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下《曹刿论战》之试题精选[最终版]
第5周晚练《曹刿论战》试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遂逐齐师().....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 和___。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第 1 页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答: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答: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
第 2 页
第二篇:九下《曹刿论战》之试题精选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 .....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 ....()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 和___。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____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__________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_____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__________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__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答:_____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________
第 1 页
《曹刿论战》试题精选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赐福,保佑 4案件 5.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追赶、追击 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 7.已经;战胜 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 11.独自占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三.简答题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7.语言描写
议论
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第 2 页
第三篇:九下:《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曹刿论战》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诵课文(略)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句读停顿(略)
1、可 / 以一战。战 / 则请从。
2、夫 / 战,勇气也。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3、夫 / 大国,难测 / 也,惧 / 有伏焉。吾 / 视其辙乱,望 / 其旗靡,故 / 逐之。
4、小大/ 之狱,虽 / 不能察,必 / 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②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③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⑤何:何以战(什么)
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⑦以 何以战 / 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必以信 / 必以情(根据,按照)
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
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
公与之乘(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 / 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⑨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 /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②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③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今义:砍伐
④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⑥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⑦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⑧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⑨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⑩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忠诚(今)
五、翻译课文(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彼竭我盈,故克之。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六、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点拨: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点拨: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9、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点拨: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点拨: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13、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1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战前:鲁 浅陋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 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 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1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点拨: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6、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点拨:①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7、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点拨:(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七、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点拨: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点拨: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亲临前线担任统帅。
八、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点拨:①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点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 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①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②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③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④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⑤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九、试题演练:
1、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C)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2、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D)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3、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4、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ABCD)
第四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五篇:曹刿论战中考试题.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神弗福也 福 ___________(2 彼竭我盈 盈 _______________(3小惠未徧 徧:((4公将鼓之 鼓((5 何以战(以((6 牺牲玉帛(牺牲((7望其旗靡(靡((8弗敢专也(弗((9忠之属也(属((10遂逐齐师(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肉食者鄙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 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 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5.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文中 “齐师败绩” 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7.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 什么?(2分 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 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 为可以追击? 8.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郦道元 《三峡》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 师表》
10、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 3分,共 6分
(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这 场 战 争 中 取 胜 的 原 因 是。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 是
(均用原句答(三(12分 20、D(A: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 为“老师”;B :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C :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2分 21、(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取信于民(l 分,知己知 彼、把握战机(1 分,答出一点即给分(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
22、(l大大小小的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2 分(2 我看见 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 合即可(2 分
11.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 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 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 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 答: 15.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分
答: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 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6、下列句中“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7、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 18.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 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 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 2分。
1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 哪里 ?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战前鲁庄公的 “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 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 句的翻泽,给 1分。
20.文段理解。(6分
(1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 文中的词语作答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2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 在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3分
我的感悟: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 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 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2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6分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③,贸 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
而视之,曰:“予唯⑦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 不食而死。【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辑履:用袖子遮 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无神的样子。⑤奉:捧着。⑥嗟:叹词,表示呼唤。⑦唯:因为。2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25.你认为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我认为:饿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或清高的人)。26.由上文生发出来的成语是□□□□。(2 分)27.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 的特点?(2 分)答: 28.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9.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又是 什么?(2 分)答: 3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 分)(1)战前:(2)战中:
3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2 分)答: 32.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2 分 答: 33。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2 分 34.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 分(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乃入见。分人。”
35、下面语境中“故”字与“故逐之”的“故”意思相同的是(A.既克,公问其故。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温故知新 D.欲擒故纵 36.下列句中用“/”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1 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
美。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7.“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 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 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 分)答: 38.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 分 答: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39.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限四个字)分)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