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点评

时间:2019-05-13 07: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忆鲁迅先生》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忆鲁迅先生》点评》。

第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点评

(一)《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性散文,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结合起来,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这样写,避免了单纯直接写人的一般化,加上“万年青”的象征意义,使刻画人物的角度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一瓶普通的“万年青”,凝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核心。“万年青”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文中鲁迅说:“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许广平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言约意丰,简捷有力。“万年青”象征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作者以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比照,互相映衬,给读者的意象更加丰富,文章更有层次感,更有内蕴。

这篇文章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第二部分是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第二部分里作者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第一个是写与许广平谈话:“一面和我们谈论着”,“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第二个是写墓上的荒草:“站在墓地的青草上去了”,“当然那墓草是长的很高了”;第三个是写我在异地的思念:“我们在这边”,“我们是越去越远了”。字里行间有的是无尽的怀念。

本文笔法从容淡静,看似平静的表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二)萧红泪眼中的鲁迅

萧红,东北女作家,日寇侵华时随萧军逃亡到上海,与鲁迅先生交往,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生死场》。鲁迅为她的小说写了序言,“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称呼女同志为先生,这在当时很是普遍的现象。

这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萧红倾心写的,是萧红散文的代表作。

抒情性强,细节描写成功,把一个伟大的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就永远定格在这样优美的文字中,所以说,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幸福的、享受的。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无不淋漓尽致地被萧红写了出来。

萧红文字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清新、流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的习惯是净手、静心,最好是在夜里灯下品读,要怀着敬仰的心来读。

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上海的时候,萧红正在日本留学,得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她竟然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实。她悲分伤过度,痛不欲生,这可以想像得到。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擅长回忆、酷爱回忆、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作家。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忆又使萧红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在萧红带有回忆性或自传性的散文佳作中,首屈一指的则是她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她在1936年11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关于回忆L(指鲁迅)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本来是活人,强要说他死了!一这么想就非常难过。”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为我们撰写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字,即《鲁迅先生记

(一)》和《鲁迅先生记

(二)》,同时收入《萧红散文》一书,1940年6月由香港大时代书局出版。“记

(一)”着重描写鲁迅寓所灰蓝花瓶里的“万年青”。鲁迅曾经一边抽烟一边告诉她:“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几株万年青鲁迅生前摆在客厅的黑长桌上,鲁迅死后放在鲁迅的遗照前,后来又移到了鲁迅先生的墓前。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中,萧红想起了这几株万年青,想起了鲁迅坟头的瓷半身像,想起了墓上越长越高的荒草。这一切,都牢牢记在她的心头——因为鲁迅就是她心中的“万年青”。“记

(二)”记叙鲁迅逝世在日本东京引起的反响:有真诚的悼念,也有对鲁迅的误解。这两篇文章篇幅很短,当然无法囊括丰富的内容,无法充分抒发对鲁迅的忆念之情。1939年3月14日,萧红约许广平写一篇回忆鲁迅的长文,供她筹办的刊物《鲁迅》刊登。她在信中向许广平恳切陈词:“导师的长处,我们知道得太少了,想做好人是难的。其实导师的文章就够了,绞了那么多的心血给我们还不够吗?但是我们这一群年青人非常笨,笨得就像一块石头,假若看了导师怎样对朋友,怎样用剪子连包书的麻绳都剪得整整齐齐,那或者帮助我们做成一个人更快一点,因为我们连吃饭走路都得根本学习的,我代表青年向你呼求,向你要索。”(注:《乱离中的作家书简》《鲁迅风》,1939年第12期。)后来,许广平根据萧红和广大读者的需求,陆续完成了《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等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鲁迅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

1939年10月,萧红也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瓣心香。1940年7月,这篇文章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选收了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的《鲁迅的生活》和景宋(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们》两文。原因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字数不多,印成专书感到单薄,便征得两位许先生的同意,收入了他们的有关文章。许寿裳先生当时在成都华西大学任教,10月初曾赴重庆。他当面鼓励萧红说:“还可以再写,积累起来,作为续篇。”该书的后记是端木蕻良于1939年10月26日以萧红的名义写的。文曰:“右一章系记先师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面,其间关于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或未涉及。将来如有机会,当能有所续记。”萧红不同意这几句话,想要删去。她说:“我怎么敢这样说呢?”还是许寿裳鼓励说:“不要删,将来写续篇时,知道多少说多少,知道什么写什么,怎样理解就怎样写,读者还可以从你的理解中多得到一些看法呢。”(注: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1940年10月13日,在鲁迅逝世四周年前夕,许寿裳先生买到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册,并将这件事郑重地写进了当天的日记(注:《许寿裳日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平成5年3月刊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萧红英年早逝,《回忆鲁迅先生》的续篇终于无法完成。弥留之际,她会感到“身先死,不甘,不甘”的吧!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十五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文章除提供了鲁迅的史料外,还旁及许广平、海婴——有关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为研究鲁迅、特别是编撰鲁迅传记所必备。通过鲁迅著作的文本,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通过萧红的回忆录及其它成功的鲁迅回忆录,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体验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是一种打破了男性叙事结构的独具女性表达风格的文字。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除开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这一特点之外,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其实就是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清代作家袁枚的《祭妹文》就是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袁枚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写道:“凡此琐琐,皆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正是通过生活细事抒发真情实感,让自己“一日不能忘”的事情通过她的笔长存在广大读者心中。比如,鲁迅备有两种纸烟——价钱贵的招待客人,便宜的留着自己抽;夜里看完电影,让其他亲友乘出租汽车回家,而自己却带着小海婴坐在苏州河的桥边等车,神态像乡下老人一样安详。这些小事,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克己待人的精神。萧红笔下的鲁迅是崇高的,但又决不是令人感到高不可攀或难以置信。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提供的鲁迅生活细节很多是高度性格化的,在描绘鲁迅完整的生命世界时突出了他性格的个别性。比如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休息时的藤椅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从“吃”和“坐”两个侧面,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

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前文已经提到,萧红跟鲁迅有较多的直接交往是在1936年3月至7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在鲁迅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对他的生活、思想和后期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为怀念瞿秋白烈士而编校《海上述林》并为之作序;接待从延安来上海的中共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以及被美国肺痨病专家托马斯·邓恩诊断为病危,并认为此病生在欧洲人身上则早在五年前就已死掉了……这些情况,在萧红的这篇回忆录中几乎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反映。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萧红的上述回忆和冯雪峰本人的有关回忆,是研究鲁迅晚年生活的极为重要的史料。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之所以感人肺腑,还跟她语言的情韵美和音韵美有关。情韵美取决于内情外物的融合谐合,音韵美取决于语言内在的旋律节奏。萧红对彻夜写作的鲁迅是这样描绘的:“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这一段文字,堪称人景融合的精美的散文诗。文中的太阳、夹竹桃、“金不换”毛笔,跟忘我工作的鲁迅完全融为了一体,把读者带入一种奇特的充满情韵美的崇高境界。萧红还通过文字和句式的参差错落,长短交错,张弛互现,缓急更迭,使文章产生出一种音韵美。萧红对鲁迅临终前四日的情况是这样描写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这段文字,是萧红为鲁迅谱写的一阕哀而不伤的安魂曲。萧红不愿意接受鲁迅逝世这一残酷的现实,所以她没有着意渲染鲁迅临终前的痛苦挣扎,只用“气喘”“喘着”两个词一带而过,极力烘托出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这段文字中有排比,有对偶,有长句,有短句,朗诵起来舒缓而流利,自成韵律,洋溢着抒情诗般的调子。

毋庸讳言,任何人的回忆都难免需要校正。如果从文学史料学的角度要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也偶有疏忽之处或疵点。比如文中有一段长文,记忆1935年10月1日她跟鲁迅夫妇长谈关于伪满洲国的事情,“从饭后谈起,一直谈到九点钟十点钟而后到十一点。”但鲁迅当天日记写的是:“夜同广平往光陆大戏院观《南美风光》。”又比如记叙鲁迅在绍兴师范学堂任教期间夜间踢“鬼”(即盗墓贼)的故事,文中写的是:“„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鲁迅在绍兴任教的时间是1910年秋至1912年初,准确地说应为“二十五、六年前”。不过,这是白璧微瑕,无损于全文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第二篇: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篱笆中学

宋波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平易近人的个性品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体味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一看题目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内容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也就是说,文中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本文也是一篇真实地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提到鲁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学们是度娘,请注意,现在老师要上网搜索信息了。我在百度上输入的关键词是“鲁迅”,那么网页上会跳出哪些相关信息呢?(开火车或自由发言。)

1、介绍鲁迅的个人情况、作品。已经学过《风筝》、《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2、根据我们之前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

(冷峻、严肃、庄重、伟大、倔强、不苟言笑、难以亲近、深邃、匕首、投枪)

3、鲁迅先生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让我们来看看萧红笔下的鲁迅吧!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学生概括)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品评衣着(或“鉴赏服饰”)、真诚待友(四处:)、认真读信。

2、这些片段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请大家先讨论,然后再选出小组代表准备发言。小组交流。

要求:首先确定发言顺序,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发言;其次,发言内容首先应该代表小组意见,个人意见可以作为补充;最后,发言时请注意声音响亮,表达清晰,坐标明确,建议寻找文本中的证据时,提前在文中圈划出来。

3、班级交流:

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1)笑声——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豁达爽朗、自由率真、平易近人(2)步伐——轻捷

“刚” “一” “同时”(动作描写)果敢、坚毅、勇往直前、精干敏捷(3)品评衣着——不太注意人的穿着,朴素但并不缺乏审美观,博学广识却不妄议他人,足见其细致、随和、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4)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一定” “一定嘱咐”(无微不至)之二:吃韭菜合子、“笑”“冲”(明朗、可亲、可爱)之三:两次来访(幽默)之四:冯雪峰来访(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却与共产党人之间保持着的亲密友情,可见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即使危险,他也绝不回避,足见其爱国爱民之心)(5)认真读信——宽容、赤子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负责任、爱护青年 “深恶痛绝”“但”“每封”“不同角落”“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深入研讨:感悟平凡鲁迅身上的不平凡: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那么,课文最后的内容似乎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不凡的一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虽然深恶痛绝青年人写得草率的来信,却依然认真展读每封不同角落里投来的信,绝不因为别人的马虎而卸下自己肩上的责任,并且,这份责任还是他自己放到肩上的,没有人强迫他,也没有人要求他必须那么做。那他为什么非做不可?

或许,你想起了那个阿累笔下慷慨赠书的鲁迅;或许,你想起了那个在唐弢笔下曾经为青年人补鞋去的鲁迅;或许,你想起了那个竭尽一切力量关怀和帮助青年人的鲁迅。他说“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他从不因为自己力量微薄而放弃努力,以单薄瘦弱的双肩竭力承担着拯救民族灵魂的重任,这便是平凡之中的伟大吧。

四、写法探究: 过去,我们常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而现在我们还要说鲁迅先生是“可敬、可亲、可爱”的。是萧红带我们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于细微处还原鲁迅的本真,使得鲁迅先生走下高高的圣坛,变得平易近人,仿佛触手可及。

因此,有人称赞本文是“众多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中最独特隽永、最生动传神、最富有人情味的传世佳作”。那么,本文究竟用了什么魔法使人们给予它这样高的评价呢?

1、真情最动人。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真实的情感。本文既无溢美隐恶之嫌,也无矫情雕琢之态,更无攀附伟人以自抬身价之意。萧红身世坎坷,鲁迅先生像对无数青年人一样关怀和帮助她,使她终于走上文学之路。对于萧红来说,鲁迅先生是文学路上引领智慧的师者,也是生活中宽厚的长者。没有鲁迅,文坛上或许不会有“萧红”这个名字。所以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感激、敬佩、怀念之情也比普通人更浓、更深。而萧红对鲁迅先生的为人性格、日常生活十分了解,她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先生伟大人格的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因此,她笔下的鲁迅,没有偶像气,也没有神秘化,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活人、真人,显得既可敬又可亲,甚至还有些可爱。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前对鲁迅先生性格为人的某些误解,让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特别亲切动人的鲁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这篇文章成为萧红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2、细节最传神。散文的细节不同于小说的细节,它不能虚构夸张,不能加工改造。如果不善于捕捉和描绘生动的细节,文章就会流于平铺直叙呆板乏味。在本文中,作者写的大都是鲁迅先生一言一行的平凡小事,但却做到了“管中窥豹”,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写鲁迅走路时独特的姿态,“刚、一、就”,这种朴素的描写既逼真又传神,把鲁迅精干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品质都充分表现了出来。

散文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文体,讲究“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写的往往是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

小结:我们怎样才能像萧红那样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文章呢?学生总结。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有灵性的细节,而是缺少发现细节的眼睛。

(机动内容:谈谈你观察到的他人的细节。)

五、作业

1、作文: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用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课外阅读。

第三篇: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那个五行缺土,颈戴银项圈的少年吗?他是谁?(闰土)对,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一课文,了解了闰土的世界,那同学们回忆得起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鲁迅)鲁迅笔下有许多特别的人物形象,而今天,他也成为了别人毛下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回忆鲁迅先生》一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走近鲁迅

1、快速标出段落,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中,读通句子。

2、圈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自己试着多读几遍,扫清字词障碍。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几件关于鲁迅先生的事情。(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到鲁迅先生家做客,二是鲁迅先生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三是鲁迅先生踢“鬼”的事。)

4、再读课文,在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勾画,在旁边批写。

三、了解课文第1—3段

1、请同学们再一次细读第一、二、三段,试着归纳各段的段意。

2、找出鲁迅先生的“笑”“走路”各有什么特点,对“穿着”有什么看法?

(“笑”——明朗真诚,“走路”——轻捷快速,“穿着”——不大注意)

3、初步了解鲁迅的精神品质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四、作业布置

1、记生字、新词。

2、温习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笑”——明朗真诚

回忆鲁迅先生 走路——轻捷快速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穿着——不大注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回忆鲁迅先生“笑”“走路”“穿着”等特点,初步了解鲁迅

三、细细分析课文

(一)、再一次细读课文,根据前面介绍鲁迅的几件事,划分出段落。

1、第4—15段:到鲁迅先生家做客。

2、第16—18段:鲁迅先生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

3、第19—35段:鲁迅先生踢“鬼”的事。

(二)找出文中对鲁迅先生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爽朗、幽默、乐观、亲切的性格。

(三)重点句子理解

1、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一语双关,既有现实的写照,又有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2、“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他还是展读这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a、体会到鲁迅先生批评青年人的缺点;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关心

下一代。

b、想象鲁迅先生读青年人来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

c、你想对写信青年们说点什么呢?

3、“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作人的机会。”

a、“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的文化人。

b、“踢”指教育、提醒、批评等。

c、说明鲁迅先生相信科学。

(四)总结课文中成功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很传神,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实事求是地刻

画人物等方法,在我们的习作中可以借鉴。

四、回顾全文,评价鲁迅

1、从课文的学习中,你是否想起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事情呢/

2、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平凡的小事)

3、说说现在了解到的鲁迅。(平凡而伟大)

4、说说对鲁迅的认识: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到鲁迅先生家做客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

乐观、和善、负责、勇敢

第四篇: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教学方法: 讨论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 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 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 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

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 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 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 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6: 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 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4(2)淳朴的语言艺术。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3)生动的细节描 写。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 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第五篇: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4、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5、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五、教学建议:

鲁迅这个名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似乎是遥远而模糊,概念而零散的,入学至今学过的些许篇章或许只能拼凑成“伟大”一词。因而建议如下:

1、在课前可推荐阅读《〈呐喊〉自序》,鲁迅散文集《野草》以及搜集一些关于鲁迅人生历程的资料。

2、力图通过文本的研读,对字词的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走近人物

1、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

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2、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6本

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三)文题背景 1.文题阐释

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共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七件琐事。2.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

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沉浸课文: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明确:笑声

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 “一” “同时”

(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 “一提议”

“必然”

“还是” “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五)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逆流而上,感悟真人鲁迅)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 “ 仿佛不顾一切” “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六)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七)作业: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唐弢《锁忆》比较两者之不同(描写侧面或写作手法),并落实成文。

笑声明朗 回

步履轻捷

鉴赏服饰(不大注意别人的衣裳)鲁

热心待客 迅

拼命工作 先

病中静卧 生

阖然长逝

下载《回忆鲁迅先生》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忆鲁迅先生》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山西永济逸夫中学 薛倩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奉献精神,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怀念之情。 2.......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备课教师:序号:课时数:2课型:新授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

    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井陉县威州中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回忆鲁迅先生》(板 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回忆鲁迅先......

    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回忆鲁迅先生》说课材料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回忆鲁迅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我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回忆鲁迅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感悟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

    《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说课稿: 回忆鲁迅先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回忆鲁迅先生》,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1.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