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时间:2019-10-23 15: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下面给大家分享《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1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整节课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以读代讲,自读自悟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我以“快乐”这个话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事情,学生们激情洋溢,快乐无比,正当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引入了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接着质疑:读了课题后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质疑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最后检查初读效果。

二、再读课文体会感动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质疑:默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非常感动?学生读后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很快地感受到了两次意想不到:“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和“小男孩坚定的承诺今后也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这一环节为下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美好的心灵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品

课件出示:“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后,让学生猜猜省略号的内容,让后让学生明白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内心受到震动。从而体会保罗的第一次感到意外。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第二次感到意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男孩纯洁无暇、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小男孩的言行不仅感动着我们,更感动着保罗,学生从保罗的行动中,感受的保罗真正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真谛。”

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生活中这样做的例子及阅读短文并发表想法,使得学生的感情无形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重温名言,让学生体会到给予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真正明白给予的含义。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3

(1)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习。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场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帮助的。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5

要读懂一篇文章,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有些字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即可牵动全文内容,又可透视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学生在理解“以为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时,孩子们对两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都能理解。

关键是哪些字词使得两个句子产生不同呢?当我问孩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流露的情感也不同,你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吗?”学生马上结合阅读全文后的理解,以及联系课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了句一的“有”字和句二“当”字,看到了男孩希望把快乐给予他人(弟弟),也为保罗的思想感悟在下文产生大逆转作了铺垫。“有”和“当”体会到保罗与男孩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抓住“吃惊”、“微微一笑”、“眼睛湿润了”写出保罗在一次次错误理解男孩的言行之后,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让保罗真正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保罗的情感变化过程,不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美妙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借给同学一支笔会感到快乐,帮助班级出板报会快乐,扶同学去校医室,同学的一声谢谢也感到快乐,假期参加义卖活动自己也会窃喜……那都是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别人,快乐自己”。

第二篇:《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5篇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我有幸在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到过天宁小学的吴老师上过此课。

在听了名师的课后再来上我自己的课,可从中借鉴。与她相比我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1、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了一段话,保罗此时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只是想让他的弟弟看看保罗的车,对他的弟弟说,将来长大了也送一辆车给弟弟。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几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3、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发现吴李英老师的课就是紧紧围绕这写句子展开的,在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感情。我上课时,也模仿吴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是教学经验的差距吧,也许是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差距吧,我们四⑵班的同学在体会这几句话的意思时就是无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课时的内容上了两个课时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反思,多总结,多学习。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2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没有特意布置学生预习,于是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我以为……”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

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时,我问学生:“这时候,我以为……”学生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也想有这样的车。”还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想偷这辆车。”(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话锋一转:“是这样的吗?”学生不确定。“好,翻开你们的课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学生马上翻开课本,饶有兴趣地往下读,他们读书的劲头可大着呢。一放下书,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从他‘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来。” 我轻轻地点头:“嗯,你很会读书。”“老师,小男孩对这辆车是谁的很好奇,因为他问保罗那车是不是他的。”通过这一想象与阅读原文的对比,学生对男孩爱惜车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指导从“轻轻地摸一下”读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对车子的爱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时,我再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打开课文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又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想当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或者请保罗吃东西表示感谢。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

通过三次学生未读文本前的想象、以为以及细读文本后的获得的认知作对比,学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这一人物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感到他们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们思维太窄,让他们说感受等总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很好地搭建平台,很好地为他们的“说”作好铺垫。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与‘施’的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读,读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4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3

要读懂一篇文章,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有些字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即可牵动全文内容,又可透视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学生在理解“以为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时,孩子们对两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都能理解。

关键是哪些字词使得两个句子产生不同呢?当我问孩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流露的情感也不同,你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吗?”学生马上结合阅读全文后的理解,以及联系课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了句一的“有”字和句二“当”字,看到了男孩希望把快乐给予他人(弟弟),也为保罗的思想感悟在下文产生大逆转作了铺垫。“有”和“当”体会到保罗与男孩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抓住“吃惊”、“微微一笑”、“眼睛湿润了”写出保罗在一次次错误理解男孩的言行之后,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让保罗真正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保罗的情感变化过程,不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美妙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借给同学一支笔会感到快乐,帮助班级出板报会快乐,扶同学去校医室,同学的一声谢谢也感到快乐,假期参加义卖活动自己也会窃喜……那都是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别人,快乐自己”。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4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指导朗读,使学生明白小男孩的想法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而保罗的想法与我们初读课文时相同,体现出小男孩为人奉献的一种高尚情操。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

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

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6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我对本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借鉴“读和说”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2、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弟弟,幻想自己在车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过之后,我播放了陪着圣诞乐的动画,即让学生有身临圣诞节的感觉,更让大家感受到小弟弟当时的愉快心

3、我让学生三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文中的三个人物,进行人物心理的体会。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感受人物的心情,正因为孩子们的亲身参予,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参加表演后,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就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快乐!”“为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从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了快乐,我真得感受到了开心.......”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你做好了读和说的教学,效果也是你始料不及的.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7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

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8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心情比较激动,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媒体特别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景的创设比较自然。如果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再展开一些,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则更显自然。

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一遍的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景;再读课文,使学生理解“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三、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言和文字的训练。

四、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地话语是,包罗在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这时,播放了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些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给每一个学生。

五如果把第四环节中的想象练说换成练笔,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也许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文本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场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帮助的。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0

本组课文围绕“人间真情”编排了四篇课文本课,本文主要讲了保罗认识的一个小男孩,见到保罗的哥哥送的'圣诞礼物,很是羡慕,读到这里,谁都会猜男孩肯定希望有这么一个哥哥。可是男孩却是希望做这样的哥哥!

文章不难理解,我重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问,多数同学都会,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却是不容易。首先,我教给学生怎样提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疑问词“为什么,怎么样、哪儿、哪里”来提问。至于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先找文章的关键部分、重点部分,针对这部分内容来提问。

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保罗为什么要带小男孩兜一圈”“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等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还要学会与同学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合作中促进学习。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1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对自己的表现我还是比较失望的。从初读开始的说话题布置要求开始,我整个人已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该说的,没有说清楚。不该说的,反而是罗罗嗦嗦。因此整堂课的节奏令人并不是感觉很舒畅。

整堂课的很多环节也完成的十分仓促。正因为概述课文内容要求没说清楚,以至于在初读这个环节花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为了赶上原本就准备拖堂的时间,在赏读这环节的处理就显得过于草草了事了。直接反映在:老师的话过多,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朗读的训练不到位,学生的情更是游离在文本之外。这对于这样一篇比较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这是一个比较致命的.失误。

当然,对于这么一堂漏洞百出的课,对于在座各位是应该有很多意见可提的。因此,希望每位听课老师能开诚布公地给予我批评指正。你们的真知灼见也将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收益!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2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

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3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

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4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我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课件,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较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但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这篇是略读课文,而我始终还是感觉不敢放手,讲的太多,让学生自感自悟得太少。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在备课时要下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15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小组交流来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

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预习汇报,把握好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抓住两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体会保罗内心受到的震撼。在体会感悟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给予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在教学的最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巴金的名言以及书后的相关的阅读课文,为学生积累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第三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没有特意布置学生预习,于是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我以为……”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

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时,我问学生:“这时候,我以为……”学生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也想有这样的车。”还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想偷这辆车。”(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话锋一转:“是这样的吗?”学生不确定。“好,翻开你们的课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学生马上翻开课本,饶有兴趣地往下读,他们读书的劲头可大着呢。一放下书,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从他‘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来。” 我轻轻地点头:“嗯,你很会读书。”“老师,小男孩对这辆车是谁的很好奇,因为他问保罗那车是不是他的。”通过这一想象与阅读原文的对比,学生对男孩爱惜车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指导从“轻轻地摸一下”读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对车子的爱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时,我再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打开课文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又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想当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或者请保罗吃东西表示感谢。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

通过三次学生未读文本前的想象、以为以及细读文本后的获得的认知作对比,学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这一人物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感到他们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们思维太窄,让他们说感受等总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很好地搭建平台,很好地为他们的“说”作好铺垫。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与‘施’的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读,读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4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2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指导朗读,使学生明白小男孩的想法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而保罗的想法与我们初读课文时相同,体现出小男孩为人奉献的一种高尚情操。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4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给,永远比拿快乐》,并且学生在充分阅读后,更能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

其次,没有太多注重朗读的地方而是,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朗读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最后,我思索,本来想要多拓展一片阅读材料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是没有成功,但是我是我也在反思,其实我们研究的重点也并不是拓展的越多越好而是是否真正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真正的扎实的掌握了拓展资料,毕竟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场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帮助的。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在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紧扣“中华不振”这一核心词语,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进而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按“不振——要振(崛起)”进行教学。力图通过层层推进,让学生挖掘出蕴含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旧中国的种种“不振”,感受到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此外,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7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是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阅读、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讲解与朗读,应让学生在不断地读悟中与文本展开对话。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发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自读、质疑与合作释疑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过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营造氛围。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4分钟)

让学生说出与“高兴”相近的词语。(师板书:快乐)

在什么时候你是快乐的?(学生说)

板书完成课题,生读课题。

导入: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最想知些什么呢?(“给予”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礼物和获得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

三、自读课文,提出问题:(8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学习所得和疑难,过会儿找同伴交流。

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一下对课文的理解,解决、筛选同伴提出的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四、交流讨论,探究问题。(20分钟)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

小组间互提互答,教师相机引导。

投影:“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让学生讨论。

(生: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投影:“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那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弟弟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

学生把答案填上练习册上后汇报。

五、联系实际,深化情感。(5分钟)

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我----------,我快乐!”)

推荐3篇相关的文章,课后去阅读体会。(推荐篇目)

六、课末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你的学习表现得怎样?

回去把这课的练习册做完,学有余力的同学从课外书搜集一些有关“快乐”我名人名言及古诗。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能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

1、能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捕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

2、能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梳理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老师的教学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3、能对学生充分信任,让他们自主探究。能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去质疑、去交流、去解惑,有效地培养了同学间合作能力,达到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共享共进。

但因为本人很少上过公开课,课堂应变能力较差,加之学生课前预习没到位,一开课就遇到“难路虎”(“给予”的解释查不到)时,使孩子缺乏学习的信心,加之教者评价语言贫乏,过渡语言平淡,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在教学中对反映人物品质特点的词、句、段没指导到位,学生理解文体还不够透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形式没什么变化,基本上是分组讨论;没有用板书来统领全文,原来设计的板书却忘了写。总之,这节课缺陷较多,敬请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课堂改革中更加规范、有效。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8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对自己的表现我还是比较失望的。从初读开始的说话题布置要求开始,我整个人已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该说的,没有说清楚。不该说的,反而是罗罗嗦嗦。因此整堂课的节奏令人并不是感觉很舒畅。

整堂课的很多环节也完成的十分仓促。正因为概述课文内容要求没说清楚,以至于在初读这个环节花掉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为了赶上原本就准备拖堂的时间,在赏读这环节的处理就显得过于草草了事了。直接反映在:老师的话过多,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朗读的训练不到位,学生的情更是游离在文本之外。这对于这样一篇比较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这是一个比较致命的失误。

当然,对于这么一堂漏洞百出的课,对于在座各位是应该有很多意见可提的。因此,希望每位听课老师能开诚布公地给予我批评指正。你们的真知灼见也将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收益!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9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我对本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借鉴“读和说”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2、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弟弟,幻想自己在车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过之后,我播放了陪着圣诞乐的动画,即让学生有身临圣诞节的感觉,更让大家感受到小弟弟当时的愉快心

3、我让学生三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文中的三个人物,进行人物心理的体会。孩子们一边表演一边感受人物的心情,正因为孩子们的亲身参予,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参加表演后,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就趁热打铁,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快乐!”“为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从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了快乐,我真得感受到了开心.......”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你做好了读和说的教学,效果也是你始料不及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0

要读懂一篇文章,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有些字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即可牵动全文内容,又可透视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学生在理解“以为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时,孩子们对两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都能理解。

关键是哪些字词使得两个句子产生不同呢?当我问孩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流露的情感也不同,你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吗?”学生马上结合阅读全文后的理解,以及联系课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了句一的“有”字和句二“当”字,看到了男孩希望把快乐给予他人(弟弟),也为保罗的思想感悟在下文产生大逆转作了铺垫。“有”和“当”体会到保罗与男孩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抓住“吃惊”、“微微一笑”、“眼睛湿润了”写出保罗在一次次错误理解男孩的言行之后,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让保罗真正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保罗的情感变化过程,不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美妙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借给同学一支笔会感到快乐,帮助班级出板报会快乐,扶同学去校医室,同学的一声谢谢也感到快乐,假期参加义卖活动自己也会窃喜……那都是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别人,快乐自己”。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板书:

保罗、小男孩

二、学习课文1~5小节

过渡:保罗与小男孩在他的新轿车旁相遇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话。

(教学伊始遵循文本的特点,从整体入手,自然过段,注意了文章情节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间的关系,大处着眼,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1、讲读小男孩说的话:

⑴ 自由读小男孩说的话,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⑵ 学生交流。

⑶ 随机练读。

2、体会保罗的惊讶:

过渡: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有什么感受?

⑴ 读有关句子。

⑵ 谈谈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当然一词中包含的肯定意味;弄懂这样的指送他小汽车的哥哥。)

⑶ 随机练读。

4、小结:

真没想到,小男孩居然不是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而是希望成为这样一个哥哥;不是想获取,而是想给予。这使保罗十分惊讶。(同时板书。)

5、分角色朗读课文1~5小节。

(教学中紧紧抓住人物的对话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高,体现了平时教学的扎实有效。)

三、学习课文6~11小节

过渡:出人意料的回答使保罗非常惊讶,他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引读到课文第9小节。)

1、自由读课文6~11小节,思考:

为什么保罗又错了。

2、交流:

联系上下文内容来回答。

(保罗本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却指着新车对他那脚有残疾的弟弟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承诺。)

3、品读欣赏:

⑴ 再读课文6~11小节,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

⑵ 组织交流,并相机练读。

4、小结:

小男孩对脚有残疾的弟弟许下了一个坚定的承诺,也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多么了不起的小男孩啊!

5、指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现在讲返朴归真,但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异,正确把握理解和感悟的度。这段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解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对我们很有启发。)

四、学习课文12、13小节

过渡:保罗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听着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保罗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要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1、听配乐朗读。

2、想象练说: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看着这一切,保罗会想些什么呢?

3、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难忘圣诞之夜啊,也许保罗为此取消了一个重要的约会,也许他错过了一场精彩的球赛,但是,凝望着兄弟俩如花朵般绽放的笑脸,保罗觉得从兄弟俩幸福的脸庞上,保罗真正懂得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使整个课堂与课文特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情由境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全文

1、难忘这一夜的仅仅是保罗吗?为什么?

2、读着这个故事,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地感动,感动于小弟弟的幸福,感动于小男孩的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的思想升华。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给予是快乐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寻找身边能体现给予是快乐的的故事。

(董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训练扎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有温度,也有深度。)

【板书】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教学反思】

在区教研室专家领导的指点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顺利完成,课后,心情比较激动,反思这次教学的过程,我收获颇多: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1、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我顺着故事的情节,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品味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因而,课堂教学的展开比较顺畅。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如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音乐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使情由境生:

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这时,我播放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随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在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写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2

【教学片断】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在那里保罗、小男孩及弟弟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

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放学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妈妈干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案例反思】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在语文教材中有多少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它们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我很欣赏一位老师教学《说一说〈西游记〉》中的课堂评价: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

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美好人性的工作吗?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3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心情比较激动,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媒体特别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景的创设比较自然。如果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再展开一些,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则更显自然。

二、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一遍的`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景;再读课文,使学生理解“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三、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言和文字的训练。

四、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地话语是,包罗在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这时,播放了一曲马斯奈的《沉思曲》,那沉静而又悠远、舒缓又不失激昂的旋律伴着老师的深情朗读,无需更多的语言,学生的思绪已跟着保罗的心理一起升华。这时,再让学生说说“保罗会想些什么”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那段节奏明快、愉悦的曲子似乎正诉说着保罗在那个难忘的圣诞之夜的心情,同时也正把这“给予的快乐”轻轻地传给每一个学生。

五如果把第四环节中的想象练说换成练笔,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也许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文本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4

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搭建对话的平台,唤醒生活中真实的体验,促进对话的有效。

2、抓住略读课文的特点展开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

2、学生课前帮助别人,体验给予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幸福拍手歌》,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做个游戏,听音乐做动作,表示自己的幸福。

2、刚刚老师看到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很快乐,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很多,当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3、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反馈交流不懂词语

饶有兴趣:很感兴趣。课文中指保罗看见谁?(接读: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他们之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谁(板书:保罗 小男孩),在什么时候(圣诞节前夜),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提供句式:保罗在------------------------用哥哥送给他的-----------------------,载着-----------------------------,度过了一个-----------------------------,从而感受到----------------------------------------。

试着说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抓文中“意外“,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1、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你再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意外?

(1)保罗第一次意外:(投影出示)(4、5自然段)自由练读对话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填空:保罗以为男孩希望( ),没想到男孩希望。

“我希望有这样的哥哥”和“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区别吗?(说说如果你是保罗,当时听了这样的话会怎么想?

(板书: 索取 给予)

(2)第二次意外(读第8、9、10.11自然段,试着填空)

保罗以为男孩( ),没想到男孩()。

(3)重点指导读男孩对弟弟说的话。教师引读:小男孩指着保罗的车,亲切地对残疾的弟弟说—————————————小男孩指着暂新的汽车,满怀深情地对残疾的弟弟说—————————小男孩指着暂新的汽车,自豪地对深爱的弟弟说————————————————————————多么疼爱弟弟的小男孩,你觉得小男孩送给弟弟的只是一辆汽车的梦想吗?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话想对男孩说。

(4)如此关爱弟弟的小男孩感动了我们,更感动文中的主人公保罗。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他们各自因为什么而难忘?

(四)拓展延伸

1、这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来找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同学们明白了课文中人物都给予了别人帮助而感到快乐,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3、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课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投影)推荐篇目: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2、《感恩之心》-----林润翰(中国)3、《乞 丐 》----- [俄] 屠格涅夫

4、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的奉献>音乐起)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下面就本课教学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因此我设计一个句式减轻学生的难度: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用哥哥送给他的-------------,载着--------------------,度过了-------夜晚从而真正懂得了------------------------------------------的道理。在句式的引领下学生较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我专门设计填空练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没想到男孩希望------------。再讨论:“希望有这样的哥哥”和“希望当这样的哥哥”有什么区别?学生在讨论、辨析中明白男孩高尚、无私的心灵,学生初步懂得了“索取”与“给予”的区别,与人物的对话就有效。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我于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段话,读后引导学生与男孩展开对话:此时此刻,你觉得这个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学生有的说:“很爱自己的弟弟。”“很自信。”(师追问:“你从哪里感受到?”)学生回答:“ 前面说他家不富裕,却要买汽车送给弟弟,说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三、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快乐,男孩因为( )而快乐,保罗因为( )而快乐,在学生说话的基础上引导深思:你发现这几个人物快乐的共同原因吗?这样学生才深入地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但上课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停留与表面,如有个学生说保罗因为收到哥哥的圣诞礼物而快乐,显然没有进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5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在这堂课中我仍然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重点通过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本堂课我采取了:自由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很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包括读得节奏、读得重音、读的表情等我都指导得比较到位。我感觉学生的读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通过读学生也较好得理解了课文中几位人物的情感。

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他们有的自己读、有的和伙伴分角色读,有的还把对话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来,在活动结束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一起学习课文时,已经从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和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课文已经有所感悟。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整节课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以读代讲,自读自悟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我以“快乐”这个话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事情,学生们激情洋溢,快乐无比,正当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引入了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接着质疑:读了课题后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质疑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最后检查初读效果。

二、再读课文体会感动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质疑:默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非常感动?学生读后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很快地感受到了两次意想不到:“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和“小男孩坚定的承诺今后也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这一环节为下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美好的心灵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品

课件出示:“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后,让学生猜猜省略号的内容,让后让学生明白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内心受到震动。从而体会保罗的第一次感到意外。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第二次感到意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男孩纯洁无暇、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小男孩的言行不仅感动着我们,更感动着保罗,学生从保罗的行动中,感受的保罗真正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真谛。”

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生活中这样做的例子及阅读短文并发表想法,使得学生的感情无形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重温名言,让学生体会到给予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真正明白给予的含义。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在那里保罗、小男孩及弟弟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

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

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放学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妈妈干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案例反思】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在语文教材中有多少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它们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我很欣赏一位老师教学《说一说〈西游记〉》中的课堂评价: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

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美好人性的工作吗?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3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小组交流来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

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预习汇报,把握好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抓住两个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体会保罗内心受到的震撼。在体会感悟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给予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在教学的最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巴金的名言以及书后的相关的阅读课文,为学生积累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4

本组课文围绕“人间真情”编排了四篇课文本课,本文主要讲了保罗认识的一个小男孩,见到保罗的哥哥送的圣诞礼物,很是羡慕,读到这里,谁都会猜男孩肯定希望有这么一个哥哥。可是男孩却是希望做这样的哥哥!

文章不难理解,我重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问,多数同学都会,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却是不容易。首先,我教给学生怎样提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疑问词“为什么,怎么样、哪儿、哪里”来提问。至于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先找文章的关键部分、重点部分,针对这部分内容来提问。例如:“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保罗为什么要带小男孩兜一圈”“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哥哥”等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能在文中找到答案。还要学会与同学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合作中促进学习。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5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指导朗读,使学生明白小男孩的想法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而保罗的想法与我们初读课文时相同,体现出小男孩为人奉献的一种高尚情操。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6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我有幸在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到过天宁小学的吴老师上过此课。

在听了名师的课后再来上我自己的课,可从中借鉴。与她相比我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1、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了一段话,保罗此时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只是想让他的弟弟看看保罗的车,对他的弟弟说,将来长大了也送一辆车给弟弟。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几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3、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发现吴李英老师的课就是紧紧围绕这写句子展开的,在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感情。我上课时,也模仿吴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是教学经验的差距吧,也许是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差距吧,我们四⑵班的同学在体会这几句话的意思时就是无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课时的内容上了两个课时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反思,多总结,多学习。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7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8

周五上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堂课,备课时,突然想到,既然是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那么设计怎样的主问题呢?四年级的孩子可不可以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了呢?唉,新课程不像浙教版,每单元的训练点都是规定好了的。于是,我想检验一下,我班孩子提问的能力。

当然,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个要求。学生对于老师新的教学方式感到很新鲜,跃跃欲试,我随之提示,提问题的方法,可以向课题提问,向文中的字词提问,也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来提问。有了方向,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脑袋瓜子快速地运转起来。不一会儿,小手林立。我不着急,让他们四人小组相互交流一下,能解决的在四人小组内解决,然后推荐一下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四人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小组汇报开始了,学生的提问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为什么用‘给予是快乐的’作课题?”“保罗为什么认为给予是快乐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指中心。

“为什么说保罗又错了?”这样关键的问题学生也能提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牵住了牛鼻子。

“为什么保罗的眼睛湿润了?”“那个男孩的眼睛为什么闪着喜悦的光芒?”对于文本中的细节,学生也能关注到。了不起

“他们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这是文本的一个空白点,相信很多老师上课时会关注到这个空白点,让学生练笔。而学生自己都能想到。

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为什么平时我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这里理解不了,那里掌握不好,不肯适当地放手呢?

在下面的时间的教学中,一切是那么顺利成章,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想要解决的欲望特别强烈。我抓住问题中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小男孩的哪些言行举止让保罗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同时,把其他的问题穿插其中,学生兴趣盎然,对于一个个被划去的问题,成就感特别强烈,以至于到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浑然不觉,话题还在继续。

这堂课是放手后所得的意外收获,今后,在这一方面我要继续尝试,继续学习。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9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从而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整堂课的设计也是紧紧地围绕着小男孩这一中心人物层层展开的。在教学前我没有特意布置学生预习,于是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引读部分文句,学生以“我以为……”想象男孩的言行,然后与课文中男孩实际的言行表现作对比,从中体会男孩的心灵美。

为了达到他们能放开思维想象说话的目的。在引读课文中文句前,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充分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引读“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时,我问学生:“这时候,我以为……”学生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车。”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也想有这样的车。”还有的说:“我以为小男孩想偷这辆车。”(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话锋一转:“是这样的吗?”学生不确定。“好,翻开你们的课本往下看。”在我的指令下,学生马上翻开课本,饶有兴趣地往下读,他们读书的劲头可大着呢。一放下书,学生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小男孩很喜欢这辆车,从他‘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来。”

我轻轻地点头:“嗯,你很会读书。”“老师,小男孩对这辆车是谁的很好奇,因为他问保罗那车是不是他的。”通过这一想象与阅读原文的对比,学生对男孩爱惜车子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时,指导从“轻轻地摸一下”读出小男孩的善良及对车子的爱惜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读文章第3自然段中“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时,我再问学生:“我以为男孩希望……”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这样一辆新车。”有个学生说:“我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会送车给他的哥哥。”“对,保罗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话锋又一转,“赶快打开课文往下读,看看男孩到底希望什么。”学生又埋头读起书来,读完后学生在意外之外又似乎恍然大悟:这个男孩想当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这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弟弟。通过这一想象和文本的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这一点。

在引读男孩恳求保罗把车开到他的家门口的时候,我又问学生:“这时,我以为……”学生依然兴致勃勃,纷纷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他们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男孩是否如同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炫耀或者请保罗吃东西表示感谢。显然,大家的想法如同保罗一样,都错了。经过再一次的想象与对比,学生对男孩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小男孩的印象特别深刻。

通过三次学生未读文本前的想象、以为以及细读文本后的获得的认知作对比,学生逐步地把握住了男孩这一人物的形象。而这个过程是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感到他们前所未有的投入,而自己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我只是一个“引路”的角色。之前,我一直埋怨孩子们思维太窄,让他们说感受等总说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我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很好地搭建平台,很好地为他们的“说”作好铺垫。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那就是由于以上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以致原来设想的“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及有关‘给予’与‘施’的名言名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好,读,读得不充分,而悟亦悟得不明白。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艺术,的确这样,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求对策,意图消除遗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场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帮助的。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1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三)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2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是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阅读、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讲解与朗读,应让学生在不断地读悟中与文本展开对话。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发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自读、质疑与合作释疑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过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营造氛围。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4分钟)

让学生说出与“高兴“相近的词语。(师板书:快乐)

在什么时候你是快乐的?(学生说)

板书完成课题,生读课题。

导入: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最想知些什么呢?(“给予”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礼物和获得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

三、自读课文,提出问题:(8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学习所得和疑难,过会儿找同伴交流。

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一下对课文的理解,解决、筛选同伴提出的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四、交流讨论,探究问题。

(20分钟)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

小组间互提互答,教师相机引导。

投影:“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让学生讨论。

(生: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投影:“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那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弟弟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

学生把答案填上练习册上后汇报。

五、联系实际,深化情感。

(5分钟)

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我----------,我快乐!”)

推荐3篇相关的文章,课后去阅读体会。(推荐篇目)

六、课末小结,布置作业。

(3分钟)

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你的学习表现得怎样?

回去把这课的练习册做完,学有余力的同学从课外书搜集一些有关“快乐”我名人名言及古诗。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教学目标基本达到,能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

1、能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捕捉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

2、能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梳理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老师的教学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3、能对学生充分信任,让他们自主探究。能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去质疑、去交流、去解惑,有效地培养了同学间合作能力,达到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共享共进。

但因为本人很少上过公开课,课堂应变能力较差,加之学生课前预习没到位,一开课就遇到“难路虎”(“给予”的解释查不到)时,使孩子缺乏学习的信心,加之教者评价语言贫乏,过渡语言平淡,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在教学中对反映人物品质特点的词、句、段没指导到位,学生理解文体还不够透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形式没什么变化,基本上是分组讨论;没有用板书来统领全文,原来设计的板书却忘了写。总之,这节课缺陷较多,敬请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课堂改革中更加规范、有效。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3

要读懂一篇文章,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有些字词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即可牵动全文内容,又可透视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学生在理解“以为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时,孩子们对两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都能理解。

关键是哪些字词使得两个句子产生不同呢?当我问孩子:“句子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流露的情感也不同,你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吗?”学生马上结合阅读全文后的理解,以及联系课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了句一的“有”字和句二“当”字,看到了男孩希望把快乐给予他人(弟弟),也为保罗的思想感悟在下文产生大逆转作了铺垫。“有”和“当”体会到保罗与男孩当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抓住“吃惊”、“微微一笑”、“眼睛湿润了”写出保罗在一次次错误理解男孩的言行之后,情感的变化和升华,让保罗真正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

保罗的情感变化过程,不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美妙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借给同学一支笔会感到快乐,帮助班级出板报会快乐,扶同学去校医室,同学的一声谢谢也感到快乐,假期参加义卖活动自己也会窃喜……那都是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了别人,快乐自己”。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4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5

《给予是快乐的》《卡罗纳》这两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可是根据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要求来看,我觉得这两篇课文承载着“写作方法”的指导作用,又因为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类似,于是我采用了一课带一课的方法来讲授。

上课伊始,我以《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导入,这首小儿歌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也是最快能够挑起孩子们情绪的歌。孩子们唱完后,我接下来很顺利的走入了课文,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心情一定很悲痛,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写出体会。接下来小组交流,带着体会读。孩子们都读得入情入境。像这样,我又让学生画出面对卡罗纳的不幸,大家都是如何做的,孩子们画的很快,也分析的很到位。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动作,有的说语言,有的说神态,有理有据,很顺利,这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整堂课都很开心。

我顺势总结写作方法,再从写作方法上导入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让学生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一课,我们也学得非常的快但是很有效率。

当天下午,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学习,孩子们在观察上能够加入自己的想象,运动到了上午所学的写作方法,我想这就是学以致用吧。

第五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巧用“留白”放飞想象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想象往往体现的是

学生超越文本的再创造,而阅读教学则是一种被引导的再创造。一篇课文作者会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这里的空白是指那种文章中没有描写出来的那部分,周逸老师在执教《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时巧妙的抓住了文章中的3处留白,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处是当保罗收到哥哥的礼物时,周围的朋友会对保罗说什么?在这里周老师师生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做保罗的朋友想对保罗说什么?这以设计是让学生从一个外人的角度去体会保罗收到礼物时的自豪心理和小男孩的羡慕的心理。第二处是当小男孩身患残疾的弟弟一个人在家时周老师让学生想一想他独自一个人会干些什么?学生有的说:“他在窗前望着外面玩耍的人。”有的说:“他在看着别人的圣诞礼物。”······从学生的精彩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体会到小男孩一个人在家的孤单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最后一处是文章想象空间最大的一处当三个人玩回来时,周老师巧妙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

他们回来后,假如我是保罗,我会对小男孩说:假如我是弟弟,我会对哥哥说:假如我是弟弟,我会对爸爸妈妈说:·····

周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也是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个表达爱的一个时机,这也达到了最初的情感目标。三处“填白”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尽情翱翔,让学生那充满智慧的火花尽情燃放。

下载《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对于《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可以总结为——关......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卡罗纳》这两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可是根据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要求来看,我觉得这......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市**学校:**《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整节课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以读代讲,自读......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心情比较激动,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教学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媒体特别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