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学史试题总结
2009级汉语言、对外汉语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史》课
程口试题
(每题回答时间限时3分钟。不求全责备,欢迎自身创见,但要有足够论据支
撑;
不欢迎纯阶级意识形态分析,请回归文学审美本身。)
1.请对“社会剖析小说”这一小说范式作出评价。2.请说说茅盾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3.请说说茅盾在文艺批评方面的贡献。
4.请从茅盾现代文学时期的创作轨迹谈其小说的选材特点。5.请分析《子夜》中的“蛛网式”结构。6.请分析《子夜》中的吴荪甫人物形象。7.请评述茅盾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系列。8.请说说巴金创作的两大思想核心之表现。
9.请谈谈巴金的《家》当中受《红楼梦》影响的表现。10.试分析《家》当中的觉新形象。11.试分析《家》当中的觉慧形象。
12.请说说巴金40年代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13.试分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14.请谈谈解读老舍的“五把钥匙”。15.请说说老舍作品中对老派市民的态度。16.请说说老舍作品中对新派市民的态度。
17.请说说老舍作品中对正派市民的态度。18.请说说老舍作品中对城市贫民的态度。19.试分析祥子命运悲剧的成因。20.试分析《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形象。21.试分析老舍的讽刺风格。
22.请谈谈《四世同堂》中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重塑。23.试比较《家》中的高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形象。24.请说说沈从文对小说文体的贡献。25.请说说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26.试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两种生命形式。27.试分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28.试以《边城》为例,说说什么是诗化抒情小说。
29.请以《一千八百担》为例,说说吴组缃的作品如何体现了“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30.请说说《山峡中》如何体现了艾芜的创作特色。31.请谈谈丁玲贯穿其现代文学时期创作的女性视角。32.请说说“新感觉派”“新”在何处。
33.试分析同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与穆时英创作风格的异同。34.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解读穆时英小说中的现代派手法。35.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解读施蛰存小说中的精神分析法。
36.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京派小说所持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37.试比较京派小说“梦幻乡土”与第一个十年“乡土小说”的异同。38.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京派小说第二个十年至第三个十年间的创作走向。-
39.请以具体作品为例,介绍张天翼独特的讽刺笔法。40.请以具体作品为例,介绍沙汀独特的讽刺笔法。41.请以具体作品为例,介绍钱钟书独特的讽刺笔法。42.请谈谈《围城》的多重主题。
43.请以《呼兰河传》为例,说说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44.请以《金锁记》为例,说说张爱玲小说的影像化特点。45.试分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
46.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张爱玲对传统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47.试比较三代“海派”小说家的异同。
48.试比较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与第一、第二个十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异同。49.请说说赵树理的文学理想。
50.请说说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第一个十年“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有什么不同。
51.试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三类农村人物形象。52.请介绍赵树理对传统评书体小说的继承与发展。53.请以《荷花淀》为例,说说孙犁诗化抒情小说的特点。
54.请比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两部作品的长处与不足。55.试分析何其芳《画梦录》当中的“独语体”笔法。56.试比较林语堂与梁实秋散文创作风格的异同。
57.请说说“闲适派”(“言志派”)散文在现代文学时期的传承轨迹。58.请比较张爱玲散文的“娓语体”与其他散文家“娓语体”的不同。59.请以具体作品为例,介绍“新月派”前后期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60.试分析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61.请以《雨巷》为例,说说戴望舒诗歌创作前期的艺术主张。
62.请以《寻梦者》或《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例,说说戴望舒诗歌创作后期的艺术主张。
63.请谈谈“现代诗派”如何追求“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的内容相统一”。64.试分析卞之琳的智性诗对第一个十年哲理小诗的艺术突破。65.请评述田间的街头诗创作。
66.请说说什么是“艾青式的光和色”,并试述其成因。67.试分析艾青诗歌忧郁风格的成因。
68.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七月诗派”的创作如何体现了“主观战斗精神”。
69.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中国新诗派”的诗歌创作如何做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70.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穆旦智性诗的艺术特点。
71.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如何实践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72.请评价冯至的十四行诗创作。
73.请谈谈你对“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的评价。74.试介绍《上海屋檐下》中的“五线并进”结构。75.为什么说曹禺的话剧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76.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曹禺剧作对西方话剧艺术的继承。77.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说说曹禺剧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78.试评述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在话剧艺术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79.试分析《雷雨》中的蘩漪形象。80.试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81.试分析《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82.试分析《原野》中的仇虎形象。
83.请谈谈《北京人》的主题。
84.请结合具体作品,介绍郭沫若“失事求似”的史剧观。85.试分析郭沫若《屈原》一剧的艺术特色。
86.请以“好一记鞭子”为例,说说广场话剧与剧场话剧的不同。87.请以《白毛女》为例,试述解放区“新歌剧”“新”在何处。88.试比较陈白尘与丁西林的喜剧创作风格。
第二篇: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现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 邝云梅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2.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
鲁迅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苦,转化为对赵大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首先是《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等有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等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兄弟》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锻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在写人物时,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字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5.《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二是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三是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件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6.《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是《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艺术风格是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7.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是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第三节
小说创作
1.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2.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依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而取胜,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三是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四是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第四节
诗歌创作
1.“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2.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有作品是《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3.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4.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是: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如《太阳吟》。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三是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如《死水》。艺术特色是其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分别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节
散文创作
1.“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散文不仅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而且自此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从而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面目不分的历史。“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反封建等理念,从此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反复言说的主题。
2.周作人散文的内容是:一是批判死鬼的精神,二是抨击国民性的弱点,三是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艺术成就有一是旁征博引,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二是舒展自如,娓娓而谈,三是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四是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五是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是苦涩。
第六节
戏剧创作
1.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而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指出文学与阶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关于“大众语”的论争是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
3.1928年,香港的第一个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第二节
茅盾
1.长篇小说《子夜》的思想意义是: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惊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了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作品整体上而言,表现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构成,同时,作品还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过程,揭示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的几重压迫以及与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必然悲剧命运,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向作出的独到思考。2.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3.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4.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5.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节
巴金
1.分析《寒夜》的思想:《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2.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 体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老舍
1.老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等。
2.《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是写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代表作,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3.分析祥子的形象: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4.形象的意义: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
5.主要艺术成就是从结构上来看,主要采用老舍所谓的“栓桩法”。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鲜明突出的“京味儿”。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第五节 沈从文
1.沈从文的大量作品构成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沈从文的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们对于欲望的淡然态度,在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时灌注了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其作品题材偏离时代文艺主潮的同时,又保持它的现代品格。2.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第六节
曹禺
1.曹禺在1933年完成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雷雨》。2.他的其他作品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3.《雷雨》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
4.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一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二是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三是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
5.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6.艺术特色:一是独特的结构艺术,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在其间,采用的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线索,让次要情节线索和各种戏剧矛盾围绕这一主要情节的发展来展开。二是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三是追求戏剧的诗意。
第七节 小说创作
1.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作家可以依据其思想艺术倾向划分以下几个主要的群落:左翼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作家群、“新感觉派”作家群。2.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 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揭示了绅士淑女们的“礼仪廉耻”,鞭挞了小官僚、小政客的自私、虚伪。《善女人》中的长生奶奶平时吃素拜佛。事实上,她却用高利贷压榨自己的儿子,对儿媳也施加虐待。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包氏父子》中老包当了一辈子的仆役是让儿子将来能做大官,而他的儿子却是个不读书的草包。作者抓住“望子成龙”以向上爬这种普遍于社会的文化心态,冷然审视对象,以含泪的讽刺刻画了老包的愚妄心理。
3.艺术特色: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如《华威先生》中的华威先生除了“忙”外,还有一个特点:假。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
第八节
诗歌创作
1.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提倡和推动诗歌的大众化。
第九节
散文创作概况
1.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兴盛的原因是:“左联”的提倡。是由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十节
戏剧创作概况
1.1932年至1936年间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为了配合农村演剧,熊佛西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熊佛西还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探索农民戏剧的演剧方式。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抗战期间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1.抗战初期戏剧运动异常活跃。为了适应戏剧服务对象的变化,出现了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个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是小型街头剧的代表。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在语言上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
3.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4.钱钟书《围城》的思想内容:《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艺术特色:杰出的讽刺艺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化的有机融合。丰富的表现手法。精湛的语言艺术。
5.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手推车》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1.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2.孙梨小说的独特风格: 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小说写了水生嫂等一群劳动妇女的群像,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荷花淀》中,白洋淀的自然风光美和水生嫂心灵手巧的劳动美,交织成一副似诗如画的月下编席图,是对和平劳动生活和祖国美丽河山的颂歌。夫妻月下话别、妇女寻夫、伏击战,都写人情美和自然美交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融诗、散文、小说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第四章 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它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导,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
2.“十七年”和“文革”十年文学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乃至空前劫难,其根本原因便在于1949年以后“左”倾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政治方式乃至专政方式来解决文艺问题,是违反文艺规律的错误做法,其危害极大。
第二节
“十七年”的小说
1.吴强小说《红日》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力图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2.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艺术特点: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红岩》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3.梁斌小说《红旗谱》的艺术成就: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故事情节,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此外,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中。
第三节 “十七年”的诗歌
1.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颂歌主潮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部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抒写,对人的精神、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
第四节 “十七年”的散文
1.杨朔散文思想内容: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他常常“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艺术风格: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2.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秦牧的散文取材广泛,立意高远,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结合。艺术成就:纵横联想,能放能收。文笔生动,声情并茂。秦牧散文的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的。
3.刘白羽散文的时代气息是擅长抒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艺术特色:善于运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深刻的主题。擅长融情于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现实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第五节 “十七年”的戏剧
1.老舍的《茶馆》的艺术成就: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借以展示三个时代的运命变迁,它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在语言方面也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六节 “文革”文学
1.“地下文学”不像主流文学那样通过常态的媒介运行被大众接受,而是躲避高压的政治专制,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自发地传播。
2.浩然的《金光大道》所表现出的“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有:把文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只求作品的实用价值,放弃文学的审美功能。在艺术构思上,《金光大道》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构思模式。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新时期文学所呈现的主要发展态势: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口头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的悄然兴起。
第二节 新时期小说
1.张贤亮的小说创作的思想: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艺术特色:作者在描写中揉进了风俗画的描写,人物心理世界的剖示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
2.高晓声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诗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3.汪曾祺的小说艺术风格: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小说语言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4.林斤澜小说的艺术特征: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方法,浓缩精炼的结构,简洁冷隽的白描语言。
5.张承志小说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的光彩,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惯常使用的文类性的颠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较为广阔的现实世界,题材更加广泛,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人生也更加广阔。
第三节
新时期诗歌
1.新时期诗歌在艺术上的多向探索:普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现实主义诗歌和抒情主体明显强化,诗人纷纷追求“表现自我”。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1.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厚重的历史感。在散文中所表现的理性精神。艺术特色:归功于他的行云流水、华丽雍容、时时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1.“荒诞剧”《屋外有热流》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而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2.高行健是一个坚持时间最长,并且兼具了理论与创作实践双重能力的作家,《绝对信号》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将原来那种情节上的封闭进程改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多维并举的演进过程。
第三篇: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
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根本上为文艺指明方向。)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在北大任教。1932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任务。1935年后,于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
6、吴荪甫: 吴荪莆是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人物,他有才能智慧、有经营本领、有雄心壮志有胆量气魄、敢做敢为、刚愎自用。他办企业有魄力有野心,性格又凶狠、残酷、反动,脆弱阴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子夜》通过对他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而驳斥了托派的谬论。
7、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简答题(6题考3题)
1、简述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色。
(1)密度极大的知识容量,旁征博引。钱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仅《围城》一书,中比喻喻体就融入了文史哲、科学、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方面知识。
(2)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钱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喜欢以幽默风趣笔法讽刺时弊。
(3)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致深入。钱善用敏锐眼光尖锐笔法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4)新奇、犀利而又多样的比喻艺术。钱以细腻笔法勾勒人物,采用精妙的明喻、暗喻、典喻等手法,把非凡的想象和广博的知识结合于喻体与本体之中。
2、简述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征。(1)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文艺基本职能被定为宣传、动员和教育人民,政治和文艺的关系日益密切。但这也致使不少作品忽略其文艺特征。
(2)艺术追求的被乡村化。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解放区,决定了他的艺术受众主要是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兵群,作品染上小生产者习气。
(3)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解放区文艺作家主要是解放区“土生土长”和国统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放在本土,主动放弃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这也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艺的固步自封。
或(1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2文艺的政治服从服务化。3作家精神拥有的无产阶级化。4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学习与被改造关系。5艺术格调的歌颂化。6审美倾向的乡村化。7人物主体的工农化。8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化。)
3、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周冷酷自私专横虚伪而假道德,与周围的人发生着尖锐矛盾,最后他也陷于在这些矛盾中难以自拔。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曹把过往的历史压缩于现实情景,把外部社会矛盾压缩于周公馆内部矛盾中,把侍萍一家的命运压缩于周朴园一家内部冲突中这使得简单的乱伦故事容纳了整个中国各种尖锐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感情逻辑与对待人生的方式和自己的思想愿望要求,显得形象鲜明生动。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6)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又明显地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
4、简述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却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只因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资产者丑女引诱和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二、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1、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他的悲剧是对当时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以至最后他理性彻底泯灭,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5、简述《寒夜》的现实主义特征。
1、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解剖。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是作品现实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小说中描写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通过对汪文宣性格的变化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而汪文宣卑怯懦弱以致变态的性格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2、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细腻。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到了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它表明作家已掌握了“心灵的辩证法”。在《寒夜》里,人物的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透彻地揭露那些隐秘的心理历程,并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比如,曾树生决定离家去兰州,这个决定是在各方面影响下作出的,然而这些影响却常常使她的心理朝着相反方向运动。当她回家征询丈夫时,出乎意料的是丈夫同意她走,而这反倒使她犹豫了,反倒促使她违心地说出“我不走”这句话来。
6、简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说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用“参差”的形式感塑造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凡人”。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世界中,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情欲、嫉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为“新鸳蝴体”“或新洋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
论述题:(4题考3题,3选2作答)
1、试论述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题材上: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风格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正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魂草》以后,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家小孩不再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早期浪漫小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他们身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的小人物正与之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战后期,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他早期的博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2、试论述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化特色。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质朴明快。
3、试比较分析茅盾与老舍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异:(1)个人命运vs时代命运。老舍小说创作着力于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一个人悲剧故事为代表,展示一系列人物悲惨命运。如《骆驼祥子》中通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描绘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矛盾小说则侧重对时代特征描写,具有沉重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展现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如《蚀》三部曲从革命的一个侧面反应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往追求光明,并渐次彷徨幻灭的历程,展现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历史图景和社会心理。(2)平民形象vs阶级代表。老舍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底层贫苦普通百姓形象,如祥子就与城市底层农民相似。矛盾描写的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如《子夜》的吴荪蒲就是典型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资本家。
(3)日常生活vs历史宏大叙述。老舍多从主人公日常生活入手,通过日常小事描写刻画,深入彰显当时社会状况,如《骆驼祥子》通过对祥子买车与娶妻描写,展现他的悲剧命运,具有警示力量。矛盾则力图展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实地反映时代危机,描写那样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如《子夜》就是描写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悲剧。
(4)改造国民性vs指导人生。老舍继鲁迅后开始国民性思考,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开拓和特色。《四世同堂》表达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算清“历史遗传病”的新思考,满怀民性更新的信念。茅盾则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主张文学的政治价值与指导作用。《子夜》的悲剧回应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谬论。(5)民俗vs政治隐喻。老舍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京味。茅盾则是用小说这特殊形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参与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
(6)平实幽默vs细腻铺陈。受所处环境熏陶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老舍的文化批判有种独具一格的幽默。茅盾的作品则结构宏大内容复杂线索纷繁主次分明,波澜起伏而又严谨细腻。
同:(1)他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子夜》《骆驼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2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如老舍的《离婚》,作者为让老李知道马家情况,而安排张大嫂去探望李太太的所见相继介绍马甲的情况。茅盾的《子夜》则是通过吴老太爷的丧失而把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介绍出来。(3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子夜》《骆驼祥子》中关于主人公的描写即使如此。
3、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是怎样表现人性美的?
沈从文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在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详细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被现在文明浸润的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便是所谓的“神性”的赞美,可谓是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的最高表现。
(1)作者通过塑造健康的身体,质朴的灵魂展现湘西人性美的基本属性。如《龙朱》、《月下小景》中洋溢着外化民族青年男女真挚的、热烈的、活泼的生命力,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表现出原始社会人性的美。
(2)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直率、自然等本真表现,充分表现湘西道德人性美。如《柏子》、《会明》《丈夫》等篇,“乡下人”的道德风范俨然出乎原始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政治善良直率自然,展现了乡村的人性美。
(3)作者又刻画了湘西人刚强,坚韧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人性美的本质特征。如《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她最后的等待充分表现了其刚强坚韧的不变心的精神。(4)沈从文又通过刻画湘西人重情义,轻利益的性情来展现人性美的至高境界。如《边城》中就写了的爷爷摆渡不收钱,傩送兄弟的兄弟之情等重情义轻利益的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40年代的新诗:
艾青 《太阳之歌》 “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艾青诗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2)善于运用生动准确的意向,寄情言志(3)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艺术特色:
(1)通过典型意象的描写,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
(2)成功通过排比、对比等多种手法,借以抒发感情,起到了情深意愿的艺术效果
(3)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4)语言朴素清新,满含激情,句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散文美 《手推车》的艺术特色:
(1)真挚浓烈的情感:表达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因素的抗议(2)语言朴实(3)结构重复:
(4)运用动静结合、色彩与声音相结合的电影化的表达效果
九叶诗派 :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人,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他们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有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代表诗作有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郑敏的《金黄的稻穗》等
30年代新诗(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诗歌创作成就 《雨巷》 《我底记忆》
(1)以诗歌的情绪节奏来代替字句节奏,凸显了诗歌的主情功能,又大大增强的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例如《我底记忆》选用了亲切自然的口吻,叙说着诗人幽怨哀郁却真实的心境,注意情绪流动的自然,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娓娓诉说式的特定情调。意象物境日常生活化,诗句的排列自由化。
(2)将散文化的句式和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新诗,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江南“雨巷”的凝视,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的“记忆”,深闭而荒芜的“园子”,相对而视的一盏“灯”《秋蝇》中一只寒风中垂死的“秋蝇”都开掘出了令人深思凝望的诗意。(3)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蕴(意境,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隐喻,象征)相结合,推动力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例如《印象》连用七个意象组合成一个虚幻飘渺的境界,来暗示某种缥缈恍惚的记忆,情思隐约,意境深邃。在“雨巷”阶段主要受魏尔伦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雨巷》的音乐美表现:
(1)大量融入运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双声连绵词和叠音词融入其中。例如《雨巷》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寥、巷”等都是采用“a”韵,而“悠长“等重叠词舒缓语气的作用,使诗的节奏更鲜明。
(2)首位音节的大回环。例如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内容的重复,使诗歌首尾呼应,加重了诗人的哀彷与幽怨,使诗歌传达着诗中主人公彷徨、空虚、寂寥、无助之感。
(3)押韵,不仅每节诗中讲求押韵,而且还使用间韵‘江扬’韵贯穿全篇,全诗二十四行,属于相邻江扬韵的字有64个。例如第一节中的“彷、徨,长、巷、香、娘”等字,都是采用押韵,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头到尾不换韵,使全诗流露出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使全诗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诗自由化,不受限制。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关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林庚 《春天的心》
40年代小说
钱钟书 《围城》主题:
(1)显性层面:从侧面表现抗战环境下一部分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
(2)文化反省层面:通过对这群文人的人物刻画,反省批判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脸面观(3)哲理层面:揭示人生处处皆围城的寓意,并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围城》语言艺术:
(1)讽刺:随意性、广泛性(无人不讽,无事不讽)(2)比喻:新奇、幽默风趣、知识性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能逗人开心。但他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无论在职业上还是在爱情上,他都无力处理好,是一个失败者,是他自己性格把他自己送进了人生的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艺术特色:(1)意象丰富、新颖、别致
(2)介乎雅俗、新旧之间的语言风格(文言句式的使用)(3)电影技法、外国语言技法的借用(4)独特的讲故事视角 《金锁记》中人物分析:
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封建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丈夫是个“骨痨”病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七巧还是一个人性扭曲,患有畸形心理的,尖酸刻薄的泼妇,虐待狂.但她也不乏人性善良的一面。
长安: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相较于七巧的疯狂,她的悲剧更让人同情。她的悲剧是母亲七巧一手造成的。她软弱,但她的软弱并不是绝对的软弱,她也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过抗争,只是她的抗争在母亲面前不堪一击。对于婚姻,她是一个很纯洁的人。她希望能有一点幸福,希望能够好好找一个人。
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她的小说具有散文美和诗画美。a,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诗化、绘画化的特点。b,女性意识 抒情特色1.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2.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1)生活化的场景呈现人、物活动(2)童年视角,回忆往事(3)以民情民俗作为人事活动背景(4)设置自我抒情主人公(5)象征隐喻的使用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艺术特色:
(1)借冷静、客观、写实的笔墨描写可憎可笑的人与事,从而进行辛辣的讽刺(2)场面描写充满生活气息、地方色彩(3)精湛的结构特征,明暗线交织 《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形象分析:
方治国:国民党政权基层组织的当权者,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敲诈民财,见钱就拿。阴险狡诈,是个“软硬人”:碰见老虎他是绵羊,如果对方是绵羊,他又变成老虎了。邢么吵吵:是回龙镇有钱有势、惯于仗势欺人的地方豪绅,实力派。他的性格特点是粗野。因为有强硬的后台,所以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得粗鲁而蛮横,但也绝非是头脑简单的草包。“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老舍《茶馆》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
(1)结构上,吸收评书艺术以人物带出故事、以小故事构成情节的方法。(2)叙述上,多用白描,抓住特征,简约干练。(3)具有故事相缀、结构单线、语言通俗的特点。
赵树理三大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万象楼》 《小二黑结婚》艺术特色:
(1)扬弃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吸取其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优点。全文十二章,各有其小标题,它们即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接成文,人物故事交代有始有终。
(2)将小说当通俗故事来写,并吸取评书体小说写法,将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融入故事讲述中,简约明快。
(3)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富有幽默感。《小二黑结婚》人物分析:
小二黑、小芹:他们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在婚姻爱情问题上,他们完全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和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公开、理直气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为此作斗争。
二诸葛、三仙姑: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荼毒、以旧观点旧思想处世、最终有所改变的老农民形象。
赵树理的创作贡献:
(1)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格局。反映了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既写了新时代条件下,农村各阶层的冲突,又重点表现了民主思想与封建观念的冲突。
(2)赵树理为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中增添的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3)在小说艺术通俗化、艺术化方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说唱艺术中有生命的东西,融合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长处,视情节、故事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作品的完整性是和情节的连贯性联在一起的。
(4)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看似浅近却耐人寻味。
(5)把现代审美与传统民间审美成分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五四文学精神与乡村文化调制在一起,以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意识、忧患意识写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革命中那痛苦艰难的精神变革历程。孙梨该期的的小说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人:高兰 代表作:《哭亡女苏菲》(悼念病逝的女儿)、《我们的祭礼》(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而作)
田间 代表作 《假如不去打仗》 《给战斗者》
词:光未然(张光年)曲: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抗战初期朗诵诗歌的社会功用: 1.作品多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抗战初期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抒情的方式大多是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议论。这适应了现实性、战斗性的时代要求,容易产生鼓动性效果,却难免空乏,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效果。
2.民族的形象、民族的命运和民族的感情与意志在其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观:[20年代《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六部大型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实事求似”观,以求似,传达出真正的历史精神,失事在历史框架内大胆假设(2)借古讽今观,在历史精神和现实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点(3)诗情观,历史剧中的诗的灵魂,诗的意趣,诗的韵律 《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1)以情用史,将人物理想化,例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虚构史实,例如:女弟子婵娟
(2)以情写戏,情节线索与情感线索双向推进,同步发展。例如:第一幕,交代人物关系,第二幕出现冲突高潮由郑袖陷害而激起屈原愤怒情绪,接着城外交锋、南后下毒,冲突层层推进,情节推向高潮,感情也推向大爆发。这里,情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诗意的展现内心世界。
(3)以情写人,屈原既是历史人物,又是作者自己,屈原是作者的感情喷火口。《屈原》的人物形象:
屈原:(1)爱国者的悲剧,屈原爱国爱民的坚定立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主降派的陷害和楚怀王的问罪中遭到了毁灭。
(2)高尚者的悲剧,屈原忠贞高洁,光明磊落,却在邪恶势力的造谣中身败名裂
夏衍《上海屋檐下》现实主义题材 田汉《秋声赋》、《风雨同舟》(多场式戏剧结构)以报告员串起全剧,多头线索有条不紊,灵活归一 40年代国统区戏剧发展特点:(1)风格上,由冷变热(2)形式上,由独幕到多幕
(3)取材上,由以现实题材为主到以历史题材为主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毛泽东分别于1942年5月2日、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是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a,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从解放区的实际出发,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
b.指明“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普及”的辩证关系 c.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证中,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并提出政治标准第一,文艺标准第二
影响:1.确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间的文艺走向。2.对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对文艺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作用。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
绪 论
【教学目标】
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格局、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与阶段性特征。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教学内容】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
从从属于新民主义革命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
1917—1927年 新文学的生长期
1927—1937年 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年 新文学的调整期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
3.多样化的风格。
四、本课学习方法
第一编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近代文学的背景
三、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
(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
(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
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
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 寅》派的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 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
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第二章 鲁 迅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1.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
2.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一、主题内容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
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Q正传》为例。
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故乡》为例。
《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为例。
二、成就与艺术特色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节 《阿Q正传》
1.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3.艺术上的成就。
第四节 《野草》 和《朝花夕拾》
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
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 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
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创作
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概况
二、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关于“问题小说”;
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3.关于“乡土小说”;
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蹇先艾等。
三、叶绍钧的创作
1.创作概况;
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 第二节 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 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
二、郁达夫及其小说
1.生平和创作
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
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及与《女神》
1.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
3.其它诗集:《星空》《前矛》《瓶》《恢复》。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
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
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初期白话诗
1.概况
2.胡适的《尝试集》
3.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第二节 小诗运动
1.小诗的发生;来源与特色;
2.冰心的《繁星》《春水》
3.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三节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1.概况及艺术特色;
2.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等。第四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
2.李金发及其《微雨》《食客与凶年》。第五节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一、新月诗派
1.发展概况
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二、闻一多
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2.《红烛》: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3.《死水》: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
三、徐志摩
1.生平与创作:“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
3.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六章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现代散文创作
一、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小品散文
二、以冰心、朱自清为代表的抒情散文
与周作人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朱自清、冰心,在五四时期的美文创作中,以“漂亮”、“缜密”见长。
第七章 初期话剧创作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田汉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第三节 “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第二编 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
第八章 左翼文学运动及文艺思想论争(1学时)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格局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三、“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这一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 左翼阵营与与“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的论战
第九章 左翼小说创作概况 第一节 “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1.蒋光慈和他的《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华汉和他的《地泉》三部曲、洪灵菲的《流亡》等。
2.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第二节 丁玲、柔石等其他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
一、丁玲早期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中期左翼小说:《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的浪漫谛克倾向;《水》、《田家冲》、《母亲》的转向现实主义。
二、柔石的小说创作概述;《二月》评析: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抒情的技巧;《为奴隶的母亲》评析: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
三、叶紫的小说《丰收》,表现丰收成灾的主题,显示了强烈的阶级意识,突出了性格的单面性,减少了叙事语言的暗示性
四、张天翼的小说多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及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如《砥柱》、《清明时节》。特点是讽刺的风格,漫画、速写式的笔法。
五、沙汀的代表作有长篇《淘金记》和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主要是一些反面的土著形象,包括豪绅地主、地方官吏、袍哥大爷。擅长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小环境中表现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个性。
六、艾芜有《南行记》,代表作《山峡中》描写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表现锈蚀的灵魂中闪现的人性美。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范例。
七、吴组缃的早期小说偏于心理分析,多写青春爱情、家庭等内容。其中《录竹山房》是最有诗意之作。《黄昏》《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从一种牵拉、连带关系中对全幅乡村破产图作一种总体的形象呈示。第三节 萧红、萧军与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概述;
二、萧军作品简介:概况和《八月的乡村》;
三、萧红生平及创作简况及代表作:《生死场》写东北农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日寇侵入后的苦难与反抗。《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不幸愚昧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小城三月》评析:美 丽而忧郁的“抒情诗”。散文化小说特点:感伤的抒情格调;重文化风俗、自然景物描写,不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散文化结构。
第十章 茅 盾
第一节 生平、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
一、生平及文艺思想
二、创作道路概述 第二节 《子夜》
一、题材与主题: 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
二、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赵伯韬是金融买办资本家的典型。阴险、狡诈、腐朽。冯云卿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工头屠维岳是是吴荪甫形象的补充。
三、艺术成就
(一)结构宏大而缜密。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二)心理分析为主的人物描写。
(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第三节 短篇代表作
一、《林家铺子》的主题是《子夜》的补充与延展。
二、《春蚕》和“农村三部曲”: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
三、艺术成就: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
第四节 茅盾的文艺批评与散文创作
一、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从1917年到1926年,他用各种笔名写了文艺批评260余篇。1925年前主要是表现为“表现人生指导人生”,1928年到1935年是带着带着左翼作家的激进主义色彩,注重对文学现象的阶级分析,形成了社会—历史批评。茅盾的文学批评主要以时代性为其基本特点,主要是马列主义的综合批评,历史唯物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观。
二、革命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三、系列作家论:《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等
四、散文创作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数量惊人:在《茅盾全集》中占有7卷之多,高达228万余字,包括报告文学、抒情散文、速写杂文等多样品种,质量上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十一章 老 舍
第一节 老舍生平与创作道路
一、简介老舍生平及其创作总体风貌
二、梳理创作基本轨迹与线索
1.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2.《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3.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黑白李》、《老字号》《断魂枪》
4.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经典:《骆驼祥子》
5.民族史诗巨篇:《四世同堂》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
一、守旧落后的老派市民:以《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为代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熟与因袭守旧的国民性的深刻联系;以《老字号》与《断魂枪》为例,现代社会中不可逆转的人事变迁与价值转向提出深刻质疑。
二、漫画化的新派市民: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和马克同,《四世同堂》中的老二祁瑞丰等;以《黑白李》为代表,表现新旧对比。
三、城市贫民群体,以《月牙儿》、《骆驼祥子》为例 第三节 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的经典:《骆驼祥子》
一、情节结构:这部小说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贫民的苦难生活,一个破产农民来到城市谋生,他如何被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以及在这一人生历程中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故事始终围绕“买车”展开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
二、城市贫民典型性的深刻发掘
1.市民性格的多重性发掘。从贫困中发掘的城市贫民的生存意志;小生产者的保守和个人主义
2.精神毁灭的悲剧命运
三、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伦理——文化的批判视角,是老舍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立足点,不同于其他现代写作的独特性也在于此。他表现的是老北京 城市文化制约下的人伦关系和世态人情,关注特定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复杂矛盾和人性冲突。
1.与精神启蒙立场的差异
2.与阶级分析的距离
3.文化决定论的局限 第四节 老舍的幽默艺术
一、幽默是体现在老舍各体文学创作中的稳定风格
二、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相互渗透
四、老舍、钱钟书、赵树理之幽默的简单比较
第十二章 巴 金
第一节 巴金的生平与思想
一、文学活动概述:巴金在共和国成立前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即从20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到抗日战争爆发是前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共和国成立是后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写了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文革”后,巴金写有随笔集《随想录》。
二、无政府主义思想。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五四”时期。其二,20年代中后期。其三,40年代及其以后。第二节 《家》及其文学成就
一、《家》的写作动因。
二、《家》的内容及人物。《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典型形态。高老太爷是高公馆里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高觉新高老太爷的长孙,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鸣凤出身穷苦人家,她幼年丧母,被父亲卖到了高家,最后不惜以死抗争,投井而死。
三、《家》的文学成就。《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它描写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专制制度的否定。《家》表现出一种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第三节 《憩园》和《寒夜》
一、《憩园》描述的是一个旧公馆“憩园”的前后两代主人的故事。《憩园》的主题。《憩园》中的杨梦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极高的境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边城湘西的歌者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总体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第二节 田园牧歌的诗美之境
一、创作中的核心概念:生命与自然
二、《边城》主要内容简介
三、《长河》主要内容简介 第三节 “乡下人”眼中的都市
沈从文的小说整体用生存与生命的对立、历史与想像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重构了它眼中的乡村和都市,构成其城乡叙述对照。
一、以《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为例,表现对都市人虚伪的尖锐讥讽和调侃。
二、以《虎雏》、《都市一妇人》、《如蕤》等为例,讲述主人公逃离都市的故事,同时开始转向探寻都市生命重造的可能性。第四节 以文学构筑的生命乌托邦
一、“生存”与“生命”的对立
二、乡土生命的自然形态
三、都市生存的物化形态
京派的生命理想从乡村中国产生,强调生命的本真存在,这成为是“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化理想的必由之路。
第十四章 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2学时)
第一节 京派小说
一、生命世界的守望者:代表作家及创作概况简述;京派小说艺术特色概论;
二、“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和审美眼光:
a.京派的“乡下人”身份的文化内涵b.城乡叙述对照的形成:城乡叙述对照体由此形成,和谐自然的是乡土,冲突矛盾的是都市。正是出于对都市客观非 自然、反生命本质的警醒,出于对都市现实的深刻怀疑,京派叙事表达出乡土生命的真实性。
三、田园牧歌化的抒情小说,其诗性表现: a.人物性格及其生命体验消除内部对立 b.充分把握“心灵的悲剧” c.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节 海派小说
一、流派的现代主义特征及其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生平与创作简介
二、“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
新感觉派用“感觉”特殊性质,使人们从另一种视角重新来审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外部环境。
三、“感觉”叙述的文学意义
四、颓废观与文学形象 a.颓废的故事形态 b.颓废的文学形象展现
五、心理剖析的现代诠释。以施蛰存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为例: a.《梅雨之夕》:现代都市人的多重心理与潜意识剖示
b.《将军的头》:以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
第十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新诗
第一节 殷夫与“红色鼓动之诗”
一、早期诗作《孩儿塔》:多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诗风忧郁感伤。
二、后期诗作: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血字》;歌唱自我同旧阶级的决裂,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捷,明快有力,节奏铿锵,被称为“红色鼓动诗”。第二节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一、特点与贡献:坚持诗歌反映现实,推动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
二、缺点:对诗歌艺术规律重视不够,一些作品显得粗糙,诗性不足。第三节 臧克家的诗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二、前期代表作《老马》、《难民》、《罪恶的黑手》,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重视字句的锤炼,意象丰富、含蓄。被称为“苦吟诗人”。
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第四节 现代派诗歌
一、概述:形成于三十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艺术表现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重要的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废名等。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
二、戴望舒的创作
1.生平与创作概述
2.《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纪元”。
3.《我用残损的手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民族苦难中抒写个人的不幸,诗风豪迈。写实与象征结合,形式是半格律的自由体。
三、卞之琳、何其芳、废名等的诗歌
1.卞之琳的诗,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探索人生哲理,表现爱情。技巧与形式上,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场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重格律探索,如《酸梅汤》、《断章》。
2.何其芳的诗:前期是对忧郁缠绵的爱情、梦、美的追求。用象征手法,文字华丽。如《预言》、《爱情》。抗战时期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热情明朗,乐观向上,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宽广》。
3.废名的诗:抒写了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了质疑,渴望超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朱光潜曾指出:“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如《街头》《灯》《掐花》《镜》等。
第十六章 曹禺与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一、概述
戏剧创作在本时期臻于成熟,曹禺的《雷雨》、《日出》可视为我国现代话剧剧本成熟的标志。除曹禺外,本时期还涌现出了夏衍、李健吾、宋之的、陈白尘等新人,把话剧创作与演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五大剧社: 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2.“无产阶级戏剧” 3.“红色戏剧” 4.国防戏剧
5.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 6.农民戏剧实验
三、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1.剧场戏剧的确立 2.主要戏剧场作
夏衍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洪深 《农村三部曲》、《走私》、《飞将军》、《女人女人》等。李健吾的剧作
第二节 曹禺生平及创作概况
生平与创作,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第三节 说不尽的《雷雨》
《雷雨》四幕剧,表现两个家庭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由八个人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亲子、血缘、性爱、阶级)构成的网;三条主要情节线索
戏剧通过特定的家庭关系、人物的社会因素,由暴露大家庭罪恶转向社会罪恶,更重要的是展示家庭悲剧、社会悲剧的同时,写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和精神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可主宰这种悖论式的生存困境。
一、中国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
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鲁家)集中展开两个家庭的复杂的历史现实矛盾和纠葛。用其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与现在情节交织,把“过去的悲剧”由“现在的悲剧”的发展而逐步引出。
二、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1.人物形象的浓烈情感性:如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2.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第四节 《日出》及《原野》
一、《日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二、《原野》:人存在的本源性困境探求
第五节 《北京人》和《家》
一、《北京人》:封建家族与士大夫文化的挽歌
二、《家》:不同于巴金小说的戏剧再创造
剧本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着重写旧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摧残。剧本具有浓郁的诗情戏剧。
第十七章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类散文创作
一、林语堂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二、“鲁迅风”杂文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
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十八章 “抗战”与40年代的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抗战文学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
一、阶段性:
a.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b.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c.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二、区域性:
a、“孤岛”文学的概况
b、沦陷区文学的概况
c、大后方文学的概况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背景及《讲话》的内容、意义和缺失。
二、解放区文艺运动概况和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的成就。第三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关于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争
五、胡风的文艺理论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三个主要观点):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第十九章 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文摊“文学家与“赵树理方向” 第二节 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与“问题小说”模式
二、对于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
三、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第三节 代表作品介绍
短篇《小二黑结婚》、《传家宝》、《邪不压正》,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第二十章 解放区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短篇小说的成就
一、孙犁的诗化小说
1、概述:抒情化、散文化、诗化
2、《荷花淀》
二、康濯和孔厥的短篇小说
三、解放区军事题材短篇小说
四、知识分子题材短篇小说 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
一、丁玲40年代的创作
1、风格的转变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周立波与《暴风骤雨》
1、生平及创作简介
2、《暴风骤雨》
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 《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
四、《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与“孤岛”、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国统区的小说创作
一、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
1.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 2.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
3.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入,作家的视线由光明转向黑暗,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作品。
二、国统区重要作家及作品介绍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等暴露讽刺作品 “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第二节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创作概述 第三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
一、张爱玲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张爱玲笔下“传奇”世界的艺术特色
三、雅俗结合、兼取中西、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一、钱钟书生平及著述简介
二、《围城》的人物与主题
三、《围城》的风格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围城》是一部幽默小说。《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第五节 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发展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张恨水小说的“言情”
三、张恨水对通俗小说的改造与发展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艾青
一、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1.生平及创作概况
2.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1.雪与雾
2.土地和旷野
3.黎明和太阳
4.生与死
三、艾青诗歌的主导性精神意识
1.反叛意识
2.苦难意识
3.平民意识
4.战争意识
四、艾青的诗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第二节 “七月派”的诗
一、创作概述
1.讴歌抗战,呼唤解放。
2.抨击丑恶,揭露黑暗。
3.赞美革命人民。
4.赞美自然,赞美光明。
二、绿原、鲁藜、阿垅的诗 第三节 “九叶派”的诗
一、创作概述
二、追求“平衡美”和“新诗戏剧化”
三、穆旦的诗歌创作成就 第四节 田间的诗
田间的诗歌创作与《给战斗者》 第五节 冯至的诗
一、《昨日之歌》所收作品写于1921年至1926,以歌吟友谊和爱情最为动人,尤其是爱情诗篇别具一格,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的哲思。其中长篇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北游及其他》收入诗人1926-1929年创作的诗歌。第一辑以爱、相思为主题,第二辑是诗人孤独中“无归去”时的“自咏诗”,第三辑是诗人“公开的爱情历程中的产物”,其中感伤情绪淡薄了,思量成分加重了,开始向哲理诗人转变。
三、《十四行集》,写于1941年,共27首,1942年结集出版。表现了冯至的强烈的死亡意识,向死而生的存在观,表现了他个体存在者的孤独、选择与承担意识,在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成就。第六节 政治讽刺诗
1.概述
2.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第七节 解放区的诗歌创作
一、平民、大众化倾向
二、群众性诗歌运动勃兴
三、民歌体长篇叙事取得成就
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三、40年代末:**中的广场活报剧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
一、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二、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第二十四章 第三个十年散文
第一节 报告文学 第二节 杂文 第三节 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