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学史
一、填空。
1.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现代文学可分为三个时期(文学革
命时期、革命文学时期、战火中的缪斯时期),当代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新时期)。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2.1917年,即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第二年,文学革命思想酝酿成熟。这一年的《新青年》一月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举文学革命大旗。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的主张,侧重白话文的提倡和文学形式方面的变革。3.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
义”,其基本精神是打倒封建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兼顾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变革,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文学,其对文学革命充满勇气的倡导,在当时确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推动力。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新文学社团。
5.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
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发起的文学社团。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崇“天才”、重“神会”,背称作“艺术派”,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6.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
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成为左联的实际纲领。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要点,决定创办左联的机关刊物《世界文化》。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
在“文协”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这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文协”成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抗战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协的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是贯穿抗战始终的惟一文艺刊物。
二、问答。
1.《地球,我的母亲!》表达了郭沫若当时怎样的思想?
答:诗人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他当时所具有的那种由个性解放思想、泛神论和原有的民主思想融为一体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反映了五四时代,青年要求科学民主,摆脱封建思想束缚,追求美好生活的革命愿望。这首诗还表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诗人在作品中赞美了劳动,赞美了在地球上为人类造福的农民、工人,称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表现了要向工农学习的愿望。
2.分析《老马》的形象并指出其内涵。
答:本文塑造了一个在皮鞭抽打下身负重载、久经生活磨难的老马形象。轭下重负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来农民背上的苦难和负荷。另一方面也形象地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写出了作家自己对生活的“坚忍主义”。
3.举例说明《老马》的艺术特点。
答:第一,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抒发情怀,评价生活。
第二,注重格律化的追求。
第三,含蓄凝练,自然淳朴的艺术风格。
短诗《老马》高度概括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写了诗人对农民、对人生的理解。
4.《致橡树》表现了怎样的爱情观?
答:《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作者以木棉的口吻,以内心独白的形式阐述了一种大胆而独特的爱情观:爱情是平等独立、相偎相依的。
5.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表现的双重情感指什么?
答:即坚毅而不失温柔,激越而不失端庄,既有无比自信又有款款深情。
6.结合《荷塘月色》第四、五段,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细腻,手法多样;有局部特写,有全景描绘;有工笔细描,有粗笔写意;有时以静写动,有时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虚实相兼。同时,恰当地插入议论和抒情,使景物的变换和心绪的变化融为一体,清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丝丝相扣,全文在轻柔淡雅中蕴含着沉郁曲折,贮满着一种诗意美。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新颖独特的比喻,特别是运用同感设譬,将空濛难描的景色写得具有真实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7.简述《伤逝》的思想意义。
答:《伤逝》是以五四时期知识青年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涓生、子君的恋爱悲剧,一方面揭示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软弱性,指出这种思想并不能改良人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造成人们不幸的社会根源,指明社会解放乃是婚姻自由和妇女自由的前提。
8.分析《伤逝》中涓生和子君两个艺术形象。
答: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子君具有勇敢的反抗精神,又具有软弱、妥协和思想停滞不前的性格,使她从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9.理解《为奴隶的母亲》的主题。
答:本文是一篇著名小说。作品以浙东地区典妻陋习为题材,成功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受尽折磨的奴隶母亲春宝娘的形象,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造成这种野蛮习俗的社会原因,鞭挞了地主阶级的罪恶本质。
10.结合作品《为奴隶的母亲》,分析春宝娘的形象。
答:本文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受尽折磨的奴隶母亲形象,春宝娘本来是一个“沉默老实,又肯做事”,年轻勤快的传统农村妇女,经过被她丈夫典当之后,成为她悲剧性格的一个侧面,突出地表现在她曾幻想生下秋宝之后,秀才能把她留下来。春宝娘是个母亲,又是个奴隶,“为奴隶的母亲”确实是一个给人以历史沉重感的悲剧形象。
11.结合作品《月牙儿》简述“我”所走过的道路,分析“我”堕落的原因。答:“我”原是一个天真无邪纯洁的少女,在没有温饱、没有母亲、没有了家的困境中,自强、自重、自爱,当浪荡公子骗去了她的处女青春后,她不甘堕落,在当女招待的时候拒绝出卖色相。正正经经做人的希望破灭了,她只有重蹈母亲的覆辙。
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扭曲了灵魂,蛀蚀了人的尊严,阉割了生命的价值,这一切归根于社会的黑暗。
12.简要分析《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小芹两个艺术形象。
答:作品中作为新一代农民典型的小二黑和小芹,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革命文艺作品中崭头露角的全新人物,是解放新时区农民的典范,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
13.结合作品《小二黑结婚》阐述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①利用了绰号,突出人物性格特征。②利用烘托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③故事性强,情节连贯,首尾照应。④精心选择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加工,形成朴素、洗练、生动的语言风格。
14.小说《小巷深处》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作者在艺术上的成就首先表现在作者“写人的命运,写人的感情”的成功尝试上。作者把徐文霞放在无法回避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复杂的情感。在这种灵魂搏斗中作者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人物的爱与恨、甜蜜与痛苦、尊严与屈辱、忍让与愤怒的情感冲突和心理变化,既合情又合理。另外,小说对苏州美丽自然景色的描绘强化了作品的诗意,而且起到烘托象征的作用,使小说寓意深远,独具“苏州风味”。
15.《红豆》的思想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作品的成功,首先表现在作者将笔触伸入人情、人性禁区,真实而深刻
地展示了江玫和齐虹一见钟情的浪漫,形影相随的柔情,辗转反侧的思念,酸甜苦咸的感情体验等丰富、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在50年代这是对爱情题材创作的一种超越、一种可贵的探索。其次,成功讴歌人间的光明、美好、纯洁、善良,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再次,表现手法细腻委婉,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颇具女性作家的风范。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莽原和未名社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冯至等人。沉钟社1925年创立,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是一个专门做情诗的团体。
2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也有了较快发展。1907年由曾孝谷、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曾上演《黑奴吁天录》。话剧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五四”文学革命后,“爱美剧”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期。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成立。
1921~1927年的现代文学,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潮。浪漫主义文学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萌生。
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是20年代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迥异的一个诗人群体。穆木天、王独清在关于新诗的通信中提出了著名的“纯诗”观念。1923年~1924年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五卅”运动前后至1927年,茅盾、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开始与革命文学靠拢。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与胡适);1919年到1922年,“整理国故”之争;1924年,《语丝》与《现代评论》之争。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鸳蝴派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有《玉梨魂》、《广陵潮》等,主要刊物《礼拜六》。受到文学研究会等现实主义作家的批判。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吴宓、梅光迪、胡先骕为其主将,反对言文合一,反对新文化运动。
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章士钊,提倡复古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将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阳翰笙等。太阳社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工具性,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主要错误:对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分析,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任务、对象存在错误观点;夸大文学作用;宗派情绪浓厚。
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创造社与太阳社;鲁迅和茅盾。革命文学论争产生了积极的后果。1930年左联成立于上海,这是左翼文学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刊物《北斗》、《萌芽》。1936年左联解散。
左联主要贡献:①组织各种团体,推动左翼文学发展;②同国民党文化“围剿”展开斗争;③重视理论批评,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④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⑤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③重视培养文学青年。主要错误:①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②组织上的关门关义、宗派主义。
1930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1932年中国诗歌会成立。
两个口号的论争。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1936年《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发表,文艺界达到广泛团结。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思潮及其论争(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得与失: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其中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这集中表现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和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
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方面。
与革命文学思潮相比,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或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3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主要有“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刊物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要求艺术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京派以“乡村中国”为其主要创作内容。“论语派”因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杂志而得名,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
后期新月派也提出了超脱的文艺观,崇奉“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以“人性论”来攻击无产阶级文学,遭到鲁迅及左翼作家的批评。“自由人”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指苏汶,他们极力反对文艺的阶级性而誓死捍卫文艺的自由。左翼作家对其进行批判。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章,既批评了“留声机”论也批评了非政治主义的观念。
1930年到1931年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的右翼文学组织,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意识,遭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批判。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壮大,浪漫主义思潮大为减弱,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现代诗派是30年代较为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
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其小说深人、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及性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穆时英、刘呐鸥。他们的小说用缤纷的色彩和快速的节
奏来表现半殖民地的病态文明,注意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感觉与印象。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937~1945)抗战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迅猛发展。1938年,“文协”成立于武汉。其会刊《抗战文艺》是战时历时最久的刊物。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文艺大众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等小型作品涌现,缺点是流于概念化和内容空疏。1938年后,郭沫若等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国统区进步文艺活动的中心。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的文艺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表现为杂文和戏剧创作。杂文有唐弢、柯灵等“鲁迅风”杂文创作,戏剧有阿英的南明史剧等。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然存在。
1940年前后发生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为主,葛一虹则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茅盾、胡风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40年代最大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风格。
1945年发生了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仍处于主潮地位,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则处于较弱地位。徐讦、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仍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40年代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等人,他们的创作较多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诗的艺术技巧,其作品标志着现代新诗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策派因1940年陈铨、林同济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它们宣传法西斯主义与权力意志,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
1938年梁实秋发表了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受到张天翼等作家的批评。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
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5月,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此次会议旨在解决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作家与大众的关系、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从生活、思想、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的途径,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讲话》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这种提法有失偏颇,但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它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秧歌运动出现;大批作家深人生活;出现了一批主题和题材新、人物新的作品。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点:①现实主义成为唯一思潮,一花独放,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黯然失色。②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和开放性,产生了某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图解政治的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开展了整风运动。王实味强调文艺要暴露黑暗,其文章《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受到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国统区文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开始进人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1.发生期(1917—1920)。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特点为百花齐放。3.发展第二期(1928—1937)。“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4.发展第三期(1937—1949)。“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第一章
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鲁迅的早期生平。《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但他们的观念又各有侧重。胡适偏重形式的革新,如他的《论新诗》、《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等论文为新诗、现代小说和话剧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周作人偏重思想的改革,如他的《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使文学革命的主张理论化,对后来为人生派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主要有三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四.鲁迅的早期生平
1881年生于绍兴,1936年在上海去世。少年时代他看到了封建阶级的腐败,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麻木和生活上的贫困。青年时代,他读到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很大影响。到日本学医时,他还是个科学救国论者,但体格强壮的同胞作为麻木的看客的幻灯片,使他感到了改变精神才是救国的第一要着,于是,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位启蒙主义思想家。国内的黑暗现实,使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在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和召唤下,终于发出了沉寂多年的第一声呼喊,发表了震惊海内的《狂人日记》。五.《狂人日记》
1.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方法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狂人日记》具有鲁迅一贯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又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2.作品的思想性
《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作品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作品的总“序言”。3.作品的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4.作品的意义
《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二.创造社
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
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四.冰心的小说
冰心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问题小说阶段和泛爱小说阶段。她的问题小说较好地继承了新文学发生期“问题小说”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如1919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问题;此后写的《斯人独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剧的某些家庭中两代人的矛盾的问题;《去国》通过在外留学的英士学成回国决心报效祖国,最后又怀着悲愤惆怅之情离开祖国的故事,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庄鸿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问题。她的泛爱小说是其问题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代表作《超人》通过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爱理想。1931年,冰心写了《分》,朦胧地表现了阶级间的不平等,与“泛爱”作品相比,思想倾向有了变化。五.叶绍钧的小说 1.叶绍钧的初期小说
叶绍钧是文学研究会中成绩最突出的作家。初期的叶绍钧小说也把爱与美作为医治人生痛苦的良药,对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现出人道主义的同情。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隔膜》中的许多作品就是从不同的人生中,写出了人际间心与心的不相通,表明生活中需要爱。此后,他又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等短篇集,从表现爱的追求,转而倾向于客观现实的描绘。在叶绍钧客观描写现实的作品中,教育界的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2.《潘先生在难中》的内容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绍钧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发生于江浙的军阀战争为背景,通过让里县一位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带领全家逃难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长的通知只身返回县城,以及他在战后欢迎得胜的军阀这三个主要情节,塑造了潘先生这个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军阀混战中,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带全家逃到了上海,为自己“从毁灭和危难当中”捡回了四条性命和一个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县里后,先是为自己决定回来而不会被开除而庆幸,接着又为自己的家产忧虑和操劳,最后,在炮声中带着细软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了。如果说从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叶绍钧小说的特长,那么,从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来看,写灰色人生就是叶绍钧小说的特色了。这类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阶层很广,但更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3.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胆怯而乐观,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带着明显的“奴性”特征。他既对统治阶级不满,又心甘情愿为他们效劳;既对军阀的罪恶有亲身的感受,又故作潇洒地为他们歌功颂德。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没有社会意识,没有男儿血性。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据了他的全部心灵,自私猥琐,庸俗低级,随遇而安。这类灰色人物在旧社会各界的雇员阶层中,常能见到。4.《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1)叶绍钧初期的小说较为散文化,后来情节
性有所增强,有的重故事,有的通过情节
片断,着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难中》在结构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断,顺序连接,简明朴素,情节
生动而细节
精彩,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紧密而不拘谨。
(2)叶绍钧在写作中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他尽量让事实说话,用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第一段“逃难”中的精采描写,约十个细节
便从多侧面把潘先生的心灵勾勒出来了
(3)叶绍钧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同时又是非常严谨的,描情叙事都凭那平正、明净、清爽、流畅的文字。与他冷静客观的创作态度相一致,他在讽刺之中也不露声色,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那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说又是蕴藉而含蓄的。叶绍钧的小说是文学研究会中最能体现该会主张的现实主义方法的,也是鲁迅之后最具现实主义特色的,所以,在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中,他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六.创造社抒情小说的一般特点 创造社抒情小说主要有两种类型: 1.自叙小说,也即所谓“身边小说”,是以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并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体。自叙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叙传性质,但又不等于作家的自传。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秋柳》、《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即《岐路》、《炼狱》、《十字架》)、《残春》、《落叶》、《行路难》等。
2.寄托小说,以古代或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但是不在于准确地展现古代的历史或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凭借这些故事以抒发作家的主观情怀和意绪。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若的《牧羊哀话》等。七.郁达夫的小说 1.《沉沦》主人公产生忧郁症的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的留日学生。他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不但使他远离留学的同学,而且曾两度退学;二是由于身处异国,备受民族岐视,又加上自己在经济上陷于困境;三是由于他在青春期中热烈地追求爱情时,这种追求难以实现,并由此产生了性心理的变态。2.作品描写性苦闷的主要价值
《沉沦》主人公的忧郁和苦闷,虽然在当时的许多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普遍性,但是,作品并没有从这普遍性的一面展开主人公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是集中于主人公内心苦闷,特别是性的苦闷,其价值主要在于:(1)《沉沦》对主人公要求**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也是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成了当时以青年问题为题材的青春文学的独具特色的一篇。(2)《沉沦》主人公是在内心痛苦无法解脱的情况下蹈海自尽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发出了“中国呀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的慨叹,表现了当时在五四青年内心的感时忧国的悲愤情绪,向人们申诉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也对那个时代提出了抗议。(3)《沉沦》大胆、无畏的反封建的勇气和真诚,坦白的艺术作风,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新鲜气息。3.《沉沦》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他的小说同郭沫若的诗一样,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这种情绪流的小说,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2)郁达夫的《沉沦》等抒情小说,不大重视人物塑造,不求细节的真实刻绘。自叙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作家自我表现的工具,而寄托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这样的现实主义成分较明显的作品,其主人公虽是劳动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内在情绪的外化表现。
(3)郁达夫抒情小说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以抒情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着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内心独白更是感情的宣泄。第五章
要点:各类探索中的新诗。湖畔诗社和汪静之,新月诗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一.《雪朝》诗人
1922年,文学研究会作家创办了《诗》月刊,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同年,又出了同人诗集《雪朝》,内收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等八人的诗。他们的诗以以抒情为主,多表现五四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苦恼,也表现下层人民的痛苦,同时,保持了白话诗自由活泼的特色,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
在《雪朝》诗人中,朱自清的诗成就最高。他的诗歌除了具有《雪朝》诗人共同的特色外,还较突出地表现出不断追求的激情和踏实坚韧的精神。他的长诗《毁灭》长达200多行,典型地表现了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愿望,在构思上明显受到《离骚》、《招魂》、《七发》等古诗的影响,是当时十分杰出的一首抒情长诗。二.冰心的小诗
冰心的诗歌在自由体诗中自成一家。她在1923年出版的《繁星》、《春水》两部诗集曾产生较大的影响,成为自由体诗的一种样式,被称为“繁星体”。冰心的小诗主要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她自己的“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风格。由于冰心小诗的成功,加上日本俳句和泰戈尔诗集的翻译、介绍,在当时曾造成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三.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其成员为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冯雪峰四人。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应、潘、冯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静之,他于1922年出版的诗集《蕙的风》,是现代诗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以其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是《寂寞的国》,艺术上比《蕙的风》成熟,但影响却不及。四.冯至的诗歌
冯至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诗集上卷为抒情诗,写爱情,也写友情,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思索;下卷为四首有浓重抒情性的小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外》,充满凄清哀婉之情,把叙事诗写得几乎也是抒情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五.新月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六.闻一多的诗 1.对美的追求
闻一多在清华学习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由清华赴美学习美术,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在国内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这部诗集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于艺术美的偏爱,而诗中的艺术美又包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这些追求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忠诚严肃的、认真执着的、开辟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红线。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大约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多收于《红烛》中;二是回国后创作的,表现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所发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多收于《死水》中。前一类作品主要有《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忆菊》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底花”和“如花的祖国”由衷的赞美。《太阳吟》着重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情绪。在《孤雁》中,诗人自比为失群的孤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回国后创作的《洗衣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他敢于藐视资本主义的正气和骨气,表现了“毫无奴颜媚骨”的殖民地人民的最可宝贵的性格。后一类作品主要有《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发现》表现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的激昂情绪,对祖国的火热的心。《静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荒村》表现了军阀战争中农村的凋敝景象。《死水》用一潭腐臭的死水,象征着中国现实的腐朽社会。从这些诗歌的深沉的痛苦和极度的愤慨之情中,折射出了希望社会进步之光。3.浪漫主义的特点
闻一多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以“托物寄情”为主,他有意识地避免直接地、赤裸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某一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这些形象与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形象不同,与诗人主体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如《发现》等,同时,他的诗歌也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由于他的想象丰富神奇,所以,他诗中的许多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十分贴切,很有艺术感染力。4.对三美主张的实践
闻一多注意选择词藻,在某些诗中大量使用文字色彩浓烈的词语,以加强内容的表达。他注意音节
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注意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以及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他既注意诗句的整齐,也注意诗句的变化。在“三美”主张的实践中,《死水》是最为成功的一首。
七.徐志摩的诗 1.对光明的追求
这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为要寻一颗明星》、《无题》、《海韵》等这类诗中可以追循到五四时期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看到诗人希望祖国摆脱落后、贫困,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这类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诗人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社会。2.对现实的抨击
对现实的抨击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大帅》,以及《秋虫》、《西窗》等。这类诗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徐志摩的理想在现代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他在幻灭之中便常常表现出不满和失望。诗人的不满既表现在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方面,也表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不解和攻击方面。3.对爱情的歌唱
爱情诗在徐志摩诗中占很大的比重和较重要的地位。其中,许多诗歌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如《雪花的快乐》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表现追求光明、抨击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如《海韵》等。4.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诗表现手法多样,音乐旋律突出。他在创作中,善于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诗歌格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然而又都是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如《雪花的快乐》中三句“飞扬”的重复,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出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中“道一声珍重”的连用,既写出了日本女郎的礼貌谦恭,又使人感到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中三句“轻轻的”,给人一种飘逸之感。这些都较好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才华。
第三篇: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
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根本上为文艺指明方向。)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在北大任教。1932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任务。1935年后,于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
6、吴荪甫: 吴荪莆是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人物,他有才能智慧、有经营本领、有雄心壮志有胆量气魄、敢做敢为、刚愎自用。他办企业有魄力有野心,性格又凶狠、残酷、反动,脆弱阴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子夜》通过对他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而驳斥了托派的谬论。
7、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简答题(6题考3题)
1、简述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色。
(1)密度极大的知识容量,旁征博引。钱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仅《围城》一书,中比喻喻体就融入了文史哲、科学、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方面知识。
(2)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钱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喜欢以幽默风趣笔法讽刺时弊。
(3)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致深入。钱善用敏锐眼光尖锐笔法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4)新奇、犀利而又多样的比喻艺术。钱以细腻笔法勾勒人物,采用精妙的明喻、暗喻、典喻等手法,把非凡的想象和广博的知识结合于喻体与本体之中。
2、简述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征。(1)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文艺基本职能被定为宣传、动员和教育人民,政治和文艺的关系日益密切。但这也致使不少作品忽略其文艺特征。
(2)艺术追求的被乡村化。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解放区,决定了他的艺术受众主要是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兵群,作品染上小生产者习气。
(3)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解放区文艺作家主要是解放区“土生土长”和国统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放在本土,主动放弃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这也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艺的固步自封。
或(1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2文艺的政治服从服务化。3作家精神拥有的无产阶级化。4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学习与被改造关系。5艺术格调的歌颂化。6审美倾向的乡村化。7人物主体的工农化。8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化。)
3、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周冷酷自私专横虚伪而假道德,与周围的人发生着尖锐矛盾,最后他也陷于在这些矛盾中难以自拔。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曹把过往的历史压缩于现实情景,把外部社会矛盾压缩于周公馆内部矛盾中,把侍萍一家的命运压缩于周朴园一家内部冲突中这使得简单的乱伦故事容纳了整个中国各种尖锐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感情逻辑与对待人生的方式和自己的思想愿望要求,显得形象鲜明生动。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6)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又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
4、简述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却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只因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资产者丑女引诱和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二、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1、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他的悲剧是对当时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以至最后他理性彻底泯灭,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5、简述《寒夜》的现实主义特征。
1、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解剖。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是作品现实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小说中描写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通过对汪文宣性格的变化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而汪文宣卑怯懦弱以致变态的性格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2、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细腻。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到了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它表明作家已掌握了“心灵的辩证法”。在《寒夜》里,人物的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透彻地揭露那些隐秘的心理历程,并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比如,曾树生决定离家去兰州,这个决定是在各方面影响下作出的,然而这些影响却常常使她的心理朝着相反方向运动。当她回家征询丈夫时,出乎意料的是丈夫同意她走,而这反倒使她犹豫了,反倒促使她违心地说出“我不走”这句话来。
6、简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用“参差”的形式感塑造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凡人”。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为“新鸳蝴体”“或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
论述题:(4题考3题,3选2作答)
1、试论述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题材上: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风格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正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魂草》以后,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家小孩不再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早期浪漫小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他们身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的小人物正与之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战后期,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他早期的博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2、试论述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化特色。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质朴明快。
3、试比较分析茅盾与老舍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异:(1)个人命运vs时代命运。老舍小说创作着力于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一个人悲剧故事为代表,展示一系列人物悲惨命运。如《骆驼祥子》中通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描绘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矛盾小说则侧重对时代特征描写,具有沉重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展现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如《蚀》三部曲从革命的一个侧面反应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往追求光明,并渐次彷徨幻灭的历程,展现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历史图景和社会心理。(2)平民形象vs阶级代表。老舍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底层贫苦普通百姓形象,如祥子就与城市底层农民相似。矛盾描写的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如《子夜》的吴荪蒲就是典型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资本家。
(3)日常生活vs历史宏大叙述。老舍多从主人公日常生活入手,通过日常小事描写刻画,深入彰显当时社会状况,如《骆驼祥子》通过对祥子买车与娶妻描写,展现他的悲剧命运,具有警示力量。矛盾则力图展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实地反映时代危机,描写那样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如《子夜》就是描写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悲剧。
(4)改造国民性vs指导人生。老舍继鲁迅后开始国民性思考,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开拓和特色。《四世同堂》表达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算清“历史遗传病”的新思考,满怀民性更新的信念。茅盾则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主张文学的政治价值与指导作用。《子夜》的悲剧回应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谬论。(5)民俗vs政治隐喻。老舍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京味。茅盾则是用小说这特殊形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参与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
(6)平实幽默vs细腻铺陈。受所处环境熏陶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老舍的文化批判有种独具一格的幽默。茅盾的作品则结构宏大内容复杂线索纷繁主次分明,波澜起伏而又严谨细腻。
同:(1)他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子夜》《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2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如老舍的《离婚》,作者为让老李知道马家情况,而安排张大嫂去探望李太太的所见相继介绍马甲的情况。茅盾的《子夜》则是通过吴老太爷的丧失而把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介绍出来。(3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子夜》《骆驼祥子》中关于主人公的描写即使如此。
3、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是怎样表现人性美的?
沈从文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在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详细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被现在文明浸润的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所谓的“神性”的赞美,可谓是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的最高表现。
(1)作者通过塑造健康的身体,质朴的灵魂展现湘西人性美的基本属性。如《龙朱》、《月下小景》中洋溢着外化民族青年男女真挚的、热烈的、活泼的生命力,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表现出原始社会人性的美。
(2)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直率、自然等本真表现,充分表现湘西道德人性美。如《柏子》、《会明》《丈夫》等篇,“乡下人”的道德风范俨然出乎原始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政治善良直率自然,展现了乡村的人性美。
(3)作者又刻画了湘西人刚强,坚韧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人性美的本质特征。如《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她最后的等待充分表现了其刚强坚韧的不变心的精神。(4)沈从文又通过刻画湘西人重情义,轻利益的性情来展现人性美的至高境界。如《边城》中就写了的爷爷摆渡不收钱,傩送兄弟的兄弟之情等重情义轻利益的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古雅的小品散文。C“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D其宗旨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意识”。
二、N言志派:A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家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林语堂、梁实秋。B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一种超然挺拔的智者小品。他们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为主要思潮,并且往往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自由主义文化立场,本着内心的冲动和情趣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记录下来,在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下,或谈草木虫鱼或讲性灵幽默、或观人生百态、或写琴棋书画,寄寓了作家深层的个性、人格、心理投影。C但也有局限性:一是反映时代精神弱,二是艺术表现力度弱。
三、言志派的不同类型与艺术个性:
1.缜密漂亮型。以朱自清、冰心的散文为代表。其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
2.冲淡自然型。以周作人的散文为代表。多采用白描、叙事、描写等手法,主题为中
国文化,有深度、含蓄、沧桑感。
3.闲适幽默型。以林语堂的散文小品为代表。主要以幽默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四、N报告体叙事散文:后称为报告文学。以记实为主,把记叙、描写、议论融为一炉。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五、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六、周作人散文的类型:一是浮躁凌厉型的杂文,二是冲淡平和的言志派小说。
七、D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平和恬淡的抒情。散文中传达的感情,是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的闲情、逸情。如《故乡的野菜》。
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推崇“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既给人丰富的知识,又使文章飘逸洒脱。如《菱角》。
3.徐舒自如的语言。看似从容自在,信笔而出,没有雕琢的痕迹,但在字里行间之中,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神韵。极力追求“平淡自然”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
八、朱自清散文的主要内容:A揭开黑暗社会帷幕的一角,予以无情暴露和批判。直涉现实,痛砭锢弊。B写家庭,写朋友,写山水,在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揭示人生真谛。九D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即
明月与荷花。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应物。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
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盼春”——“描春”——“颂春”。在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结构美。
4.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十、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两本散文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十一、N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2、出席会议的作家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沈瑞贤等四十余人。
3、会议的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由党领导的文艺的开始,推动了左翼文学的迅速发展。
十二、N论语派:1.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2.以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文。3.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十三、D四大文学论争: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1.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焦点是文学有没有阶级性。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论
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2.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论语派与周作人一致,强调对灵魂自我审
视与表现,强调人的“性灵”文艺要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提倡小品文。
2、鲁迅批之,著有《小品文危机》,说其为“小摆设”,提倡写战斗性小品文。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4.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他们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十四、N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十五、N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十六、N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十七、“左联” 早期代表人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的土地》
“左联”后起新人代表人柔石, 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讽刺暴露文学(侧重讽刺)代表人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讽刺暴露文学(侧重暴露)代表人叶紫《丰收》吴组缃《樊家铺》
十八、沙汀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如《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艾芜小说的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的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南国之夜》《南行记》《故乡》等。
十九、丁玲的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三个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十、N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等人。他们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
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2、其作品主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二
十一、N新感觉派: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其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具有意识流特征。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作精美的加工。文学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二十二、早期海派小说家代表人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新感觉派作家: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公墓》《上海的狐步舞》。二
十三、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鼎盛期 《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二十四、D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1.开拓了都市题材和“史诗”式小说文体题材,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其小说就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的编年史。
2、开创“社会剖析小说”模式,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3、创造两大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4、完善了小说形式的走向: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宏大的结构艺术等方面。
二十五、D史诗式小说文体的特点:
1.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注重小说结构艺术: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3.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4.注重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二十六、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时代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二十七、D《子夜》结构线索特点: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主线: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下分五条线索:1.资本家们在公债交易所中的投机活动。2.围绕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3.工人阶级的斗争。4.农村革命运动。5.知识分子。
二十八、D吴荪甫人物形象: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他是高素质的民族企业家,既有文化素质,有理想雄心,也有出色的管理才能,性格干练、精悍。“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作为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又有刚愎自用的性格,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家的整体形象。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二是社会动荡混乱。总之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而又自私、贪婪、专断。本质上有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带有悲壮性。
二十九、老舍1926年开始在英国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三
十、D老舍小说最大的贡献:
1、主题: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塑造了生动的市民形象系列。
2、人物形象—市民世界:老派市民:善良、驯顺、保守、怯懦。新派市民: 资本主义化、殖民地化、堕落。理想市民:正派、侠客、实干家。城市贫民: 命运悲惨。
3、京味儿:背景:北京市民生活。语言:北京市民口语
4、幽默:和颜悦色、带着同情、“笑骂,又不赶尽杀绝”。
三
十一、D祥子的形象: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农民化的,他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对生活的奢侈要求,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过着温饱的生活。他把这种生活理想寄托在车上,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可以过上温饱生活。他对于车的执著,对车的感情,就象农民对土地和耕牛一样。农民是一亩地,两头牛。他是一个人一辆车。他以农民的坚韧、勤劳、节俭,去实现一辆车的理想,早出晚归,省吃俭用,用一个闷葫芦,把每天挣来的钱存起来。他和虎妞结婚以后,虎妞不喜欢他拉车劳动,让他做点小买卖,或者买几辆车出租,吃利息。但是,他坚决不干,非拉车不可。这也显示了他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但是虎妞死了以后,又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朝气和纯洁,没有道德感,开始吃喝嫖赌,寻衅斗殴,曹先生的帮助和关心,使祥子萌生了新生活渴望。然而,小福子却在妓院里悬梁自尽。这是对祥子的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堕落。成为市井街头的流氓地痞。祥子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无赖。
三
十二、D祥子悲剧根源:
1、社会因素:1)、动荡不安的黑暗社会。2)、病态的城市文明
2、个人因素:1)、思想缺陷:个人奋斗思想。2)、性格心理弱点:缺乏自制力、自暴自弃。三
十三、虎妞:双重身份。车场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因此,其性格显得颇为复杂。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三
十四、巴金1、1928年创作发表处女作《灭亡》,标志着巴金作家生涯的正式开始。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现代文学时期的最后一部小说《寒夜》。
三
十五、D《家》的思想内容:控诉、暴露与反抗。抨击大家庭的罪恶,颂扬人的觉醒。
1、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控诉。是《家》中最具有感染力和批判力量。这里主要是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钱梅芬、李瑞珏、鸣凤,她们都是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命运,最有力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性质。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和死亡。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鸣凤是封建家奴制的牺牲品。
2、暴露家族制度的腐败,是《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家长生活的描写上。
3、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反抗性体现在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身上。颂扬了人的觉醒。
三
十六、D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意义: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三
十七、D觉新:形象:1.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
2、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生活环
境,使他确认了作为长房长孙的身份,也养成了他认同这种身份的性格。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根源,却怯于反抗的行动。在他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出封建文化对人摧残和扼杀。意义:
3、高觉新的性格在本质上是生命意志、生命力量的匮乏。他的生命始终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从高觉新的性格中,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是怎样在骨子里剥夺了人的自我的。
4、高觉新性格的复杂性,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突。“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帮凶”。半新半旧的人物。读过新书却过着旧生活。既为旧道德牺牲,又为新道德殉葬。他又富有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品质。
三
十八、沈从文1933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次年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都市世界。
第五篇: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 邝云梅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
鲁迅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苦,转化为对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首先是《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等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等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兄弟》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锻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在写人物时,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字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件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6.《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是《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艺术风格是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7.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是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第三节
小说创作
1.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2.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依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而取胜,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三是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四是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第四节
诗歌创作
1.“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有作品是《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3.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4.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是: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如《太阳吟》。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三是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如《死水》。艺术特色是其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节
散文创作
1.“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
2.周作人散文的内容是:一是批判死鬼的精神,二是抨击国民性的弱点,三是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艺术成就有一是旁征博引,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二是舒展自如,娓娓而谈,三是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四是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五是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是苦涩。
第六节
戏剧创作
1.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而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指出文学与阶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关于“大众语”的论争是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
3.1928年,香港的第一个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第二节
茅盾
1.长篇小说《子夜》的思想意义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惊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了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作品整体上而言,表现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同时,作品还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2.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3.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4.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5.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节
巴金
1.分析《寒夜》的思想:《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2.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 体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老舍
1.老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等。
2.《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是写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代表作,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3.分析祥子的形象: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4.形象的意义: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
5.主要艺术成就是从结构上来看,主要采用老舍所谓的“栓桩法”。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鲜明突出的“京味儿”。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第五节 沈从文
1.沈从文的大量作品构成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沈从文的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们对于欲望的淡然态度,在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时灌注了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其作品题材偏离时代文艺主潮的同时,又保持它的现代品格。2.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第六节
曹禺
1.曹禺在1933年完成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2.他的其他作品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3.《雷雨》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
4.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一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二是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三是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5.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6.艺术特色:一是独特的结构艺术,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在其间,采用的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线索,让次要情节线索和各种戏剧矛盾围绕这一主要情节的发展来展开。二是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三是追求戏剧的诗意。
第七节 小说创作
1.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作家可以依据其思想艺术倾向划分以下几个主要的群落: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作家群、“新感觉派”作家群。2.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 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揭示了绅士淑女们的“礼仪廉耻”,鞭挞了小官僚、小政客的自私、虚伪。《善女人》中的长生奶奶平时吃素拜佛。事实上,她却用高利贷压榨自己的儿子,对儿媳也施加虐待。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包氏父子》中老包当了一辈子的仆役是让儿子将来能做大官,而他的儿子却是个不读书的草包。作者抓住“望子成龙”以向上爬这种普遍于社会的文化心态,冷然审视对象,以含泪的讽刺刻画了老包的愚妄心理。
3.艺术特色: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如《华威先生》中的华威先生除了“忙”外,还有一个特点:假。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
第八节
诗歌创作
1.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提倡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
第九节
散文创作概况
1.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兴盛的原因是:“左联”的提倡。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十节
戏剧创作概况
1.1932年至1936年间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抗战期间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1.抗战初期戏剧运动异常活跃。为了适应戏剧服务对象的变化,出现了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个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是小型街头剧的代表。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在语言上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
3.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4.钱钟书《围城》的思想内容:《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艺术特色:杰出的讽刺艺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丰富的表现手法。精湛的语言艺术。
5.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手推车》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1.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2.孙梨小说的独特风格: 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小说写了水生嫂等一群劳动妇女的群像,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荷花淀》中,白洋淀的自然风光美和水生嫂心灵手巧的劳动美,交织成一副似诗如画的月下编席图,是对和平劳动生活和祖国美丽河山的颂歌。夫妻月下话别、妇女寻夫、伏击战,都写人情美和自然美交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融诗、散文、小说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第四章 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它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导,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
2.“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文学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乃至空前劫难,其根本原因便在于1949年以后“左”倾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政治方式乃至专政方式来解决文艺问题,是违反文艺规律的错误做法,其危害极大。
第二节
“十七年”的小说
1.吴强小说《红日》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2.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艺术特点: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红岩》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3.梁斌小说《红旗谱》的艺术成就: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故事情节,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此外,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
第三节 “十七年”的诗歌
1.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
第四节 “十七年”的散文
1.杨朔散文思想内容: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他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艺术风格: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2.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秦牧的散文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艺术成就:纵横联想,能放能收。文笔生动,声情并茂。秦牧散文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
3.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是擅长抒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艺术特色: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深刻的主题。擅长融情于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现实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 “十七年”的戏剧
1.老舍的《茶馆》的艺术成就: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借以展示三个时代的运命变迁,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在语言方面也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六节 “文革”文学
1.“地下文学”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行被大众接受,而是躲避高压的政治专制,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自发地传播。
2.浩然的《金光大道》所表现出的“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有:把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只求作品的实用价值,放弃文学的审美功能。在艺术构思上,《金光大道》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构思模式。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新时期文学所呈现的主要发展态势: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口头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的悄然兴起。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
1.张贤亮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艺术特色:作者在描写中揉进了风俗画的描写,人物心理世界的剖示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
2.高晓声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诗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3.汪曾祺的小说艺术风格: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小说语言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4.林斤澜小说的艺术特征: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方法,浓缩精炼的结构,简洁冷隽的白描语言。
5.张承志小说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的光彩,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惯常使用的文类性的颠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
第三节
新时期诗歌
1.新时期诗歌在艺术上的多向探索:普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现实主义诗歌和抒情主体明显强化,诗人纷纷追求“表现自我”。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1.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厚重的历史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理性精神。艺术特色:归功于他的行云流水、华丽雍容、时时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1.“荒诞剧”《屋外有热流》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而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2.高行健是一个坚持时间最长,并且兼具了理论与创作实践双重能力的作家,《绝对信号》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将原来那种情节上的封闭进程改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多维并举的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