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的《祭母文》
父亲的《祭母文》
许文郁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4日 14 版)
翻阅父亲留下的相册,一帧全家福照片的夹页中掉出一张发黄的八开草纸,上面用蓝色油墨刻印着《祭母文》:
维中华民国三十年四月十三日,不孝男重远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显妣胡太夫人之灵曰:呜呼吾母,聪睿强健,抗心希谷。教子持家,毕生辛苦。忆儿少时,滹沱为灾。五谷不登,市价九衰。母持家政,勤俭自励。昕夕纺绩,以维家计。聿彼荒年,卒赖以济。河水北徙,家计稍舒。送儿入学,望之綦笃。家庭食用,宁俭宁疏。束脩用品,必丰必腴。在家督教,合丸课书。出门叮咛,倚门倚闾。儿秉慈训,努力攻读。寸阴是竞,不废居诸。洎儿出校,任职教坛。微薪奉母,悉直田园。家虽小康,勤俭如前。母长记忆,娴于掌故。历代忠义,讲说尤著。儿嗜史学,基由此树。母工数学,计算无阻。儿在孩提,教以计数。及习算数,旁通类触。母性严正,教无姑息。尊礼守法,圣贤为期。儿处社会,年四十余。幸免愆尤,母教之基,吾乡居民,率多务农。自兹以降,文风渐盛。群谓吾家,读书以兴。遣子入学,继继绳绳。吾母之教,易俗移风。丙子以还,母居旧京。儿返海外,讲学北平。朝夕承欢,其乐融融。乃未期年,祸乱遽逢。倭寇狂暴,犯我严疆。母还乡里,儿来后方。四载暌违,黯然神伤。今兹受命,掌教乡邦。方期旋里,得侍羹汤。孰谓一别,便成永诀。噩耗传来,五内崩裂。抢地呼天,恨不自灭。呜呼痛哉!母体素健,何以遽逝。儿返桑梓,中途何滞。谁实为之,中天乖离。彼苍何酷,至于如斯。时乱路阻,音书无闻。病未能侍,丧不得临。偷生视息,何以为人。天地昏霾,悲怆惨凄。无日无夜,辗转哀泣。寤寐之间,若母临莅。音容举止,不异畴昔。遽然惊觉,泪湿枕席。忆昔吾母,望儿至亟。儿实不肖,愧无树立。国雠未复,省乱靡平。谨禀遗教,移孝作忠。早复故里,以慰先灵。呜呼哀哉!尚飨。祭文中的“不孝男重远”即我的父亲。读着这字字泣血的祭文,我无法抑制泪水。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很严肃的,喜怒不形于色,终日埋头于他的书稿中。书呆子也有常人的感情吗?在这份祭母文中,我读出了最深沉最挚痛的情感。
父亲出生于1892年,出生时家中只有薄田十来亩,生活极苦,滹沱河水年年泛滥,年年冲洗去家中那仅有的薄产。但是,父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胡老夫人却一心想让孩子念书。机会来了,乡里办起了新式学堂,指派大户人家必须将孩子送学堂读书,大户人家舍不得娇养的孩子,畏惧这新事物:私塾里一个先生管几个孩子都管不过来,洋学堂里那么多小人,能顾得过来吗?遂生出一念:雇一个穷人家孩子代替自己的儿子去洋学堂读书,父亲就成了那个小雇读。
幸耶?不幸?从此父亲就与书结了缘,也与学校结了缘,后来又凭借给人写文书、写对子挣学费读完了高小。为了能够继续深造,1910年父亲考入京师第一师范学堂,那几乎是当时喜读书的穷孩子唯一的选择。那年月的师范院校不仅免学费,还管吃管住管制服,甚至连纸笔墨水都发。1917年,父亲从北京高等师范毕业,教了几年中学后回到北师大。又与几位师大同仁一起办起了志成中学,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父亲以教书所得在北平宣武门内购得一院房产,遂把老母及家小接来北平,早晚承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入东北、骚扰天津,父亲痛国势积弱,愤敌寇侵凌,精神深受刺激,赴欧美考察教育并研究历史。1936年归来,一家人重新团聚,教书、办学、搞研究,过了一段安稳日子。1937年“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抗战,父亲受命组织北师大等三校西迁,无法顾及老母,遂委托兄长将母亲送回老家饶阳。
1940年,父亲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北省教育厅长,可是当时华北已整个沦陷,河北省政府临时安置在河南洛阳,政府成为流亡政府,在无地盘、无学校、经费极困难的状况下,在洛阳东百余里伊川县白杨镇建立河北省立中学,专收容河北省籍流亡学生,又在洛阳到陕南一路上设立若干流亡学生招待所。父亲终日忙于接收从敌占区逃出的青年学生,在河南洛阳与陕西之间奔波,一面救亡,一面还要与政府和军队的各色人等周旋,筹措救亡经费,甚至要腾出精力与那些妄图发国难财的腐败分子做斗争,忙得焦头烂额。
从这篇《祭母文》中可以看出它写于民国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41年,距今已有73年了,其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而我的家乡河北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前沿。
父亲自小与娘亲,然而局势动荡,邮路不通,等父亲得到家乡消息时,早已无法见到自己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在母亲膝下承欢,不能亲自送别母亲,成为父亲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坚持抗战,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延续民族文脉坚持办学的恒久动力。
我出生晚,没有见过奶奶,等见到这张照片,已是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工作的单位将“文革”初期造反派从家中抄去的部分东西归还,包括那本父亲从美国带回来的厚厚的相册。打开那已被撕裂得残破不堪的相册一页页翻看,见到一张老妇人的照片,身穿一件立领大襟皮袄,头戴一顶深色绒帽,很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中的地主婆。看看背面,有父亲追记的“先母遗照”,父亲的先母,是我的奶奶了,但是二十多岁的我却实在看不到这个老妇人与我的联系,或者说,实在不愿承认这个像地主婆的老妇人与我的联系。直到退休后再翻这本相册,在一张全家福的夹册后面看到了那篇《祭母文》,于是我又找出那张老妇人的相片细细看:相片上的老人估计快70岁了,却有着明净的额头,聪慧的双眼,嘴唇很薄,但唇周布满纵向的纹路,显示着性格的坚毅,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与这位老太太的联系,不仅是因为我的唇周也出现越来越深的皱纹,更因为60岁的我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再以政治标签认人了。
杜鹃啼血声声泪,读这篇《祭母文》,我相信,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悲惨境遇,不仅是我们一家的痛,也是中国众多家庭永远的痛。回顾历史,在那些疯狂的年月,世界上有多少人家能独享安逸呢?即使在日本本土,“二战”期间,当无数男儿被送到战场做炮灰时,同时就有无数母亲在眼巴巴盼儿却不得见。其实,日本民族也是很重孝的,可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穷兵黩武,却不仅使无数中国人有家归不得,有亲不能养,即使是日本普通民众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
心香一瓣,为奶奶,为父亲,也为一切在战争和各种**中失去生命的人。每一代的付出,都能成为对后人的启示。为了母亲,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生生不息的人类血脉,愿世界各民族人民携起手来,共筑和平。
(作者为退休教师)
第二篇:毛主席《祭母文》
毛主席《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毛主席《祭母文》白话译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二个女儿三个男儿。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
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她的关爱所到之处,其本质就是真诚。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她头脑精确缜密,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整个看她的人格,宛如在我头上照耀。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 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她呼唤着儿子们,各自务必要作好人。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有的却劳累病苦。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有待于报答周济。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效法她而不违背她。至于母亲的抱恨,我定要加以弥补。铭心刻骨记住这些,心里绝不忘怀。
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 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灵魂。今日说得太长了,其实时间却很短暂。
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请享用祭品吧!
第三篇:悼词:祭母文
文章标题:悼词:祭母文
公元2005年9月2日,乃慈母鶴駕辭世周年忌日,不孝兒女子孫後代於靈前泣血頓足、灑淚拜祭曰:天地茫茫,原野蒼蒼,喚母聲聲,悲鴻入耳;奈人仙殊途、隔世相阻,惟有不盡哀傷,借彩雲悠悠,熏風習習而寄之。慈母在天之靈必知子女們一片哀思之心。
念先慈生於公元1930年舊曆冬月20日,時家道清貧,乃受
初等教育,然其母早逝,孱弱少女,獨承家庭主婦漿洗炊薪、扶顧幼妹之重擔。適逢日寇投降、東北解放,乃毅然投身革命事業,並與吾父喜結伉儷。幾十年如一日“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b]。雖文革中多次遭觸鬥,精神幾近崩潰,然理想、信仰忠心不改,“爲人民服務”是其畢生親歷所爲,由此贏得領導信任、群衆敬仰。持家則[b]“尊老敬賢,孝順公婆;相夫教子,真誠奉獻”。晚年淡泊名利,專事家務。本應弄孫含笑、盡享人倫,頤養天年,耐多年操累,積勞成疾,身染肺癌、高血壓等多種重症,雖經醫救,均無奇效,終撒手人寰西歸矣!
慈祥善良之母親: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您之音容笑貌時時刻刻浮現于兒等面前;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您之親切話語隨時隨地回響于兒等耳邊。您之離去是那麽突然、那麽倉促,幾令孩兒們撕肝裂膽、痛不欲生乎!吾等無法多在膝下承歡盡孝,萬不得已方接受這殘酷現實。現今您魂歸何處兮身居何方?唯願早臨西海、恭倨佛班。親愛母親,慈祥媽媽:您給予兒等生命,您哺育兒等成長,您爲此而奉獻了畢生及全力,您平凡而偉大之一生在兒女心中乃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嗚呼慈母,英魂在天;絕塵棄世,今爲周年。
謹以奠儀,拜祭靈前;哀哉慈母,聽兒祭奠:
高風淑儀,博愛慈祥;懿德佳行,美譽達天。
軀體雖隳,英靈萬古;音容猶在,永駐心田。
吾爲長子,它鄉行遠;身不由己,思之常憾。
未陪膝下,承歡盡孝;少跪床頭,短奉茶飯。
養育深恩,環草難報;矚像思親,淚若湧泉。
爾功爾德,刻骨銘心;春暉朝靄,形如泰山。
嗚呼慈母,清福未享,身染絕症,離卻塵凡。
哀哉慈母,精神永駐,身列仙界,蔭佑後寰。
僅於家祭,虔俱此觴,慰告慈靈,伏食尚饗!
不孝男愛國代表全體後輩
敬祭並泣行拜叩之禮
農曆乙酉年七月廿二日
《悼词:祭母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悼词:祭母文。
第四篇:《祭母文》序
《祭母文》序
作者:高菲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日凌晨, 我最亲爱的母亲是那样安详地走了。她享年七十八岁。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四个月里, 我放下一切工作和家务,日夜守护在她的病榻前。每当她癌痛发作时, 我就为她打针、服药;每当她病痛缓解时, 我们就谈人生、谈未来。她老人家叮嘱我好好相夫教女, 努力工作;叮嘱我们姐弟团结一心, 相互关照。母亲信仰基督教,性格开朗, 不怕死亡。她嘱咐我们:“百年之后要按照基督教的仪式安葬。”母亲去世后, 我们依照她的心愿,举行了隆重的基督教葬礼。在牧师的祷告声中、在众人的瞻仰之下,我们将她安葬在一个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的陵园里。那里安葬的都是教会的兄弟姊妹们,她老人家在那边是不会寂寞的。墓地是在一座山之上, 坐北朝阳, 旁边有两棵松柏, 像是两位青衣使者守护在她身旁。此情此景,我相信了牧师说的话,在我的潜意识里,妈妈彷佛随主去天堂了, 等到耶稣复活的时候她也会一道回来的。是的,妈妈的确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思念、令我泪涟。可是, 作为圣徒的女儿是不能哭的,因为妈妈已经进入了天堂,她在那里很幸福、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忧伤。今天,弟弟为母亲做好了《祭母文》,读后感到很和我意,因而命笔为其作序。
第五篇:祭母文的写法
祭母文
——20120520
吾母因疾,猝然仙逝,寿六十二,慈言在耳。修竹当风,空留孤影,梦里寻娘,此生不应!跪祭慈母,不忍卒书,吾作此文,为谢亲朋!母育两子,吾弟早夭,慈母痛绝,已伤六腑。独子孝亲,吾须早熟,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唯其艰苦,从无倦语!戚友乡邻,皆尽所能,常相探看,极乐天伦,感激万千,在此叩谢!
吾父清廉,名高德重,授教一生,尤敬吾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华表后人,花甲辞世,琴瑟断绝,吾母伤悲,又有四年。母恋故土,不愿城居,媳贤孙孝,每周探望。衣食供养,求母心安,母虽坚强,抑郁五脏。无药救母,痛哭断肠,虽尽我能,无力回天!严父慈母,皆列仙班。今日家奠,尽此一觞!
凯风自南,祭颂我娘,四德三从,乃其大端。不染一尘,不妄一言,事无巨细,极有条理,恺恻慈祥,待客省己,勤俭辛劳,名传戚里。盛德所辉,一丝不诡,远近亲疏,表里如一。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体虽逝,灵则万古!养育深恩,报之何时?有生一日,皆报恩时!回报社会,念兹在兹!子孙奋发,诗礼传家!
呜呼哀哉!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萱帏花落,慈教永存,子孙跪祭,吾母安息!恭疏短引,伏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