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活》主要情节
《复活》主要情节概括
1、简述让感觉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负罪感的事件经过。
玛丝洛娃十六岁时,爱上了前来做客的女主人的侄儿、年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和美好。四年后,这个年轻人在从军时顺道来姑妈家小住,临行前夜,他与玛丝洛娃法发生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后来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女主人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辞退了。
2、玛丝洛娃在火车站追聂赫留朵夫的情节
一个秋雨的深夜,玛丝洛娃赶到聂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在灯光明亮的车厢内,她看到他正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喝酒找乐。火车就要开动了,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着月台拼命追去。列车走了,她仍旧在跑。雨中哭泣的她本想卧轨自杀,想到腹中的孩子又平静了下来,只是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
3、简述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沦落妓院的经过。
玛丝洛娃被女主人赶出门之后,在一个警察局长家做了使女,局长一味地调戏她。不久,她分娩了,孩子也死了;在林务官家当佣人时遭到蹂躏;在一个太太家做女仆也受到骚扰。她的姨母让她到自家的小洗衣店当洗衣工,她又怕苦怕累。她也曾爱过一个店员,可店员不辞而别了。于是她借酒浇愁,走投无路,落入了妓院。
4、玛丝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全过程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贪心的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很想摆脱他,于是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查房和使女收买律师,把罪责都推到玛丝洛娃身上。
5、简述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法庭的庭长明知玛丝洛娃的案子有错,但为了提前去和情妇会见,根本无心纠正。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看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尤其是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
6、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会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决定帮助玛丝洛娃。但由于陪审团讨论时一时疏忽,导致玛丝洛娃被无辜判罪。
7、简述《复活》中第一次在狱中相见的情景。
聂赫留朵夫通过检察官和副监狱长,带着赎罪的心情在监牢里见到了被判4年苦工的玛丝洛娃。表示要尽最大的可能替她申诉,并要求她宽恕。但玛丝洛娃并不太感兴趣。他失望地看到,眼前的玛丝洛娃不像他想象中的样子,听到他认罪的话会高兴和感动。(玛丝洛娃转过身,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我想见见……”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的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8、一开始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坚定吗?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不坚定。出于忏悔,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然而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裕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玛丝洛娃,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不可救药了,这使得聂赫留朵夫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
9、简述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一个过程。
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提出要与玛丝络娃结婚来赎罪,受到她的怒斥和谴责后,他展开了“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斗争,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此他才真正地开始反省,进而否定了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走上了精神复活的道路。
10、简述你对玛丝洛娃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聂赫留朵夫到医院看玛丝洛娃,她掩不住内心的喜悦,故意装作没有看见聂赫留朵夫伸给她的手,匆匆离开时还差点跌倒。她和病孩子一起大笑,挨护士骂也不在意,回家几次拿出聂赫留朵夫带来的照片“欣赏地看一眼”。表达她获得爱情后的欢乐。
11、简述关聂赫留朵夫低价出租土地的故事
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这在当时的封建贵族中是相当叛逆的。
12、玛丝洛娃被流放的过程。
押赴西伯利亚的凡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在聂赫留朵夫活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在这里,她认识了革命者西蒙松并与他相爱。
13、玛丝洛娃与西蒙松结合的过程。在押赴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担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做出选择。他不能就接受所爱的人为她做出的牺牲,于是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14、简述玛丝洛娃在爱情上最终放弃聂赫留朵夫而选择西蒙松的原因。
玛丝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向她求婚是因为宽宏大量,还因为从前发生过那样的事。然而西蒙松却是在她处于被流放的景况下才爱上她的,他纯粹因为喜欢她才爱她。此外,她还领会到西蒙松认为她是与众不同的女人,并受西蒙松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因此选择了他。
15、简述玛丝洛娃从拒绝聂赫留朵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经过。
答:探监时,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让她认为他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愤然拒绝。后来他为她奔走上诉,她又重新爱上他,但是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依然没有答应他。在流放途中她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正直善良,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而且认为她是个不平常的女人,所以她最终选择跟了西蒙松。
16、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的主要过程。
大学时代的他善良有理想,后来在军营里堕落了。之后与玛丝洛娃的巧遇,使他开始对自己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但内心的情感仍是复杂矛盾的。对监狱状况的了解以及田庄之行使他认识到贵族阶级的腐化,彼得堡之行更让他对整个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西伯利亚之行,与革命者的接触让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17、结合相关内容谈谈西蒙松这个人物。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意志力极强又有着自由思想的人。他是军需官的儿子,认为父亲所挣的钱是不义之财,应该交还人民,为此跟家庭决裂;认为恶势力的存在是因为人民没有受过教育;离开大学时加人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为此他被捕了。
18、《复活》中所体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请简述促使玛丝洛娃由堕落走向精神复活的主要事件。
痛斥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玛丝洛娃内心苏醒的开始,后来一张旧照片唤起了她幸福的回忆,她又爱他了。他为她和其他犯人奔走呼告也感动了她,使她戒掉烟酒,不再卖弄风情。流放途中同行政治犯们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她,西蒙松的爱也复活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她最终觉醒回到人民中间。
19、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请简述一个关于揭露沙皇专制黑暗的片段。
监狱里人满为患,臭气熏天,阴森可怕。男女犯人混杂在一起大小便,拥挤不堪,走路无法下脚,竟有人睡在流淌臭水的粪桶旁。监狱看守随意毒打犯人,稍有不满就将其打死。流放犯的押解军官为所欲为,凶恶残忍;临盆生产的妇女得不到照顾;不准父亲抱着孩子走路;一路上许多犯人被折磨死。
第二篇:复活
《复活》读后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一个纯真美好,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会中堕落于花天酒地。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在长达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是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他们也许可以满足生活中自己那种种简单的快乐。
但是,当两人在审判玛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时,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够心安理得地面对他曾经伤害过的玛斯洛娃直视他的眼神。似乎是灵魂的反省,两个人在重逢时,眼神中充满了疑惑。那个少年,成为了一个漂浮在上流社会中的“老爷”,那个姑娘,成了一个出处卖弄风情的“窑儿姐”。涅赫留朵夫此时感受到了他曾经给予他多么大的伤害,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罪恶感。在一次次探访监狱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公平。当他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了农民的时候,他收获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贵族们疑惑的言语;当他决定与玛斯洛娃结婚以洗清自己罪恶的时候,他的得到的是亲友们鄙夷的眼神,众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回应。他面对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认为正确的事务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却只是花天酒地与吃喝嫖赌。一百多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只因为把身份证弄错了就被关押到臭虫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第一部在这个故事的开始,首先出现的是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然后在法庭上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开始不安,在审判中插入了聂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对玛丝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玛丝洛娃由那个纯洁的女孩,变成现在的一个毫无羞耻的妓-女。主人公开始犹豫是否要向玛丝洛娃承认自己的罪过,并给予补偿。是呀,的确对于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钱,有地位,别人看见你都敬你三分。不要说那个年代,直到现在,有谁不想这样一直保持下去。他这样做等于自毁前途,于是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当玛丝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时,一直沉迷,荣华富贵之中的聂赫留朵夫人性中纯洁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后终于复活了。可是让聂赫留朵夫失望的是当他向玛丝洛娃认罪时这个女人已经对他的热情异常的冷淡。这时的聂赫留朵夫终于意识到当年所犯下的错误是如此之大,他对玛丝洛娃的伤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当时的聂赫留朵夫,你会怎么做呢?是决定放弃这个计划继续过他的花花公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生活与一位公爵的女儿结婚,还是低声下气的去到处求人帮着玛丝洛娃并已娶她来弥补所犯下的罪过呢?以聂赫留朵夫当时的地位与名声要找关系并不难,但是为了一个现在已沦为妓-女的女人值得吗?是的,选择放弃的确是个很好的决定,你可以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是试问这样你的良心还好过吗?在心灵复活的初阶的聂赫留朵夫的确想过这样的问题。然而在他自己的一起“灵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从当上军官以后过的生活是那么的肮脏!反思以后的聂赫留朵夫对贵族的看法完全改变的了。他开始意识到这些人是多么的虚伪,为了讨好那些上层的人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然而看到这里,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来,人性的虚伪还是改不了。现在为了升官发财的人们还不是一样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或给钱收买别人?当人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恐怕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样的可耻、卑贱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里有着这样的一段对话:“聂赫留朵夫‘不论你说的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玛丝洛娃‘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去塞给我一百布卢。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玛丝洛娃‘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 是的,当人犯错的时候的确很难意识到对人和事的伤害又多大,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还有办法可以改正过来,但是心灵上的伤害才是伤到的最深之处。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是困难的,而复活所描写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释放的故事。正是一个人由恶变善的过程。对我而言,这一句话总结得十分精确:“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本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涅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纯洁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爱情的青年,贵族家庭把他养成了种种坏毛病,贵族社会和沙俄军界纸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风气又使他堕落。促使他去损害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本身对于这种生活十分厌恶,但是人因环境而变,所以当他身处在黑暗的环境中时,变得堕落这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最终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连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
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知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
第三篇:复活(读后感)
《复活》
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时俄国文学仲第一次出现、也是独一无二得地主贵族阶级的叛逆形象,他的叛逆经历了艰巨复杂的过程,他对自己和自己的阶级,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制度做了彻底得否定。在全文中,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大学时代的他是个善良、有理想得青年,受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读了斯宾塞得《社会动力学》,立即吧从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这是他性格发展得第一阶段。后来这个“正直的,不自私的青年”在军营中腐化堕落了,思想发生了巨变,奸污了玛丝洛娃。小说中对他在军队生活的描写是暴露沙皇军队和专政机器腐败的有力篇章。在堕落中,他的内心有过斗争、忏悔和自责,小说对他内心的斗争,做了精彩得描绘。享乐放荡又不满现状,屈服人世诱惑又向往自新向上,不相信自己又部自轻自贱,这种内心得冲突构成了意蕴深邃、魅力久远得聂赫留朵夫的艺术典型,这是他性格发展变化的第二阶段。法庭上与玛丝洛娃得巧遇,使他的心灵受到猛烈撞击。开始灵魂大扫除,对自己十年得堕落生活进行反省。他觉得自己做了坏事,造成了她得堕落,但又怕她认出自己来,弄得他当众出丑。当宣读判处她四年苦役时,他如释重负,认为这样就可以割断同她的联系而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了。然而她悲切的哭声,震动了他的心灵。他不顾自己得举动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决心为她上诉,并打算跟她结婚,帮助她摆脱灾难。作者得笔深入到人物灵魂的深处,写出了人物内心得不安与波动、活生生得人得精神状态。这种情境中聂赫留朵夫得情感,交错着各种复杂的内容,形成他内心情感得特殊内涵,是很难用自私、冷酷和虚伪或用真诚、质朴和善良加以概括的。这里有朦胧的忏悔,也有淡淡的施恩;有以个人为本位,又有以他人为本位;有真诚的良心自我谴责,又有虚假的道德自我完善;似乎在吞食苦果,又似乎是在吐出苦果。是忏悔?是同情?是无可奈何?令人难以捉摸。正是这种情感两极内容的撞击的朦胧性,为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审美空间,不是一位高明的作家,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第二次探监,他提出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受到她的怒斥和谴责后,他展开了“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斗争,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此他才真正地开始反省,进而否定了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走上了精神复活的道路。在几次探监过程中了解到狱中的恶劣环境和冤假错案比比皆是、闻所未闻,他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走进了他精神复活的第二阶段。他认为只限于个人的悔罪是改变不了被压迫人民的命运的。处理两处田产的农村之行,加深了他对土地私有制及其造成农民贫困原因的认识。农村的凋敝,农民的贫困,农民与地主的对立和对他的改良措施的不信任,让他觉得地主阶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他对自己的阶级作了否定。他性格中的正反两极有了明显的转化,他为无辜的囚犯奔走求救,为赤贫的农民解囊济贫,并放弃了两处田产,决心陪伴玛丝洛娃去流放。但思想矛盾和各种感情形态依然在心灵撞击、搏斗,从而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他意识到地主占有土地造成农民的贫困,把土地交给了农民,同时又顾虑重重,忧虑自己未来的生活。在他前进中作者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彼得堡之行,他去最高法院上诉,法院“不管案情的是非曲直”,官吏们穷奢极欲、与人民为敌,他认识到“当代的俄国,正直的人的唯一的去处,就是监狱”。他由对地主贵族阶级的否定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彻底的否定,这时的他进入了精神复活的第三阶段,与此同时,他的叛逆性格已基本形成,完成了质的飞跃。但依然进行着心灵的搏斗,他厌倦了上流社会的庸俗生活,但有时又向往灯红酒绿的交际场,他经受住了玛丽叶特色情的诱惑,拒绝了与花花公子、年轻时的朋友申包克的交往,愿作姨母所指责的“大傻瓜”。从彼得堡归来,他毅然地搬进平常得小旅馆,过平民得生活。他与姐夫拉戈人斯基关于土地和法律问题的争论,表现出叛逆性格的坚定和成熟。他在去西伯利亚前夜的日记上庄严地写道:“别了,旧生活,从此一刀两断了!”表明了他叛逆到底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叛逆气魄。西伯利亚之行,他由于同群众和革命者的接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不乘头等车厢而与塔拉斯坐三等车厢,以平民化约束自己,从此走向了被压迫人民的世界,他深有体验地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认为革命者道德高尚,富有牺牲精神,他对他们“不但怀着敬意,而且充满热爱”,他把玛丝洛娃的思想变化归结为革命者的重大影响。他打破统治阶级对革命者的仇视和传统偏见。聂赫留朵夫否定整个社会,但没有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道路,最后在《圣经》仲找到答案,得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的错误结论。社会的愤怒的揭发者,立时成了宣扬爱的宗教的基督徒,未免与他性格发展的规律相矛盾。他的悔过自新、去掉特权、仇视贪官、平等待人、同情人民并为他们的痛苦奔走呼唤以及他那种敢于探索、走向新生活的决心,在今天也没有失去他的意义。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贵族阶级的罪恶和坚持与本阶级决裂的举动,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现象。它表明革命风暴已经临近,贵族阶级内部出现了分裂,沙皇专制制度已经动摇,反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得社会现实。
玛丝洛娃是被悔辱、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她的精神复活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她的精神复活也同样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三个阶段,但与聂赫留朵夫不同,他的堕落是由于地主阶级本性,他的复活则表明他脱离本阶级而依附农民。而玛丝洛娃的堕落则是由于聂赫留朵夫的罪恶和社会逼迫造成的,她的复活表明她又回到人民中间,不像聂赫留朵夫经历那么多矛盾、艰难和痛苦。其主要原因是她来自于人民。少女时代,她是个天真、纯洁、乐观,憧憬美好生活的热情的姑娘,“眼睛黑得像野李子一样,脸上快活得放光”。十六岁时,和女主人的侄子真诚相爱,幻想爱情的幸福,但是,严酷的阶级对立的现实粉碎了她美好的幻想。三年后当上了军官、思想已经堕落的聂赫留朵夫玷污了她并把她遗弃,这是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凄风苦雨的黑夜,她跑到车站等待他乘坐的火车,灯光耀眼的车厢,谈笑风生的聂赫留朵夫和在黑夜中淋着雨的玛丝洛娃形成鲜明的对照。她意识到自己被遗弃,“所有关于上帝和善良的话,全是骗人的话”,“人人都只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生活着”。她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虚伪和欺骗。被女地主赶出家门后,她流离失所,屡遭凌辱。走投无路的她堕入了青楼,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妓院伤害了她的心灵,造成了她精神的麻木。她的种种恶习、她的病态心理与本来清白、纯洁的卡秋莎是个鲜明的对照,而这时她的形象也变了样,“她头上扎着头巾,故意让一两绺头发从头巾里溜出来,披在额头”。她变得轻佻而又孱弱。她精神的复活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政治犯的重大影响。在流放途中,她与政治犯并肩同行。政治犯站在人民一边发对上层社会,不惜放弃自己的特权、自由和生命,深深地感动了她。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是这个下层妇女与政治犯产生感情联系的纽带,又把她与西蒙松结合在一起。西蒙松的爱复活了她早已失去了的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她与为赎罪向她求婚得聂赫留朵夫分道扬镳。她出身于劳动人民,最后又回到了人民的中间。这两点是她转变的外部依据,其内部依据是:底层人民不可摧毁的意志、善良的天性以及没有完全泯灭的纯洁感情。作者通过外貌的变化成功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变化,“她晒黑了,消瘦了,显得苍老,她的鬓角唇边见了细纹。现在她的脑门上没有发卷了,她的头发用头巾盖着„„她的衣服和态度都没有一点卖弄风情的痕迹”。她变得比过去朴实了。
第四篇:复活读书笔记
课题论文
题 目: 《复活》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道德与生活
学 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142 姓 名:吴塘贵
学 号: 1400070064
《复活》读书笔记
第2页:玛斯洛娃的登场:一个身材不高,胸部很丰满的女人,穿着白色的衣物,戴着白色的头巾,还要可以露出几缕乌黑的卷发。虚荣的心态。
第2~4页:玛斯洛娃以前的身世:半是侍女,半是养女,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第6页:涅赫留朵夫的登场,男主过着奢侈的生活。
第8页:土地的管理,想起年轻时候所学的斯宾塞的理论。第9页:老仆人阴沉的脸色。
第11~12页:男主以陪审员的角色来到法庭,各色虚伪的人物。第14页:对官员们讽刺的描写。第15页:法庭进行可笑的仪式。第17页:对卡秋莎的审问。
第20页:案情的审问。被怀疑者包括女主在内有三人,其余两人:西蒙、包奇科娃。
第23页:女主对案情的回忆:戒指是受害者梅斯里科夫送给她的,女主受受害者的要求回到旅馆取钱。
第25页:男主开始回忆卡秋莎。
第26~28页:男主与女主嬉戏,充满青春活力,互相产生爱慕之情。分离的苦痛。
第28~30页:男主陷入堕落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第30~32页:三年后的见面。
第32~34页:教堂礼拜,卡秋莎的穿着:白色的连衣裙,蓝色带子,红色蝴蝶结。男主对女主贞洁的爱。略带斜视的眼神。
第35~37页:男主对女主的侵犯。开始堕落的爱情。第39~41页:男主内心自我的“安慰”。给她一百卢布。回到现实,这次的巧遇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冷酷、无情。
第42页:卡秋莎看见了男主,可是没有认出他。女主对男主凝视了很长的时间:她的脸变得严肃甚至严峻了。
第45页:男主恐惧的心理,良心收到了谴责。第46页:他开始进行悔恨,开始动摇。
第50页:女主被判流放西伯利亚,男主异常的震惊。
第52~53页:卡秋莎痛苦的尖叫。男主和庭长的对话,尽力的挽回局面。第55页:对柯察金一家观念的改变——愉快到厌恶。
第58页:男主看出了柯察金一家虚伪:他们对戏剧都一窍不通。第60页:思想的改变已经转换为行动:“可耻有可恶,可恶又可耻。”男主想要摆脱一切虚伪的关系。
第62页:卡秋莎骄傲的一面。第63页:士兵帮助女主买面包。第64页:十二个牢中妇女的描述。
第65~67页:牢中妇女向女主打听判刑的事情。女主给小孩面包吃。
第69页:男主是救赎自己还是救赎女主。对老仆人说他不需要这么大的住宰和仆人。
第72页:男主对小学徒的同情:要是有一个人可怜他,帮他一把就好了。第73~74页:男主和检察官对话,解释昨天的案情的错误并要求和卡秋莎见面。
第76页:卡秋莎痛苦的过去:秋天的夜晚,绝情的涅赫留朵夫!女主堕落的开始。
第80页:监狱的礼拜,显得庄重肃穆。第83~85页:男主进入到监狱中。
第87页:两人的见面,男主的紧张不安,女主的阴沉怨艾,欺骗。第一次见面。
第89页:孩子的提及。
第92页:卡秋莎的精神境界:玛斯洛娃不仅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羞愧,甚至还好像感到满意。因为她要是改变了这样的人生观,她就会失去自己生活在人们意义。
第93~95页:男主和律师法纳林商谈玛斯洛娃的案情。
第97页:第二次见面。玛斯洛娃的态度:她眯缝这一只眼睛,微笑着说。第100页:两人之间的争吵,女主特意提起一百卢布(人民币10.8064元)的事情。
第101~102页:收到薇拉·鲍戈杜霍芙斯卡娅的来信。
第105页:男主再次来到监狱,并要求见女主和薇拉、缅尼肖夫母子。第107~108页:男主和缅尼肖夫见面,许诺帮助他。
第110页:玛利娅:笑得那么善良、可爱,于是男孩和涅赫留多夫也不由地微笑起来。
第111~112页:男主和薇拉的见面,嘱托男主帮相舒斯托娃脱狱。第114页:再见马斯连尼科夫。
第116~117页:男主要求马斯连尼科夫调女主到医院,审查身份证案件。马不安脸红。
第118~120:第三次见女主,女主态度极大的转变,答应去医院、不喝酒。第一部结束。
第121:男主到乡下——库兹明斯科,处理田产。
第123~125:男主和农民商量田地的处理,农民们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男主自己也不好受。
第126页:男主寻找卡秋莎的姨妈。
第129页:男主和孩子们的交谈,打听孩子的下落。
第135页:男主想农民的传达土地私有的想法,引起管家和农民们的疑惑。第137页:男主睡在简陋是屋子里。
第138~141页:斯宾塞的理论,农民们同意男主的做法:“东家在考虑自己的灵魂。”
第143页:遇见申包克,想起他以前的样子。第148页:医院看望女主,女主的反应。
第150~151页:女主复杂心情:回想起从前样子,因为他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这番模样,女主恨透男主。
第155页:伊万·米哈依洛维奇伯爵的自负。第158页:男主参加宴会。第163页:男主参见将军。
第168页:关于女主的上诉被驳回。第171页:谢列宁的精神状态,如同自己的影子。第174页:玛丽亚特想男主卖弄风情,男主不为所动。第176页:男主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第177页:男主见舒斯托娃。第180页:男主见鲍加繆夫。
第184~185页:男主看穿了玛丽亚特的虚伪,不满地离开剧院。第189页:女主伤心难过,重新爱上了男主。第193页:男主和他姐姐的对话:“我不是要去改正她,而是要改正我自己。” 第194~195页:男主和姐姐对话:婚姻问题,土地财产的问题。第199页:犯人的出行,大量的细致描写。第203页:突发状况,犯人发病。
第206~207页:男主和女主相见于火车站,女主:天气多热啊。第209页:女主的提前离开:“瞧着涅赫留多夫,对他发出悲怆的微笑。” 第212页:男主对婚礼的看法。
第213页:男主对人情、法律的看法。
第214页:男主听老人讲故事,想要帮助他。
第218~219:男主和工人们坐在车厢里,听着故事。第二部结束。第221页:女主受到骚扰,调到政治犯中,真正的“复活”。第225页:玛利娅的价值观,对爱情的厌恶。第227~228页:女主察觉到西蒙松对她的爱恋。第229页:女主外貌内心的变化。第231页:男主和克雷里佐夫。第238页:女主坦然的态度。
第245页:西蒙松与男主谈论女主的婚姻问题。第247页:玛利娅对爱情的评价。
第249页:女主是喜欢男主还是喜欢西蒙松。第257页:男主见将军。
第261~262页:男主参加了将军的宴会,会面英国人。第263~264页:男主与女主的最后一次见面,女主的离开,她依旧爱着男主。第266页:英国人发福音书。
第269页:思想境界上升,完全复活。
(学生阅读的并不是权威翻译家译作的,在文本方面可能会有偏差,有机会还要读一读汝龙或草婴翻译的作品。)
见解:细品《复活》我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作者对人性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由产生了几个问题。首先,在我阅读的书籍版本中的第78页,女主在火车站台想要和男主见上一面,她挺着大肚子在冷风中苦苦等候,却得不到男主的回应,她绝望得想要自杀,可是这种情绪在一瞬间便消失了,为什么?文中有一段描写:“她肚子里的婴儿突然蠕动了一下,撞击了一下。”一般来说妇女怀孕4到5个月后开始会有胎动,这么说来女主被男主诱奸已经过去了4到5个月的时间了,她足足煎熬了这么长的时间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她怎么能不绝望。至于为什么会忽然平静了,一方面我想是因为母爱的伟大,女主自身的善良,另一方面我想她可能想要生下这个属于男主的孩子,撇清自己和他的关系,而这一刻开始女主陷入了沉沦。
那么她是怎么一个“复活”的过程的呢?女主曾经是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她对人怀着孩子般的信赖,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可是由于男主的出现让她的人生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变。她成了妓女,又被人诬告判了流放的罪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可是她虽然堕落了可依旧怀着依稀的善良。她在牢房中吃面包依旧忘不了分给小孩子,当男主出现在她面前向她悔改并进行努力的时候,她渐渐地动摇了,她藏在心底的善良被逐渐的唤醒。第一次男主去监狱见她的时候,向她赔罪的时候,由于她精神的麻木,完全不为所动,甚至还在盘算如何利用他。而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男主提出要和她结婚,终于她内心开始动摇,把累计多年的痛苦全部宣泄了出来,这是“复活”的第一步。在第三次接触的时候,女主已经判若两人了,她答应男主去医院,变得关心他人希望改变别人的处境。女主又开始爱上了男主,可是她认为如果和他结婚的话会毁掉他的生活,所以拒绝的他结婚的要求,因为接触到了政治犯她完成了精神上的完全复活,变回了以前的模样,认识到自己是属于劳动人民阶级的,能和西蒙松结合是最为适合她的道路。
到底卡秋莎喜欢涅赫留多夫还是喜欢西蒙松呢?我认为卡秋莎还是喜欢涅赫留多夫。在阅读《复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每当女主见到男主的时候,她总是喜欢以一双斜视的眼睛注视着她,这双斜视的眼睛描写一共有以下几处:
第一部第十三章:“卡秋莎同两个姑妈一起站在台阶上,用满含泪水的有点斜视的眼睛送他。”
第十五章:“同时用温顺、纯贞、爱恋的和略带斜视的眼睛直接得盯着他的眼睛。”
第十九章:“这对严峻的眼睛中有一只是斜视的。”
第四十三章:“她一动不动,斜视的目光却没有离开他”、“她那双斜视的眼睛好像在瞧他,又好像没有瞧他”。
第五十九章:“她补充说,用可怕的斜视瞅了他一眼。” 第二部第十三章:“她抬起了头,她那乌黑的斜视的眼睛又像是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
二十九章:“她说,用悲凉的泪汪汪的斜视眼看着他。” 第三部第二十五章:“她说,用斜视的神秘的目光瞧着他的眼。” 可以发现,每次卡秋莎用这样的目光看着涅赫留多夫的时候,都带着不一样的情绪,是憎恨或是爱慕,不过大多都是爱慕为主。这样的“斜视的目光”似乎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习惯”——他注视涅赫留多夫成为了一种习惯,因为“斜视的目光”在其他人的身上是不存在的,也就可以说明卡秋莎对待涅赫留多夫的感情。她没有接受涅赫留多夫的求婚也是出于自己对他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非常高尚的,在那个黑暗无比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物质、财富、欲望、权力所腐蚀,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变成了市刽小人,思想就是一滩污水,而他们两人就曾处于堕落的深渊,并且从深渊里苏醒过来,挣扎过来,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卡秋莎做了七年的妓女生活,没日没夜被蹂躏、被践踏,她只有通过抽烟和酗酒来打发日子,身心已经麻木不仁,而涅赫留多夫也一样过了七年腐朽、糜烂的生活,甚至还和有夫之妇有过节,伦理道德的观念在他的脑海里早已不复存在,然而经历如此多的事情,他们的“复活”而重新得到的爱情才显得这么可贵,可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没有结果,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生活在一起,他们分别的场景是多么的动人,截取几段: 她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地揉着衣服的边角,一会儿看着他,一会儿又垂下眼睛。
她连忙打断了他的话。
“那有什么呢,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如果他要我跟他(西蒙松)一起生活,”她惊慌失措地停住嘴。
“如果您爱他的话„„”
“还有什么爱不爱啊?这种事我早就丢开了„„” “是啊,当然„„” 她又打断了他的话,好像怕他说出不该说的话来,或者是怕他自己不能把话说完似的。
“我们,”她说到“我们”这个词时,瞧了一眼涅赫留多夫,“什么也不需要了„„”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帐让上帝去算好了。”她说,一双黑眼睛闪着泪花。这里好比一对相爱的恋人在说离别的话语,他们都是彼此之间的初恋,初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它代表着人生“最柔软”的地方,是要好好去珍藏的。纳兰性德不是有一句诗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必秋风悲画扇。”这不是莫大的悲哀?《复活》最为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此处。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有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家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他结婚。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复活》对讽刺的描写非常的精彩,特别是法庭审判的情节。在作者的笔下,执法者们都是卑鄙无耻、极度虚伪的。在审问的期间,无论是庭长、法官、还是检查官、书记官,都不关心案件的真实性,有的想着自己的事情,有的希望早点结束,有的则是对案件没有丝毫的了解就来参加审问,这样一些狐朋狗友难道可以把一个案件给审理清楚吗?法官们各自怀有自己的心思,他们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摆出一副高尚的样子,得意洋洋地宣读文书并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在作者的笔下,彻底揭开了法庭隐藏在“神圣的外衣”之下的丑陋。
对人物的肖像、言行的描写也达到了讽刺的效果。柯察金将军便是成功的一例。这位有钱有势的大将军每天大吃大喝,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有着“肥厚的脖子”、“布满血丝”的眼睛,还戴着一口假牙,“两片肥厚的嘴唇”发出了“吧唧吧唧”的声音。这段文字讽刺了柯察金将军虚伪、糜烂的生活。还有祭司,书中描写他是“小老头,虚胖的脸,白里透黄,身穿棕色法衣”,还有一双臃肿的腿,这哪里像是一个教士,简直就是一个可笑的小丑。
《复活》这部作品充斥着“善与恶”的争斗,可以看到俄国社会之下人名的黑暗和官员的虚伪,在感愤慨之余人性善的呼唤成为了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经历了黑暗的人性重新获得的新生就如同经历了熊熊大火的原野,它所绽放的光彩更加的耀眼,卡秋莎就是如此一位美丽的角色,她身上曾经失去了人性的美好,而当她重新找回了心中的“善”,她就完成了复活,人性的美好是如此的珍贵!
第五篇:《复活》读后感(定稿)
读《复活》有感 901高富强
这个寒假,我读了《复活》一书,很快就被小说里熟悉的章节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气读了大半。抚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联翩。
《复活》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描述了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诱奸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之后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觉醒的聂赫留朵夫为了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帮忙玛丝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这个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许多他平时都瞧不起的低下阶级的人和奴隶,发现了许多十分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发现了自我在堕落的期间是那么虚伪与令人厌恶。而且也发现玛丝洛娃正因自我当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沦为妓女却不知羞耻。透过聂赫留朵夫的发奋,他不但让自我心灵完美的一面复活了,也帮忙玛丝洛娃改过自新。
小说名曰《复活》,它隐喻一个人泯灭的良知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能够获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透过各自的忏悔和宽恕,双双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使其人性得以复归,这一切带有浓厚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的味道。他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个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联,思索怎样来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咱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此刻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已经到了一种濒临危机的状态:自私自利,物欲膨胀,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几百人围观落水者却无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机将伤者在送医院的途中将其扔下任其死亡自我却逃之夭夭„„我想这些人连十八世纪托尔斯泰笔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为什么此刻很多人感叹好人难做?难做好人?就正因有人做了好事没有被肯定相反被误解。“枪打出头鸟”,久而久之就让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你不去做好事你会没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这样的共识不能不说是咱们道德水准的一个悲哀。相反,如果咱们能够让好人不再吃亏或被误解,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见义勇为或者多做好事,这就要求咱们的政府和媒体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维护道德的规范,如此才能让咱们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让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无比。
《复活》之因此能够感动人,这是正因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复活》较之其它作品,更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