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笔记
第一课《长江之歌》
1、《长江之歌》是电影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情境,显示出它()歌颂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
2、第一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特点。第二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的人文特点。
3、“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它无私的力量。
4、第2小节中“远古”“未来”写出了()“巨浪荡涤着尘埃”写出了()“灌溉花的国土”“推动新的时代”再次见证了()不仅()还()。
5、“春潮”“惊涛”是长江的()
6、“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力量。
7、诗歌的情感主线是()诗句是()。
8、有关长江的诗句()。第二课《五彩池》
1、表现颜色的词语中带有水果颜色的有()等。
2、作者用大量的()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表达了作者对()。
3、五彩池的特点是()。
4、五彩池是美丽的,美就美在(),神奇就神在()。
5、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二是:()三是:()。
6、第三段中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
7、第四段中的比喻写出了()。排比写出了()。
8、第五自然段中比喻排比写出了()。
9、理解开头和结尾()。第三课《七月的天山》
1、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3、作者重点从天山的()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4、第三段“蓝天衬着„„银灰的暗花。”作者把()比喻为()()比喻成()说明()。作者的想象是()。
5、第三段中“那融化的雪水„„开的莲花”连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了雪水()溪流抛起的浪像()。
6、第四段中的“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细碎的日影。”“白皑皑”写出了();“蜿蜒无尽”是说();“重重叠叠”说明了()。()与()相照应,“重重叠叠驳驳”重叠词的运用()。
7、第五段中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作者精确用词把天山的(),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写出了()赛过八寸的玛瑙盘写出了花的(),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写出了花的()。
8、第三段的写作顺序是()。第四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1、本文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用叠词,对偶句不仅使文章(),还使文章具有一种(),使我们在诵读时,在脑海中就浮现出()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
2、绍兴的乌篷船是(),是(),是(),是(),是()是()。
3、绍兴的桥(),载满了()承载了(),留下了()。
4、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写法,写出了(),让我们感受到了()。
5、开头的童谣()结尾的谜语与开头(),尽现了()。
6、上下桥的规矩让我们感受到了()让人()。
7、课文第三段从()等角度写作者()“滑过去”突出了()。
8、第四段作者对船夫的()描写,写出了()动作描写写出了()。
9、第六段的比喻句,写出了()。
本文通过对绍兴的船和桥及其与孩子们生活联系的描写,抒发了()的情感。第五课山海关
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登临这座雄关的()热情歌颂了山海关的()肯定了()而抒发了()。
2、第一段()。
3、第三段中“铮铮响、思慕已久、名不虚传”写出了()。
4、作者通过写()突出了雄关的()
5、第五段中“蜿蜒而来、伸展开去、直冲下来、一头扎向”几个动词()让山与海遥遥相连。“脖颈之上;山水之间;咽喉之地”用形象贴切的()和()准确的写出了()将其()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七课最美好的礼物
1、课文讲述了()
2、文中的小男孩具有()和()。
3、保罗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发出了()的邀请,这是出乎意料的,说明()
4、故事的结尾也出乎意料()从保罗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
5、保罗猜错小男孩第一次是()。第二次是()。
6、第十三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动词有()
7、第十四段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不仅仅是()更多的是()
8、第十五段中“他们三个人便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期之旅”。小弟弟难忘是因为()小男孩难忘是因为()保罗难忘是因为()
9、在这个圣诞夜(),课题中的“最美好的礼物”是指()
10、课文传达给读者的最美好的礼物是()第八课有月亮的晚上
1、课文记叙了在有月亮的晚上,为了()
2、文章的写作思路:()
3、本文的中心句是()这句话既写出了()也写出了()表现了作者()第九课成全一棵树
1、本文记叙了()。
2、本文以()为线索实质上是写()。
3、成全的意思是()本文孩子成全了()母亲成全了()其实成全就是()。
4、课文的主题是()
5、“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为了交代()其它是()。
6、“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为什么?()
7、促成母亲做出一项最伟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
8、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9、孩子是()的人。
10、对题目的理解:()第10课:
1、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文章。
2、题目中的“伯父”是(),“先生”则表现出()。
3、课文从()揭示了()
4、全文共分五部分,分别是()。
5、谈《水浒传》体现了()。笑谈“碰壁”表现了()。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放映了()。因此说明鲁迅是一个()的人。
6、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关系。
7、第一段中“我呆呆的望着„泪珠就像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
8、第一段伯父受人爱戴突出一个字()。
9、第2段中“哈哈!还是我记性好。”听了伯父的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受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在马马虎虎了。这句话中伯父笑着说“还是我记性好”表面上是在()实际上是();“我”又羞愧又悔恨,说明(),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说明()。
10、“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运用了()的手法,暗示了(),意思是()。此句表现了()。
11、、“四周围黑洞洞的”指();“把鼻子碰扁了”暗示了()。表现了()。
1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里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的描写,说明(),这句话表现了(),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的人。“严肃”“叹气”写出了()。“按在我头上”中“按”写出了()。
13、救助车夫中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表现了鲁迅兄弟俩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凸显了()。
1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一个()一个表情(),再现了()。
15、解释词语 追悼: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16、本文的中心句是()。11课:心的翅膀
1、新的翅膀指()。
2、《心的翅膀》选了一段()作视点,对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进行()结果身为工程师的丈夫();身为小学数学老师的同事()而我的学生四年级的孩子却()。不由让人发出感慨()。
3、通过本文受到的启示()。
4、解释词语: 神秘兮兮: 哑然失笑: 大喜过望: 绞尽脑汁: 心急如焚:
5、对中心句的理解:()。
6、想象的名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12课:百合花
1、作者(),课文讲述了()的故事。
2、百合成长的过程()。
3、本文运用了()的手法,通过层层()塑造了一个()形象。
4、第一段镇南关“偏僻遥远的山谷”意味着()“数千尺高的断崖”预示着()“长得和野草一模一样”表明()。
5、“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的挺着胸膛”。感受到()。
6、面对野草明里暗里的嘲笑面对蜂蝶鸟雀的劝导,百合()。
7、第4段至第8段写的是百合在顽强地生长过程中,在努力地开花过程中(),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8、第10段中的“泪滴”理解:()
9、面对赞赏百合依旧不为所动,本色不改,这是多么()的品质。
10、这是一株()。
11、启示:()
12、生活中像百合一样的人有:()等。
13、励志名言: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4、背诵课文第8段到第10段。13课: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1、文章以()为线索,描写了疑问的产生,以及杨卡对这个疑问的思索及探寻,杨卡是一个()。
3、杨卡为了找到答案,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独自思索()问了身边的亲人,()自己决定问太阳()杨卡决定到学校和书本中去找答案。
4、第1段至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又()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的画面,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5、第9段到第12段是按照季节描写了四季的太阳,把太阳刻画成了一个性情丰富的人。作用()。
6、第7段中的两个叹号,我们可以读出()。
7、本文记述了()的故事,表现了他()赞美了他()。14课:壮哉,少年游
1、作者(),作者引用()。
2、题目向我们传达了两种意思:()。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也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4、汉代史学家()通过游历,为后来撰著《史记》奠定了基础()通过游历写成一部()的许多诗篇都是关于游历的如《钱塘江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宿紫阁山北村》“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忆江南》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还有课本中的()。
6、第3段写出了司马迁对旅行的热爱。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旅行方式()旅行特点()列举具体做些什么。
7、第4段中“踏勘”的意思是()句中“三十年从未停止过旅行,北至燕晋南至大海,西至云贵川。”说明()句子中的顿号说明()。
8、游历的作用()15课: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1、文章记述了()
2、题目中“我不能”指()。
3、第2段中当我走进„莫名的兴奋让我感受到()。
4、“我满腹疑惑地坐下来继续观察”通过()的(),让我们感受到()。
5、第10段中“唐娜老师和学生„.挖起坑来”。这一句简单的描述背后透漏出唐娜老师的一种教育思想,她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挖坑的过程,一起埋葬“我不能”,这样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我不能”已经被埋葬了,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让学生心中感到一种彻底的释然和轻松)。
6、唐娜老师在念悼词时的表情是()的,括号中的词语让人们感受到唐娜老师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感受到唐娜是一位()。
7、第13段段意()。每天“朝夕相处”说明(),“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是白宫”说明()。
8、第17段第一句话,让我感受到()
9、第4段中“认真”一词让我们看到了()。
10、这次葬礼不是为人举行的,而是为()举行的葬礼。埋葬的是(),找回的是()。
11、、有关树立自信的名言: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狄更斯。16课:《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1、1986年9月25日,世界儿童集聚()共同签署了(),这个条约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情感发出()的呼声。
2、全文共分三个小节。第一节以()的方式表现出了孩子们()第二小节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现出对和平的祈盼。
3、第一小节中“这一切”指()
4、第二小节中“遍地彩虹”指()
5、这首条约表达了()。17课:《相片》
1、本文作者()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作()。
2、课文叙述了()借以表达()
3、这是一张()的相片。相片的来历是(),寄这张照片的原因是()
4、良民证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5、本文通过()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青年妇女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
6、对第7段的理解()。
7、第6段妇女的语言描写,交代了相片的来历,表达了当时的害怕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8、第10段妇女语言描写解释了()
9、第12段点明了文章“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的主要内容”。“这”指()
10、第12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高度赞美了抗属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支持抗战的崇高品质和丈夫英勇杀敌的气概。“崇高的心意”指()。
11、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小见大()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了人物性格。18将军与孤女
1、课文记述了()
2、文章是按()即()
3、课文第6段通过对聂荣臻的()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4、第7段为了安全地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聂荣臻给日本军官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充分体现了()
5、第8段中敌人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和儿童,但是我们决不能上海无辜的日本孩子,通过()体现了()6干戈化玉帛的意思是()干戈的意思是()7 兵戎相见的意思是(),兵戎的意思是()
8、义正词严()无辜()19 阳光下的皮肤 1本文主要写()
2、题目的含义是()
3、本文的中心句是()
4、第17段中“我”的()描写表达了()
5、第20段表达了(),其中我们是黑皮肤,可他也是阳光下的肤色,这句话写出了()
6、第21段中“他们立刻对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原因()
7、我从桑巴哈和多列尔的话中体会到()20课:《地球万岁》
1、《地球万岁》是一首献给()的诗。它以昂扬的笔调讴歌了地球()希望人类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美好的一切”是指()
3、第一小节中的第二句话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
4、第三小节中“不管„..沙漠也是大家的”是人以丰富的想象反复强调()。
5、地球教导我们()。
6、第4小节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的()
7、厮杀争斗中作者用整齐的句式渲染了()。
8、“颤抖”写出了(),“朋友”写出了贪吃者的残忍。
9、第4小节最后一句话连用三个“还有”以及省略号好处是()。
10、第5、6小节热切的企盼泯灭怨仇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一切,“美人鱼”是善良和美的化身,橄榄枝象征和平,诗人巧妙的运用这两个人们熟知的象征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11、第6小节“人人都珍惜„..每一条溪流真切表达了()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第3小节和第4小节()与儿女们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
13、始终运用了大量的()()。
14、诗人传达出人类共同的心声是()这既是()也是()更是()。
15、写下对地球的美好祝愿,地球万寿无疆青春永驻。
16、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 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21课:《词二首》
一、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解释词语:著()苦()任()妒()零落()
2、诗意:上阕:生长在驿站之外断桥边的梅花无人过问,自开自落,天气已是黄昏,梅花正困孤无靠而发愁时,还有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下阕:梅花无心与百花争春,任凭鲜花妒忌,即使是凋落成泥化作尘土,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
3、“断桥”点明了()“黄昏”暗示了()“更著”写出了()“苦”从侧面讽刺了群芳。“碾”显示了()。
4、整首诗体现了()
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表达了()。“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达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
6、上阕写()下阕写(梅花的气节)
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1、解释词语犹()俏(俏丽)烂熳()
2、诗意: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犹吧春光迎来,虽然正值悬崖结下百丈冰的时候,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竟放,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等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在花丛中欢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3、风雨和飞雪写出了(),春日和春到象征着()以梅花象征(),俏既能表现(),有象征着()“飞雪迎春到”体现了作者()“已是悬崖百丈冰“承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用()衬托(),突出了()
三、两首词的异同点
共同点:1.都是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贵品质。
4、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陆游的感情基调定在“愁”字上,反映了他低沉孤傲的心境,而毛泽东定在“笑”,说明他乐观、充满信心。2 词中梅花形象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尚、不与群芳争春。四补充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达了作者()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借梅花赞颂了()
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借梅花赞颂()
4、词牌还有()等。
5、描写梅花的诗有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梅花绝句》: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2课:《跳水》
1、作者是(),还学过他的文章()。
2、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
3、故事以()写的,围绕()
4、猴子的放肆是故事的(),猴子对孩子的挑逗把故事引向(),放肆在文中的意思是()
5、水手的三次大笑对猴子的放肆和孩子深陷险境起着()的作用,分别在第1、2、3段中。
6、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7、要关注猴子和孩子的()描写。
8、“这时候,甲板上水手全都吓呆了”这句话从()。
9、第5段中“正在这个时候”指()“立刻”说明船长()三个感叹号表明了()
10、第6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转折。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
11、船长是()的人。
12、从孩子过于激动而失去冷静,因而陷入绝境的角度受到启示();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绝境中得到的启示();从船长身上受到启示()。23课:清贫
作者方志敏,他在狱中写了()课文叙述了自己被俘虏后国民党士兵搜身时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地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文章一清贫为题正是方志敏同志()题目《清贫》中清的意思是(清贫、清白),贫的意思是()清贫的意思是()本文的中心句是()第1段中“经手的款项-------用之于革命事业”,表明了()第一段中“这在国民党的伟人看来-----具备的美德”其中“伟人”使用时是()。颇似的意思是()。矜持不苟的意思是()奢侈的意思是()。筹集的意思是()方志敏把敌人搜身这件事称为()第二段破折号的意思是()第二段中“从我身上摸到-----没有搜出”这是对敌人的()描写,写出了敌人的()。“于是-----吼道”这是对敌人进行(),写出了敌人的()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我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这句话说明方志敏()。“我微笑着淡淡的说”这是()写出了().第7段中“我不比你们国名党当官的各个都有钱------发财”这句话使用了()的写法()第8段中“他们用怀疑有惊讶的目光--------走吧”作者用()描写,从()第9段是方志敏对自己家庭财产的补充说明。充分表现了方志敏生活的清贫。“传世宝”原知流传后世的宝物,而在方志敏这里确实几套旧的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所以加引号。“唯一”传世宝充分体现了()
18、大家说方志敏很清贫,可有人说他很富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方志敏物质生活是贫穷的,但他的品质精神却是极为富有的,它拥有的财富是:清正廉洁、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意志坚强等,而这些正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24课:儿子的采访
1、本课主要讲了()这个故事说明:理想要切合实际,生活总有无法逃避的压力和不顺,简单的生活最重要,每天能做到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就好.2、儿子对爸爸说出的三个愿望的反应是()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3儿子眼中的爸爸是个()的人,4、通过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要理解大人的烦恼和他们成了家庭,为了孩子所做出的奉献,从而在生活中要体贴父母,懂得去珍惜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5、爸爸为什么有那样的三个愿望?()
6、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7与理想有关的名言: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5挑柴
1、课文写的诗()
2、作者第一次挑柴的经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
3、本文的中心句是(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理解:())4本文的作者是()《《挑柴》获得()
5、《挑柴》不仅写出了()而且写出了()还揭示了()6第三段“可走着走着---怎么往回走呀-”写出了()
7、第七段中“我拨开茅草---我要趴下了”说明()
8、第八段我的肚子早就饿了,后面看不见了?
9、第十段我挑着沉甸甸的湿柴----火辣辣的说明()26碧螺春
1、本文点名了碧螺春的()还介绍了()然后依次写了()
2、课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画分别是:()给人的感受分别是()
3、第四段写(),让人感受到(),作者以嗅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灵巧、敏捷表现了(采茶姑娘的心灵手巧。)敏捷写出了采茶姑娘动作迅速而灵敏。”l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是(),神采飞扬是()描写,意思是()
4、第二段写碧螺春的传说作用是介绍碧螺春的来历。“吓煞人香”引号的作用()“春”引号的作用是()破折号的作用是()
5、第三段是(),作用是(),茶汛的意思是()
6、第五段是过渡段,起到()
7、第六段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忽而---忽而---忽而---()。茶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是()写出了茶叶的()8茶叶的特点是(),无怪乎人们称之为“工艺茶”引号的作用是()
9、碧螺春称之为工艺茶不仅因为()
10、第七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上概括了前面的内容是关于碧螺春的制作,又概括指出了下面要写的内容是关于品尝碧螺春。这样的段落的好处是()
11、第九段中“有的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李,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中国的名茶有()
27京剧
1、本文是一篇(),介绍了中国()
2、中国的戏曲有()
3、课文介绍了()
4、这篇课文的表达很具有条理性。
5、京剧的名称早有()。
6、京剧来源于四个地方剧种:一是:安徽省的徽剧,二是:湖北的汉剧,三是: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徽剧是京剧的基础。
7、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为主。
8、人物种类:
28课:用奇谋孔明借箭
1、本文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文是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
2、四大名著作者及朝代()。
3、课文右半部分注释。
4、第一段介绍了借箭的原因,第二段写诸葛亮利用鲁肃准备的船只、军士、稻草等物,并瞒过周瑜。第四、五段写诸葛亮趁江上大雾率船赴曹营水寨借箭。实际上是草船受箭,曹军果然上当。第六七段写诸葛亮按时如数交箭挽命,周瑜自叹不如。
5、诸葛亮为什么借鉴成功?
()诸葛亮有胆识,所以他敢于接受这样的任务。
()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他能够算定有此大雾可以帮忙。
()诸葛亮知人善任:他知道周瑜用此方降伏周瑜共抗曹军,他“知鲁肃”,利用鲁肃做好准备,他“知曹军”,算定曹军不敢贸然出击,必定用箭射击。()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心细致他细致的谋划和安排一切,却不漏声色。
6、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有胆识,知人善任,神机妙算()鲁肃:厚道、善良、顾全大局。曹操:多疑谨慎
7、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料定他造箭时周瑜会故意制造,借机陷害他,并置他于死地。()他料到三天后大雾锁江大雾可帮他借箭。()他料定鲁肃会为他准备好借箭的物品人员。()他料定他逼近曹军水寨时,曹军不敢贸然出击,必定用箭射击,他借鉴一定成功。
8、草船借箭的成功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的功劳,还是鲁肃等人的功劳。
9、三国演义的故事除了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 笔记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一、释题:“村落”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草虫的村落”做题目?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表达了作者对草虫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教学提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在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层理解,既可以锻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先让学生通过对内容的感知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总起游历的氛围与心情——分述奇异游历的全程——总结:表达对小虫村落的依恋)重点抓住游历的全程进行复述。可以多让几个同学发言,以加深在整体上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并且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既是对写作方法的初步感知,也是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
教学参考: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
三、附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一个“又”和一个“躺”字,点出作者与田野不寻常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与田野的特殊情感,才会如此关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作者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重负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这样才有了他对草虫村落的这一次奇异的游历。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筑而成的。这时,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于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随,也才有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许多熙熙攘攘往来的那些黑甲虫村民。作者想象之丰富,感受之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④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这些甲虫竟然还是音乐爱好者,它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时候,便有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从这段话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⑤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使它奔忙着;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激发它前进着„„一个问句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促使读者不断地联想开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已傍晚。作者对草虫村落的奇异游历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那是一种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更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四、板书设计(文字版):
五、附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野灌丛:野生的灌木丛。灌木:一种比较矮小、丛生的木本植物。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第三篇:小学语文研修笔记
小学语文研修笔记
罗小---彭洪冬
在远程培训研修的日子里,我观看专家与老师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需要扬弃,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别是在语文作业布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作业的布置对教师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并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有一定的意义。但整个过程中,我们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反馈,而对学生解题思路、方法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却很少理会,这样的过程所强调的只是教师主体评价和导向作用,忽略了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某些学生对作业产生消极心理,把作业当作是“应尽义务”,消极应对,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且作业的发展功能消失殆尽。
在这次学习中,我认真观看多个视频。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不断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在学习中成长自我。这次研修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如当专家讲到作文教学时,我口说我见,我手写我心.....我发现学生的写作困难是我所限制了。这次研修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以前,在教学中,我由于教学时间紧张,对课堂中的细点问题总是采用“大概式”的处理方式,通过这次研修,看到名师的经典课例使我认识到处理课堂中的细点问题的重要性。这次研修使我从其他的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的好学给我留
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努力研修,认真思考。我对他们非常钦佩,在他们身上我认识到我的不足,我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此次研修,我认识到做为一个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我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我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角色。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笔记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A1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A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
A3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对文本的钻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等途径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A4事件性引入:指直接将社会生活即时发生的事件与课堂内的语文教学事件相联系,语文教学课堂成为社会环境系统的一个组织,赋予语文课堂以社会真实环境的性质。
A5兴趣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方法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运用自己的智力强项来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A6个性化教学策略: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
A7口语交际教学:指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A8语文课堂观察研究: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从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A9语文教学调查研究:指在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观察、调查表、问卷等形式,收集语文教学问题的资料,对语文教学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构想的研究方法。
A10语文教学研究: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语文教学领域内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
A11功能性引入:指根据言语交际的功能要求,创造一种口语交际环境,将课堂教学事件转变成口语交际事件,使学习者能介入交际,实现课程的交际目标。
A12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下位概念,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能力。A13童话体作文: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塑造假想和象征的形象反映生活的作文训练。
A14素描训练: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用白描的手法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
A15语文教学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按照目的,合理地控制与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语文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B1简要阐述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答:两者内涵和外延不同;研究范围不同,课程理论侧重于课程设计编制改革等,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情境;研究视角不同,课程从课程研制者角度自上而下研究,教学从教师角度自下而上的研究;研究主题不同,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学习范围,而研究教学则是教师行为。
B2简要回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目标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B3语文课程有哪些特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次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为此要引导学生加强语感加强体会积累和运用。B4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建议如何?
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B5小学语文教材有何编写要求?
答:要有鲜明的时代性,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突现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B6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1要开发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2要改变单一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5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B7试举例五种小学阅读教学实验。
答:情境教学实验,以名家名篇为主体组织阅读教学实验,尝试教学实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感悟教学实验。
B8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系统和子系统是怎样的?
答: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系统是语言功能发展的系统;子系统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系统 B9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答: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尽早实现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外阅读为作文提供智力背景,创设师生合作的教学环境。B10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所呈现出来的综合化特点?
答: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显著特点是课程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实现综合化。课程目标由单一化到丰富化,课程内容由学科分化走向有机综合统一,课程对象从精英教学走向全民教学,课程时空从传统走向终身教学开放教学,课程手段也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言传身教。B11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多方评分法,分项评定法,九堆评分法,参照量表法,整体评分法。B12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在评价内容方面应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则。在评价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在成绩的使用上,要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少与他人作横向比较。提高命题人的综合评价能力。
B13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多主体参与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B14简要回答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任务。
答:意义是打破了传统封闭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任务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用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B15试列举五种小学识字教学实验。
答:集中识字实验,分散识字实验,注音识字实验,听读识字实验,韵语识字实验和电脑识字实验。C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哪些弊端?进行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要尊信的原则应该怎样?试阐明你的看法。
答:弊端有评价过程不科学,评价内容不全面,试卷编制技术不规范,评分和分数的解释缺乏客观性。改革重点在评价内容方面应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则。在评价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在成绩的使用上,要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比较,少与他人作横向比较。提高命题人的综合评价能力。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多主体参与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C2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如果需要改革,你认为应该从何处入手?
答:阻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的表现(允许学生说假话,鼓励学生说套话);阻碍学生呢个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表现(训练序列不明,文体训练单一);阻碍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的表现(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改革要转变教育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个性心理学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来科学地确定小学作文训练的序列。跟据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研究成果合理制定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C3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各呈现什么年龄特征?你认为了解这些年龄特征对作文教学有何帮助?
答: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一是具体形象性,二是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由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作文训练是创造型想象作文。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在中年级学生写观察作文不仅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抽象概念思维开始成为思维主要形式;为了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必须教会他们写各种实用作文。
C4你认为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什么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对策?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怎样起到应有的作用?
答:没有书看,没时间看,看电视、玩游戏机挤掉了课外阅读,看的书格调不高。针对当前实际情况,课外阅读指导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兴趣性,广泛性,自主性,典范性,发展性。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有:选书,阅读(阅读时间、记录、念读故事、活动安排)回应。
C5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阐释一下你的理解。答:阅读中的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教师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实现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平等对话,推动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互动对话。
C6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试谈你对这一判断的认识。
答: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意义表现在,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其他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培养识字、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五篇:小学英语六年级听课笔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英语六年级听课笔记
小学英语六年级听课笔记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缓
同情
起伏
感动
激越
附课堂实录:
师: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读得响亮,他是我们的课文题目,也是贝多芬的一首夜曲,你再把他当作乐曲读一读。
生:读
师:你猜一猜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你最想干什么?
师:语文课不是音乐课,音乐的旋律要到课文中去听,轻快速浏览,找一找月光曲的旋律。
生:快速浏览,第九节。
师:读一读,你听出了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自学
师:月光曲是怎样的旋律?
生:平和的旋律。
师:读出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生:“他好象面对……”
师:你听出了怎样的变化?
生:越来越高
师:再后来你听出了怎样的月光曲。
生:激越的……高亢的月光曲,……
师: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你来读出高亢的月光曲。一起读,读出这种高昂的旋律。这是我们从文字中听出的旋律的变化。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生:个别读
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月光曲(师介绍第一第二第三乐章)问:为什么笑,猜对了吗?看来我们都有一双发现音乐的眼睛。让我们走进贝多芬创作的过程,读读课文,体会贝多芬怎样的心情?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会有什么感觉?
生1:很轻松。
生2:很平静。
师:再读读,注意抓关键词。
生3:我觉得贝多芬欣慰,听到在这幽静的小路上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
师:带着愉快的心情,他走进了小屋,有人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读读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心情。
生1:姑娘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师:读读相关句子。指导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生2:小女孩很想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
生3:姑娘很无奈,只听过几遍。
生4:哥哥很难过,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师指导读出哥哥难过的心情。
生5:姑娘很沮丧。
生6:姑娘的心情很矛盾。
师:他体会到矛盾的心情,你体会到了吗?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随便说说”
师:为什么这么说?屋外的音乐大师是怎样的心情?
生1:贝多芬同情他们,想立刻进去为他们弹。
师:板书:同情。贝多芬走进屋子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看到了什么?读一读。
生:读“……窗前……”
师:太轻松了,再读一遍。你听出了贝多芬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十分感动。
师:板书:“感动”。问:贝多芬怎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读读这三段,想想为什么?
生:轻声读,师巡视指点。
生1:因为姑娘听出是贝多芬。
生2:姑娘是他的知音。
师:从哪里感受到姑娘是自己的知音?
生:姑娘从音乐中能悟出贝多芬的情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读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生:齐读
师:知音难求。查了资料,有人知道贝多芬的性格吗?
生:性子直的人,很耿直,性格狂燥
师:贝多芬一生很孤独。就在茅屋,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激动的又何尝是盲姑娘,贝多芬也非常激动。
生:齐读盲姑娘激动的句子。
师:出示图片,师深情过渡……面对这如水的月光,面对这盲姑娘,此情此景,灵感汇集指间,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曲子。
生:欣赏
师:读读第九段
生:配乐深情朗读
师:美中不足:“似的”没有读准。
在英国有句谚语: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读了月光曲,就理解了,贝多芬也给了盲姑娘一双眼睛。
生:读读下面的句子。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从“飞奔”感受到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生1:着急。
生2:十分欣喜
师:一种欣喜,一种激动。
总结:这被音乐界誉为美丽的传说,这传说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情感
旋律
愉快
舒服
同情
起伏
激越
感动
专家点评: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洪灏老师
一、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围绕月光曲进行教学。从曲子的旋律到曲子的情感,再到诞生的过程,一直延伸到折射出的人物的情感。这样的思路让我想到了窦桂梅老师。
二、贝多芬的性格,然后他遇到了一个喜欢他、理解他的姑娘,贝多芬是多门的感动?可见这样的情感撞击了贝多芬的心灵,因此它急性创作了这样的曲子。不知这样的传说想象是否真实,把这种普通人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我们很多语文课往往把普通人的情感漠视了,一个曾经说过,一个人力普通情感有多远,就离文化有多远。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三、没有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逐层感悟。要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环节不多,但步步深入。
四、评价语言力度大而不失中肯。
一点商榷:在精致的同时是否老师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太多了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点?许多地方是点到为止,学生自我解读的时间和程度还不够,如果在让学生走进去一点,我想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一点。公开课残缺一点怎么办?如果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话,那残缺一点就一点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