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灯诗
灯诗
篇一:妙趣横生的谜语诗
妙趣横生的谜语诗
王安石的两首谜语诗
王安石任宰相时,一位老木匠为他设计了一套宅院。老木匠拿来模型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看后频频点头,但又在模型的后花园墙壁正中处题了首诗: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老木匠思讨片刻,恍然大悟,立即修改了模型。王安石再看,果然更加满意。原来这是一首谜语诗,每句的谜底都是“门”字。意思是请老木匠在后花园加个门。怨妇诗
从前,有一个女子的丈夫离家三年不归。三载春秋,恶风扑门,冷雨敲窗。已到融融天气了,才想到窗纸早该裱糊了,可怜这痴情的妇女,巴心巴肠地悬望着京城里的丈夫,算计着他离家的时节,做着团圆的美梦。等啊,盼啊,盼来的却是一纸无言的嫌弃!四月将近五月初,刮破窗纸重裱糊;丈夫进京整三年,捎封信儿半字无。
这首诗谜面上写的一个怨妇,实际上隐射四位中药名:半夏、防风、当归、白芷。遗诗隐何物
从前,有一个被百般虐待的媳妇,在实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投井自尽了。临死前,她含泪在墙上写下遗诗一首:
他打我知道,背后有人挑。心中明似镜,为的路一条。
这四句诗,既表明自己清白无辜,又是一则物谜:隐射灯笼。
比喻贴切的谜语
二人乘舟,触景生情,打一谜语,谜面是一首优美的词:
在娘家,绿发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经历了无数**。休提起,提起来珠泪洒江河!这条谜语,既借一个封建社会里受尽压迫女子之口,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也维妙维肖地对谜底(竹篙)作了形象的描绘。
数字谜语诗词
下面三首谜语诗词,从内容上看都是情诗,其谜底都是隐射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相传,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在她丈夫变心后曾巧制了一则《断肠谜》,以抒发她怨恨绝决之情。
下楼来,钓钩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以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乾隆曾写过一首数字谜语词:
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侬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直心话,欲罷不罷,吾把口来压!论文字交情不差,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得奴力尽手又乏,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
此词中,“下”去“卜”是“一”,“天”不见“人”是“二”,“王”“无一”是“三”,繁体字的“罷”去了“能”是“四”,“吾”去了“口”是“五”,“交”不要“差”(乂)是“六”,“皂”去了“白”是“七”,“分”去了“刀”是“八”,“抛”去了“力”和“手”(扌)是“九”,“思”去了“口”和“心”是“十”。
郑板桥的铜壶诗
郑板桥弃官后,一日来到扬州字画社,恰逢一些文人墨客正饮酒助兴。此时,他又渴又饿,见屋内木炭炉上的一把铜壶里水已翻腾,便伸手提壶要冲茶。忽听一阵哈哈笑声,众雅士中的一位长者道:“新来的先生请听着,想喝茶不难,要知我们有个规矩,喝前须赋诗一首。请以你手中铜壶为题,若赋得好诗,莫说是茶,即便是酒也由老身包了。”
老者话音刚落,郑板桥微微一笑,即吟道:
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众文人一听目瞪口呆,当众人得知此人是郑板桥后,都拱手相敬。
咏伞谜语诗两首
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送得郎君归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诗中“语”谐“雨”,“情”谐“晴”。
害了相思病,身体瘦如柴。巴得团圆时,不觉泪满腮。
有好酒卖
明朝时代,海南出了一个状元,叫伯畴。人称“海南才子”。
有一天,他路过一家酒店门口,店主央求他为酒店赐个吉利。伯畴微笑自若,握笔在手,略思片刻,然后大笔一挥,写下了七绝一首: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人们都在啧啧称赞伯畴的诗句优美,却有人大喊道:“不,不但优美,你们看,'一轮明月挂半天’,不正是'有’字吗?'淑女才子并蒂莲’,分明是'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是'卖’字无疑。”
“呵!有好酒卖!”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招牌谜
从前,有一店铺的招牌上写道:
月挂半边天,嫦娥伴子眠,酉时天下雨,读书不用言。
招牌挂出后,人们都争相观看,故而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招牌的谜底也是:有好酒卖。
字谜诗
何人经商出远门,河水奔流不见影。千柯木材火烧尽,百舸争流舟自沉。谜底是:“可”字。
艄公考举子
乾隆年间的一天,有十几名举子赶到黄河渡口,准备渡河,正赶上黄河涨大水,无人摆渡。举子们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正在焦急之际,忽见从岸边芦苇丛中划出一条船来,船头站着一位老艄公。他把小船靠到岸边问明情况,就对举子们说:“我可以送你们过河,不过,有个条件,我先出个字谜请各位猜,猜中者,立即上船过河,分文不收;猜不中者就请拨马而回,再苦守三年寒窗吧!”
举子们听罢,都觉得这有何难,就请老艄公出谜。老艄公念道:
半边有毛半边光,半边有味半边香,半边吃的山上草,半边还在水里藏。
瘵子们听罢,全傻了眼。这时,正在渡口附近洗衣裳的两位姑娘“噗哧”一笑说:“这么多的举子,连一个普通的字谜也猜不中,真是一群蠢才!”
老艄公听了哈哈大笑说:“听口气,你们能解开这个字谜,何不说出来。让秀才们也长长见识。”两位姑娘推让了一阵,一位年龄稍小一点的站起来,念道: 水里游鱼山上羊,东拉西扯配成双,一个不吃山上草,一个不会水中藏。
老艄公听了说道:“这群书呆子,干脆回家抱孩子去吧,免得浪费盘缠。”说着就舞动双桨,向黄河对岸划去了。字谜底:鲜。
以谜破谜
据说,秦少游打一木工用具谜给苏东坡猜: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光线,天下邪魔不敢当。东坡假装猜不中,说:
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秦猜不中,告诉苏小妹,小妹说:
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牵纤去,归时摇橹还。
秦又猜不中。小妹说:“我的谜底就是你的谜底,你的谜底就是大兄的谜底。”这时少游笑而始悟,谜底都是木工用的墨斗。七谜共一物
七人参加会计培训班,晚上猜谜娱乐。七人所作谜语分别是:
五男二女分家,打得纷乱如麻,欲问何时了结,直到清明方罢。
古人留下一座桥,一边多来一边少,少的要比多的多,多的反比少的少。长方院子一墙隔,上下分下两群鹅,多的不过五个整,少的一个顶五个。顺着念,会计经常用,倒着念,主意没拿定。
一只宝盒巧又巧,盒中不满百粒珠,要是仔细算一算,千千万万没法数。远看一本书,近看一窝竹,盘盘一下猜不中,请你再读十年书。
竹做栏杆木做墙,只关“猪”来不关羊,三个小子来捉猪,吓得猪儿乱打撞。七人谜语出完,大家异口同声道:“咱们是不谋而合,三句话不离本行啊!”原来谜底都是算盘。
词女之夫
宋代文坛名士赵明诚,一次外出归家后闷闷不乐,食欲不振,形体日渐消瘦,父亲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梦中见一人对我言道: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麻除草麻,芙蓉开新花。
他的父亲听了大笑,猜出儿子说的是“词女之夫”四个字。因为赵明诚认识女词人李清照,双方一见钟情,但在封建社会里婚姻是不得自由的,因而忧郁成病。他父亲当即允了这门亲事。
篇二:灯谜诗会主持人词
鹤然文学社灯谜诗会主持人词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知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民间风格浓郁的文字联想游戏。他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历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那么我们文学社今天为大家准备的灯谜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就需要靠各位对这灯谜游戏的精通度和你个人的运气了。
在活动开始之前,由我将本活动的相关事宜告知各位。
一、本活动共设谜语400多条
二、在活动教室的入口处有号码单,拿到号码的请你保管好 自己的号码,我们将参与活动的人分成十个人一组按顺序进入教室进行猜灯谜,每个人从“易”纸箱答起,答对方可继续答墙上的题,答错,视为闯关失败,退出赛场。答题多者为胜。
最后,工作人员将猜灯谜者所答所答灯谜的数量进行统计,进而设置相应的一二三等奖项,一等奖:2名,奖品有校级证书,钢笔,二等奖4名,奖品有校级证书,记事本;三等奖7名,校级证书、洗衣粉。
我们的活动规则很简单
1、在活动开始之后,不得使用高科技辅助答题。例如,手机
2、竞猜选手之间不得互相交流,不能和现场工作人员进行讨论。为保证本活动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如发现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可举报。将取消相应选手参赛资格。
活动即将开始,现在让我们用掌声有请我们的指导教师赵伟斌老师讲话。
接下来我们隆重的请团委老师屈老师讲话
现在,我宣布,鹤然文学社灯谜诗会,现在开始!请1到10号选手做准备。
我们的灯谜诗会将要接近尾声了,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本活动,感谢新梦手工社团的帮助,感谢各位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更感谢团委老师和指导老师对本活动的大力支持,最后我们请李东同学为我们唱首 大家欢迎、、、现在我宣布,鹤然文学社灯谜诗会到此圆满结束!篇三:灯谜诗会(1)活动计划
一、活动主题:灯谜诗会
二、活动意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大众参与活动的形式,让每个人体会中华文字文化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活动目的:为了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实践与动脑相结合,从而不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目的。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参赛对象: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全体学生
七、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月
日,了解奖品所需资金,确定题量和奖品数目。
月
日,手机灯谜及安排工作人员。
(2)前期宣传,月
日,张贴宣传海报,班级宣传,登记报名人数。
(3)活动布置,在黑板两侧高一点位置悬挂两个灯笼,增强活动气氛。用绳子将装有灯谜的气球串联一起,再将气球放在墙壁上固定,将难易程度不同的三个红纸箱放在讲台,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在纸上写下答案,有工作人员负责答案校对,(4)设两处兑奖点,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八、活动具体操作
1、在墙上拉上根绳子,适量就好,不易过多。
2、在绳上粘贴二十个灯谜
3、对每个气球编号
4、猜谜者扎破气球、记录答案,气球里的谜题答对后,谜面后面的数字,指示下一灯谜的位置,可选择继续答题。
5、工作人员对照手头的答案纸,判断正误,如果正确划去该答案,并赠给猜谜者一个小玩具
如果错误,工作人员收回谜面,交给另一个工作人员重新粘贴到绳子上
6、每条绳子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维持秩序和补充空缺的迷题活动参与者在参加活动前,先在旁边教室统一等候,随机每五人一组,进入活动教室,活动参与者由“易”纸箱答起,通过方可选择“中”、“难”纸箱或墙壁上气球里灯谜,答题多且对者,胜利。酌情颁发一二三等奖项,并颁发奖品。
九、主办单位:鹤然文学社
十、(1)活动负责人:朱京杰、李传材
(2)活动现场布置及结束清场负责人:李小茜、高鑫王寒、王佳、张诗萌、郑丽娜、何明、宫博文、(3)、张贴谜语条、礼品摆放、收库:毛彦彦、杨竹青、周薇、陈贺、朱雅词、杨正坏、才世敬、倪淼、刘璐
(4)答案公布处:刘美芳、朱红、邓立雪、杨朝霞(5)兑奖员:侯春娜、王静、(6)礼品发放员:高玉红、董红柳、杨积昭、张博文
(7)活动现场内秩序维护
十一、奖品设置:
(1)以小礼品为主
(2)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奖项
奖品参考:
洗衣粉,软抽纸,可乐,果粒橙选。
十二、活动规则:
(1)采取自由猜谜方式,参与者将心中的谜底及相对应的
谜语序号写在自带纸上(要求写清班级姓名)交给对谜处的的负责人,如谜底正确,对谜处负责人给猜谜者发放奖品。
(2)本活动遵循诚信为本的原则,当进入本活动后,就禁
止使用任何通讯工具,一旦发现违纪现象,将取消其参与资格。
(3)本社现场工作人员,在活动进行中,禁止与活动参与
者进行闲聊或泄漏谜题答案。
(4)答过“难”纸箱的参与者方可获得奖项,答满十道题,并且正确也可获得二等奖。
十三、活动内容
1、所有社团成员需当天下午15点前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2、15:00宣布活动准时开始。
3、活动期间,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灯谜兑奖及礼品发
放工作。
4、秩序维护员负责维护好现场秩序。
5、活动结束,工作人员做好现场情结及其他收尾工作
十四、各项物品、准备:灯谜条、红纸箱,气球、彩带等。
十五、注意事项:
1、秩序维护成员须维护好活动现场秩序,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活动准比工作需提前做好,工作人员需准时集合,避免活动现场混乱。
3、灯谜兑奖及礼品发放需专人负责。
4、做好活动的收尾工作和现场清洁。
鹤然文学社
第二篇:关于元宵节作文:赏灯诗
关于元宵节作文:赏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
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第三篇:【古代读书诗】谢宗可《书灯》
古代读书诗赏析
书灯
[元]谢宗可
唔咿声里漏初长(1),愿借丹心吐寸光(2)。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芸编清逼兰膏暖(3),花尽时粘竹汗香(4)。明日金莲供草制(5),几人风露在秋堂(6)。
【注释】
(1)唔咿:拟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清焦循《忆书》卷六:“曾祖父少懦,日咿唔於书塾中。”(按,这个出处比“唔咿声里漏初长”迟得多。)漏:古代计时的一种工具。
(2)丹心:指灯芯。寸光:指书灯发出的光亮。
(3)芸编:指书籍。芸,香草,置书页内可以辟蠹,故称。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可以点灯。《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容备些。”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
(4)花:指灯花。竹:竹简,代指书籍。竹汗香:犹言书香。(5)明日:即他日。金莲:灯名,指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綯)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宋张元干《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草制:草拟制书。
(6)秋堂:秋日的厅堂。常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唐聂夷中《秋夕》诗:“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仍学。”
【简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四库全书》总目收其《咏物诗》一卷,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诗。相比其他诗人偶尔写那么一两首来说,谢宗可可称为写咏物诗的专业户了。
这首诗咏的是书灯,也就是读书灯。对读书人来说,书和灯关系密切,有多少著名的读书故事都是围绕“照明”这个读书要素来说的。匡衡凿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苏颋吹火、陆佃映月、王冕僧寺夜读等,这些刻苦攻读的特点在于获得照明的条件,由此可见,灯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了。这首诗就围绕灯与读书来写。
“唔咿声里漏初长”,幕布一拉开,就是一个读书人读书到深夜的镜头,紧接着,书灯就出场了。它说我“愿借丹心吐寸光”。“丹心”实指灯芯,因为它忠心为主人服务,所谓“丹心可鉴”。“心”“芯”同音,因此历来就有“心”“芯”谐音双关的用法,著名的就有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例子。“寸光”即灯发出的光,说“寸光”指灯光微弱,从诗所运用的第一人称来说,也含有谦逊的意思。
“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这是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句子。徐雁《雁斋主人的读书灯》极为欣赏这两句诗,认为“‘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的名句早已熔化成为中国读书人清贫自持、宠辱不惊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学术篇章历劫不废且能日臻其皇。” 徐雁先生看得深刻,从读书灯的功效看到了读书人的品质。我以为这两句诗写的是读书灯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格,它自诞生以来就帮助读书人清清楚楚看书,它的一生都为读书人写文章而照耀。它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想到红烛精神。“芸编清逼兰膏暖,花尽时粘竹汗香”两句写读书灯伴读书人读书的感受。“芸编”指书籍。芸,香草,置书页内可以辟蠹,故称。“清逼”是说清气逼人。“兰膏”指灯油。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可以点灯。“兰膏”有幸伴读书人读书,因而感到温暖。当然,油灯在燃烧时就会产生热量,“暖”是自然的。但是把“暖”理解为书灯的内心感受更为贴切,诗本来就用了拟人的手法。“花”指“灯花”。“竹”指“竹简”。古代书用竹简写成,竹子加工时用火烧烤,会有水分渗出,称为“汗”。文天祥《零汀洋》:“留取丹心照汗青”即此例。元时已用纸张,“竹”代书籍。“竹汗香”也即书香,这个“香”自然也是书灯闻到的。这句是说,灯火烧尽了还带着书香。
“明日金莲供草制,几人风露在秋堂”。这两句诗是对读书人前途的猜想。“金莲”是“金莲华炬”的简称。《新唐书·令狐綯传》:“(綯)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读书成功的到朝廷做大官,为皇上草拟制书,有皇上的金莲华炬照耀。还有几个人在秋日的厅堂继续攻读课业,受着风露的侵袭。秋堂,指秋日的厅堂,常用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韩愈《短灯檠歌》也说:“风露气入秋堂凉。”可能是受韩愈诗的影响,“秋堂风露”成了常用来描写读书轻寒的诗歌意象,如宋·莫蒙《江城子》:“秋堂风露月初弦。”宋·邓有功《贺刘掞赴召史馆校勘》:“秋堂风露声唔咿,青灯一点昏两眵。”宋·史弥宁《怀白石》:“秋堂风露夜沉沉。”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是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咏物诗中常用的手法。诗人在这里抓住读书人和读书灯的密切关系,写出书灯对读书人的贡献,表现出对书灯的礼赞。
(朱福生)
【作者简介】
谢宗可,《四库全书提要》说:“宗可自称金陵人,其始末无考。相传为元人,故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录是编於《戊集》之末,亦不知其当何代也。”其中多是不确定的话语,籍贯“金陵人”系“宗可自称”,生活年代“元人”则是“相传”。
网上有《关于〈永和本萨天锡逸诗〉》一文谈到:“元人以咏物诗名於世者为金陵人谢宗可,其生卒不详。有集行世曰《咏物诗》。清人顾嗣立於《元诗选》中称:‘宗可金陵人,有咏物诗百篇传於世。汪泽民题其卷。’汪泽民《谢宗可咏物诗叙》云:‘本朝金陵谢宗可为咏物诗数百篇。’”《谢宗可咏物诗叙》,汪泽民作于元至正癸巳,即公元1353年。
《元诗选》二集卷21载舒逊《和谢宗可霜华花雾尘诗三韵》,两人或者同时。舒逊字士谦,号可庵,绩溪人,舒頔弟。舒頔(1304~1377),其弟舒逊的出生时间当略后于其兄。因此说成“元末明初”,应该没有问题。
网上能查到谢宗可生平简历:“谢宗可(约133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金陵人。生卒年及生平全不可考,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按,“元文宗至顺初”即“1330年”,两句重复。此说尚未查到出处,姑存疑。
(朱福生)
【资料】
《四库全书》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 △《咏物诗》·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元谢宗可撰。宗可自称金陵人,其始末无考。相传为元人,故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录是编於《戊集》之末,亦不知其当何代也。
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於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於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於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於隶事。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苏轼、黄庭坚之譬喻奇巧,皆挺出众流。其馀则唐尚形容,宋参议论,而寄情寓讽,旁见侧出於其中,其大较也。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鸯、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当世。而宋代谢蝴蝶等,遂一题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夸,不必缘情而作。於是别岐为诗家小品,而咏物之变极矣。
宗可此编,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诗。如不咏燕蝶而咏睡燕睡蝶,不咏雁莺而咏雁字莺梭。其标题亦皆纤仄,盖沿雍陶诸人之波,而弥趋新巧。瞿宗吉《归田诗话》曰:“谢宗可百咏诗,世多传诵。除《走马灯》、《莲叶舟》、《混堂》、《睡燕》数篇,难得全首佳者。”其说信然。然四诗亦非高作。顾嗣立录其四十首,又摘其警句二十联。其中如《笔阵》之“怒卷龙蛇雾泣,长驱风雨鬼神惊”,则伤於粗豪;《螳螂簪》之“鬓雪冷侵霜斧落,低压翠裳空”,则伤於凑砌。特以格调虽卑,才思尚艳,诗教广大,宜无所不有。元人旧帙,姑存之备一体耳。《归田诗话》又曰:“曩见邱彦能诵宗可《卖花声诗》一诗,百咏中不载。盖性既喜此一格,则随事成吟,非作此一集而绝笔。”彦能所诵,殆出於此集既成之後欤。
第四篇:诗歌《灯》
灯
隆正鹏
静谧的夜
为你点一盏星灯
照亮夜空的一隅
不要害怕黑夜
至少还有依稀可见的几点疏星
在微微地跳动
不用费尽地驱散黑暗
只需轻轻地拨亮星光
第五篇:灯(教案)
高敏慧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性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
二、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鉴赏语言的含蓄性。教学重点:
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
鉴赏语言的含蓄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一样,拥有崇高的威望,他就是巴金。
请大家谈一下你所了解的巴金。
师明确: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抽查上节布置的作业:
巴金19岁时发表一首《黑夜行舟》的小诗: 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儿罢!
注:这首诗是据他乘船出川时的感触写成的。请大家谈一下对这首诗的看法。师明确:诗中虽然流露出几分人生之旅的寂寞无奈,但对“红灯”的亲近向往之情跃然纸上。从那时起,巴金就点燃了这盏“心灵之灯”,引照着漫漫人生路,追求光,追求热,歌颂太阳,歌颂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巴金先生的“灯”的心灵世界,去探索一下巴金先生的人生理想之路。
二、时代背景
学生阅读《资料2》
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
三、导学生研读文章,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
《名师设计》上说本文的思路是: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请大家对这种说法进行补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思路:
眼前灯(1—4)→回忆灯(5)→眼前灯(6—8)→联想灯(9—11)→回忆灯(12)→眼前灯(13)
四、鉴赏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而不直露,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请同学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并讨论它们的含义。教师举例:
第一段,说明“噩梦”“窒闷”“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 “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
2、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的含义。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安慰。
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它是爱的象征,真善美的标志。
4、第十三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