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随笔 《凡卡》一课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随笔
插叙、对比和细节描写
——《凡卡》一课中的表达方法
来宾市兴宾区陶邓乡民族学校 黄麟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于1886年所作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文中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全文按写信前、写信中、写后的顺序安排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讲圣诞前夜,凡卡趁老板等人做礼拜的机会,准备偷偷地写信。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凡卡写信的内容和写信时的联想,反映了凡卡悲惨的遭遇。第三部分讲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的梦。课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文章在表达上运用了多种方法:
一、巧妙地运用插叙。所谓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凡卡》一课就运用了这一叙述方法。作者在叙述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三次对往事的回忆:
第一次:凡卡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凡卡给爷爷写信,似乎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守夜人,白天他总是“在厨房里睡觉”,晚上“他穿上宽大的单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后头。”这说明爷爷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但是爷爷是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这些描写说明爷爷很勤劳很乐观,很慈祥,这就更突出凡卡想念爷爷的原因。
第二次:凡卡回忆乡村冬夜景色:(引用文中有关语句)“没有月亮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全看得见。”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这些语句说明乡村夜景清静、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凡卡想念爷爷、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第三次:凡卡想起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了欢乐的情趣:“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快乐地踏着积雪去砍圣诞树。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只野兔窜出来,爷儿俩呼喊着逮兔子。”尽管在冰天雪地中砍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反衬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这三处的插叙都是凡卡自然而然的回忆,但与全文表达的中心结合紧密。
二、鲜明对比,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作者在《凡卡》一文中运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第一处:凡卡回忆家乡清静、优美、快活的冬夜与令人窒息的鞋铺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处:回忆起凡卡以前和爷爷生活的幸福情景,与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反映了凡卡生活的痛苦和艰辛,对以前生活的怀念,迫切想回到乡下的心情。
凡卡在回忆中叹气了三次,每次叹气,内心都很痛苦,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社会的黑暗。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苦”与 “乐” 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更加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社会的愤怒。
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文章中细节描写很多,如凡卡为写信作准备的描写,受老板、老板娘折磨的描写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感人。细节描写具体、生动、感人。又如,从凡卡写信封、发信等细节描写不难看出这样一封既不贴邮票又无具体地址的信,在喝得醉醺醺的邮差手中必然是一封无法投递的死信。尽管凡卡把它视为宝贝,把它作为脱离鞋铺这个人间地狱的一线希望,但永远也不可能寄到爷爷手中。凡卡写信时的认真,发信时的急切,都具体形象地反衬出结局的悲惨生活。
总之,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比较独特,插叙、对比和细节描写是《凡卡》一文的主要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引领学生去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深读、精读去体会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别具匠心和独到之处,通过练笔、日记、习作等形式把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起来,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地进行结合,让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语文教学读写双赢的效果。
第二篇:《凡卡》教后的随笔
本课上完后,仿佛自己也到故事里走了一遭,学生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文本与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共鸣。教学中我抓住“写信”这一主线,通过填表格,读句子,体会心情,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凡卡生活的悲惨。时机成熟之后,再利用文中插叙部分这一副线,通过读、划、想象,学生也很好地体会到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快乐。此时,一个讨论题的抛出,引起了学生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和爷爷一起生活如此快乐,为什么要将凡卡送到残酷的学徒生活里?讨论渐息,学生最终明白,当时的社会穷苦人民、爷爷乡下的生活和学徒生活一样困苦。
最后一段的教学也是亮点,通过凡卡寄完信之后兴奋、愉快与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这一对比,写出了凡卡将来的生活必然也是凄惨的,此时中心思想也浮出水面,凡卡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穷人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愿望很难实现,表达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课的教学以对比教学、朗读、讨论、体会为主要特点。
第三篇:《凡卡》一课省略号的作用[模版]
《凡卡》一课省略号的作用:
5、6自然段表示内容的省略。8自然段表示停顿和类似语句的省略。11自然段表示列举的省略。13自然段表示静默思考。15自然段表示类似语句的省略。倒数第二段表示解释说明。最后一段表示内容的省略和意犹未尽。
凡卡这篇课文中的天气真好这一段中的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作用是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转折;省略号的作用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第四篇:《凡卡》
凡卡
主备人:丁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毒打、撇嘴、欺负、抽噎、匣子、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甜蜜、黑糊糊、笑眯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来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来写的表达方法。
教法: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读的作用,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在品读、探究关键段落以及语句中,了解凡卡的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学生自读,小组探究法。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教学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本课的生字词。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
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指生朗读词语
鞋匠 蜡烛 皮袄 橱窗 爹娘 暖炕 礼拜 摩平烟囱 挨打 照应 邮差 蘸墨水 醉醺醺(强调“摩”“囱”“差”的读音,“蘸、醺”的字形)
2.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及对黑暗制度的痛恨。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俄国作家契珂夫的作品《凡卡》。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前夜,九岁的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的事。大家想一想,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学生思考发言:凡卡在城里的生活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于是,他向爷爷写信倾诉他的悲惨遭遇,希望爷爷能带他离开莫斯科,带他回到家乡去。)
二、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
1、师:凡卡在城里有着怎样的悲惨遭遇。认真读凡卡的信,把凡卡悲惨遭遇中深深触动你的地方勾出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1)学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
(2)结合自己的勾画,把自己的感受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汇报“挨打”部分内容。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一次挨打的内容。指导朗读,体会。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师:这段文字,他感受到„„,你感受到什么?孩子们自己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老板凶残,凡卡悲惨)
引导学生抓住“揪、拖、揍”去体会“老板凶残,凡卡悲惨”。
师:在冬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九岁的凡卡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一顿。老板为什么不马上打?要揪着拖到院子里去打?
(学生发言:院子里地方大,好打;老板怕影响自己的孩子睡觉„„)
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感受也许是伤心,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痛苦。让我们用心去和凡卡交流,用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指导反复朗读,读出“气愤、同情”。②过渡:“凡卡这一次因小事被揍,让我们看到了他悲惨的学徒生活,但这仅仅是开始。凡卡这还是被打得轻的呢?被老板打得最厉害的一次,你们看到了吗?“ 课件出示:“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师:老板用什么打凡卡的。(楦头。)
楦头是什么?楦头做鞋子的模型,一般由木头做成。谈谈你的感受。(老板凶残、没有人性„„)
带着你的感受,你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九岁的凡卡居然被老板打得昏了过去。谁还想读 ? ③过渡:凡卡在鞋匠家里,只被老板一个人打吗?
出示课件: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条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这儿的人都打我。” ④小结“挨打”:
可怜的小凡卡,小事挨打,大事更要挨打,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还要被伙计捉弄挨打„„每一天,他都是怎样捱过来的啊!让我们在来读一读凡卡挨打的部分,再次体会小凡卡的悲惨生活吧。(出示课件,学生读)分组来读,共同来体会。(2)指导朗读“挨饿”“睡不好觉”部分内容
师:凡卡在鞋匠家的悲惨遭遇,只是挨打吗?他还有哪些遭遇触动了你?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读――谈感受――感情读。
小结――“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3)指导“凡卡对爷爷的乞求”部分。
过渡――师:凡卡在信里只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这些遭遇,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饥饿、寒冷、毒打,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他,折磨着他。这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承受得了吗?想象着他的心情。听听凡卡对爷爷的乞求吧。
出示课件: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
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亲爱的爷爷,来吧!” 指导朗读、评价。
(4)学生填写小诗,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小小的凡卡在鞋匠家受尽了虐待。但是,在莫斯科这么大的城市里,却无依无靠,他无法向人倾诉,他只能把所有的痛苦埋藏在心里。现在,让我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这首小诗。
课件展示: 在鞋匠家里,他忍受着饥饿,他忍受着寒冷,他忍受着毒打,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但没有一个人关心他。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但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他的。在这冰冷的圣诞前夜,我听见,他悲伤地叹了口气,我知道,他想回家。
学生读自己的小诗。孩子们,多么动人的诗啊,老师也填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三、回忆家乡,感受家乡的快乐美好。
1、谈话过渡:9岁的小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一个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希望回到爷爷的身边,回到那给他带来许多美好回忆的乡村。,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凡卡回忆乡村生活的段落。读一读,议一议,说说回忆了哪些往事?(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家乡美丽的夜景及和爷爷在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
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回忆起这些内容?(凡卡刚开始写信的时候就回忆起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回忆起家乡美丽的夜景,当写到在城里当学徒时的痛苦生活时,回忆起了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
3、指2-3人读回忆的段落,师生共同评议,并适时指导朗读。(抓住体现凡卡快乐心情的句子)
4、小结
是的,家乡美丽可爱,有风趣的爷爷关心他、疼爱他,有快乐的圣诞树,还有许许多多凡卡的好朋友同样让他感到快乐:阿辽娜,独眼的艾果尔,马车夫,当然,还有那只听话的讨人喜欢的小狗──泥鳅„„
回忆里,家乡是这样的快乐美好,而现实生活又是这样的悲惨痛苦。此时,我们已经完全能理解小凡卡对回家的渴望了。
课文把写凡卡写信时,把信的内容、写信时回忆的内容穿插在一起,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凡卡当学徒的悲惨生活,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回忆着往事,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讨论交流)
过渡:其实,凡卡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觉得那么快乐吗?
小结: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这部分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探究悲惨生活根源,升华情感
1、师:小凡卡把这封宝贵的给爷爷的信塞入了邮筒。带着希望睡熟了,温暖的热炕,慈祥的爷爷,讨人喜欢的泥鳅都出现在了他的梦中,多么温馨,多么甜蜜„„孩子们,小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2、学生发言。(不能。爷爷根本就无法收到他的来信。)
3、如果写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
4、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文章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故事的结尾给你什么感受?
6、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笔下的《凡卡》。这个感人的故事,牵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怎样呢?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五、作业
1、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科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契科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一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凡 卡
挨饿 睡不好觉悲惨遭遇:挨打凡卡的信 请求爷爷带他回家爷爷守夜回忆的内容乡村夜景
砍圣诞树制度黑暗 希望渺茫
第五篇:听《凡卡》一课有感
听《凡卡》一课有感
宣风上海隆波第三希望学校邱冬丽
自从“三环目标导学法”走进我们的校园以来,我们就在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但总觉得有一些东西,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做得到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听了彭招荣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整节课老师展现的是一个老师,又像是一个温柔可亲的妈妈,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三环目标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整堂课她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始终捉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凡卡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课堂上,情景交融,思维碰撞出闪亮的火花;朗读与思考相结合,老师的博学与学生的睿智相交融,人文性与语言学习相交织„„精彩尽在《凡卡》课堂中。
一、课前导学是龙头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教材,进行课前导学。有的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他们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彭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课前导学,充分发挥挖掘了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所以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
二、读有特色,紧扣主线
《凡卡》这篇文章篇幅过长,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彭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向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感情地读,让学生的心和凡卡的心走到一起;通过感情地读,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通过感情地读,了解作者的思路和写文章的目的,走进了课文,使书面文字语言变成了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读确实打动了我心,他们通过自己的童年看凡卡的童年,读得很感染人,真的受到情感的熏陶。了解凡卡挨打的过程不仅是概括,而且抓住具体语言的描绘来说体会,体会不是架空的,是有血有肉的,联系自己的心灵感受,与语言文字连在一起,老师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融入情感体验,看似无技巧,其实已经化入朗读者的血脉之中,真正打动了人心。这样的教学设计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交流质疑很精彩
在课堂上,我们都不能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性的关怀,特别是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客观地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响到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但每一个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在教学中毫不考虑这些差异,采用千篇一律“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势必抹杀个性。所以,当彭老师在让学生交流:“当我读到-------时,我感到---------(难过、心疼、疑惑、愤怒„„)因为-----------------。”时,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不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能从凡卡的生活出发与自己的童年生活来作比较,突出凡卡的悲惨,从而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与彭老师精心的设计引导是分不开的,让我知道了在任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不同的个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其禀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其兴趣爱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
四、反馈达标是升华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如果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他能帮凡卡脱离苦海吗?”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想象: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整节课气氛和谐,师生娓娓道来,情景交融,老朋友似地品味文本。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放飞心灵,创新思维,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正如古诗中所说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情感思维得到了熏陶,人生观得到了升华„„这就是一个诗意化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