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8: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第一篇: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姓名:柳俊洁 班级:09新闻与秘书 学号:2009307211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近现代来有名的散文大家,他曾经风趣地说自己起自己的散文生涯:近几年诗意枯竭,搁笔已久,觉得小说非常难写,至于戏剧,更是不敢染指,但有不免有话要说,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他的一些作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被人们广为推崇。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招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总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受。他的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 真实亲切 情景交融 清幽细密

朱自清是以诗走上文坛,而以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获得国内与国际赞誉的。他的散文创作单纯而又复杂。说它单纯,是指它文字朴素和细腻,灌注了一股真挚的而又深沉的感情,容易为人们感受和理解;说它复杂,是指它那复杂、纷繁的内涵,是人们不易感受和把握的。他的散文思想内容各不相同,艺术表现手法也迥然有异—有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则是印证现实,直抒胸臆;有的柔情似水,委婉多姿,流露一些淡淡的优愁;有的又怒火中烧、慨然陈词。即使同属写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有一篇的风范与艺术表现手法。他的散文就像春蚕一样简简单单地吐着丝,柔软中闪着细韧,简朴中流露着莹洁,当然,也萦绕着自我难以宣泄的缕缕情思。无论是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他的散文都是随性所至,在文章中讲自己的感情自然的表露出来。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去加以认真探讨、总结和学习。

下面我将依据我所有学的有关朱自清散文和一些相关文献资料来谈谈朱自清散文创造的几个特色:

一、真实亲切。

朱自清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真挚,给人以难以忘怀的亲切感。抒情,使朱自清的散文富有感染力。真挚深厚的感情注人散文增添神韵,激起了读者的共鸣。无论是以事传情,还是借景抒情,都以他特有的文字魔力,给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画面。

《背影》既无生动曲折的事件,也无华丽眩目的辞藻。它与一般写人的散文不同,没有正面刻划父亲的肖象、神情、音容、笑貌,而另辟蹊径以父亲的“背影”为全篇布局谋篇的中心和行文遣笔的线索,在淡淡的笔触之中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文淡而情深,出色地表现了父亲的淞犊之情,感人至深,极富艺术魅力。《给亡妇》中的悼妻与自忏之情,《儿女》中父子亲情;《自采》中朋友友情;《荷塘月色》中苦闷、超然怀乡的淡淡情思;《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幻灭”、“惆怅”的情思,也极见深情,尤为动人。

写实景,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一个显著特色。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景物本来没有思想,但在朱自清笔下,都染上了一种自然的人情美的色彩,朱自清也往往选用具有真、善、美的那类人来做喻体,就使得景物清淡素美,感情则真实而自然。

朱自清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以人喻景的例子很多:《绿》:“这平铺着,厚积着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撷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

《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散文中选用了这些各具一已之美的人来做喻体,使他笔下景物个个散发不拘一格的人情美,而这人情美又显得那么合谐自然。人们历来称赏苏轼的两句写景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散文以人喻景,都是“真”中见美,因而勿须“淡妆浓抹”,也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这种求“真”风格也是与众不同的。

二、情景交融。

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静”反衬心情之不平静,使人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音。

这篇散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荷塘月色”,抒发内心情怀,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苦闷、超然怀乡的淡淡情怀。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比如写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对荷叶的描写,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不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吗?再看作者笔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荷花的洁白,晶莹美好,就更不仅仅是月光下荷花的写实了,作者主观上对荷花的特有的深情厚爱,在这里是十分明显的。即便是写荷香,作者也绝不肯作平庸的描写,而是借助通感,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这随着微风飘拂而来的似断还续的缕缕幽香,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思。风过荷塘是一瞬间的现象,但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啊!这些描写不都反映了作者在用整个身心来感受自然,并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表现美的吗?

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描绘了它照在夜间塘面上的氤氲水气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美的景观,和照在花叶上所涂上的象在牛奶中洗过一般”的柔和的色调,在这两个比喻的基础上用“又象笼着轻纱的梦”来表示置身于这种境界所引起的梦幻似的感觉,而这三种意象的朦胧飘渺,与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胧的憧憬与追求,不又是一种心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的契合吗?甚至对形成这种朦胧意象的原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赏,喻之为别有风味的小睡。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就这样,原只是清华园中僻静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充满诗情画意,似乎比之曹氏父子的邺水朱华都更胜一筹。关于这一点,他自己在他的《论逼真于如画》中就说过:“文学的文字媒介,文字表示意义,意义构成 想象,想象里有人物,花鸟,草虫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实物也有境界,但这种实物只是想象中的实物,至于境界,原只是存在于想象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清幽细密。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在质朴中见风华,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就以《绿》为例,写游仙岩梅雨潭,并无人为的曲笔,但写景色之美,不在“景”上做文章,却在“颜色”上下功夫,抓住一个“绿”字,写尽了梅雨潭之诱人可爱!文章给人的艺术美感与古代散文中的《小石潭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七板子”的雕栏、家具、家具上的大理石、玻璃、灯彩、光影„„都用表现各种色彩的词语细致形容,选词十分精当。爱用叠词,造成了朱自清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如《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脉脉的”、“阴阴的”,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这使行文的气势变得雍容舒徐,不至令人读时感到躁急和逼迫。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加倍的描写,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是由于他的词藻华美、精雕细刻,像这样加倍的描写,才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程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一点儿也为显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不象徐志摩散文的词藻那样,显得过度的繁复和铺陈,简直是堆砌和雕琢到了极点,已经浓得化不开,变得十分滞涩,这就影响了形象的鲜明,阻塞了感情的倾泻。朱自清却尽力将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在《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朴素优美,形象生动。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动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他反映了真情实感,而至诚的感情总是朴素的、自然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种平淡是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巨大的感染力的。

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东西却是我想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就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中,只有表现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艺术个性,他才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朱自清“自己的声音”,是通过在艺术构思方面,重视真实亲切,创造自己和谐具有诗一样美的意境,追求一种真挚的美;在抒情方面,寓抒情于朴素的叙述之中,情景交融;在语言方面,提倡“谈话风”,对口语进行改造,锻炼,追求朴实平易的风格,清幽细密,朴实中见风华。他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了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可以说,他的散文艺术及其风格对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朱自清的名字永远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联系到一起。

【参考文献】: [2]版

[3]真与情》

[4] 书林:《朱自清文集》线装书局

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北京出版社1983年3月第1期刊《通化师范学院报》第23卷第6期《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期刊《内蒙古电大学刊》第48期《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1]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提要】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清新、优美、典雅,极富抒情美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他为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所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除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1923年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1928年7月,他在《背影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二十五岁以前,喜欢写诗;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而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好随便一点说着;凭你说‘懒惰’也罢,‘欲速’也罢,我是自然而然采用了这种体制。”这段话虽有自谦之意,但毕竟道出了他写作散文的情由。截至1948年朱自清逝世为止,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与现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再如《儿女》: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这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来自口语。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2)《文心雕龙·情彩》(3)《文心雕龙·情彩》(4)《欧游杂记·荷兰》

(5)《“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6)《送韩伯画往俄国》(7)《欧游杂记·序》(8)《朱佩弦先生》(9)《什么是文学》(10)《论气节》

(11)《标准与尺度·自序》(12)《鲁迅先生的杂感》(13)《朱自清先生的道路》(14)《中国新文学史》

第三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小议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成就很大,为新文学运动作出

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片繁华似锦的新局面。他的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手法多样,情景交融,多用口语。他还善于将丰富的思想情感诉

诸简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把自己真挚的内心豪无保留地剖析出来。他非常擅长观察景物,食

物的大大小小的特点,对色彩,声音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对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运用自如。“口

语”艺术刚健清新,亲切有味,使得他的散文风格非常独特,充满诗意与情致,却平实质朴。

他的散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创建平易的现代散文作出了贡献。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此外,还论述

了朱自清散文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口语化,时代烙印。

一.唯“真”的情感内涵

从情感内涵上说,他散文的本质是“真”。正如古今许多美的散文一样,写的往往是身边的琐

事,这些所谓的琐事,范围极广,人生旅途中所历所感,无不涵盖其中。朱自清选取生活中那

些美好的,悲伤的,拨人心弦的一枝一叶入文,既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在平

凡中见真理,在琐事中见真情,《背影》一文中所叙之事非常简单,描述了一个丢了差事的小

官吏送儿子上京城读书时到车站送行的场面。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

亲的百般感激。父亲的形象尤为感人,当时家中老人去世,父亲自己又失业,光景惨淡,儿子

便成为他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作者没有泛泛地写父亲对儿子的爱,而是把笔墨凝聚到了

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影”上,几处的背影描写,尽显真情。又如《给亡妇》,1929年11月前妻武钟谦病逝,三年之后,即1932年10月写下这篇悼念亡妻的文章,这篇悼文曾被时人评为“至情之文”。作者分别从亡妇为母,为妻两

个方面,选择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吸引人,打动人。人们真切地看到一个温柔敦厚、吃苦耐劳、贤惠善良的普通妇女形象。作家赵景深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淡哲理,只是谈一些家常小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朱自清就是这样。

他用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景物、真诚的议论,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切地思索和感悟。朱自清自己

也说过,“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

于说的听的都腻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只是说些中外

贤哲说过的和病症少年将说的话。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过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

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他本人便是“这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二、唯 “美”的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

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

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镜之美。语言运用巧妙,修辞很美,有鲜明的比喻,如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荷叶的婆娑婀娜的丰姿,有神奇的通感,“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奏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本是肩并

肩挨着”、“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三句中,“泻”、“浮”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挨”字活画出了甜甜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画”字写出投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新隽永到质朴深厚再到激进深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叠词“蓊蓊郁郁”、“远远近近”、“曲曲折折”、“亭亭”、“田田”、“脉脉”、等等,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就是这样,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三、漂亮的艺术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1]。

如《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5]。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2]。运用情感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朱自清还常常采用首尾呼应法。如《背影》结尾以背影呼应。《绿》则是开篇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间浓墨重彩铺叙“绿”的风采神韵,最后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收束全文。朱自清还常常采用设置文眼法。《绿》中的“惊诧”一词锁定梅雨潭“绿”的神韵,《荷塘月色》中的“不平静”点出主题。

“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

艺术,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在结构上。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3]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再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

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4]。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结构的不断变化。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四、口语化的魅力。

朱自清散文受欢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具体、最感性、最技术的原因就是-----(1)、语言的口语化。他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因语言。此,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日常用语,娓娓动听的进行叙事说理,绘态传情,读起来给人一种朴实、自然、清新、亲切、风趣之感,使人读着犹如和作者促膝谈心,感到亲切自然。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重使用口语的词汇与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都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他不说春天到来各种树的花都开了,争奇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是“杂样儿”。

使用口语的文句,短小,符合口语的习惯,文中描写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人们平时 一样,以整齐而富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综的结构和节奏,很好地表现出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快的心情。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看似自然,实则精心炼就,句式活泼,变化多端,让人觉得情感抒发的很自然。在词性的选择上,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因而表达平实。

(2)、多用短句,少用主谓宾齐全的句子,该省则省,因而读起来简洁明了,让人感到轻松自然,如当面促膝谈心,显得亲切。

五,刻上时代的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很多都刻上沧桑的时代烙印,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出现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的之一。议论性散文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形式自由,语言风格多样。朱自清早期创作过一系列以抨击黑暗现实为主的散文,如《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航船中的文明》。表现了他的正直,热情与思想的进步。其中,《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的是“我”在上海电车头等厢里被一个“我”喜欢的“小西洋人”侮辱和挑衅的情形,“呸,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看吧,你也配看我”,并由此感到“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中国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的一无是处”。这种愤怒源于国家弱小,国力衰弱,科技落后,是一种“迫切的国家之感”,“国家之念”,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鄙视,被践踏。除了愤怒外,还有着深深地反思。孩子,即使是“袭击”过“我”的白种孩子,也仅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作者原谅了他,他只是被“传统”教育坏了的孩子,犹如一个强大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一个“强势孩子”。作者忧思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中国人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成长为“上帝的骄子”,从而教育我们的国人要有民族凝聚力,奋发图强,使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上帝的骄子”。

《执政府大屠杀记》,1926年的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5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为,在天安门前游行集会,会后结队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开枪射击,造成死47人,伤150余人的血腥惨案,此文以记事为主,风格与朱自清的其他文章略有不同,开始刚硬冷静起来,他写了大游行,大屠杀的全过程,极尽其详,细节反复出现,重要情节一再提及,读者好像随着游行队伍,随着朱自清的身影一起行走,聚拢,散开,逃避,一起观察,一起害怕,一起愤怒。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正好揭露了当局的残暴,驳斥了反动报纸的无耻之言,还历史一个真相,是一份关于段祺瑞执政府罪行的详尽报告书和铁证文件。我们后来的人可以从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政府,一群热血的青年以及那个时代真实的黑暗与残酷,“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样办?”十二个字凝聚了作者的愤怒,悲痛,谴责,自责的全部复杂心情。

这一篇文章,既是朱自清文人正义良心的体现,也是他铮铮铁骨的体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报纸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朱自清 挺身而出,撰文揭露真相。再如《蒙自杂记》,本文以对蒙自的怀恋和热爱为线索,记载了蒙自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习及自然地理,以客观记述的笔吻,写出蒙自的特色和美好,作者笔下的蒙自人的特点是乐观,虚心,追求进步。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处处展现着时

代的缩影。作者不掩饰自己的强烈的爱憎。袒露自己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正义呼声:“蒙自有个火把节······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这雄伟的火光,既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熊熊烈火把,也寄予了作者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和理想。《论无话可说》写于1931年·3月,那时局势黑暗,作者感到既痛心又失望和无奈,因而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他深刻地剖析自己及这个不平常的时代,更觉得已经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了,“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做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社会不需要真言,所以想起“无话可说”竟是法国俗语“一切皆好”的同义词时,觉得既辛酸可笑又可悲。

文学作品植根于时代,反映时代,朱自清的散文亦如此。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四篇: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散文集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从思想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战斗性较强的,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 —上帝的骄子》等。二是描述个人家庭生活,抒发自我感情以及描绘大自然景致的散文,如《背影》、《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朴实,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境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浓郁的抒情色彩;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缜密 真意 情致 文美 清秀)特色

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①。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上,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②,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我以《荷塘月色》为例说明,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太明朗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美丽,文采斐然,唤起读者无限联想。以清幽、淡雅的画幅衬出“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再接着以荷塘四周禅声和蛙鸟的“闹”突出荷塘月色“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春》也一样,通过写盼春、描春、颂春来表现出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⒈、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历来被称颂的名篇,作品通过质朴的叙事,抒写了真挚的父子之情。在文学作品中,父子之情是比较难于表现的。因为父对子的体贴一般比较含蓄,常常在不言之中,这些温情,即使身为儿子也常常体会不深。作者写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铺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实际上这是写了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但父亲所说的话,却又分外达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语中包含有父亲对爱子的宽慰。他甘愿承受家庭中的全部重负,但愿儿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同时,父亲的话也含蓄地道出了家境之坏。

作品写父亲对儿子的慈爱温情,主要是通过写父亲一系列的行动来体现的。比如,开始说定父亲不去送行了,也做了一番细心周密的安排;但经过再三考虑,父亲又亲自来了,这足以说明父亲内心对儿子的留连难舍。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儿子上车,选好座位,又嘱咐再三,托茶房照应等等。这许多琐屑小事的叙述,几个动作,尤其是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的背影刻画,便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种事情,都是极平常的,极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是极可贵的,它使作者经久不能忘怀,读者读后,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作者笔下的事物,融抒情于叙事之中,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笼罩。行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了父子间的至情。虽是事过十年后的回忆,却都按当时的情形叙述,在那种种细事中,处处透露了父亲爱惜儿子的心。父亲把二十岁的儿子仍看成小孩子,而儿子却不太满意,加以点拔:“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回忆中,带着责备自己的意思,明白了当时不能体贴父亲心情的过失。这些地方,都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文末写父亲来信“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咏心间,会生发出和作者一样的怀想;作者不矫造,不做作,平平道来,使我们读来在心里满漾起复杂的感受。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美。融情入景。《绿》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春》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衣裙”;白色的荷花与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也有了些许颤动,宛然起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更见风致。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设置比喻,用活动的物,可感的声音,香味来形容静止的荷塘、荷花、荷叶,并且调动各种感官的体验来表达欣赏月下荷塘时的愉悦感。这种化静为动,点石成金的形象化手法被作者运用得十分自如。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在月光下,荷叶与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妙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意境自不必说,更有那满月却“不能朗照”而又“恰到好处”的情致,被作者用“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来加以描述,以人的舒适的感受来说明自然景致的和谐,真是妙笔生花!再加上月光下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杨柳倒在荷叶上的“弯弯的倩影”,荷塘月色显得更加恍惚迷离。“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用音乐来绘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境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 4 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禅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此外,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弦歌画舫,威尼斯的异国情调等无一不体现出这绘画之美。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而这就是诗”③。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中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论不满现状》一文,朱自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关点:“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那唯心的人政论。......如果这不满人意现状老布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朱自清在国统区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且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呼唤人们“联合起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也表达了朱自清对新中国,光明社会的热切憧憬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写的以情驭理,情理俱美。这种抒情的“理趣”的美,是作者“理智的结晶”,更是作者反帝、反封建、爱国的热情喷薄和升华的结晶。朱自清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三、清新、自然、优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语言绚烂华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一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有九地烘托出作者赞美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予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蕴藉。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④。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⑤。再如《冬天》:父亲“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孩子们则“一上桌就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到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这段话中的语汇,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清切,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有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鲁迅在评论“五四”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并非做不到”⑥。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自清散文的成就也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卷·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2]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神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十页。

[5]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名作欣赏,2005(16)[6]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第五篇: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以散文被人熟知,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被人们广为推崇。他的散文朴实,细腻,清新,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本文主要从漂亮的构思,缜密的结构上,情景交融,与描写结合,与与议论交错的抒情描写上以及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上浅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细腻清秀,情致盎然的散文艺术特点。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结构艺术 抒情艺术 语言艺术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

目 录

一、结构的艺术„„„„„„„„„„„„„„„„„„„„4

(一)漂亮的构思„„„„„„„„„„„„„„„„„„„5

(二)缜密的结构„„„„„„„„„„„„„„„„„„„7

二、抒情的艺术„„„„„„„„„„„„„„„„„„„„8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9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10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11

三、语言的艺术„„„„„„„„„„„„„„„„„„„„11

四、参考文献„„„„„„„„„„„„„„„„„„„„„12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2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但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抒情上表现出来。而朱自清先生便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文风。叙事的细腻,描写的具体生动,令人称快。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在文章的结构上更是一绝。他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而且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糅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同样地,他的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中,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但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无不显得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

(一)漂亮的构思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3

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4

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5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缜密,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2.整体性。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6

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多元性。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

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二、抒情的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朱自清的散文往往兼具有叙事,抒情,写景描写,议论等诸因素。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哩与抒情三个角度来讨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色彩。

(一)融抒情于叙事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7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等文章是叙事抒情的代表作,这些文章在创作中,朱自清先生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而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编织的过眼云烟,他善于从真实的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边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 “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 “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几乎都是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个冬天,写少年时弟兄们夜晚坐在桌边,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父亲从锅里一一夹豆腐给孩子们吃;他说,“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冬天,写“我”在一个夜晚与两个朋友相约游西湖,月色很好,兴致很浓,而从此分别。第三个冬天,写一家四口住在台州山脚下,冬夜十分寂静,但“家里却老是春天”。接着,写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长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写了以上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

(二)抒情与描写相结合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9 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三、语言的艺术

朱自清的语言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朴素美。语言朴素含蓄,平易淡雅,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用很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更没有用冷僻难懂的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清淡闲雅、平正通达、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创造性,使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杨振声用说朱自清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所谓朴素,“就是对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以宽阔的笑”。朴素自然的作品,不象剪红刻翠的作品那样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出来,粗粗一看是发现不了的。另外,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自序》里曾谈到:“因为研究批评和诗,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情作用。„„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织排列上。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与诸多启发。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写道:“沿路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这一“飘”一“度”,既与歌源“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10

情。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特别地,朱自清先生在《语文续拾》、《经典常谈》、《论通俗化》、《标推与尺度》、《语文零拾》等大量文章中谈论到语言的建设和发展)。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这些种种,使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荷塘月色》也好,《绿》也好,还有那感人至深的《背影》,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朱自清的散文真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北京出版社,1988年。【3】付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4】钱理群、吴福辉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李复兴等:《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黄曼君:《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8】冯锡玮:《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9】《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10】《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宜顺论文网www.xiexiebang.com11

下载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五篇模版)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隽永之风。散文家分门别类,都已自觉或不自觉的独踞了文坛一隅,散文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

    朱自清散文特色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

    浅析朱自清散文艺术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

    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朱自清(1898-10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六岁随父移居扬州,一九二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二五年被清......

    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成绩评审表 专业 汉语言文学 题目朱自清散文研究 考号 姓名杨强 办学单位文学院 指导教师 成绩广元 市(地、州) 利州 县(市、区)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内容摘要......

    论朱自清散文三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三特色佚 名【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