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几则[范文模版]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几则
蓝园高级中学
陈秋彬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学校这次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挑自己的刺。而我也相信我将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从与同事交流方面的教学反思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四、课堂反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五、反思如何把握课堂环节
在课堂环节方面:要注意一堂课的设计流程,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环节的解释。出示例题、问题、习题首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其次自己要准备的特别的充分,特别的熟练,要有预见性,自信、从容,那种兴奋、冲动的热情,释放出愉悦的能量。学生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也许某一位同学是这里不理解,也许这位同学是那里不理解。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同学,而不是听到了从个别几位同学嘴里发出的声音就去讲下一个问题。出示例题、问题、习题之后就要想着如何启发学生,如何给学生释疑。如:在讲函数零点的时候,有这样的题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所给的方程是比较有特点的。这时学生可以想到,有些方程可以用求根公式或是因式分解或是换元的方法来确定方程的根。另一种思想便是转化的思想,转化成判断函数零点的问题。当然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像,在这里极少或是没有同学可以想到将等式的两边分别看成相应的函数,若有,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看函数图像是否有交点。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
第二篇:关于几和几教学反思
关于《几和几》教学反思
《几和几》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索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关于几和几教学反思。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合作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先让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明白3的组成,我两只手共拿了3个圆片,出示给学生看,然后左手拿一个圆片,学生猜一猜,右手拿了几个圆片。学生根据以前的基础和所观察到的很快才出右手拿了两个圆片,问学生怎样猜到的,学生发言后,我应该板书3的组成,但当时没板书出。
我加大难度,我加了一个圆片,现在是四个圆片,分左右两个手拿,可能是几个和几个?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来猜,就有孩子猜测是2个和2个,3个和1个,1个和3个,还有孩子说是2个和3个,我让学生自己判断,觉得可能吗?学生用摆小棒的方式,得出可能是2和2,3和1,1和3,但不可能是2和3,学生说明老师手中只有4个圆片,而2个和3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我接着板书4的组成,然后让学生试读4的组成。我在此处的不足是没有理清4的组成的有序性,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4的组成规律。
如由4可以分成1和3,将右边的小棒向左边移动1根,就可以变成4可以分成2和2,再向左边移动一根,就变成4可以分成3和1了,这样做后就不会导致在后面教学5的组成时学生将小棒分成2堆时学生不会分,只能用一种方法。在后面提问是应该问学生,怎样更容易记住4的组成?但我在此处忘记掉了,所以孩子们掌握的不好,本来让孩子自己分析判断,得出记住两种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了4的组成以后,我让学生再拿一根小棒和原来的小棒合在一起,学生明白了,现在有5根小棒,我让学生现在将手中的小棒分成两堆,看谁的分法多?学生动手摆,此处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前面4的组成教学的不是很有序,所以很多学生只摆一种就不摆了,还有学生没有注意倾听,摆了3堆,以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习惯。学生摆好后,我让学生对各种不同摆法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方法。此处4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此处提问误导了学生,让学生误以为位置不同也是方法不同,此处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时间不够。
让学生明白5的组成后,我采用对口令的游戏,拍手的游戏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提起学生的兴趣,但在对口令的游戏中我所组织的语言不完整,如5的组成,“我出2,学生说我出3,2和3组成5”,但我后一句没组织学生说,感觉一句话没完整,所以导致学生理解不是很透彻。
总之,这节课讲后,感觉有很多不足,能知道不足就是我的收获,在找到不足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改正,熟读教材,钻研教法,力争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节课具有实效性。
“几和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9-20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8-10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几和几”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这是一年级教学要注意的部分。在认数教学中,主要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游戏,使学生知道了数的组成。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级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教学反思《关于几和几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
本课时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游戏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等游戏,让学生不断地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也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游戏不断地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动脑猜一猜、动口说一说及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积极性高,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
1、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分小花”的游戏,也就是把4朵小花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分完后与小组交流,然后跟全班交流汇报3种分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4可以分成几和几”。
2、学生通过做一做,猜一猜的游戏来学习4以内数的组成。玩游戏前先让一名学生与教师配合示范
一、,然后小级相互交流,自学4以内数的组成。
(二)小组摆一摆,学习5的组成。
1、学习并懂得4以内数的组成,接着学生试着自己“摆小棒”的游戏,并知道5的组成;然后交流汇报中掌握5的组成。
2、教师出示卡片5,学生摆小方块,在操作的同时,让学生用5的组成连线,接着让学生拿出5的组成数字卡片来操作,再同时让学生板演5的组成连线。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8-10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动脑思考后交流讨论,再指导填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要体现也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几和几》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渗透相对性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4、5的分解与组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投影机、纽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老师手里有4颗纽扣,把4颗纽扣分成两份,猜一猜,左手里有几颗?教师把右手放在身后。学生猜,猜对的回答是根据什么猜的。那么为什么猜不对呢?
二、新授:
1、质疑:那么有什么方法玩这个游戏才能正确知道答案一定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入要把数分解。
2、动手分一分:教师出示4个圆片,把4个圆片作为一个整体,把它分成两份,每份都有圆片,有哪些分法呢?(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摆一摆,边摆边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
4、动动脑:说说自己还有什么方法来分数(如用手势、用事物表示等)。
5、引导学生将图片抽象成数字,4可以由几和几组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再一次玩刚才的游戏,指名回答。(答案有多种,体现学法多样化)。
7、读一读:4的分解式,边读边做手势(想一想,如果先说部分,再说整体应该怎么说?)。
8、玩猜一猜游戏:教师两只手分别拿纽扣,让学生看见其中一只手里的数目,并告诉学生总数,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颗纽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自学5的分解式: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按照学习4的分解过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学习。
10、汇报学习情况:要求每组都要说一说。
三、练习:
1、师生拍手说数的组成,同桌两人做这样的拍手练习。
2、课本做一做及练习二第8题,再指名回答。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自己在教学中体会:
一、把握细节
曾听过细节决定成败,虽说有夸大其词的说法,但从另一方面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在一堂课之中这细节可能是某个问题——如反函数的提出,也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解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也许是某个内容的先后问题——如分段函数的奇偶性的提出,也学是对学生的态度等。一堂课之中,细节处理的好一点,缺憾就少一点。
二、把握重难点
再讲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时,要强调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呈现的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涉及到多次对应,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也可以以集合的图示体现,但要强调要在区间中取值。从中学生可较为容易的理解——同增异减这一结论。如果为了加强理解可举具体的实例,根据定义结合参与复合的两个函数的单调性给出证明。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
每堂课都有许多知识点。就新课而言,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变式、坡式的训练。单一的重复的训练是机械而且是没有多大益处的。重复有必要,但要适可而止。要在重复中提高,这就需要在系统、综合方面加强训练,以启迪、发散思维。如数学中常讲的含参数的问题,最值中涉及到二次函数轴动或是区间动的问题。一般而言,动态的问题要比静态的问题有难度。所以要在这方面逐步的渗透。
四、注意如何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根据内容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设置问题要注意的几个原则:①必要性;②针对性;③准确性;④层次性;⑤时效性;⑥创新性;⑦价值性;⑧逻辑性。如:如何把反函数给学生讲的通俗易懂。有一个角度:反解,原来的应变量变成了自变量,换言之坐标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理解成沿某条直线翻转了一百八十度。
五、把握课堂环节
在课堂环节方面:要注意一堂课的设计流程,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环节的解释。出示例题、问题、习题首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其次自己要准备的特别的充分,特别的熟练,要有预见性,自信、从容,那种兴奋、冲动的热情,释放出愉悦的能量。学生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也许某一位同学是这里不理解,也许这位同学是那里不理解。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同学,而不是听到了从个别几位同学嘴里发出的声音就去讲下一个问题。出示例题、问题、习题之后就要想着如何启发学生,如何给学生释疑。如:再讲函数零点的时候,有这样的题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所给的方程是比较有特点的。这时学生可以想到,有些方程可以用求根公式或是因式分解或是换元的方法来确定方程的根。另一种思想便是转化的思想,转化成判断函数零点的问题。当然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像,在这里极少或是没有同学可以想到将等式的两边分别看成相应的函数,若有,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看函数图像是否有交点。
课堂中有释疑这一环节,释疑时需要注意贴切,达到一个题眼一点就破的高度。范老师在解释“精确度”时就显得非常的自然、贴切,似乎这就是我们心中蒙蔽的想法(学生心中或者已有一些朦胧的模糊的纷乱的想法,只需要老师清晰的一理,他便会获得收获的兴奋、喜悦)。听了他的解释之后似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非是解释的越多,越像是在迷雾里打转。要在流程上,问题的设置、解释上,环节的衔接上用心下功夫。(听同事说三中推出新人的标准:干练、精准、严谨、激情)
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积淀
要想快速的汲取营养,最快的途径是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最好的可以内化。他们有着老道的方式、方法及技巧。曾听办公室的同事说他如何解释反函数,听后即感清新。问他的问题,多有此感觉。有些问题值得潜下心来琢磨或是问一问同事是怎么处理的,不能拘泥于一处。
七、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身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如他们的个性、独特、洒脱。细想一下他们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所处的学科组中有两位教学别具一格的教师。一位善于层层设问,精巧富有层次,丰富又系统,细致又不失大气。另一位则洒脱自如,点睛之语使人释然,不显章法,又有迹可循,综合中的变化,变化中的提升,一览众山小。这种层次性的设问,点睛之语值得学习。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个月的教学,我有一种欣慰的感觉,有些学生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至少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在逐渐增多。成绩拔尖的同学更是如此,而这些现象与上学期相比,有很大改观,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让我想了很久,心理有一点看法: 上学期时,学生刚升入高一,学生以前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都影响了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还有,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更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
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又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想象空间又大,学习有一定难度.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又特别是新老师.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这里,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扩大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参考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近三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臵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臵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