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7:5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第一篇: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

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第二篇: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

主前宾后谓居中 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④“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2)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被动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被动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举孝廉不行。《张衡转》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1)按要求做题:

①,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举孝廉不行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不必贤于弟子(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1、复习判断句和被动句,并学会灵活运用。

2、预习省略句和倒装句。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 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第页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第页

三、省略句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二)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五)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六)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七)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第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5)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沛公安在?(《鸿门宴》)(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5)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1)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4)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5)惟命是听(成语)(6)惟利是图(成语)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四)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称为定语后置现象。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第页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5、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6、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课堂检测

请判断下列句子为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判断句)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句)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6、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8、乃号令于三军曰(状语后置)

9、四方之士来者(定语后置)

10、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第页

第四篇:文言文 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4)“„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蒙辞以军中事务多。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口技人坐(于)屏障中。(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C.咨臣以当世之事。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山峦为晴雪所洗。D.中轩敞者为舱。

5、下列各句中,与“差矣,汝之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甚矣,汝之不惠。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第五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5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5

211见①看见: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梅)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②会见:未得与项羽相见(鸿)③显露,出现:图穷而匕首见(荆)④推荐,介绍:见其二子焉(论语)⑤表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渐见愁煎迫(孔)⑥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⑦发现:吾未见其明也

212先①在前:恐为操所先(赤)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项)②祖先: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③称已死的长辈或国君:先君子尝言(左)先帝创业未半(《出师表》)④表率: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213列①分、割:列缺霹雳(梦游)②位次,行列;陈力就列(论语)不欲与廉颇争列(廉)③一般:大王见臣列观(廉)④一个一个地,按顺序: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

214止①停止、留住:止子路宿(论语)不能者止(论语)②阻止,禁止:臣舍人蔺相如止臣(廉)215固①坚固(指地形险要或城郭坚固);据殽函之固(过)②坚决:乃辞谢,固请(廉)③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216后①国君:夏后皋之墓也(殽)②王后:西后阴挠之士(谭)③与“前”相对:后岁余(促)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芙)217寡①少: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财寡也(五)②国君自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③丧夫的妇女:寡妇起彷徨(孔)218问 询问,请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执经叩问(送)219勤 辛劳:勤而无所(殽)四体不勤(论语)220废 废弃,停止:于是废先王之道(过)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221欲①欲望:鱼,我所欲也(孟)秦之所大欲(六)②想要:余方心动欲还(石)而欲投吴巨(赤)222舍①房屋:同舍生皆被绮绣(送)茅舍无烟(促)②住宿,居住:舍相如广成传舍(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③放弃,舍弃:舍问其奚决焉(问)若舍邻为东道主(烛)

223甚 厉害,严重:王之好乐甚(孟)又弗如远甚(邹)224恶①与“善”相对: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岁恶不入(论)②与“美”相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娇儿恶卧踏里裂(茅)③厌恶:死亦我所恶(孟)225患①灾祸,忧患:诸侯之所大患(六)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②担忧: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此数者用兵之患(赤)226身①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②自身:向为身死而不受(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荷》)③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五)将军身率益州之众(《隆中对》)④妇女怀孕:且以汝之有身也(与)227以①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②用:贤不必以(涉)228少①不多:险以远,则至者少(游)②稍微:愿大王少假借之(荆)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229食①食物:小鸟时来啄食(项)一箪食,一豆羹(孟)②吃,吃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③供养,饲养:谨食之(《捕蛇者说》)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30说①说话,讲述:说书虽小技(柳)②说法:用芽者自从本说(梦)而听细说(鸿)③游说,说服:说权曰(赤)触龙说赵太后④高兴:秦王必说见臣(荆)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五)231决①决定,决断:日中不决(毛)②告别,通“诀”:予分当引决(指)与王诀(决)曰(廉)③决战:孤当与孟德决之(赤)④快速的样子:我决起而飞(逍)

232论 讨论,研究: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③迅速,快:急湍甚箭(与)256度①量长短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②衡量:度足而居(治)③限度;用之亡度(论)④制度,法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⑤估计,揣测: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相如度秦王虽斋(廉)257辞①告辞:今者出未辞也(鸿)我自去年辞帝京(琵)②推辞,拒绝: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③言词;其辞微(屈)④文辞:皆好辞(屈)258存①存在: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②问候,思念:公子亲数存之(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259独①单独,独自:公子独与客留赵(信)②表反问(虚词):独不怜公子姊(信)260骑①骑马:脱身独骑(鸿)②骑兵,骑马的人:左公从数骑(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261涕泪:涕落百余行(孔)汪然出涕(《捕蛇者说》)262为①做:吾见其难为(庖)②作为,当作:为除不洁者(左)霓为衣兮风为马(梦)③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④是:人为刀俎(鸿)263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劝)老夫已矣(左)264厚①与“薄”相对:刀刃者无厚(庖)②看重:公子遇臣厚(信)③厚道:宽厚而爱人(信)③丰厚:厚币委质事楚(屈)欲厚遗之(信)265通①通行,通过:会天大雨,道不通(赤)②精通:通五经(张)③畅通:政治未毕通也()266制①构造:其牙机巧制(张)②控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③制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267兵①武器:收天下之兵(过)非兵不利(六)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五万兵难卒合(赤)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吴起„„制其兵(过)268余①剩余: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②整数后零头:后岁余(促)去北军二里余(赤)③第一人称代词:余方心动欲还(石)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269亡①死亡:刘表新亡(赤)②灭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此亡秦之续耳(鸿)③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④逃跑:从径道亡(廉)追亡逐北(过)⑤通“无”:亡何,国变(柳)270北①北面,北方: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北收要害之郡(过)②战败而逃:追亡逐北(过)271金①金属:金石可镂(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②古代.计算货币单位:予我十金(《狱中杂记》)272势①力量:其势弱于秦(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赤)②形势;攻守之势异也(过)将军大势可御操者(赤)③势头,趋向: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④权势: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五)273破①残破: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②战败:六国破灭(六)破曹军必矣(赤)274力①力量,势力:赂秦而力亏(六)势力众寡又不可论(赤)②有能力:力能窃之(信)275思①思考,想:吾尝终日而思矣(劝)思厥先祖父(六)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276起①站起,起来:起视四境(六)起,立而饮之(鸿)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赤)277从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⑤堂房亲属: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⑧特指“跟(向)„„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

278应①应该:多情应笑我(念)②答应、回答:项王未有以应(鸿)③应和:天下云集响应(过)279应和: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00闻①听见:而闻者彰(劝)②听说: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③见闻:博闻强志(屈)④ 让„„听到:闻寡人之耳者(邹)⑤闻名,传扬:无何,宰以卓异闻(促)⑥见闻,学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⑦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⑧名声,声誉: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301留①停留,留下:曷不委心任去留(归)乃令张良留谢(鸿)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302迁①迁移: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六)②官职调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③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④变化变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六)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兰)

303父①父亲:思厥先祖父(六)②fu3,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③fu3,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余弟安国平父(游)④对男性上辈的通称,如父之父称大父,父之兄称伯父,父之弟称叔父、季父:迨诸父异爨(项)304弹①用手指轻敲:新沐者必弹冠(屈)②用手指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琵)305公①与“私”相对,公家的: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生二子,公与之饩(勾)②公开,公然:残贼公行(论)③诸侯通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④对人尊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公为我献之(鸿)306征①征伐:挟天子以征四方(赤)②征召:公车特征拜郎中(张)③远行,出征:问征夫以前路(归)④征税,征收: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⑤证验,证据,征兆,迹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

307施①施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②施行,用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徒留无所施(孔)③施舍,恩惠: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殽)④设置,安放:施关发机(张)308关①关口,要塞,城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②机械发动处:施关发机(张)③关系,涉及: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④关闭,关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

309机①关键,时机: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②机械,机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阿)机发吐丸(张)

310左①官位以左为下,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②坐位以左为上: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③方位以东为左:淮左名都(扬)311色①脸色:太后之色稍解(触)②颜色:面色灰死(促)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翁》)③容貌:年长色衰(琵)312言①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不敢言而敢怒(阿)②言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③字:凡六百一十六言(琵)313命①性命:王之命,悬于遂手(毛)臣请入,与之同命(鸿)②命名:命曰《琵琶行》(琵)③命令: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勾)④生命,性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⑤使命:凡昔元首,承天景命(滕)⑥命运,运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

314重①与“轻”相对:国之重任(信)轻重固何如哉(五人)②重视:故人重之(五)③重复、重叠;又闻此语重唧唧(琵)④重大的权利、意义: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315尽①全:虫尽靡(促)取之尽锱铢(阿)②完,没有:日已尽矣(荆)③竭尽,全部拿出: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④极,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316哀①悲伤;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祭)②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哀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

317拔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廉)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鸿)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④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②为什么,怎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齐桓晋文之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多么,何等,表语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30恨① 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遗憾,不满意②然而恨贯肌骨,亦能愧避,幸一闻焉。《柳毅传》怨恨

331胡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匈奴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为什么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什么④南声函胡。《石钟山记》同“含糊”⑤臣闻之胡?曰。《齐桓晋文之事》

332或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有的人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有时③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柳毅传》或许,也许333即①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就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就在(某时)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立即,马上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就是⑤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走近,靠近

334既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已经②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既然③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陈情表》既„„又„„④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不久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既望:阴历每月十六⑥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既而,不久

335堪①众不能堪,而仆之。《五人墓碑记》经得起,忍受②不堪设想,能够 336克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能够②克敌制胜战胜,攻破③奉公克己 克制

337怜①哀怜,怜惜 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②可怜: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③可怜:可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338弥 ①更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339莫①没有(什么、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不、不能、不要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③通“暮”,晚上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340乃①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涉江》②于是,就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③竟,竟然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④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⑤何乃,语气助词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⑥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341却①退,后退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孔雀东南飞》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②击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③正、恰好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342苦①痛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②辛苦、艰苦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③以„„为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④苦味,和“甘”相对。苦竹,竹的一种。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琵琶行》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55王:①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句践灭吴〉〉②成王业,做皇帝,称王 wàng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56悉:①副词 全 都 悉以诚心之话倚托。〈〈柳毅传〉〉悉埋于地。〈〈病梅馆记〉〉②尽其所有 词不悉心。〈〈柳毅传〉〉

二、理解词语和句式——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级)[知识要点](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知识点解说] 代词

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①予购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②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2.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

①王甚任之。(《屈原列传》)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注意:“之”作宾语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如: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之”,你。

⑤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我,自己。

4.谦词: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壁之战》)“肃”鲁肃自称。

②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④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5.敬称:大王、将军、君、公、公子、陛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可译为“您”。

①唯大王命之。(《荆轲刺秦王》)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子”、对男子的美称。

6.人称复数:用“辈、属、侪、族、徒”等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人。

②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吾侪”,我们。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族”,这一类人。

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徒”,这些人。

二、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译成“这个”、“这里”、“这样”

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此”,此处。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下载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5篇范例]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4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4 40加①加上;放上:加彘肩上(鸿)②增加,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孟)③更加:则其至又加少矣(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2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8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8 文言文句式复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分类 [教......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

    文言文常用句式解析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

    高一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来表示 来表示,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是”来表示,而往 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