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详细

时间:2019-05-13 06: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鉴赏详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鉴赏详细》。

第一篇:诗歌鉴赏详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全国卷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参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独坐的“影”陪伴抱膝者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参考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⑴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⑵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⑶画上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尾,衬托过客稀少,凸现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上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

九、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⑴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⑵(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⑶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十、元曲鉴赏【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ò]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zh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⑴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⑶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⑴D ⑵C ⑶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十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一、考查修辞类

修辞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它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分。消极修辞即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目的是把话说得准确;积极修辞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把话说得形象生动。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是后一种类型。一般说来,诗歌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对仗)、双关、借代等,涉及这方面的题型常见的有按图索骥、指名道姓、分析效果等。

1、按图索骥

所谓“按图索骥”是根据所给的修辞方法在原文中找相关的信息。这类题目特点是命题者先给出一种修辞手法,然后要求考生在诗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能力要求最为简单。如: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试题解析】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写出颈联中对仗的词语。大家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它不但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内容相对或相似,而且要求平仄相反。此题只要把上下联中相应位置的词语写出即可。这道题相当于送分给学生,不过首先要能知道哪一联是颈联,才能按这个图去“索”骥,否则张冠李戴也是难以得分的。此题答案只要将“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三组词语任写一组即可。

2、指名道姓

这类题目的特点一般是命题人提供一两个诗句,让考生指明用了什么修辞,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较按图索骥稍有增加。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

一、安徽卷)

春行即兴/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试题解析】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3、分析效果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考生指出相关语句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或给定某种修辞,分析它在诗歌中的作用,它不但要考生会指认,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效果,难度较上述两种题型有所增加,如: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试题解析】题目涉及到的对仗、顶真手法在诗词中常见,考生不会感到陌生,都能找出相应的词语。但它不是指认,而要分析各自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当然,光这样答太笼统,不能得全分,要想答案完善,还要结合曲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个层面要求考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作答,如本曲词中对仗将意境与韵律结合起来,顶真表现了汉文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愁情,据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综上所述,今年有四省市试题直接涉及到修辞知识的分析鉴赏,难度系数较小,但不单纯考修辞,而是把它放在几个题目中考,较好地体现了试题的梯度,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

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它考查考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能力,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题(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到对四个词句的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D项,前三项都符合诗境,D项中“断”只有“断绝”,不含“续”的意思,“漏声断”即更漏声停止了,这个常识大家一般都掌握,D项解释为“断断续续”,命题者所设陷阱迷惑性不大。

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古人写诗,往往以一字一词提挈全篇,这种能提挈全篇的字词被称为“诗眼”,也是常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如:(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试题解析】这个“望”就是诗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再如: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试题解析】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试题解析】“微风”是全诗的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全篇。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上考查的是对关键字的理解,下面再看对关键句的理解,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不仅要理解关键句的作用,更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情。

3、辨别用词的妙处

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让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引愁心”“别秋江”都有拟人色彩,都形象生动,至于哪个更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说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妙,结合注释可知,“雁引愁心去”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因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两首诗句末有个相似的词“犹有”、“应有”,要求分析其妙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二者各有千秋,只要答出理由即可,如答“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或答“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或答二者各有其妙也可。(理由见上)

三、分析意象类

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

1、指认形象

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试题解析】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晚时分。

2、体会画面

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试题解析】这句诗借“野水”、“渡口”、“孤舟”的形象,描绘了孤寂的心绪。如何使这几个简单的形象与作者的心绪融为一体,这就需要考生通过想象营造充实画面了。这道题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但这毕竟是考语文,不是考绘画,命题者于是降低了难度,给出一个夺魁考生的画面,要求学生思考画面的形象有何突出之处,为什么夺魁,这相对容易做些。我们可结合诗意进行联想,诗面上说“无人”,但画面上却“有人”,可谓构思奇特,反意为之。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不愧为夺魁之作,较之一般画渡船空自在河边漂荡的意境要新颖丰富得多了。

3、揣摩情感

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的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诗歌内容见上)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这里就“山”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命题人先示范分析了李诗的形象与情感,要求考生比照分析柳诗,这样由此及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也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试题解析】答案如下: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剑喻山,形象生动,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再如: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诗歌内容见上)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也是一道结合意象分析感情的题目。“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四、表现手法类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今年高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诗歌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就写作角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主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试题解析】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动静结合的常识的。(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当然,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理解上不能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否则就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里。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⑵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试题解析】此题答案为C项,这里“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上“以动衬静”,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陷阱。

2、暗用修辞

借助修辞手法刻画形象、表达感情,是诗歌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修辞除了上面讲到的直接考查之外,在表现手法中也常间接考查到,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拟人、夸张、对比等。如:(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诗歌内容见上)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诗歌内容见上)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自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表现手法,仍要从修辞角度考虑,此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诗歌内容见上)“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试题解析】此题看似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仍是考查修辞知识,因为一般矛盾的语句不合逻辑,要么构成对比(对照)。此题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3、寓情于景

古人写诗离不开写景,往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而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因面高考中也比较注重这种表现手法的考查,如: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

一、诗歌内容见上)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试题解析】这题要求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分析诗歌,因此答案时须从这两个角度分别作答。从景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情的角度看,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诗歌内容见上)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细节描写

描写是诗文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其内容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通过描写可以使所咏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感人,因而它也是高考考查的设题点。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西卷)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5、用典抒怀

古人写诗常通过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家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用大量典故恰当地抒发了作者的志在抗金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当然用典不能滥,太滥易掉书袋,也不能深,太深则晦涩难懂。高考考查用典一般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诗歌内容见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试题解析】这首诗抒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般写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常用到伯乐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高山流水”的典故,引诗也不例外,不过它考查形式比较简单,问“哪一句使人想到‘知音’的故事”,仅在指认层面,不要铺开来。知音典故离不开“琴”,因此只要找到含琴字的句子即可,此题答案为“为拂绿琴埃”。意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了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以慰知音,那该多好啊!

五、把握感情类 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前面讲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了把握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内容的异同处。

1、分析情感

所谓分析情感,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1)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诗歌内容见上)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ò]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zh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寒蜇: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有两问,前一问指向明确,要求分析所见、所想的景物,只要概括出曲词中虚实的景物描写即可,后一问要求考生通过景物描写,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试题解析】这题分析诗人思想感情变化,要求从首句到末句进行分析。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比较异同

所谓比较异同,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题就陆游的词与课本中学过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比较集中在抗多报国及壮志难酬上。根据这个常识,本题相同点也就好把握了,即“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关键是不同之处,要考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词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用“塞上长城”的典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诗歌内容见上)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试题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总之,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诗范围广,有唐诗,有宋词,还有元曲;考查知识点丰富,涉及到语言、形象、表现手法、情感把握;能使选诗有机地与课本结合,引导学生注重所学知识的牵移;题型有填空,有选择,有问答:可谓百花齐放,从各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反映了各地自主命题的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也有一点美中不足之处,如浙江卷第二小题,“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荷’的形象的”,答案为“拟人手法”固然不错,但若有考生答成“借景抒情”也未尝不可,可据答案则要丢分。诗歌鉴赏主观题答案一般比较开放,允许考生见仁见智,但若答案标准过窄,限制过死,则可能导致对考生的不公平等,希望以后命题能更加开放点,确实体现出语文考试百花齐放的色彩。

诗歌鉴赏练习8题

一、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回答问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一诗句的意境与“月落乌啼”相似,这句诗是______。

2、第一句的“霜满天”应如何理解?

3、“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的“对”怎么解释?“愁眠”指的是什么人?

4、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有诗意美的印象就是______。

5、这幅画,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______。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______”字皆成有情之景,意境优美。

【试题解析】l、明月别枝惊鹊

2、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4、寒山寺夜半钟声;

5、诗人的思乡之情;愁。

二、阅读刘禹锡《石头城》,完成各题。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位于南京市西,孙权修筑,贮藏军器财宝,置兵戍守。六朝均建都于南京,石头城常用来象征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权势的盛衰。

1、有人说第一句的“在”字,容量极大,用得极好,请加以分析。答:

2、诗人在最后两句抓住月亮仍照着女墙这个典型情节,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

3、这首诗通过描写石头城这一古迹,感叹______,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讽喻之情。【试题解析】

1、“在”说明只有周围的城墙仍在,旧时的繁华景象已化为乌有。

2、言外之意是石头城已变成一座空城,只有月光仍照着它,以自然景物的不变来衬托人事的无常。

3、历史兴亡、时代变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一3题

摸鱼儿(并序)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2、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的“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______

3、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答:

【试题解析】l、比喻、拟人;

2、主和派(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3、“愁”指的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自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蟋蟀

l、词中的“心事”指:______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籍(含蓄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答:

【试题解析】l、希望抗金报国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抗金报国的心愿,实质上与作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五、阅读赵师秀的《约客),回答问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本诗第三句点题,以“ ______”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候,但______ 只听到______

2、“闲敲棋子”是一个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答:

【试题解析】

1、过夜半

客人未至

阵阵雨声、蛙声;

2、表现了久久等候,约客未至而逐渐烦躁的心情。

六、读宋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完成下面各题。

一片春愁诗酒烧。江上舟摇,______,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______,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句子补在原词空缺处

①烟未敛,楚山杳;②五湖秋晓;③何日归家洗客袍;④旧院隔霜帘不卷;⑤楼上帘招;⑥金粉屏边醉倒

2、作者让游子面对“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时,表达了什么心情?

3、为什么是“流光”把人抛?这句与下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什么关系? 【试题解析】

1、楼上帘招

何日归家洗客袍

2、对风雨飘摇的描写加入两个“又”字,表达了心中的恼恨倦游思归,情急心躁,偏天公不作美,风吹雨注,加重了游子的愁思。

3、“流光”是时光,这句以久客不归的焦躁引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后面樱桃、笆蕉颜色的变化也就具体形象的展示了时光的脚步,暗含对人生易老的感喟。

七、阅读清代诗人黄逢旭《台湾竹枝词》(其一),回答问题。

海天鳌柱峙中流,千里台疆水上浮。雪浪银涛环四面,我来疑即是瀛州。

1、这首诗将______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了台湾的整体风貌、地理特征。

2、第一句用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

3、第二句的“浮”字用得十分巧妙,试加以分析。

4、诗人来到台湾岛,疑似______,借联想抒发了______。

【试题解析】l、神话传说

2、比喻

台湾岛的雄姿

3、“浮”以动态写静态,写出台湾岛飘然犹如神仙境界的壮观景象

4、身临仙境

对祖国领土的热爱之情。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日——秦观

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

l、两首诗同题为“春日”,都写出了______,不同的是,秦诗的风格显得更 ______些,朱诗显得更______

2、这两首诗都着力描写了春光之美,但落笔的角度不同,请加以分析。

3、秦诗中“无力蔷薇卧晓枝”形象地写出了______的情形,而______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诗句富有情趣。这一诗句与杜甫《春夜喜雨》诗中的“______”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题解析】l、春的美好

细腻

奔放

2、秦诗聚焦于庭院一角,行同“特写”镜头;朱诗则从大处着眼,色彩绚烂。

3、花朵被雨露沾湿

拟人

花重锦官城

一、作者及作品风格

1、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

2、王昌龄(?-约756)陕西西安人,也有说是山西人的。开元进士„„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吕丘晓所杀。起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宫怨之作。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清莲居士。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仅一年余就离开长安。安史乱中,曾为永王李麟幕僚,因李兵败,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化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4、刘长卿(?-786)字文房,河间人(今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诗多政治诗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5、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在长安寄居近十年,安禄山之乱中,官左拾遗„„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晚年出蜀,病死湘江途中。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6、岑参(约715-770)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情词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7、司空曙(?720-790?)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旅情思,或表现幽寂的境界,或直书哀愁,较长于五律。

8、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被贬二十三年,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上书。诗歌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9、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10、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死时仅二十七岁。诗歌长表现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化传说,创造新奇瑰丽的诗境。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

1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西安)人。当官经历略。后人称“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名诗《赤壁》在含蓄而又精警地议论中流露出对周郎只是运气好的看法)诗歌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如《山行》)

1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一生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太多,意有隐晦之病。

13、皮日休(约834-约902)字逸少,后改袭美,湖北襄阳人。部分诗篇暴露统治阶级腐朽,反映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

14、聂夷中(约837-884?)字坦之,河东人。家境贫寒,仕途不得意。其诗多为五言,《伤田家》、《公子行》等,描绘农民疾苦和豪族生活的淫奢,语言通俗,为晚唐诗中优秀之作。

二、作品训练

昼居池上亭独吟

①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②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刘禹锡,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在二十三年的被贬期间,倍受打击,却仍然抗历不屈。②机,指“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

【问题】从本诗颔联和颈联中,你可看出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意象)?请结合两联诗具体赏析。【参考答案】颔联着一“看”“想”字,一实一虚: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从蜜蜂勤劳勇敢中得到启示;“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两句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来自比,表明自己的态度。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自我形象。“法酒”是为了调节精神,“清琴”是为了陶冶性灵。两联表达了诗人勤劳勇敢,进德修身的精神。诗人虽被排挤虽很苦闷,但在寂寞苦闷中仍追求正直高尚的人格的一个伟岸形象。

竹枝词九首

①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问题】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托物其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参考答案】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的少女心绪,同时含有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像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全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

罗隐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套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问题】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参考答案】

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①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②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③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④漫寂寥。

注:①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略蜀地,而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相继死去。②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④谩,任便

【问题】胡应麟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之一,请你谈谈本诗如何扣题?联系相关诗句,说说景物与作者情感的抒发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围绕题目“阁夜”,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又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近之概。

首联诗人面对“岁暮、霜雪、寒宵”之寒冷凄怆的夜晚,怎不感慨?颔联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意象的组合,自然传达出兵革未熄、战争频仍的气氛;而下句天上玉宇无尘,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两句一对比,就把诗人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的伟丽景色中蕴涵诗人深沉悲壮之景。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颤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骚头落水中。

采莲曲

王昌龄

菏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题】白居易和王昌龄在诗中都写到了采莲女,两首诗在选取意象和手法上都有一些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看看两首诗的“情趣”是否一样,并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以“采莲曲”为题,都以荷叶、荷花、池塘为背景来描写人物。

白诗刻画了一个遇见恋人娇羞腼腆的采莲女的可爱形象。“低头笑”的那种娇羞,特别是最后一句玉簪落水的细节:是不小心,还是故意?她的恋人会有何表现?全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王诗营造了自然环境与采莲女浑然统一的整体背景,然后写了诗人的一个错觉:令人想见十亩荷瑭,荷花盛开,菱歌四起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景。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①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剩南②陌碾作尘。

注:①陂,池塘,水边。②陌,田间小路。

【问题】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王安石托物言志。一二句侧重写景水映花影,花傍水开。三四句借景抒怀杏花即使被风吹作雪飞,也不零落路上,遭受践踏。诗人借杏花来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表现了即使处于逆境也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问题】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首联扣题,以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的情景来反衬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翠竹。后两句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营造了诗人与翠竹物我相亲的意境,寄寓了诗人对幽竹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因弟弟眼病急剧扬州禅智寺。唐制:“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满百日而离职。【问题】请简析本诗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抓“蝉躁”“秋”,蝉躁从听觉的角度反衬禅智寺的静,秋雨秋风则烘托禅智寺的冷寂;青苔、白鸟从视觉的角度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才明暗的角度写静;最后把热闹的扬州与自己只能在禅智寺的静寂中凄凉度日作对比,突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之情,写景中蕴涵了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问题】本诗画面优美,引人入胜,请简析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参考答案】画面优美,引人入胜: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微雨笼罩,那透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披离的蔷薇、双双戏水的鸳鸯的景物一组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清幽 而妍丽的画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还可从色彩层次、动静角度深入赏析)

但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第三句是作者“志”披露的关键。“尽日无人看微雨”,隐然还有一个尽日看雨之人,他是何等的百无聊赖;菱叶、浮萍、鸣莺,蔷薇是诗中人在细雨纷纷之下的无奈选择,再加上戏水的对鸳鸯,反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寂寞。

马诗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指马,是天上的星宿。

【问题】请指出本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用托物言志中的拟物的手法写人。前两句点明马的身份,后两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马的素质。“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显示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韧的美好品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境况凄凉的怨愤之情。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问题】请分析本词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本词与《声声慢》有相似之处,整首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叠语的应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更进一步的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请赏析作者的“梦”,在词的表现方法上,该词呈现何种风格?

【参考答案】可能是理想,追求三山的理想。本词有豪迈词风,可从相关意象中看出。

第二篇:2019年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详细版

对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思考

李钦瑜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极具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高考的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中能够寻找到突破口,更好地解决问题。

所以,本文针对全国卷近五年高考(2013年至2017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思考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在高考中突破自我、稳定发挥,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一、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的特征分析

1.朝代特征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卷中命题率最高的就是唐、宋两个朝代,以唐宋诗词为主,尤其是宋朝。经过调查,自从运用新课程后,宋朝诗词就占了所有朝代的56.34%,而唐朝则占据了26.76%,这说明了这两个朝代是受到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极度青睐的。为何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这两个朝代呢?归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时无论是在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的展示上,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尤其是宋代诗词,继唐朝的诗歌发展后,宋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其中,另辟蹊径,进行多方面的尝试。2017年高考全国卷就选了欧阳修的律诗,由此可以预见2018年延续律诗和宋词,尤其是宋词的几率较大。

2.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将近五年高考语文卷中所出现的诗歌进行统计,笔者发现作者的重复率极高,其中不乏学生在高中课堂了解的著名诗人,当然,也有高中课本中未出现过、未涉及的诗人。综合统计近五年的高考语文考题发现,全国卷不会避开名家名作,其中出现的诗人有杜甫、李白、岑参、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这些诗人均是学生较为了解的、课本中也经常出现的,所以高中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者。当然也有学生不熟悉的,如2014年全国卷就有无名氏的词,这也就说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一味地对名家、名篇进行关注,不然则会导致常规思维陷入窘境。因此,为了避免在高考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学生应该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重视日积月累的功用,提前为高考做好准备。

3.选材特征分析

在近几年全国卷中,诗歌鉴赏的选材范围几乎将古代诗歌的所有类别都涵盖了,而这其中,又以写景抒情居多。如2014年无名氏的《阮郎归》,2015年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6年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等都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其中2014宋词是借眼前景,表现词人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2015全国I卷是盛唐边塞诗,既有忠君报国之志,又有思念故乡之情;2016全国I卷既有對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伟绩的歌颂,同时,诗人觉得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017年全国I卷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这些诗歌既有对“小我”的情感表达,又有对“大我”的关照。

综上可以预见,2018年将延续这三年的情感方向,把个人置于家国之中,抒发文人踌躇满志,报效朝廷的爱国之情,或者是歌颂国家政治清明,或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边塞诗。

4.体裁特征分析

通过对高考语文卷中的诗歌调查,笔者发现律诗所考的次数较多,占总数的45.07%,律诗中包括五言、七言,紧接着则是词,占总数的26.76%,而绝句近五年仅出现过一次,2014年全国卷出现两首绝句的对比阅读。这也就说明了在高考语文卷中最常涉及的诗歌类型多是采用以上三种。通过这样的选择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既利于全面系统了解诗歌的类型,而且对于不同类型诗歌内容、形式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助力。虽然曾经在高考中也出现过一些非主流体裁,但并未广泛普及,当然这一个偶然为之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广泛、全面地掌握不同的诗歌体裁。这三年全国卷主要是以诗为主,可以就此大胆预测2018年考查词的几率大些,如辛弃疾词可作为备考的要点。

5.题型特征分析

通过近五年的诗歌题型分析发现全国卷注重对情感的分析,2013-2016这四年两道主观题均有一道涉及情感分析;其次是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2013和2016这两年都出现了典故分析;再次是对比阅读题型,2014年全国卷是两首绝句对比阅读,2015年是岑参两首边塞诗对比阅读,2017年全国卷主观题也是对比阅读。最后重点是今年的新题型,客观题和主观题一起考,这样的命题方式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因2017年多了一篇阅读,阅读量加大,考生做题时间较赶;二是适当降低理解的难度,考生可以借助选项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帮助读懂诗歌。由此可以预见,2018年会延续这样的题型。

二、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教学思考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的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较大。那么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从相隔千年的文字中得到什么?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面对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有效答题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1.学会构思与理解诗歌中的画面、情感

纵观这五年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写景抒情诗,所以分析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是重点。诗歌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歌意境主要来源于作者的情感、身处的环境,景物在诗人的主观情感下会被付以真实的感情,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初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意象就寄托着诗人特殊的情感。所以,要想最大程度理解诗人创造的意象意境,就应该根据诗歌的情感着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1:2014年全国卷《阮郎归》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词的上片就通过春风吹雨,残红满地,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正是因为词中人物始终有着无法排遣的愁绪,才会有如此沉闷凄凉的意境,而这种沉闷凄凉的意境又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例2:2016年全国卷《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李白的这首古诗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是因为诗人要颂扬盛唐国运的兴盛,而正是诗人的这种积极昂扬的心态才能营造出如此气势宏大的景象。

因此,高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进行练习时,也应该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诗歌的画面与情感环环相扣,尽快进入诗境。

2.重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选入高考的诗歌文本通常具有叙事性,可以透過有效信息,即题目、诗人、注解和诗句来合理展开想象,进入诗境。但同时诗歌又具有特殊性,或情节跳跃,或有违常理。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想象力,并且将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力将诗歌的情景还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进行诗歌鉴赏,把握诗歌的主旨。

《金陵望汉江》中作者展开了江水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因此,学生在进行鉴赏时,首先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了解《金陵望汉江》是以金陵为中心,眺望长江远去引发的感想;其次对作者李白的了解,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夸张和想象;再次是注释,注释帮助理解诗歌内容,降低诗歌难度;最后通过对整首诗歌的阅读、欣赏来展开对长江奔腾的雄壮气象的联想,全面想象作者所构造情境中的奇幻世界,并且经过自身的想象进行真实风景的构造,领悟、品味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心情。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题练习上,应该要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想象。

3.重视题目的有效训练及分析

综合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出题方向,可以发现大都围绕内容、手法、情感这三方面来命题,所以平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梳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景法情三者的关系,同时注重对此类题型的训练。如2015年全国卷《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就涉及景物描写手法的分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和情感的分析(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外要特别关注今年高考的命题新方向,即主观加客观的方式,从去年的题目来看,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总而言之,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

【附 201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

相关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48da30102xpoq.html

2019年高考:山水田园类诗歌鉴赏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各地高考试题中,山水田园诗是重中之重,复习时,应作为重点。

一、题材阐释

(一)山水田园诗知识

(1)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2)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3)山水田园诗常见主题: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解题技巧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山水田园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B.把握和分析作者写景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远近高低相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作者绍兴二十四(一一五四)中进士,次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或之后二三内,离开竹下时写的。吹:通“炊”。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的时间,写“散皮顽”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山村图。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鸟儿婉转的呜叫声,貌似“无思”实则“有情”。

D.全诗有情有诗,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漏出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答案】A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散皮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甘露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A选项属于诗意理解错误。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运用叠词:用“轻轻薄薄”写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写山的连绵不断,写出了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

(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仿佛一座一座山,从身边奔放而出,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解析】题干问“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这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已经给出提示“颔联写山非常巧妙”,作答时可以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考虑,“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诗人清晨跨马山行的见闻和感受。“重重叠叠”,诗人运用叠词,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这两个叠词的使用,写出了山间清秋黎明特有的朦胧美。另外,颔联写诗人骑马在漫卷的薄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叠连绵的山,仿佛诗从帷幔中放出来的,千姿百态地从身边掠过。“冲”,使流动的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互交映,构成扑朔迷离的、朦胧缥缈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村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陂田:山田、水田。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称榆钱。两两:成双成对。

3.本作品的体裁是

A.律诗

B.绝句

C.曲子词

D.宋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的体裁辨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排除C项、D项。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综合B项正确。

4.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榆钱落尽、槿花稀疏、夕阳寒鸦写出了晚秋的宁静肃穆。B.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描绘村居所见,情感内蕴不露。C.语言绮丽、描摹细致,契合作者怡然、轻松、快乐的心境。D.题为《村居》却写不写村内的自然与生活景象,不落俗套。【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B项,“客观描绘”错误。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5.“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人推赏,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牛缓缓行进,带得寒鸦而归,这一“动”愈衬出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用“夕阳”、“牛背”、“寒鸦”的“静”的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和谐相处)渲染了静谧、清幽、乃至寂寥的村居氛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结合题干提示“动静结合”角度,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名师点睛】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描写手法: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象征手法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孤单落寞”错,应是一种“惬意”,“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

7.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诗的尾联写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首先答出尾联的内容,“当年亲手所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然后分析手法,注意从艺术手写景的特征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无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居秋暝 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客夜与故人偶集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寒蛩:深秋的蟋蟀。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8.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定评。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山”两字点出此处山中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C.王维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D.“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写的是诗人在家与同乡的如约聚会,实属难得。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E.“相留畏晓钟”的“畏”字运用得恰到好处。“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答案】A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诗中有画’就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定评”错,应是“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D项,“诗人在家与同乡的如约聚会”错,原诗句写的是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

9.这两首唐诗写的都是时令已值清秋或晚秋的景物,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的秋景特点及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雨、石、月、泉、松、竹、莲”等景物,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可以说都是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境界的写照。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中的“秋月、秋夜、秋风、露草、寒虫”等景物,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景物特征以及情景关系的题目,要求概括这两首诗各自的秋景特点及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概括景物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山居秋暝》中的“雨、石、月、泉、松、竹、莲”等景物,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中的“秋月、秋夜、秋风、露草、寒虫”等景物,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分析情感注意从景物入手,结合注释等内容分析,此题注意第二首诗歌的注释“指客居异乡的人”由此概括《山居秋暝》是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境界的写照;《客夜与故人偶集》表达的则是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点睛:此题考核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主要概括诗歌的画面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

村 陆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

10.“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这是对诗歌写景技巧设题。首先明确题干中的选择要求,“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声色兼备”,这就要求选出的诗句中要包含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要有“声”有“色”。B项,“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项,“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项,“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项,“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1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都描写到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者“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静,表现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陆游《游山西村》“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考查比较理解诗歌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首先要分别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然后加以比较,答题时,要分开回答。理解诗歌的内容要抓住诗中所写的主要事情及景物来综合概括。先看《西村》所写的内容,首联由西村思往事。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桃源世界。他还清楚记得当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颔联写进山时的情况:走过柳树簇拥的小桥,就要勒转马头拐个弯,前面临水数户人家便是西村。对于摆脱尘世喧嚣的山水深处,诗人是心向往之的。这两句富于动感,景物组合巧妙。“高柳簇桥”,似乎尚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而在“初转马”以后,眼前便是“数家临水自成村”,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颈联写入西村后所见所闻:周围树木茂密,不见啼鸟,但闻鸣声。当年来游之处,已是坏壁颓垣,自己醉书于上的诗句,也已斑斑驳驳,布满青苔。诗人觉得,眼前这情景很动人,值得怀恋,应当写一首诗留作纪念。于是转入尾联。正当诗人吟哦之际,抬起头来,只见空中有几缕纤云,一弯新月。在此风景清佳的黄昏时刻,清诗自会涌上心头。再看《游山西村》,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最后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两首诗歌中都写乡村风光和表达对乡村的热爱之情,这是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只是《西村》中侧重写自然风光,而《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且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分享: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四、边塞战争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五、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六、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七、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解题技巧方法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天平盛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城头鼓角”四字未正面描写战事,而是从侧面来写,与首句共同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

C.诗歌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

D.“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E.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说法不恰当,应是“渲染出蔡州和平安宁的气氛。C项,“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说法错误,应是“表现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欣慰”。故选BC。

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蕴赞美之情。②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忽惊”“重见”等词的运用以及“十二载”的具体释义,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

【解析】

题干是“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根据对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后四句,再结合注释②③进行分析本诗的后四句,即可得出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是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所以本诗的后四句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一是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答题时,先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名师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结合诗歌下注释对诗歌后四句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关山月 卢照邻

塞垣①通碣石②,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影移金岫③北,光断玉门前。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注】①塞垣:指边塞。后也指长城、边关城墙。②竭石:在今河北昌黎之北。③金岫:指金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空间上写边疆战线漫长、战事紧张,交代了戍边将士们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

B.颈联写将士渴望与明月一道探访亲人却不能,有张若虚名句“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意。

C.尾联直抒胸臆,希望家中的妻子不时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它们会捎去自己的思念。

D.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清冷孤寂,表现了将士们戍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家中亲人的惦念。【答案】C 【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从尾联来看,“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征夫、闺妇,一在边关,一在内地,天各一方,相思尤深,只能托付明月,寄语闺妇,希望能时时思念,情思遥深,托物传情,可见抒情很委婉,不属于直抒胸臆。

4.有的版本把尾联中的“寄言闺中妇”改为“寄书谢中妇”(谢:道歉)。有人认为“寄书谢中妇”更好,结合作品分析为什么?

【答案】①“寄言闺中妇”是说将士们寄语家中的妻子,不时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它们会捎去思念。②“寄书谢中妇”是说将士寄信向家中的妻子道歉,害得妻子见大雁南归而发忧思。③“寄书谢中妇”既照应了颔联的“孤”,又关涉了颈联“断(因战事紧张造成了家中妻子的孤单,也使自己随月光探访亲人的愿望都不能实现。这样写,表现了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爱的交织,使戍边将士的形象更为丰满。【解析】

题干问的是“有的版本把尾联中的‘寄言闺中妇’改为‘寄书谢中妇’(谢:道歉)。有人认为‘寄书谢中妇’更好,结合作品分析为什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即认可题干中的哪一种,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表达的情感、塑造的形象、使用的技巧等角度陈述理由。“寄言闺中妇”,这是说将士们告诉“闺中妇”,要“时看鸿雁天”,即常常看看天上南归的鸿雁,因为鸿雁会捎去双方的思念,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寄书谢中妇”,“书”指信件,“谢”意思是“道歉”,这是说将士们借助信件来表达自己对“闺中妇”的歉疚之意,而这种歉疚在上面也交代了原因,如颔联“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二人远隔千里,倍显孤独,如颈联“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这说明边关战事的紧张,这也是造成二人难以见面的原因,由此可知,如果使用“寄书谢中妇”,好像与诗歌的前面几联的关联更密切。考生也可以选取“寄言闺中妇”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膦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骏马如疾风奔驰,写骏马实际上是突出驾驭骏马的健儿们威武雄壮。B.“渭桥”代指长安,“鸣”突出了快马加鞭,渲染了军务紧迫和士气旺盛。C.“弯弓”“插羽”指开弓射箭,两个动作就描绘出从出发到克敌制胜的场面。D.在作战的过程中,汉军的阵型被冲散了,军营成空,反映出战争的惨烈。【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描绘的核心内容进行思考,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D项,“阵型被冲散,军营成空”错,是说战争结束。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分析。

【答案】①对将士们勇敢杀敌,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战士们辞家赴边,冲锋陷阵,摧枯拉朽,大败敌人。②心中不平之情。能上“麒麟阁”的“只有”霍嫖姚这样的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③对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礼赞。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心中不平之情。能上“麒麟阁”的“只有”霍嫖姚这样的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②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7.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没写行时的歌舞盛宴与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但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B.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环境,表现了李副使不畏艰苦的豪迈气概。C.颔联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岂能”暗示出他长期驰骋疆场,时常惹起乡愁。

D.这首诗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具有亲切洒脱的效果。【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时常惹起乡愁”错。“岂能愁见轮台月”是反问句,表明将军早已将思念置之脑后,是盛唐积极进取的反映。

【名师点睛】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8.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诗末两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向戎马沙场上求取功名,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2)诗人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3)表达了作者洞渴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意蕴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表情词语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诗尾联很明显是直抒胸臆,作答时,一定要注意规范,应考虑术语、诗句分析和情感三个层面组织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这首明诗,完成小题。平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项考核考核内容,其中D项,“由近及远”错误,应为“由远及近”。

10.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尾联的情感,答题时先解释诗句,然后分析情感,尾联“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名师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羁旅思乡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二、羁旅思乡诗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鸿雁传书”,如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 “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解题技巧方法

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题技巧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寒食舟中作 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E.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答案】A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没有“一语双关”;“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D项,产生“天上坐”的错觉是由于天空倒映在水中。

2.联系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原因。

【答案】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思念朝廷。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诗人“愁”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老年花似雾中看”“直北是长安”“云白山青万余里”概括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思念朝廷等原因。

【名师点睛】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谪官”表明诗人的身份,“却归故村”表明了诗人被贬后所做之事,“帐然”一词体现了诗人的心情。

B.首联前句用“依然“点明了万事没有变化,后句则说不管岁月怎样,从语意关系上来看,后句其实可放在开头。

C.预联写出了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现在又难以相逢,说明诗人注重相聚,更增添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D.“唯余旧山路”中表面上是写诗人国家的路途只有曾经走过的那条山路,但实则暗示了诗人今后命运的艰难。【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理解错误,“相逢少”与“不见多”都是写朋友、同僚相聚艰难,突出孤独之感。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4.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

【答案】“邑人怜白发”直抒胸臆,点明诗人生出白发,从而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嗟叹。以及对生命的调怅茫然。“庭树长新柯”一句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干。呈现出一派生机。这里用新枝的欣欣生新与人的黯然衰鬓相对照,以乐景衬哀情.使垂重老者更显憔悴不堪。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因被贬所遭到的打击之重,表露出哀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是“请赏析‘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一句的抒情艺术。”题干要求很明确,从抒情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答题时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指出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这一联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邑人怜白发”写诗人生出白发,一个“怜”字直接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嗟叹,以及对生命的调怅茫然。“庭树长新柯”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叶,呈现出一派生机。这句和前一句形成对照,用新枝和人的年老对照,是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被贬后的哀怨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夏日途中 李 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不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应为议论。

6.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诗中“炎风”、“初蝉”等意象呈现了一幅夏日图景。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尾联直抒胸臆,“无成”直接点明情感。二者结合,较为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前两句“树夹炎风路”“初蝉数声起” 呈现了一幅夏日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的图景,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尾联“无成归故里”再加之注释中的“遂困场屋中”可知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

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说法不正确,首联的第一句营造的画面明亮澄丽,没有“萧瑟凄凉”。首句所写的景物是明亮澄丽的。只是这明亮在下一句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D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说法错误,颈联的第一句中“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情形。故选BD。

8.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本诗首联“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抒发了悲秋之情;颔联“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尾联“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诗歌表达了诗人岁末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自己年华老去。答题时,先指出抒发了什么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赴洛道中作(晋)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E.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乐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答案】BE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E项,“结尾的乐情”有误,从诗中看,作者在结尾表达的是“哀情”。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0.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答案】这两句诗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难以触碰的“影”和“思”写得有形有质,成为漫漫旅途中仅有的伴侣。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着影子入睡,在白天满怀忧思前行,这幅万里独行图正体现出他的孤独和忧伤。在文辞角度,“朝”“夕”对比,两相呼应,“抱影寐”“衔思往”结构工整,对仗严谨,精致凝练。

【解析】题干是“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本句文词华美,“朝”“夕”对比,两相呼应,“抱影寐”“衔思往”,对偶手法,结构工整,精致凝练。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着影子入睡,在白天满怀忧思前行,这幅万里独行图正体现出他的孤独和忧伤。题干提示从抒情和文辞两个角度去答,在抒情方面首先指出情景交融,借万里独行景抒发孤独忧伤情。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检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李商隐《贾生》(怀古伤己)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心理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心理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理性分析,冷静剖析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五、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六、咏史怀古诗的意境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七、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1.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

羊沽而建。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表现手法:

用典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对比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虚实结合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联想想象

如:《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修辞手法:

拟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第二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衬托、比喻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

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C.“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说法错误,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E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故选BE。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题干是“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要进行比较的诗歌,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其异同之处。本题指出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要求指出本诗和陶诗借助“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仔细阅读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发现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答题时,分别指出本诗与陶诗中的“乐琴书以消忧”通过“琴”“书”等意象各抒发了什么情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

楼 杜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说法错误,应该是:颔联上句是就空间,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故选A。

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解析】题干是“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情感能力。答题关键词“全诗”“伤心”“原因”。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注】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5.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残败凄凉。

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 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而不应归罪西施。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亡国的观点。【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把握诗人对吴王亡国的态度。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事。通过“棘丛”“悲风”可知,今天的吴宫是荒凉、残败的。“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诗人认为吴王亡国不是西施之过,还有很多别的原因。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6.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

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答虚实结合、比喻、借古讽今,只要言之合理,分析正确也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此诗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的手法,以表现诗人物是人非的悲慨,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诗歌前两句“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将过去这里的“香径长洲”“奢云艳雨”和作者今天看到的“棘丛”“悲风”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出下文诗人对王朝兴衰的哀叹。

【名师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阁

夜 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天涯”既指地势偏远的夔州,又有流落天涯之意,写出了作者滞留他乡的悲凉。

B.颔联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景色相结合,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C.颈联中作者想到了战争将给蜀地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体现了作者感伤时局的情怀。

D.乱世中渔人樵夫唱着优美动听的夷歌,生活安宁,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E.尾联写英雄成为历史过客令人哀伤,好在与亲友的通信、交游给作者带来了慰藉

【答案】D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D项,“夷歌”是乱世音响,体现战争残酷。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E项,“漫寂寥”是徒然感到寂寞的意思。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8.首句“催”字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催”字既写自然变化,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光阴无情流逝,催促作者走到人生暮年,时日无多,倍感苍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催”,“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馆娃宫怀古(其一)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陈诗首句点名“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冷清空寂的氛围。

B.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承上文“水烟空”,又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

C.陈诗第三句描绘今日此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对春色的喜爱。D.皮诗首句,从侧面着笔,一个罗觳轻飘、芳香四溢的倩影便跃然纸上。E.皮诗后两句,旨在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C项,“表达对春色的喜爱”错误,此处以景之盛来反衬人事之衰,让人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E项,“旨在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有误,本诗此处运用曲笔,明嘲勾践,暗讽夫差,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0.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陈诗扣“览”而写,由景及情,借景抒情。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皮诗扣“怀”而写,由事引发议论,叙议结合。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是自身荒淫而不是由于西施,但作者构思新奇,曲笔妙指,令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题干是“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分析的重点是两首诗歌写法的不同点。解答时,可结合标题进行思考。“吴城览古”,一个“览”字,说明诗歌中要借“览”景来抒情,诗中句句写景,在景象的对比中生发昔盛今衰之感。如写览吴城“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造冷清空寂的氛围,“春色似怜歌舞地”以景之盛来反衬人事之衰,陈诗由景及情,借景抒情。而“馆娃宫怀古”,一个“怀”字说明诗句要借事抒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诗歌前两句叙事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后两句议论,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哪得不知.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作者运用曲笔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斥高明得多了。所以皮诗,由事引发议论,叙议结合。

第三篇: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常考的题型

(一)表现手法和技巧赏析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

①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

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③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④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⑤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⑦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答题步骤】 ① 点出手法;

② 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手法; ③ 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诗歌形象或是意境赏析

1、类型:人物形象和意象

①人物形象: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A豪放洒脱的形象; B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C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D爱惜人才的形象;

E儿女情长的形象

②意象: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意象。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2、常设问题:

①分析诗歌中塑造了什么形象?②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③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景象。(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力求语言优美)

概括景物的特点。一般用双音节词,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一定要回答出具体的情感)

(三)诗歌语言赏析

1、语言特色: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1)平实质朴:不加任何修饰,显得平易近人,但平淡中饱含深意;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即字里行间总留有想象空间,将想要表达的意象隐藏在形象中;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用一些清丽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4)形象生动:让人感觉景象画面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5)幽默讽刺:笔调较为诙谐风趣;(6)雄浑开阔:意境开阔辽远,气势浩荡;(7)沉郁悲凉:

2.炼字:简练、新奇(1)简练

古代诗歌的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所谓“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比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个“清”字,既写出了天空和地面的的洁净、月光照射万物所形成的澄明清朗的境界,也写出了作者虽仕途坎坷、被贬黄州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的心灵世界。

(2)新奇

所谓“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词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是这种“新奇”的语言。

【答题步骤】

① 一般会用到手法,若有的话,先点出手法;

② 运用手法分析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 展开想象,点出该字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出诗人何种情感;

【规律总结】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牛刀小试】 题型一: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题型二:诗歌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题型三: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二)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人闲,倾家事南亩。[注]①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题型一:1.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季的绚丽美景(青青草色、鹅黄杨柳、缤纷桃花、芬芳李花),是欢乐的景象;后两句用比拟的修辞写自己的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遗憾),是悲哀的感情。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利用对比,真切地表现出自己的哀愁

2.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②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

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题型二:1.《南柯子》[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娇花映入眼帘。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江汉》[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题型三:1.《菩萨蛮》[解题指导]了解题目要求后,要快速对全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漠漠烟如织”、“寒山”、“伤心”等词语来看,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一种忧伤、孤寂;从“楼上愁”、“宿鸟归飞”、“归程”等词语来看,所表达的应是一种思乡、思人的感情;“何处是归程?”应是一种思而不得。“空”应较好地表达出这种意境。

[答案]“空”字一方面写出独自一人的孤单,也写出心中的空落,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端居》[解题指导]在对全诗整体把握之后,再来思考“敌”与“对”的不同效果。一个“敌”字,用字险而稳,除了客观环境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观心灵的寂寞凄怆。仔

细品味,会觉出它的妙趣。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语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巩固练习】

诗歌类:《溪居即事》1.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3、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新晴野望》⑴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⑵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第四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②表现手法:

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手法的?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写作手法、表达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

2、表现手法3、修辞方法4、结构技巧

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2、表现手法

1、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4、渲染/烘托

5、白描/细节描写

6、象征/托物言志

7、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化虚为实

10、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写景方法: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联想想象

色彩搭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高低远近

动静明暗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3、修辞手法

01、比兴:渲染或导引 02、比喻:突出、化虚为实 03、比拟:形象生动 04、对偶:整齐含蓄 05、对比:鲜明突出 06、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07、双关:含蓄委婉、趣味 08、夸张:浪漫、突出醒目 09、借代:简练含蓄

10、互文:言简意赅

11、反问

设问:承启深化、强调

12、反复:强调突出

4、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技巧:

首尾照应

过渡

开门见山

铺垫

层层深入

伏笔

先总后分

照应等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特点和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炼字型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2、值得注意的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作谓语用,作定语用,作主语或宾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4)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2)冲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 “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

“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

第五种模式 诗眼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练习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炼句型

•提问方式: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提问变体:“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题步骤:

1、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练习示例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问: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一)•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二)•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诗评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找出原诗句中关键的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

①不同意。(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五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一、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六、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七、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八、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下载诗歌鉴赏详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鉴赏详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诗歌鉴赏

    1.游庐山宿栖贤寺作品赏析 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 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

    诗歌鉴赏整理

    2011全国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

    诗歌鉴赏

    一、基础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歌中意象有哪些?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

    诗歌鉴赏专题之二——诗歌语言 一、学习目标: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2个)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真题 2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从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等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15分)(2010年江苏卷)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诗歌鉴赏

    诗 歌 鉴 赏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宋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我们高二的学生来说,应具备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呢? 首先我送大家四句话: 读题读注......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