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节说课稿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篇二: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
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日》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
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
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风俗由来的flash动画,课文音频朗读,赛龙舟的图片,桨
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2、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
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
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习俗,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
“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五、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合作
探究、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一首小诗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flash介
绍端午的由来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2、初读感知
在听读感知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文章中,作者提到了茶峒人的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请用
三字词语概括。
(3)在这些习俗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相关词语
或短语。
(4)对于赛龙船的胜利者的奖品,人们主要看重的是什么?从
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并以这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一过程计划是10分钟
3、合作探究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
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语言文字中、龙舟图片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着多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 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的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
句。这一过程计划是15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描写场面的写作方法,如正侧面描写,虚实描写等。接着让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
头的、锣手、鼓手、桨手、观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在活动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
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
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背诵赛龙舟精彩片段。
(2)、用我们刚学过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场面
六、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看划船、赛龙舟、追鸭子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
激烈紧张
赛龙舟{(实写)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
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
貌)
侧面描写:观众
(虚写)梁红玉老鹳河水战
追鸭子:热闹、有趣篇三:《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稿 安宁一中 起光文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沈从文的《端午日》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这是一篇新编入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①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 通过课文,分析作者描绘赛龙船的精彩场面,以及生动精炼的语言。③ 分析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④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我把这篇课文放到了第三单元的开头,作为这一单元的开篇一课,所以我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分析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上,主要是为学习这一单元的其他文章开一个好头。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4、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描写赛龙船场面时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时,要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另外我还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法,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 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发表各自的看法,经大家讨论后形成系统、统一的结果。教师提问时,派出其中一人作为代表发言。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我从这一目的出发,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主要就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比如通过自我阅读、思考、探究以及小组内积极探讨交流的方式,已达到上述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为导入新课、正文引入、细节品读、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具体细节如下:
1、导入新课
先由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歌来引出端午节,再让学生回忆本地区过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最后,指出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这一过程计划用时3—4分钟。
2、正文引入
(1)预习检查:① 检查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程度,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和评价。
② 检查学生对文中部分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一些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等。
(2)诵读感知: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在阅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其中最吸引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交流讨论: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讨论上述问题。这一过程计划用时8分钟。
3、细节品读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细致的分析赛龙船的场面,其次是分析观看龙舟竞赛的人潮和竞追鸭子的赛事。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课文分析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用事物的具体特征去分析场面。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
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这个激烈的场面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到文中自主找描写观众的文字,并适时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5分钟。
4、归纳总结
在总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以上,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先生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我们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们明白了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对于我们一个集体的重要性,真是不虚此行!
5、拓展延伸
这部分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前提是时间充裕):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和中秋节,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例如求福保平安、辞旧迎新、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企盼丰收等;渴望人人平安、家家团圆幸福等)
6、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用文字写下来,尽量抓住重点,并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可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这一作业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能够在学完本课之后主动去探求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达到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 欢腾
龙舟竞赛 详写 紧张 激烈
联想(侧面)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想象)略写篇四: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激烈紧张
赛龙舟 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第二份 《端午日》说课稿2 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xxx,来自师灵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设计简单阐述一下: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篇五:《端午日》说课稿 周璇
《端午日》说课稿 周璇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板书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文章紧扣“端午日”这个主题,按“赛龙舟---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重点描写赛龙舟的欢腾场面,展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因为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所以我将把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描写赛龙船场面时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二.说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学会自学。但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弱,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时,应避免学生盲目寻找分析,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比如通过自我阅读、思考、探究以及小组内积极探讨交流的方式,达到上述目的。
四、说教学设想 因为本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所以我将本文设计为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新颖有趣的问答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这样的导入:
老师这里有一首民谣,“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谁来告诉我们,这首民谣主要讲了什么节日?民谣中提到了哪些风俗呢?通过简单的阅读学生就可以回答民谣讲的是出端午节,并找出民谣中的“吃粽子,挂艾草,插桃枝”等风俗予以佐证。接着我便以“那么是不是所有地方的端午风俗都一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去感受湘西热烈的节日气氛。”来引导揭题,并板书课题端午日,作者沈从文(1)充分的预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将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加以讲解。关于本文作者的介绍也将以学生讲述为主,教师补充为辅,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人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我将请学生在音频范读全文的过程中思考①湘西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在这些风俗中,作者着重写了哪些风俗。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③作者用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的?以此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训练学生整体思维和概括能力
3、细节品读
(1)精读课文才能对课文有深层次的把我。赛龙船的场面里“河边看龙舟、河上赛龙舟和胜利者领奖”分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我将引导学生从三个“莫不”入手分析河边看龙舟的热闹。“桨手、带头人、锣鼓手”是龙舟竞赛的主角,在具体赏析这一段时,我将指导学生学生画出外貌和动作描写的词句,并让学生在图片欣赏、分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细致分析完本段内容后,老师提问“文章直接写赛龙舟场面激烈的方法我们叫正面描写,那么间接写比赛激烈的就叫侧面描写,大家找找看”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本段的侧面写作手法,老师补充分析想象联想手法。通过探究讨论“光靠有序的分工就够了吗?什么才是他们赢得胜利的关键?”这一问题,学生明白胜利者的成功来自于合作。
(2)本文捉鸭子的场面相对于赛龙舟为略写,我将设计“如果你是抓鸭人你将有哪些动作?”和“如 果你是鸭子你会有哪些动作?”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感受军民同乐的热闹抓鸭子场面
4、总结全文
有层次的总结全文,可以适当提醒学生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结束语:“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抓住了这个重点,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接着我们仿佛置身于捉鸭子活动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喜庆的节日。
5、拓展
联系课堂内外,学有所想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以我设计了如下拓展: 通过作者对紧张激烈的龙舟比赛,热闹有趣的捉鸭子活动的描述,我们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也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给大家带来的愉悦欢乐。请你也选一个传统节日谈谈它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6、作业布置
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针对本课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刚刚过去的运动会,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走进端午节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第三篇:《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端午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第四篇:有关端午节的说课稿
有关端午节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端午节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精读课文《端午节的由来》的第二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端午节的由来》是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绍了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感人故事。从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指导朗读、利用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的爱国事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通过比较、感受,把同一句话写具体。
情感态度目标:知道屈原的爱国事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时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只限于将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看、想、划、说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达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弄懂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合作交流探讨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学习中得到认识和体验,达到情感升华,并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的体验,将生活与文本拉近距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朗读训练中,我将结合文本,指名读,自由读,默读,带读等不同形式地让学生朗读,利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这一句,我为了让学生体会“万分悲愤”的情感,指名朗读,评价时,层层递进,由一点悲愤到十分悲愤,再到百分悲愤,千分悲愤,最后到万分悲愤。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课外知识,拓展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屈原跳江这个环节中,我将拓展屈原《渔父》这首诗,让学生理解屈原内心的同时,加强课外阅读的欲望。同时,我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将课堂充分交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主题。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2、合作探究法
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没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情境引入→预学,初研→自学,探研→合学,深研→ 练学,测研→ 拓学,提升→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结合当地端午节习俗,学生实际引入,让学生谈谈对端午节的认识,并以一首儿歌引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预学,初研。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让学生弄明白自己读懂了什么,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交流
2、自学,探研。教师将提出的问题汇总,挑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合学,深研。深入学习,指导朗读,品词品句体会情感。
4、练学,测研。语文课堂中的说句写句练习,这个环节,我会贯穿在整个学文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拓学,提升。在这个环节,我会以文本这个载体,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更深的认识屈原。
(三)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3-5分钟)七、说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科教材内容有一定增减。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运用了以下策略: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我将生活中的粽子带入课堂,让学生弄明白粽子是怎么来的,端午节的`由来。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这些策略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让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端午节的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端午节的说课稿3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
一、说教材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二、说教法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三、说学法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体现《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
四、说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主要流程为:活动导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学划龙舟——赛龙舟——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第一环节:活动导入
幼儿坐成半圆,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吗?
第二环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先出示屈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再出示粽子、艾叶、赛龙舟的图片,让孩子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第三环节:学划龙舟
十四名幼儿分成两组,由幼儿自由分组。教师带领一组幼儿示范、讲解划龙舟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求,使幼儿既知道游戏的基本玩法,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划龙舟的技能技巧上。
第四环节:赛龙舟
此阶段运用了前一阶段习得的动作技能,同时通过比赛增加游戏的乐趣,确保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第五环节:回顾端午节的时间、来历与习俗
幼儿坐成半圆,教师带领幼儿回顾知识点并进行活动总结。我的说课反思到此结束!谢谢!
第五篇:端午节湘教版说课稿
端午节湘教版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湘教版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说课稿1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知识)
2、学习用包纸粽的方式来庆祝端午节。(技能)
3、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性的包纸粽。(创造性)
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各项习俗
难点
想办法把“米”包进“竹叶”里面不漏出来
准备
物质准备:彩色纸条、线若干、一串做好的纸粽,双面胶,挂纸棕的彩条,端午习俗视频、制作粽子步骤图。
经验准备:活动前学会唐诗《端午》,幼儿活动前和家长一起了解端午的来历,习俗。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儿:端午节)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啊?(为了纪念屈原)你怎么知道的呢?(爸爸妈妈讲的、电视上看的,还有唐朝文秀的诗歌为证、、、大家一起念儿歌)。
2、端午节人们会做什么事情呢?(请幼儿举手回答: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3、全国各地的人们庆祝端午节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一下人们还有哪些方法来庆祝端午节。
(幼儿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一些基本习俗。)
二、我们庆祝端午——包纸粽。
1、我们这儿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你吃过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出示包的一串纸粽。
这是什么?请幼儿观察粽子是什么形状的?你会包粽子吗?(请个别幼儿拿着彩色纸条和碎报纸讲解,教师适当的补充,然后家长和幼儿跟着做粽子的图片一起练习一遍)。
我们桌子上有米,有彩纸,有线,有双面胶,我们一起来做五彩粽吧!
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包纸棕,我们来比赛一下,看哪一组的家长和孩子们包的纸粽子最多,包得(不漏米,三角形)
3、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纸粽(背景音乐:古筝、琵琶等古典音乐)。
教师解说词: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因此,我们设计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希望通过家长和孩子们亲自了解和参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包纸棕,呆会还有划龙舟活动,感受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同时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端午节说课稿2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吃粽子和划龙舟。
2、引导幼儿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知道的端午节。幼儿尝试用完整的内容表述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引导幼儿明确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集体吃粽子的快乐,感受端午节的节日的氛围。
二、教学准备
1、活动前要求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端午节
2、赛龙舟的录像
3、几个不同大小的香包;几个粽子
4、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5、端午节课件PPT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
1、教师为幼儿讲述故事,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1)教师出示端午节课件PPT,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屈原的故事》。
(2)教师总结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历史人物屈原。
2、教师继续播放端午节课件,进入民俗风俗环节,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相关风俗活动。
(1)教师出示香包(粽子),引导幼儿观看,教师介绍什么是香包,幼儿欣赏和了解民俗文化。
(2)教师播放端午节赛龙舟视频,幼儿安静观看录像,感受赛龙舟紧张、欢快的气氛。
3、教师带领幼儿做端午节传统活动,赛龙舟的游戏。
(1)将幼儿分成四组,后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
(2)听到口令后,大家一起蹲着向前走,龙舟不能断开。
(3)教师组织幼儿在室内外开展端午节赛龙舟的游戏,也可以几个小组之间互相PK比赛。
4、教学延伸
教师总结以上关于端午节香包、端午节的粽子、端午节赛龙舟等都是风俗的传统纪念仪式!
教师出示端午节粽子,分发给大家品尝粽子,体验本次端午节活动的快乐。感受端午节的传统纪念意义。
端午节说课稿3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以其激烈性、比赛性赢得人们的喜爱,但在我们北方幼儿缺乏赛龙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借助幼儿对赛龙舟的对赛龙舟的兴趣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和感知赛龙舟活动的激烈景象,鼓励幼儿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技能丰富生活经验,并大胆表现龙舟比赛这一内容。
活动目标
1.在喜欢和了解赛龙舟的基础上,大胆表现赛龙舟的激烈景象。
2.能够自主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技能,大胆表现龙舟比赛中人物表情、动作等细节。
3.大胆想象,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和家长一起搜集、观看赛龙舟竞赛活动。
物质准备,赛龙舟视频、PPT课件,各种纸张、笔和水粉颜料。
活动建议
1.播放赛龙舟的视频DVD。幼儿根椐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端午节赛龙舟比赛的场景。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出这是龙舟比赛的?划龙船人们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小结:人们在划船的时候,整齐划一的动作才能划得很快,他们的船桨抬得一样高,他们的身体动作都差不多,所以这艘船一定划得很快。
2.播放教学课件,感知了解龙舟的基本特征。学习表现赛龙舟的场景。
(1)观察龙舟外形特征,引导幼儿了解龙舟的龙头和侧面人的画法。龙头:龙嘴(锯齿型的牙齿)——龙眼(大又圆)——龙角(有分叉)
侧面人:头(可以是侧面,也可是正面或背面的)——身体(只画一侧的手)——手部动作画出划桨的姿势。
(2)启发幼儿可大胆设计不同的龙舟,装饰龙舟的'外形。
提问:龙舟上用了哪些线条和图案?你想用在龙舟上设计什么图案?
3.幼儿作画,教师个别指导。
鼓励幼儿利用夸张的线条、多彩的颜色在想像的基础上创作出龙舟比赛的场景,教师观察并支持幼儿大胆表现。
4.用幼儿作品布置“热闹的赛龙舟”,引导幼儿互相评价、学习,感受创作的快乐。
端午节说课稿4设计意图: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即将开展“粽子飘香”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引导幼儿学习简单地包粽子(折纸),并进行线描装饰。
3、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粽子飘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赏课件,长条状的纸条与幼儿人数相等,彩带、油性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明天我们因为什么节日放假呢?(端午节)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长条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种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红枣粽等等。
二、故事欣赏。
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1、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2、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饮雄黄酒、赛龙舟、佩香囊、戴五彩线等等)
师:为了表示我们对屈原敬佩与缅怀之情,让我们也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教师示范讲解:
1、先将纸条一端折成一个三角形;
2、顺着三角形的一边正反来回折,将整张纸条折成连续的多个三角形;
3、打开三角形;
4、在纸条的起端,顺着折缝拢成一个立体的形状,似锥形;
5、顺着纸条上的缝往上卷绕,将纸条末端插入缝中;
6、用油性笔进行线描装饰;
7、用彩带捆绑装饰。
四、幼儿制作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端午节说课稿5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教具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或图片资料。
2.龙舟的图片资料。
3.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学具准备:
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
1、织纪律,检查学具。
2、听一听:
师: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业要求:
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5、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大龙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老师巡回指导。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教师小结:展示学生完成的大龙船作品。
1、静息。
2、听一听:
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
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学生认真听老师布置作业要求。
5、跟老师学习折大龙船部件。
6、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展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