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诗词鉴赏
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如梦令》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蝶恋花]《上已召亲族》 李清照——《点绛唇》 李清照——《渔家傲》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乌江》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多丽》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念奴娇》 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永遇乐》 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好事近》 李清照——《行香子》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庆清朝慢》 李清照——《诉衷情》 李清照——《小重山》
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
第二篇: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念奴娇》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晓梦》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春残》李清照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第三篇: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 要
论文摘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女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女性的精神世界。这种女性意识,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命意识;正文部分从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和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三个方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清照 女性意识 诗歌影响
引论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我们读着她那一首首清丽旖旎的词作,仿佛闻到了一缕缕檀香、梅香、酒香,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丝丝令人心醉的愁情,真有“坠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俊”之感。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却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一家。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李清照何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享有如此美誉呢?细究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细腻的词人气质打动了世人,她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地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一 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
写作,是人类本真经验的表达,可女性的写作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李清照崇尚自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观照。我们说人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认识常常从自身开始的。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个人才能、智慧和自身的形体美。到了唐代,人们已能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语,这说明人们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样的历史渊源,当然对宋代的这位才女有着很深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对自己外在美的认识。在封建男权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要求。女性的生存必须得依赖于男性,所以“女为悦己者容”成为女性们遵循的一条定则。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似乎完全以男性的认识为评判标准,而李清照却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异类”。她拒绝封建男性文化,她对自我生命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其作品中大胆地展示女性青春美、形体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我们就能窥见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在李清照作品中,以花喻人是她惯用的手法,我们就选几首来看清照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外在美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词上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少女形象。她有似锦的青春年华充满生命的青春之美。词中“露浓花瘦”语意双关。“露浓”表明时间是在早晨,“花瘦”说明花未开,含苞待放。未开之花更富于魅力,再加上露珠的镶嵌和晨曦的映照,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这不正是作者拿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的象征吗?词的下片为我们展示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她见到客人时有羞怯的一面,又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机灵顽皮。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准抛头露面的,而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却刻意渲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顽皮可爱,这可看到李清照对封建礼教的轻视,透露出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观照。由此看出,李清照毫不掩饰自己的青春美,对自我的认识已比较清晰。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这首词上片写寒梅初绽,下片写月下赏梅。写梅亦是写人。作者对寒梅作了总体的勾勒之后,又以生花之妙笔点染了她的形象美和神态美,从而使读者进一步领略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那么,词人是怎样展示梅花的形神之美的呢?在上片起首二句之后,也就是在总的勾勒寒梅形象的基础之上,紧接着用“香脸半开娇旖旎”比喻她含羞带笑,娇柔妩媚的美人面容;用“玉人浴出新妆洗”形容她如同刚出浴的美人那样娇洁。这里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人,妙处是梅与人、景与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把梅花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而也展示出青春少女晶莹剔透之美。结尾处又点出“此花不与群花比”,与众不同,自我欣赏生命之美。
当然,李清照还有很多以花喻人的作品,这里不再赘述。这些作品在写女性美或女性的春情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展示或自我需要,并非以男性为中心,将自己放在从属的被动地位。
其次,我们来谈谈李清照对自己内在美的认识。人们赞赏李清照,更注重其作品中的“神骏”,这才是李清照内在才情、格调的内美的体现。
前面我们举出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这首词,词末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这句堪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比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花”韵胜,格高,自然不屑于和这些“群花”类比的,言外之意,作者已将梅花人格化,实际上写出了作者本人那种贞洁自立,“冒雪报春”的坚美姿质和高贵品性,同时,作者那超人的才情,高雅的格调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里作者也是将梅花视为知己,不仅将梅花人格化,而且将它个性化,作者的妙笔把高洁的梅魂与其
超拔脱俗的情操两厢契合,融为一体。从这里,我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在气质。当然李清照还有其他的“高洁”之句,如“自是花中第一流”、“疏影尚风流”等等。
以上我们是对李清照的内美的认识,实际上外美与内美是不可分的,它们融为一体,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自我生命审美价值的观照。
我们谈到李清照在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时,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一种“物化式”的抒情方式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我们能感受出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内敛,没有现代女诗人那喷薄的气势。现代女诗人们则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女性主体意识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李清照在抒发情感时与客体物象同化为一,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黑格尔认为这是“主体没有达到内心生活的自由独立”的表现。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当然她的生活不能不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就反映在其创作上了。现代女诗人们的创作不乏有“自由式”的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专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女性意识的最深处,使女性主体意识得到清晰的凸现。现代女诗人的创作显示出现代知识女性对存在的冷静观照与深层思考。例如,王小妮的诗:
“就这样平凡地活着,我的纸里
永远包藏着我的火。”
——《活着》
“我写世界
世界才垂头显现
我写你
你才摘下眼镜看我 我写自己时
看见头发阴郁,应该剪了。
能制作出剪刀
那才是真正了不起。”
——《应该做一个制作者》
这些作品里显示出作者强大的智性之思,反应出作者对生存和生活的冷静观照与思考,表达了对“人”主体性的寻找。这些较之于李清照作品,主体意识增强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为大胆,更为深刻了,这说明现代女性诗歌已在走向成熟。二 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
李清照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理想,李清照表达自己的志向时大胆豪迈,表现出男儿气概。
李清照是一个拥有坚定志向的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这是她的不幸。封建社会禁锢人的思想,无情地窒息了女性精神上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中预先规定好的地位与权益,然而李清照渴望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不论是儒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其家乡“东洲逸党”人士不拘形检,通透任情,建功立业的精神;还是其父不慕容利,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都给李清照以深远的影响。李清照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而是受到祖国传统精英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优秀知识女性。她的生命光圈不似一般女性那么狭隘,她的女性意识也不似一般女性那么贫弱。但是,女性的社会地位限制了她,她的鹏举之志只能以其女性特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不可能全殿对策,也不可能驰骋沙场,她只能写诗作词来抒情述志。
李清照在一首《分得知字韵》的五言绝句中说:“学诗三十年,缄口吧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项斯,唐代诗人,最初没有名气,不被人知,后来结识了杨敬之。杨读了他的诗歌也赠送了一首诗歌给他。杨敬之很爱才,便处处逢人为他吹嘘。不久,项斯便名播长安。女诗人表面不说“缄口不求知”,但联系她其它作品如《打马图经序》一文末尾有“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一句,便可以推出李清照是希望能够遇上一个像杨敬之那样“相逢说项斯”的人。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位有抱负之人。
李清照还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追求精神解脱,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例如《晓梦》等。她不满朝廷的苟安政策,敢于在诗歌中批评当政者:“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她还挥毫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动人魂魄的人生绝唱。可见其男儿气概之豪迈。她的笔触不仅涉及了精神生活、社会政治生活,还涉及了文化生活,如《词论》中的大胆主张,对男性词人的尖锐批评等。她志向高远,但她不满足,在《渔家傲》中写道: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女词人托梦抒怀。在与天帝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上下求索恐无所成就的焦虑,苦心为诗然于事无补的遗憾。最后表达了渴望鲲鹏展翅,直飞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展示了
词人迥然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李清照的追求目标还很朦胧,但那渴望超越现实的浪漫气息与豪迈气概则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确有那种豪迈气概,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女人,比起同时代的女子来说,她是一难得的奇女子。虽然朱淑真也是一位才女,但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类似的高远之作,反而是一些“小女人”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贬低朱淑真。李清照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
封建礼俗,而朱淑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创作的呢?朱淑真一面填词一面又责备自己,还说什么“然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这朱淑真的看法与薛宝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都是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遗训,而李清照却相反,不但大胆吟唱“风花雪月”,还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可见,李清照的确是一位迥然有别与一般女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
李清照不仅迥然于一般女子,对于封建社会的男性,她的生命意识也没那么复杂。封建社会的男子们,一生为功名利禄所累,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与一些“愤世”之意。这些作品当然免不了打上“追名逐利、趋时附势、消沉颓废”的烙印。而李清照在封建时代虽然身为女子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她被排斥在封建社会生活之外,也就不易沾染封建礼俗恶习,所以李清照这种“抱负远大”的生命意识较之于封建社会的男性要单纯一些。
三 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
李清照晚年生活在乱世当中,却能顽强地独自生存下来,并能潜心学术研究,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李清照何以在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呢?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她那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
人们说李清照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一桩美满的婚姻。但是,我要说李清照一生也是不幸的。她一生饱尝人生甘苦,不幸多于幸。李清照幸福时光是短暂的,婚后父亲遭害,夫妇离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哪有不伤心呢?写出“何况人间父子情”,“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的诗词。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处环境的糟糕与心中的无奈和凄凉。靖康之变后,各种灾难纷至沓来:先是她与丈夫节衣缩食而攒下来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灰烬,继而丈夫染病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以后,又有大批书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受到秘密弹劾,有人诬告她赐玉器于金人,这使她大为惊恐,更使她悲痛不已的是在会稽被贼人夜间盗去卧榻下的书画砚墨五竹箱。这些珍藏,赵氏夫妇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所以她叹息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李清照面对这一列不幸遭遇,她倒下了吗?没有!可见李清照是一个“个体人格独立性极强”的人,人生中种种不幸并没有将她同化为逆来顺受的女性。相反,外界的压力,人生的苦难迫使她站在旁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她的独立意识越强,就越难被同化;她的心志越高,与周围世界的冲突就越大;她的灾难越深,反抗性就越强,她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就越显光辉照人。
首先,李清照在政治上表现出独立自主意识是十分强烈。她有许多爱国诗词,抒发自己独到见解。李清照对南宋的苟安政策提出了“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的质问;面对
金统治者的两个伪政权,李清照发出了“两汉本继绍,新宠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的卓越见识;面对沦陷的故土,李清照又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些诗词不正表现了李清照的独立自主意识吗?她主张坚决抗金,反对苟安,不愿委曲求全;她强烈思念故土,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不正是对南宋偏安的一种批评和不满吗?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爱国情感,说明作者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其次,李清照在生活上也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李清照没有倒下,她仍然保持那种“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我化、个性化的崇高人格精神,“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寒梅精神与高尚情操。即便是南渡后,李清照流落江南,孤独凄凉,但她仍表现出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的精神。她曾用“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的红杏自比,来表达自己傲视尘世,不甘沉沦的意愿。当诗人不被她的时代所理解,自己的抱负又无法实现,她仍坚持独立的自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听人笑语。”(《永遇乐》)在《声声慢》中走自己的路,宁与孤独为友的坚韧人格更为强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不正是封建时代下一个不幸女子的血泪控诉和呐喊吗?,残酷的命运,社会的变迁,可以摧毁李清照的肉体,却无法摧毁她的人格精神。她所给予人的不是消极低沉的情绪,而是一种在灾难和不幸中坚持独立人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一种“疏影尚风流”的洒脱气派。
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李清照给予我们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一种从悲痛和愁苦中焕发出的意志和力量。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却能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钻研自己的学术文化,这不能不说明她那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之伟大,独立自我的生命意识之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李清照是一位非凡女性,闪烁着独特的生命意识的灿烂光圈。她一生抱负远大,崇尚自我,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李清照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形成李清照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体现。
注释:
[1]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出版社,1990版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版
[3] 熊笃《中国古代史新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版
[4] 陈组美《李清照评传》
[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版和1990版
[6]《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
[7]《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3卷第6期
第四篇: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命意识;正文部分从李清照诗词对外美和内美的观照、李清照诗词中流露的男儿气概和李清照身处乱世坚持独立人格三个方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 外美 内美 气概 独立人格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我们读着她那一首首清丽旖旎的词作,仿佛闻到了一缕缕檀香、梅香、酒香,感受到了作者那一丝丝令人心醉的愁情,真有“坠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俊”之感。不少论者在赏玩之余,却不免惊异感叹其为一妇人却能卓然一家。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写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李清照何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上享有如此美誉呢?细究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清照在其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细腻的词人气质打动了世人,她真实地反映了作为女性的自我,自然地流露出自我的女性生命意识,从而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那么,就让我们来仔细探讨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一
写作,是人类本真经验的表达,可女性的写作一开始就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李清照崇尚自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观照。我们说人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认识常常从自身开始的。魏晋时期人们就开始重视个人才能、智慧和自身的形体美。到了唐代,人们已能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语,这说明人们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样的历史渊源,当然对宋代的这位才女有着很深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李清照对自己外在美的认识。在封建男权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对女性的要求。女性的生存必须得依赖于男性,所以“女为悦己者容”成为女性们遵循的一条定则。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似乎完全以男性的认识为评判标准,而李清照却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异类”。她拒绝封建男性文化,她对自我生命的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其作品中大胆地展示女性青春美、形体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我们就能窥见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在李清照作品中,以花喻人是她惯用的手法,我们就选几首来看清照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外在美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这首词上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少女形象。她有似锦的青春年华充满生命的青春之美。词中“露浓花瘦”语意双关。“露浓”表明时间是在早晨,“花瘦”说明花未开,含苞待放。未开之花更富于魅力,再加上露珠的镶
嵌和晨曦的映照,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这不正是作者拿如花似锦的青春年华的象征吗?词的下片为我们展示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她见到客人时有羞怯的一面,又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机灵顽皮。在封建社会,女子是不准抛头露面的,而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却刻意渲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顽皮可爱,这可看到李清照对封建礼教的轻视,透露出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观照。由此看出,李清照毫不掩饰自己的青春美,对自我的认识已比较清晰。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这首词上片写寒梅初绽,下片写月下赏梅。写梅亦是写人。作者对寒梅作了总体的勾勒之后,又以生花之妙笔点染了她的形象美和神态美,从而使读者进一步领略其象外之象,韵外之致。那么,词人是怎样展示梅花的形神之美的呢?在上片起首二句之后,也就是在总的勾勒寒梅形象的基础之上,紧接着用“香脸半开娇旖旎”比喻她含羞带笑,娇柔妩媚的美人面容;用“玉人浴出新妆洗”形容她如同刚出浴的美人那样娇洁。这里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人,妙处是梅与人、景与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把梅花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而也展示出青春少女晶莹剔透之美。结尾处又点出“此花不与群花比”,与众不同,自我欣赏生命之美。
当然,李清照还有很多以花喻人的作品,这里不再赘述。这些作品在写女性美或女性的春情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展示或自我需要,并非以男性为中心,将自己放在从属的被动地位。
其次,我们来谈谈李清照对自己内在美的认识。人们赞赏李清照,更注重其作品中的“神骏”,这才是李清照内在才情、格调的内美的体现。
前面我们举出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这首词,词末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一句。这句堪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比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花”韵胜,格高,自然不屑于和这些“群花”类比的,言外之意,作者已将梅花人格化,实际上写出了作者本人那种贞洁自立,“冒雪报春”的坚美姿质和高贵品性,同时,作者那超人的才情,高雅的格调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这里作者也是将梅花视为知己,不仅将梅花人格化,而且将它个性化,作者的妙笔把高洁的梅魂与其超拔脱俗的情操两厢契合,融为一体。从这里,我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在气质。当然李清照还有其他的“高洁”之句,如“自是花中第一流”、“疏影尚风流”等等。
以上我们是对李清照的内美的认识,实际上外美与内美是不可分的,它们融为一体,形成李清照独特的自我生命审美价值的观照。
我们谈到李清照在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时,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一种“物化式”的抒情方式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我们能感受出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内敛,没有现代女诗人那喷薄的气势。现代女诗人们则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女性主体意识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李清照在抒发情感时与客体物象同化为一,最后达到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黑格尔认为这是“主体没有达到内心生活的自由独立”的表现。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当然她的生活不能不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就反映在其创作上了。现代女诗人们的创作不乏有“自由式”的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专注于女性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女性意识的最深处,使女性主体意识得到清晰的凸现。现代女诗人的创作显示出现代知识女性对存在的冷静观照与深层思考。例如,王小妮的诗:
“就这样平凡地活着,我的纸里
永远包藏着我的火。”
——《活着》
“我写世界
世界才垂头显现
我写你
你才摘下眼镜看我我写自己时
看见头发阴郁,应该剪了。
能制作出剪刀
那才是真正了不起。”
——《应该做一个制作者》
这些作品里显示出作者强大的智性之思,反应出作者对生存和生活的冷静观照与思考,表达了对“人”主体性的寻找。这些较之于李清照作品,主体意识增强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为大胆,更为深刻了,这说明现代女性诗歌已在走向成熟。
二
李清照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理想,李清照表达自己的志向时大胆豪迈,表现出男儿气概。
李清照是一个拥有坚定志向的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这是她的不幸。封建社会禁锢人的思想,无情地窒息了女性精神上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中预先规定好的地位与权益,然而李清照
渴望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不论是儒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其家乡“东洲逸党”人士不拘形检,通透任情,建功立业的精神;还是其父不慕容利,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都给李清照以深远的影响。李清照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而是受到祖国传统精英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优秀知识女性。她的生命光圈不似一般女性那么狭隘,她的女性意识也不似一般女性那么贫弱。但是,女性的社会地位限制了她,她的鹏举之志只能以其女性特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不可能全殿对策,也不可能驰骋沙场,她只能写诗作词来抒情述志。
李清照在一首《分得知字韵》的五言绝句中说:“学诗三十年,缄口吧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项斯,唐代诗人,最初没有名气,不被人知,后来结识了杨敬之。杨读了他的诗歌也赠送了一首诗歌给他。杨敬之很爱才,便处处逢人为他吹嘘。不久,项斯便名播长安。女诗人表面不说“缄口不求知”,但联系她其它作品如《打马图经序》一文末尾有“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一句,便可以推出李清照是希望能够遇上一个像杨敬之那样“相逢说项斯”的人。从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位有抱负之人。
李清照还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追求精神解脱,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例如《晓梦》等。她不满朝廷的苟安政策,敢于在诗歌中批评当政者:“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她还挥毫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动人魂魄的人生绝唱。可见其男儿气概之豪迈。她的笔触不仅涉及了精神生活、社会政治生活,还涉及了文化生活,如《词论》中的大胆主张,对男性词人的尖锐批评等。她志向高远,但她不满足,在《渔家傲》中写道: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女词人托梦抒怀。在与天帝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上下求索恐无所成就的焦虑,苦心为诗然于事无补的遗憾。最后表达了渴望鲲鹏展翅,直飞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展示了
词人迥然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李清照的追求目标还很朦胧,但那渴望超越现实的浪漫气息与豪迈气概则令人叹为观止。
李清照确有那种豪迈气概,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女人,比起同时代的女子来说,她是一难得的奇女子。虽然朱淑真也是一位才女,但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类似的高远之作,反而是一些“小女人”的作品。当然,这并不是贬低朱淑真。李清照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俗,而朱淑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创作的呢?朱淑真一面填词一面又责备自己,还说什么“然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这朱淑真的看法与薛宝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都是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遗训,而李清照却相反,不但大胆吟唱“风花雪月”,还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可见,李清照的确是一位迥然有别与一般女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
李清照不仅迥然于一般女子,对于封建社会的男性,她的生命意识也没那么复杂。封建社会的男子们,一生为功名利禄所累,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志向”与一些“愤世”之意。这些作品当然免不了打上“追名逐利、趋时附势、消沉颓废”的烙印。而李清照在封建时代虽然身为女子是不幸的,但又是有
幸的。她被排斥在封建社会生活之外,也就不易沾染封建礼俗恶习,所以李清照这种“抱负远大”的生命意识较之于封建社会的男性要单纯一些。
三
李清照晚年生活在乱世当中,却能顽强地独自生存下来,并能潜心学术研究,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李清照何以在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呢?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她那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
人们说李清照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有一桩美满的婚姻。但是,我要说李清照一生也是不幸的。她一生饱尝人生甘苦,不幸多于幸。李清照幸福时光是短暂的,婚后父亲遭害,夫妇离别,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哪有不伤心呢?写出“何况人间父子情”,“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的诗词。由此可见李清照所处环境的糟糕与心中的无奈和凄凉。靖康之变后,各种灾难纷至沓来:先是她与丈夫节衣缩食而攒下来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灰烬,继而丈夫染病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以后,又有大批书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受到秘密弹劾,有人诬告她赐玉器于金人,这使她大为惊恐,更使她悲痛不已的是在会稽被贼人夜间盗去卧榻下的书画砚墨五竹箱。这些珍藏,赵氏夫妇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所以她叹息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李清照面对这一列不幸遭遇,她倒下了吗?没有!可见李清照是一个“个体人格独立性极强”的人,人生中种种不幸并没有将她同化为逆来顺受的女性。相反,外界的压力,人生的苦难迫使她站在旁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她的独立意识越强,就越难被同化;她的心志越高,与周围世界的冲突就越大;她的灾难越深,反抗性就越强,她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就越显光辉照人。
首先,李清照在政治上表现出独立自主意识是十分强烈。她有许多爱国诗词,抒发自己独到见解。李清照对南宋的苟安政策提出了“圣君大信明如月,长乱何须在屡盟”的质问;面对金统治者的两个伪政权,李清照发出了“两汉本继绍,新宠如赘疣。所以稽中散,至死薄殷周”的卓越见识;面对沦陷的故土,李清照又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些诗词不正表现了李清照的独立自主意识吗?她主张坚决抗金,反对苟安,不愿委曲求全;她强烈思念故土,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不正是对南宋偏安的一种批评和不满吗?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爱国情感,说明作者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其次,李清照在生活上也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独立人格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幸,李清照没有倒下,她仍然保持那种“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我化、个性化的崇高人格精神,“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寒梅精神与高尚情操。即便是南渡后,李清照流落江南,孤独凄凉,但她仍表现出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的精神。她曾用“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的红杏自比,来表达自己傲视尘世,不甘沉沦的意愿。当诗人不被她的时代所理解,自己的抱负又无法实现,她仍坚持独立的自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听人笑语。”(《永遇乐》)在《声声慢》中走自己的路,宁与孤独为友的坚韧人格更为强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不正是封建时代下一个不幸女子的血泪控诉和呐喊吗?,残酷的命运,社会的变迁,可以摧毁李清照的肉体,却无法摧毁她的人格精神。她所给予人的不是消极低
沉的情绪,而是一种在灾难和不幸中坚持独立人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一种“疏影尚风流”的洒脱气派。
不管是政治上还是生活上,李清照给予我们的不是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一种从悲痛和愁苦中焕发出的意志和力量。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却能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钻研自己的学术文化,这不能不说明她那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之伟大,独立自我的生命意识之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李清照是一位非凡女性,闪烁着独特的生命意识的灿烂光圈。她一生抱负远大,崇尚自我,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李清照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的体现,也是形成李清照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体现。
参考书目:
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出版社,1990版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版
熊笃《中国古代史新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版
陈组美《李清照评传》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版和1990版
《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3卷第6期
第五篇: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味浓郁的上层士大夫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父亲李格非对其的管理和教育宽松且开明。李清照从小能够博览群书,读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
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文将从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其词清晰地反映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一)婉约中的丈夫之风。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醉花阳》是词人向爱人倾吐重阳佳节深切思念之情的名篇:
薄雾浓云愁永尽,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
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镂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全词无一字言及相思,而相思之深切又充溢字里行间,可谓委婉含蓄,“无一字不秀雅”,但意思却直率明白,“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
李清照词风韵之多样性,以及其“神骏之致”,最集中地体现在其词中所谓“倜傥丈夫气”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易安词与传统的词有所不同。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刻骨的相思和浓重的愁怨,本是易安词的重要内容之一。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相思缠绵、离愁别绪,却于“话中有骨”,而不似一些婉约词人陷入姚鼐所言的“颓废而幽”的境地。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同时,易安词反映了作者孤傲的性格和超旷的情怀,因而构成了高远的意境。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弧傲的性格特征。“雪里已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里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自我写照。易安词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其词中豪气正蕴于此。
(二)多样性的创作手法。李清照词作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充分表现了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易安词表现手法新颖巧妙,主要表现在:
1、善于移情于物。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如《醉花阴》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善用对比。李清照一生的际遇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她把这种传统手法予以翻新,将对比运用于全篇的艺术构思中,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天真单纯的佳女(卷帘人)与“浓睡
不消残酒”的主人形成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永遇乐、落日熔全》通过良辰佳节个人处境和情绪前后截然相反的对比,传达出作者思慕昔日家园与忧愤目前时局的心情。她又将虚实融为一体,进行对比,使时空高度浓缩。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词人将“天气”、“衣”、“情怀”与往昔比较,目下为实,从前为虚,实虚参照,形成对比,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情绪。
3、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据统计,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这既与秦观的“少故实”不同,也不象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更无辛弃疾“掉书袋”的习气。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道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比如“鸿雁传书”,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如 “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似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4、善用铺叙手法。李清照写词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
展开,在凝炼中求得舒展。这种手法既能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在<<声声慢>>中,词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等等结合在一起,融以对往事的追忆,过渡到眼前的伤感,既让它们纷沓而至,又让它们一排布阵,而且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不断得到推进。当然作者在写作时铺叙手法的运用并非单一,为避免文章的呆板和感情的平淡,结尾警策语句,如《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都是步步推进,作者以铺叙的手法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
5、她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充满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二、语言的创新性
李清照又是一个语言大师。她的词语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一)口语入词。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推陈出新,化俗为雅。李清照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话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二)富有音乐之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她特别善于运用双声迭韵来增强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迭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效果,用来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再合适不过的。而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和齿音交加重叠,又给人一种啮啮叮叮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忧心情况的情绪。这些又声迭韵字在音节、情调及气象营造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续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得到历代词评家好评。
(三)化用典故。李清照语言的独创性,还表现在用典上。她的词中有不少语言是从前人的诗、词乃至散文的句子而来的,可贵之处是她用典是那样自然妥贴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如《凤凰台上民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
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词人用两个仙凡恋爱的故事,暗示她与丈夫美满的婚姻。而今天各一方,人去楼空,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炼,丰富,深刻。
李清照在语言上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人词语言的新高度。李清照从口语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成分,创立了生动、清新的语言风格,这对发扬民间词的优良传统、坚持词健康发展的方向,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三、思想情感的发展史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嗥。(《点绛唇》)
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这首词当中不难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充满着无忧无虑。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适
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徽宋朝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以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同造诣。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而词中所蕴藕的情感多在于个人情感,独抒相思离愁及悠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绵绵思愁的婚后生活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你再看她的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难排?多么难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又是多么深切?多么惆怅?“薄雾浓云”,“愁之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苦后,李清照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赵明诚的身边。这自然会给词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一首《小重山》抒发了她此刻的欢愉心情:“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仍然好
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这个家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赵明诚三兄弟则不仅被罢官,而且遭人诬陷入狱。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
仕途受阻的赵明诚,在出狱后即带着李清照回到了青州故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这十年给李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十年的幸福时光转眼即逝。正当李清照沉浸在“泽畔东篱”式的世外桃源之中,“甘心老是乡”的时候,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了。这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霎那间,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委婉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
香冷金税,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阵。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是什么原因折磨得词人又消瘦了呢? “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个“多少事”,当指使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的仕途之路。回想起仕途艰险,李清照心中自然会志忑不安,因此她唱起了“千万遍阳关”,心中又增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波动较大。除了隐居青州的那十年令她备感幸福而难以忘怀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则沉浸在愁情之中。此期只有一首词颇具欢快格调,那便是词人夫妻经历了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聚时所写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充满悲愤忧患的中晚年时期
“靖康之变”后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李清照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
人”,那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己。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赵明诚不幸病逝无疑给李清照“又催下干行泪”(《孤雁儿》)。她只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一场卑鄙的骗婚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她的愁情与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人思想情感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以其独创的“易安体”影响和推动以后的词的发展。
总之,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真挚朴素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我们可以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在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找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