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4课给予是快乐的反思
亿利东方学校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首先质疑课题导入,让学生说说通过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环节板书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然后自学课文,试着解决自己的问题。接着检查学生课前预学情况。在确认学生课文读通读顺,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两次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谈自己的感受,感受小男孩的善良。在学习第一次意外部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来谈对人物的体会。二读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学习第二次意外部分则放手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方法自学。实现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学生将“给予是快乐的,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这件事情写具体,读写结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突破了本课重点。
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也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在各个环节上衔接的不够好,过渡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对于像我这样年轻教师来说这是一项长期努力的任务。
2、时间的把握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希望在以后的努力下能有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研组
杨鑫
2014年12月11日
第二篇:《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5篇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我有幸在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到过天宁小学的吴老师上过此课。
在听了名师的课后再来上我自己的课,可从中借鉴。与她相比我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1、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了一段话,保罗此时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只是想让他的弟弟看看保罗的车,对他的弟弟说,将来长大了也送一辆车给弟弟。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几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3、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发现吴李英老师的课就是紧紧围绕这写句子展开的,在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感情。我上课时,也模仿吴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是教学经验的差距吧,也许是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差距吧,我们四⑵班的同学在体会这几句话的意思时就是无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课时的内容上了两个课时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反思,多总结,多学习。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2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没有特意布置学生预习,于是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我以为……”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
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时,我问学生:“这时候,我以为……”学生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也想有这样的车。”还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想偷这辆车。”(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话锋一转:“是这样的吗?”学生不确定。“好,翻开你们的课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学生马上翻开课本,饶有兴趣地往下读,他们读书的劲头可大着呢。一放下书,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从他‘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来。” 我轻轻地点头:“嗯,你很会读书。”“老师,小男孩对这辆车是谁的很好奇,因为他问保罗那车是不是他的。”通过这一想象与阅读原文的对比,学生对男孩爱惜车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指导从“轻轻地摸一下”读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对车子的爱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时,我再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打开课文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又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想当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或者请保罗吃东西表示感谢。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
通过三次学生未读文本前的想象、以为以及细读文本后的获得的认知作对比,学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这一人物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感到他们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们思维太窄,让他们说感受等总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很好地搭建平台,很好地为他们的“说”作好铺垫。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与‘施’的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读,读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4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3
要读懂一篇文章,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有些字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即可牵动全文内容,又可透视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学生在理解“以为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时,孩子们对两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都能理解。
关键是哪些字词使得两个句子产生不同呢?当我问孩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流露的情感也不同,你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吗?”学生马上结合阅读全文后的理解,以及联系课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了句一的“有”字和句二“当”字,看到了男孩希望把快乐给予他人(弟弟),也为保罗的思想感悟在下文产生大逆转作了铺垫。“有”和“当”体会到保罗与男孩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抓住“吃惊”、“微微一笑”、“眼睛湿润了”写出保罗在一次次错误理解男孩的言行之后,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让保罗真正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保罗的情感变化过程,不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美妙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借给同学一支笔会感到快乐,帮助班级出板报会快乐,扶同学去校医室,同学的一声谢谢也感到快乐,假期参加义卖活动自己也会窃喜……那都是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别人,快乐自己”。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4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指导朗读,使学生明白小男孩的想法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而保罗的想法与我们初读课文时相同,体现出小男孩为人奉献的一种高尚情操。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
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
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6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我对本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借鉴“读和说”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2、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弟弟,幻想自己在车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过之后,我播放了陪着圣诞乐的动画,即让学生有身临圣诞节的感觉,更让大家感受到小弟弟当时的愉快心
3、我让学生三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文中的三个人物,进行人物心理的体会。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感受人物的心情,正因为孩子们的亲身参予,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参加表演后,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就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快乐!”“为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从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了快乐,我真得感受到了开心.......”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你做好了读和说的教学,效果也是你始料不及的.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7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
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8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心情比较激动,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媒体特别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景的创设比较自然。如果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再展开一些,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则更显自然。
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一遍的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景;再读课文,使学生理解“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三、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言和文字的训练。
四、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地话语是,包罗在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这时,播放了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些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给每一个学生。
五如果把第四环节中的想象练说换成练笔,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也许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文本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场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帮助的。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0
本组课文围绕“人间真情”编排了四篇课文本课,本文主要讲了保罗认识的一个小男孩,见到保罗的哥哥送的'圣诞礼物,很是羡慕,读到这里,谁都会猜男孩肯定希望有这么一个哥哥。可是男孩却是希望做这样的哥哥!
文章不难理解,我重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问,多数同学都会,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却是不容易。首先,我教给学生怎样提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疑问词“为什么,怎么样、哪儿、哪里”来提问。至于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先找文章的关键部分、重点部分,针对这部分内容来提问。
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保罗为什么要带小男孩兜一圈”“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等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还要学会与同学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合作中促进学习。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1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对自己的表现我还是比较失望的。从初读开始的说话题布置要求开始,我整个人已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该说的,没有说清楚。不该说的,反而是罗罗嗦嗦。因此整堂课的节奏令人并不是感觉很舒畅。
整堂课的很多环节也完成的十分仓促。正因为概述课文内容要求没说清楚,以至于在初读这个环节花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为了赶上原本就准备拖堂的时间,在赏读这环节的处理就显得过于草草了事了。直接反映在:老师的话过多,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朗读的训练不到位,学生的情更是游离在文本之外。这对于这样一篇比较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这是一个比较致命的.失误。
当然,对于这么一堂漏洞百出的课,对于在座各位是应该有很多意见可提的。因此,希望每位听课老师能开诚布公地给予我批评指正。你们的真知灼见也将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收益!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2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
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3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
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4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我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课件,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较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但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这篇是略读课文,而我始终还是感觉不敢放手,讲的太多,让学生自感自悟得太少。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在备课时要下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5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小组交流来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
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预习汇报,把握好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抓住两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体会保罗内心受到的震撼。在体会感悟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给予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在教学的最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巴金的名言以及书后的相关的阅读课文,为学生积累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第三篇:给予是快乐的反思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在语文教材中有多少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它们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
一说〈西游记〉》中的课堂评价: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美好人性的工作吗?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做智慧的语文教师
特级教师 武宏钧
语文教师的智慧与否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而在于他们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和睿智,是师中心还是学中心,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屈从于教。
智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领者、促进者和新课程的建构者。在教学中,善于脱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思维的禁锢,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课堂中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善于发现、捕捉甚至放大一些课堂生成问题,并转化为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智慧的语文教师主张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其教育教学思想变革不只是在传统应试教育基础上的某些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不是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艺术和技术上的不断精进,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思考,敢于对传统教育思想包括教学方法的根本上的改革,颠覆性的改革。
智慧的语文教师把学生当作教学的第一资源,而是把自己当作班级里第一名学生。智慧的语文教师把学生当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他心中明白教学是一切的教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智慧的语文教师强调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爱学生的生命,不把学生当成“容器”;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走向教学互动,变“记忆型教学”为“思维型教学”,变“应试型教学”为“素养型教学”;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智慧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和设计教学。智慧的语文教师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还要通过动手、交流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书写,乃至沟通、合作的能力。
智慧的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传”。他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不再成为“挡”在学生和知识之间的那堵“墙”,让学生能够直接和知识“亲密接触”。智慧的语文教师是高明的“一传手”。“一传手”没有“扶手”,“一传手”把“相信学生”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中,让学生就会在摸爬滚打中学会自己“走路”。当然这期间难免
会有磕磕绊绊,难免会遇到“急流险滩”,但也正是在磕磕绊绊中,在与“急流险滩”的“搏击”过程中,学生会学了,学会了。
智慧的语文教师“一传”之后和学生共学、共享、共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交往互动中,在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共同进步,使教学不再是一种苦差事,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幸福乐园,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摇篮。
智慧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敢于“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那个人,他知道课堂不是自己的舞台,是属于学生的学习场。其作用的发挥应该“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什么时候该大?在教材方面,教师应该发挥“融入教材、整合教材”的作用;在学生方面,教师应该发挥“激励学生、吸引学生”的作用;在教法方面,教师应该发挥“解放学生、指导学生”的作用。什么时候该小?教师不要给自己背上“灵魂的工程师”、“无私的奉献者”、“学生的救世主”的包袱,教师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这样的包袱,不但压垮了学生,也压垮了教师自己。
智慧的语文教师具有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能力,积极建构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在这样的课堂生态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从而有效地实现“传”,让学生获得经验、能力。智慧的语文教师把知识当作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其作用等同于人们熟悉的螺丝刀、扳手,“传”而遵“道”,“传”而有“道”。而自己则扮演好四个角色:“哑巴”──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不随意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不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激发上。智慧的语文教师知道让学生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鼓励他们去实现,远比给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他时时牢记,处处呵护,及时引领、点燃学生想象和创新的火花。
智慧的语文教师做火柴而不做蜡烛,做裁判员而不做运动员,做农夫而不做园丁,做导演而不做演员。语文课堂中的智慧教师,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而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语文课堂中的智慧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而不是挂在墙上当圣人像,等着学子们来膜拜。
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未能独立学习的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扶他一程,不至于使他付出跌
落悬崖的代价。智慧的教师只要知道悬崖边上危险的道理就可以,正常的跌打滚爬之事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且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怎样能走得稳健、走得远。教育就是要引领创新,教育该删繁就简。高深的传授不如让学生从简单中领悟高深,给学生自主,也就给了学生由简单到高深的机会;给学生时空,也就给了学生自主实现成功的机会。
智慧的语文教师既要发展学生,同时还要满足自身的发展,其教书不是在夜以继日地“掏空”自己,而是在作为“首席”时增补和完善自身,以达师生相长的境界。
智慧的语文教师是靠自己的内涵、积淀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反思历练成的。
第四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说课、反思
一、说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说课、反思。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3、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个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借助学习提示和导学提纲学会略读课文的方法,能够抓重点词句来谈体会。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引出话题,在这一环节中,我先送礼物谈心情,引出快乐,我从学生与学生的谈话中总结出“索取的快乐的”有了这样的前提,我再次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因强烈的增强学生对本文的好奇心,其二是为了让学生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深刻地印入脑海。
(一)初读,整体感知
之前布置了导学提纲,学生已经根据导学提纲自学课文。在课堂上先从字词过关,到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到弄清文章脉络,抓住两次误解为主线,逐题反馈。
新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略读教学要求的粗中有细点面结合。但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使略读精读互相融合,基于以上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要求,说说主要内容,并总结出概括写事文章的方法。
(二)研读,对话感悟
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误解,误解了什么”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是这样设想的:
1、先让学生自己先学习保罗第一次误解的部分;布置学习任务
1)思考第一次保罗误解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部分,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接着我抓住保罗怎么想的?男孩实际怎么想的?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从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里初步感知了“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说课、反思》。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深入地理解给于是快乐的。
2接下来引领学生研读保罗的第二次误解
用学习第一次误解的抓住关键词和句谈体会的方法学习第二次误解的部分
抓住重点句子“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钊关键词谈感受
(三)拓展升华感情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美好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对快乐已经由简单的“得到是快乐的”上升到“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快乐”上,感情升成自然,达到心灵的共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我使用简单的文字,一目了然、又突出了重点与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奉献 关心……
《给予是快乐的》反思:
文章中我紧紧抓住两次误解为主线。在教学中我将导学提纲贯穿整节课堂,学习第一次误解部分引导学生一读如何抓能关键语句,来谈对人物的体会。二读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的方法。学习第二次误解部分则放手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方法自学。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文章的脉络清晰,学生学习也轻松不少,实现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美好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弹性环节,在时间有剩的情况下,学生将“我也曾因为()感到快乐”这件事情写具体,读写结合。并进行写法的指导。但课后我进行反思,尽管时间不够将整篇文章写完,但如果能将所写的片段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第五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第六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做简单的反思。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过年很快乐,生日收到礼物很快乐,帮助同学很快乐,劳动很快乐……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然后根据人物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放手让学生找句、品句,划出保罗两次误解小男孩的片段,做批注谈感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首先学生说说身边的“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人和事。然后学习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最后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有的学生条件有限没能搜集并整理好资料,再加上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2《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没有特意布置学生预习,于是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我以为……”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
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时,我问学生:“这时候,我以为……”学生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也想有这样的车。”还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想偷这辆车。”(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话锋一转:“是这样的吗?”学生不确定。“好,翻开你们的课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学生马上翻开课本,饶有兴趣地往下读,他们读书的劲头可大着呢。一放下书,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从他‘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来。” 我轻轻地点头:“嗯,你很会读书。”“老师,小男孩对这辆车是谁的很好奇,因为他问保罗那车是不是他的。”通过这一想象与阅读原文的对比,学生对男孩爱惜车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指导从“轻轻地摸一下”读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对车子的爱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时,我再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打开课文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又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想当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或者请保罗吃东西表示感谢。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
通过三次学生未读文本前的想象、以为以及细读文本后的获得的认知作对比,学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这一人物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感到他们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们思维太窄,让他们说感受等总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很好地搭建平台,很好地为他们的“说”作好铺垫。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与‘施’的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读,读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3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指导朗读,使学生明白小男孩的想法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而保罗的想法与我们初读课文时相同,体现出小男孩为人奉献的一种高尚情操。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4本人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从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如出示描写保罗、男孩眼神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中,可以看出老师比较用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徐老师比较注重文本的情感发掘。徐老师从学生的根本出发,注重学生的感悟,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碰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解读文本。下面,我截取一个片段来谈谈我的看法:
获取——给予,一对截然相反的的词语,却都会给人带来快乐。保罗对小男孩有两次误解。镜头回放:
第一次误解: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这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让学生想像,补充省略号里的内容。学生有的说,保罗是这样猜小男孩的想法: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保罗错了!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我出示保罗和小男孩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比较“也有”和“也能”两个词,理解小男孩想当这样一个哥哥与小男孩想有这样一个哥哥之间的区别。这里,我耗时有点多,但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给予”与“获取”之间的区别,也让学生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本人觉得这个片段的处理上极为成功。她就通过两个词语的对比,把课文的重点轻易突破了,让学生明白“给予”也会是一种快乐。
不足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有些地方可以少费点时间。教学生通过找出主要人物,然后梳理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的概括方法,值得提倡。但是当第一个学生非常完整而且语句通顺地概括完了后,我这里可以少费一点时间。这样,或许就能为下面的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节约一些时间了。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5《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给,永远比拿快乐》,并且学生在充分阅读后,更能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
其次,没有太多注重朗读的地方而是,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朗读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最后,我思索,本来想要多拓展一片阅读材料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是没有成功,但是我是我也在反思,其实我们研究的重点也并不是拓展的越多越好而是是否真正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真正的扎实的掌握了拓展资料,毕竟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6a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同学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局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同学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和时引导同学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同学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协助的。同学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b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只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身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干很好地引导同学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同学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
(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同学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同学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和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习。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身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需让同学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干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干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只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只要同学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要引导同学进行深入的考虑,懂得“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他人一点协助、抚慰,他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7《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小组交流来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
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预习汇报,把握好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抓住两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体会保罗内心受到的震撼。在体会感悟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给予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在教学的最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巴金的名言以及书后的相关的阅读课文,为学生积累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8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三)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9《给予是快乐的》《卡罗纳》这两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可是根据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要求来看,我觉得这两篇课文承载着“写作方法”的指导作用,又因为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类似,于是我采用了一课带一课的方法来讲授。
上课伊始,我以《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导入,这首小儿歌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也是最快能够挑起孩子们情绪的歌。孩子们唱完后,我接下来很顺利的走入了课文,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心情一定很悲痛,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写出体会。接下来小组交流,带着体会读。孩子们都读得入情入境。像这样,我又让学生画出面对卡罗纳的不幸,大家都是如何做的,孩子们画的很快,也分析的很到位。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动作,有的说语言,有的说神态,有理有据,很顺利,这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整堂课都很开心。
我顺势总结写作方法,再从写作方法上导入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让学生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一课,我们也学得非常的快但是很有效率。
当天下午,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学习,孩子们在观察上能够加入自己的想象,运动到了上午所学的写作方法,我想这就是学以致用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0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习。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1《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我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课件,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较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但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这篇是略读课文,而我始终还是感觉不敢放手,讲的太多,让学生自感自悟得太少。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在备课时要下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2《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我对本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借鉴“读和说”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2、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弟弟,幻想自己在车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过之后,我播放了陪着圣诞乐的动画,即让学生有身临圣诞节的感觉,更让大家感受到小弟弟当时的愉快心
3、我让学生三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文中的三个人物,进行人物心理的体会。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感受人物的心情,正因为孩子们的亲身参予,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参加表演后,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就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快乐!”“为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从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了快乐,我真得感受到了开心.......”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你做好了读和说的教学,效果也是你始料不及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3【教学片断】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在那里保罗、小男孩及弟弟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
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
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放学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妈妈干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案例反思】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在语文教材中有多少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它们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我很欣赏一位老师教学《说一说〈西游记〉》中的课堂评价: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
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美好人性的工作吗?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4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心情比较激动,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媒体特别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景的创设比较自然。如果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再展开一些,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则更显自然。
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一遍的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景;再读课文,使学生理解“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三、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言和文字的训练。
四、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地话语是,包罗在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这时,播放了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些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给每一个学生。
五如果把第四环节中的想象练说换成练笔,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也许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文本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5《给予是快乐的》是一部外国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学的思路是:以“给予、快乐”为主线,想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人物之间的给予,明白他们为什么感到给予是快乐的,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下面我对《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
二、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教学时,也通过指导这句话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小男孩的想法以及他一心为别人的思想境界。
2、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在第9自然段。“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让学生阅读第11自然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4、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再一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所深深震撼了,他带着小男孩和弟弟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正是这个夜晚,使保罗认识到了给予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