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廉家风故事(干一行 爱一行——父亲的故事)
干一行,爱一行
------父亲的故事
我的祖父在年轻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劳累过度,四十多岁就落下残疾,不能再参加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父亲作为长子,不得不放弃了农机专业的学习,19岁回村务农,每天到社里挣工分养家。
当时村里小学师资匮乏,校长来请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父亲当代课教师,工资每月仅仅26元。虽然村里流传着“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父亲还是答应了校长的要求。爷爷十分支持父亲的选择,并且告诉父亲“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行行都出状元郎。”
当时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非常差,尤其是耕读小学的办公用品多数都是靠教师自己筹集。耕读点儿只有父亲和另外一位年轻教师,他们俩经常利用深秋假期时间,带上一个简易的铁钩,步行到村外的河沟里去钩泥鳅。泥鳅并不多,一上午才能钩到两三斤。有时父亲背着那只装着泥鳅的鱼篓走进院子时,父亲的妹妹就是我的姑姑们就会围上去,姑姑们常提起父亲钩泥鳅事,我无法想象到她们当时闻到混杂着浓浓的河沟气味的鱼腥味时,心中会产生怎样强烈的食欲„„但是姑姑们说我父亲从来不想这些,只是一进屋就咕嘟咕嘟喝一阵水,也顾不上吃一口午饭,就背着泥鳅走街串巷去换钱,再用换回来的钱去购买办公用品,有时还得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作业本和铅笔。
父亲勤工俭学,工作成绩突出,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全家人为他高兴了好些天,但是父亲没有因为拿到了“铁饭碗”而懈怠,工作更加勤恳,后来被调到另一所学校接手了个谁都不愿意接的乱班差班。因为这个班的学生特别的顽劣,根本不听老师的话,即使是上课时间,学生们也是爬树的爬树,上房的上房,打架的打架„„之前换了好几位老师,都被气走了。而且每换一位新老师来,学生们更是变本加厉。父亲的第一节课也是如此不堪,但是他不生气,和学生们聊天,那些树上坐着的,房梁上趴着的,爱打架的都对父亲这位不生气的新老师产生了好奇心,也和父亲聊起天来,聊的差不多了,父亲才讲课。父亲的课讲得精彩,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之后父亲又通过家访进一步做家长和学生们的思想工作,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一个乱班治理成全校最文明守纪的班级。这个班毕业之后,最淘气的那几个学生还经常来看望父亲。他们说父亲是他们遇到的老师中最优秀的一位。
“干一行,爱一行”,父亲牢记着祖父的话,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两袖清风,三十余年如一日,换来了硕果累累、满园芬芳。父亲也常常对我们说起当年祖父和他说过的话,希望我们也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经历岁月更迭、漫度沧海桑田,“干一行,爱一行”已悄然成为我家的家训家规,家中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同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条家规,并且会用一生来坚守,这不仅是我们给父亲的承诺,也是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第二篇:《爱一行干一行》辩论稿
《爱一行干一行》辩论稿
主席好,对方辩手好。
首先在这里,我想重新分析一下我们的辩题,“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前面双方在提问时都会提到,如果在某某情况下,继续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是不是合适,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这个辩题应该更贴近现在,贴近我们在场的诸位。我们在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应该本着梦想和热爱选择一行,还是本着务实选择一行。我方观点是,应该爱一行,干一行,本着梦想和热爱可以最大化发挥个人潜力,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关于对方的观点,我想提两点问题:
1、对方提到“干一行爱一行的择业态度更加务实”并提及“内卷现象”,我方认为这个内卷现象就是本着务实态度的“干一行爱一行”引起的。大家都本着务实的态度,不考虑自身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是否与职位匹配,只考虑职业发展和岗位待遇的优劣(lie),都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先进入行业,再去想办法适应,结果导致某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例如【西藏阿里,5000人抢一个编制岗位】,其中大多数人应该并不是爱这个行业,并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干一行爱一行是择业以后责任心的体现,敬业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因此,我很认同责任心的重要性。但是,我想问,我们干一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为了成一行,如果本着责任心去干一行爱一行,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匠”,工匠精神的匠,你会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如果本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去爱一行,干一行,你可能会成为一个 “家”,一个领域的专家,大家。所以“爱一行,干一行”的这份热忱也许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爱一行干一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第三篇:干一行爱一行 辩论稿
谢谢主席,大家早上/下午/晚上好!(礼节性套话)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已经步入大学,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迈入了社会,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是无法逃避了,那就是就业。那么,关于就业,我们到底应该“爱一行,干一行”呢,还是应该“爱一行,干一行”?就此,我方认为,应该是“干一行,爱一行”。在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我方论点。
第一,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从事过,才能了解一个行业的现状和本质,才会知道这个行业的有趣和有益,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喜爱这个行业,进而好好工作,爱岗敬业。否则,你不了解这个行业,那你到底在爱些什么呢?我们有句古语叫做“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去体验了,才能真正了解。同时,“干一行,爱一行”并不是随意扼杀个人的兴趣爱好,让人变成工作的奴隶。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积极的工作观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实现自由王国的和谐统一。
第二,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打个比方,你爱一行干一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金融行业好,都喜欢这个行业,他们成功进入这个行业了吗?你可以说他们没有坚持进入这个行业的原因是不够爱,如果他们执着的坚持金融业,他们要面临的是待业在家,这很大程度上就解释了啃老一族的出现,我要坚持我想要的,别的工作我不愿意,我宁愿在家里吃白饭也不愿进入我不喜欢的行业,那你以什么为经济来源生活呢,古语有言,安身立命,首先,你要安身,你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你才能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此外,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考虑到社会需求,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秉着爱岗敬业的精神,持着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做到自己的工作,投入自己最大的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详细来说,在真实世界里,我们往往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而无法追求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许多人被生活重担牢牢限制住,根本没时间或精力奢望能找一份喜爱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教给了我们应该学会热爱所做的工作,即使做的是一份不太喜欢的工作,也能心甘情愿地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每个人内心蕴藏着的活力、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现实高于理想,生存重于兴趣。爱一行干一行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只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而干一行爱一行则能令你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将自身价值发挥到极至,难道对方辩友依然执迷不悔吗?
第三,无可否认,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是一种幸运,但是“爱一行,干一行”的观点却过分夸大了兴趣对成功的决定作用,有“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之嫌疑。仅仅强调个人的兴趣对工作选择的重要性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宣传个人主义。个人仅仅是社会这片汪洋中的一滴水,如果这滴水离开这片汪洋去谈兴趣无疑是只能将仅有的能力和才干消失在阳光下了,何其不幸!但如果它能在汪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努力得到乐趣的话,在阳光下闪耀着美丽光彩的就会使它,其中的道理,不辩自明。强调个人的兴趣同时也是一种理想主义,试想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谁去做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而我方观点“干一行,爱一行”也并不是说绝对终身从事一个职业,而是说一旦选择就只顾风雨兼程!
今天很流行一种讲法,除非我们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否则就不该死守着一份工作不换。写诗、作画、扬帆出海、遨游世界——反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钱财自然就会跟着来。我们对自己说:生命太短暂,不能把大好时光浪费在做不喜欢的事情上面,因此我们老是在寻找最理想的工作。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取得成功。比如有很多小孩子都梦想自己能成为宇航员,但是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三名中国人能遨游太空。金庸从小的志愿就是成为一名外交家。如果他因为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对写作得过且过的话,那我们还能为郭靖黄蓉的侠骨柔情唏嘘感慨么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以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工作,热爱工作,坚决提倡干一行爱一行。
第四篇:辩论赛-爱一行干一行
谢谢,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对方辩友探讨是否应该爱一行干一行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今天的讨论应是以哪种就业理念作为指导更有利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效益最大化为标准。其次,我们要强调“爱一行,干一行”是指在对某一行业有足够的理解和兴趣,努力从事这一行业并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方认为:场的一个根本点,现在再次总结我方观点: 爱一行,干一行,是一种激情,一种态度,一种理想,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最完美的工作状态!
对方辩友所谓的爱无非是:珍惜工作、坚守事业。而这种被动消极的忠诚,在其身上,一要下赌注赌他坚守这行的可能,二要下赌注赌他爱上这行的时间。在他尚未爱上的时间里,很难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效益。这对企业无疑是种损失。
1、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连一点起码的兴趣都没有,如何能保证自己能真正的把这个工作做好?
2、有很多时候人是迫于无奈,去做一份工作,比如为了生存,可是一到有爱一行,干一行,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爱一行,干一行”更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爱一行干一行”的观念有助于人们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爱,所以专研,因为专研,所以优秀。无数仁人志士用毕生证明了这个真理:为医药事业尝便天下毒草的名医李时珍,一生贫困潦倒仍不放弃音乐的贝多芬,无不是爱一行,干一行的典范。如果大家都遵从对方的观点,那么朱元璋只是乱世中的放牛娃,而不会执掌江山,也就出现不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永乐盛世了!
二、对企业而言,选择“爱一行,干一行”的人有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迅速、有效的实现企业效益无疑是企业会考虑到的问题。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爱一行,干一行”的人相较“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更易迅速融入岗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勇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三、“爱一行,干一行”更利于社会进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重视个性发展的今天,“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随波逐流思想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提倡双向选择,强调人们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依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爱一行,干一行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提高企业效益、使社会更快的发展,达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这也是我方今天确立立
只是让员工满足于完成任务,而不是积极进取。没有天赋,不够专业,如何取得较高的效率?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可见兴趣和理想对事业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一行,干一行”是在勤恳工作的基础上,怀有对该职业的理想,并为着目标孜孜不倦的奋斗着,有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上也更易有突破和创新,创造更大的成就,实现更高的价值。而“干一行,爱一行”是指坚守在某一原本不熟或不热爱的行业内,努力做好这份工作。这种被动观念缺乏一种突破与创造,很难造就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干一行,爱一行”没有从个人角度出发考虑个性的差异与发展。而“爱一行,干一行”更符合人们就业的心理诉求,有利于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充分挖掘自身兴趣与潜力,认识自己、明确定位,为日后的就业做好技能和心理的准备。将兴趣和工作充分结合能提供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与理想。
二、“爱一行,干一行”更符合人们追求自由、以人为本的观念。对方辩友所说的似乎是:只要下定决心干一行就可以爱上这一行,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由于“此山望着那山高”而产生“干一行怨一行”,究其原因,在于对方辩友没有从个人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个性的差异。而“爱一行干一行”更符合人们的就业心理诉求和择业规律。如果我们在20到50岁的黄金时段没有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无异于是在扼杀自己的生命!
一个热爱此行业的人必然是有了充分了解,并潜移默化的训练自己干这行的能力。忠诚度和潜在工作能力是相对确定的。而一个偶然接触此行业的人,选择的时候,就往往会选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做,然后,以前所做的工作就全部丢了,这不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吗?我方相信一句话,为了生存而生存,只能维持生存,而为了理想生活才有能力和毅力干到底,所以爱一行,才能干好!
1、如果每个人都爱一行干一行,对社会的职业结构会是一个多 么大的破坏啊,像清洁工那样的职位还
会有人愿意去干吗?
答:首先,我方所定义的爱一行干一行并不是狭隘的除了爱着的这一行,其他的职业都不去做。即使当下我们不能接触到自己所爱的职业,我们也会勤恳地做好现在的工作的同时不放弃梦想,努力向所爱的职业靠近。
再者,我们看到其实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爱好的。有的人恰恰能够在尘埃中发现商机。北大猪肉王子陈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并在一年内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成为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可见纵使是低微的职业也是有人会爱上它,并做好它的啊!
2、诚然,爱一行干一行能够让人保有自己的梦想,但我们不得不正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啊!
答:今天我发所定义的爱一行中的爱并不是盲目的追随,我们的爱来源与对这个职业的了解,与对自身的判断,这样的爱并不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五篇:清廉家风故事征文
1.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清廉,指清白廉洁。“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流传至今的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由衷地称赞这些清正廉洁之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廉家风故事征文,欢迎参考!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一
在中国,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训家风,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训就只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
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顺,要懂得尊老爱幼,在这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用实际行动给我做榜样:
有一回,我家因为入保险起了一点小小的争执。大家的意见也都不同。就在这时,爸爸决定听爷爷奶奶的。为什么呢?用爸爸的话来说,这就是百孝顺为先,意思就是要适当的顺着老人,让他们顺心。如果没有顺,又哪来的孝呢? 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记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着修暖气,忽然来了一个电话,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还有什么事比修暖气还重要呢?”爸爸一回来,我就问他:“爸,你刚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机坏了,我帮忙修了一下。”我当时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机难道比修暖气还重要吗?要知道,冬天没暖气妹妹会很冷的。后来妈妈告诉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规》里也曾说到:“亲所好,力为具。”说的就是家人喜爱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争取。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壮壮,他9岁。那天,他和奶奶去赶集,奶奶看上了一条毛衣,90块,奶奶说太贵了,没舍得买。于是壮壮把每月35元的零花钱攒了下来,再加上家人偶尔给他几元。不出两个月,就攒了90多块钱。他把90元交给奶奶,为奶奶买下了那条心仪已久的毛衣。这不就应了那句话吗――亲所好,力为具。“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是我家家训,同时我也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视为我的家训。从今天开始,我一定把这几句话牢牢记住。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这就是我家家风,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诉我的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专家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悟出了“家风”的涵义,点明了我家的家风是“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文章语言清新活泼,结构独特合理。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二
打开历史的橱窗,凝望每个熠熠生辉的家族故事背后,总有一种给予人力量与导向的袅袅之音,拂去时光灰尘,那些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总有一种馥香为之而传承――家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无论时光嫣然,身影未曾走远……
方土息作的农耕经济让这片国土的人们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氏族、家族观念,宗法传统让这一观念打上了特色的烙印,为之而传承是每个家族特色的气质,也是其生存的命脉。《尚书》有云:“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除却所居之所,所居之人,家立不腐的就是这种浚明之气。春秋伊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谆谆告诫,居家之要,《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立世所需,传统始成;秦汉接踵,《礼记》示人,为家风标注礼仪规范;魏晋而至,皇皇大著,蔚为壮观,班昭《女诫》,与人风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隋唐盛世,《颜氏家训》千古流芳;宋元传承,伯庐之作《治家格言》更是精辟之刊;晚清之世,更有伯涵家书,醍醐灌顶……
缓缓转动时光轮轴,我们在形式迥异的家风之中,似乎总能领略到这样的精髓;宽厚待人;勤俭持家;诗书传家;明事知礼;忠君爱国……字眼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贯穿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君不见,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乱世;嵇康绝音,狱中告子脱软骨之俗;包公清廉,举族恪守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长存,伯涵言勤,曾氏历久不衰……这些于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在见证每个家族辉煌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成为所处时代道德典范…… 家风纯正,齐家者治国有方,政风肃然,民风淳厚,国风自当正大光明…… 当我们将家风与传统联系之时,我们似乎应该多一种思考,是否传统之中存在些许与时代精神不符的甚至相悖的残留,重男轻女,忠君奴性,封建纲常……这些早已被时代抛弃的残渣,我们应该秉着扬弃的态度审视家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扬弃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则尤为明显,当传统家风遭遇现代文明之时,首先修葺的,应是那些与法不容的部分,将家风之精华化为德育,与法相辅,则社会之精神文明建设多一种有利向导。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之今天,家风应有变通之灵性,与法相辅之时,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成为青年人生信仰之灵源,诸如忠君化为爱国爱党,诗书扩为学艺……
当祠堂成为古迹,家训披上尘土,庞大的家族身影渐渐模糊,每个城市的三口之家成几何增长,我们对待那随历史传承下来的家族气质,似乎不必装潢牌匾择高处以示人,也无需故作缅怀之状,但门境不n,不明古义,何以华夏子孙自居?每一个家庭兴旺鸿达,才会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当你唏嘘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世”冥冥怪圈时,就应该铭记一条准则,家,从来不只是人与房子的结合,岁月的辗转之中,总有一种信念与理想不曾离去……
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浚明有家,亮采有邦――莫让家风走远”,立意鲜明,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透彻,引用名人名言、经典事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三
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
专家点评: 这篇议论文题目提出论题,开头提出论点“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正文部分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进行论证,语言流畅,有较强的说服力。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四
随着cctv新闻频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我就对“家风”这个热门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视新闻的有关报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俗话也叫门风。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
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代人的家风是什么,众说纷纭。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低调做人、为事清廉,孝顺和气、厚道诚实……在新闻频道,记者们采访了四川成都火锅店一位顾客说:“我们家有一个传统,这一碗饭,吃着只要剩一粒米,不行。”还采访了面摊老板说:“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说得很好很实在。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问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爸爸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不要贪小便宜,要懂得谦让。借别人东西一定要还给别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你会飘进千家万户的!大家都来晒晒自己的家风吧!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完整而又精彩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尤为重要”开宗明义,富有丰富的意蕴。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论证层次清晰,论述深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