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和春联
《我和春联》说课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它以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冀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单元——民族文化单元,编排了当代作家黎汝清的散文作品《我和春联》,文章以叙事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以及春联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文章首尾呼应,条理清晰,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春联逐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过程。
在单元总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语文和多元文化特征的热爱”的指导下,立足于“对联”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我从以下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 的生字新词;能理解文中涉及的对联含义;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作标记、写
批注的方式引导学生留意与时间推移有关的词语,理清课文线索,并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个过程中“我”的变化。此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对联。自主搜集对联,了解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作者受春联影响走上
文学之路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的责任感;通过对对联知识的了解,增强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轻松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与学生分别做以下的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制作课件,并搜集对联与学生分享;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并做有关资料的查找和搜集。
由于这篇文章是叙事性的散文,事件过程和写作手法简单易懂,因此,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引导他们抓住时间主线概括主要内容,教师主要在对联内容的理解和对联知识的概括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因此,我预设利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谜语导入新课:
1、虽然猜谜语是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但是为了让六年级的学生重温这份久违的快乐,感染春节的气氛,我还是采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进而介绍对联的由来,使学生对对联的了解进一步深化。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已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因此,在互相提示易错字音后,指名逐段读课文,然后要重点提示以下两点:
提示
一、本文“对联”、“春联”两个词交替使用,学生要弄清区别(对联是指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有勉联、挽联、春联、婚联、赠联、巧联;春联是春节时贴的对联,是对联的一种。)
提示
二、用上“我、春联、童年、文学之路”概括文章内容。这种提示无疑降低了难度,但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并将学生的阅读状态一步步走向深入。
有了对文章的总体把握,就要深入文本,(三)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出示中心问题: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
然后依照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2、小组交流,分享:
我们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在“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阅读过程中,我将在两个方面给予学生引导:
引导
一、找到一组语句:
找到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明白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体现“融入”这一过程和变化的语句有:
期待中,我漫不经心的打量起门上的对联来了……
第二篇:30我和春联
我和春联
沈秀芳 张淑玲 李志华
教材分析:
当代作家黎汝清的这篇散文回忆了童年时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介绍春联是怎样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概括地谈对联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过程与方法: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对联?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对联? 2.出示春联课件,引出课题,解释春联、对联的关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积极进入状态之中。】
二、预习检查。1.说说春联的由来。
据说五代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们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止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
2.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黎汝清,男,作家。山东博兴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3.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
(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踩高跷 逆水 寓意、穷乡僻壤(3)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春联?读一读。
(4)找出文本中与时间推移有关的词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课文脉络,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 理清脉络,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自读自悟。
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谈到了童年的爱好对人一生的影响。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是怎样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
【设计意图: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总结,理清文章主要内容,有助于自悟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感悟课文重点词句,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中起到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一)回顾上课内容: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出示感悟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春联是怎样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勾画相关语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一会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自读勾画,合作交流。
(四)全班交流。
师:童年的爱好,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对联这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是怎样一点一点融入到作者的生活中地呢?
预设一 对联在融入我的生活中的过程,注意那些体现这一过程和变化的语句,如: 1.“等待中,我漫不经心的打量起门上的对联来了”
抓住“我”的情感变化的词语:“漫不经心—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和前后的对比。2.“那时,我虽然不懂得,但从此对春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抓住:变被动变成了主动,无聊变成了兴趣,多么关键的转变啊!3.“后来,我常请老师给我讲对联”。主动拜师学艺,兴趣变成了专业。4.“以后,我对对联越来越感兴趣”。主动的学习对对联的痴迷。
5.“这样,春联越来越融入我的童年生活”。把对联融入生活,可见他对对联的喜爱程度。
预设二 一个偶然的机会对联走进了我的视野,融入了我的生活,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艺术瑰宝,那对联有哪些特点呢?
1.结合两幅对联来了解: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概括对联特点的语句。
出示对联课件:学生自己说说对对联的理解。
课件出示:结构精妙 借景抒情 寓意很深 给人启示 诗意盎然 讲究对仗 【设计意图:学生读中感悟,有利于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甚至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撞击,出现不可多得的课堂争辩场面。】
过渡:难怪对联会如此吸引作者,原来他的内涵如此讲究,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作者最喜欢这幅对联吧?
2.你最喜欢我们文中的哪副对联,把他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注重把“熟读”和“精思”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训练语言放在重要地位。】
是啊,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方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广大的欣赏者和创作者,对联可以寄情,寓志,悼念,祝贺,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深受人民的喜爱。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些对联呢?找出自己喜欢的对联读一读。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已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现在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开头部分:童年的爱好,往往能决定一个人医生要走的道路。(童年的爱好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尾部分:现在想来,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的。
(呼应开头,再次说明春联已经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并对自己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尾呼应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结构严谨”
二、拓展阅读。1.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郑板桥)2.挽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春联。
庭前绿竹迎风舞 果熟粮丰呈富岁 4.婚联。
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5.赠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6.巧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解缙)
【设计意图:充实语言学习,丰富生活,品味传统文化。】
三、选择练习。1.连出上下联。连出上下联:
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干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2.填字巧对联
风抚千条柳,雨__万朵花。
小草萌芽思春暖,红梅傲雪斗____。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__________ 3.我能对下联
老师像园丁呕心沥血,________________。键盘输方寸,_________。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尝试写一幅对联吗?希望大家认真编写,我们开一个自己创作的对联展示会,把你的精彩展示给大家,好吗? 教学反思:
第三篇:我和春联
《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壤、鞭”等8个生字,会认“跷、逆、寓”三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漫不经心、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大红纸上写大字,左一条,右一条,书幸福,写吉祥,家家门上寄希望。
你贴这扇门,我贴那扇窗,全家上下喜洋洋。
(打一春节用品)2.了解春联的由来
据说五代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们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长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止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春联。
3.师:春节快要到了,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这喜庆的场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联的魅力,看一看春联和作者有怎样的渊源?(板书课题:我和春联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渎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壤、琢磨、呛”等字的读音。
2、作者介绍 黎汝清,男,作家。山东博兴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3、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解释疑难。(2)出示认读生词,指名朗读。踩高跷 逆水 寓意、穷乡僻壤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春节过后开学了,作者上学时发现,学校大门口有一副对联,读过之后就被吸引住了,经过老师的讲解,作者对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不但给家里写对联,作邻右舍都叫写。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使作者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5、注意留意文中和时间推移有关的词句,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童年的爱好对人生道路的影响。第二段(2—8):我逐渐对对联产生兴趣。第三段(9—20):写我认春联——品春联——写春联——搜春联的过程及从中体会到的乐趣。
第四段(21)再次写童年的爱好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6、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2、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出示中心问题:朗读课文,谈一谈春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画出有关语句,作批注。
2、四人一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
(1)学习文章第二部分,思考:我是怎样爱上春联的?
生:那是二年级寒假过完的时候——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察觉。二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时在校门口两侧看到一副对联,第一次深深吸引了我。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呢?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对联。
师总结:这副对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学习就像逆流行船不前进就会倒退;人的心就像在广阔的草原上跑马,很容易放荡开去,但很难收回。从而劝诫人们,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齐读三四自然段(2)师:老师是怎样给我讲解的呢? 指名读5、6、7、8自然段
生:老师表扬了我的勤学好问,并且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让我从小对春联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渡: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下春联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它又是怎样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呢?
(3)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9——11自然段。
生:我从一副对联中感悟到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的道理,老师又从另一副对联中给我讲解了有关对联的知识。
师:作者感悟到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对仗的知识。师:作者由认春联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品春联,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春联,那么我又是怎样给邻居们写春联的?
齐读这几段。
生朗读12——17自然段。
生:十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写春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生:老师告诉过我,对联寓意要好处于对二大爷家两位老人的了解,我写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师:对联给两位老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作者的心理也充满了喜悦,说明作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师:怎样理解“我”抄录的这些对联的含义? 指名理解说明。
(4)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和时间推移有关的句子,体会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开篇简洁明了,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尾回应开篇,表明“儿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与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是大有关系。”开头结尾相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鲜明。
三、拓展阅读,了解常识。
1、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对联,谁能说一说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2、出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对联进行朗读联系,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小练笔
春节到时,请你写一副对联。
五、师总结: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从喜爱对联到创作对联的历程,表明春联一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四篇:《我和春联》说课稿
《我和春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和春联》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0课,当代作家黎汝清在这篇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以及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以及对联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高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认读3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对联,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3、、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关于对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对联的知识,从中接受熏陶。
2、体会作者对春联的喜爱。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那内容,理解文中对联的意思,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童年时期对春联的喜爱,感受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生活的。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法。上课之前,我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立刻就会被这种情境感染,在这种情境下进入文本的学习,就顺应了学生的内心需求。
2、问题探讨法。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朗读、感悟,产生了审美疲劳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一起探讨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对于这篇课文,我建议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朗读感知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运用诵读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仅仅是朗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边读边思,成为读书的评价,才能读有所得。
2、积累内化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值得学生去传承与发扬,因此运用积 累内化法也是学习春联很好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用四大模块来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猜谜语,进一步加深学生探究对联的兴趣,从而为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文中总共出现了几幅对联?作者和这些对联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春联是怎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生活的?
学生通过品读感悟,逐一欣赏。
文中共引用了8幅对联,我引导学生采用“读、说、赏”的形式逐一欣赏。“读”,即饶有兴文地朗读春联。“说”,即说出对这幅春联的理解。“赏”,即欣赏春联的语言美、声律美,受到美得熏陶。
3、品读感悟,欣赏春联
通过欣赏春联,得出春联的特点。
4、拓展延伸,创作春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的能力。因此,最后我让学生创作春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反思
《我和春联》是当代作家黎汝清写的一篇散文,文中他回忆了童年时对对联的喜爱和收集,以及对联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猜谜语,激兴趣
上课之前,我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文,重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扫除字词障碍,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理解课文内容。
三、品文本,明其义。
出示中心问题:“春联是怎样融入作者的童年生活的”?学生小组合作品读重点语段,交流感悟,再通过品读文中的对联,明其含义及特点。接着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扶有放,精心点拨,不断强化情趣的效能,促进师生感情上的融通;不断强化读中感悟的功能,促进语言的深入理解。
总之,我努力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过渡语,催生着情感,唤醒着情感,丰富着情感,奔腾着生命的活力。同时,它也使这节课承载着厚 重的文化积累,蓄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交流得不深刻,平时还应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
第五篇:《我和春联》教学设计
《我和春联 》教学设计
常虹
一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它以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
冀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六单元——民族传统文化单元,编排了当代作家黎汝清的散文作品《我和春联》,文章以叙事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以及春联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文章首尾呼应,条理清晰,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春联逐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过程。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诵读课文能初步感受到对联的意境和魅力。但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对联知识和积累,没有亲自撰写过对联,感受不够真切。
(三)教学环境分析 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利用主题网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观看有关对联的图片、对联故事视频、阅读有关对联的拓展性文字资料,激发学习积极性,体会对联的意境和魅力。
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3、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对联的意思。
4、搜集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欣赏名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进行感悟和思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对对联的理解和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对联对作者产生的影响的。
2.学习并运用作者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 教学难点:
感受对联的意境和魅力,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课时: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创设情境。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季之始,我国有一个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大家说说看,是什么节日?(生:春节!)对了,大家说说我们是怎么迎接春节怎么过春节的?(学生自由发言:大扫除、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年夜饭、串门拜年„„)是啊!过春节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所以各个地方各个民族迎接春节过春节都有不同的民俗,但迎接春节大家几乎都做相同的一件事:那就是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要贴上大红春联 播放视频:春节贴对联
2.学生谈观看完贴春联的感受。3.教师揭示课题:我和春联 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对联的知识。课件出示对联的来历,形式和规则。
【设计意图:利用贴春联的喜庆视频创设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为文本学习提供心理准备,产生阅读期待。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形象直观作用,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建立起对联的认知,了解对联的构成,自然引出下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2分钟默读一遍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
3、师生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段,并学习运用这种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出示主题网站中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示主题网站中谋篇布局时注意首尾呼应的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实践,对阅读方法进行了相机拓展,有效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研读感悟,习得方法
学生默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
一、研读感悟
1、品读课文,体会对联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响。
2、理清课文的脉络。注意引导学生留意课文中和时间推移有关的词语。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对联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过程。
4、学生交流(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学习手段搜集有关对联的来历)教师总结:“桃符”就是春联的萌芽,所以,有些诗人就用桃符来代指春联,你记得哪首诗中写到的吗?(出示课件:古诗)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出示网站关于对联的图片资料,不仅从文本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以精心设计的图片资料为媒介,运用了习得的方法进行表达,达到了拓展语言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源远流长的对联文化,其实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你也搜集到了一些对联吧?朗读给大家挺拔!并且告诉大家,你是在哪里搜到的?
学生交流。
教师:同学们很用心,老师这里也有几副对联,仔细的读一读,看看这些对联的上下联有什么奥秘呢?
(出示对联)
学生读对联,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教师:让我们在了解了对联的一些知识之后,再来欣赏欣赏课文中的对联吧!
(出示课件)学生朗读
一、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对联,对对碰”的游戏吧,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吗?
(出示课件:对联连线。)学生朗读对联
二、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更是喜欢吟诗作对,以它来交友共勉,其乐融融。这里就有一些名对,你喜欢那副对联?为什么?
(出示课件)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对联可以写景,抒情,言志,可以悼念亡者,也可以祝贺新人„„这真是小对联,大世界!
三、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适合的对联,你能为这些对联找到自己的家吗?
(出示课件)学生交流发言。
二、习得方法
1、从刚才的读课文中,你了解到了春联的哪些知识?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幅对联,请用笔把它划出来。
3.学生边交流找到的对联,老师边把这几幅对联贴在黑板上。贴好后,提问:谁来说说春联该怎么读,先从哪边读起?
4.齐读贴出对联,读后说说这几幅对联分别写了什么?
七、小结
(四)回归主题,升华拓展
1.师生交流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回归主题。
2.学生交流:你还了解对联的哪些方面?
3.作业:学习网站中推荐的文章,用本节课学到的表达方法介绍自己的一个爱好。
4.课下学生利用网站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桥梁,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利用网站拓展延伸性学习,了解对联的历史,沿承和结构各方面信息,使学生产生热爱对联、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网站上推荐的其他文章,以达到方法的迁移。】
板书设计:
我和春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湾流水斜阳外,几缕炊烟老屋中。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
教学反思:
这是《我和春联》的教学第三课时,在经过了前两课时的学习之后,通过学生自主的利用互联网来搜集资料,积累对联,课上通过小练习来认识春联,运用对联,从而感受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在备课时,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课上,学生们的交流学习积极性高,课下,更是对春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更加热爱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