼人生》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涌现 意识流小说:王蒙《春之声》 荒诞小说:宗璞《泥沼中的头颅》 朦胧诗:北岛,顾城等人的诗

荒诞戏剧:刘树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黑色幽默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扎西达娃、张炜等人一些小说 先锋小说:马原、苏童、余华等的小说 新历史小说:苏童《妻妾成群》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90s一来)1.外部条件:市场化 2.美学形态:大众美学的兴起与个体的多元探索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两大主要题材(历史和现实)1.再现革命历史斗争(P12)呈现出宏大题材,英雄壮举,悲壮激昂的史诗风格

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茹志娟《百合花》这体现另一种抒情化非主流审美风格

2.反映社会现实变革

短篇: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长篇: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二.建国初期的问题小说

赵树理《登记》(1950):小飞蛾,艾艾,小晚,燕燕,小进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1953):张栓,宋老定,东山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49秋):李克,张同志 三.“双百”方针鼓舞下的小说创作 1.“干预生活”的小说

A.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赵慧文,韩常新,刘世吾,王清泉 B.李国文《改选》:老郝,工会主席(两化一板)2.婚恋题材小说

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丰村《美丽》 四.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 1.短篇小说取得客观成就

茹志娟《百合花》;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赵树理《锻炼锻炼》;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西戎《赖大嫂》;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 2.长篇小说创作出版高潮

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第一部;欧阳山《三家巷》;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长篇小说出现高潮的原因:

A.作者的长期积累

B.读者有时间精力去阅读唱片著作

C.社会需求,读者希望看到中国自己的作品 D.社会安全给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E.创作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

F.苏联文学界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对我国文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节 梁斌《红旗谱》

一.情节及主题

主题:通过农村和城市接济斗争的描写,概括了整个民主革命期间农民的命运,反映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世代深化,再现了我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军到自觉革命的历史道路,也歌颂了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为挣脱锁链而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两个情节高潮:农民大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 二.朱老忠形象(跨越两个年代,30s国民英雄典型)1.具有鲜明强烈的阶级爱憎,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意识 2.慷慨豪爽,讲义气——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农民英雄典型精神特征;体现了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体现了农民革命要求,他的道路是中国农民要走的道路

三.深厚质朴的民族风格

1.富于民族特点的生活内容和人物形象 2.富于地方色彩的风格画,风景画的描写

3.艺术手法的民族性:结构——情节跌宕起伏,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人物刻画——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

语言——以北方民族语言为基础,吸取古今文学的语言精华,新鲜活泼,简明生动

第三节 赵树理《三里湾》

一.情节及主题

1.情节:三里湾农业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是我过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四户人家:王宝全,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

“高、大、好、剥、拆”五字是理解《三里湾》的一把钥匙

2.主题:通过一个月里三里湾农民向集体化迈进的生活的描写,说明了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生活前景 二.人物

1.先进人物:王金生,王玉生,王满喜,范林芝;王玉生:“革新迷”,“小发明家” 2.落后人物: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翻得高,糊涂涂 三.风格:幽默诙谐,体现在情节上,人物,语言等方面

第三章50,60年代诗歌

第一节

概述

一.从颂歌到战歌

1.颂歌举例: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目》,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2.颂歌队伍:解放前成名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等;

50年代成名的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

60年代活跃部队的诗人——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等

3.颂歌内容:生活抒情诗(闻捷)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

4.战歌举例: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李瑛《戈壁日出》 二.大跃进民歌

1.服从于政治号召的遵命诗歌 2没有个性的集体主义文学 3.虚假浮夸的浪漫主义 三.探索性诗歌 四.天安门诗歌运动

童怀周《天安门诗抄》,《总理和人民》,《扔眉剑出鞘》

第二节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

一.郭小川的诗 1.政治抒情诗与叙事诗

A.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把家乡建成天堂》),《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祝酒歌》,《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

B.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一个和八个》

2.郭小川诗歌的特点

a)强烈的时代精神(不畏困难,积极进取,为建设祖国做贡献,永葆革命情操)b)哲理与抒情的融合

c)诗体形式的多种的探索(楼梯式,半格律体,长廊体,新辞赋体)二.贺敬之的诗 著有诗集《放歌集》等

1.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多用“信天游”体 2.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多用楼梯式或凸凹体

第四章 50,6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述

一.报告文学的蓬勃发展

1.建国初的通讯报告(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a)选材严,开掘深

b)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2.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二.杂文写作一度活跃

1.邓拓《燕山夜话》(《一个鸡蛋的家当》《说大话的故事》)2.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 三.抒情散文的空前繁荣(一)杨朔的散文P85 1.简介:1913-1968与秦牧,刘白羽并称“当代散文三大家”

作品清新明朗有诗味,善于从花鸟草木和劳动者身上发掘生活的诗意,赞颂普通劳动者的心灵美,善于在一片奇景,一幅花鸟的素描里再现当前生活,展现祖国辛苦的过去和光辉的未来。2.内容模式:物——人——情理

《茶花赋》:茶花,春色——普之仁——劳动创造美 《雪浪花》:雪浪花——老泰山——人民创造历史 《荔枝蜜》:蜜蜂——老梁农民——奉献精神之伟大

1)艺术特色: a)创造诗的意境 b)曲折有致的结构 c)善于描绘,用字精炼

十分注意布局的精巧和转弯艺术的运用,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3.杨朔散文的不足 a)艺术构思雷同化

b)率章显志,刻意升华,如《泰山极顶》《生命泉》 c)将生活理想化,一味歌功颂德 所谓的“杨朔模式”:诗化散文与雷同化构思 思考:何谓“杨朔模式”,你如何看待?(二)秦牧的散文

1.特点

1)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 《土地》《面包和盐》《菱角的喜剧》 2)朴素亲切的谈话风《花城》

3)善于联想,巧用比喻(以联想开拓视野,深化主题,如《土地》《花城》)

2.秦牧散文的不足

1)有些作品缺少提炼,显得松散 2)有些材料重复使用

第二节

戏剧创作概述

一.戏曲的创作 戏曲改革,推陈出新

1.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昆曲《十五贯》 2.八个“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二.话剧创作

1.独幕剧:孙芋《妇女代表》,陈桂珍《家务事》

2.第四种剧本: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3.多幕剧:老舍《茶馆》,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4.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胆剑篇》

第二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现实主义的复归(深化和发展)1.伤痕小说

1)揭露“四人帮”的罪行,展示人们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 刘心武《班主任》

人物:张俊石,宋宝琦,谢慧敏 卢心华《伤痕》

人物:王晓华,苏小林 郑义《枫》,宗璞《我是谁》等 2)歌颂正义力量同邪恶势力的斗争

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中杰英《罗浮山血泪记》,张浩《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

伤痕小说的特点:真实性,标志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回归,对人的重新发现和关注,呼唤人性和人的尊严,笔法比较粗糙,幼稚,形象比较单薄。2.反思小说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大跃进”与干群关系,人物——老甘,老寿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反思左倾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危害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反思“十七年”“左”的错误

其他:古华《芙蓉镇》;陆文夫《小贩世家》;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蒙《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反思小说的特点:视野超出“伤痕小说”,关注文革十年和建国后十七年这两段历史,有点将笔触延到解放前;具有强烈地政治批判意识和理性力量,比“伤痕小说”冷峻深刻;表现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借鉴了一些现代派技巧。是“伤痕小说”的深化。3.改革小说

工业题材的改革小说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反映了新时期工业改革的重重困难和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通过改革与反改革的冲突,塑造了锐意进取的“开拓者”乔光朴的形象。其他如:柯云路《三千万》;水运宪《祸起萧墙》;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农业题材的改革小说

何上光《乡场上》:

人物——冯冯爸,曹支书,任老大家的,罗二娘。

改革引起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透露出社会变动的信息,让僻静的山乡传递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其他如: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人物——禾禾,麦绒,回回,烟烽)《腊月·正月》等

初期“改革小说”的特点:工业题材的改革小说多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描绘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正面塑造改革者的形象。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多从侧面表现改革生产的巨大作用,写改革引起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的变化,改革小说试图从改革的阵痛中探寻民族的出路。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都保留了建国初三十年小说很强的政治功利性的特点,没有摆脱社会政治斗争的思想惯性;作家仍是时代的代言人的角色,美学风格比较单一。4.寻根小说(1984)

有关文章: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

1)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阿城《棋王》——“棋呆子”王一生,脚卵(倪斌):“吃”和“下棋”;外道内儒

语言特色:通俗,精准,自然,老道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仁义文化的反思

2)从民族人格和大自然中,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张承志《黑骏马》(白音宝力格,奶奶,索米娅),《北方的河》(他)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福奎)

3)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心理,批判丑陋的文化因素,体现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

韩少功《爸爸爸》:鸡头寨,丙崽,仁宝,仲满;《归去来》;《女女女》 王安忆《小鲍庄》;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合坟》等);郑义《老井》

寻根小说的特点:

a)文化反思与鲜明的地域特色

b)叙述视点的转变(从原有的社会政治视角转化到文化与自然的视角)c)审美主体的隐遁

寻根小说叙述语调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只提供原始的或现实的生存状态,留给读者去体味思考判断,调动读者主观能动性。5.新写实小说(1986)——《钟山》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

1)生活原生态描写

刘恒《狗日的粮食》:杨天宽,瘿袋女人 池莉《烦恼人生》:印家厚

刘震云《单位》:小林,女老乔;《一地鸡毛》

2)零度情感:作者客观冷静地叙事,描绘人生,像记流水账,不着痕迹,不作主观介入,任生活细节在笔上滴滴流淌,有自然主义倾向。方方《风景》

3)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交融

与传统现实主义的不同:反英雄,反典型和非情节化倾向 吸收现代主义因素:意识流,象征,反讽,超现实的魔幻

二.现代主义的引进与借鉴 1.意识流小说

王蒙《春之声》,《蝴蝶》等“集束炸弹”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谌荣《人到中年》:陆文婷 2.荒诞小说

宗璞《泥沼中的头颅》:泥糊状态 王蒙《冬天的话题》:朱慎独,赵小强 谌荣《减去十岁》 吴若增《脸皮招领启事》 3.“垮掉的一代“小说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森森,孟野,董客,李鸣 徐星《无主题变奏》

王朔《顽主》:于观,杨重,马青——“三T公司”: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

这些人是垮掉的一代,传统的信仰已破碎,新信仰还没能建立,只能在社会低层在做绝望的挣扎,要不玩世不恭,成为嬉皮人士。4.先锋小说

1)故事迷宫

杨非《迷舟》,《青黄》;洪峰《极地之侧》《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2)视角变幻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你”“我”“他”三个视角:穷布:陆高,姚亮:顿珠,顿月与尼姆

苏童《青石与河流》:多元第一人称 3)元小说现象

关于小说的小说。在小说里谈创作,做技法说明,起到一种间离效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叶兆言《枣树的故事》 4)语言狂欢

纯粹的话语表达欲望,形式符号本身即是目的,叙述成为脱离所指的能指之流。

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

先锋小说面临问题:怎么样使新颖的形式与较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也就是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5.新历史小说

80年代后期,一些作家不满足于正史对历史千篇一律的解释,不满足于对历史教科书教条性判断,而从野史稗闻,话本笔记,民间传说中寻找因由,加上自己的想象,随意点染,写成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新历史小说”

1)莫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人物:余占鳌——既是土匪,有是抗日英雄;既杀人越货,有精忠报国

戴凤莲——蔑视人间礼法,敢爱敢恨

刘罗汉

主题:呼唤民族精魂,张扬一种野性的生命力

风格:天马行空的浪漫色彩(意识流;感觉爆炸;美丑并存)线索: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1939,古历8月初9),时空前后跳跃,变化多端

2)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1934年的逃亡》:祖父陈宝年,祖母蒋氏,地主陈文治;白玉瓷罐 《罂粟之家》:刘老侠,陈茂,翠花花,陈草

《妻妾成群》:陈佐千,毓如,卓云,梅珊,颂莲;“一与多的关系” 《米》:织云——五龙——倚云

米生——雪巧,柴生——乃芳,小碗

阿保,吕六爷,冯老板

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a)虚拟性质,虚拟历史 b)人性审视,人性恶的揭示 c)隐喻现实,有现实意义

第五章 80

年代的诗歌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歌的兴盛

一.归来诗人群

1.七月派诗人:绿原,曾卓,牛汉等 2.九叶诗人:郑敏,唐祈,唐湜等 3.“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等

—— 有较强的理性,具有批判,反思性质,如公刘《沉思》 二.诗坛新秀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骆耕野《不满》、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刘祖慈《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杨牧《我是青年》等

——歌颂与批判,充满激情,多为政治抒情诗

第二节

朦胧诗的崛起

一.朦胧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期(20c60s末70s初)

代表诗人:黄翔《独唱》、《野兽》;

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

白洋淀诗人群:多多《无题》;

芒克,根子等 2.兴盛期(1978-1982)

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等 《今天》杂志,北岛主编——“今天派”

 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 北岛:人性和理性两大标尺;悲剧英雄主义激情;风格冷峻;意象奇崛,充满象征和暗示  顾城:追求纯美的“童话诗人”;敏锐丰富的感觉;躲避现实,耽于梦幻  舒婷:感情细腻(多感伤忧郁);节奏明快;意象丰富;风格清新  梁小斌:诗集《少女军鼓队》;思想随笔《地主研究》、《独自成俑》 3.发散期(1983-1986)

代表诗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江河《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 二.朦胧诗的主要内容

1.怀疑意识和叛逆精神——强调抒情主体独立性,独特性,不再以阶级“我”时代的“我”淹没个体“我”

2.人道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理解人,尊重人,把人当人看,对非常年代的不正常的生活、人际关系表示不满,渴望变革 3.探索心灵的奥秘

——文学史意义:朦胧诗建构了新的诗学主题 三.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意象化,象征化:意象化的诗含蓄而具体,有弹性,更有诗味

2.立体化与朦胧美——北岛:“诗歌面临形式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已经远远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

——文学史意义: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联系 对朦胧诗的总结:

朦胧诗是20c70s末80s初崛起的新诗潮,在内容上则侧重表现自我,呼唤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复归,在艺术追求诗意的深邃,情感的含蓄和意象的朦胧美,形成新的美学风格,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第三节

新生代诗群的涌现

 1986年10月,《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

 新生代诗歌可以分为两大团块:

“后朦胧”诗人,以海子,骆一禾,西川,王家新等为代表 第三代诗人,以韩冬,于坚,李亚伟,周伦佑等为代表  第三代诗歌的特点:

一.价值观念上的“反英雄”、“反崇高”

尚仲敏《大学生诗派宣言》;韩冬《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李亚伟《中文系》

二.艺术风格上的“反意象”、“反优雅”

尚仲敏“消灭意象”、“反对现代派”;于坚“拒绝隐喻”、“命名是元创造”

第四节

海子的诗

一.海子的简介

原名查海生(1964-1989),安徽怀宁人,西川《海子诗全编·死亡后记》、《怀念》 二.海子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主题:农牧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精神追求与物质生存的冲突

西川《怀念》:“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2.风格:浪漫主义

海子反对现代主义,不喜欢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认为“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他的诗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创作姿态是燃烧。他的抒情方式主要有:隐喻象征;纯粹的歌咏;遥想式的倾诉。

第六章 8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一节

80年代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 1.人物型报告文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突破禁区,为科学家树碑立传 塑造陈景润的方法:

1)善于选择典型事件和生活细节来表现陈的个性

2)通过想象,运用对比、象征手法,强化主人公的个性,气质和精神面貌

3)将个人与时代环境联系起来,通过社会关系显示人物性格

2.问题事件型报告文学 钱钢《唐山大地震》:

a)内容:真实记录——尊重事与人的本体,真实记录了天灾和天灾中的人

理性思辨——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从天灾与人祸的角度对大地震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严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中的恶,反省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b)形式:全景式、全方位。“口述实录体”“全息摄影图”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全景式报告文学,对唐山大地震全过程、结果作全部描写,避免议论,用材料反映,采用白描,穿插地震科学资料,行为上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相映照 二.狭义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一部讲真话的大书 1.内容

 反思文革,缅怀故旧:《“腹地”》、《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怀念萧珊》等  强烈的自审意识:《怀念胡风》、《小狗包弟》、《怀念老舍同志》等  无畏的批判精神:《小骗子》、《小端端》、《赵丹同志》等 2.艺术特色

写真话,抒真情,叙事平实,明白晓畅;无技巧的境界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艰苦探索的真实记录。他说:“这是我一生的收支总账,是作为我这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是巴金文学创作的又一座丰碑,被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真话大书,引领散文创作从虚伪矫饰走向真实求真。

第二节

80年代的戏剧 一.主要戏剧现象

1.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恢复(1977-1979)宗福先《于无声处》:欧阳平

促进话剧复兴,为新时期话剧摆脱极左思潮影响,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做出重要贡献

苏叔阳《丹心谱》:方凌轩 2.探索戏剧潮流(1980-1985)

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赵长康

高行健《绝对信号》;刘树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叶肖肖 3.现实主义戏剧与探索戏剧的融合(1986-1989)锦云《狗儿爷涅槃》:狗儿爷(陈贺祥),祁永年; 朱晓平等《桑树坪纪事》 4.小剧场运动 《绝对信号》等

二.沙叶新《陈毅市长》(一)陈毅形象

1.剧情:第一场-八分钟讲话;第二场-接受投诚;第三场-到资本家傅一乐家吃饭;第四场-视察国营百货公司;第五场-拜访化学家齐仰之;第六场-处理家庭人事;第七场-批评童大威,借责魏里;第八场-解决劳资纠纷;第九场-批评彭一虎;第十场-听交响乐

2.陈毅形象:既有革命家的思想情操,又有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既是伟人,有是普通人;一个下马治国,具有公仆意识的陈毅市长形象

3.现实寓意:不是单纯地为了缅怀陈毅同志过去的丰功伟绩,更为了使陈毅同志的伟大的精神化为今天的物质力量(二)戏剧结构 1.“冰糖葫芦”式结构

具有线性结构和板块结构相结合的特点,把戏集中在陈毅身上,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和戏剧冲突,时常戏相对独立,各有中心事件和冲突,相互间又有所关联(埋下伏线);从而多层面地凸现陈毅市长的风采和思想性格 2.将观众组织到剧中

打破“第四堵墙”,重视剧场效应,第一场和第十场 三.高行健的戏剧探索 1.几个主要剧本

《绝对信号》(1982):黑子,蜜蜂,小号,车匪,车长

《车站》(1983);《野人》(1985)“多声部现代史诗剧”:生态学家,芳,么妹子等

2.探索的表现

1)小剧场演出,打破“第四堵墙”的理论 2)打破“现在进行式”的老例:

《绝对信号》由现实,回忆和想象构成三个层次的时空交叠 3)对西方现代文学手法的借鉴: 意识流,如《绝对信号》中小号的想象;

象征《绝对信号》中的“列车”;《车站》中的“车站”“沉默的人”;《野人》中的“野人”; 荒诞《车站》

4)综合各种表演艺术:

《野人》中的《黑暗传》的吟唱,薅草锣鼓,上梁号子,傩舞,《陪十姐妹》的婚嫁歌等

第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新生态小说

个人化体验的边缘化写作。韩东、朱文、鲁羊等

 韩东小说:常写特别情境中的人,重关系的描写,叙事充满智性

“喜欢挖苦和戏剧的效果”,小说集《树杈间的月亮》、《我的柏拉图》

例:《乃东》、《房间与风景》

二.女性小说(女性作家关注女性生存命运,写女性生存体验的小说)1.私语化女性写作

陈染的《私人生活》:倪拗拗;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多米 2.解构性女性写作 徐坤《厨房》:枝子,松泽 三.王安忆的小说 1.《纪实和虚构》

a)纪实和虚构——创作世界方法之一种

虚构:纵向的家族史,寻根;横向为“我”的社会,孤独

纪实:“越是抽象的虚构,我越是要求有具体的景观作基础。(王安忆)”“小说为心灵世界的表现” b)叙事和分析

齐头并进的两个过程:“茹”氏家族的演进和“我”虚构这段历史的过程,元小说手法。2.《长恨歌》

a)舍大取小,写大上海的日常生活,写世俗的心 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 “弄堂的感动”、“城市里的真心”

第一部第一章: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 第一部第二章:片场;…… b)王琦瑶的形象——“上海小姐”

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哲学,顺其自然人生态度 是上海女人的代表,上海女人的镜像。小说通过她写出了城市的底层生活,城市的心;写出了个人的渺小和无奈,生长之根 四.余华的长篇小说 1.《活着》:福贵

福贵爹-福贵娘-有庆-家珍-凤霞-二喜-苦根 面对苦难:逆来顺受,忍耐。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2.《许三观卖血记》

1)内容:生存寓言

面对苦难:坚韧地支撑,默默地抗争 2)叙事艺术:重复与对话

反讽:自我暴露式反讽;天真质朴式反讽;直接矛盾式反讽;结构反讽 反讽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化悲剧为戏剧;获得超然的审美愉悦

第八章 90年代的诗歌

一.解构主义诗歌写作

莽汉主义、他们(80年代)-伊沙(90年代)-下半身、垃圾派(2000年以后)二.个人化与叙事性倾向

个人化:表现私人化的生活,具有私语性质,如《经过民工》

叙事性:再现过程,现象还原,吸纳大量的生活细节,处理复杂的生活经验,如《一个年轻木匠的故事》 三.网络诗歌

官方、民间、网络三大块。网络诗歌的传播,自由与快捷,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四.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程光炜编选《岁月的遗照——90年代诗歌》;杨克主编《1998中国新诗年鉴》 “知识分子写作”诗人: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陈东东、孙文波…… “民间写作”诗人:于坚、韩东、伊沙、朱文、鲁羊……

知识分子写作:崇尚理念、守护知识、分享西方资源、与西方诗歌接轨 民间写作:直面生存、守护生活、从民间和日常生活中汲取活力 “民间写作”代表作: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0档案》;伊沙的诗 “知识分子写作”代表作: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等

第九章 90年代的散文

一.汪曾祺(1920-1997)的散文 散文集《蒲桥集》、《人间草木》等 风格:闲适冲淡,充满情趣和性灵

“散文总得有点见识,有点感慨,有点情致,有点幽默”(《汪曾祺散文集·自序》)举例:《午门忆旧》、《猫》 二.张中行(1909-2006)的散文

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风格:闲话体。

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负暄琐话·小引》)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伤逝之情 举例:《熊十力》、《辜鸿铭》 三.余秋雨(1946-)的散文

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思想内容:问题意识与使命感 文体特征:知性与感性的浑融

举例:《寂寞天柱山》(历史,宗教,风景好等原因)、《夜航船》等 四.张承志(1948-)的散文

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无援的思想》等

“只要活着,我总是面临这跋涉的压力,思考着各种大命题,思考着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对于自己在思想,文学,以及同时代人中保持这个位置,我开始重视和自以为荣。”

“独立地做人,独立地思考,创造和战斗,独立地树立起一面旗帜。”

——《荒芜英雄路·作者自白》 举例:《荒芜英雄路》、《撕名片的方法》、《致先生书》

第十章 台湾作家举例

一.白先勇的小说

《孽子》: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 二.洛夫的诗

《石榴树》、《子夜读信》、《长恨歌》 三.梁实秋的散文

《小声些!》、《时间观念》、《吃》

安师大09中文吴少剑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新月诗人——徐志摩

2、诗歌创作

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

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 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

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

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3、艺术特色

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如《沙扬娜拉》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如《秋月》《再别康桥》 2、“左联”概况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老舍

二、老舍的小说创作

老舍一生共创作14部长篇小说,70多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1部4000行长诗,近300首短诗,20部译作以及部分评论文字,合计800多万字。老舍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他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筑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中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曰》《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蜕》《火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短篇集: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微神集》《火车集》《贫血》《老舍幽默诗文集》等 剧本: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龙须沟》《茶馆》等

三、《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于人性关系的探讨

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集中形象系列,还有一类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系列是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如祥子、老马、小崔、老巡警、拳师沙子龙、剃头匠孙

七、妓女小福子,艺人方宝庆和小文夫妇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如果说对老派、新派市民的描写充满通俗喜剧的主调,那么,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则具有浓郁的悲剧性色彩。《骆驼祥子》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老舍写作的一个高峰。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城市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进一步探究还会发现,小说还具有更深刻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作品表现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青年农民在现代城市文明病中发生的道德滑落和心灵腐蚀的故事。

故事缘起于1936年春,老舍从朋友处听到两个关于人力车夫的故事,引起创作冲动,遂决定将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车夫作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来表现城市下等人的生活,意在“写出个劳苦社会”。

1、祥子形象

祥子的性格是变化的,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病对人性的扭曲侵害。起初,祥子是诚实善良、勤劳刻苦的,虽然性格内部不乏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一面,但祥子是年轻而富于活力的。小说强调了祥子性格中突出的“要强”和“韧性”,他希望摆脱形形色色的人身依附关系,做一个拥有“自己的车”的“自由洋车夫”。然而,在历经三起三落的苦苦挣扎之后,祥子终于冷了“要强”的心,沦落成一个他平日最看不起的“车夫样的车夫”。

小说开始时,18岁的祥子那样有生气,到作品的结尾,他吃喝嫖赌,掏坏、打架、占便宜、乃至出卖人命,他混在出殡的队伍里,低头驼背,“口中叼着捡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蹭“。这时的祥子只有26岁。在社会的重压之下,祥子终于向命运屈服了。祥子形象的意义:

(1)由理想的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向命运挑战最后却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深刻悲剧,让人们看到恶劣的社会如何毁掉了一个人的全部的人性。

(2)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解剖了构成城市环境的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灵,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3)祥子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还表现在,他的道路表明了小生产者的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2、虎妞

虎妞是小说中刻画极为成功的、复杂的又一个艺术典型。她相貌丑陋、举止粗鄙,大龄未嫁,像一个正常女人一样渴望有自己的婚姻生活,视祥子为猎物。当然她对祥子的感情虽然有变态的一面,但也有真诚的一面。在生活中她的行为常常具有喜剧的色彩,但是它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虎妞形象的两面性在于,一方面她是刘四盘剥车夫的帮手,属于剥削阶级的一员;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刘四的钳制,耽误了青春,也是受害者。

虎妞的性格,也有两面性,她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却不乏善良和同情心,对祥子既有真情又不乏占有欲,对爱情的追求中,不乏真诚又伴有明显的变态心理。作家对她的描写也是既同情、又鄙夷。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2)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

巴金

34567-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

一、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

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鲁迅前期杂文侧重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充分体现了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同时还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具有深刻性。

鲁迅后期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发展。首先,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其次,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儿深刻的批判。第三,对革命文学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后期许多杂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鲁迅的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文学特征首先体现在形象性,同时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不拘一格。鲁迅杂文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的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

四、散文

鲁迅是现代中国散文诗最早的创作者,其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语丝》,其中较多的篇数,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野草》的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朝花夕拾》作为叙事性的散文,文体虽有不同,但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花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是《朝花夕拾》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现代散文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一、概述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 主张。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牢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梅女士。

1930年,茅盾开始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三人行》。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

1938年茅盾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1939年到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被人称作“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分子的罪行记录”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个小县城为背景的小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和人际关系,歌颂了呼唤民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这部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族的形成和风格。

建国后,茅盾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撰写工作。

二、《蚀》

《蚀》诗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它是由三个系列的中篇所组成的:《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之追求。

在《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从小说主人公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大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练,而非罗曼蒂克式的理想的胜利呈现。

《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这部小说展示了大时代风起云涌浪潮中的各色人等的行状作了非常概况的表现。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中,暗示着革命的必然趋向。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主要人物张曼青(主张教育救国)、王仲昭(半步主义的典型人物)、史遁(怀疑主义、失败主义的典型)、章秋柳(女性形象)。

《蚀》是一个狂乱的混合物,是作者在极端苦闷的境况下写就的,其那种逼真的客观表现人物形象的主旨和那种不可抑制的奔突情感的倾泻,形成了这部小说主题指向的不确定性。

《蚀》的政治和历史意义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征途中心灵历程的活化石,而作为其文学美学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想融合的尝试范例。

三、《子夜》

《子夜》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是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作品主人公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一面。其性格上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力量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四、短篇小说和散文

茅盾的短篇小说也有卓越的成就,《野蔷薇》集和《宿莽》集是他短篇小说的早期作品,而《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等则是标志着他的短篇小说的成熟期的到来。

《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 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他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穷苦贫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茅盾的散文代表作,是《风景谈》和《白杨礼赞》。《风景谈》是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生活图画,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讴歌了革命战士博大的胸怀。

第五篇: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刘勇先生主讲)

(一)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

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 北大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礼群著; 内容上分几大部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

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

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绪论

一、历史发展进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

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

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 △人大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勇等著,大32开。(绿皮)思考:

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展。如何发展的。

2、本质特征: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纵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向)例如周作人

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横向)例如鲁迅

启功先生认为: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原创]全本北师大现文史笔记(刘勇先生主讲)

(二)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题。

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 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

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 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糊。

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革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等。

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刻的、很大的影响。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 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三)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五四”新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杂文的辉煌。

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命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核心: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开始。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同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绿皮书P.40)

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诗集。(绿皮书P.50)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新高潮。

代最早的散文诗。(课本P.104)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坚持用白话写诗;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

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

二、史剧创作。

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

(二)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切限制条条框框。

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开创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

二、典型意义。

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林

1、冰心的作品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主要在作品中极力歌颂爱的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包括母爱、童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创作的视点(视野)心、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些构成冰心的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响曲。

了,是解剖图。

三、贡献(绿皮书P.202)

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

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所以极力褒扬、歌颂爱,冰心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腻,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冰心体”

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冰心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

1、初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积极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复杂的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社会矛盾,显示出一个初登文坛的作家的敏锐,但往往只是提出问题,不紊。缺乏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考,所以缺乏相应的思想深度。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

2、在20年代中期,冰心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她找到了一个基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本途径——用爱解决一切。

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3、30年代初期,冰心的作品再次回到现实中,更深入地接触到普通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人的命运,包括开始触及和考虑诸如阶级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第一、《斯人独憔悴》,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有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阶段的代表作有《两个家庭》

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超人》,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有《冬儿姑娘》、《分》。

(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特别关注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探讨,他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第五讲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许地山是特别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宗教有专门、深入、系1921年1月和7月成立的两个社团,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两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的倾向。他的作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成熟,分别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主义两大文学主张,对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很大影响,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作家群体,各自显示不同的创作方命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无论法,不同的审美追求,文学研究会更多表现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更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注重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社主要反映知识分子内心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的矛盾和痛苦,集中表现他们身边的事情,甚至表现他们自己的事情,较浓。

自我小说、身边小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问题小说„„(此处未记

(四)朱自清,以散文创作著称。(现代文学散文大家有两个半作家,全)。文学研究会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造社强调抒发鲁迅算半个,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周作人)

个人主观情绪和感受。

思考:简单了解和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

一、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包括:

1、他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一方面即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背影》即是一种典范。

(一)叶绍钧,他的主要贡献和风格是对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到了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他把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推到现了这个特点。课本P.3611、他的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一个新的阶段。朱自清的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往往缺乏一种大气。,但

2、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紧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的细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功能)

3、他是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

二、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上最具代表性,朴实、情、浪漫、激进、情绪化。

客观、准确、细腻。

(二)冰心,根本价值——对爱的追求,主要表现有两点:

(一)郁达夫:

1、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风格,是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

(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的补充和完善。(郭:诗、剧,郁:小说、散文)(绿皮书P.82)刘先

二、语丝社:

生建议阅读《沉沦》

1、不是严密的社团,是一批在《语丝》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家,形

集中表现在一致反对文坛上的学

2、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成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倾向的理论,这两种文体上,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究气、学霸风,主张随意而作、率性而为,对现代散文的清新、活泼说写成自叙传,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有重要作用。

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

2、在发表作品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接近的文体——语丝文体。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他的散文的日记体是突出的,这并非

3、周作人充分体现了语丝风格,带来了小品散文的繁荣,推进了学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他是中国第一者散文的成熟。

个发表日记的作家。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某个社团的贡献一般从两方面看,其一,理论;其二,创作实践。语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丝社的文学创作——鲁迅杂文;另一方面是周作人创作的小品散文。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散文大家。

达夫小说、散文创作的互化现象。

思考:对小说、散文互化现象的解释、说明。

(一)周作人独到风格的形成。

1、丰富的知识性,反对学究气不代表反对知识,对知识的传达生动、2、写法独特——散文式的笔法,笔法清淡,蕴含丰富,文章表面非

3、风格幽默、生活气息浓。

4、语言简洁,篇幅短小。(重点是1、2)

原因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1、眼界开阔、学识丰厚,达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互化——郁达夫所根本追求的审美原则:(1)主观自然、不卖弄。抒情,(2)强调表现自我。

(二)张资平: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常质朴,但文章背后具有深厚的意味。《冲积期化石》。(绿皮书P.90)

(三)成仿吾:理论家、批评家,以观点激烈著称。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二)周作人代表的学者式散文流派的形成。(掌握散文风格形成的一、新月社 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

带着对新诗要不要格律这个问题的严肃思考,新月社走上文坛,主张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杂家”,国学功底深厚,“五四”新文学的源流,新诗要格律,所以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精通外文,眼界开阔,其作品自然显示出丰富的知识性。设者是闻一多,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行建设,即主张“音乐美、2、独特的审美追求——追求大而化之,形散神亦散,彻底的散的艺绘画美、建筑美”,这是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闻一术。不精心构造文章结构,不刻意描写某一事物,一切皆浑然天成,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切皆左右逢源,这种风格不仅一举奠定了他的散文大家的地位,还新月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以他自己的创作和追求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作家,形成了“学者式”散《死水》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文流派,代表作家有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人,在二、三十年代产化的样子,起到了示范作用。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进行探索,其《再别康桥》显示了诗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三、其他社团:

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子。他在艺术方面的孜孜追求,形

(一)湖畔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四位年轻诗人组(形)成的文学流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整个新诗坛上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但闻一多派。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被称作湖畔四诗人。湖畔诗派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有如下特点:

新月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

1、专心致志地抒发爱情,也表露人生追求。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

2、高度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他们描写渺小的事物,歌颂渺小的存在。必要的。

2,新月派的艺术主张:(07简答)他们自视为渺小的一群人,但正是由于渺小的存在和价值,他们从中感到轻松、自由、随意,其中汪静之最著名的小诗,只有两行:我是首先,他们系统地阐释了新格律化的理论,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一只(?此处未记全,遗憾!)在空中漂浮的/无拘无束的灰尘。最能征应该是“和谐”与“均齐”,这突出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体现这种风格,是爱情诗派与小诗派的代表。

主张上。新格律诗的“新”,破除了文言和旧韵以及旧体格律诗的种

(二)乡土文学

种规范,着重强调诗歌的内在的音节和韵律,它继承了古典诗词的精

1、受鲁迅的影响而形成,鲁迅可以说是乡土文学的鼻祖。髓而又有所创新。

2、作家和作品多数是在城市创作,多数是在都市产生怀乡之情,表其次,强调扩大新诗的抒情领域,丰富新诗的抒情技巧,把“理想的达对农民的同情。

爱情”题材引入现代新诗,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开拓新诗情感的内涵,(三)沉钟社

并且崇尚自然,注重“性灵”,为新诗注入了新的情感活力。1,浅草-沉钟社的审美趣味及创作特色?(04简答,艾艾P27)第三,注重对诗体形式的探索,翻译和移植了英国、意大利等大量的2,其前身是浅草社,由一批青年作家组成,形成多方面的文学理论,外国诗体形式,尽管不完全成功,但开阔了试验新诗诗体形式的思路。创作也是多方面的——诗歌:冯至;小说:陈翔鹤、陈炜谟;戏剧:3,闻一多,徐志摩的艺术风格:见(艾艾P11).杨晦。主要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鲁迅称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

人,他的诗歌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中和的风格。

意象新颖独特、语言舒卷自如的艺术特点。他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b,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京派作家的一个共同倾向,他们表现人a、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性的美好、寄托对纯真的缅怀。此外,对乡村中国的描绘带来的古朴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蛇》表达对爱情的感受,意象奇特、丰富、怀旧气息使得而他们的审美格调和传统文人文学更加接近。审美情趣新颖。(指其诗中所使用的意象,并非特指《蛇》)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古典化、抒情化,促使京派文学的语言显出朴素、简雅的特点。诗,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这是冯至诗作的常用手法。《帷幔》C,在文体特点上,京派小说更加逼近生活的原生状态,较少雕琢与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人渣的痕迹,其叙事在写实的基础上,显出散文化的抒情倾向。b、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十四行集》成功移植了外来

二、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的十四行诗体,并且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他是最早从事革命文学创作的人,最积极、作品数量众多,其创作在神,成为中国诗歌现代性转变的先导,影响巨大。

(四)象征诗派:(又称早期象征诗派、早期现代派)早期革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1、作品有高昂的革命激情,描写革命斗争的自觉意识,客观上是他早期是指二十年代。李金发的探索与尝试,他是中国最早尝试运用象最早塑造了一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

征主义手法创作诗歌的人,如果没有他的尝试,就不会有在他之后三

2、作品明显表现出激情大于艺术的倾向,所以他的作品缺乏精细的十年代戴望舒现代派的成功。

第七讲 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 艺术描写,有粗编乱造的现象,缺少生活底蕴,以致形成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革命+恋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鲁迅批评他的作概括地讲,文学革命就是“五四”运动加“鲁、郭、茅”加四大文学品“革革革革革”,其特点高度代表了革命文学初期的现象。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革命文学就是“巴、三、萧红

老、曹”加一系列文学思潮。

一、革命文学的兴起 既是一个典型的革命作家,又是非常独特的,极具个性追求,她的存在使革命文学本身趋于复杂和多元化,她的创作从东北流浪到关内到革命文学的兴起是在1928年前后由太阳社和创造社正式提出和发上海,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第一部起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从五四文学革命轰动文坛的《生死场》,由鲁迅亲自作序。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革命

反映东北人民的沉重苦难,对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都有所表现,到1928年革命文学进入到一个从文学形式向文学内容深入发展的新色彩,阶段——文学与时代、社会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但其中不乏作者个人的独立思考,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思考民族的性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生活,就是最现实的生活。三十年代初期,“左格、人性的弱点,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在其后来的作品《呼兰河传》、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了高潮,革命文学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小城三月》等一系列作品中,更显示了萧红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的新文学的发展,更加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还造就了一批作家、深度——始终关注人性的弱点,始终开掘人性的深度,《小城三月》作品。太阳社代表作家有蒋光慈(赤),创造社代表作家是郭沫若。把作家自己对人生最真切的体验投入到作品中,达到了充满诗意、象而鲁迅、茅盾因支持革命文学运动,所以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看征的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追求。

成是革命文学的成果。“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殷夫、胡也频较著

名,此外还有叶紫、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由

于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和正确方向,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文学主流。

三十年代是文学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左翼”文学只是一个方面,此

外还形成了其他几种文学创作潮流,其一,民主化、自由化,代表作

家有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他们坚持独立思考,追求个性化风

格,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独特领域;其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受

外国现代主义影响,又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根基,还有一部分作家苦闷的情绪形成现代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穆时英的小说即新感觉派;还有施蛰存等主编的《现

代》杂志,在推行现代主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发表

了国内外许多现代主义理论文章和重要作品。此外还有各种文学流

派,京派——北京各大学中的教授、学者组成的作家群,包括老舍、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周作人,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东

北作家群:萧军、萧红。

思考:简述三十年代多元格局的文学形态。

京派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07简答)

a,大多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讲究“和谐”、“节制”与“恰

当”的审美格调,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化,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他们

远离现实功利,强调艺术的独立与个性,表现出平淡、闲适、古朴、

下载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共5则)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 1、基本概念 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牵手” 宿松县真情帮扶革命老区 本网讯(学校办公室/雷桁党委宣传部)如果你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可能难以想象在风景秀丽的皖西南,在物产丰富的大别山,仍会书写着贫困......

    安徽师范大学

    版本号:A 安徽师范大学 修改号:0 餐饮中心工作手册 安徽师范大学 后勤集团餐饮中心编号:ASDHQ-GS-CY-05 编制:审批:日期:分发号: 工 作 手 册 刘 卉 乐庆友 2005年4月1日 20 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

    外国文学史笔记范文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

    外国文学史笔记

    选择、填空题: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前期(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