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诗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其实很多诗词中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现在学过的地理内容来解释。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可以用我们最近学习的地面辐射来解释。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地方大气所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比较少,气温比较低;平均每上升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所以在四月的时候,地面上的桃花已经谢了,但是山上的桃花因气温的原因才刚开。
我们第一单元所学习的关于地球的知识,也很多的体现在诗词方面。像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道出了地球自转在赤道上的线速度,还可以由这句诗印证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正午时候,太阳位于正中天,所以物体的影子很正,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正午时候的影子朝向正北方。但还要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如果将诗词和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那学习地理将会更加直观明了。
而我们所学习的关于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在诗歌中也有体现。“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其实这些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诗人描写风景句子的方方面面。
更不用说描写天气的诗句了。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雨萧潇”、“三日雨不止”“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等诗句,都是用来描写由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长江中下游的降雨,也就是梅雨的特点。就像是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而且是写实的名篇,它描写出了云贵高原的天气情况。巴山夜雨泛指我国的西南山地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间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故夜雨较多,夜雨率高达达70---80%。西南地区直到9月底10月初,西南季风仍然影响此地,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对于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季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月相与诗词也有密切的关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诗词是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学经典,那些灿若繁星、千古流芳的不朽诗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人类文学宝库的奇珍。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在诗词中有很多蕴含着地理知识。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掌握了地理科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阅读量。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与地理教学有机联系。就可以使学习地理更加轻松,更加有趣味。
第二篇: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u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
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
u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
u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u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u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u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u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u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u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u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u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
u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由于海运和京沪铁路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大大地下降,城市发展缓慢。
u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秋天晴夜的天气现象。
u [宋]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的梅雨(准静止锋)天气,以及江南水乡景观。
u [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反映出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日影朝东南,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或缩小为一个点,冬半年相反。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
u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原因是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明显。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也与日温差大有很大关系。
u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u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
u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又反映出三峡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
u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
u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
u 宋朝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
u 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积雪冰川以及长江干支流的航运状况。
u 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的是我国南岭一带春雨绵绵的景象。
u 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指对流雨降雨范围小的天气特征
u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的景象。
u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写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冬天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暖气团的一侧,因而不冷;夏天因海拔较高,所以不热)
u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指山东的泰山
u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因地形影响的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u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u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u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三叠泉)。
u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
u [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u 毛泽东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指赤道地区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
u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同时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u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
u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u 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指由暖锋形成的春雨,春雨过后,万物复苏。
u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北方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u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u “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u 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
u 高鼎《春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和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两诗都是描写农历二月景观,说明我国南北春季来临时间各有早晚。春天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放风筝。
u “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生动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戈壁景观。
u “仰望山接山,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景观。
u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江河封冻的景观特点。
u 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发”——揭示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关系和河流径流变化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u 白居易的“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会东海变桑田”——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u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
u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说明烧山种田破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生活艰辛的惨状,是故“银钏金钗来负水”。
u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草寒有怀》)“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笛》)——描述候鸟迁涉的方向和季节。
u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唐,刘禹锡)和“一痕初见海潮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仇远《钱塘观潮》——描写钱塘江潮汐现象的诗词。
u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西岳华山,华山险峻挺拔,是地壳运动形成的。秦岭与华山不断上升,而渭河平原不断下沉,华山才会显得如此雄伟,奇峰突起。诗中所言的“刀”和“剑”原来是内力的鬼斧神工。
u 形容锋面雨的特点:“一场春雨一层暖,一场秋雨一层寒”,“云过山头湿,雨过山头明”。u “马前桃花马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表现过去的林草丰茂、繁荣富庶之地,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开发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
u “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表现开垦草原带来草场沙化。
u 讲述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时,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u 表现新疆的风沙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u 表现黄河含沙量大:“一碗水半碗泥”。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笔者多年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发现古代诗词中深藏着许多有关地理知识,从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我可以这样说“细读唐诗几遍,地理知识自见”。
一、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二、描写气候的诗句如:
1、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三、描写河湖的诗句: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
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其实,唐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唐诗宝库中的沧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中国地理。
1、诗与天气、气候知识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形象地说明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或雪的天气变化特征。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瀑布的高,自然让人联想到庐山海拔之高,不难想象到了夏季人们还要到位于南方的庐山避暑,由于庐山海拔高,山上的气温是较低的。正如位于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马扎罗山上依然白雪皑皑。又如宋朝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宝鸡——成都)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巨。
3、诗歌与自然景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白居易的《海潮赋》,“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古诗与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二。“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云《歌》)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
15、“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6、“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4、“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李煜《临江仙》)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5、“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诗的前两句是说:早晨才乘船离开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来了。后两句是说:舟在江上驶,猿在岸上啼,只觉得猿声仍在身旁不停地啼着,所坐的小船,却早已飞快地穿过万重山了。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8、“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说明中南半岛同我国山水相连的山河形势。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3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
第三篇:地理知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绝对很实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秦腔很伟大,1865年的历史了。漫步三秦,到处流曳着秦腔的旋律。相去二三里,村村高音喇叭播放的是秦腔;地畔路旁,秦人畅快淋漓吼的是秦腔;夜幕四合,“自乐班”闹的是秦腔;城镇剧院,高台演出的是秦腔。
秦人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合,生活中没有秦腔却没法过。生子呱呱坠地,满月时以秦腔迎接;成人过寿,都要请“自乐班”助兴;老者去世,更要唱大戏热热闹闹送行。乔迁新居,子女升学,也要唱折子祝贺。
生活的艰辛,对幸福的渴望,铸就了人们唱秦腔的才能。老者能演本戏,少年会唱折戏;男人能吼“乱弹”,女子会来清唱。唱秦腔成了体面事。大凡在人面前走动的男女,有谁不曾唱过秦腔?幼时,就跟着爷爷和父亲一板一式学唱秦腔,成人,进入社会,就把生活的喜怒哀乐,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倾注于秦腔,现于唱做念打中。人逢喜事精神爽,唱一折“快板”,“忽然间一个突然”,“突然间一个忽然”,欢快愉悦之情竟惹的鸟儿啁啾,驴马撒欢打滚;肚里窝火,吼一通“慢板”,道一声“实可怜”,唱依据“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切的烦恼和不如意,随着高吭的吼声,消失于缥缈的天际,随之而来的,是血脉的活络,筋骨的舒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秦腔唱连台,四季好运来”。秦地最热火的,秦人最看重的,还是演秦腔大戏。
锣鼓镲钹紧火地敲响了,大戏演出的时间到了。听这阵势,就知道戏班功夫不赖。这
几年,戏乡人心劲盛了,要唱戏就请名剧团。戏幕拉开了,戏是熟戏,剧情早就嚼透了,秦人伸长脖子盯着台上,竟看得津津有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秦人欣赏的,是演员唱、作、念、打的功力,一种高亢激昂、粗旷豪放、苍凉纯朴的艺术韵味。戏到高潮时,唱到精彩处,观众还是忘情了,感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爱憎伴人物命运兴衰而交替,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悲、愁、欢、笑都现于颜。一折丑角戏,台下欢声雷动,成了笑的海洋;一场“苦戏”,观众眼圈都红了,那些老婆婆,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竟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哭了,笑了,都缘于秦腔。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正是秦腔影响之广泛的真实写照。
秦川,竟成了秦腔大梨园,秦腔也成了秦人魂之所系了。
| 评论
第四篇:地理知识
班干部职责分工一览表
团干部: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
团支部书记:负责班级团员工作;带领团支部做好班级的文娱工作、集体活动组织工作、教育宣传工作、学习环境的布置装饰工作;协调支部委员间的工作;做好团校委布置的其他工作;协助班长、班主任。是班长的副手与监督者。
组织委员:协助团支书了解学生积极分子的情况,对学生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提出发展新团员的意见。具体办理接受新团员的手续。了解团员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团员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搜集和整理团员同学的先进事迹,建议支委会对团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违反团的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提出处理意见;了解和掌握团支部的组织状况,根据需要,提出团小组的划分和调整意见,检查和督促团组织过好组织生活;搞好团员统计,并协助团支书按时收缴团费。
宣传委员:了解团员同学的思想状况和要求,提出宣传工作的意见,拟定并提出学习计划和建议;组织团员与非团员同学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团的基础知识;根据校团组织的指示和团支部的决议,在各项工作中,开展宣传鼓动工作;了解团内外同学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团组织反映,对于一时办不到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说服解释工作;针对团员、非团员同学的思想情况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出好每月一期的支部园地。(可由班委会宣传委员兼任)
班委会: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宣传委员 班长:负责全面工作;协调、督促团支部、、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宣传委员工作;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工作、沟通工作。是班级的副班主任,班主任不在教室时,将全权代行班主任职责。
学习委员:负责全班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活动组织、科代表的协调工作;协助科代表做好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工作;并对科代表的工作进行监督。下设各科科代表。
体育委员:负责全班的两操(升旗仪式、广播操、眼保健操)并领操,体育课的组织、集队、检查工作、集体活动的组织、集队和协调工作、体育比赛活动的统筹与组织;同时做好学生的健康促进工作。
卫生委员:负责全班的值日安排协调与监督、大扫除活动安排工作;其他劳动的组织、督查、验收。
生活委员:协助老师收各种费用。负责班级经费管理;物品采购与分配;教室环境布置;空调管理;午饭分配监督。废旧物品的回收及学生生活方面的其它工作。
文娱委员: 负责组织班级的文娱活动。向团支部和学校推荐介绍好的歌、舞,组织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演出,负责演出用品的策划、购置和保管。协助学校节日庆祝、文艺汇演活动。丰富班级的课余生活。
宣传委员:负责本班级的每月黑板报、学习园地,配合学校进行每月黑板报的评比检查。负责班级报刊杂志的订阅和发放,并配合班主任对本班级的事务进行报道和宣传。
科 代 表:负责本学科所有作业、讲义、笔记的收放、检查、督促,有权代表老师对作业做得不到位的同学批评、责令其整改;组织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好同学与老师间的沟通工作;课前去任课老师处协助老师准备教具及传达要求。
第五篇:山西省地理知识
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太行山以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汉属并州,唐属河东道,宋属河东路及西京道,元属中书省,明设山西布政使司,淸始称山西省,新中国成立后称山西省至今。现辖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及23个市辖区。全省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268万,有汉、回、满、蒙古、苗、朝鲜等民族。
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表多覆盖身后黄土。东侧是太行山,恒山、五台山等山地,西侧则是以吕梁山为主的山地和黄土覆盖的高原,中间为晋中盆地,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属于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清漳河等,其中汾河是该省最大河流。湖泊较少,解池为该省最大湖泊,是一个古老的内陆盐湖,又称盐池。
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温差大而风沙多,秋季短暂而温和。全省年平均气温为4---14度,其中1月为-16----2度,7月为19—28度。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夏季会有暴雨,冰雹发生,春季易旱。
自然环境
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20多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煤炭、铝土、耐火粘土、铁钒土、沸石等。该省是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煤炭储量、产量、外调量均占全国之冠,素有“煤海”之称。其他重要矿产有铁、锰、铜、铅、池盐、芒硝等。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多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总体短缺,空间分布不均,60%分布在东、西部山区。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陆栖动物400多种,其中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等近30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各种植物2700余种,其中有红豆衫、山白树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0多种,还有党参、黄芪(其)、甘草等要用植物30多种,优质牧草100多种。林区集中在吕梁山和中条山一带,树种主要有油松、落叶松、云杉、桦树、杨树、槐树等。
农业
农作物以两年三熟为主,南部盆地为传统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烟草、胡麻、甜菜等。雁门关以南是麦棉产区,雁门关以北生产谷子、莜麦、胡麻等。畜牧业集中在晋西北高原山区,主要养殖牛、羊、驴、骡、马等,良种有兴县四红牛。
工业
该省素称“煤炭之乡”,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有大同、宁武、太原西山、霍西、河东、沁水等煤田,煤炭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五分之三。现已基本形成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建材、电子、军工、医药、轻纺、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太原是我国著名的合金钢、重型机械和煤化工基地。
交通
为了加速晋煤外运,太石、同蒲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已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民航相辅的交通运输网。
铁路:形成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京新、太新、邯长、侯月、大秦等线相辅的铁路运输网,分别与国家铁路大动脉京包、京广、;陇海相衔接,可通往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天津、日照等海岸码头。
公路:以太原、大同、长治、侯马、临汾为中心、形成以108、208、209、309等国道为骨架、以省道、县乡道为网络的公路网,大运(大同—运城)高速公路南延,西抵西安,东与京张、京石高速公路相接,会入京津塘、京珠高速高速公路网。
民航:以太原武宿机场为中心,开通有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
风景名胜
本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等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是我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恒山位于浑源县境内,是五岳之中的北,道教圣地,以山雄、地险、云奇、泉绝而著称于世。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吉县西北,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平遥古城是我国古城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名城,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的城墙为明洪武三年(公园1370年)扩建而成。晋祠位于太原西南,祠内圣母殿为900多年前北宋时代木结构建筑,齐柏、难老泉和侍女泥塑为“晋祠三绝”。云岗石窟位于大同西北,是我国著名大型古代佛教石窟之一,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以整体形象壮观、雕刻艺术精湛著称于世,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完整。佛宫寺木塔(释迦塔)位于应县,是我国最高、最完整也是最古老的木塔。历山和庞泉沟等5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森林覆盖。还有黎城黄崖洞、八路军总部遗址、灵丘平型关战役遗址、文水刘胡兰纪念馆革命遗迹。
名优特产
汾阳杏花村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畅销国内外。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调味上佳。稷山枣、原平梨、清徐葡萄、汾阳核桃是著名果品。沁州黄米、晋南红柿、大同黄花、平顺花椒是农特产品。手工艺品有并州(太原)剪刀、大同艺术陶瓷、阳泉铁锅等。风味名食有并州火锅、平遥牛肉、山西刀削面、太古饼、黄米油糕等。
太原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汾河中游,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著名旅游城市。春秋时建城称晋阳,是赵国初期都城,秦为太原郡治所,东汉为并州首府,故太原简称并,唐为北都,公元979年毁于战火,明扩建太原城,清为北方重镇,1947年设市。市辖区面积1460平方千米,人口247万。
太原煤矿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合金钢、重型机械和重化工基地,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四大产业为支柱,兼有轻工、纺织、电子、建材、电力、食品、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太钢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合金钢生产基地。国内生产总值364。88亿元。汾河纵贯全省、晋中盆地物产富饶,农业以粮食、蔬菜、畜牧、林果生产为主,盛产葡萄、苹果、梨、桃、杏等,特产晋祠大米。清徐葡萄、山西老陈醋。
太原交通发达,石太、同蒲、京原、太焦铁路干线纵横交错,307国道横穿境内,108国道纵贯南北,石太、原太、太汾、太长高速公路均以开通。太原武宿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线40多条。
太原名胜首推晋祠,有“周柏”、“隋槐”、等古树,近百座殿宇林立山前,清泉晋水环绕其间,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有“国宝”之称,齐柏、难老泉和侍女泥塑为“晋祠三绝”。双塔寺是太原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天龙山石窟、西山大佛、上兰山窦大夫祠、纯阳宫、崇善寺、清真古寺等游览胜地。
大同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是晋北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和交通中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初置平城县,北周置云中县,北魏初曾建都于此,辽置大同县,为辽陪都,明清设大同府,1949年设市。市辖区面积2080平方米,人口137万。
大同煤矿资源丰富,质地优良,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煤都”,现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工业为支柱,包括冶金、机械、建材、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原煤、机车、柴油机、铁合金、树脂等,特产地毯、铜壶、美术陶瓷。国内生产总值177.57亿元。大同是晋、冀、内蒙古间物资集散中心、京包、大秦、打准、北同蒲等铁路在此交会,109国道横穿东西,208国道纵贯南北,还有大运、大清、大塘、打准等重要公路干线,京同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大同文化灿烂,文物荟萃,始建于北魏的云岗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还有北岳恒山、悬空寺、九龙壁、华严寺、善化寺名胜古迹,以及著名的古火山群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