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诗经》赏析(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07:4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诗经》赏析(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诗经》赏析(范文模版)》。

第一篇:《大学》《诗经》赏析(范文模版)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乐、易)《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亦《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大学》

“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可以说是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所以又解释为“大人之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讲述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学问的政治性论文,全文10章,共1546字。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等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以后,与《中庸》、《论语》、《孟子》相配,合称为“四书”,从此独立成章。

成书背景:关于《大学》的时代和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朱熹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近代以来有人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汉以前,《大学》并没有被十分重视,直至汉武帝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典才得到了很大尊崇和整理,《大学》也随着《礼记》成为五经之一而进入了官方的学说和必修典籍之内。

内容简介:北宋二程兄弟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对《大学》“初学入德之门”的称呼由此而始。南宋期间的大儒朱熹更是继承和发扬了二程的思想,倾其一生心血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撰写成《四书章句集注》,将它列为四书之首。对于《大学》,朱熹可谓是用力甚勤,不过经过朱熹注释过的《大学》与《礼记·大学篇》中体现的秦汉儒学偏重为政治民的政治观相比较,更多的是偏重宋代儒学诚意修身的政治观点。朱熹加入了“格物致知”章,朱学思想彰显其中,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朱熹所诠释的《大学》是朱学的代表,而非纯孔孟之道地体现了。

总体思想:《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从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中可以找到这两点存在的痕迹。《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得以巩固。

名篇选读

——大学之道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修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赏析:修身是一切重大行为的开始,因为个人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元素,必须不断地净化自己,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有所进步。一个人会有愤恨,会有恐惧,会有好乐,这里所说的身不仅仅是个人身体的身,而更多地扩展到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有了这些偏私,身就很容易走向歪斜,产生这样不良后果的原因是“心不在焉”,一个人的身体行为是受到这个人的内心思想控制的,所以正如文中所说“修身在正其心”。从正心的这一观点的阐述上,我们可以分析出主观唯物主义的一些痕迹。主观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外部的一切条件都是由我心所分化出来的,我心包容一切,所谓“宇宙在我心中,宇宙由我而生”。据文中的描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切好与不好的外部现象与我们的行动都得归咎于我们内心想法的是否善良与正确,这正是符合了这个观点。由是我们不能否定“正心”这一观点的好处:如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社会环境也将好得多,进步相对也快了。

齐家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赏析: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产生之初,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它被儒家奉为经典,所以称为《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不中沚。

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好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条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氓之,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二篇:诗经赏析

《诗经》的赏析及生命意识

12计算机应用技术3班(对口)施瑜婷12630311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华出自《诗经》中的《击鼓》。《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约定!根据《毛诗正义》这句话是两个士兵之间的约定,“子”在这里没有老婆的意思,主要指男子或者有地位的人。

《击鼓》讲的是战争,不管是穷兵黩武的四处征战,还是保家卫国的战斗,士兵面对的都将是与亲人的别离,这个别离也许很短,也许很长,长于一生。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若不从大处去讲,那更多的是“我独南行”的不忍,“不我以归”的忧心,无居无所得飘零,和兵失去战马的凄凉。“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爱人的一别竟会成为永恒,那曾经的誓言要如何兑现。

“契阔”二字,《毛诗》训成“勤勉”,从下一句的“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来看,这个两个阔字应意思相同,是别离的意思,契为聚合之意。活,是“佸”的借用,相会之意。“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感慨相隔遥遥,无法兑现自己的誓言。这个誓言是给心爱的袍泽许下的白头偕老的信。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爱人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击鼓进军,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战争在那时候占据着生活太大的空间,歌颂战争的神圣,悲叹战争的哀怜,在诗歌中频见不鲜。《击鼓》只是一个士兵小小的心声,无关乎国家社稷,只因为心中的情节,人最本能的思念,远离的是亲人和爱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何谓诗?孔颖达《诗大序·正义》云:“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从伏羲时代肇始,我们的祖先就具有了朦胧的生命意识,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和对精神作用认识的不断增强,自然生命的诗性醒觉开始萌动。从《弹歌》、《击壤》到《蜡辞》、《南风》,虽因其邈远而真伪难辨,但上古各部落有大量歌谣广泛流传则是不争的事实。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虽然还只是诗的前艺术,其内容主要与先民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活动有关,但它毕竟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中国型的文明社会走上了“早熟”的发展轨道,伴随集体劳作的生命实践,人的自我意识完全醒觉,诗歌便从原生态起步,开始逐步摆脱鬼神的桎梏,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的命运成其为商周时期诗歌吟唱的主体。

《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宗族城邦社会的作品,同时也收录有殷商贵族祭祀祖先的作品和夏商时期周族兴邰居豳阶段的作品。305首诗歌,既有政治精英踌躇满志的激情迸发,又有仕途倦客的愁思怨叹;既有歌者对外在世界的敏锐反应,又有诗人对自我内心的透彻审视;既有王族权贵的权力话语,又有饮食男女的欢歌悲吟。其以宴饮为题材的作品,强调的是个体对整体的依存,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前提的赐予;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显露的是周人在文明与野蛮冲突中的态度;以婚恋为题材的作品,张扬的是人的生性本能和生命欲;以农桑稼穑为题材的作品,审视的是农事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即使那些被现代人认为价值低下的颂诗,其实也是中华先民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感恩性歌唱。可以说,《诗经》是与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觉醒同步的文学觉醒,它以诗的方式遗存了浓郁的远古风俗,传译出了鲜活的远古社会现实,而且第一次以诗的形式真切细腻地披露出了人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辉煌历史,完 整地记录了早期周人的宗教礼俗、思想意识、农业生产和群体生活。《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故事。前三章写后稷的神异诞生,四章以下写他长于农事,功德齐天,勤奋创业,业绩辉煌,凸现其“农神”的崇高形象。“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那生动的活泼劳动场面,无疑是周族先民那透着审美情味的日常生活的诗化体现。丰富的感触印证着人萌动的诗心。“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儃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与周人和谐的天人关系相谐的正是他们以农德自重的人生态度:勤勉、努力、恭敬、警惕,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境界恰是人性的最初觉醒的标记。周人是一个农业人群,定居生活对民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刘》描述的是后稷曾孙公刘由邰迁豳开始定居生活的史迹。在这首诗中,没有神性英雄奇幻业绩的铺陈,取而代之的是英勇豪迈的周族先民们的真实朴素的群像。“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全诗从治田备粮,扬戈启行写起,围绕不肯苟安、开拓奋进、率部迁徙、营建新邑的主线次第展开,高度赞扬了公刘诚实笃敬、“匪居匪康”的人生态度,热情歌颂了公刘开国的伟业。这种对公刘迁徙定居的颂赞,实际上是生命意识觉醒后的诗人对人的理性精神的肯定。在周民族发展史上,还有一次影响至为深远的由豳迁岐,由公刘九世孙、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领,《绵》就描述了这一史实。开篇即以“绵绵瓜瓞“起兴,象征周族日益繁盛,绵延不绝。《皇矣》、《大民》均以周族自太王至文王时期的重要史实为描写对象。《皇矣》主要写文王伐崇伐密,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族的伟大功绩。《大民》描述王季、文王的婚姻和家庭,并着重赞颂了武王牧野伐商的辉煌胜利。在周人留下的这组史诗中,诗人立足现实人生,把目光凝聚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描写人和人的活动,体味人在天地间逐渐展开自己的美好历程,讴歌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成长,歌唱祖先开辟新世界的英雄伟迹,处处流露出了现实人生的亲切风度和仁厚品格。《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最优秀的作品。诗以时序节令为经,按着生活的本来样子,冷静周详地述说着周人一年四季的农事生活,没有夸张和渲染,也没有强烈言的辞和愤激的色彩,却有着有极强烈的生命意识,表现出了周人为获得基本生存条件而进行的艰辛努力。诗是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冬季描写开始的,“无衣无褐,何以足岁”的质诘,确定地暗示着诗篇将要表达的意向:人在天地间的生存是不易的,是艰难的。周农正月里整修农具,二月里举家下田,养蚕、纺织、染帛、收获、打猎、筑场、造酒、修房、凿冰,一季接着一季,一茬接着一茬,一年到头几无空暇。寒风凛冽的严冬里“无衣无褐”;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叔苴”“采荼”;忙忙碌碌到年关,还得要“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周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但诗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哀哀诉苦,相反,一种和天地自然谐调的淳朴的亲切之情溢于诗外:“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人劳动的最大愿望和最实际的目的是获取生命所需的基本的生存物质,劳动的成果限定在延续生命的初始意义上,因此,在吮食瓜果的甘甜时,就能用一种质朴的心情去思考、感念生育着人类衣食的大自然。朴素的诗句,逸出的是劳作是为衣食所安这样朴素而直接的观念。《七月》是用符合生活本意的明朗目光来全面审视农事活动的意义的,人们没有刻意企求神灵的保佑,而是在与大自然的变动协调一致中,努力去把握大自然向人类展开的无穷生机,鲜明的理性精神超越了对自然的非理性崇拜。虽然也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这类语句,但祭祀仅仅只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映现在诗篇之中罢了。作为人类生存的衣食之源“对象化”于诗人的描绘之中。“一之日”、“二之日”、“觱发”、“栗烈”的严寒,“七月流火”所暗示的酷暑,“春日迟迟”的喧暖,“九月肃霜”的清凉,以及跳越于这些节律内的物候活动,所有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实际上只是在切分与标志出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律动周期。《七月》着眼的是生命延续所必需之“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因此,当寒冬来临之前,人们及时将丝麻“载绩”为裳,将稻子酿成“春酒”,在“改岁”或“卒岁”的隆冬节日里“朋酒斯飨”。劳动生产着衣褐、食物,也练织出绚烂,酿造着醇香,它不仅能确保人生命的延续,而且劳动本身还能锻造出淳朴质重的精神气质。显然,诗篇是从生活本身来观察生活,是从生存意义来审视农事劳作的,它表现出的是农耕文明社会的劳动伟大这样一种朴素观念。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最能体现周人生命意识诗性觉醒的篇章,它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已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相赠送芍药以示情定。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它所表现的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在周代,象《溱洧》中以原始性爱为基础的自由恋爱现象是极为普遍的。《陈风·东门之枌》写陈国青年男女借舞会之机自由寻觅心仪的恋人;《鄘风·桑中》反映当时卫国男女聚会频繁和没有拘束;《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诗经》的这类爱情诗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依据生活的逻辑,它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是一首炽 热感人的情歌。“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情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人连用四个比喻,说明理想的恋人无法追求。接下来的二、三章,假想所爱之人将要出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情景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苍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示了痴心者因系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看到成熟的梅子被扑打得越来越少,联想到青春难驻红颜将逝,姑娘心情焦灼起来,她急不可待地向中意的异性推销自己,先是希望小伙子选个好日子向自己求婚,继而希望小伙子今天就和自己订婚,进而希望小伙子现在就和自己成婚。真可说是步步进逼,只争朝夕。

《诗经》有着博大而深邃的生命境界。它那回环复沓的章句形式、丰富凝练的语言、浑朴自然的艺术风格、醇厚的生活气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皆源出于中华先民那奔涌激荡的生命激情。在强烈的生命激情催动下,自然界的万物皆成为了中华先民寄托情志、发抒感慨的对象。中华先民生命追寻的历程也就是中国诗性文学追寻的历程,中华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也就是中国文学的觉醒。《诗经》是中国文学伟大自觉的开始,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特质的确定和后世作家的创作。

第三篇: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内容介绍: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着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不能惆怅之心情。

诗意: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中意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充满了怅惘。

理解课文: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1、每章开头两句写景,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不但是起兴,以引起正文,而且是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景物描写,不仅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环境气氛,还流露了主人公凄婉的感情。

2、诗的三、四句指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离自己很远,可望而不可即,其惆怅之情可知,并引出了所思念者和所在地。这两句不仅与开头两句融合无间,而且又为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作铺垫。从诗的艺术结构上来看,这两句是联上贯下的关键句(承上启下)。

3、每章的后四句在叙写道路的险阻中抒情。

“溯洄”两句: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道路的迂曲回盘、坎坷难行。同时表现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溯游”两句: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从另一侧面写出了意中人所在的水一方,夜更深刻表现了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

4、文中“伊人”的特点:若隐若现、影影绰绰、可望而不可即。

5、诗歌渲染的境界气氛是渺远迷茫的,感情基调是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

五、《诗经》的重章叠句

所谓的重章,就是之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的使用可以使主题突出,情感的表达层层递进,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使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还显示主人公情感的逐步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六、“比兴” 这种手法的好处

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请你找出下列各句理解错误的立方:

1、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C.这几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君子和淑女在河边约会的情景。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3、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4、《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5、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6、“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第四篇:《诗经》赏析(最终版)

《诗经》赏析

一、《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名称、分类及篇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诗经》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留存305篇。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雅诗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

4、风雅颂:风雅颂是指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三种分类。“风”是指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包括大雅、小雅。“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二)《诗经》的作者和年代:

1、《诗经》中各篇诗歌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其中民歌是民间普通人的口头创作,不能确指作者为谁。至于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除《鄘风·载驰》(许穆夫人)等个别篇章外,其余篇目作者已不可考。

2、《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说来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但具体作品难以指明写作年代。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可能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大雅的大部分也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国风的少数篇章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

3、《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产生的地域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周南、召南)。

(三)《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1、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采诗的目的是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大约还为了供祭祀、征伐、狩猎、宴庆举行仪式时用来演奏。《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这两部分诗汇集到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选订而成为“以乐语(诗)教国子(贵族子弟)”的课本(《周礼·春官》)。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2、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美刺为手段的内部政治教育,以及通过赋诗言志而表情达意的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秦朝焚书,《诗》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而得名。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周部族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史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政治怨刺诗。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诗经》中有不少暴露政治弊端、反映阶级对立、揭露权贵者荒淫的民歌,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邶风·新台》、《鄘风·相鼠》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如《大雅·荡》、《小雅·正月》,暴露弊端,批评国政,讽谏君主,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三)兵役、徭役诗。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如《齐风·东方未明》、《邶风·式微》、《豳风·东山》、《卫风·伯兮》、《小雅·何草不黄》等,反映了征夫及其家人的哀苦和悲伤,表达了人民渴望过正常和平生活的愿望。

(四)婚姻爱情诗。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

1、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如《周南·关雎》等,写出了对爱情的热烈憧憬和坦率表白;《邶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 1 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这些作品感情淳朴、真率、健康,内容广泛,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

2、《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鞭挞了薄情寡义的负心者。

(五)农事劳作诗。《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描写了劳动的愉快感受;《七月》等诗则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六)爱国抗敌诗。《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鄘风·载驰》也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

(七)歌功颂德诗。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征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诗经》中的作品,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

(二)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代的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大雅·生民》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魏风·硕鼠》用老鼠比喻贪婪的统治者,《卫风·硕人》用一 连串比喻来展示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象征姑娘的艳丽青春。

(四)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

1、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芣苢》、《秦风·蒹葭》等就是这种结构。

2、《诗经》的句式(句型、句法)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五)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如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声情毕肖,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动词、形容词极多,使用精当、细致、准确。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代所思念的人;“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句式对仗工整,用“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双声叠韵叠字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洒扫、拮据、崔嵬、滂沱、逍遥、翱翔、绸缪等。《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韵等多种形式。

(六)生动的描写,精炼优美的语言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七)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四、《诗经》的抒情特色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忧伤感情的时候,总体上比较克制而显得平和。克制的感情,特别是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 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五、《诗经》的影响

《诗经》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为后世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诗经》民歌的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启发和推动后世作家向民间文学作品学习。《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历代诗人学习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民族特色。

第五篇:诗经名篇赏析

《诗经》名篇赏析(3篇)

邶风·绿衣

原文 译文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里。① 绿色外表黄里衣。

心之忧矣,见到此衣心忧伤,曷维其已!② 不知何时才能已!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裳。上穿绿衣下黄裳。

心之忧矣,穿上衣裳心忧伤,曷维其亡!③ 旧情深深怎能忘!

绿兮丝兮,绿色丝啊绿色丝。

女所治兮。④ 丝丝是你亲手织。

我思古人,⑤ 想起我的亡妻啊,俾无訧兮。⑥ 使我无法找过失。

絺兮綌兮,⑦ 夏布粗啊夏布细,凄其以风。⑧ 穿上风凉又爽气,我思古人,想起我的亡妻啊。

实获我心。⑨ 样样都合我心意。(据程俊英译文有改动)

[注]①里:即下章之裳。衣在外,裳在里。②曷:何。维:语助词。已:止息。③亡:通“忘”。④治:犹制,此指染织。⑤古人:即故人,指亡妻。⑥俾(bǐ):使。訧(yóu):指责之意。⑦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都是夏季的优良衣料。⑧凄:凉。⑨获:得。

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一位丧偶的男子穿上妻子生前给他做的衣裳,睹物思人,哀伤不已,从而唱出了《绿衣》这首沉痛凄楚的悼亡之歌。

全诗分为四章,以衣为线索,由物及人,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伤悼之情。前两章重在写已之“伤”,后两章重在写对妻子之“悼”。

“绿兮衣兮”,这起首一句,间用两个语气诃“兮”,隔断询话,造成一种强烈的顿宕,即刻给人以缓慢沉重和一唱三叹的哀伤感。读这句诗,我们不是分明可以感受出诗人的咽塞和抽泣吗?以下各章的第一句,也都采用这样的句式,复沓叠唱,从而造成全诗哀伤的氛围和悲痛的旋律,强烈地振动了读者的心弦。第二句“绿衣黄里”,与下章的“绿衣黄裳”互文重叠。闻一多先生说:“此里,谓在里之衣,即裳。”因为“衣在表,裳在里,衣短裳长”,所以“此章曰绿衣黄里,以内外言之:下章曰绿衣黄裳,以上下言之”(《诗经通义》)。“绿衣”二字是“绿兮衣兮”的紧缩重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裳,这色彩是多么的鲜艳,搭配得又是多么的协调。可是这艳丽的衣裳,却触动了作者无限的伤痛:“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原因何在呢?从第三章里我们得知,原来这衣裳都是出于妻子之手(“女所治兮”)。如今衣犹烛然,而妻子已经作古,怎能不令人心伤!诗人触物伤情,无比悲痛,这揪心的伤悲何时止息!那千恩万爱又怎能忘记!诗人无尽的忧伤、浓重的哀思,不能不掀动读者心中的波涛。接下来,诗人又由衣说到丝,由丝说到絺、綌,由自己的忧伤转到对故妻的深挚悼念。诗人望着绿色的丝,自然想到治丝之人。他沉痛地说:“这绿丝是你亲手染织的啊”!这绵绵绿丝,凝集着妻子生前的多少恩爱!又抽绎出作者如今的多少情思!絺、綌分别是细葛布和粗葛布,从全诗“似乎无头无绪,却又若断若连”(姚际恒《诗经通论》)的结构线索看,它和上文的衣、裳、丝是紧相关联的,当是指衣或裳的质料而言。这葛布是夏季的优良衣料,同样是妻子染织,并缝制成衣。现在诗人把它穿在身上,“凄其以风”。这里的“凄”字用得很妙,它在此兼有“凉爽”和“凄凉”双重涵义。诗人身上感到凉爽舒畅,而心中,却充满了“物是人非”、“惨惨戚戚”的孤独和哀伤,就难免感到凉风凄凄了。这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此时身心上的复杂感受——既有对妻子厚爱的幸福体味,又渗透着失去爱妻后的凄凉伤悲。诗人睹衣思人,激情难抑,从肺腑深处进发出“我怀念您啊,亡故的爱妻”(“我思古人”)这样深情的呼唤,并赞美她“使我挑不出半点瑕疵”(“俾无訧兮”),赞美她“使我称心如意”(“实获我心”)。这里,诗人的赞颂与惋惜,热爱与痛悼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赞颂愈多,憾恨就愈深;与热爱之极所伴随的,也正是痛楚之至。因此,诗人在深情赞美的话语后面,给我们留下了悼惜不已的悠长余韵。

提起悼亡诗,人们自然会想到潘岳、苏轼等人之作。特别是潘岳《悼亡诗》睹物思人的抒情方式,更为后人所称道。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在《诗经·绿衣》里早已得到成功地运用。一身衣裳既是引发诗人万千思绪的契机,又移注了他的全部情感。诗人穿上妻子生前为他缝制的衣裳,触物伤怀,无限的思念与哀痛顿时绵绵不绝地涌上心头。诗人由眼前的绿衣黄裳追溯到妻子是怎样治丝,染色、2 织布,缝衣,又想到妻子的辛勤贤惠,体贴关怀,美好无比。恍惚之间,爱妻的形象几乎就在眼前。一身衣裳,又浓缩着妻子的一生劳动和全部恩爱。通过它,诗人把过去和现在,把妻子的厚爱与自己的伤悼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包容无穷的抒情效果。只要看到这“绿衣黄裳”,就会引起诗人的绵绵思绪。遗物与诗人朝夕相伴,那么这种深深的伤悼之情也就永无绝期了。

最后应提到,关于此诗,《毛诗序》解释为“卫庄姜伤已出。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后儒便据此在“黄”、“绿”两种颜色上做文章,以为黄为“正色”,喻庄姜,绿为“间色”,喻宠妾;“绿衣黄里”喻宠妾上僭夫人之位云云,皆穿凿附会,不足取。

车舝

原文 译文

间关车之舝兮,① 安装好车上的辖啊,思銮季女逝兮。② 把美丽少女迎回家啊。匪饥匪渴,并非因为饥与渴,德音来括。③ 虽无好友,④ 式燕且喜!⑤

依彼平林,⑥ 有集维鷂。⑦ 辰彼硕女,⑧ 令德来教。⑨ 式燕且誉,⑩ 好尔无射!(11)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12)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13)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14)析其柞薪,其叶胥兮。(15)鲜我觏尔,(16)我心写兮!(17)

高山仰止,(18)景行行止。(19)

思慕你贤淑有美德。虽无琴瑟亲近你呀,宴饮喜庆也欢乐!那片平林多茂密,漂亮的锦鸡林中栖。妙龄年华的好姑娘,美德使我受教益。既宴乐来又赞誉,我爱你呀情不移!虽然咱们没好酒,勉强可以干几杯。虽然咱们无佳肴,希望你也尝尝味。虽无美德与你配啊,载歌栽舞乐无极!登上那座高山冈,去把山上柞树砍。砍下柞树背回来,绿叶柔嫩多鲜艳。难遇你这好姑娘啊,我心花怒放喜洋洋!德如高山人敬仰,行如大路人向往。

四牡騑騑,四匹公马跑得忙,六辔如琴,六辔如同琴絃张。觏尔新昏,(20)娶下你这位好姑娘啊,以慰我心,我甜蜜幸福心欢畅!

[注]①间关:安装车辖。《毛传》:“间关,设舝 也”。陈奂;“以舝设车轴间曰间关。”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铁键,②娈(luan)。美好貌。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或迎娶。③德音;有美德的言谈,代指美德。括;同恬,会合。④友:亲爱。⑤燕。通宴,宴饮。⑥依:茂密的样子。⑦敿(jiao);长尾雉。⑧辰:时,及时。止值妙龄之意。硕女:美女。⑨令德:美德。⑩誉:赞美。(11)好:爱。射(Yi);通※,厌。(12)庶几:勉强可以,含有希望的语气。(13)与:给予。这里有相配之意。(14)析:劈。柞(zuo):柞栎,树名。薪:柴。(15)湑(xu):形容柔嫩鲜美。(16)鲜,罕有、难得之意。觏(gou):遇合,特指男女相爱而结合。(17)写:通泻,宣泄,指心情舒畅。(18)止:通之,语助词。(19)景行(hang):大路,行(亦读hang);往。(20)昏:同婚。古代夫称妻为昏,新婚与新妇同义。

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毛序》以为本诗是“大夫刺幽王”之作,显然是牵强附会。从诗的内容看,它是一首歌咏新婚的乐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叔孙昭子为季平子如宋迎女,赋《车舝》,便是很好的佐证。

全诗五章,都是抒写作者在迎娶途中的无比喜悦和对佳偶的热切思慕。诗以“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发端,开宗明义点出了迎娶的主题。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人公(即诗人),满面春风,喜气洋洋,正在那里整理车辆。安装车辖。车辖是车轴两头的铁键,“无事则脱,行则设之”,现在设辖,表明要出门了。他出门干什么?又为何这样高兴? “思娈季女逝兮”点明了事因:他在想念那美丽的姑娘,就要去迎娶她啊!在这里,诗人运用六言长句和语气词“兮”,造成舒缓的节奏,把他那按捺不住的激动欢欣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洋溢在字里行间。正如明人孙矿所;“首两语曼声、绵丽,有姿态”(《评诗经》)。诗人的欢欣究竟从何产生的呢?仅仅来自于一般的男女爱慕吗?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作了回答。“饥渴”在《诗经》中多作性欲的隐语,诗人在此声明,他娶这位姑娘,并非只是生理上的需要,而首先是出于对她所怀美德(“德音”)的爱慕,这便具有了超越一般性爱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窃窕淑女,怎能不令诗人倾心!怎能不激起他爱的涟漪!好象姑娘已来到了眼前,他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虽无好友,式燕且喜”——“尽管我无以表达对你的亲爱,但愿和你欢笑宴饮,使你愉快”。这恳挚的“心里话”,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诗人还在设辖装车,心却早已沉浸在“之子于归”的欢乐中了。

进入第二章,迎亲的车子已经登程,穿行在一片茂密的平林中。诗人可能看 5 到了一只长尾锦鸡,触景生情,顺口唱道:“依彼平林,有集维敿”又由栖息在林中的“敿”,联想到闺中待娶的“硕女”。“敿”那溢光流彩的毛羽,不正好象那妙龄“硕女”如花似玉的容貌吗?姑娘的容貌是美丽的,更令人景慕的,还有她那高出容貌的“令德”,会给诗人带来教益。诗人的思绪再一次扬起,接续着原来的想象,构思与新娘欢宴的情景。他与佳人“式燕且誉”,一边宴饮,一边赞美她。他要告诉她:“好尔无射”——“我爱你终生不渝”!诗人的爱情,是多么深挚!他此刻的思慕,又是何等热切!这时诗人的心里,已完全被其佳偶占据,言之不足故重言之,重言不足故三言之,用了整个第三章来继续描写他与佳人对饮欢宴的想象。他对她说:虽然咱们没有“旨酒”、“嘉※”,但希望你“式饮”、“式食”,畅饮饱尝,虽然我“无德与女”,和你不配,但愿咱们“式歌且舞”,尽情欢娱。这亲切的话语,正如春风细雨,有多温馨,醉人!这排比而下的诗句,涌泻着诗人澎湃的激情,倾注着诗人热切的憧憬。同时,这流畅的笔势。奔泻的情思,又与马车驰骋在平地上的情景,也配合得十分和谐。

迎亲的车子继续前行,诗人眼前山现了„座长满柞树的高冈。举目望去,那葱笼的枝叶又引发了诗人蓬勃的诗兴,一连串的诗句便脫口而出:“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渭兮。”在《诗经》中,“析薪”大多隐喻婚娶。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真以析薪兴喻娶妻。这里的登山析薪也是如此。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顺手拈来这一人所熟知的隐语来象征自己前往迎亲。又沿着这一隐喻,象征蝉联而下,由砍伐树木写到“其叶湑兮”,推出了进一层的比喻:那柔嫩鲜美的树叶,不正象征着容光照人的新妇吗?诗人熔咏物与比兴于一炉,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欢悦和对佳人的喜爱。如果说前几章的情调欢快明朗的话,那么这里随着婉蜒盘旋的山路,诗人的情致也显得委宛曲幽了。它犹如东去的河流,由乎原旷野进入了逶迤掩映的群山之间。诗人的万千思绪,都离不开他迎娶的对象,因此,在上述的即兴隐喻之后,“鲜我觏尔,我心写兮”二句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转入对佳偶的直接赞美和抒情。诗人称颂她是天下少见的姑娘,为自己找到这样的“好逑”而心花怒放,意气飞扬。

第五章是全诗的终结。这时车子正行驰在宽广的大路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人仰望着高山,远望着大路,心情该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的感情也溢满高山,铺满大路。在他的眼中,这山、这路,全都和自己前往迎娶的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或许她就住在山麓路旁?)。那美丽贤淑的姑娘,不正如同这高山大路一样令人仰望和向往吗?正因为这两句气象高远,意蕴丰厚的诗句带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义,便成为后人表达某种仰慕之情的千古名句。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就引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敬仰。诗人的目 6 光由远而近,跳宕飞驰的诗思又落在了自己所驾的车马上:“四牡騑騑,六辔如 琴”。这两句不仅“正与车舝为首尾之词”(胡承珙语),前后照应,而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形神飞动、意趣盎然的“驱车迎亲图”:四匹肥硕的公马,拉着披红挂彩的车子欢跑,驭手技艺娴熟,纵控自如,手中的六条缠绳调和得如同琴弦一般。这样的动态画面,充满了如酣如醉的情致,洋溢着欢快和谐的美感,实在耐人寻绎。最后,作者再次深情地呼告:“觏尔新昏,以慰我心。”在笔酣墨饱、情畅意足中结束了全篇。

《车舝》是一首美妙的新婚乐章,更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诗人选取迎亲途中过一典型环境,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思慕,诗人从安装车辖起,就展开了“式燕且喜”的想象。启程之后,这种想象更得到了随意翱翔的空间。一路上,随着景物的变换,诗人的想象不断更迭,联翩而出。林中的锦鸡,山冈的柞树,同及眼前的高山大路,无不激发着诗人的情思,无不与他对佳偶的思慕交织在一起。诗人在想象中,交替运用比兴、象征独自、烘托、描绘,更加深了全诗的意蕴和情趣。而这一切,又被诗人巧妙地安排在迎亲途中这一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不妨可以这样说,《车舝》是诗人在迎亲途中洒下的一路诗情,一路欢歌。

周颂·雝

原文 译文

有来雝雖,① 来时候,和悦恬静,至止肃肃,② 到这里,肃穆恭敬。.

相维辟公,③ 诸侯群公都来助祭,天子穆穆。④ 天子更是副庄严仪容。

於荐广牡,⑤ 啊,献上肥大的公羊,相予肆祀,⑥ 帮我把祭品全部摆上。

假哉皇考!⑦ 伟大的父皇啊,绥予孝子。⑧ 请保佑您的孝子嗣王!

宣哲维人,⑨ 为人聪慧明睿,文武维后。⑩ 为君有武能文。

燕及皇天,(11)德泽遍及宇内,克昌厥后。定能昌盛他的子孙。.

绥我眉寿,保佑我寿高命长,介以繁祉。(12)惠赐我许多福祥。

既右烈考,(13)既敬祭我英烈的父王,亦右文母。(14)也敬祭我慈爱的亲娘。

[注]①有:句首语词。雝雝(yōng):雍容和悦的样子。②止:语助词。肃肃:恭敬的样子。③相:助祭。维:是。辟(bì)公:指诸侯公卿。④穆穆:严肃庄重的样子。⑤於(wū)。叹词。荐:献。广牡:大雄牲。⑥肆:陈设。肆祀:指陈设祭品。⑦假:大。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此指周文王。⑧绥:安抚,引申为保佑。⑨宣哲:明智。维:通“为”。⑩后:君。(11)燕:安。燕及皇天,意谓德配皇天,泽布域内。(12)繁:多。祉:福扯。(13)右:动词,有尊崇、敬祭之意。烈考:与皇考同义。(14)文母:文德之母,指文王妃、武王母太姒。

《诗经》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乐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情景。其中既能完整体现贵族祭祀过程,又有一定艺术特色的篇 8 章,便要数《周颂》中这篇《雝》了。

这是一首祭祖诗。《毛诗序》说,“《雝》,禘(dì,祭也)大祖也。”大祖是谁?有人说是后稷,有人说是文王,还有人说是帝喾。从诗篇的内容看来,应以朱熹关于“武王祭文王”之说为当。

这首诗共十六句,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叙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有来雝雝,至止肃肃”,是总叙参祭者到来时的景象。人们来时走在路上,都还神色和悦;一到庙堂,全都肃然收容。这一下便显出了庙堂的庄严肃穆。后两句分写不同的参祭者;助祭的是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诸侯公卿是怎样的神情,诗中虽未描摹,但是连天子都也“穆穆”,满脸庄重之色,则“辟公”之无不肃静,也都可以想见了。这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整个庙堂似乎都沉入了无声的庄重之中。诗中连用三个叠词,描摹人们来到宗庙前后的不同神态,既渲染了庙堂的气氛,又显示了人们来此庄严场所所经历的情感升华,板富表现力。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人称也由第三者变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称。“於荐广牡”二句以咏叹的口吻,叙述献牲和陈馔,与上文庄严的气氛紧相呼应,进一步表现出参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对“皇考”(先王)情不自禁的呼唤和祝祷,感情热烈而深长。从中简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语调的延长和颤动。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颂赞他英明睿智,文武双兼,德配皇天,泽被后世,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从咏诵的口气看,人称又变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词。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长寿,赐给他许多福祚。末二句说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也连带敬祀自己的母亲太姒。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庙,往往附于先王庙一起受祭。所以,诗中也表达了对先妣的怀思和祝祷。

这首诗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气氛,叙写了祭祀的过程和祷词,还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这一形式。虽属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庙祭祀诗(如《清庙》、《有瞽》、《丝衣》等),虽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颇为丰富,但都不及此诗所叙过程之完备。

一般说来,“顷”诗在艺术表现上远较“风”诗逊色。它们节奏比较呆板,很少运用比兴,也不讲究韵调。但这首诗倒是颇有变化。它在结构上采用助祭者与主祭者交替演唱的方式,随着人称的变化,描述转为祝祷,祝祷变为颂赞,以此再现祭祀的过程,显得较为灵活。作为庙堂乐歌,当时想必还伴以舞蹈,这便带有了“歌舞剧”的特点。所以,读这首诗,恰似观赏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耳边振响着那此起彼落的音声,眼前浮动着那徐纡翩跹的舞容,虽然未免庄重了些,却也不乏动人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用韵。每章第一句与第三句用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用另一韵,前章偶句与次章奇句又蝉联一韵,9 错落回环,形成了极好的韵律。如第一章一,三句“雝”、“公”属东韵,二、四句“肃”、“穆”属幽韵;第二章一、三句“牡”、“考”蝉联幽韵,二、四句“祀”、“子”另押之韵,全都交错、连环,十分严整,造成了一种宛转回环又起伏变换的旋律,使全诗带有音声情韵之美。正如姚际恒所说:“此诗每句有韵,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有’(幽)韵,而二,四两章旨先‘有’韵,后‘纸’(之)韵,前后相关,音调缠绵缭绕,尤为奇变。”(《诗经通论》)又如方玉润所说:“此真所谓辘轳韵也。而用韵之奇,亦无过乎是者。”(《诗经原始》)这在韵律不齐甚至无韵的《周颂》中,可谓绝无仅有了。

下载《大学》《诗经》赏析(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诗经》赏析(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诗经名篇欣赏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

    《诗经·木瓜赏析》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文化之源,追溯到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的由来,而今,三千年后的中华子女,重读这一份古老的诗卷,被其震撼,被其渲染的,是人类灵魂的高尚,被......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诗经》氓赏析及翻译

    《诗经》氓赏析及翻译 氓(men g)之蚩蚩(c hi),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 i a n)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

    诗经-采薇 赏析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

    诗经名句赏析(精选五篇)

    诗经名句赏析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翻译:江水长......

    诗经氓 诗经氓赏析[推荐阅读]

    诗经氓诗经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