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浙教版

时间:2019-05-13 07:2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浙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浙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浙教版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教学目的]

1、熟悉描写曼哈顿街头夜景的两幅画面,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归纳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方法] 读读、议议、讲讲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2月9日报纸上报道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中国人谈起。许多人为了出国淘金,即使梦断异国他乡,也是不惜一切手段出国,然而著名作家丁玲在80年代到美国纽约考察,参观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方设法出国淘金,而作家却无心在那里久留呢?我们今天就来跟随丁玲去看看《曼哈顿街头夜景》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②和有关资料,筛选几条有价值的信息。(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认定哪些词语值得注意,讨论明确。

陡峻(dǒu jùn)通衢(qú)大亨(hēng)伛偻(yǔ lǚ)诅咒(zǔ zhòu)

2、初步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描绘曼哈顿街头哪两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明确: 夜景、老人;(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街头 的夜景,要求学生听第一段录音后用一个最能体现街头夜景特征的词语填空,学生听录音后讨论回答,明确:繁华。

三、品味语言

(1)提问:课文在描绘繁华夜景时,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高楼、街灯、汽车、商店橱窗、行人

追问: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讨论明确:建筑、交通、商店装饰、行人等方面。

(2)既然曼哈顿这么繁华,作者又从这几个方面极力描绘繁华夜景,可作者为何无心在这里久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过了今天却不知明天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形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明确: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泞。(3)讨论:这句话在文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倾轧,唯利是图,处处都有危险。

(4)小结: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哪怕是百万富翁,也随时有可能沦为街头乞丐,你看文中街角的老人就是一个例证。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老人的处境。

教师板书:街角的老人。学生朗读课文。(6)学生朗读后讨论回答明确:凄凉。

(7)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老人的凄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他对周围是漠然的,行人对他更漠然,他比不上„„比不上„„等。

(8)以上的这些语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老人的凄凉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是从神态、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及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各种想 象等三个方面来描述的。

(9)追问:在作者对他过去生活的各种想像描绘是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对比、排比。把老人的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动 荡不安的现象“浓缩”到这位老人身上,更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最后学生齐读这几句,完成整体感知。)

四、问题探究(学生合作探究)(1)既然老人已沦为街头乞丐,在繁华街头,面对流水般的行人,他为何对周围表现出这么漠然?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乞丐吗?你认为我们这里的乞丐与老人一样吗?试说明理由。

(2)由此可见,作者面对繁华的夜景,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试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由此总结课文)(3)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老人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绘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 凉的老人,无情的鞭达了畸形发展,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她在参观 游览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才会发出“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的感 叹和愤慨,表 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憎恨。

六、能力迁移拓展

(1)课外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次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附1:板书设计

街头 繁华 的夜景 对比

揭露社会阴暗

街角 凄凉 的老人

附2:

一、阅读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丁玲,原名蒋伟,别名丁冰之,湖南临澧县人。出身于没落豪门世家,幼年丧父,受母亲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五四运动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192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代表作。1928年春到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红黑社”,创办《红黑》与《人间》杂志。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随即押到南京囚禁三年多,1936年秋,逃离南京到达陕北延安。1946年至1948年到河北怀来、涿鹿等县农村参加土改运动,完成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创作。这是丁玲最成功的代表作,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并被译成十余种外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出版了《丁玲选集》《丁玲短篇小说集》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曼哈顿街头夜景》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丁玲于1981年11月参观美国曼哈顿街头夜景的见闻录。

1、请你从上面的有关资料中,结合课文注释,筛选出较有价值几条信息?

2、你认为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哪些词语应该值得注意?

3、作者在描绘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夜景时,为何还要写街角一个神情木然的老人?

二、拓展迁移:

阅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探讨文后几道思考题: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用心

爱心

专心 3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在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你知道点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尔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惶。母亲赶紧对他说:“您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二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问题探究: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结合上文联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行人对街角老人的态度,谈谈你经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对资本主 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3、从上文中于勒与课文中老人的处境,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者:番达 文章来源:网络共享 更新时间:2006-1-5 【字体:小 大】

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创造氛围的乐曲)、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教后: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

一、二、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教后反思:生命生命 杏林子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者:番达 文章来源:网络共享 更新时间:2006-1-5 【字体:小 大】

1、《在山的那边》 王家心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创造氛围的乐曲)、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教后: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

一、二、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五、教后反思:生命生命 杏林子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四、教后反思: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二、阅读

1、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Δ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③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研读与赏析(上)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④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三、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领会修辞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①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b.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c.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四、教后反思: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3),项为之强(jiang1),鹤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为壑(he4),癞(lai4)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②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

3、学会在各种情境中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4、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反思“我长大了吗?”“我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2)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一篇文章;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家长的饱含深情的文章或话语,可能会真真切切地让孩子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们长大了,因为,从最亲近的人的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人的心灵的效果。

(3)让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那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4)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记录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

二、展现风采:

课堂上让学生在课文中任选一种活动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

三、写作:

综合前两项活动的内容,写出一个真实的我。题目可是《我》,或《这就是„„的我》等等。

四、交流写作成果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将在学期末集结成本)。老师对作品评价的同时,也谈谈对部分同学的最初印象,发掘优点,赞美褒扬,赏识关爱,迎合孩子们内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懂得赏识他人的可贵。

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范例 单元一“这就是我”

自我写照(孙红)

我嘛,扎着两根小辫,走起路来一悠一悠的。我的眉毛挺浓、弯弯的,大队辅导员说我跳舞可以不化妆。眼睛挺黑,亮亮的,虽不大,镶在这张小小的脸上倒也合适。嘴闭起来挺小,可是一笑呀,就咧得老大,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这些都是我从镜子里看到的。哦,忘记告诉你们我的名字了,我叫孙红,就是“孙悟空”的“孙”,“红彤彤”的“红”。我今年11岁,刚进入中学。小学时,我和同学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不爱生气,整天乐呵呵的。生气会死掉细胞的,我可不干!遇到同学们和我发生矛盾时,我基本上能够忍让。同学们请我办事,我总是尽力而为。老师说我性格爽朗,是嘛,有话就说,干嘛要憋在肚子里!可有时我也很腼腆,那是在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有时还挺莽撞,妈妈说我是“小冒失鬼”。我上课比较专心,作业能够按时完成,我爱提问,也喜欢回答问题,老师在我的评语上写着“思想活跃”。我的学习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还是校三好学生,可是我也有缺点,粗心就是我的一个大毛病,因此作业时常出现差错。可我就不信改不了。你们看吧,新学期里我一定改掉它,由“小粗心”变成“小细心”。看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些小说呀,杂志呀,科技作品呀,我拿起就放不下——迷住啦!我常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动,一会儿呜呜抽泣,一会儿咯咯大笑,完全身临其境,妈妈喊我也不知道。我读过许多大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故乡》,冰心的《小橘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巴黎一少年》„„这些作品对我有很大影响,我立志也要做一名作家,为人民写作。别看我个子不高,又很瘦,我还挺喜欢体育呢!小学时,我参加过市里的运动会,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接力赛这个项目的第二名,这里也有我一份功劳呢!今年夏天,我简直成了小游泳迷了,你看我,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那是我在游泳池里泡的!我还喜欢音乐、美术,爸爸说我的兴趣挺广泛的。好,就谈到这儿,欢迎大家和我交朋友。

【简评】这篇作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己写自己,写得纯真、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作者首先对着镜子勾画自己的外貌,“扎着两根小辫”,“眉毛挺浓”,眼睛明亮,一笑,“露出不太整齐的牙齿”,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就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接着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大大方方地介绍自我——爽朗的性格、活泼的思想、粗心的缺点以及喜欢读书,爱好体育、音乐、美术,娓娓说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自我介绍(丁纯)

在食堂门口的路边,有个蹲着的男孩,他的鼻子几乎凑到地下那团蠕动的、黑乎乎的东西上。行人都疑惑地看着这个黑肤少年,似乎都在想:这孩子在干什么?那是我——丁纯,正在进行一项自认为伟大而有意义的“科研”:观察蚂蚁大战呢!三点多钟,阳光照得我头上冒“辣油”。我可不在乎。本来嘛,我两岁时,由于喜欢看喜欢问,就认得了所有的象棋。三年级时,我读完《三国演义》《红岩》《李白成》后,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创作”了一篇千余字的童话《多蒙西历险记》。不少人笑过我,可我不在乎,这并非坏事。我刚才想回家看鹌鹑下蛋,这会儿却叫蚂蚁给迷住了。我想:过一会看下蛋也不迟嘛!

于是我便观察起蚂蚁来,我觉得蹲着看不过瘾,索性跪下,双手支撑着,睁圆大眼,观察蚂蚁混战。它们为什么要打仗呢?我小心 翼翼地用细木棍拨开蚂蚁,发现有些粘稠物,像是饭粒。“嗯,争食之战。”我像博士似的摇头自语道。我这才发现,天色不早,红日依山,我拎着书包往家跑„看鹌鹁下蛋,肯定晚了,也许爸爸要说:“又被什么东西迷住了,才回家!”三年五载,一晃即过。今天,我已是有“八天”学历的初中生了。目前我又极喜欢看些世界知识性的书籍。借到好书,也会像小时候买到《三国演义》一样,欣喜若狂,大呼“万岁”!昨天,我在校阅览室发现有本《世界之窗》,但我没有借书证。我对借书处的老师说:“老师,把《世界之窗》借给我看看吧!”我期待着,但被回绝了。我急得脑门发热,这——等发借书证?我心都被“书虫”扒得痒死了。我皱着眉头,咬着嘴唇,再次恳求道:“老师,让我看看,不会拿走的,把它给你!”我迅速摘下校徽递上,双眼瞅着老师。老师看我这样恳求,收下校徽,给了我书。我抓过书,跳到桌边,“咚”地坐在椅子上,喜滋滋地读着„„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听到老师在喊:“还书了!”我一抬头,啊?天黑了!还书时,我真想说声:“老师,明天这本书替我留着吧!”晚上,我做了个梦:在堆满书的图书馆里,我正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一撂撂、一层层的书。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我”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趣。

表现自我(钟文生)

有人说:现代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谁敢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表现自我,谁就是一个成功者。反之,如果做事唯唯诺诺,该出手时不出手,谁就会错失良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生中也难有几次表现自我的好时机。试想,毛遂若不单刀请命,救赵于危难之际,岂不永远是个无名门客;蒙哥马利若不临危受命,痛击隆美尔,岂能获得二等功勋;诸葛亮若是三顾犹不出茅庐,又怎能成就蜀中伟业。一位心理学家在回答学生信件时,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爱表现、顾虑重重,尤其怕人说出风头的现象,为同学们指出:敢于表现自己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确,当今社会,机遇不可谓不多,条件不可谓不好,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那些敢于表现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杨澜读大四时去应聘央视主持人,面对如林的强手,她毅然对评委说:“不管你们选不选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她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她击败了众多强手,如愿以偿。从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生,从央视主持人到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成功的过程,也是她不断向世人展示自我的过程。有人也许会说: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千里马岂忧无伯乐乎?此言差矣。是24K金子,埋于地下,发光又从何说起。纵然是千里马、万里马,终日藏于马厩中,不在人前展现自我,又有谁会发现它呢?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也要气势磅礴地奔涌万里,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同样,作为一个人,纵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自恃才高,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又谈何成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社会,恩格斯说过:“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一个连自己都不愿展示的人,是很难成功的。表现自我绝不是出风头,也不是逞强好胜,表现自我只是将自己真实的水平、能力表现出来,有何不好意思?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思想顾虑,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展现自我,走向成功。愿大家都勇敢地展现自我的风采,因为它是一种时代精神。

【简评】观点鲜明有新意,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读后令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理想 流沙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

(一)历史意义(2、3)

(二)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三)人生意义(8、9、10、11)

三、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六、教后反思: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行道树》(张晓风)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何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局部理解(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有关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关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3、总体感知(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有关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2、局部理解(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3、总体感知(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三、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五、教后反思:人生寓言 周国平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1出示课题。2介绍寓言。

3朗读。4疏通文意。5感受语言。)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2、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揭示中心。)[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三、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四、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七、教后反思: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ã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五、教后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教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教案鲁教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快速阅读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外探究、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第五篇: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

●方案一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因为此作品的写实功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对中国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5.雕塑。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1.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5.一组综合所有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6.回到前面的电视广告,引出现代媒体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你认为美术应包括哪些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8.布置课后内容: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相关美术作品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让学生从目录上了解一下这学期所学内容。

1.由学生收集的作品导入。

对不同种类的作品,教师可选择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简单归纳。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运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归类,依据是什么?

2.运用教材中的油画和中国画的比较来突出绘画的不同种类,并从使用的材料等角度来分类。

引导学生比较两幅画。区分画种,把握各个画种的形式特点和艺术情感,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介绍版画、水彩画。

先作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

4.雕塑。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看到的雕塑,再引导他们区别不同的形式。雕塑与环境、时代、人之间的紧密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室外雕塑已开始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休闲生活的新亮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

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作品归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7.让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艺术设计品的图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教师)相关效果图、实物

教学过程

1.由贴近学生生活的服装导入。

让学生谈谈对服装设计的认识,导出艺术设计。

2.出示一组包含所有类别的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作品,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更富创造性。

(1)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包括字体、标志、插图、编排广告、包装、展示等。

(2)工业设计内容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室内、公共艺术等。

3.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电视广告,并导出现代媒体设计。

4.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美术的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学科应该从人的发展出发,教给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有一种延续性、生发性的基本运用。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

教材中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几张典型的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形式的不同之处,以及认识徒手画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得出徒手画的概念与功能等“基本知识”。教材还通过“用各种线条和花纹表达不同的内容”以及用基本形来概括描绘不同的形状,通过“线”和“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画徒手画的“基本技能”。最后,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就是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了。另外,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

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设计】

●方案一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

(教师)印刷的西藏地图、范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1)从学校去就近一个书店的路线,分别要求学生用语言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对比,得出徒手勾勒的线路图能更准确有效地进行表达。

(2)出示《藏地牛皮书》中的手绘地图设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又能读取什么信息呢?”

(3)将它和印刷的西藏区域地图进行比较,由学生讲述它们的异同之处,引出课题“徒手画”。

(4)用教材中《建筑设计示意图》、《速写》和常见的建筑画、风景画进行对比,让学生相互讨论,认识到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强调徒手画的交流表达的功能。

2.深入分析。

(1)以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中的插图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语言文字与画图在表达或记录时各具哪些优缺点?体会徒手绘制的插图对文字记录的图解功能。

(2)分析画家达·芬奇的挖壕机设计手稿。这些徒手画的手稿能十分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设计者的构思。

(3)分析设计家秋月繁的产品包装设计的草图。

(4)请学生讨论回答:徒手画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哪些?哪些场合也可以用徒手画示意?你曾经用徒手画表达过你的想法或意见吗?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5)欣赏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中的徒手画。

①说明产品的安装或使用方法的步骤图、说明图。

②记录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图。

③科学家讲解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示意图。

3.概括小结。

师生共同概括徒手画的特点:徒手画就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它易画易懂,工具比较简便,在许多场合中,徒手画都能在人们记录、说明、交流、表达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合作学习。

(1)让学生以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家到学校的路线。

(2)让学生用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一天的作息表。

(3)(游戏)猜成语,用手绘线条的形式“画”成语,如“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等等,同学之间相互猜(引导学生从“怎么画”转变到“画什么”上来)。

5.评价反馈。

学生评述:用几句话讲讲这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勾线笔、画纸

(教师)课件(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范作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而线条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2)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应和着音乐的节奏与韵律画出千变万化的线。

(3)引导学生体验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等不同的线条所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与联想:直线是平和舒缓的,曲线是流畅舒展的,折线是紧张匆忙的。领悟线的变化:长短、刚柔、曲直、粗细、疏密、虚实、浓淡等等。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中理解线条的不同美感。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3.随堂欣赏。

欣赏画家画树的作品,不同的线带来不同的感受:画家凡·高用扭曲的线表现向上伸长的树,有强烈的动感;画家伊莱思·布鲁斯特用线意象化地表现了一片树林。

4.小练习。

(1)用各种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形,要求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富,画面整洁。

(2)凭记忆画一棵校园里的树。

5.徒手画中的形。

(1)出示树木图片与教材中《树木的外轮廓形》,通过分析、描摹,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外轮廓形可以概括为一些基本形,如圆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发现:徒手画抓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基本形去概括。

(2)举例搭积木,讲解如何利用基本形描绘建筑物。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3)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

(4)教师动笔演示徒手画从基本形渐变到具体形(如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

(5)人物形体与动态用基本形迅速勾勒,注意让学生再次体会徒手画简单明了的特点。

6.练习: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自己的文具。

7.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谈谈对不同美感线条的运用。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学习用具

(教师)拍摄一段不同角度的校园风貌的录像、对写生地点的预先估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校园风貌录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欣赏自己的校园,旁白:“学校是哺育同学们健康成长的地方,是大家学习的场所、活动的空间„„”

在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校园时,首先要学习“空间深度”的表现。

(2)教师指出:用徒手画的形式来表现空间最常用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另一种是透视法。

(3)出示分别用鸟瞰法和透视法画成的两张同一地点的建筑图进行对比,由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用处。鸟瞰法有一种近似于高空俯视的效果,更多的是表明方位,而透视法相对比较直观。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深入学习。

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1)出示图例:同样大小的两个球,从透视角度看,就是“近处大远处小”。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透视现象?

(2)出示图例《观察透视的模拟图》并在图片上用红笔添加透视线,加以对照,由学生自主发现焦点。

(3)让学生在其他绘画作品中指出焦点的位置,印证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焦点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理解教材中的图解,由学生自己得出视点、视平线、视线等因素对透视图的影响。

(4)出示不同视线拍到的两张教学楼照片并进行比较,以印证先前的结论。

3.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并指出其绘画工具的多样选择性,钢笔、木炭条、彩色笔均可以。

4.练习。

(1)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的平面示意图。

(2)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3)用透视法创作的同学可以在校园内写生,教师事先安排好写生地点。

作业要求:注意取景,主次有别,详略得当。

5.评价。

以班级为单位,布置本单元的总结展览。

●方案二

第一课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若干支

(教师)产品安装说明示意图若干幅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板演一幅徒手画,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引出课题:像这样徒手画出来的较为简便的绘画形式就叫徒手画。

2.展开。

(1)这种简单、明了的徒手画对于相互交流、表达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什么职业或场合需要类似的图解帮助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2)欣赏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中的徒手画,如:旅行家、建筑师、科学家、设计师„„的徒手画作品。

欣赏时教师的讲解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徒手画“简单、有效”的功能特点。

(3)把徒手画同常见的绘画形式进行对比,得出徒手画的特点:①易画易懂;②工具较为简便;③以简练的线为主要造型元素。

3.深入。

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本的元素。

(1)感受线的艺术语言的丰富性。

①对各种不同线条的认识与感受,对用不同工具、不同方法画出的线的美感的体会。

②学习线的变化,如长短、粗细、疏密、曲直、刚柔等等。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③线在排列时造成的不同层次的面。

(2)用线表现不同的云:层云、积云、高层雨云。

4.随堂欣赏。

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感受不同的线所带给人不同的联想:直线的平和舒缓,曲线的流畅舒展,折线的紧张匆忙„„

5.课堂练习。

用不同的线条和花纹组成一幅和谐“相处”的图案。作业要求:

(1)线条流畅、有疏有密、变化丰富、画面整洁。

(2)统一规格:15cm×15cm。

(3)尝试用不同的笔画线。

6.作业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教师)风景图片、小汽车模型

教学过程

1.导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出示较为复杂的大幅图片,设问:什么是徒手画的特点?如何用徒手画的形式来描绘复杂的形状?

(2)教师通过搭积木的游戏引导学生将基本形: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勾勒于图片之上。

(3)点题:几何图形是构成不同物体图像的骨架,基本形的运用是徒手画描述对象时有效的方法之一。

2.拓展。

(1)用小汽车模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基本形的方法画出小汽车在不同角度下的形状(渗透空间观念,为下课时教学打下基础,可以联系初一数学课中“三视图”的部分内容结合讲解)。

(2)建筑、风景也可用几何形来概括。

3.课堂练习。

(1)认真地模仿教材中的图样,如果学生已经相当自信,就尝试着将这些图样快速地画出来。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几样文具,用基本形加以概括(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

作业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

4.评价。

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要求。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教师)徒手画学校平面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学校的徒手画的平面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取图中信息,分析不同建筑物的方位、位置关系。

(2)用徒手画表现空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鸟瞰法,一种是透视法。鸟瞰法像是高空俯视,接近平面示意图,它是一种方位的注解;透视法则能较好地表现空间深度。

2.深入。

透视是本课的难点,它较复杂深奥,这里只作一般的学习,学生在作画时,有初步的意识即可。

(1)“近大远小”对透视规律的图解,看教材中图片近处树大,远处树小,透视现象明显。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中《观察透视的模拟图》,解释“焦点”、“视平线”。

(3)在范作或图片中画出透视线,对理论加以印证。

3.校园写生。

校园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用徒手画的形式来画校园,可以用鸟瞰法画学校的全貌,也可以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

建议:选景不要太复杂,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不要过多地关注细节,以体现徒手画简要、明确的特点。

4.欣赏。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欣赏教材中多幅风景徒手画,指出其工具材料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除了钢笔之外,也可用木炭条、彩色笔等,要求学生落笔大胆、果断、迅速。

5.评价。

学生作品橱窗展出(对本单元学习的总结、回顾)。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本课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口,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设计艺术的兴趣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材第14 页介绍《钱江晚报》,通过观察它的作用、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可以了解平面设计,认识设计中体现的形式和规律。第15-16页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字体、书写方法、各种不同的变形美术字体。第16-17页介绍了刊头设计的范例、六种标题编排的方法。第17-18页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第19页介绍了编排设计在板报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四种编排的样式给学生作业时参考。

(2)本单元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美术字以及刊头设计和标题编排,为第二、三课时的练习铺垫;第二课时,完成版面编排,以及铅笔底稿;第三课时,完成色彩稿。

注重直观性教学,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一种版面编排的形式,确立主题,收集相关素材,设计一幅板报。

难点:设计出来的板报有创意、有美感、有思想。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1.学习字体变化及版面设计。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

(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师生讨论:大家所熟悉的报纸的内容、排版、栏目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点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要完成一幅美观的板报,就应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点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字体、刊头和标题的设计、编排等知识。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提示: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色彩、位置安排等内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述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讲评。

(3)字体的设计。

①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四种。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

②教师示范书写美术字的步骤。

③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出示各种字体的图片、应用实例)。

(4)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

①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位置、字体、大小、形状、方向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

②刊头和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思想一致,可以采用纯文字或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构成的形式。

③出示多种图片,开拓学生视野。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2)提供创作的建议:注重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独立思考,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欣赏评述,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大胆、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如各种报纸、黑板报刊头图库),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学生讨论:为什么好?表现在哪里?它的位置安排如何?色彩处理怎么样?还有哪些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师总结。

(2)借鉴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布置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设计,使你的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作品的编排怎样才能疏密得当,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要求能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版面编排的方法。

①以图为主的版面编排:图片是板报中常用的编排元素。在编排时要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同时要有形状、大小、位置、疏密的变化。

②图文并茂的版面编排:图文穿插是最常用的编排方式。可以在大片的文字中插入作为题图的单张图片,也可以用配合文章内容的多张图片来穿插。

注意:编排多张图片时,要注意主次、大小、疏密关系。

(2)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

②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

③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自己的板报设计铅笔稿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在下次作业时可以改进。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教师)学生优秀作业以及上节课学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思考:怎样进行板报的色彩设计,使作品色彩的表现和谐统一?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板报内容,进行色彩的设计。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又不失个性。

(2)教师讲解色彩配置的方法。

①运用对比色协调或类似色、同类色配置法。

②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要求色调明快、和谐。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③内容决定色彩的依据,即:你所设计的板报以哪一部分人群为主要阅读对象。如以儿童为主的,色彩应以鲜艳的对比色调为主,以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并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成人阅读的,则以大方、明快的色彩为主。

④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调和色配置法是一种色相性质相近的色彩配置法,分同种色和同类色两种配置方法,如绿和粉绿的配置。对比色配置法是指性质不同的色彩配置法,如红与绿、青蓝与黄橙色等的配置。运用对比色配置,效果强烈、醒目、鲜艳。注意:本节课的作业阅读对象以学生为主。

(3)利用课件,尝试进行色彩搭配练习,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3.布置作业 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进行板报设计,希望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改进提高。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学生)彩色水笔、纸张、尺、铅笔等常用作画工具

(教师)报纸、图片、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启发思维。

以身边的常见报纸为例,让学生比较报纸的刊头字体有何不同,讨论得出结论。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写美术字时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刊头设计?标题编排怎样才能做得漂亮?结合课本的范例,师生讨论。

归纳出常用四种字体的不同特点:

隶书体:平整美观,活泼大方,蚕头燕尾。楷体:从字势看,隶书是向外扩散的,而楷书则是向内集中的。宋体:与楷书笔形相似,结构方正匀称,后来人们把它刻成书版印成书籍,成为一种规范的印刷体,横细竖粗。黑体:粗壮醒目、简洁明快。总体看,黑体所有笔画粗细均等。

(2)教师讲解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的知识。

(3)教师示范美术字书写的步骤。

3.布置作业,尝试设计。

(1)欣赏学生优秀作业。

(2)提出作业的主题:设计一个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

(3)提供创作的建议: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4.师生评价,深入体会。

5.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环保内容的图片进行欣赏,开拓视野,储备信息。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尺、胶水、剪刀、铅笔等

(教师)优秀学生作业(刊头、板报)、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表达感受。

(1)出示优秀学生刊头设计作业。

(2)师生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改进的意见。

(3)出示优秀学生板报设计作业。提问: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注意了哪些细节?

2.传授方法。

本节课作业: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设计一个板报。要求能充分利用教师发下来的资料,采用剪、贴、画的办法进行制作。

(1)教师讲解版面编排的方法。

(2)学生了解板报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根据主题,收集有关文字、图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根据内容,设计一种版面样式。

③选择字体、字号等,进行整体编排。

3.小组讨论,激发创意。

(1)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利用课本提供的作品以及学生优秀作业,讨论如何进行设计,设想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派代表谈谈解决方法。

(2)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理出创作思路。教师进行归纳。

4.大胆创作,展示自我。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料完成版面的编排及刊头标题的设计,完成铅笔稿。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板报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3)教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个别分析指导。

5.讲评分析,开拓思路。

(1)师生共同探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是否合理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

(2)布置课后作业:可找一找有关环保的图片资料,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思考自己的板报设计色彩稿。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铅笔、尺、剪刀、胶水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教师)学生优秀作业、设计好的将在色彩搭配练习时让学生尝试运用的铅笔稿、上节课学生完成的铅笔稿

教学过程

1.讲评分析,启发思维。

(1)讲评学生完成的铅笔稿,师生共同探讨可以改进的方面。

(2)借鉴学生优秀板报设计作业的经验,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板报色彩设计,使作品的色彩和谐统一,富有个性,受到大家的喜爱?

2.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本节课作业:以“绿色·环保”为板报主题进行色彩设计。要求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又不失个性。那么,如何进行色彩的配置?结合学生优秀作业,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铅笔稿,请学生上台进行填色练习。归纳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调和色配置法、对比色配置法。

(2)色彩和图形一样由所放置内容的性质决定,必须研究其个性特点,才能使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

教师所设立的主题,要求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突出环保主题,色彩搭配明亮和谐,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3.布置作业,展示自我。

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利用几种常见的色彩配置方法,完成色彩的搭配。

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结合色彩搭配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色彩搭配明亮和谐,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4.作业欣赏,深入体会。

(1)学生互评作业,肯定有独创性的作业。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小结本节课内容。

5.提供课题,开拓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选一个主题,找一找图片资料,进行板报设计,希望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板报设计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单元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它分四课共同组成《鸟语花香》这一单元。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单元第一课通过对《出水芙蓉》、宋代崔白的《寒雀图》、近代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及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审美以及荷花的象征意义,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并运用中国画技法画出各种笔墨效果。

第二课选取了郑板桥的《竹石图》及陆抑非的《竹子课徒稿》,通过对郑板桥的作品及竹子诗词的学习,了解诗书画相映成趣的中国画传统及竹子的象征意义。

第三课选取了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关山月的梅花作品,其作品具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同时教材还选取了不同风格的梅花作品,通过对梅花绘画、梅花诗词的学习,了解花鸟画中梅花绘画的特点与风格。

在第四课鸟的画法中,通过对李苦禅等画家的花鸟画作品欣赏以及对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的学习,了解鹰的象征意义和体验画鸟的情趣,了解人们对花鸟画的绘画要求是“活色活香”,对禽鸟绘画的要求是“活泼可爱”等。

2.重点、难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及相关诗词,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荷花、竹子、梅花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和鸟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评述讨论相关问题,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花鸟画的知识或课前收集各种资料,并加以评述。

(2)出示西方静物油画,并与中国花鸟画进行对比,讨论花鸟画的特点。

2.引导欣赏中国花鸟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人文精神。

(1)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义。请学生读一下周敦颐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

(2)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

(3)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对比、欣赏、感受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

(4)欣赏并评述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3.感受体验中国画,学生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

(1)让学生大胆画出各种笔墨效果,也可随机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

(2)评述自己的作品。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画工具作画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三课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让学生了解梅花不同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4.尝试体验。

学生尝试画梅花。

5.评价与展示。

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

第四课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与西洋画描绘同类鸟的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介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中国画中描绘鸟的作品、西洋画中描绘鸟的作品。

2.对比讨论。

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画家的视角有何不同?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4.分析麻雀的画法。

(1)请学生说说麻雀的主要特点。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有黑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

(2)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分析麻雀形态特点。

(提示: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一个蛋形组成。麻雀的形体结构可分为: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5.尝试体验感受。

(1)请学生思考怎样画鸟,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画画看,并让其他学生点评。

(2)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6.师生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相互点评,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观赏探究,初步了解中国画的人文特点。

(1)让学生评述课本上的中国花鸟画作品的特点。

(2)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想一想古人为什么喜欢画荷花,说说荷花的象征意义。

2.引导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历代优秀花鸟画作品,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近代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近现代画家潘天寿的《雁荡山花》等。

3.尝试感受。

学生在宣纸上用毛笔尝试墨的浓、淡、干、湿画法,体会笔墨的不同效果,了解中国画材料的特性,感受水墨画的特点。

4.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教师在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特性的前提下,示范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

5.研究、探讨与实践。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分组讨论运用水墨法怎样表现出生动的效果来,学生进行探论并尝试。

6.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的有关描写竹子的文学作品、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

1.观察。

组织学生去竹园走走看看,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美术与文学作品。

(1)欣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谈谈对画的感受。

(2)请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描写竹子的诗词介绍给大家,教师重点介绍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

3.教师示范竹子的画法。

(1)竹干的画法及要点。

(2)竹叶的画法。

4.尝试感受。

学生根据范画临摹竹子及竹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学生作品展示。

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学过程

1.说说梅花的特点。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2.引导欣赏梅花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王冕的《墨梅图》与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并介绍岭南画派的创作思想。

3.教师示范梅花画法。

画梅花时,通常以侧锋画枝干,饱蘸曙红色画花。枝干有老干、嫩枝之分,花有单瓣、重瓣之别。

4.练习与创作。

自己创作一幅梅花作品。

5.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画梅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逐一点评。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学生收集的描绘鸟的中国画作品和表现同类鸟的西洋画作品各一幅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请学生说说花鸟画的特点、风格与表现形式。

2.对比讨论。

(1)教师展示不同类别描绘鸟的花鸟画作品,学生分小组讨论画家的视角、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2)学生说说常见的鸟,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3.引导欣赏。

欣赏画家李苦禅的《老鹰》,了解鹰的象征意义。

4.欣赏范作。

教师出示范作,学生欣赏后说说画麻雀的方法。

5.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画一只麻雀。

6.尝试体验。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学生尝试画鸟,教师巡回指导。

7.展示评价。

开一个展览会,学生之间相互观摩、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以迎接新年为契机,通过展示中国南北方过年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过新年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此学习情境中引出学生自己来布置教室,迎接新年的到来。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述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迎新年场景,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征集过新年的教室布置方案。然后选出具体方案,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交给各个小组做准备(教材设计了两种方案,教师可根据本地特点自由选择),小组完成各种作品后布置教室,布置时有相应的审美原则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庆祝活动,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把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任务型教学中各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明确,应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难点:学习事前规划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强个别辅导,学生布置教室的审美原则要传达给学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新年装饰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审美原则,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过新年的资料,准备几个本地流行的过新年的游戏或了解相关的习俗

(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录像、图片文字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与本课有关的过新年的录像,导入新课。

请学生把本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以网页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并请学生说一说新年的起源,各民族、各地区迎新年的情景。

2.鉴赏与表演。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录像,并配以《喜洋洋》等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过新年的氛围。

说说本地区过新年的习俗。

3.方案征集。

(1)全班分组讨论活动方案。教师提示活动的基本要素:活动的资金与预算、活动的目的、活动中要用的道具、活动需要的材料等。

(2)请学生介绍本组的活动策划方案,评判出优秀的方案,确定本班的迎新年场景设计的具体方案。

4.任务布置。

选取最优方案后,班长给各组组长分派不同的准备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责任,学习合作技能,并给予课内外的指导。

5.课内小结。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阐述各民族、各国过新年的风俗。对下节课要带的工具做一下强调,明确各组寻找材料的任务,并说明材料的选择可以多样性。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录像、《喜洋洋》音乐带等

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了世界各地过新年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来布置一个迎接新年的会场。那么,大家收集的最能体现喜庆场景的装饰物有哪些?

3.欣赏与评述。

(1)学生介绍本组收集的装饰物图片,并说明它最具代表性的原因。

(2)教师适当补充,将课前准备的物品作展示,并进行相关的制作介绍。

4.设计与应用。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装饰物的设计要美观、新颖,具有创新性,要充分运用材料的特征体现出喜庆的场景。

5.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做好的作品加以展示,并交由学生自己评定等级。

6.教师课内小结。

7.课后拓展。

准备用以上制作的装饰物做游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教师)过新年的图片与录像、制作好的奖状等

教学过程

1.运用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再次欣赏上节课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并适当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布置过新年的场景。

2.探索实践。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设计,要求遵循色彩的基本原理,切忌杂乱无章,布景时要拆卸方便,并提醒各组注意安全。

(2)在布置时由班长与美术课代表统一安排,以任务形式再次分配给组长,并提出评比的原则:美观、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各组选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装饰挂件及其设计思路,说明本组的作业特点,由另外7个评判员代表打分数,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当场颁奖,以示鼓励。

3.升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用制作的各种装饰物(如面具、彩带等)进行游戏表演,现场可以由会拍摄像的同学记录下来,课后制作成光盘送给每个学生。

4.课堂小结。

(1)教师致辞:过新年还有很多种庆祝方式,希望大家在课外积极探索,努力求知,把以后的庆祝会办得更好。同时希望同学们把祝福带给父母、长辈,祝大家新年快乐!

(2)放彩色礼花,渲染气氛(屏幕上不停展示人们过新年的场景,并伴以过新年的音乐)。

●方案二

第一课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前准备

(学生)分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主要是图片等)、迎接新年的方案

(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图片及过新年的音乐(如广东民乐《喜洋洋》、圣诞歌曲《铃儿响丁当》等),将两个学生分别化装成中国龙与圣诞老人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在课前将所收集的资料布置在教室的周围,创设过新年的情景氛围。教室里用音响设备(试本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放中国过新年的民族乐曲。

(2)请同学上来介绍“年”的故事,引出上课的主题:迎新年。

2.欣赏与表演。

各个小组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介绍本组的研究对象,阐述作为过新年典型报告的内容。

3.方案征集。

(1)课代表敲响一只钟,宣布新年即将到来,出现学生扮演的中国龙与圣诞老人,渲染氛围。

(2)提问:我们怎样来迎接这两位的到来?引出迎新年的活动方案征集事宜。请各小组上来介绍本组的迎新年的设计方案。在介绍时允许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提问,展示方与提问方有答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评选出最佳方案。

4.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学生评选的方案,让学生阐述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课本中的方案一与方案二,适当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2)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布置内容让各小组准备材料。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课内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展示其他的场景图片,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新年用的装饰物材料、可参考的图片、剪刀、糨糊、美工刀等

(教师)能体现新年的各种装饰物(挂件、彩带等)、过新年的音乐伴奏带(如《喜洋洋》等)

教学过程

1.复习与巩固。

回忆上节课的新年印象,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并伴以音乐《喜洋洋》。

2.情境导入。

学生扮成中国龙与圣诞老人从教室的前后门出来,问同学们:迎接新年的场地在哪里?那些漂亮的装饰物在哪儿?

3.欣赏与评述。

(1)针对上面的问题,各组学生上来介绍本组将要制作的作品,说明它最能代表新年装饰的原因。

(2)各组选出最优秀的装饰物品。教师作适当补充,出示一些示范作品。

4.实践与应用。

根据各组的选择,利用已收集的材料进行拼、粘、剪等,制作完成各种装饰物。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课内小结。

表扬学生中做得比较出色的作品,说明美来自生活,来自劳动。引导学生对各种材料进行灵活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做好的迎新年的装饰物、剪刀、糨糊、图钉等

(教师)过新年的图片、用环保材料制作的装饰物、制作好的奖状等

教学过程

1.作品展示,激发兴趣。

(1)让学生自己介绍制作的作品,并适当讲评。

(2)出示教师的装饰物,请学生说说跟他们的作品的区别。强调材料的多样性、环保性。

2.探索实践。

(1)再次出现中国龙与圣诞老人,引出制作场景。课代表指挥各小组进行迎新年场景布置,根据各组学生制作的装饰物进行规划,教师适时提出装饰场景的基本原理。

(2)在布置时,组长以任务形式分配给组员,落实布置任务,并提出评比的原则:美观、和谐,能营造出新年的氛围,并以最终的局部场景效果作为第三阶段评分的依据。

(3)评选最佳装饰效果场景。当场颁奖,以示鼓励。

3.升华拓展。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游戏表演。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2)现场的场景请学生课后回忆,画一张纪念画,并举办一个集体画展。

(3)给父母、长辈制作一张恭贺新年的卡片,带给他们新年的问候。

4.课堂小结。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教材第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第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第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拓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案一中,强调了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采用造型表现的方法,让学生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直观比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方案二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的链接。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在于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材料上,遵循欣赏课的学习程序,结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齐白石作品内涵的理解,以达到欣赏课的目的。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提问:中外画家中,画虾最出名的是谁?大家为什么公认他最好?好在哪里?

(2)师生讨论。看课本中的齐白石作品。

(3)学生归纳:最出名的是“齐白石”,他画的虾最生动。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通过对齐白石生平的了解,理解大师的艺术主张和人格魅力。

如齐白石刻有“鲁班门下”印章一方,那是因为他年轻时,曾做木匠以糊口。

(2)对照《虾》、《葫芦》、《祖国万岁》等作品,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引导学生对照作品,分析、解释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加深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提高艺术修养。

(3)欣赏课本中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再一次体会齐白石作品的绝妙之处,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欣赏课本上的齐白石作品《虾》。

(2)作者怎样表现虾?美在哪里?(从虾的头、须、姿态等角度观察。)你会怎样画虾?

(3)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指名要几位学生上讲台尝试作画。

(2)教师讲评后,其他学生尝试画虾。

5.师生评价,深入体会。

(1)把大师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

(2)教师讲评:不是要照抄大师的作品,而是要通过这次练习,体会齐白石作品的内涵,从而深刻领会国画的韵味。这才是本节课的目标。

6.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1)要求学生学习齐白石仔细观察生活、忠于生活、高于生活、积极表达生活中的美感的艺术作风和创作方法。

(2)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通过对毕加索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和作品的欣赏,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而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并以此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教材第36-37页,主要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以及对代表作品《格尔尼卡》进行整体介绍、局部分析。第38页介绍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作品,进一步体验大师艺术作品的内涵。第39页特别设置了牛的变形过程,旨在说明、深化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在教学方案一中,强调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对作品的分析不但重视学生的感受,还强调了理性的分析。在教学方案二中,于欣赏评述中融入造型表现的手法,以问题为纽带,把学生作品与大师作品进行直观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评述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浙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 浙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1 一、教学目标:1、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xx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

    散步莫怀戚 107林雁平 教材分析: 《散步》是本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第1课 《散步》 分歧fēn qí:差别;不相一致的地方 粼粼 lín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水、石的明净 一霎时shà shí:极短的时间,片刻,一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WWW.ZXXK.COM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表现了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时序数: 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济南的冬天》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