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锡苏2015届高考密卷语文试题(二)

时间:2019-05-13 06:1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通锡苏2015届高考密卷语文试题(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通锡苏2015届高考密卷语文试题(二)》。

第一篇:江苏省通锡苏2015届高考密卷语文试题(二)

绝密★启用前

通锡苏2015届高考语文密卷

语文Ⅰ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句子横线上应当填写成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巴金《“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不管怎样,历史总是

不了的。” ②特志于此,谢马先生的厚意。

③许多公益广告都在提倡树新风、讲正气,希望随着全民意识的逐渐提高,的事情越来越少。

A、篡改

热忱

徇私舞弊

B、窜改

热忱

徇私舞弊 C、篡改

热诚

营私舞弊

D、窜改

热忱

营私舞弊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

B、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是全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但由于财务使用不透明,村民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向县纪委、街道反映村里问题,却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

C、该馆率先在全国同行中推出免证阅读制度,任何人进馆借读书籍都不需要证件和费用,以体现人道、人文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

D、由于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资源,蕴藏巨大商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民间企业纷纷投入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行业中。

3、把下列句子从新排序,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唐诗形式精美。②讲求对仗、平仄。

③唐代的诗人几乎都能在清纯诗情和格律限制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④尤其是律诗和绝句。

⑤讲求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

A、①④⑤②③

B、③①④⑤② C、①④②⑤③

D、③①④②⑤

4、下列语句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赠送朋友的第一本书,敬希批评雅正。

B、倘若各位不嫌弃,请到寒舍奉茶,等我来唱给各位听一听,当面请教如何? C、先生不弃贤子,遂肯赐教。贤子初学涂鸦,勿以友故,行辈视之也。D、你们钟府上是做官的仕宦之家,我们做买卖的,恐怕高攀不上吧?

5、对划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A、河流必须注入大海,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而获得新生。

B、个体和集体统一,才能获得新生,成就自己的非凡。

C、个体生命融入集体,才会获得新生,成就属于自己的壮观。

D、河流与大海互为一体,不可分割,互为依存,才能让河流获得新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

②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③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④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

⑤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⑥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注】①比膊:指肩并肩。②较:明显。③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④梁孝元:指梁朝孝元帝。⑤典签:官职名。⑥西台:古时指江陵。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4分)

A、颇善属文,殊工草隶

工:

.B、无友不如己者 .

友:

傥:

湮:

C、傥遭不世明达君子 .D、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不纳其谏,以至亡国 .D、每相狎侮,不加礼敬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遂见用于小邑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 .

8、结合原文联系实际分析“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这种观点。(3分)

9、将原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5分)

(2)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10分)

采桑子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1)请分析“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2)试分析本首词的构思脉络。(3分)

(3)请以词的下阕为例,试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下阕表情达意的。(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诗云:“

,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4)奇文共欣赏。(陶渊明《移居》)(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6),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7)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花开花落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山峦村座落在荒无人烟的一隅。那儿少树缺水,终年尘土飞扬。村里住着百来户人家,是个典型的贫穷落后村庄。

但落后村庄有古老的风土人情。原始耕作,手工作坊,朴素的民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常也有游客来探古观光。特别是摄影爱好者,常能在那儿拍下优美的照片,拿大奖。

游客来的多,但上级领导来的少。好些年来,只来过一位管农业的副局长。副局长来时,在车上从村东往村西兜了一圈,往村尾留下一股汽油烟就跑了。村里人很不高兴。

天一大早,村长破天荒在村里叫开了:乡亲们,快起来搞卫生,今天县长来咱村视察。大家闻声而动,把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迎接县长的光临。

县长果然来了。几辆小车排着队开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村人围在村口夹道欢迎,看热闹观新奇。

县长是个年轻人,不到四十岁,戴着副眼镜,长得很斯文。县长长得斯文,说话也斯文。县长说今天是星期天,特地抽空来看望大家,大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县里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的。

本来,村民有很多困难有很多要求的,但见县长这般和蔼可亲,说话这般感人肺腑,话到嘴边又不忍心提出来,不忍心给县长添麻烦了。这就是村里人的朴实民风和优良美德。

县长在村里兜了一圈,最后决定在村长家里吃午饭。午饭前,村长给县长端来一盆水请县长先洗脸。

县长一看,哪里是一盆水,简直是一盆泥浆。县长皱着眉头问:你们吃喝就这水?村长点头说:穷,没钱打井,就喝这山沟水,世世代代习惯了。

这水怎么能喝呢?县长回头跟秘书说,回去写份材料反映一下,打份报告,帮村民解决饮水问题。

村民听了,无不欢喜雀跃。都说县长是人民的好县长。但一年快过去了,还没见县里来打井,村民便催村长去过问此事。村长犹疑着说,县长忙哩,等等吧?

第二年,县长又来视察。县长依然戴着眼镜,依然很斯文。县长还是去年那句感人肺腑的话:今天是星期天,特地抽空来看望大家,大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县里会尽力帮助大家解决的。

村长嘴动了一下,想说什么,但又忍住了。

县长在村里兜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决定在村长家里吃午饭。村长端来一盆水请县长洗脸。县长一看,哪是一盆水,简直是一盆泥浆。县长皱眉问:你们就喝这水?村长点头说:穷,没钱打井,就喝这水,世代习惯了。

这水怎么能喝呢?县长回头跟秘书说,回去反映一下,打份报告,帮村民解决饮水问题。村民听了,无不欢喜雀跃。都说县长是个好县长,这回一定放在心上了。可半年过去了,还没见县里来打井,村民又催村长去过问。村长却摇头说,县长大事多着哩,哪有时间管咱这小事。将就过吧,我们世代不都是这般过来了吗?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今年的夏天,县长又一次来村里视察。县长依然戴着眼镜,依然很斯文。县长还是往年那句感人肺腑的话:今天来看望大家,大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还没等县长说完,村民们便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什么困难什么要求都没有了,已经有人为我们打好井了。

这就好,这就好。县长点头问:是谁帮你们打的井? 是一位老摄影家。村民骄傲又感激地说。摄影家?县长感到兴趣,便叫村长说来听听。

村长见县长感兴趣,便一五一十说开了:去年春,有位老摄影家到村里来采风,因没找到水,渴晕倒在了村口。是村民发现后灌水救醒了那位老摄影家。老摄影家在村里拍了一幅《干旱里的渴望》照片在国际摄影展中得了金奖,奖金二万元。老摄影家为情所动,将全部奖金捐出来为我们打井。

好感人的故事呵!县长回头叫秘书回去写篇报道好好表扬那位老摄影家。县长还问:那位老摄影家叫什么名?哪儿人?

村长说,是县里的,叫吕雷。吕雷?县长大吃一惊。

村民们哪里知道,这位老摄影家吕雷就是县长吕春的父亲!

12、这篇小说中,“花开花落,年复一年”使用了两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3、怎样理解“我们什么困难、什么要求都没有了”在文中的含义?(4分)

14、作品就县长为村民“打井”这一问题进行叙述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说说其艺术效果。(6分)

15、请纵观全文,探究本文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乡愁的文化表达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

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原因何在?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光明日报》)

16、请简要概括“乡愁”的内涵。

17、结合文本简析文章第五段的论证思路。

18、结合文章,分析乡愁被人们重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苏州的留园内,有一方清池,池水清澈透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春天到了,百花盛开,一时间桃李妖娆,姹紫嫣红。浓到醉人的香气溢满留园,百花婀娜窈窕的姿态占据留园,而那方池只是静静地看着。

冬天来了,百花早已面目全非,枝头仅有的残妆也消逝在北风中。而那方池没有改变什么,自是独守一片清澈。当雪花飘落,它便欣喜地将片片雪花拥入温暖的怀中……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Ⅱ(附加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附加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由选考历史的考生完成。

2、所有答案在加试题答题纸上完成。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礼乐者,何谓也?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节选自《白虎通义·礼乐》)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

21、“三礼”是记录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的三本书籍,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请问“三礼”指的是哪“三礼”?(3分)

22、中国古代汉民族重视礼乐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B、《三国演义》中写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胜袁败主要原因是袁绍不听许攸袭击许昌的建议,反而认为许攸是奸细,致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烧了袁绍囤积在鸟巢的粮草。

C、《茶馆》全剧共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第一幕写的清代,时间是1898年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等人被问斩后不久。第二幕写的是清朝被推翻后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第一次实行改良,以图从萧条中挽救茶馆,使其免于淘汰。第三幕写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段生活。最后茶馆被人霸占,王利发悬梁自尽。

D、《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E、《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钓鱼以及钓到那条大鱼后返回港口的几天里,带了足够的面包,所缺少的是淡水。

24、简答题(10分)

(1)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认为这里批评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吗?如果有试作具体说明。(5分)(2)《茶馆》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节选)

朱自清

自来说,诗可以陶冶性情,这句话不错。但是诗决不只是一种消遣,正如笔记一类书和小说等不是一样的。诗调平情感,也就是节制情感。诗里的喜怒哀乐跟实生活里的喜怒哀乐

不同,这是经过“再团再炼再调和”的。诗人正在喜怒哀乐的时候,决想不到作诗。必得等到他的情感平静了,他才会吟味那平静了的情感想到作诗,于是乎运思造句,作成他的诗,这才可以供欣赏。要不然,大笑狂号只教人心紧,有什么可欣赏的呢?读诗所欣赏的便是诗里所表现的那些平静了的情感。假如是好诗,说的即使怎样可气可哀,我们还是不厌百回读的。在实生活里便不然,可气可哀的事我们大概不愿重提。这似乎是有私、无私或有我无我的分别,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已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已的情感。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已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有“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一项,略读教材里有“有注释之诗歌选本”一项。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又有“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一项,关于略读教材也有“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的话。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读诗家专集不如读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有特殊选本,有一般的选本。按着特殊的作派选的是前者,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是后者。中学生不用说该读后者。《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弦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无论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虽然以明白易解为主,并限定诗篇的数目,规模不免狭窄些,却因此成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25、朱自清为什么说“读诗家专集不如读歌选本”?(5分)

26、请简要概括文段中《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的共同特点。(4分)

27、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唐诗三百首》有哪些评价?(6分)

绝密★启用前

通锡苏2015届高考语文密卷

语文Ⅰ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答案】A。

【解析】篡改,动词,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动词,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比“窜改”词义要重,且含有贬义。此处应为篡改。可以排除B、D;热诚,形容词,热心而诚恳,如“待人十分热诚”。热忱,名词,热情,如“满腔热忱”“爱国热忱”。此处应为热忱,可以排除C;徇私舞弊营私舞弊都指为私利而玩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前者指屈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干违法乱纪的事。徇:屈从,依从。后者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做犯法的事。营:谋求。此处选徇私舞弊更恰当。

2、【答案】B。

【解析】A不需要前缺主语;C率先语序不当,应当调到推出之前;D经济利益前缺少介词引导。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贤子称呼对方的儿子,此处是自己的儿子,当用犬子、顽子、劣子等。

5、【答案】C。

【解析】划线句子体现的是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根据上下句可以看出划线句子强调地是“个体要融入集体中”。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6、【答案】工:擅长;友:结交;傥:假如;湮:埋没。

7、【答案】A 【解析】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C遂:副词,竟然/连词,于是;D相:副词,互相/偏指一方,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

8、【答案】作者认为,人在少年时,心志与情绪都未确定,往往会受到所交往之人的熏渍、濡染,因此择友非常重要。“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我们应该要从别人身上看到更多的优点并且珍惜它,使得自己得到提高。

【解析】第一段作者在论述择友的重要性。“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作者从少年的特点着手分析好的朋友的积极影响。

9、【答案】(1)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花房,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无比芬芳;若是和坏人在一起,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会染上腥臭。(2)对身居他乡异县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参考译文】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花房,时间久

了,自然也会变得无比芬芳;若是和坏人在一起,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会染上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他乡异县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长短,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于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于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可是,军府里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文,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竟然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于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得到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能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1)【答案】交代了词人乘舟南下,流落到江南的内容;渲染了凄凉忧伤沉重的氛围;总领全词,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一点1分,共3分)(2)【答案】首先从交代自己乘舟去江南写起;然后写出自己在途中的所见所感;最后以抒发背井离乡的愁苦之情作结。(一点1分,共3分)(3)【答案】下阕通过写苍碧的山峦对着冷寂的汀洲,以及深秋特有的枫叶、芦根,营造了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背井离乡的愁苦之情。语言平实又蕴含着郁痛挫的情致。(一点1分,共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答案】(1)泣涕涟涟(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行百里者

(4)疑义相与析

(5)剑阁峥嵘而崔嵬

(6)不知天上宫阙

(7)小人长戚戚

(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12、【答案】使文章前后连贯;(1分)时间在变,但县长的行为却一成不改,有利于表现县长执政不为民的形象;(2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解析】作用题依然要从两个角度,及内容和结构。另外,花开花落,时间迁移了,人会跟着改变吗?作品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疑问。

13、【答案】饮水问题解决了,但山村其他问题还没有解决(2分)从这里可以看出村民的觉醒以及对县长“斯文演说”所表现出来的无奈。(2分)

【解析】句子含义要从表层深层去分析,探究深层是否真的什么要求都没有了?结合文章主旨可以得知这是村民的无奈之余。

14、【答案】运用了反复叙述的表现手法。(2分)含蓄而辛辣地批评了县长执政不为民,只是走形式走过场的执政表演。这一反复的细节让人读来只觉得可笑可恼又可悲。(4分)

【解析】语言特色题,先是手法判断,县长连续三年询问的话都是一样的,很明显用到了反复,表达效果再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即可。

15、【答案】对县长虚伪、做作的嘲讽;对老摄影家壮举的歌颂;对山村朴实民风和优良美德的赞美;对山村贫穷落后的感概(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情感态度”指的是对所描写对象的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有关情感方面的词语,如:厌恶,痛恨、赞美、歌颂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16、【答案】乡愁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馈;是当代人的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感;是人对于漂泊生活或忧国忧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情感记忆;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对本民族的精神的依赖。

【解析】考察的是乡愁的内涵,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17、【答案】首先,作者提出为何乡愁被唤起并引起共鸣的这一问题;其次,作者连用三个问句诠释了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总结,人们的乡愁是建立在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怀念,而非单纯的对某一个地方的怀念的基础上的。【解析】考察论述类文本论述的结构思路。

18、【答案】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建立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都市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解析】考察的是对文章关键段落信息的梳理、概括。

七、作文(70 分)具体评分标准参加高考阅卷标准,建议切入分48分。

语文Ⅱ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20、【答案】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

21、【答案】《周礼》《仪礼》《礼记》。(1个1分)【解析】《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由孔子编订。《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22、【答案】节制喜怒;洗涤邪恶;防止淫逸;节制奢侈。(任答两点都得满分)【参考译文】

礼乐指的是什么呢?礼是为言行立规矩的,可以遵照然后践行音乐。君子把从音乐中获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王者为什么要崇尚礼和乐?(是因为)要用它来节制喜怒。乐可以用来效仿天,礼可以用来效仿地。人,没有一个不含天地之气,都是有五常人伦的。因此,乐之所以可以用来洗涤,是因为它反抗人心的邪恶;礼之所以可以防止淫逸,是因为它能节制奢侈。所以孝经说:安抚贵族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想要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管用的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3、【答案】A、E 【解析】A 书中写元春“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E老渔夫没有带面包,他是靠吃生鱼肉活下来的。

24、(1)【答案】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长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是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他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浴血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太不合人情。连作者也说其“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了。诸葛亮形象里,确实存在着某些“近妖”的分子,他能算定大雾天气,草船借箭,能祭东风而呼风唤雨,能预见庞统之死,早在人川时就预摆石阵,后来困陷陆逊(他自己说等于预伏10万兵),还能祈天出泉、祭泸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使六丁六甲、五丈原禳星祈寿等。其中除草船借箭与借东风可以解释成诸葛亮深通气象,筑坛祭风乃故意装神弄鬼以求脱身外,其他皆具有非人力因素所能为的意味,批其“近妖”恰是中肯之语。

(2)【答案】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作者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也不十分懂政治。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作者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5、【答案】读选本虽只“尝鼎一脔”却可鸟瞰各家各派;适合中学生对象;可以满足学习需要; 养成兴趣,培养欣赏能力;陶冶性情。(5分,一点1分)

【解析】从文本来看,作者的思路是讲读选本比读专集好,从“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一句后,实际是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来具体解释这句话。从“有特殊选本”到“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解释了为什么“是最适宜的”,从“唐代是诗的时代”到结尾在解释为什么“也最需要的”,拟定答案时要考虑到具体内容对于概括出来的答案的影响。

26、【答案】当初都属于启蒙读物;是一般的选本,都不属于古代典籍(古典作品);都从过去到现在广为传诵;都可作为中学生的文学普及读物。(4分,一点1分)【解析】答题时要注意别把“选的是公认的好诗”“最合式的诗歌选本”“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等句子不加修饰整理直接抄上来,对于原句调整分析上要多加除按摩分析。

27、【答案】《唐诗三百首》是符合国文课标要求的一般选本;《唐诗三百首》从古至今,都普遍流行;《唐诗三百首》是中学生欣赏文艺、中国文学名著的途径;《唐诗三百首》不属于古典,但属于诗歌的启蒙读物;《唐诗三百首》经历千年历史的考验,是公认的好诗;《唐诗三百首》选择虽有局限,但仍不失为地道的选本。(6分,一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提炼能力。从原文看,从“《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到结尾全部都在谈论《唐诗三百首》一书,全部都是评介,学生只需稍加概括即可

第二篇: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5月调研测试

(二)语文

(2012.5)

语文I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扛枪 /力能扛鼎 禅让/参禅悟道 裨益/无裨于事 ......B.辟谣 /独辟蹊径 折耗 /损兵折将 纰缪/未雨绸缪 ......C.惩艾/自怨自艾 数说/数见不鲜 里弄/弄巧成拙 ......D.攒钱/人头攒动 差遣/差强人意 稽首/有案可稽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测量结果显示,水城威尼斯的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B.步入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游客们在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田园,领略完全不同的江南乡土风情和特色民居建筑。

C.“天下第一村”华西村328米高的“空中新农村”大楼豪华程度令人惊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商定的《上海公报》,为40年后、甚至未来的中美关系定下了扩大共识、承认分歧、加强合作的准则。

3.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4分)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4.作家彭学明为一位去世的作家写了这样一幅挽联:史一样的作品,铁一样的生命。(1)请写出这位作家的姓名和他的一篇作品名。(2分)

(2)结合其人其作,写一段表达对他敬意的话,不超过30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霞客传 钱谦益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加:超出 B.过陈木叔小寒山 过:经过 C.质明已失其所在 质明:天刚亮

D.多承袭傅会 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霞客奇情逸志的一组是(3分)

①力耕奉母,践更繇役 ②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 ③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④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⑤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 ⑥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

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

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而病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

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撰《鸡足山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4分)(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3分)(3)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2分)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4分)(3)“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究天人之际, ▲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4)▲,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7)入则恳恳以尽忠,▲。(张养浩《为政忠告》)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1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静”?(4分)

12.文中所写“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3.作者在文中说:“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4分)

1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钱 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 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15.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16.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17.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

(二)语文Ⅱ(附加题)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为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试内容,共2页,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辞达理顺皆足以名家何尝有以句法绳人者!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0.请写出文中“鲁直”的姓名,他是宋代哪个文学流派的创始人?(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王若虚诗歌创作的主要观点。(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B.《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与大老、二老的爱情还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最终大老出走、二老殒命、爷爷离世,这一切迅速将翠翠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C.《雷雨》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和侍萍的关系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D.《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连续84天没捕到鱼,第85天有条大马林鱼上了钩,老人经过苦战终于制服了这条大鱼,但归途中遭到鲨鱼袭击,回港时只剩一副大鱼骨架。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把自己的六千法郎全部送给了去印度经商的查理,她的父亲知道后将她幽禁在房间里。母亲给她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

23.简答题(10分)

(1)“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请说说在写宝玉挨打之前,作者着力铺写了哪三件事?(5分)

(2)请指出下列人物语言分别出自哪位人物?(5分)

①“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

③“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④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⑤ “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机动车增长量持续走高,但道路建设永远滞后,城市交通拥堵就成了无以回避的难题。每到上下班高峰期,一方面是公交车站等车的市民望眼欲穿的眼神,一方面是车辆拥堵在路上难以挪动。因此,解决行路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期解决难题,如尾号限行、车牌拍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拥堵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却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收取城市交通拥堵费”成为近期解决交通问题的热点议题,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

这种运用经济手段、进行交通管理的做法最初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它在交通拥挤时段对近600公顷“控制区域”内的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英国伦敦从2003年2月也开始采取类似的措施。

然而专家们认为,治堵有多种方式,收取拥堵费只是治堵政策之一,造成拥堵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很多城市拥堵,因为大量私家车出行,违章停车和行车不守交通法规,所以,我们的用车观念要变,宣传引导用车、出行观念最重要。

24.概括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5分)

25.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城市交通拥堵费的概念及其作用(4分)

26.除收取交通拥堵费外,还有哪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途径。(6分)

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

(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1、D(D项 zǎn / cuán chāi / chā qǐ / jī A项 裨bì B项pì C项 艾yì)(阅卷时作送分处理,攒钱 cuán或zǎn皆可)

2、A(B项搭配不当,“领略”和“民居建筑”不能搭配;C项句式杂糅,可改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D项语序不当,“承认分歧”和“扩大共识”位置应该互换)

3、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4分,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4、(1)史铁生、《我与地坛》(写他的其他作品亦可)(2分)

(2)钢铁意志战胜了命运的不幸,高贵品质喂养青年灵魂,滋养成长。(3分,表达正确2分,有文采1分)

二、5.B(过:拜访)(3分)

6.C(①说他有孝心,⑥表现他对黄石斋的友情之笃厚)(3分)

7.C(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3分)

8.(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4分,“间道”1分,“扪萝”1分,“有宕焉”,1 分,“雁所家也”,1分。所在分句句意不通不得分。)

(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3分,“创”1分,“函”1分,“负”1分。所在分句句意不通不得分。)

(3)(他儿子)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3分,“系”1分,“据“1分,“卒”1分。所在分句句意不通不得分。)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11 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

三、9.(1)思妇、征夫。(2分)

(2)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4分,正确写出一重对比内容2分)

12(3)“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2分)。“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也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2分)。

四、10、(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2)通古今之变(3)地崩山摧壮士死(4)几处早莺争暖树(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出则谦谦以自悔(共8分,每句1分,有错字、漏字、调字、换字均不得分)

五、11.以写“静”来衬托北京气势的恢宏和积淀的深厚(2分),为下文写“北京声音”作铺垫(2分)。

12.普通(“甚至卑微”亦可,2分);丰富多样(“反映北京的市井生活”亦可,2分);正在消失(“将付之阙如”亦可,2分)。

13.“北京声音”是北京文化存在的历史证据(2分);随着“北京声音”的不断消失,北京文化历史中的相应部分也就没有了依靠和证明(2分)。

14.作者喜爱北京文化;对收集“北京声音”的做法充满敬意(“赞同”亦可);对北京声音得不到珍藏表示遗憾(“提出批评”亦可);对北京声音的消失既有不舍和无奈,也有理解和释然。(6分,每点2分,答满3点得满分)

六、15.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贸易交往)(2分);促使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2分);加快社会前进步伐,提高经济效率(2分)。

16.反面论证人们对钱的过度追求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分);表明作者反对把“钱”升腾为泡沫的做法(2分);为下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依据(2分)。

17.用制度来规范可以避免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可以避免泡沫经济造成的金融危机(或:避免过度炒钱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可以使市场经济整合得更好,扩大内需;可以避免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可以避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每点1分,全对6分)

七、作文(请参照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7分。)

第三篇: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二)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5月调研测试

(二)语文

(2012.5)

语文I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扛枪 /力能扛鼎 禅让/参禅悟道 裨益/无裨于事 ......B.辟谣 /独辟蹊径 折耗 /损兵折将 纰缪/未雨绸缪 ......C.惩艾/自怨自艾 数说/数见不鲜 里弄/弄巧成拙 ......D.攒钱/人头攒动 差遣/差强人意 稽首/有案可稽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测量结果显示,水城威尼斯的历史老城区正在缓慢地持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B.步入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游客们在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田园,领略完全不同的江南乡土风情和特色民居建筑。

C.“天下第一村”华西村328米高的“空中新农村”大楼豪华程度令人惊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商定的《上海公报》,为40年后、甚至未来的中美关系定下了扩大共识、承认分歧、加强合作的准则。

3.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4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4.作家彭学明为一位去世的作家写了这样一幅挽联:史一样的作品,铁一样的生命。(1)请写出这位作家的姓名和他的一篇作品名。(2分)

(2)结合其人其作,写一段表达对他敬意的话,不超过30字。(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霞客传 钱谦益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加:超出 B.过陈木叔小寒山 过:经过 C.质明已失其所在 质明:天刚亮

D.多承袭傅会 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霞客奇情逸志的一组是(3分)

①力耕奉母,践更繇役 ②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

③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④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⑤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 ⑥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

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

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而病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

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撰《鸡足山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4分)(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3分)(3)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2分)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4分)(3)“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究天人之际, ▲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4)▲,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7)入则恳恳以尽忠,▲。(张养浩《为政忠告》)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1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静”?(4分)

12.文中所写“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3.作者在文中说:“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4分)

1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钱 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15.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16.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17.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

(二)语文Ⅱ(附加题)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为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试内容,共2页,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辞达理顺皆足以名家何尝有以句法绳人者!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0.请写出文中“鲁直”的姓名,他是宋代哪个文学流派的创始人?(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王若虚诗歌创作的主要观点。(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B.《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与大老、二老的爱情还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最终大老出走、二老殒命、爷爷离世,这一切迅速将翠翠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C.《雷雨》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和侍萍的关系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D.《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连续84天没捕到鱼,第85天有条大马林鱼上了钩,老人经过苦战终于制服了这条大鱼,但归途中遭到鲨鱼袭击,回港时只剩一副大鱼骨架。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把自己的六千法郎全部送给了去印度经商的查理,她的父亲知道后将她幽禁在房间里。母亲给她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

23.简答题(10分)

(1)“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请说说在写宝玉挨打之前,作者着力铺写了哪三件事?(5分)

(2)请指出下列人物语言分别出自哪位人物?(5分)

①“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②“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

③“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④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⑤ “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机动车增长量持续走高,但道路建设永远滞后,城市交通拥堵就成了无以回避的难题。每到上下班高峰期,一方面是公交车站等车的市民望眼欲穿的眼神,一方面是车辆拥堵在路上难以挪动。因此,解决行路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期解决难题,如尾号限行、车牌拍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拥堵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却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收取城市交通拥堵费”成为近期解决交通问题的热点议题,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

这种运用经济手段、进行交通管理的做法最初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它在交通拥挤时段对近600公顷“控制区域”内的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英国伦敦从2003年2月也开始采取类似的措施。

然而专家们认为,治堵有多种方式,收取拥堵费只是治堵政策之一,造成拥堵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很多城市拥堵,因为大量私家车出行,违章停车和行车不守交通法规,所以,我们的用车观念要变,宣传引导用车、出行观念最重要。

24.概括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5分)

25.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城市交通拥堵费的概念及其作用(4分)

26.除收取交通拥堵费外,还有哪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途径。(6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

(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1、D(D项 zǎn / cuán chāi / chā qǐ / jī A项 裨bì B项pì C项 艾yì)(阅卷时作送分处理,攒钱 cuán或zǎn皆可)

2、A(B项搭配不当,“领略”和“民居建筑”不能搭配;C项句式杂糅,可改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D项语序不当,“承认分歧”和“扩大共识”位置应该互换)

3、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4分,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4、(1)史铁生、《我与地坛》(写他的其他作品亦可)(2分)

(2)钢铁意志战胜了命运的不幸,高贵品质喂养青年灵魂,滋养成长。(3分,表达正确2分,有文采1分)

二、5.B(过:拜访)(3分)

6.C(①说他有孝心,⑥表现他对黄石斋的友情之笃厚)(3分)

7.C(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3分)

8.(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4分,“间道”1分,“扪萝”1分,“有宕焉”,1 分,“雁所家也”,1分。所在分句句意不通不得分。)

(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3分,“创”1分,“函”1分,“负”1分。所在分句句意不通不得分。)

(3)(他儿子)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3分,“系”1分,“据“1分,“卒”1分。所在分句句意不通不得分。)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

三、9.(1)思妇、征夫。(2分)

(2)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4分,正确写出一重对比内容2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2分)。“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也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2分)。

四、10、(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2)通古今之变(3)地崩山摧壮士死(4)几处早莺争暖树(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出则谦谦以自悔(共8分,每句1分,有错字、漏字、调字、换字均不得分)

五、11.以写“静”来衬托北京气势的恢宏和积淀的深厚(2分),为下文写“北京声音”作铺垫(2分)。

12.普通(“甚至卑微”亦可,2分);丰富多样(“反映北京的市井生活”亦可,2分);正在消失(“将付之阙如”亦可,2分)。

13.“北京声音”是北京文化存在的历史证据(2分);随着“北京声音”的不断消失,北京文化历史中的相应部分也就没有了依靠和证明(2分)。

14.作者喜爱北京文化;对收集“北京声音”的做法充满敬意(“赞同”亦可);对北京声音得不到珍藏表示遗憾(“提出批评”亦可);对北京声音的消失既有不舍和无奈,也有理解和释然。(6分,每点2分,答满3点得满分)

六、15.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贸易交往)(2分);促使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2分);加快社会前进步伐,提高经济效率(2分)。

16.反面论证人们对钱的过度追求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分);表明作者反对把“钱”升腾为泡沫的做法(2分);为下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依据(2分)。

17.用制度来规范可以避免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可以避免泡沫经济造成的金融危机(或:避免过度炒钱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可以使市场经济整合得更好,扩大内需;可以避免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可以避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每点1分,全对6分)

七、作文(请参照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7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四篇: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二)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

一、语言文字应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苏州到西山,出口,大自然就展开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山更多,湖更大,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而西边的消夏湾,更是 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里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还有秀美的荷 花摇摆的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A.变幻 恰到好处 流传 B.变幻 活灵活现 流传 C.变换 恰到好处 留传 D.变换 活灵活现 留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成语)运用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此处凸显“湖”的美不胜收,应用“变幻”。第二处: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過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常形容人。根据语境,此处应用“恰到好处”。第三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更多指具体事物从上代传到下代。流传:谣言、新闻或其他信息在人们中间的传播。此处“传说”应用“流传”。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的范围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诗句中修辞手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红巾翠袖”是借代;比喻,将“潭面”比作“镜”;拟人,“聚”B项,C项,D项,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咆哮发怒,如人生气,尽显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故选A。3.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示信息“书斋落成”“最合适”,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故选C。

4.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如果选A.那么,“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了,显然A项不当。如果选B项,那么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如果选C项,那么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则不大恰当,所以C项也不能选。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诗句中,与右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考查学生为画面情境配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既要关注图片内容,读懂图片的意境,又要求理解选项所给诗句表达的意境。本题,画面只见楼之一角,脚下是茫茫云海,头顶是皎皎明月,均烘托其高。B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意思是说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是极写山上寺院的高楼的高。画面无“床前”,排除A;画面无“把酒”,排除C;画面无“海上”,排除D。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 业:从事;以……为业 A.或劝之业.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B.吾久饫.之 倾:倒下 C.计欲倾.思困 茶:疲倦 D.神茶.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和”致仕”“乞骸骨”,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意义大致相同。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9.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答案】6.C

7.C

8.(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

(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9.命名(叶嘉)、生活环境(名山)、外形(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品性(遗香、言苦、其气飘然,若浮云、刚正不阿)、功用(令人清醒)他人态度(陆羽为著其行录、殊令人爱)。【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计欲倾之”意思是“谋划着要排挤他”,C项,“倾”意思是“倾轧,排挤”。故选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说法错误,“书”指《尚书》,史书名;后文“尚书”,才是官名。故选C。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司”,管理;“苦辞”,难听的话;“堪”,忍受。(2)句中:“爵”,封赐爵位;“宗支”,家族;“宗支之良者”定语后置,品行优良的家族中弟子;“贡”,推荐给朝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9.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读懂文章,然后圈出文章文中关键词句,根据关键词句进行信息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通读文章,在文中筛选圈出能体现写人其实是写茶叶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即可。通读文章,文章为叶嘉写的一篇传记,实际上是为茶叶立传。首先传主名字“叶嘉”暗含茶叶,生活的环境“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外形“容貌如铁,资质刚劲”,品性“其气飘然,若浮云”“遗香后世”“其气飘然”“言苦”,功用“不觉洒然而醒”,以及他人对叶嘉的态度“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等方面可以看出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

等到叶嘉出生后,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 郊 韦应物

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事:指政事。②遽:急促。澹:澄静。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

【答案】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洞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 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呜啼。

②11.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能力。本诗写春日郊游情景,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一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三至八句写东郊之游的快乐: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但毕竟诗人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最后四句诗人指出自己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所以自己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所以作者在东郊获得了乐趣主要在诗歌的三至八句,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1.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是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歌情感能力。作者在诗中的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一二句“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写诗人困守官舍终年感到烦闷。漫步郊野,感觉曙光荡涤了自己的胸襟。然后三至八句具体些到东郊看到的美景和自己的感觉: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感觉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听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看到美景时的心情舒畅。最后四句“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写诗人虽然游东郊心情舒畅无比,可是诗人毕竟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决心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希望能过上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诗中诗人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得出。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4)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5)___________,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6)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周敦顾《爱莲说》)(7)居安思危,____________,有备无患。(《左传》)

(8)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

(1).不知其几千里也

(2).日月忽其不淹兮

(3).长河落日圆

(4).造化钟神秀

(5).覆压三百余里

(6).可爱者甚蕃

(7).思则有备

(8).苟利国家生死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知、淹、圆、钟、覆压、蕃、备、苟、以。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3.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14.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15.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16.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13.不重复。①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②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的可笑;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

14.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

15.①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②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③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④身世之悲。

16.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③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技巧。首先明确观点,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然后陈述理由,先分析两处描写各自的内容以及这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第一处,是写幼年时关注到的“盲人夫妻的行走姿势”,“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此时的“我”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非常可笑,体现“我”作为孩童时的顽劣;第二处,是“我”经历那个夜晚后,对盲人夫妇离开时行走姿势的描写,态度情感发生变化,满心地同情和敬意。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的能力。先到文中找到划线的句子,明确句子的表达方式以及所写的中心,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这句话属于描写性的内容,描写的对象是“严寒”,“蹿进”,运用拟人的修辞;风“像刀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突然”写严寒来的快,“刺进骨子”写严寒之猛;这一内容为“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做了铺垫,而盲人夫妇却在这样的天气依然出演,表现出守信的特点。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本题,第五段的划线句属于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严寒”,故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效果,再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与下文、人物形象的关系。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概括文意的能力。可以先到文中找到“泪流满面”这一内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观众的表现和他们自身的表现。第四段“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第七段“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第八段“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第九段“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第十一段“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找到这些内容然后从观众、自身等方面进行概括。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阅读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形象、主旨等方面答题。文中的主角是“盲人夫妇”,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盲人夫妇那少人观看的演出展开,从结构上来看,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起文章故事情节,算是文章的线索;从形象上来看,盲人夫妇在我们心中逐步清晰起来,得益于“我”的观察和叙述;从主旨上来看,盲人夫妇从悲伤到快乐源于“我”的喝彩、“我”的认可,这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点睛:次要人物的作用如下:对主要人物烘托、对比、反衬作用;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小说主旨的凸显作用;以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见证人的作用,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性。答题的注意点如下:首先应梳理出次要人物做的事,其次考虑次要人物的行为、性格与小说主人公、情节、主旨有无关系;最后答题时一定将他们的关系点出。比如本文中,“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观察盲人夫妇行走的姿势、“欣赏”他们的演出、为他们喝彩,在文章情节的推进中改变了对待盲人夫妇的态度,故可以从情节、形象、主旨等角度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

17.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18.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19.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

【答案】17.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18.首先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接着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然后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

19.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是“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这是考查论据及其作用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得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起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属于事实论据。作者列举了自己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时,教授的授课内容,诸如研究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版次,某字在各个版次中写法,莎士比亚看过什么书,某剧根据什么书写的等等。这些内容与欣赏莎士比亚剧本无关,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内容。作者详细写这些功课的内容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同时,通过“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可以得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18.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述思路能力。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可以先整体把握文章,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概括层意,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连接起来即可。通读文章,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第二部分,二至⑤自然段,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第三部分,六至十自然段,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文章四个部分的段落大意连接起来即可。点睛:论述思路类题目答题一般三步走: 第一步,给要分析论述思路的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结构; 第二步,概括各层层意;

第三步,用“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形式把各层层意连接起来。

19.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文章,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本题答题范围为文章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写道:“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緊的事还是仲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咯领略它的滋味。”第⑧段认为“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⑩段“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第⑩段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七、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答案】如山若水,成就圆融之美

一位先哲说,人的一生应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为人如山,处事若水。山仁,水智;山静,水动。山,非山,而是一种沉稳厚重,坚毅不拔的人格态度与心灵的安静;水,非水,而是一种忍耐包容,圆润柔和的处事方式与变化的灵巧多端。为人如山,处世若水,岂不善哉?

你可曾记得山涛?曾是竹林七贤之一的他,并没有像其他诸君一样,在与权贵的斗争中,在与世俗的纠缠中被现实磕得头破血流。他选择了妥协。他选择如水一般在新的现实中继续他兼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匡扶黎民。他又用他山一般的意志,使自己的心不受权贵的侵扰。虽然其余几位竹林“六贤”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佩服,但我们不禁扼腕叹息:世间再无嵇康的《广陵散》了……其实:山涛进一步便是嵇康,嵇康退一步便是山涛。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说的不正是山涛?他既有水的圆融又有山的坚毅,成就了圆融之美。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渔为“且停亭”拟就的亭联。李渔经历宦海沉浮之后,晚年在山中专心于修复花木,烹茶煮酒,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奋斗与挫折,如山一般沉静,如水一般保持心的灵动。且行,且停,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论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中曾这样解释:忍,对人,是包容;对事,是果断。从中,我不免得到很多启示,我将其引申为:对人,我们要像山一样,行“仁”,包容;对事,我们要如水一样拥有果敢的行动力,一往无前,这样,以圆融之力,方能取得成功。

苏轼曾云:人生如逆旅,我本亦是行人。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辗转低迷,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然而,如何在如此人生之路上成就圆融之美,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为人如山,处世若水”的人生哲学。正如泰戈尔诗歌的启示:铸就鹅卵石之美的不是锤子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便是人的坚毅品质,水,则是圆融的处事方式。

如山若水,成就圆融之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所给的材料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作文时,写出其中一种做人态度便视为符合题意;逐一写四种做人态度也符合题意;如能融合在一起(如将山和水融合、将太阳和萤火虫融合),进行辩证分析,则可适度加分。如果完全脱离这四种做人态度,自己另写一种或几种,则降等给分。材料中四种做人态度均运用了比喻手法,写作时本体、喻体对应要合理,如对应不当,或只出现本体不分析喻体,可酌情扣分。材料要紧扣“做人”二字来写,如替换为“人生”,或变为“有的人像山”,则不妥当,应降等给分。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做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息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有几个“因”“一事多因”的材料,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大阳;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材料给出四个比喻句,其实是给出四种人生态度,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立意。

第五篇: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二)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是

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里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还有秀美的荷 花摇摆的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A.变幻

恰到好处

流传

B.变幻

活灵活现

流传

C.变换

恰到好处

留传

D.变换

活灵活现

留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3分)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倾之

倾:倒下

.D.神茶思困

茶:疲倦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4分)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4分)9.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郊 韦应物

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凤,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事:指政事。②遽:急促。澹:澄静。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

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6分)

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庄子《逍遥游》)

(2)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

,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

(6)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顾《爱莲说》)

(7)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左传》)

(8)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

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3.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4分)

14.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4分)

15.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6分)

16.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

17.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18.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9.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2.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请写出书名。(3分)

23.根据文本概括欧阳修创作五代史的背景。(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B.《家》中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性格特征是专制,冷酷,毫无人情味。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岀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既担负复仇的使命,又承受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折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出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4分)

(2)《茶馆》结尾,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宇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6分)

27.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4分)

28.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5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解析: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過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常形容人,此处应用“恰到好处”。“留传”更多讲具体事物从上代传到下代,此处“传说”应用“流传”。2.A 解析:B“红巾翠袖”是借代;C比喻,将“潭面”比作“镜”;D”怒”,比拟。3.C 解析: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4.D 解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A项,“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 了,显然A项不当。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C项,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不大恰当。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 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5.B 解析:画面只见楼之一角,脚下是茫茫云海,头顶是皎皎明月,均烘托其高,故选B。画面无“床前”,排除A;画面无“把酒”,排除C;画 面无¨海上”,排除D 6.C 解析:倾,倾轧,排挤。7.C 解析:“书”指《尚书》,史书名;后文“尚书”,才是官名。8.

(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得分点“司”“苦辞”“堪”各1分,句意1分。)

(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得分点“爵”“宗支”“贡”各1分,“宗支之良者”句式1分。)

9.命名(叶嘉)、生活环境(名山)、外形(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品性(遗香、言苦、其气飘然,若浮云、刚正不阿)、功用(令人清醒)他人态度(陆羽为著其行录、殊令人爱)。【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

‚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洞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 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呜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12.(1)不知其几千里也。(2)日月忽其不淹兮

(3)长河落日圆

(4)造化钟神秀(5)覆压三百余里

(6)可爱者甚蕃

(7)思则有备

(8)苟利国家生死以

13.不重复。①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②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

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观点1分【只答“不重复”不得分】,理由3分

14.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1分)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1分)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1分)(手法1分,表现内容1分,作用2分)

15.①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②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③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④身世之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

16.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6分,从情节、形象、主题三个角度 作答,每点2分。)

17.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三点,每点2分。)

18.首先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接着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然后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每点2分。)

19.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2分)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2分)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2分)

解析:这类題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③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写道:“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緊的事还是仲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咯领略它的滋味。”第⑧段认为“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⑩段“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笫⑩段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七、作文

20.解析:材料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写出其中一种做人态度便视为符合题意;如果逐一写四种做人态度也符合题意;如能融合在一起(如将山和水融合、将太阳和萤火虫融合),进行辩证分祈,则可适度加分。如果完全脱离这四种做人态度,自己另写一种或几种,则降等给分。

材料中四种做人态度均运用了比喻手法,写作时本体、喻体对应要合理,如对应不当,或只出现本体不分析喻体,可酌情扣分。

材料要紧扣“做人”二字来写,如替换为“人生”,或变为“有的人像山”,则不妥当,应降等给分。21.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 22.《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3.时代迁延,原有史料面临失传;史官没有实力创作。24.A.B

A项,徐庶和司马徽的位置应对调。B项,高老太爷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25.

(1)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是林黛玉孤标儆世的性格象征。(2分)另外,竹影参差,苍苔白露,清幽中处处是凉意与凄清,也衬托出林黛玉孤苦无依的处境与凄苦的心境。(2分)

(2)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追寻参加了游击队的康大力,(2分)说明他对国民党政权的绝望,他本人的觉醒,(2分)同时也预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广大民众都必然要走的一条生存之路----革命斗争的道路。(2分)

26.①借助想象的诗歌与借助推理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②诗歌伴随着语言,语言伴随着思想而诞生。③诗歌的隐喻、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表现人类的崇高思想。④诗歌能够迅捷地创造广袤的思想空间。(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难在筛选后的概括转述。注意如下语词:“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 27.①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②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③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每点1分,三点4分)

解析:语句理解题的解答,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解答要抓住“写诗的荒谬”和“不写诗的荒谬”。注意文中的句子“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

28.①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②诗歌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存在感。③诗关系到诗人的自我塑造。④诗歌的私人性并不排斥公共性。(每点1分,四点5分。)

解析:首先确定答题的信息区城在最后两段。注意与“私人性”关涉的一些语词。如:“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

下载江苏省通锡苏2015届高考密卷语文试题(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通锡苏2015届高考密卷语文试题(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江苏省)高考语文押题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 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 ▲ 的心理......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二)生物试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2届高三5月调研测试(二)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对组成生物体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脱氧核糖核酸只分布于细胞核内 B.抗体一旦在核......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5月)语文含答案

    注意: 本试卷共6 页,19 小题,满分16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江苏省2015年下半年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题

    江苏省2015年下半年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题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题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题 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

    2008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详解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全国卷II) (供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使用)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江西省2013高考压轴卷_语文试题

    江西省2013语文试题 第I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