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

时间:2019-05-13 07:2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

第一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

活动时间:高一暑假7,23 活动地点:埇桥区某村 活动对象:村里人

活动内容:调查近年来村里人庆祝过年方式和对待春节的感受 活动成员: 活动内容:

我们村的大部分劳动力从2000年以后都选择在外务工。每年春节回家和老人孩子聚聚。这个能欢聚一堂的节日自然有了很重大的意义。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通过对村里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进行走访询问。简单了解了一下现在村里人过春节的情况: 一,庆祝方式

通过调查,现在过春节,无非就是老人孩子一块置办一些年货(所谓年货,就是到集市上买些鱼肉,回来用盐腌上。也有些家庭会买些材料回家炸丸子、猫耳朵等一些吃食。),然后就等着年轻人回家。一家三代都有了,这年才开始过。在外务工回来的会给家里的老人小孩买几件新衣服。带些新奇的东西。差不多这时候到腊月二十四了。老人会坚持过小年、喝腊八粥等习俗,而年轻人则会带着孩子走亲访友。看看一年没见的亲人们。从这时候开始,就一天都能听到炮声了,我小时候买那种狼狗牌炮,5毛钱一盒,每盒大概有50根,我一天能放10块钱的!

大概从24往后,每顿饭前也要放炮,不过具体是那几顿一定要放查不清了。年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包饺子吃。吃过饺子,就搬出买好的礼花放。这是这几年兴起的。每家每户,少则1,2桶,多了不限都会在7,8点钟放礼花。然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旁边一边聊天一边看春晚。半夜12点,会有人起来放礼花,不过因为天冷,我没放过,蜷在被窝透过窗户能看到外面的礼花绽放。

大年初一,最先爬起来的是孩子。我们家原来要压岁钱是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要了。从原来的几块钱到现在100.200.孩子们又会拿着这钱区买炮,买玩具枪。吃过饭,张罗着贴对联。现在鲜有自己家写的了。都是集市上几块钱买来的印刷的。过了这天。又和年前一样,走亲访友,打算外出的张罗着归程。二,感受

时代进步,春节时的中国红或许色彩更亮了。可是过年的时间在缩短,各种风俗在简化,对联,年货等的商业化发展,还有在外务工的人员之间悄然滋生的相互“炫富”的思想。年味已所剩无几。多数的老人说年不像年了,放寒假的孩子说的最多的是无聊!扣一斑可知全豹。时代发展下风俗的简洁化,商业化,形式化愈加严重。这是因人们的不重视引起的,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又会更加导致年味变淡1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每个人有必要有义务将包括春节在内的属于精华部分的民风民俗保留、发扬光大。

第二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变迁的调查研究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变迁的调查研究“蛇年吉祥迎贺岁,喜气洋洋过新年。”蛇年到了,你们是怎样过新年的呢?想比不同的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过年习俗。除了守岁拜年包饺子等最传统的过年习俗,我的老家——无锡雪浪可有着别样的春节哟!

吃米果,是我家乡一种独有的春节习俗。所谓米果,就是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条状或饼状食物。它的表面光泽透亮,呈淡黄色,柔软而有弹性。凑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稻谷的清香便扑鼻而来。一入口,用当下的话来讲,就是真Q弹美味哪。我们当地人又称米果为粑粑,这名字戴在米果头上可是名副其实呀!

除了吃米果以外,我家乡还有“祭灶神”的习俗。民间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今年腊月二十三那天,我与奶奶一起将灶台擦拭整理了一遍,再端上精心准备的酒菜贡品,让他老人家好好地“饱餐一顿”。我想这样,他该不会再讲我们的坏话了吧?

不过要说这过年呀,最重要的莫不过是大年初一了。这天,我早早地洗漱完毕,换上一身新衣,走家串户地给亲戚朋友家拜年。“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嘿,你瞧这孩子,多乖呀!来,这是爷爷的一点小心意,拿去,买点儿吃的!”“谢谢爷爷,谢谢爷爷!”哈,拜年,就是这样,充斥着喜悦,充盈着欢笑„„

但我也发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迅速发展,社会日趋地现代化,现在的春节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放烟花,但今年,为了积极响应中央政府“过年,不放鞭炮”的号召,让日趋恶化的空气质量能“喘一口气儿”,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放各种爆竹的人家少了许多,那股原本“过年的气息”在人们的殷切盼望下,淡了。

近年来,每到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关注一个特殊的话题——春运。过年了,各地打工的游子也都要回家过年,因此一度造成了交通线路繁忙、车票紧张的热点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个因为社会飞速发展而造成的变化吧!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想,春节却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一道不变的风景。每到过年时,在我们心中,永远会响起一个声音:“过年啦!”

——江苏省天一中学少一(2)董宸郅

第三篇: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能力和存活率比较低,表现出血亲婚姻的危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2因此后来出现了“从妇居”,“从夫居”,后来随着对偶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逐渐慢慢形成。并且延续至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封建社会婚姻

封建时期,由于礼法的完善,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婚姻虽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在其中也发生许多重要的变化(1)妻妾制,除了可以有一个妻子外,也可以有其他女人,在皇家里,皇帝不但除了有一位正式的妻子——皇后外,还有众多嫔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则显示出皇帝婚姻的特性——嫔妃制,而在官吏阶层与平民阶层则表现为纳妾制。而妻妾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现在包养思想大致源于此。(2)童养媳:在贫民阶层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把女儿以少数的金钱卖给人家作童养媳,或贫苦的家庭为谋求减轻经济负担,去领一个姑娘抚养,俟儿子成年后配为夫妇,称“养媳妇”。童养媳多遭虐待,甚至有被摧残成疾或致死的。(3)典妻租妻:因为男方无力娶妻或妻不生育,有出钱典租他人之妻而谋而谋生育续嗣的,也有由男方家境贫困,无力抚养子女,被迫把妻子典租他人。典租期限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待生了小孩后即解除婚约。(5)冥婚,古代因为意外,人突然疾病或变故,未等迎娶过门就双双死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讲死去的人完婚,就会使家宅不安。因此,举行冥婚仪式,并骨合葬。使得死去的人成为孤坟。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冥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决不搞这种活动。还有其他婚姻形态比如娃娃婚、抢亲、指腹婚、走婚、招养夫婚等等。古代婚俗形式处处显示出古代女性的悲哀,女性在社会不占有任何位置,这是古代社会为满足繁衍生息而采用的工具,是男人性的产物,女性也因为不平等而受到不好的待遇。在富贵人家还比较好,在贫苦人家,由于封建思想“儿富贵,女贫贱”的束缚,女性更加可悲。

(三)近现代文明婚姻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流更加方便,各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不断交流融合,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景象 其中集体婚姻收到大众的喜欢,比如舞会式集体婚礼、音乐会式集体婚礼、篝火式集体婚礼;还有教堂婚礼(因为西方基督教的传入,有些家庭开始选在教堂,让新人接受神的祈祷和祝福);其他的还有旅游式婚礼;广告式婚礼等等。

二.婚姻过程

传统婚姻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角色,古典传统婚姻礼俗在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巨大,婚礼时人生最重要的礼仪。婚姻最早出自《礼记》注疏说:“婿为婚,【】女为姻。婚一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3但同时要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诗经·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4在宗法社会中,这一礼仪对于男子来说,标志着进入个体家庭,对于女子来说,确定自己第二个家的归属之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俗话有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一切婚姻礼俗约定俗称,作为传统代代相传。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婚俗千差万别,我们就拿汉族婚俗为例,来探讨一下婚俗的步骤。

说媒:在古代社会中,媒人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古礼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神话传说中有月老为新人牵线搭桥,而媒人就是现实生活中履行月老的职责,同时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媒婆能够说成一桩婚,则可以等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通常这笔钱由男方出,(如果是入赘,则由女方出)谢媒礼的礼金主要有金钱、鸡鸭、肘子鞋袜布料等。在迎亲当中,媒人也需要跟随主家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谢媒礼则必须用红纸封好,显示喜庆。

相亲:古代由于礼法的限制,女子被限制的方面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宫人为识”因此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会提出“相亲”来看女子(同时也是女方家人考量此男子的机会)男方在相亲之日需要带一些礼物来表示心意,初次男女双方见面,则第一印象成为男女猪脚最关注的,“相亲”是婚姻成与不成的关键一步,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则说明男女得到认可,即进行下一环节,反之即将告吹,同时女方也可以去男方家“拜

【5】访”,有的地方叫做“看当”,如果女方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则说明这桩婚事,即将告吹,反之皆大欢喜。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有的地方叫提亲。古代由于实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说媒需要携带礼品,古代用雁。今次纳采又叫“奠雁”纳采用雁,有一定

【】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6纳采的礼物多种多样,比如纳采礼物有合观、鸳鸯、九子蒲,双石、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铎赞文,来表达礼品的象征意义。

问名:纳采即准后,需要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占卜吉凶,看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冲?因为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假如中间有意识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请八字”的规格也有明确的限制,需要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格式如下;

男××乾造〇〇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纳吉:“问名后,归卜于庙,求决于祖先鬼灵,问与此姓结亲之吉否,卜如卜者。便止婚罢议。”这是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纳吉在婚礼过程中具有允许女方许婚的性质,因此也叫“订盟”。

【】

纳征:《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7如纳吉礼是男家迎娶女方必

【】须经过的最重要的程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8古人讲究成双成对,送嫁妆是进入婚姻的重要标志,男方的聘礼,由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其行列顺序如下:吹班、下礼帖目录表等。

请期:“男家欲娶时,具婚期吉日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就是答应,否则需改期”这还是协商婚礼吉日的仪式。至此,过渡性仪式结束,进入正式的婚礼仪式。

迎亲:婚礼的准备工作结束了。就该进入婚姻的殿堂了,迎亲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一直至于其外的当婚男女双方成为此时的最主要角色。古代婚姻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古代婚姻持续两三天,大典之前的前一天,女方家派人来“铺床”或“暖屋”中间一天为迎亲日,要拜堂成亲,次日闹洞房。迎亲礼十分复杂,胡美丽装束一般为蟒衣、凤冠、补子,挽袖等等。迎娶新娘一般都用花轿,马车等交通工具,婚礼过程要祭拜天地,揖拜尊亲,相互交拜,合鬓、撤账。喝交杯酒,这些仪式结束后,宾客纷纷再次祝贺,婚礼达到最后的高潮。

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婚俗的观念对人的影响深入人心,婚俗关键决定了儿女婚姻的幸福,婚俗的观念收到风俗、礼教、法律的影响,因此想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媒妁之言合礼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郎才女貌成佳偶;门当户对门第观;良辰吉日完婚时;有缘千里来相会;糟糠之妻不下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婚姻的观念一直影响到见过初期,其中一些合理的关键继续沿用至今,成为人们对于婚姻的约束最好的办法。

三.新中国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的颁布,现代婚姻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关键和婚姻的形式。男女青年开始了自主选择的时刻。与古代婚姻发生了质的变化。现行农村中的婚俗已经不再像封建婚俗那样复杂,男女双方需到相关机构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就成为法定夫妻,婚姻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受我国法律保护。但是登记之后,仍需要举行一个热闹的婚礼。由于我生长在农村因此研究的是关于农村婚姻的状况,现代农村青年择偶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自由恋爱与经人介绍,自由恋爱是农村婚俗最受欢迎的婚俗形式,因为随着外出求学和务工人员的增多,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人们对于婚姻的追求则会发生重大转变,有一些农村人通过在城市中闯荡出一番事业,就会在城市选择结婚,而在城市中选择结婚,一般与结婚对象的经济条件有关系,比如富足的家庭则会选择教堂婚礼、西方式浪漫婚礼。还有人选择集体性婚姻。通常来说自由恋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婚配对象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男女双方可以对彼此有着更为详细和准确了解,这类的婚姻相对古代的婚姻杨保鲜期更长一些。这也是现代婚恋方式重要表现形式;另一种是经人介绍,这也是农村最主要的择偶方式,因为农村的文化整体水平相对城市来说普遍较低,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则会更大一点,农村人则会显得腼腆许多,因此经人介绍,则会更符合农村婚俗的实际需要。但是现代的介绍人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媒约”不同,现在农村的介绍人一般是男女双方的父母、亲戚或者朋友。不像封建社会以收取礼金而谋和男女,促成婚姻的行为。他们仅仅只是介绍适龄的男女青年认识,并不参与整个婚姻的全部过程,在婚俗仪式上,介绍人只是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不像古代媒婆在婚姻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比较信任的介绍人,可以拓宽自己的择偶范围,而且可以增加婚姻成功的机会。

现代婚礼的举办程序一般为: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去(如果新娘家过远,一般在宾馆)“像新娘父母行礼,征得同意,然后接新娘回家,或酒店:新郎新娘有伴郎伴娘陪同。举行婚礼的大致情况为:(1)鸣放鞭炮,新人入场。(2)行礼躬礼,司仪主持,新人向双方父母敬礼。(3)证婚人讲话,宣布新婚夫妇婚姻合法。(4)长辈讲话。表示向新郎新娘祝贺。(5)新人讲话,表达对来宾的谢意。(6)婚宴开始,新人敬酒,婚礼结束。现代婚礼相比古代婚礼则变得简单、节约、周密、喜庆。

建国后的婚俗发展,也经历很多阶段,比如在建国初期,中国相对闭塞的外交发展,人民群众受到外国思潮的影响较少,《婚俗法》的颁布,也改变了多数人的婚姻观点,但是婚姻在农村受到家族宗法的限制还存在,婚姻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关系很大,包办婚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除,政治联姻,经济联姻,还存在,有的还保留到了现在。当时的婚姻观念h还比较重,谈恋爱就以为很大程度上要结婚,毛泽东曾经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⑩说明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婚姻恋爱的界限是模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思潮大量的涌入,西方文化,西方风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西方的结婚方式。同时信息科技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出国工作学习,有一些中国人与异国人结婚,据新闻报道称;“河南林州一个小镇从2007年到2013年娶来23个越【9】南媳妇”还有一些媒介通过一些相亲节目,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转身遇到ta》一些优秀的相亲节目为男女提供了机会,丰富了婚俗形式。

婚姻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婚姻风俗的代代流传,因地域而显示出多样化,因交流而显得融合化,我们生活离不开婚姻风俗的影响,因为婚姻风俗的时代性,而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化,和娱乐化。人们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关键节点,但是因为现在婚姻的可变性,让我们对于婚姻更加的谨慎。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婚姻的同时,要摒弃封建婚姻中一些束缚人的礼节,保留古代人对于婚姻的崇敬与夫妻间相亲相爱的和谐因素,让我们的社会因婚姻的存在而更加和睦。对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继承中发展,对于西方传来的思想,风俗,我们要学习他们当中合理的有利于中国婚姻风俗的因素,我们要借鉴西方,为我们的婚俗所受益。四.结语

婚姻习俗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变化,变的更加丰富和充实,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风格。中国婚俗由于地域的广阔,民族的众多,社会情况的复杂,显示的更加不平衡话,但是也更加多样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下,中国婚俗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外国新人的关注与崇拜,但同时也更加国际化,全球化,虽然与传统婚俗有明显变化,但是又与传统婚俗有一脉相传性。婚姻因交流而精彩,也因改变而更具有魅力。中国婚俗婚俗的变迁与发展,也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陶毅、明欣著:《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出版)第88夜

【2】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岳麓书社。2002 第49页

【3】《礼记》.中华书局.2005-07 第49页

【4】金开诚《诗经》中华书局1980-08 第38页

【5】出自文学家元好问《元遗山先生笺注》之《摸鱼儿·雁丘词》。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第104页

【6】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5-01 第157页

【7】张光裕。黄启方。《仪礼士昏礼》.中华书局.1968 第248页

【8】 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05 第348页

【9】(大河网-河南商报2013-07-29)第3版左上角 参考其他书目还有: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004

孙立坤.河南当代家庭变迁调整[M].人民出版社2004

佟筱梦《婚丧喜庆》朝华出版社2005-07-01出版

第四篇:家乡春节习俗

贵州过年的习俗

贵州过年风俗:接送祖先

大过年即过春节,在过节前几天,各家各户酿制好黄、白米酒,准备好大米、小麦、铒块和燕麦炒面等美味。过节前一天,在祖先牌位前插上两只点燃的香条和两根青松枝,在院子里栽一棵小松树,谓之祭树神,之后就杀鸡做饭,接祖先和祭锅庄,求他们保佑来年粮食丰收、全家平安。第二天要背纯净水和吃年饭,还要举行赛马、打靶、摔跤、跳高、踢毯子等活动,山歌唱不完,欢乐满山寨。第四天祭过锅桩后,又要把祖先送回去。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咪咪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守岁 :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年画 :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第五篇:家乡春节习俗

家乡春节习俗

按照敦煌的老规矩,过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过祭灶后,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把自家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扫除结束后,就开始张罗置办各种年货。

大年三十团聚日,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酒肉飘香。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衣,门外贴上春联。每家都是灯火通明,笑声不断,鞭炮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须赶回家吃团圆饭。所有人都要吃饱喝足,这叫“装仓”,寓意来年有个好收成,人人不饿肚子。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走村串户,要到长辈、亲戚、朋友家里祝贺新春,统称“拜年”。从正月初三开始,大街上也有了各种热闹,耍社火的,踩高跷的,舞龙舞狮子的,真是热闹极了。

正月十五是过年的高潮。敦煌人过年除注重大年三十到初三外,就是正月十五了,民间有“小年大十五”之说。到了正月十五,白天、晚上,人们都要成群结队走出家门,看社火、猜灯谜、逛庙会、游公园、看烟火,而且还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习俗。这既是春节的高潮,也是春节的结束。

下载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各地春节习俗变化调查 您好!我们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毛概小组,想就每个人 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

    家乡的春节习俗

    家乡的春节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

    春节家乡习俗作文合集大全

    春节家乡习俗作文合集六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

    【精华】春节家乡习俗作文(最终定稿)

    【精华】春节家乡习俗作文1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

    【精品】春节家乡习俗作文[本站推荐]

    【精品】春节家乡习俗作文7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

    有关家乡春节习俗作文[范文模版]

    有关家乡春节习俗作文6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