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时间:2019-05-13 07:4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第一篇: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第一单元 李清照诗歌鉴赏练习题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李清照像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3][7]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词用精炼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

(2)词的下阕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答:

【附赏析】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① 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②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附鉴赏】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1、答案:⑴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又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有所提示。⑵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

2、答案: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 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作者精心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4、答案:(1)词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出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2)同意“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的观点。词的下阕以“闻说”“也拟”“只恐”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上阕词人还在留泪,“闻说”一句陡然一扬,听说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引出出游之兴;词人一刹那的喜悦心情悄悄泛起心头。“也拟”二字婉转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两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有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5、答案:① “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悉一下子涌上心头。答案:.①下面提供两个参考答案,学生能答对其中一个即可。其一:“断香殖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乱 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其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悉一下子涌上心头。

第二篇:2011高考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1.(210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叶修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2.(210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6.(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0.(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未展芭蕉(唐)钱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15.(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1)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1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是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第三篇: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其原因大概是:

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

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

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 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深宫宫女失宠)

离情终日思**。(友人离别相思)

湘江竹上痕无限,(娥皇、女英怀念虞舜)

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霸王别姬)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

林落深幽,七贤同游。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禹曾向黄冈作翠楼。方动处龙蛇林外,水池园内,凤尾扶疏,枝枝清瘦。最可怜鹅黄几点伤心泪,留作潇湘万古愁。

其中用了竹林七贤、王禹 《黄冈竹楼记》、湘妃等典故来描写竹,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恰当的用典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但是,用典也一定要小心,避免出错。我曾经见过一位大诗人公开发表的一首诗,是赠给一位书法家的,诗前有一段按语:“书法家××乃余挚友,白头如新„”,殊不知“白头如新”是说交情很淡,直到白了头彼此还不了解的意思。还有一位更大的作家,在纪念一位前辈女作家逝世时竟用了“悼亡”这个词,而“悼亡”通常是指悼念亡妻的,这个笑话就未免太大了。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一)典故的类别 1.引用前人语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

②暗引:功名图麒麟。(杜甫《前出塞》)——宣汉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③反引: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体会诗人用典的目的。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而是要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二、关于典故的运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直用、反用、隐用、化用等。

直用典故,也就是直接引用,以此来作为正面的比喻寄托。这是用典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上面举过的例子大多是这一类。

反面典故,就是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引用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记载: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时,问到鬼神的源本,贾谊作了详尽的论述,一直谈到深夜,使文帝听入了神,不自觉在向前移动坐处。原本意思是说明文帝对贾谊的重视。但李商隐引用此典却反其意而用之,加上“可怜”二字,表示叹惋遗憾。说贾谊的谈话虽然引起了汉文帝的兴趣。但感兴趣的内容只是鬼神之事,实际上他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受到文帝的重视,贾谊也并没有受到重用。李商隐反用了这个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不得不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

其他如课本学过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都有大量的典故。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巾幅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此诗是诗人晚唐闲居沧洲时所写.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壮志难愁,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唏嘘长叹?

诗歌描写了一个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已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们的感慨。作者在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以外,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鸿雁传书”“横槊赋诗”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属反用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愁怀。“横槊赋诗”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橫戈吟诗,这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这就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并构成了奇特绚烂的艺术境界。再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里指作者“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这一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塞 下 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春夜洛城闻雨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2002年高考原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简析】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实战演练】(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

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知人论世之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附《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13.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 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4.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 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5.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

16.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7.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8.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 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19.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 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0.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1.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2.桑榆:《淮南子》中“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的句子,“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3.商女: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4.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 《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5.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6.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7.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 牧《泊秦淮》)

28.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常用典故集锦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 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作者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 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9.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0.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1.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 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2.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三语文基础训练——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乌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各段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甲)约客赵师秀(乙)雨晴王贺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试想像各是什么情形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 日午树阳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月上瓜舟•南徐多景楼作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唯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请结合词的上阙,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尺,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咸阳值雨宿城南亡友别墅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渔船。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狂夫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蓧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请品味句中“轻”“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请分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玉芙蓉]喜雨(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ēng);茂盛的样子(1)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淮阴行五首(其四)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试结合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

故人古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坐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

第五篇:2012全国高考诗歌鉴赏

一、(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

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 分)

下载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2004-20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04高考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方式

    一、 难点突破 练一、(2009·湖北)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

    高考诗歌鉴赏习题集

    高考诗歌鉴赏习题集 中高考诗歌鉴赏16字原则: 简洁明白 A 句子答题;B 实质意思 技巧还原 A修辞手法;B 表达技巧 画面阐释 A 意境阐释;B形象画面 情感意趣 A 表达情感;B 哲学意蕴......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5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8 “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讲 总说 1, 考大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高考诗歌鉴赏经验交流

    诗歌鉴赏的“万能钥匙” 对于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一直是我很头疼的事。每次做试卷的时候,总是留在最后面做,就可以看出我有多惧怕鉴赏诗歌了。 8分的题以前绞尽脑汁也就得3-4分......

    2004—2013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2004—2013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04)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

    高考诗歌鉴赏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1诗歌赏鉴复习专题1――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