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风乡俗
乡风乡俗
教材分析
南阳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风俗人情。通过说说家乡的风俗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学生能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俗、人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如划龙舟、元宵迎灯会、唱豫剧等。
2.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教师应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 南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人情。
二、学生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1.分小组讨论交流,南阳有哪些风俗习惯?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
3.图片介绍家乡的豫剧,学生通过图片介绍豫剧特点、风格以及唱腔,有哪些剧目。另外组的学生补充介绍。
4.介绍龙舟节假日,说一说为什么形成这个风俗?请跟着家长去看过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场面。其他学生补充。
5.介绍元宵迎灯,图片出示迎灯场面。学生介绍家乡的灯文化,通过实物图片等介绍。
6.介绍花市、庙会,让学生说一说花市的情况及庙会、佛事等活动
三、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南阳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学生上台讲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四、出一期宣传家乡风俗、人情的宣传报
1.分小组整理资料
2.设计宣传小报
3.优秀作品课外展示
第二篇:小学思品乡风乡俗
乡风乡俗
教学设想:
广东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风俗人情。通过说说家乡的风俗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学生能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俗、人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如划龙舟、元宵迎灯会、唱粤剧等。2.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教师应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广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人情。
二、学生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1.分小组讨论交流,广东有哪些风俗习惯?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
3.图片介绍家乡的粤戏,学生通过图片介绍粤戏特点、风格以及唱腔,有哪些剧目。另外组的学生补充介绍。
4.介绍龙舟节假日,说一说为什么形成这个风俗?请跟着家长去看过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场面。其他学生补充。5.介绍元宵迎灯,图片出示迎灯场面。学生介绍家乡的灯文化,通过实物图片等介绍。
6.介绍花市、庙会,让学生说一说花市的情况及庙会、佛事等活动
三、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广东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学生上台讲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四、出一期宣传家乡风俗、人情的宣传报 1.分小组整理资料 2.设计宣传小报 3.优秀作品课外展示
第三篇:2020年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2020年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XX的建设发展实际所需,根据xx要求,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实际,对全镇乡风乡俗、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好、发展好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优秀传统乡村习俗,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是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全镇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新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风气在不断形成,社会治理中的文化衰败、文化失序问题凸显的更为严重。村规民约的与时俱进、孝老爱亲的传续等在我镇乡风文明建设中逐渐衰退,随之而来的金钱至上、利己主义逐步抬头,为我镇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一是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断裂。农村存有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各类民俗、各种传统技艺等,其流传主要靠代代传承人的口述与言传身教,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这些文化将消亡。而当前这类传承人正面临着断层、甚至已经断层,我们一部分民俗文化仅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二是创新引领传统文化再加工、再生产的主体缺失。新时代乡村文化组织和人才补给不足,缺少文化专业人才支撑。
(二)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文化边缘化、乡村文化虚化、乡村价值空心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在乡风民俗、村规民约日益成为走形式、规范无力而导致乡村内部治理秩序难以支撑的礼治式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共生。
(三)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功能退化危机。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增多,优秀青年人才的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加之从外带回的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盛行使得乡村文化共同体受到严重冲击,进一步表现在文化治理功能的弱化上,民风习俗、习惯规约、道德伦理等乡村治理力量趋于弱化,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降低。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认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内在支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良好乡风民风建设的助推剂,是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建设要以问题为抓手,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引导农民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展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形式。如传统村落复兴、“非遗传承人”培养、古镇古村、民宅老屋的保护,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的非物质内容,如风俗民情、技艺技术等,将各式乡村文化加以合理引导融入文旅发展,促进特色文化村镇发展,以文化形式创新来守望乡愁。
(二)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新行动。文明乡风是文化与道德的融合,实现文明乡风的方式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令行禁止,而是让村民、群众成为自治的主体。一是要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行动,推动移风易俗,鼓励村民协商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同时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居舍美、庭院美与环境美,从而发自内心地追求美、维护美。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文明村镇”“道德模范”等基层文明创建常态化,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新乡贤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乡风文明建设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一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使之与乡村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家庭家教家风相融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与农村淳朴民风相融合。二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培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延续和强化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农村社会传统风尚。三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作,开展文明村建设、四好村建设,评选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党员示范户等。充分利用村广播、村公示栏、村文化墙等各类载体,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融入道德讲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提高村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民风、乡风。
(四)加强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弘扬与发展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等积极健康的草根文化发展。二是强化人才培训,利用好大堰村人才中心阵地,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特别是要做好“技艺传承人”“文化关键人”的培养工作。三是选聘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壮大工作队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文化人才的保障政策。
第四篇:乡俗文化
乡村涌起健身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参与健身锻炼的热情日益高涨,全民健身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些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唱歌、跳舞、扭秧歌等活动随处可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就拿干涧村来说吧,喜爱文艺的村民自发组建了两个活动团体。一个是小剧团,一个是秧歌队。每逢夜幕降临,人们就纷纷走出家门,奔向面积不大的“广场”活动。不大一会这个小广场就热闹起来,有拉二胡的、唱歌的、跳舞的、扭秧歌的。人们尽情的唱啊,跳啊,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每当闲暇时间,小剧团的成员便开始编排节目。节目的形式灵活多样,有表演唱《八月桂花遍地开》《阿佤人民唱新歌》《过河》,快板《党的政策放光芒》《八大嫂夸新貌》《姐妹心里笑开花》,评剧《报花名》《刘巧儿》,扇子舞《欢乐中国年》《化蝶》《好运来》等……为了提高节目的质量,他们还请来专业老师做指导,那股认真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在校学生。
扭秧歌是人们最喜欢的节目形式,参加的人数最多。上至白发苍苍老人,下至刚会走路的孩童。他们转动着彩扇,舞动着手绢,踏着音乐的节拍,扭动在欢乐的广场上。那舞姿,那神态,引起了在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开怀大笑。
每当重大节日,村于村之间还要进行文艺汇演,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人们在共同的欢娱中消除了疲劳,锻炼了身体,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给宁静的乡村增添了浓浓的欢乐气氛。
第五篇: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取向。为进一步推进南溪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从2008年起,南溪县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以“每个乡镇、村建一支特色文艺队伍、乡村开辟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村级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爱心站、乡镇建设一批卫生示范场镇”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
一、因势利导,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
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南溪县深刻认识到,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影响着乡风文明的进程,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匮乏,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各级都重视对农业企业、种养殖产业的扶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投入,农村文化设施严重匮乏,农民劳作之余的娱乐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贫乏。老年人烧香拜佛找精神寄托,有的还被邪教组织利用;年轻人不思进取,蹲茶馆打牌掷骰消磨时光。
二是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风文明缺少建设主体。农村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经商,或从事非农产业,村里的留守人口,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所谓“386199”部队。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体力量。同时,外出打工者的子女隔代抚养缺乏亲情关爱和正确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较大的社会问题。
三是村容村貌脏乱差,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在南溪县广大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有些村,今天治理,明天就乱。特别是远乡僻村,农民房前屋后、室内室外随处可见家畜家禽粪便,有的甚至人与畜禽同处一室,居住环境极为恶劣。
针对这些问题,南溪县在部分乡村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的实施意见》(南委发[2008]8号),对全县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因势利导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各乡镇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形成了以乡镇为依托、村为重点、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和活动格局,有效地把“四个一”活动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两年来,全县各乡镇按照“四个一”活动要求,共组建特色文艺队伍75支,开辟文化活动场所129个,建立留守儿童爱心站161个,特别是今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卫生示范场镇达到“优秀”等次的有10个,达到“良好”等次的有5个镇。
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的开展,对于因地制宜开辟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引导农村文化活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深化了南溪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