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 要:情景交融,这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又一艺术表现。他善于把写景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籍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艺术 语言艺术 结构艺术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一、抒情的艺术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写景抒情的。其中又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兼记社会风俗或文物的旅行记,如《旅行杂记》、《欧游杂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二、写人抒情的。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一封信》、《阿河》、《哀韦杰三君》等,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描述生活情趣或抒写生活哲理的文章。李广田在((哀念朱佩玄》一文中说:“他很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之不同在于一般的滑稽幽默。”[9]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抒写生活哲理的最好的代表。
四、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抒情意味浓郁。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这些作品的文章之美,是与抒情的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散文的抒情,是有其鲜明特色,那就是真挚隐秀。
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一)叙事抒情,真挚的美
有两种散文,一种是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有一些必要的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朱自清的散文属于后一种。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实录。例如,买桔子的“父亲”,“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的亡妇,房东太太,和易宽容的叶圣陶,都是真人;象《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记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都是真事。问题的关键是,朱自清善于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娓娓叙来,并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以达到质朴和真挚的情感美。
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的小人物能手。由于长期过着学者的书斋生活,不能较多的接触劳动人民,所以,朱自清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旧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的小人物。朱自清善于从真实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正象鲁迅所说:“……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朱自清在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如《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初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访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朱自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韦杰三的“静默”、“温雅”、“可爱”,然而这样的人竟被反动派虐杀了。这种悲愤的感情隐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朱自清写人抒情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
2.事件真实,叙述细腻,抒情真切而委婉。“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谈到有关《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以上可以看到,朱自清叙事抒情是很注重“至诚”和“写实”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较为抽象的,要用文字把感情抒写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朱自清善于在叙述事实之中,让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二)说理抒情,理趣的美
“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之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执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朱自清对当时的杂文进行了这样的评论:“时代的路向渐渐分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的第一只燕子。从尖锐的讽刺个别事件起手,逐渐放开尺度,严肃的讨论到人生的种种相,笔锋所及越见深广,影响也越见久远了”。这些话,恰好也佐证了他自己杂文的特色。
二、语言的艺术
情景交融,这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又一艺术表现。他善于把写景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籍的诗更不失为美。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这题目原是旧词中的一句,而他借画题作为文题,写了这篇读画的散文。然而作者并没有真正着笔评价画的布局安排、色彩调配等笔墨成就,而是巧妙地通过对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以及神态的细腻描写,生动地传达出了画面同时也是文章本身的优美意境,然后大作一番悟彻人生的联想和发问,使得一篇写画的短文恰如图画一样意韵十足,兴味可人。作者先把画面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圆月,“青光遍满纸上”;嫩绿色的海棠花的叶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叶拂疏,玲珑有致”;两只墨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见画了。但作者的艺术才能不只表现在形象地复述画面,也不只在于下些赞语,而更在于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说出自己独特的读画感受,做到文情并茂,意趣盎然,这真是高超之笔,不妨摘录一段: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和嫣润;枝头好鸟为什么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做去找──您该找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
这段文字写得如痴如醉,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景中有情、物中有人,那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有所期待有所依恋的情思,那画意与作者的感受简直是水乳交融了。卷帘人在何处?读者去找吧。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和富有情韵、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三.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1]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2]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3]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4]。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6]。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闭“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8]。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9],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10]。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11]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5]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10]。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4.《现代文学纵横谈》蔡清富,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5.《散文艺术论》付德岷,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6.《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李复兴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年版。
9.《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篇: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 要: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是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闭“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 2
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二)缜密的结构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
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二、抒情的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从纵的时期和横的题材来看,都是以抒情见长。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写景抒情的。其中又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兼记社会风俗或文物的旅行记,如《旅行杂记》、《欧游杂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二、写人抒情的。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一封信》、《阿河》、《哀韦杰三君》等,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描述生活情趣或抒写生活哲理的文章。李广田在((哀念朱佩玄》一文中说:“他很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之不同在于一般的滑稽幽默。”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抒写生活哲理的最好的代表。
四、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抒情意味浓郁。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这些作品的文章之美,4
是与抒情的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散文的抒情,是有其鲜明特色,那就是真挚隐秀。
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一)叙事抒情,真挚的美
有两种散文,一种是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有一些必要的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朱自清的散文属于后一种。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实录。例如,买桔子的“父亲”,“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的亡妇,房东太太,和易宽容的叶圣陶,都是真人;象《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记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都是真事。
1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的小人物能手。朱自清在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如《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初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访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事件真实,叙述细腻,抒情真切而委婉。“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谈到有关《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以上可以看到,朱自清叙事抒情是很注重“至诚”和“写实”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较为抽象的,要用文字把感情抒写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
(二)说理抒情,理趣的美
“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之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执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
三、语言的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就会发现他前后的语言风格不同。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绚烂华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后期的议论说理或叙事抒情为主的作品(包括《背影》、《给亡妇》等),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但并不排除着意经营。“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注重语言的创新。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为祖国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总结: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是“五四”以来文字推敲能力最强的作家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不矫揉妆束,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的序言中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营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6
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我们把握了朱自清先生这五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就能领略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4.《现代文学纵横谈》蔡清富,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5.《散文艺术论》付德岷,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6.《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李复兴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16)。
9.《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等,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版。
11.《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王瑶,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
12.《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三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陈希
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
关键词:朱自清 现代文学 语言优美 构思别致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代和毕业后在江、浙等地中学任教期间,他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以后,他的创作转向散文。他的散文大多写于此后的十年间。他曾说自己“近几年诗意枯竭,搁笔已久”,“觉得小说非常难写”,“至于戏剧,更是不敢染指”,但“有不免有话要说”,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他的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早在1924年出版的诗与散文合集《踪迹》中,也收有好几篇散文。他的散文在当时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认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他的散文是优美的艺术品。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以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本文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9],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像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二、抒情的艺术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写景抒情的。其中又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兼记社会风俗或文物的旅行记,如《旅行杂记》、《欧游杂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2.写人抒情的。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一封信》、《阿河》、《哀韦杰三君》等,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3.描述生活情趣或抒写生活哲理的文章。李广田在《哀念朱佩玄》一文中说:“他很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之不同在于一般的滑稽幽默。”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抒写生活哲理的最好的代表。
4.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抒情意味浓郁。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这些作品的文章之美,是与抒情的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散文的抒情,是有其鲜明特色,那就是真挚隐秀。
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三、凝练、精雕细刻的语言
如《背影》一般的质朴也罢,如《绿》一般的纤浓也罢,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有口皆碑。
1.语言朴实、隽永。如《春》这篇散文,语言鲜明,形象生动活泼,非常优美。但仔细体味,又很朴素自然,并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甚至连一个冷僻的字都没有,都是平平常常的口语。如形容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形容春草中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还抓住关键性的单音动词,用来描绘春天万物苏醒的情态,用得非常贴切自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小草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字,这些动词都新奇、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籍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正是古人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确实下了很多功夫。朱自清其他散文如《绿》、《匆匆》等都有这一特点。
2.爱用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爱用叠字、叠词,使朱自清散文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字,《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多达72处。如《匆匆》叠字的运用: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此外,节奏感来自作者善用长短句巧妙搭配,读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4.富有变化的句式。朱自清先生锤炼词语的功底很深厚,他的散文中有不少凝练形象的字,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文中有着对称或排比的句式,既流畅又整齐。叠词叠句的运用在描述中加强了表现力。《春》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些语言,显得活泼自然。
四、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入作家自我的感情色彩,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繁多,而且别出心裁,独具风致。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在作品中,我们还很容易看到别人从未用过的比喻、描写,令人耳目一新。除了上面提到的通感的运用,还有对荷花的比喻,写荷花如星星,如明珠,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都是独到见解和传神之笔,风吹荷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如果不是亲自观察,绝不可能写得如此细腻逼真。
五、散文中散发着浓浓的诗味
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确实如此。朱自清散文的美,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朱自清能够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捕捉新意,创造出集中概括的艺术形象,其中蕴含着自己的感受。这是他的散文富有诗意的一个表现。例如《匆匆》一文,简直就是一篇散文诗。如果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用诗句的形式来说明要珍惜光阴,那么《匆匆》就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感受,同样富有诗意。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其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其融融的诗意与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细腻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隽永的感觉。
六、结论
朱自清先生平凡而高洁的人格,卓越的凝异的文格,以及温雅、宽容、理性的言论格,无不相统一而具张力,丰富着其人和其文的世界。杨振声先生曾如此评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宽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抒情写景散文)在艺术上呈现的美是明显而独特的,他的风格自然亲切,细腻平易,读他的文章总会使人的性情受到熏陶,写身边小事却又能感人至深。先生的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认真的写作态度,高妙的写作技巧,优美的散文意境,是永远值得称道与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情彩》,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1版。
2.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1948年9月《文讯》第9卷第3期。3.蔡清富:《现代文学纵横谈》,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4.付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复兴等:《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名作欣赏》,2005(16)。
第四篇: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上。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疏密严整。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
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朱自清的散文,从纵的时期和横的题材来看,都是以抒情见长。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写景抒情的。其中又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兼记社会风俗或文物的旅行记,如《旅行杂记》、《欧游杂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2、写人抒情的。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一封信》、《阿河》、《哀韦杰三君》等,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3、描述生活情趣或抒写生活哲理的文章。李广田在((哀念朱佩玄》一文中说:“他很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之不同在于一般的滑稽幽默。”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抒写生活哲理的最好的代表。
4、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抒情意味浓郁。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这些作品的文章之美,是与抒情的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散文的抒情,是有其鲜明特色,那就是真挚隐秀。
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有两种散文,一种是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家对事实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有一些必要的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完全不容虚构。朱自清的散文属于后一种。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都是实录。例如,买桔子的“父亲”,“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的亡妇,房东太太,和易宽容的叶圣陶,都是真人;象《执政府大屠杀记》中记述的“三一八”惨案,《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记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都是真事。问题的关键是,朱自清善于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娓娓叙来,并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以达到质朴和真挚的情感美。
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的小人物能手。由于长期过着学者的书斋生活,不能较多的接触劳动人民,所以,朱自清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旧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的小人物。朱自清善于从真实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正象鲁迅所说:“„„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朱自清在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如《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初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访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朱自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韦杰三的“静默”、“温雅”、“可爱”,然而这样的人竟被反动派虐杀了。这种悲愤的感情隐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事件真实,叙述细腻,抒情真切而委婉。“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那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时,曾经谈到有关《背影》的写作,“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以上可以看到,朱自清叙事抒情是很注重“至诚”和“写实”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较为抽象的,要用文字把感情抒写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朱自清善于在叙述事实之中,让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之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执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朱自清对当时的杂文进行了这样的评论:“时代的路向渐渐分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的第一只燕子。从尖锐的讽刺个别事件起手,逐渐放开尺度,严肃的讨论到人生的种种相,笔锋所及越见深广,影响也越见久远了”。这些话,恰好也佐证了他自己杂文的特色。
《论不满现状》一文,是朱自清在国统区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则要求民主,反对内战,努力建立工们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中国而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哪唯心的人治论。„„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朱自清在国统区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且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呼唤人们“联合起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也表达了朱自清对新中国,光明社会的热切憧憬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抒写的。以情驭理,情理俱美。这种抒情的“理趣”的美,是作者“理智的结晶”,更是作者反帝、反封建、爱国的热情喷薄和升华的结晶。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写人、写景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侧重于叙事的“抒情小品”,真挚委婉,偏重于描写和写景的篇章奇丽隐秀,偏重于议论的杂文、杂感机智深沉。总之,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是真挚隐秀的。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就会发现他前后的语言风格不同。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绚烂华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后期的议论说理或叙事抒情为主的作品(包括《背影》、《给亡妇》等),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但并不排除着意经营。“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注重语言的创新。他一生都在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为祖国语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感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第五篇:浅析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点
浅析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点
——就《荷塘月色》《绿》《春》《白水漈》等文 谈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结构、抒情手法、语言艺术风格
一、总论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区),1948年因贫病死于北平。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一生,给人们树立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榜样,更给人们留下了一道道精美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等文学艺术的大餐。朱自清于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如《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二是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散文;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小品,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散文也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等基本手法,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结构漂亮精美、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优美清新而又风格多样。
本文拟从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角度,谈一谈朱自清散文结构、抒情、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下面,请随我走进朱自清下景抒情类散文的精美画廊,去领略其精美的结构、赤子的情感、朴素清新而不失典雅的语言艺术。
二、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结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的特点,历来被概括为“形散神聚”,即在主旨集中明确的基础上,形式上可以散些,在内容上表现可以更自由。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但实质上,他的散文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主题明确。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写景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构思的缜密完整而又灵活多变,思路纵横开阖如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缜密收放自如、法度严谨上,而这一点,又与其文章“文眼”的设置、线索的安排等方面的手法密不可分。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一篇好的散文,可以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让读者思接千古、神飞九天。也正因此,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红楼梦》批阅五载、增删十次;《浮士德》穷诗人六十年光阴才大功告成。文学史上无数的实例说明了艺术家对构思的重视。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虽不是“长篇之极轨”,但仍然是思路纵横开阖,如天马行空,而又严谨缜密,收放自如,充分体现了多元性的结构特点,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
以《荷塘月色》为例。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名篇,全篇不足一千五百字,但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月下荷塘,飞到遥远的六朝,由身处的北平,翱翔到千里外的江南;由眼前的亭亭荷花想到婷婷的舞女,由闻到的缕缕清香,联想到飘渺的歌声,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从视觉到听觉到嗅觉,可谓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读者却绝不觉得文章散乱,反而觉得优美至极。原因即在于作者收得好——其一,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圆和的结构,作者从家里出来去寻找宁静,围着清华池转了一圈,读者自然而然随着作者的踪迹饱尝了荷塘的美景;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作者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充分的想象和联想,这使得文章的开合做到了与中心的完美一致。作者出门是为了寻找宁静,所以,为找到心灵的宁静当然可以思接千古了。《荷塘月色》之所以能够为大家所喜爱,与其构思的开合不无关系。
《绿》可称为《荷塘月色》的姊妹篇。文章要写的是梅雨潭的绿,但在文章的开篇,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用极其美妙的文笔去写梅雨瀑的美景,简直描绘到了美的极致,作者这样安排,不仅交代了潭水的来历,还自然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作者仍未收手,又去写杭州的绿壁、什刹海的绿杨、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用这些名闻天下的名胜来旁衬梅雨潭的绿,这样,简直给读者打开了无数美妙绝伦的美好画卷。但这样写不仅不让人觉得繁琐,反而显得美不胜收。原因即在于,作者开合有度,结构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朱自清的散文很注意开头结尾的严谨照应。《荷塘月色》由出家门到回家门,《绿》开篇是“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结尾是“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春》以盼春开篇,以颂春结尾——这些文章的首尾或直接反复,或变换加强,但都能从结构上给读者以完美的感受。这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散文结构上的另一特点,读者只要细心品味,就不难领会,笔者不再赘述。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构思之所以给人以完美的欣赏效果,除以上所讲的善于想象和联想、善于讲究首尾照应外,与下面两点也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春》一文中,“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绘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荷塘月色》以寻找宁静为线索,把读者带入清华池畔优美的月下荷塘。正是这一条条明晰的线索把来自生活中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的鲜活的材料,穿成了璀璨夺目的项链。朱自清先生用他精彩的妙笔,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其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有了“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虚实相生;惟有有了“文眼”,剪裁才会详略得当,结构才会疏密有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篇幅长短,都极擅长文眼的设置,因而作品凝练集中而又收放自如。而文眼的设置,又机动灵活,不拘一格。
有的文眼在开头,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全文围绕着这一句话谋篇布局,显得凝练集中。因内心“不宁静”,而去寻找宁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最后回到家中,从梦幻般的优美回归现实的不静——全文似乎天马行空,塞北江南、古往今来无拘无束,但全围绕一“静”字展开,可谓老练至极。
有的文眼在文中,有的则卒章显志,安排在文尾。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自然、朴实而不带雕琢。
眼是心灵之窗,“文眼”如人之双眸,是一篇文章之精神所在,朱自清文章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一个“宁静”可带你去清华池畔(《荷塘月色》),同样,一个“绿”、一个“惊诧”可带你到梅雨潭边(《绿》),一个“诱惑”又可引你来白水漈旁(《白水漈》)。细心品读,自会发现其散文文眼之妙。
三、朱自清写景散文的抒情艺术
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散文,从纵的时期和横的题材来看,都是以抒情见长。朱自清散文的抒情,具有其鲜明特色。无论是抒写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如《绿》《威尼斯》),抑或皆自然景物排遣抑郁孤愤(如《荷塘月色》);还是叙写父子之情、夫妇之爱;甚至对黑暗社会的揭露讽刺批判,无不充满了作者特有的细腻、真诚,流露着一个拳拳赤子的真挚,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浓浓的热爱,把一颗赤诚的心灵捧现在世人的面前。本文拟就作者写景抒情类文章的抒情技巧做一简单赏析。
朱自清写景抒情的文章,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无论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事,抑或寓情于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其情感或深沉顿挫,或委婉细腻,或热情奔放,均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不错的,向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哪里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抒情,简直是一个纯情少年的欢呼!面对新生活展现在面前的大好前景,作者描绘了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花草树木,满怀热情的讴歌春如新生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春》),景物鲜活生动,情感热烈奔放,面对这样的大好春天,谁又能不随着作者欢欣鼓舞呢?在第一次大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作者游览梅雨潭,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生机盎然的动人画面,抒发了怎样浓郁的无法化解的美好情怀啊!作者描写了水潭的绿,如荷叶,如美玉,如美酒,作者完全陶醉在这一片美好中,他欢呼雀跃,他忘怀所以,(《绿》)我们又怎能不随着作者的畅快心情而律动呢?以上是朱自清散文里直接抒情的两个普普通通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为了祖国的命运而欢欣鼓舞,而明快的画面,鲜明的情感,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腔赤子情怀。再举一个情景交融的例子。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典范,《荷塘月色》当之无愧。该文作于大革命低潮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面对反动势力对国家前途的破坏,作者一片忧伤。因此,在一段时间里,作者心潮起伏,难以入眠,一个人在静静的夜里到阒无人迹的荷塘边散步,以排遣内心的寂寞惆怅。在作者的笔下,亭亭玉立的荷叶,袅娜开放的荷花,平日明朗的月亮,漫天璀璨的星斗,全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哀怨中,一片朦胧,一片惆怅。作者本想“偷得浮生半日闲”,但最终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文中,作者无一字说道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热闹”只属于“树上的蝉”和“水里的蛙”,但这种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之中”的“淡淡的喜悦”,又有谁分不出个中滋味呢?《荷塘月色》一文,达到了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极致。
说到景与情与理的完美结合,还要说一下作者的另一篇文章,那就是《匆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一个十分重大的哲理,化作了一个常见的形象,用孩童般童稚纯真的语言,为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哲理——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作者以一天里太阳光线的移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把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残酷事实与可以周而复始的桃花燕子做形象的对比,把对时光的流逝的感慨、对人生苦短的叹惋、对他人的真诚忠告,与一天中日光流转的形象完美的交融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情理不分的地步,因此,文章虽然短小,却同样是家喻户晓、人人熟知的名篇。在写景的文章里,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的自然景物画卷,为我们剖析了一个个深刻的哲理,也为我们敞开了一颗赤子之心。朱自清的抒情艺术是与叙事、写景、议论完美融合起来的。侧重于叙事的“抒情小品”,真挚委婉,偏重于写景的篇章奇丽隐秀,偏重于议论的杂文、杂感机智深沉。总之,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是真挚的,是赤子的欢呼雀跃;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是含蓄的,是歌者的脉脉深情;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是深沉的,是长者的睿智沉思。
四、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苏轼在《答谢民师》一文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说的就是语言运用之难。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把祖国语言运用的极为纯净,极为凝练,具有了非常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其散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他的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是分不开的。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具体而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锤炼句式,自然而凝练,清新且厚重。能熟练运用口语语汇,又能引用或锤炼精彩的文言句式,因而显得朴素自然,清新流畅,而又凝练含蓄,典雅庄重,既具有生活的新鲜,又具有文化的厚重。有的文章一朴素为主,平淡之中见真纯。如《背影》,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表现浓浓的父子之情;有的以炼句取胜,如《匆匆》,作者采精警之语,展人生真谛;有的兼而有之,如《欧游杂记》中的《威尼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介绍圣马克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前面一句,简洁明快,后边一句,纯用儿化,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将古典诗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也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看下面一段:“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
作者不满于眼前的黑暗恐怖,希望得到自由与民主。在文中,作者将《采莲赋》《西州曲》信手拈来,把江南生活的自由美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与现实的黑暗恐怖形成鲜明对比,典型,充分,又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和雄厚的文化积累。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文章中举不胜举。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其散文语言独具的音韵美。
朱自清的文章,灵活自如的发挥了汉语语言的各种优势,将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发挥到了极致。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下面仅举一例作为说明。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
这短短几百字,连续使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袅娜”“粒粒”“缕缕”“仿佛”“渺茫”“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参差”“斑驳”“峭楞楞”“弯弯”“隐隐约约”“重重”“阴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二十几个叠字或连绵词,读起来简直就是朗朗上口的诗篇。
细读朱先生的散文,你会发现,其散文如诗歌般,充满了音乐的美感。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语言艺术的大师。在他的散文里,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反复等常见修辞手段,琳琅满目,比比皆是,把语言装饰起来,如同语言艺术的长廊,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举几个例子: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把月光比作流水,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绿》),把亭子比作雄鹰,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这样的语言,状物写景,形象生动,又把静态的食物写的具有了动态的美感,一箭双雕。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匆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匆匆》),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写出了时光匆匆流转的现实,提醒人们把握好时间,形象生动,细腻感人。
更需要指出的是,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博喻等修辞手法,可谓把语言技艺运用的炉火纯青。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博喻也是朱自清先生极擅长的艺术手段。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这段话,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一段话把花朵比作温润的明珠、闪烁的星星、出浴的美人,把月下荷花的温润、纯洁、柔美脱俗写的活灵活现。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牛毛般细密、花针般明亮、细丝般柔软——又有哪一个能不被作者神话般的春雨陶醉呢?
“移就”也是朱自清散文中极其常见的手段。在他的笔下,水上城市威尼斯的海水“那么浓,那么酽,会带你到梦里去”,看海水如品浓茶,色香俱佳;威尼斯的建筑“简洁不罗嗦,痛快之至”,看建筑如读妙文,酣畅淋漓;威尼斯的歌女“颤着酽酽的歌喉”,听歌声如饮美酒,醇厚天香。这些语言,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各种感官,把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结束语
“读好文章,如因醇酒,久而弥笃.”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画廊,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学习朱先生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取材方面、立意方面、结构方面等对于创新文章无疑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真正的好文章是不朽的,先生的著作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附记
毋庸置疑,作为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物,其文章必定会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且一定会有作者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就朱自清而言,新旧文化的冲突,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在他的文章里无疑会留下鲜明的印记;作者的多愁善感,也显得小资情调颇浓,而缺乏爽朗和大气;在今天看来,部分地方甚至存在媚俗的嫌疑,或者有拼凑文采之嫌。但这都不足以全盘否定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吃惯了大鱼大肉,看惯了刀光剑影,不妨品一品红酒清茶,听一听苏州小调。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审美。
余光中先生在一篇名为《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师吗》的文章中,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缺点,其中有很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读后受益匪浅。于先生对其喜欢用女人来作比喻(文章列举了《荷塘月色》《绿》等文章中的比喻)颇有微词,指责其缺乏新意,虽不无道理,但未免偏颇。说《荷塘月色》中以“出浴美人”比喻荷花显得牵强,确有道理;但《绿》中几个比喻应该是很出色的。如果因用女人作比喻就全盘否定,那第一个该批倒批臭的就该是屈原了——他可敢把国君都比作美人的——屈原正是这种手法的“始作俑者”。不知于先生以为然否?至于说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只是一个年轻人,写出来的文章却老气横秋,让人觉得像是一个中年人写的作品,也是该指责的,这种看人观事的标准就已经是有失厚道了。
写完前面的分析,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评论,有些感慨,一并写在此处。对朱自清的分析,实是代人捉刀,因此,很多地方引用了他人论述,在此表示谢意;也因为篇幅所限,未能进行全面分析,因此很粗糙,故在此赘述一笔。然而仍然发到网上,抛砖引玉,兼以就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