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小英雄故事

时间:2019-05-13 06:4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今小英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今小英雄故事》。

第一篇:古今小英雄故事

孙叔敖

叔 敖是 战

时的小

雄。孙

叔 敖 少

时家境 贫

寒,母子相依为命,苦度荒年。十三岁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

草丛中。遇见一条大蛇,长着两个脑袋。此巨毒蛇比鹅蛋还粗,好几尺长。孙

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听乡里人传说人见双头蛇要被毒死。可是,自己逃

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双头毒蛇依然存在,乡里人再上山来,遇见此祸害

岂不是也要死掉吗?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为乡里人除此祸害。

孙叔敖砍了一根双杈树枝,迈步登上山来寻找双头蛇。那双头蛇听得脚步

声,双头坚立恶视来人,张开大嘴形似吞食,探头猛扑过来。孙叔敖跨步往上

冲,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手举着双杈树枝引逗双头蛇大嘴,右手高举砍柴

板斧,猛剁双头蛇。左腿离蛇太近被蛇尾紧紧缠住,疼痛难忍。经过一场人与

双头蛇的搏头,终于将双头蛇砍死在山坡上。孙叔敖挖了一个坑,将剁死的双

头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

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

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

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

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

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

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

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

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xiǎozhēncháyuánzhānggā

小抗战时期,生

侦察

员洋张嘎

淀的小男孩

张嘎kàngzhànshíqīshēnghuïzàibáiyángdiàndexiǎonánháizhānggā

活在白yǔwãiyīdeqīnrãnnǎinaixiāngyīwãimìngwâileyǎnhùzàijiā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

亮,奶奶yǎngshāngdebālùjūnzhēncháliánzhǎngzhōngliàngnǎinaiyīngyǒng

勇dìxīshēngzàirìjūndecìdāoxiàãrzhōngliàngyěbâidírãnzhuāzǒu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辛,找

亮也被敌人抓

上了一名

走。gǎzilìjīngjiānxīnzhǎodàobālùjūndāngshàngleyīmíngxiǎo嘎子历经艰侦察

到八路军,当察

小zhēncháyuántāpâihãzhēncháyuánluïjīnbǎozhíxíngrânwubiǎoxiàn员。他配合侦

员罗金保执

行任务,表

现dãyǒnggǎnjīzhìdàngǎzibìjìngháishìyīgâhuïpōtáoqìdeháizi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朋友胖

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斗

中,他缴tāyǔxiǎopãngyǒupàngdūnshuāijiāoshūleháibùjiǎngdàolǐqùdǔ他与小胖pàngdūnjiādeyāncōngzàiyīcìzhàndîuzhōngtājiǎohuîledírãnyī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枪,竟偷偷把枪

获了敌人一zhīshǒuqiāngjìngtōutōubǎqiāngcángjìnlelǎoyāwōlǐmãiyǒu支手

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

侦shàngjiǎowãigōngdǎdírãngǎnglïutāfângmìngjìnchãngzhēncháshí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

察时bâibǔdāngbùduìgōngdǎgǎnglïushítāshâfǎzàilǐmiànfànghuǒ被捕。当部队攻打岗里应外合,全

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

火,lǐyìngwàihãquánjiāndírãnjiùchūlelǎozhōngshūyětìnǎinaibào歼敌人,救出了老

叔,也替奶奶报

枪lechïuzhàndîujiãshùhîugǎzibǎcángzàilǎoyāwōlǐdeshǒuqiāng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4 zhǔdîngnáchūláishàngjiǎoduìzhǎngzhângshìxuānbùbǎshǒuqiāng主动拿出来上

缴。队

式宣布把手

枪fāgěitāshǐyîng发给他使 用。

ãrtïngtuántuánchánghǎiwá

儿童

海娃

zhâgekàngrìxiǎoyīngxiïngdegùshìfāshēngzàihuáběikàngrì这个抗日小

雄的故事,发

生在华北抗日长

海娃每边

天gēnjùdì根据地。12岁的龙一面放suìdelïngmãncūnãrtïngtuántuánchánghǎiwáměitiān

门村儿童

放yímiànfàngyángyímiànfàngshàojiānshìzheqiánbianpíngchuān羊,一面

哨,监视着

川dìlǐdírãndejùdiǎnyìtiānpàolïulǐdeguǐzijìnshānqùqiǎng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粮中食了,只队长剩

山去抢liángshilezhīshângxiàmāoyǎnsīlìnghãjǐgâguǐzibīngmínbīng

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

兵zhōngduìzhǎnglǎozhàohuàleyīzhānggōngdǎpàolïudelùxiàntúbìng老赵画了一张

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

长。

封xiěleyīfēngxìnzhǔnbâibǎtājiāogěibālùjūnzhāngliánzhǎng写了一封信准老

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lǎozhàobǎsîngxìnderânwujiāogěileãrzǐhǎiwáhǎiwáyīkànxìnfēng赵把送信的任务交面

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

重shàngmianchālejīmáozhīdàoshìshífēnzhîngyàodetāgǎnzheyìqún上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

要的,他赶着一群

沟里yángzuîyǎnhùsîngxìnqùlemãixiǎngdàohǎiwázàishāngōulǐ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碰

到,海娃在山

拴pângshàngleguǐzitālíngjīyídîngbǎjīmáoxìnshuānzàile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

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娃受lǎotïuyángdewěibalǐmánguîleguǐzixiǎoduìzhǎngyílùshànghǎi

长。一路上

海wáshîujìnlezhãmïshēnyâhǎiwáhǎobùrïngyìcïngshuìdãxiàngsǐzhū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

睡得像死猪6 yíyàngdeguǐzidetuǐfãnglǐliūlechūláitāgǎndàoyángjuànlǐ一样的鬼子的腿小

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

圈里,面xiǎoxīndìbǎjīmáoxìnqǔlexiàláiyìkǒuqìpǎolejǐlǐlùhîumian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wěijūnyězhuīláilehǎiwáyîubâitāmenzhuāhuíqùtābǎguǐzidàidào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

峭的山坡,枪leyītiáoshānlùshàngguǐzideluïmǎbùnãngpádǒuqiàodeshānpō了一条山路海娃乘打hǎiwáchãngjīpīnmìngwǎngshānshàngpáyùpáyùyuǎnguǐzikāiqiāng机拼命

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

疼拉开嗓子喊给了张

连dǎzhînglehǎiwádeshǒuhǎiwárěnzhetãnglākāisǎngzihǎn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 bālùjūnshūshūhǎiwábǎjīmáoxìnjiāogěilezhāngliánzhǎng

长。

刘 胡 兰

yuánmínɡliúfùlán

liúhúlán原 名 刘 富 兰,1932年 10月 8日 出 生 于 山 西 省

mǔqīnzǎowánɡ

fùqīnliújǐnɡ

niányuèrìchūshēnɡyúshānxīshěnɡwénshuǐxiàndeyíɡèzhōnɡnónɡjiātínɡqiānxùqǔhúwénxiùwéiqīzìɡǎiwéizìjǐ文 水 县 的 一 个 中 农 家 庭。母 亲 早 亡,父 亲 刘 景 谦 续 娶 胡 文 秀 为 妻。胡 文 秀 将 刘 富 兰 名 中 的 “富 ”dexìnɡshìhú

cónɡcǐɡènɡmínɡliúhúlán

jìmǔjī

húwénxiùjiānɡliúfùlánmínɡzhōnɡdì字 改 为 自 己 的 姓 氏 “胡 ”,从 此 更 名 刘 胡 兰。继 母 积 极 投 身 于 妇 救 会 工 作,并 非 常 支 持 刘 胡 兰 参 加 革

mìnɡjítóushēnyúfùjiùhuìɡōnɡzuò

bìnɡfēichánɡzhīchíliúhúláncānjiāɡé命。

liúhúlánsuìshànɡcūnxiǎoxué

suìqǐcānjiāértónɡtuán

nián 刘 胡 兰 8岁 上 村 小 学,10岁 起 参 加 儿 童 团。1945年 10月,刘 胡 兰 参 加 了 中 共 文 水 县 委 举 办 的 “妇 女 干 部 训 练 班 ”。学习了 一 个 多 月,回 村 后 她 担 任 了 村 妇 女 救 国 会 秘 书。1946年 5月,刘 胡 兰 调 任 第 五 区 “抗 联 ”妇 女 干 事 ;6月,刘 胡 兰 被 吸 收 为 中 共 预 备 党 员,bìnɡbèidiàohuíyúnzhōuxīcūnlínɡdǎodānɡdìdetúɡǎiyùndònɡniánqiūɡuómíndǎnɡjūndàjǔjìnɡōnɡjiěfànɡqūfùnǚɡànshiyuè

liúhúlánbèixīshōuwéizhōnɡɡònɡyùbèidǎnɡyuánnǚjiùɡuóhuìmìshū

nián

yuèliúhúlándiàorèndìwǔqū

kànɡliánbùxùnliànbānxuéxíle

yíɡèduōyuè

huícūnhòutādānrènlecūnfùyuèliúhúláncānjiālezhōnɡɡònɡwénshuǐxiànwěijǔbànde

fùnǚɡàn并 被 调 回 云 周 西 村 领 导 当 地 的 土 改 运 动。

wénshuǐxiànwěi 1946年 秋,国 民 党 军 大 举 进 攻 解 放 区,文 水 县 委

juédìnɡliúshǎoshùwǔɡōnɡduìjiānchídòuzhēnɡshànɡshāndānɡshí决 定 留 少 数 武 工 队 坚 持 斗 争,大 批 干 部 转 移 上 山。当 时,刘 胡 兰 也 接 到 转 移 通 知,但 她 主 动

zhèwèiniánjǐn

suìdenǚɡònɡchǎn

mìmìfāliúhúlányějiēdàozhuǎnyítōnɡzhī

dàntāzhǔdònɡ

dàpīɡànbùzhuǎnyíyāoqiúliúxiàláijiānchídòuzhēnɡdǎnɡyuán要 求 留 下 来 坚 持 斗 争。这 位 年 仅 14岁 的 女 共 产 党 员,在 已 成 为 敌 区 的 家 乡 往 来 奔 走,秘 密 发 动 群 众,配 合 武 工 队 打 击 敌 人。

yúnzhōuxīcūndefǎndònɡcūnzhǎnɡshípèihuáidìsònɡqínɡbào

wéiyánxīshānjūnpài

nián

yuèdepèihéwǔɡōnɡduìdǎ

dírénzàiyǐchénɡwéidíqūdejiāxiānɡwǎnɡláibēnzǒudònɡqúnzhònɡ 云 周 西 村 的 反 动 村 长 石 佩 怀,为 阎 锡 山 军 派

liánɡpàikuǎn粮 派 款、递 送 情 报,成 为 当 地 一 害。1946年 12月 的

chénɡwéidānɡdìyíhài8 一 天,刘 胡 兰 配 合 武 工 队 员 将 其 处 死。阎 锡 山 匪 军

nǎoxiūchénɡnùyìtiānliúhúlánpèihéwǔɡōnɡduìyuánjiānɡqíchúsǐjuédìnɡshíshībàofùxínɡdònɡ

yánxīshānfěijūn

yuè

yántā恼 羞 成 怒,决 定 实 施 报 复 行 动。1947年 1月 12日,阎

liúhúlányīnpàntúɡàomìérbèibǔ

niánjūntūránxíjīyúnzhōuxīcūn军 突 然 袭 击 云 周 西 村,刘 胡 兰 因 叛 徒 告 密 而 被 捕。她 镇 静 地 把 奶 奶 给 的 银 戒 指、八 路 军 连 长 送 的 手

sānjiànbǎoɡuìde

jìniàn

bálùjūnliánzhǎnɡsònɡdeshǒuzhènjìnɡdìbǎnǎinɑiɡěideyínjièzhijuànhézuòwéirùdǎnɡxìnwùdewànjīnyóuhépǐnjiāoɡěijìmǔhòuwēibī绢 和 作 为 入 党 信 物 的 万 金 油 盒--三 件 宝 贵 的 纪 念

bèiqìshìxiōnɡxiōnɡdedíréndàizǒu

liúhúlánzài品 交 给 继 母 后,被 气 势 汹 汹 的 敌 人 带 走。刘 胡 兰 在 威 逼 利 诱 面 前 不 为 所 动,被 带 到 铡 刀 前 眼 见 匪

jǐɡèrén

nùwènyìshēnɡ

wǒzǎɡèsǐ

fěijūnhēlìyòumiànqiánbùwéisuǒdònɡ

bèidàidàozhádāoqiányǎnjiànfěijūnliánzhálejiào军 连 铡 了 几 个 人,怒 问 一 声 :“我 咋 个 死 法 ?”匪 军 喝 叫 “一 个 样 ”后,她 自 己 坦 然 躺 在 刀 座 上。刘 胡 兰 牺 牲 时,尚 未 满 15周 岁。

shànɡwèimǎn

zhōusuìyíɡèyànɡhòu

zìjǐtǎnrántǎnɡzàidāozuòshànɡ

liúhúlánxīshēnɡshí

第二篇:古今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

清初,陈居官至闽浙总督。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临终时仍身着粗袍布履。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把自己应得的三万两银子全部用于修复炮台等公务。任闽浙总督期间,应得的银两也分文不取。他常说:“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之所以贪污妄取,都是因为奢侈挥霍,取用无度,不能节制。我初任知县时,一钱不取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就是因为重视节俭。”康熙皇帝称赞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

李以俸外为赃

清朝人李(音jiào)刚做官时对家人说:“为官者除公家俸禄,任何所得都是不应该的。你们切忌贪取一文一物。”县衙内有两株桂花树,他对家人说:“这也是公家的财物,不可采摘。”有一次外出,仆人在路旁摘了一个桔子,李斥责他坏了规矩,命令他照价赔偿。李做了三年知县,因为上司向他索取贿赂,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辞去了官职。临行时,老百姓恋恋不舍,哭泣相送。

郭琇洗心戒贪欲

康熙年间,任湖广总督的郭琇为官清正,但他在做江苏吴江县令时,恋于游玩山川,处理疑案不慎,还有贪污问题。江南巡抚汤斌准备上书弹劾,郭琇猛然惊醒,他求见汤斌,发誓痛改前非。被获准后,郭琇回吴江让人用清水把县衙内外和自己的居处洗刷一新,显示他洗心革面的决心。他说到做到,从此日夜辛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任御史、总督时,他不仅自己清廉不贪,而且胆量过人,敢于揭发朝廷大臣的不法行径。那些结党营私、背公纳贿之徒都非常怕他。他也因此成了康熙年间的刚正名臣。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自带大米菜干办案的法官--连平县隆街法庭副庭长谢顶义清正廉洁的故事今年5月26日中午,一名请求判决离婚的男子硬将1条香烟和100元钱送进房间,谢顶义发现后追了出去,但没有追上,下午,谢顶义就把香烟和现金交给我,由我退回给当事人。“前日中午,连平县隆街法庭庭长叶发佑在讲述谢顶义”肩扛天平、头顶情义"的故事时这样说。

谢顶义是连平县隆街法庭副庭长,从事审判工作14年来,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忠于法律,廉洁办案。而生活中的他却过着清贫的日子。

谢顶义生于陂头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任民办教师,1978年考上惠阳师专,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90年夏从金中小学教导主任任上转行到陂头法庭任书记员,由于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工作成绩突出,一年后被提拔为助理审判员,1994年晋升为审判员,今年4月被任命为副庭长。

连平县人民法院政工科科长钟昌纯说:“从没听说谢顶义有接受当事人请吃和受贿、索贿的言语,但反映他依法办案、认真调解的事却很多。”据钟昌纯介绍,1997年,贵东蒲洞有人起诉当地某水电站施工时侵占了他的山地,毁了他的林木,要求补偿。谢顶义赶路30多公里进山勘察现场,得知原告是江西大吉山矿工时,又翻山越岭走路10多公路,查户口证实山主不是农民,也非林农,对该山地没有使用权,于是劝他撤了诉。被告谢某为了酬谢法官,先说请吃饭,后提出送一条香烟,但谢顶义什么都不接受。从山村走出来的谢顶义,熟悉农村,体恤农民,了解下层的疾苦和艰难。他半路改行当法官,图的不是捞好处,而是可以凭借法官的威严,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农村发展。因此,谢顶义办案讲情义、重证据、求效率。为了核实证据的真伪,他经常独自一人、带上干粮前往现场勘察或找证人核对。自1991年4月担任法官至今,审理案件600宗,结案率100%,其中调解结案率达82%,且没有一宗超审限,判决的案件仅有7宗上诉,但无一被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谢顶义说:“我是凭良心办案,从不冤枉任何一方。”

谢顶义一家7口,经济上十分贫穷,但他宁愿自己辛苦,从来不以案件牟取私利。谢妻是家乡一所小学的临时炊事员,工资只有300多元,谢顶义的薪金也不超1000元。夫妻俩靠着微薄的收入,供养着年逾八旬、体弱多病的父母和人到中年、耳聋嘴哑的弟弟,供缴着两个儿子上大学。为了弥补入不敷出的家庭开支,谢顶义和妻子坚持耕种水稻、种植蔬菜。上班时,他是个威风凛凛的法官;脱下法官袍,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2年6月4日,陂头法庭被撤销,谢顶义接受组织安排,调到相距71公里的隆街法庭上班。陂头至隆街没有直通班车,要在县城转车。考虑到一是方便办案,二是节省车费,谢顶义开着一部陈旧的摩托车来来回回。每个星期日傍晚,他带足5天的大米和菜干,从陂头赶赴隆街上班;要是当日未能成行,他一定在星期一一大早起床赶路。自己做饭、吃住在法庭的他,夜晚哪儿也不去,不是看书看电视,就是琢磨案情。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现代几则廉政小故事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廉洁。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廉洁小故事

主编:邹立健

2011.03 目录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1

2.刘少奇的廉洁故事„„„„„„„„„„„„„„„„„...3

3.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5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6

6.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7

7.唐朝宰相卢怀慎 „„„„„„„„„„„„„„„„„„..8

8.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10

9.父子清廉 „„„„„„„„„„„„„„„„„„„„„..11

10.常恩多 „„„„„„„„„„„„„„„„„„„„„„11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 赵博 „„„„„„„„„„„„...12

12.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12 13.“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 „„„„„„„„„„„„„„„..13

14.刘伯坚:“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 „.14

15.董必武:人民公仆 党的“老牛” „„„„„„„„„„„„..15

16.海瑞巧治胡公子„„„„„„„„„„„„„„„„„„„.16

17.古代廉吏佳话四则 „„„„„„„„„„„„„„„„„„17

18.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18

19.导弹司令--杨业功 „„„„„„„„„„„„„„„„„„..19

20.回忆伯父周恩来 侄女秉德话“反腐” „„„„„„„„„„„28

21.牛玉儒: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产„„„„„„„„„„„„30

22.一张借条 „„„„„„„„„„„„„„„„„„„„„„..34

23.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 „„„„„„„„„„„„„„„„..37

24.历史家训重廉洁 „„„„„„„„„„„„„„„„„„„39

25.焦守云自述:父亲焦裕禄的生前身后事 „„„„„„„„„.41

26.包公的千古魅力 „„„„„„„„„„„„„„„„„„„.48 27.林则徐拒贿拾遗 „„„„„„„„„„„„„„„„„„„..51

28.一只“胖信封”的故事 „„„„„„„„„„„„„„„„„..52

29.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59

30.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6

4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

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2.刘少奇的廉洁故事

1942年麦熟的时候,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高个子、约莫三十来岁的干部。这干部到村后,每天晌午,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逢着熊老爹没事,他就唠家常,还帮着熊老爹薅草。日子久啦,比一家人还亲。熊老爹心里可乐呵呵的,逢人就夸,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熊老爹正在摘黄瓜、刨小葱,忙得团团转。这干部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起摘,一起刨。待把菜弄好了,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说是菜钱。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两手一推,说:“同志啊!你这就见外啦。自己种的,还能说要钱?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别说你来拿,俺送也得送给你呀!”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就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儿,只好拿着莱走了。

到了傍晚,熊老爹想吸袋烟,摸着烟袋里有卷东西,不像烟丝。掏出一看,嗨,还不是那票子!熊老爹气又来了,冲着他老伴说:“这个人,他高低给钱,我高低不收,他又把钱放在我的烟袋里啦!” 说着,就要给送回去。大娘说:“别啦!天不早啦!再去抹黑碰门的,惊动人家。明儿待他来看报,再给他不得啦?”这老爹才把票子叠了又叠,放进贴肉的小口袋里。可巧,打从这天起,熊老爹在家等了一天、两天、三天,但再也不见那干部来看报了。到了第四天,熊老爹等不及了,就出门找去。才出门,就见村上三个一堆儿、五个一圈儿地谈得正欢。老爹上去一打听,都说那干部就是刘少奇同志。三天前就走啦!

这一下,可把个熊老爹乐坏了。他一口气奔回家,捏着那一卷票子,对老伴说:

“你晓得这卷票子是谁的?——刘少奇同志的!” 当下,熊老爹就叫老伴给他小褂上缝个口袋,缝在左襟靠胸口的地方。他把票子装在小口袋里,袋口又别了根儿别针。

打从这天起,熊老爹那件褂子再也不离身了。干活热了,别人对他说:“老爹,热啦,把褂子脱了吧。”

熊老爹说:“我不热,我褂子上有宝贝。”累了,别人对他说:“老爹,累啦,歇会儿干吧。”

熊老爹说:“我不累,我褂子上有宝贝。”这卷票子就一直靠在熊老爹的心上,从没离开过。

3.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05年1月29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4.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5.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6.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7.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在出按江西期间,3年时间就昭雪冤狱数百人,黎民百姓称之为“于青天”。后又出巡河南、山西等地,体恤民间疾苦,变革害民弊政,远近称颂。离职之时,山西、河南吏民上书请留于谦者以千数。

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古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没成想后来英宗重登皇位,十分怨恨于谦,以“意欲谋反”为由,将于谦判处死刑。行刑那天,几万市民沿途泣立,与这位忠良诀别。于谦遇害后,遗体由子女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于谦遂与岳飞天天相向而望。

就当时来看,于谦对“土木堡之变”的态度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全国精锐之师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为了取得抗敌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为帝。旧帝尚在,拥立新君,而宫廷矛盾早已很深,这些于谦当然也很清楚,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英勇反击,也许大明江山将丧失大半;如果没有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严正宣言,蒙古人也不会轻易将英宗放回。但是,在矛盾复杂的封建朝廷,于谦的挺身而出与一腔耿直,却将他卷入了一场皇室争夺权位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所以,于谦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却没有保得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

8.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至于这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9.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10.常恩多

常恩多原任国民党百十一师师长,后于重病中率部起义,•病逝前一天将部队交给了党和人民。他一生廉洁清苦,家庭陈设就象一家普通老百姓。在南通驻防时,•居室只有一床一桌,每天吃的是高梁米饭、菠罗叶饼、小豆腐等东北乡土饭食。在他病危嘱托后事时,不提妻子和孩子,•却关切地询问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后越狱逃走的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地下党员万毅什么时候回部队。他把仅有的60•元钱送给了服待他一年多的徐文斌,又把一套呢军装送给跟随他19年的副官刘唱凯。除去伴随他多年戎马生涯的一条旧军用被和一条旧军毯,他没有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任何财物

11.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 赵博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12.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13.“坚强的老战士”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湖南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后任校长。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他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徐特立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68年11月病逝于北京。

14.刘伯坚:“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题为《带镣行》的诗是革命烈士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在冯玉祥部任政治部部长。离开冯部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28年,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回国到中央苏区,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底,参与领导和指挥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并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他在狱中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华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15.董必武:人民公仆 党的“老牛”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1975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6.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17.古代廉吏佳话四则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为会稽太守,居官清廉,“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颇有政声。在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钱赠宠,宠一再婉言谢绝,最后终因盛情难却“为人选一大钱受之”。故时人誉之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明朝范景文,万历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工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等要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并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6个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迹,于是,获“二不尚书”的美称。(《明史》)

三汤巡抚清朝汤斌,顺诒进士,任江宁巡抚时,“澄请吏治,江南北无一物不得其所”,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在生活上安于清贫,一日餐,常以豆腐汤佐食,因而百姓送他一个“三汤巡抚”的雅号。(《清吏稿》)

四知先生后汉扬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到夜间,王密以十金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震厉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地退出。时人因此称其为“四知先生”。(后汉书·杨震传)五代清卿隋朝袁隶修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50余年,始终以清贫为本,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绵。为此被称为“五代清卿”。并载入清史。

18.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19.导弹司令--杨业功

苍山凝重,绿树低垂。

一枚枚导弹静卧在崇山峻岭之中,蓄势待发,等待着一位共和国将军的口令。

2004年7月2日,在弥留之际仍发出“出发”口令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生命之树永远定格在了第59圈年轮。

41年的军旅生涯,从东南到西北,他把心血与足迹洒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士兵到将军,从一名农家子弟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把生命与忠诚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当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日益壮大,当沐浴在幸福阳光下的人们仰望和平天空的时候,将永远铭记这位为我军现代化事业建立突出功绩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使命重如泰山

入夜,东海某海域。

一枚新型导弹呼啸着划破夜空,迅疾的弹影掠过遥远的距离,准确命中海上的目标。

1995年夏,我新型导弹部队以这种方式首次公开亮相。国际军事界立刻为之震动:“这意味着一个令人生畏的重大突破。”

那年,时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奉命组建我军第一支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新型导弹旅。受领任务时,他庄重地立下“军令状”:“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极大信赖。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发誓:坚决完成任务,决不给党和军队丢脸!”从此,杨业功几乎把身家性命全都交给了创业重任。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正式成立。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一代代官兵艰苦创业,这支我军最年轻的现代化兵种,已发展成为现代化作战的拳头部队,不仅是我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而且成为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

这支新型导弹部队的诞生,使第二炮兵部队如虎添翼。

创业维艰,不辱使命。杨业功率领部队在一张白纸上开始描绘新型导弹部队的构想,以一种现代战争的军事理念,打造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精锐之师。

那段时间,杨业功上阵地、下部队,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他的“全日制”工作让一些年轻的同志都感到吃不消。他对所有工作都要求准确无误,唯独自己的吃饭、休息和回家时间,从未准时过。他有一句讲了不知多少遍的口头禅:“少说空话,多想办法,多干实事,多出成绩!”

基地参谋长高津回忆说,那一年的冬天,部队开赴西北某地开展一系列低温条件下的试验性训练。在零下近30摄氏度的戈壁沙漠上,杨业功带着严重的感冒连续15天跟班作业。有两次试验归来,一进宿舍就瘫倒在地。但他严令身边的同志,绝不许“泄密”。

最终,杨业功和战友们以一次干脆利落的实弹打靶,把上级“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的命令,变成了现实。从此,我军又多了一块“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盾牌”。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了基地司令员岗位。又一个艰巨的使命落在了杨业功的身上。他满怀激情:“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是一个兵,一个像导弹一样为神圣使命勇往直前的兵。”

“司令员经常加班到凌晨才回家,好几次我靠在沙发上睡着了,都是首长把我叫醒的。”公务员郭化雄眼含泪光地回忆。

“我们有幸承担重任,绝不能让党和人民失望。要完成艰巨的任务,只能靠艰苦奋斗。”旅长周亚宁对杨业功这句饱含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话记忆颇深。

“他的时间不是以小时来计算,而是以分钟来计算。”机关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以杨业功的工作效率和时间合计,他每年所完成的工作量几乎达到正常情况下的两倍!

瞄准世界一流

和平,对于中国军人是一个神圣的字眼。

作为共和国高级军事指挥员,杨业功思考的是,把自己的部队锻造成保卫祖国安全、捍卫祖国和平的坚强盾牌。

杨业功告诫部队:“只有从全局高度确立打赢标准,瞄准世界一流抓战斗力建设,才能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的铁拳头。”

为干一流,他带头学成了“导弹通”。

杨业功没上过大学,是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但他几十年好学不辍,终于使自己成为远近闻名的专家型人才。搞训练,重要的操作岗位他都能亲自教学和示范作业;抓教学,对新型导弹的关键技术他能“一口清”。

走进他的家中,看不到什么像样的家具,却有满满几柜子书。那些有关导弹技术、现代战争、指挥艺术、战争筹划方面的书籍上,写着大量的阅读注记。几十个笔记本,记载着百万字的心得。他撰写的《谈如何保持第二炮兵长久的实战能力》、《局部战争与导弹部队》,引起军队高级机关的重视。

为干一流,他盯着前沿锤炼部队。

每当国际上爆发军事冲突,杨业功都要立刻提醒官兵们密切关注,组织大家研讨战争中导弹运用的事例,吸收借鉴先进战法,寻找应对措施。杨业功还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导弹部队的相关情况整理出来,列出几百项“先进指标”,让大家经常琢磨、谋求超越之道。

官兵们说,虽然部队没有参加过实战,但每天都生活在实战氛围中。

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杨业功引导官兵确立起“三个服从”(服从武器装备最高性能、服从应急作战最高要求、服从长期备战最严标准)、“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快反作战、有利于不间断指挥、有利于战场生存、有利于首战制胜)的观念,使战场12个要素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为干一流,他敢冒风险大胆地闯。

2000年,基地某旅确立了全系统、全要素、全员额、全程序、全装备训练的目标。这在二炮部队还是头一次。不少人忧心忡忡。因为训练动用装备越多,风险就越大。

压力面前,杨业功第一个表态:“我支持。出了问题我负责!”

由于缺乏经验,第一次按“五全”标准训练就出了意外:夜间紧急出动中,一辆装备车因路基过软发生侧倾,差点酿成事故。上下哗然。

杨业功没有责备部队。他亲自组织深入调查,带领官兵对所有训练细节进行严格推敲,每个环节都精心筹划和实施,终于使各课目训练圆满成功。

导弹发射代价昂贵。国外军队一般以电脑模拟组织训练。由于与野外训练的感受大不相同,真正有战斗气氛的模拟训练实际上难以实现。杨业功开始行动了。他带着技术骨干研制成功“缩小比例模拟弹”,并且亲自编写了相应的操作规程,使部队能够以极低廉的成本进行发射练习,破解了一道世界性难题。

在此基础上,他又大胆创新,组织部队圆满完成了二炮历史上第一枚常规导弹的发射及弹体回收任务。

杨业功亲自组织参与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还在建国50周年大阅兵中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他魂牵梦绕的部队战斗力快速提升。

从严锻造铁军

这是一次平常的训练。某单位的导弹发射车“对号入座”地进入上次训练位置。现场指挥员以目测方式确定了前方定位线。赶到现场的杨业功发现这个问题,就问道:“测试精确吗?”

“差不多。”指挥员回答。“差不多是差多少?重测!”

杨业功把部队集合起来,当场进行逐项检测,并运用数学模型计算了远程打击结果:原本高精度的新型导弹,竟然打到了毫无意义的地点。官兵们为之震动。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高技术部队更要有特别严谨的求实态度。否则会给战争胜利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杨业功语重心长。

求胜先求实。“什么是真正的制胜之道?务实、求实、落实!”杨业功反复强调。

经过一番调查,他在全旅干部大会上一脸凝重地提出了“高技术部队靠什么生存”的思考题,并且指名道姓地一口气列举了10多个方面的“虚浮”事例,要求大家对比反思。热烈讨论之后,全旅形成共识:务实、求实、落实应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杨业功特别强调精细促落实。每次接收重要装备,他都带着技术骨干亲自点验。与装备有关的一个纸片、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一个细小的标识,都必须弄个清清楚楚。在汇总数据时发现任何误差,都要亲自核对个明明白白。

2002年8月,他在一个单位参加某项工程的验收调试。发现直接关系导弹命中精度的基座有问题。经过精确测定,误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杨业功坚决要求打掉重建。有人说这个基座是个预备项目,一般情况下用不上,这点小误差没多大关系。杨业功一听就火了:“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导弹?知不知道什么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知不知道战争中没有一般情况?”

连珠炮式的反问使大家猛醒。“精密、协调、准确、严谨”的建设和训练思想随之更加深入人心。

杨业功抓落实有一股狠劲。为选择两个阵地点位,他多次徒步翻山越岭数十公里,到实地去审查备选阵地的各项条件。有一次中途遇到倾盆大雨,一脚踩滑,差点掉下陡峭的山谷。同志们看他两条腿都划伤了,建议他在原地休息,让其他同志代为考察。但杨业功二话没说,坚持带领大家完成了全部实地勘察。为保证工作落实的力度,他每年蹲在基层的时间都超过100天。

曾经因抓落实不力受到杨司令员批评、又因改正彻底受到杨司令员表扬的某旅官兵,一说起老首长的求实作风,就特别激动:“他做人做事最讲实在,赏实罚虚过得硬!”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无私地面对事业,才显共产党人的本色”。这是杨业功在党课教育中谈出的心得体会。

基地的官兵公认:杨业功是个廉洁自律、公正处事,甘守清贫、任劳任怨的好领导。然而更能验证他无私品格的,是在生死考验的最后关头。

2003年11月,杨业功一生中最沉重的日子。他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时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十二指肠腺瘤癌变。

此后的几个月,杨业功仍像一往无前的勇士,奉献着最后的人生。

他要完成国防科技大学的学习计划。进医院时,他就带着学校发的书本。他趴在病床上一边学习,一边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毕业论文。

他请求把电话接到病房,还像上班一样指挥着部队的建设。每当听到基地的同志说到某项工作已经通过严格的考核、阵地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最高标准时,他总会高兴得放声大笑。

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要求加大饭量。面对他皱着眉头大口吞咽饭菜的场面,陪护人员忍不住转过身悄然落泪。他们知道,司令员是想身体尽快好起来,早日回到部队。

2004年春节前夕,经过杨业功再三恳求,医院同意他回部队养病。此时,他的体重已经从70公斤减到58公斤,原本合体的军装显得空空荡荡。

这年春节,正值部队执行一项重大任务。大年初六,他不顾劝阻拖着病体参加常委会,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并主持制定作战方案。从二楼到四楼只有40多个台阶,他却走得非常艰难,大口喘气,直冒虚汗。身旁的同志要抬他回家休息,可他却大发脾气:“我的任务还没完成,你们想让我死不瞑目吗?”

“是军人,倒也要倒在战位上。”杨业功语气坚定。

杨业功没有倒下。他时时刻刻牵挂着导弹部队的建设。就在他去世前的13天,基地某旅旅长陈楚华接到一个电话。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杨司令员从病房打来的!杨业功向他询问阵地建设情况,又在电话中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他一定要组织好即将到来的达标考核。

杨业功没有倒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背靠床头,一边输着液,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写着述职报告,把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留给基地“班子”,把最后的眷念留给朝夕相处的战友:“„„病魔只能摧垮我的身体,摧不垮我的钢铁意志。一旦病好,我还要和战友们一起战斗在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

基地政委迟志江赶到医院,看着满脸汗珠与病魔搏斗的战友,热泪纵横。等杨业功缓过劲来,却只是微笑着说:“老迟,你看我啥时候能回部队呀?”

2004年6月9日,二炮领导前来看望。杨业功用尽力气所讲的全都是如何加强导弹部队的建设。如果他有最后的遗言,那就是:“为导弹事业献出这把骨头,我无怨无悔„„”

杨业功走了。在最后时刻,他喊着“出发”这个微弱却坚定的口令走完了自己的辉煌人生。围在他身边的官兵无不泣泪成声。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右手,用庄严的军礼为共和国将军送行。

在基地设置的告别灵堂,一名战士送来的挽联上写着:“你把忠魂留在了阵地,你把忠诚留给了祖国,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官兵们仿佛看到,杨业功率领着部队又一次向阵地出发了――他的生命在阵地中永恒。

20.回忆伯父周恩来 侄女秉德话“反腐”

提起反腐倡廉这个“两会”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不禁忆起伯父周恩来,感慨地说:“那时候‘腐败’哪里会成为一个话题呀,全国人民都在兢兢业业不计报酬地刻苦工作。伯伯个人生活非常刻苦,从不贪图享乐,而且对自己和亲人要求极为严格,身边的人连托情的话都说不出口。”

周秉德回忆起“文革”中,她丈夫的姑父、著名新闻人范长江被划为“黑帮”,姑姑沈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之女)找到自己,希望能向总理转交一封信,救救长江。周秉德却不敢接这封信,因为总理有一条家规:任何家人不得参与公事。得知此事后,周总理夸赞了侄女秉德的做法。回想当时的情形,周秉德说:“我知道伯伯的脾气,如果托情,本来可以办的事也不许办了。”

疏者宽亲者严的伯父

周秉德和弟弟妹妹,从小就是这样在伯父的严格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周秉德本在北京工作,后随军人丈夫奉调各地,当丈夫沈人骅被调回京时,她自己却不跟着一起走,一定要按程序等丈夫抵京后向上级申请调令,获准后才动身。即便如此,周秉德回京后到西花厅看伯父、伯母时,周恩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调回北京,是不是因为你是我侄女的缘故?”邓颖超连忙在一旁提醒:“别忘了秉德还是军人家属,要随军的。”

类似的事情,周秉德的弟弟妹妹也都经历过。一九六一年,二弟秉钧面临高考,理工科很棒的他想报考清华大学,同时也参加了空军招飞行员的考试。伯父周恩来问秉钧的志向,他便将考清华和招飞的情况说了。周恩来听后说,希望他如果招不上飞行员就服兵役。因为当时农村自然灾害严重,为了让农村劳动力充足,周总理主张从城市征兵。二弟很愉快地接受了伯父的建议,没有报考大学,而是当上了飞行员。

同样是当兵,五弟秉和、六妹秉建一九六八年分别到延安农村和内蒙草原插队,两年后由于表现突出被举荐入伍。正当兄妹二人兴冲冲地向伯父报喜时,周恩来却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他们脱下军装,回到农村。否则别人看到他们都参军了,也不会安心留在农村。于是,刚当了两个月兵的兄妹俩又回到了农村。周秉德将往事一一道来,微笑着说:“伯伯就是这样,疏者宽,亲者严,不仅是对我们这些孩子,连伯母也不例外。”

伯父和伯母的君子协定

新中国建国之初,就有人提出让邓颖超进入政务委员会,但周恩来不同意。邓颖超索性与周恩来订了个君子协议:二人不在同一部门工作。于是,邓颖超到了全国妇联。周秉德一连举出很多伯父严格要求伯母,自觉降低待遇的事例。甚至直到周恩来总理去世后,邓颖超才得知一九七五年自己就被推举为人大副委员长,而在丈夫的干预下没有实现。

说完往事,周秉德深有感触地说:“反腐倡廉在当今不仅仅是靠号召学习谁来解决的,而应从机制和制度上寻求解决。象伯伯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境界不是所有人心甘情愿去学和能轻易学来的。”

众“女儿”亲情唤妈妈

已经从中国新闻社副社长职位上退下来的周秉德,不但没闲下来反而更忙了。今年二月四日是伯母邓颖超的百年诞辰,全国各种纪念活动非常隆重。周秉德愉快地忙碌着,最让她难忘的是纪念邓颖超诞辰百年文艺晚会《永恒的妈妈》中,几位当年受邓妈妈照顾的华发老姐妹讲述各自对邓颖超独特的称呼:“七妈”、“小超妈妈”、“好妈妈”、“大乐妈”、“爱妈妈”、“邓妈妈”、“姨妈”、“干妈”„„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呼唤,倾诉着对这位伟大“母亲”无尽的思念。

21.牛玉儒: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产

25岁当公社党委书记,32岁拥有副厅级职衔.48岁任省部级高官——牛玉儒最清楚,手中不断加重的权力该怎么用。

2004年8月14日.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消息传来,老百姓扼腕痛惜。

谋事不求官

1996年11月。牛玉儒从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的位子调任包头市长。这是一次“平调低任”。人们纷纷议论和猜测:犯错误了?领导不喜欢了?他却不以为然。

当时国企改革和社保事业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包头有很多企业不愿意交社保金、养老金。牛玉儒说.在保障民生问题上不能患得患失.并采取有力措施,使企业的社保养老金收缴从过去不到50%提高到93%。曾任市长助理的道尔吉说.“这个人正直啊,他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中从来不回避矛盾,敢负责。”

到2000年9月.包头市完成的居民楼房建设面积相当于前46年的总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当年获评“迪拜国际改善居

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并在200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与牛玉儒共事十几年的任亚平说,只要给他一个岗位,他就非常珍惜手中的权力,“他总是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

用权于民

2003年4月的一个傍晚,呼市新世纪广场.一位中年人招手上了王玉海的出租车。“他让我随便走,我以为是外地人呢。”王玉海说。他说是新来的市委书记。他问我哪条路最堵车,道路应该怎么拓宽?

“牛书记抓城建不搞花架子,他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来装点。”从包头起就与牛玉儒共事的孙建华说。

牛玉儒的骨灰从北京运回呼市那天.清晨6点有不少市民等在路边;葬礼那天下着雨,出租车司机、退休工人等3000多市民自发赶来,聚集在吊唁厅门外。

牛玉儒曾被亲戚视为“绝情”:步步升迁,他从未用手中的权力给家人谋过利。他的5个兄妹除了二妹在包头.其余都在通辽老家。两个妹妹和妹夫先后下岗。

“伯乐相马”的标准

牛玉儒从不隐晦自己的用人原则:手脚干净,想干事,能干成事。他对干部的任用标准也是从“事”上看起。北京支援内蒙古的博士团成员张伯旭现任呼市挂职副书记。曾任北京市电子办副主任的张伯旭.原本是到呼盟挂职当副市长,却被牛玉儒“截流”了。牛玉儒说要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与乳业、电力鼎足的呼市支柱产业.张伯旭被牛玉儒的胆识所打动。很快,张伯旭与台湾建鼎集团洽谈,引进了初期投资20多亿元的汉鼎光电项目。预计明年投产,并在当年实现产值80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2004年4月26日.牛玉儒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等待手术。他要求节日长假期间手术,“可以少耽误点工作。”

8月10日.牛玉儒开始昏迷。他最后一次睁开眼睛是在一个早上.妻子谢莉在他耳边轻轻喊:“玉儒.八点半了,要开会了。”他竞猛地一动.睁大了双眼。

清廉家风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很多同志在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时深有体会地说,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牛玉儒为民谋利、清正廉洁的信念更坚定了。多少年来,牛玉儒为与他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在亲戚中却“六亲不认”。但身为老党员的父亲理解他:听说朱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

“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说:

“你叔叔在自治区当领导,让他说句话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

“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事情最终还是没办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不少老家的亲戚朋友听说牛玉儒当大官了,去找他办事,他总是婉言拒绝,然后让妻子好好招待,领他们上街逛逛,带上路费,送他们上车。

牛玉儒对每一个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了,不难为他了。

清廉家风源于家人的支持。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无论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做市委书记,牛玉儒家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是送礼的,家人劝其把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说;若是上访户在家门口等,牛玉儒就让爱人把他们让进来,沏茶倒水。妻子谢莉佩服丈夫那投入的工作热情,从不理解到理解,别人谈起焦裕禄、孔繁森这些公而忘私、忘我工作的典型,认为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时,她就会在心中默默地辩解:“有的,有的,真的有这样的人!”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港湾”,也是社会的“细胞”。父母的言谈举止,思想品行,随时都影响着子女。牛玉儒成长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固然与他个人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但与父辈的教育、亲人的理解、家人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任何一个家庭都要受社会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所以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与工作作风紧密相关。家风如何。也是表现一个领导干部党性的一个侧面。

经验教训向人们警示,家风不正,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欲壑难填。如胡长清、成克杰、李嘉廷、慕绥新、王怀忠之流,都与家风不正有直接关联。

时代和人民要求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还要有清廉的家风。牛玉儒同志的清廉家风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2.一张借条

交通局副局长姓名,单名一个“正”字,刚好同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同名,不过音同字不同,包副局长是正直的正,包公是拯救的拯。包副局长今年五十有三,再两年就要退下来了,目前老婆在司法局工作,儿子大专毕业后开了爿电脑公司,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相对安定。

上星期六下半天,包副局长同夫人从菜场买菜回来,走到家门口发现摆了一只小小的纸箱,虽然包装并不考究,但看得出来是一件礼品。作为一名勿大勿小的干部,包副局长也时时会收到一些礼品,但一般送礼品都是亲自上门,今日咋会来了个无名礼品呢?副局长拎起礼品盒一看,上面写着:包副局长亲收,落款是:内详。再拎拎份量,重顿顿。二夫妻把盒子拿到屋里,一时为难了:因为现在社会上五化八门事体经常有听得到,说勿定这只盒子是敲诈信、毒品、甚至爆炸品也有可能。讲到这里再来简述一下包副局长为人,从部队副营级转业到地方已经将近廿年,由于勿善于交际,不打麻将、不沾烟酒,勿上歌舞厅,所以连朋友也勿多,也有人分析其为了样样勿爱好,所以当来当去只能当副职。当副职其实也有好处,做勿了大主意,得罪人缺,也勿想啥好处,包副局长认为自己既然与历史上名官名字差勿多,在行为上也要差勿多,尽了一个共产党员本份,工作上也说得过去。现在眼眼叫弄出一只勿明勿白礼品盒,二夫妻商量以后决定等儿子小强回来再讲,现在后生总比上年纪人脑子活络。

等到儿子回家,天已经暗下来了,一家人作了周密安排,考虑到了各种可能,虽然包副局长没啥仇人,但不得不防。最后决定由包副局长亲自打开盒子,由夫人在旁边准备三条湿毛巾,万一打开是毒品用来闷嘴巴,儿子抱了一床被头,如果是爆炸品么准备扑上去。一家人准备妥当,副局长当过兵,一眼也勿紧张,只见其上前慢慢解开盒子,里面是一只小盒子,再解开,露出了黑色的一瓶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一瓶雀巢咖啡。再把咖啡打开里面掉下来二张纸条,一张是手写借条,上面写的:今暂借人民币现金壹拾伍万元,待后归还,借款人:包正。2006年4月4日。另外一张是打字条:包局:借条归还,借款一笔勾销,有关工程承包的事您看着办吧!我是谁您应该有数。

看着自己亲手写的借条,包副局长呆了,夫人也呆了,儿子更加呆了。因为包副局长最近正主管一个投标项目:投资二仟万修一条公路,三天后就要开标了,为了这次竞标,有关的十几个工程队想尽办法来打通关节开后门,因为这可能是包副局长任职期间所管的最后一个大项目,所以一些工程队也是脑筋动足,方法用尽。现在面对这张借条,包副局长在老婆、儿子复杂的目光中把自己关过了房间„„

三天之后,工程如期开标,由包副局长亲自主持,经过公开投标,一家名为“入云建筑有限公司”的单位中标,并且当场签约。会议结束辰光,包副局长请参加会议的有关部门领导、公证人员、其它工程队老板留步,作了一点说明,并且拿出了这张十五万元的借条:各位,这是一张看起来是我亲手写的借条,上面的金额是十五万,被借的单位就是刚刚中了标的入云公司,而且是4月4号下午三点钟的的确确在本市某工商银行用现金支付的。入云公司为了得到这笔业务动足了回扣的脑筋,违心愿地付出了十五万钞票,我看在座的许多老板在参加各类投标竞标时或多或少地也可能采用过种种类似的方法,好像现在这种做法大作!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就是我为啥收了回扣而且还堂堂皇皇把工程交给其做呢?这不是我贪脏枉法吗?勿是!这是入云公司配合反腐败立功,所受到的奖励!

原来自从那天接到莫名其妙的借条后,包副局长就对借条的来源产生了怀疑,因为其绝对没收过这笔钞票,更勿会出这种借条,当天就报了警,警方根据情况对所有参加投标的公司进行了调查,没一家公司承认有这回事,而且信誓旦旦讲,如果勿相信可以查帐。只有入云公司肯配合,而且提供有关依据,因为这家公司已经吃尽了这种非法竞争的苦头,这次警方一调查马上积极配合,很快查到了借条的来源。原来这借条出自包副局长儿子小强之手,其因为参加地下六合彩赌博,输掉了几十万钞票,无处可借时,就想到了老爸这颗摇钱树,人家都讲有权勿用过期作废,其根据自己对父亲笔迹的了解程度,采用模仿、复印、粘贴等手法,向有关参加投标的公司打电话要回扣,其也晓得这些公司即使付了冤枉钞票没中标也勿会话出来,因为还有下笔生意要做,勿敢交怨,这样既利用父亲名声收钞票,而又勿会出马脚,退一步讲即使被发现,父亲肯定也是拳头打出外,手板挽进里,没没落算了。想勿到小强这次如意算盘彻底破产,入云公司全部交待,包副局长大义灭亲,经过公安部门核实验证作案事实,小强电脑公司被查封,本人因诈骗刑事拘留,所有冒名非法骗来的资金,按有关规定赏还。

这就是:当代包拯,大义灭亲,共产党本色,廉政扬美名。

23.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24.历史家训重廉洁

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为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者屡见不鲜。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家训重廉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颇值得今天的为官者学习借鉴。

东汉的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个金饼,回家后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有志人不喝‘盗泉’水,廉洁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况拾到别人遗失的钱财呢?”乐羊子听了非常惭愧,马上把拾来的钱丢到野地里去了。乐羊子离家外出学习,刚去一年就跑了回来。妻子问其原因,乐羊子说:“想家啊!”妻子听了就拿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布从一根丝开始织到一寸,从一寸织到一丈、一匹。今天如果中途割断这机上的线,那就前功尽弃了。学业如果半途而废,跟这个道理又有何不同呢?”乐羊子受到了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七年没回家。乐羊子在外求学期间,他的妻子在家辛勤劳动,奉养婆婆。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年少得黄门侍郎要职。刘向及时写了《戒子歆书》教子为官。他引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引用齐顷公成功失败的故事,要求儿子牢记历史教训:“深处要职,在道贺声中,要保护清醒头脑,兢兢业业处理政务,建立功勋,切不可恃高官显位,骄奢淫逸,走一败涂地的道路。”

晋代的陶侃幼年丧父,家中贫穷,其母湛氏靠纺织供养他读书,并教导他结交比自己强的人。晋武帝晚年,陶侃在县里当小官,掌管捕鱼的堰。一次,他送给母亲一锅熟鱼,湛氏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在外当差,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是不孝顺,反而使我为你担心啊!”陶侃听了母亲的教诲,十分后悔,此后再也不敢占公家的东西。后来,陶侃成为一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与他母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南梁的徐勉曾任黄门侍郎、吏部尚书,权重位显,是南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父徐融也任过国相,可谓世为显宦。但他一直牢记古训,清廉正直,不用职权之便经营产业,甘居贫素。他认为给后人留下精神遗产要胜过万贯家财。他在诫子书中明确告诫儿子“以清白遗子孙”,教育儿子要继承清正廉洁的家风。“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籍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这则教子篇为世人所传诵。

唐朝监察御史李畲的母亲,做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差手下人把领的俸禄米送回家,他母亲让人把米量了一下,竟比应得的数量多出三石。她问为什么米多了,令使回答说:“给御史量米时照例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刮平的”。她问应付多少脚钱,令使说不收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付了脚钱,又把多的米送回去,并为此责备了李畲。李畲追查了管米仓的官吏,按法律问罪。各御史听说这件事,都感到很惭愧。

宋代的包拯以刚正不阿而闻名古今。他立下家法告诫后世子孙,书文立碑规定:“后世子孙凡做官的,若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人,活着不得入家门,死了不得葬到祖宗坟地。”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宋朝的欧阳修在《与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在公务面前要“尽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临难赴死,亦应勇为。并告诫侄子为官守廉,禁购官府的物品:“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常,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事,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事。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守此为戒也。”

历史上王吉休妇的故事广为流传。王吉年轻的时候在长安求学,东边的邻居家种了一棵大枣树,枝繁叶茂,伸到王吉家的院子里,王吉的老婆就从树上摘枣子给王吉吃。王吉后来知道了,非常生气,休掉了老婆。东邻听后,心中过意不去,砍掉了这棵树。邻里都称赞王吉的品行,编出了“东家有树,王阳好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歌谣。

历史上有个叫李际阳的人在外做官,家中的李母听说儿子居官不爱财,只为百姓服务,欣喜快慰之余写了《遗子弟书》。她用从古以来有志之士都是竭尽全力为别人服务的事例鼓励儿子效法先贤圣哲,继续廉洁奉公,兴利除弊,“更当勉力多为”,“只要认得理真,力所可为”,不要顾及外人非议而终止。她告诫儿子:“行后不见一信,某多疑人也,这番我心甚挂牵,不比往时。昨闻人云:尔不好钱,只是以身借人,似乎不得时人欣羡,我心窃喜,但恐非尔所及也。”在“千里为官只为财”的封建社会里,李母教子做官莫贪财,教子尽心公务,为民众多谋利的精神,实在难得。

25.焦守云自述:父亲焦裕禄的生前身后事

提及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一定会记起他那张双手叉腰笑盈盈地站在泡桐树下的照片。他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清晰而伟大。

今年是焦裕禄同志诞辰80周年。在此之际,笔者采访了曾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谈及父亲的生前身后事,焦守云是那样的动情,以下是她的深情自述。

父亲焦裕禄去世已经39年了。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我才11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在岁月的流逝中也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如今的我已是近天命之年的人了,每每回想起童年记忆中的父亲以及他和母亲之间的那种挚爱深情,总会在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那种对父亲的追思常常使我泪湿襟衫。

生活中的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父亲是山东淄博人,他身高180米,皮肤黝黑,说话幽默风趣。父亲虽然工作起来不要命,但却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生前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曾强烈地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当年,母亲就是循着父亲那悠扬的二胡声来到他身边的。就是现在,当我们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母亲还常对我们讲:“就从多才多艺这个角度来说,你们哪个也比不上老焦。”

父亲喜欢拉二胡,闲下来的时候,他拉二胡,母亲伴唱,其乐融融。父亲嗓音不错,又喜欢唱歌,解放初期搞土改的时候,父亲在歌剧《血泪仇》里扮演的男主角把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感动得泪水涟涟。1955年,父亲曾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每逢周末厂里经常举办舞会,父亲陪同苏联专家跳舞,父亲娴熟的舞技让外国专家们都赞叹不已。父亲的文笔很好,时常在报上发表文章赚些稿费来改善生活。就是后来他在兰考做县委书记时,许多文件也是他亲自撰写,并且他还经常指导通讯员写稿。

父亲的乐观、幽默是出了名的,即使在除“三害”最艰苦的时候,他依然的谈笑风生。他还善于编顺口溜来鼓舞大家,经常是不假思索就溜出一段令人发笑又让人奋进的段子来。至今,和父亲当年一起在兰考战天斗地治风沙的同事们,一提起父亲的幽默开朗,就让他们怀想不已。

也许是父亲留给母亲的印象太美好了。当初,饰演父亲的演员李雪健一走进家门,我母亲连连说:“不像,不像,这哪里是老焦的样子,他个子太矮,人也长得太胖,皮肤又太白了。”

听了母亲的话,李雪健急了:减肥!大白菜梆子一吃就是三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想到,李雪健很快就把自己减掉了二三十斤,化妆时化妆师又把他的皮肤给抹黑,摄像时也尽量把李雪健拍得个头显高一些。

李雪健也真不容易。当时的他曾对我母亲说:“我外形不像,就用心来演。”后来,他成功了,把一个焦裕禄演得感天动地,母亲也被感动了,直说:“雪健这孩子,也真难为他了。”李雪健也很激动,在“金鸡奖”、“百花奖”的颁奖仪式上,他动情地说出了一句大实话:“‘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很爱整洁。衣服虽旧,但清清爽爽。胡子虽然很浓但每日却刮得干干净净。但是当初李雪健塑造的焦裕禄,却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又憨又粗的印象:一袭破棉袄、一条破围布、胡子拉碴。母亲对此看不下去了,说:“老焦不是这样子。”剧组就赶快让李雪健换上一套干净的黑呢子制服,就连李雪健自己也觉得舒服一些了。

父亲生前爱吸烟,而且练就了一个绝活:就是讲话的时候,他可以让烟嘴在唇边自由滑动,这样可以抽烟、讲话、双手翻记录本三不误。后来有几位饰演我父亲的演员刻意模仿这个高难动作,都是欲学不能,只好作罢。

父亲去世很多年了,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鲜活的。他热爱生活却少有时间享受生活,他的生命如此灿烂却又如此短暂。他孝敬老人、爱妻子、爱女儿,却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憾,现在,我们家里甚至连张全家福都没有。

可恶的病魔选择了父亲后,父亲同病魔进行了坚强的斗争,他放不下兰考人民的“除三害”大业,病中的他仍坚持工作。他办公的时候,用一把刷子一头顶着肝部,一头顶着藤椅,时间长了,藤椅上顶出了个大窟窿!这把让千人万人落泪的藤椅,这把让江总书记都热泪盈眶的藤椅,至今仍保留在父亲的纪念馆里。

父亲去世前,向组织上提出的惟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兰考河岸上,我要看着兰考人民改变面貌。”由于种种原因,父亲的遗愿没有实现,他的灵柩安放在郑州烈士陵园。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发表,帮父亲实现了这一遗愿,父亲终于回到了他战斗过的兰考。迁坟这天,兰考县城万人空巷,人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父亲的墓地,悲痛的人们呼喊着:“老焦,你回来了。”

江总书记握住母亲的手,动情地说:“这些年你不容易,不容易啊!”

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啊!年迈的奶奶老年丧子,憔悴的母亲中年丧夫,我们姊妹6个幼年丧父,好像全世界的灾难都压在了我们的头上,而这些,全由母亲一个人咬牙挺了过来。为了父亲生前那份沉甸甸的重托,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母亲徐俊雅性格内向,沉默少语,做事从来不事张扬。但母亲有文化,有能力,任过兰考县副县长、县人大主任等职。她1950年与父亲结婚,两人共同生活了不到14年,父亲去世时,母亲刚刚33岁。

父亲的去世,使母亲的精神支柱一下子轰然倒塌。埋葬父亲的时候,她肝胆欲碎,几次往父亲的棺木上撞击,被身边的人死死拉住,我们姊妹几个连惊带吓,一个个围在母亲身边嚎啕大哭。过后,母亲常对我们说:“要不是为了老焦临终嘱托,我就随他去了。”

父母的感情很好,父亲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母亲心疼父亲,就把家务活全包了下来,在家里,她连一双袜子也没让父亲洗过。冬天天冷,为了让父亲多睡一会儿,母亲就把他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套起来,放在两层被子的中间焐热了再让父亲穿。父亲患病后期被病折磨得痛苦异常,母亲常常一个人躲到走廊上偷偷哭泣。父亲去世后的头几年,我们的日子是在母亲的泪水浸泡中度过的。

我们姊妹多,各自之间相差两岁,像阶梯一样紧挨着。当时最小的弟弟才3岁多,加上奶奶、姥姥两个老人,一家9口全靠母亲每月50多元的工资和上级给我们每个月13元的抚恤金艰难度日,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母亲为了给我们改善生活,到街上去买鸡蛋,鸡蛋贩子接过母亲递来的10元钱,说一下子找不开钱,你能不能在这里等一下,我换开钱就回来找给你,母亲信了鸡蛋贩子的话,就在原地等他回来,哪知,等了好久,却不见那小贩的踪影,母亲这时才知道上了当。回到家来,她伤心地哭了好几次,十元钱,在当时可是一大家人一星期的生活费啊!

那个时候,我们最怕过春节、也最怕清明节。父亲去世后,我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鞭炮没有欢笑的春节。那几年,每年的除夕夜,母亲都是流着泪包一整夜的饺子。大年初一给我们下完饺子后,她却不吃不喝地躺上一整天。我们心里清楚,母亲是在想念父亲啊!每到清明节,母亲手把着我们的小手给父亲扫墓的时候,她有几次哭得昏倒在父亲的墓前,不得不让人搀着她回家,那情景让每一个人都心痛。有时,哥哥没衣服穿了,母亲就流着泪把父亲穿过的旧衣服找出来,然后再用剪刀、针线把衣服改小,母亲边做活边流泪,有几次竟泪眼模糊得被针刺破了手指。在我的记忆里,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穿过。她始终牢记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

母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多年来,无论她住在哪里,她总是把父亲的遗像搬到那里,每日里总是看了又看,擦了又擦,就这样苦守着父亲。我们家离父亲的墓地很近,只要她在家里,一早一晚她总是到父亲的墓地上走一走,在我们做儿女的看来,她和父亲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倾诉。

母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每逢父亲去世周年纪念日时,儿女们会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纪念父亲。母亲每逢此时,都要开一个家庭会议,她经常给我们说:“你们要是做错了事,别人不会说你们是我徐俊雅的孩子,而会说你们是焦裕禄的孩子,所以,在

第三篇:英雄小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的话语。

秋天,鬼子又开始扫荡。一天雨来趴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他刚迈出门槛,就进来一个人。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随后听见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缸搬开,跑进洞里,小雨来赶紧把缸搬回原处。雨来刚到堂屋,鬼子就硬闯了进来。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他在敌人的引诱和严刑拷打下,坚强不屈,把敌人气得暴跳如雷,嗷嗷地叫,让拉出去枪毙。小英雄雨来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从河底游到远处。鬼子冲着河开枪时,雨来早就游远了。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有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可是王二小牺牲了。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在反击中,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冲锋都没成功。眼看就要天亮,如果在拂晓前还夺不下高地,不仅使已夺取的阵地重落敌手,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上甘岭反击战的胜利。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刘胡兰8岁的时候上村小学,1946年秋天,敌人突然袭击刘胡兰所在的村子,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敌人叫刘胡兰说出共产党躲在哪里,刘胡兰死也不说,最后她牺牲在敌人的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大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暗堡被炸毁了,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才19岁。

第四篇:小英雄故事

抗日英雄王二小,广为人知的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鬼子发现上当后,非常生气和惊恐,又看见王二小正准备逃走,就在王二小快要安全的一刹那,鬼子用枪打中了他,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鲜血的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大家把他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后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王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第五篇:英雄小故事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褐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康熙元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刘胡兰英雄事迹简介——(孙世涛转)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战斗英雄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队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碉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于身高,两侧护堤又是陡滑的斜坡,根本无法安放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撑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还不满19岁。·

舍身堵枪眼——黄继光英雄故事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突然奋力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故事演讲稿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13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1939年9月的一天,王二小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听远处传来枪炮声。他们看到一些逃难的老百姓,推着小车,背着包袱,搀扶着老人,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由北向南走进了上庄。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二小把牛托付给铁旦,和几个小伙伴跑进了村子。只听一个中年难民嚷道:“日本鬼子从张家口往这边打来了,你们怎么不跑啊?” 王二小一听日本鬼子来了,急急忙忙跑回家里。

日本鬼子真的打到上庄来了。

这天,天刚蒙蒙亮,日本鬼子一个中队开到了上庄村北头,中队长桥本拿望远镜朝村里瞅了一会儿,就下令开枪开炮。村里一下子像开了锅,子弹、炮弹一起飞进了村。好多房屋被炸塌了,着起了火,哭声四起。

二小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日本鬼子逼得逃跑了,妈妈又被活活饿死了。二小的心里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他默默地想,这深仇大恨一定要报!

突然,日本鬼子佐佐木一伙来到狼牙口村,却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圈里猪也没有,村子里静悄悄的。佐佐木发火了,问道:“八路的没有......老百姓、牲口......统统的哪里去了?”佐佐木收起了军刀,向二小问道:“你的小孩......你的.......怎么知道......” 二小沉着地说:“我天天在山上放牛,我怎么不知道!”

佐佐木狡猾地说:“你的.......小孩.......不骗人......”

在鬼子威逼下,王二小只好走在前面带路。两个伪军在后面紧跟着他。王二小东走西转,把鬼子兵领进了深山沟。远远的看见前面有一个山洞,二小指着说:“太君!你看,就是那个洞!八路军的伤员、粮食就藏在那儿!”

佐佐木逼着二小:“你先......进山洞......”

二小急忙钻进了山洞。鬼子们慢吞吞地跟着。山洞里的路二小很熟,他像一只小兔子,连走带蹦,把鬼子落在后面。左拐右拐,二小来到一个叫猫儿洞的地方,把身子缩成一条扁鱼似的钻了过去,气得佐佐木直跳,骂道:“中国小孩......狡猾......”说着,掏出手枪朝洞里开了几枪。二小早就钻出洞,飞也似的跑到烨树沟,大声对高主任和乡亲们喊道:“赶紧钻到洞子里,鬼子要来了!”

乡亲们安全转移,骑兵连把鬼子和伪军包围起来。

乡亲们把二小围了起来,高林山抱起了二小,大家都夸二小机智勇敢。高主任说:“孩子,是你救了乡亲们!”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只想着大伙儿,就没想到自己的危险。最后,在掩护八路军和乡亲们转移的时候被日本鬼子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光荣牺牲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在南河滩,八路军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乡亲们。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抗日英雄小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新华学校四年级一班的王莉元。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1937年7月7日的一声炮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争取独立、自由,走上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说的是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勇斗日本鬼子的故事。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小英雄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当时,凡是插鸡毛的信都是很重要的),于是他假装赶着一群羊以放羊为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日本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在一个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大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紧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从羊屁股上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很快,后面的鬼子追了上来,海娃又被他们抓了回去。他又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可是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这时,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痛扯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赶来的八路军消灭了日本鬼子,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八路军张连长,胜利完成了任务。

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克服一切困难,长大后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抗震救灾小英雄演讲稿

你们还记得吗,今年的5月12日,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地震发生后,灾区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救灾事迹,张春玲,今年13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3岁时的一次意外,让她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五根手指每根均只剩两节。在这次四川地震灾难发生之时,她不顾自己重度伤残之躯三次冒死返身救同学。获救的同学哽咽地称赞她是“美丽的小天使”。日前,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中,小春玲也是英雄少年的候选人之一。

地震发生时,正在宿舍里午休的张春玲和同学们被剧烈的摇晃惊醒,“地震了,大家快跑!”一声喊叫让宿舍炸开了锅,大家慌忙跳下床向外冲去。由于房间就在一楼,张春玲很快跑到了200米外的麦田里。这时,刚刚站稳脚跟的她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宿舍楼第三层重重地垮塌下来,烟尘顿时弥漫了校园上空。

“救命啊,救命啊„„”喘息未定的张春玲循声望去,发现同学苏小琴正被砖石压住,动弹不得。没有犹豫,张春玲踩着晃动的大地,趔趄着向苏小琴奔去。对于右手只剩下两根关节的张春玲来说,压在伙伴身上的石块像有千金重,倔强的小春玲就跪在地上用肩头顶开石块。随后,张春玲又咬紧牙关背起脚被砸断的苏小琴,跑回空旷的麦田。

救人心切的张春玲安顿好苏小琴后,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向垮塌的楼房冲去,一个被乱石砸伤的小男孩正在那里挣扎,当张春玲精疲力尽地把小男孩背到安全地带时,同班的杜艳梅又在废墟中向她呼救。

这时的宿舍楼已岌岌可危,随时有整体坍塌的危险。冲进去,等待张春玲的就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在险境面前,被钢筋瓦砾无数次划伤的张春玲再次迈开脚步,为救同伴她要豁出性命搏上一搏。在遍地狼藉的危楼内,张春玲顺着杜艳梅的哭声找到了她。张春玲一边安慰杜艳梅,一边和赶来的老师一起将挤在两块预制板中间的杜艳梅抬出。

晚上,同学们被转移到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其中的20多个受伤同学急需照料。老师人手不够用,懂事的张春玲就主动组织了10多个年纪大些的同学,和乡上赶来的赤脚医生一起给同学们喂药、喂水,细心的她还从学校食堂的废墟里挖出粮食,并找来一口锅为同学们熬起了稀饭。看到有的同学哭泣,13岁的张春玲像大人一样安慰起他们来,还掏出纸笔,给温家宝爷爷写了封求救信,然后念给大家听。同学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第3天,当救援部队翻山越岭徒步来到南坝镇石坎乡时,又累又饿的救人小英雄张春玲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地。

张春玲的这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故事演讲稿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13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50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为了纪念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学习和发扬王二小的革命精神,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沫源县上的一个小庄村,他英勇牺牲是在1941年9月16日,牺牲时年仅13岁。

1939年9月的一天,王二小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听远处传来枪炮声。他们看到一些逃难的老百姓,推着小车,背着包袱,搀扶着老人,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由北向南走进了上庄。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二小把牛托付给铁旦,和几个小伙伴跑进了村子。只听一个中年难民嚷道:“日本鬼子从张家口往这边打来了,你们怎么不跑啊?” 王二小一听日本鬼子来了,急急忙忙跑回家里。

日本鬼子真的打到上庄来了。

这天,天刚蒙蒙亮,日本鬼子一个中队开到了上庄村北头,中队长桥本拿望远镜朝村里瞅了一会儿,就下令开枪开炮。村里一下子像开了锅,子弹、炮弹一起飞进了村。好多房屋被炸塌了,着起了火,哭声四起。

二小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日本鬼子逼得逃跑了,妈妈又被活活饿死了。二小的心里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他默默地想,这深仇大恨一定要报!

突然,日本鬼子佐佐木一伙来到狼牙口村,却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圈里猪也没有,村子里静悄悄的。佐佐木发火了,问道:“八路的没有......老百姓、牲口......统统的哪里去了?”佐佐木收起了军刀,向二小问道:“你的小孩......你的.......怎么知道......” 二小沉着地说:“我天天在山上放牛,我怎么不知道!”

佐佐木狡猾地说:“你的.......小孩.......不骗人......”

在鬼子威逼下,王二小只好走在前面带路。两个伪军在后面紧跟着他。王二小东走西转,把鬼子兵领进了深山沟。远远的看见前面有一个山洞,二小指着说:“太君!你看,就是那个洞!八路军的伤员、粮食就藏在那儿!”

佐佐木逼着二小:“你先......进山洞......”

二小急忙钻进了山洞。鬼子们慢吞吞地跟着。山洞里的路二小很熟,他像一只小兔子,连走带蹦,把鬼子落在后面。左拐右拐,二小来到一个叫猫儿洞的地方,把身子缩成一条扁鱼似的钻了过去,气得佐佐木直跳,骂道:“中国小孩......狡猾......”说着,掏出手枪朝洞里开了几枪。二小早就钻出洞,飞也似的跑到烨树沟,大声对高主任和乡亲们喊道:“赶紧钻到洞子里,鬼子要来了!”

乡亲们安全转移,骑兵连把鬼子和伪军包围起来。

乡亲们把二小围了起来,高林山抱起了二小,大家都夸二小机智勇敢。高主任说:“孩子,是你救了乡亲们!”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只想着大伙儿,就没想到自己的危险。最后,在掩护八路军和乡亲们转移的时候被日本鬼子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光荣牺牲 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石头。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在南河滩,八路军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乡亲们。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讲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共产党,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 动摇。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 “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我们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小学课本上不是有篇文章叫《艰苦的岁月》吗?

一顿年饭

1947年快过旧历年时,邓小平率军来到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同行的有李先念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等,鄂豫皖军区的段君毅政委也陪同前来。

除夕这天,金寨县领导同志听说邓政委来了,县委书记领着一班人拿着慰问品——麻糖、花生、羊肉,还有一只鸡来看望邓小平,并要他收下老区人民的一片心意。但邓小平说啥也不收礼品,并问县委书记:“从哪里收罗来的这些好东西?” 县委书记说:“今天是除夕,乡亲们凑集了一点东西,来慰劳首长。”

“不行,”邓小平严肃地说,“群众生活够苦的了,这些东西原样还给他们!” 等县委书记走了以后,警卫员说把东西退回去,看你们过年吃啥?”

邓小平一边扇火,一边笑着说:“不要噘嘴嘛!哪有花钱买慰劳品的呢?我想你准有吃的东西,快拿出来吧!”

警卫员说:“只有几块麦饼,又冻又硬,还有一点枣子!”

邓小平笑着说:“你看,这不挺好嘛,把麦饼烤烤,就着红枣,蛮好的一顿年饭嘛!”

于是大家围坐火旁,嚼着麦饼,就着红枣,迎来了又一个新春!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著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著急地说。“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接著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前,一位叫许亨植的朝鲜人走上了东北抗日战场,他率领着抗日联军的勇士们英勇打击日寇,把自己的名字捐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

许亨植又名李熙山,1909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因其父参加朝鲜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义兵运动失败,于1913年被迫举家流亡中国东北,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9.18事变后,许亨植到滨县、汤原、庆城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1月起,先后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路军任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十二支队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军长兼第十二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领部队在哈尔滨东部地区与敌周旋,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许亨植还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积蓄了力量。在这个时期,他在庆城县(庆安县)指挥了十六道岗、八里川等多次战斗.1936年9月,许亨植带领部队奉命西征,来到庆城县十六道岗宿营。午夜,突然有两名老乡跑来报告,说有300多鬼子,有的骑马,有的乘汽车,从铁力方向围过来了。队伍刚集合起来,双方就交了火。因抗联部队处于平地,背靠欧根河,地形不利,许亨植派二团趟过河去,抢占了对岸山头,用密集的火力,打乱了敌人的马队,封锁了敌军步兵火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战斗从后半夜打到天明,又持续到傍晚,晚7点时,在山头火力的掩护 下,抗日联军向敌人展开了冲锋,到夜里10时击退来犯之敌。战斗中抗联部队伤亡十几人,但歼灭日军四十余人,并缴获了一部分枪支弹药。这次战斗的胜利,扩大了抗日联军的影响,当地一些群众积极报名参加抗日联军。1940年4月,许亨植率第三路军十二支队在庆城东南50里处的八里川,伏击日本开拓团,歼灭日本警卫兵20多人,缴获战马39匹和一些军用物资。

1942年8月1日傍晚,许亨植带领两名战士,返回庆城密营途中在青峰岭南坡少凌河转弯处露营,生火做饭,由于地势低洼且无风,炊烟不散,被南面四里处元宝顶山上的庆城“讨伐”挺进队发现,翌日早2时,挺进队50多人开始行动,设四道卡子,拂晓前包围了许亨植的宿营地,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许亨植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时年33岁。

解放后,庆安人民为纪念这位抗联英雄,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内为许亨植将军设立了纪念碑。纪念碑上记载了他的生平简历及抗联时期谱写的动人诗篇。每年,广大党员群众和学校师生都来到这里开展纪念活动,重温革命斗争史,缅怀先烈,增强爱国情怀。

<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聪明勇敢的男孩叫张嘎。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和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抓,因此悲痛欲绝,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鬼子的游击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张嘎缴了胖翻译的“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到了老鸹窝里。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张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在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张嘎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并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钟亮。战斗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张嘎,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枪。张嘎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

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权一腔热血洒太行

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到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军民。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 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下载古今小英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今小英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雄小故事

    抗震救灾小英雄演讲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地震发生后,灾区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救灾事迹, 张春玲,今年13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3岁时的一次意外......

    小英雄故事

    杨靖宇小故事 杨靖宇将军身高1.90米,是中国人里罕见的高个子;又因其语言天赋,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关东大汉。 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 “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

    英雄小故事

    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雷锋做好事常不留名,所以他一生做过多少好事已经无法统计。1962年8月15日雷锋逝世后,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

    小英雄故事

    雨来没有死 雨来的家在还乡河边上的芦花村。雨来最喜欢到还乡河里游水玩。每到夏天,雨来就跟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河里玩个没够。雨来的游泳本领最高。 雨来12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

    英雄小故事[范文模版]

    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中农家庭。 1945年10月,刘胡兰背着家人只身到汾河贯家堡村,参加了妇女解放培训班,被选为小组长,潜心学习。在当地召......

    英雄小故事

    英雄小故事小交通员潘冬子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外廓题目)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 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文章标题: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唐朝兴盛是因为有圣德之君看到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再看看中共贪官污吏疯狂贪腐、盗窃国库的行径,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