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诗经名篇欣赏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名篇欣赏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
①关关:雎鸠和鸣声。雎(jū)鸠:水鸟名,即鱼鹰。一名王雎。相传这种鸟雌雄有固定配偶,古人称为贞鸟。②洲:水中陆地。③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丽的样子。淑:品德善良。④君子: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好逑(qiú求):好的配偶。逑,配偶。⑤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花叶浮水丽,嫩叶可食。⑥流:顺着水流之势去采。⑦寤:醒着。寐:睡着。⑧思服:思念。⑨悠哉:思念又深又长的样子。⑩辗转反侧:即翻来覆去,卧不安席。(11)友:亲爱。(12)芼(mào冒):选择。
导读
《关雎》是《诗经》首篇,历来学者都很重视,自汉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但就该诗本义来说,这是一首一位青年炽热地追求一位美丽善良姑娘的恋歌。诗一开篇,即向读者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起诗人自己对河边采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地倾诉着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诗中“求之不得”一句,突然掀起热恋中的曲折波澜。紧接着“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两句形象逼真的描绘,更显得爱情的真挚和可贵。末章在诗人的热切想象中,以和美的琴瑟和欢乐的钟鼓来与姑娘亲近,使她快乐,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首爱情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而且这首诗
比兴手法十分高妙,它将外在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景中涵情,情中蕴
景,达到自然契合,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隽永。“关雎”一词,已广为流传,成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象征,所以该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②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④宜:和顺、善。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此句言善处室家和家人。⑤有蕡(jī):指桃实大而多。⑥蓁蓁(zhēn真):叶子茂密的样子。
导读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然妙笔!清人姚际恒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而且《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联,可见其影响深远。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④。投我以木桃⑤,报之以琼瑶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⑦,报之以琼玖⑧。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
①投:赠送,木瓜:椭圆形,似小瓜,浅黄色,味芳香。古代风俗,有以瓜果之娄作为定情信物。②报:回赠。琼琚(jū):枕美的佩玉。③匪:同“非”。④好(hào):爱。⑤木桃:即桃子。⑥琼瑶:佩玉名。⑦木李:即李子。⑧琼玖:佩玉名
导读
这是一首男女互相赠答的情诗。从《诗经》中的有关诗《邶风·静女》、《郑风·女曰鸡鸡》、《溱洧》以及《陈风·东门之枌》和本诗来看,男女赠物以定情,以永结同心之好,已成为周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了。本诗抓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典型细节,一连三章,以质朴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情调,回环迭唱,热情赞美和充分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以及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从而使这首诗熠熠生辉,千古以来,流传不衰。辛延年的《羽林郎》、繁钦的《定情诗》和秦嘉的《赠妇诗》等明显受本诗的影响。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2.静:娴雅安详。3.姝:shū美好。4.城隅:城角隐蔽处。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见,出现。6.踟躇: chíchú徘徊不定。7.娈:(luán)年轻美丽。8.贻:yí赠送
9.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10.说怿:说,通“悦”。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bâi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黍离
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⑤,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糜子、小米。离离:繁茂的样子。②稷:高粱。③行迈:行走。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即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⑤悠悠:悠远的样子。⑥噎:食物堵住喉咙。这里指忧深气逆,咽喉哽塞。
导读
这是悲叹周室颠覆,寄寓忧国之思的怀古诗。《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从诗意来看,其说是可信的。全诗三章,每章开首两句写景起兴,景中含情;中间四句摹写诗人“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神态,这是由于诗人目睹昔日故都的宗庙宫室的故址上已长满了黍稷,出于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之情,内心痛苦惆怅,心神不定地徘徊在镐京的废墟上;末尾两句直抒胸臆,呼问苍天,在这含蓄地责问中,流露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怀念故国之思,感人至深。《黍离》也因此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不断为后世诗文辞赋所代用。如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悲式微。”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等等。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说:“凭吊诗中绝唱也。唐人刘沧、许浑怀古诸诗,往迹袭其调。”所以该诗堪称怀古诗之祖。
无衣
岂曰无衣①?与子同袍②。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⑦,与子偕作⑧!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⑩,与子偕行(11)!注释
①岂曰:难道说。②与子:和你。袍:长袍。犹今之披风,白天当衣,夜晚当被。③王:指秦君。
因秦人称其国君为王。于:语助词,犹“川’。兴师:起兵。④修:整治。戈、矛:古代的主要兵器。⑤同仇:共同对敌。⑥泽:通“祥”,贴身内衣。⑦戟(jǐ已):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既能直刺,又能横击。⑧偕作:协同行动。⑨裳:战裙。⑩甲:铠甲,即用皮革或金属片制的护身衣。兵:兵器。
(11)偕行:一起前往。
导读
这是一首秦民相约从军的军歌。秦国地处西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因而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自卫战争。《无衣》就是骁勇善战的秦民所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全诗三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在一片“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豪迈而坚定的回答声中,表现了士兵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秦民磨好戈矛,同赴战场,同声唱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雄壮歌声,慷慨从军,共御外侮。这首诗语言干脆利落,音凋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军歌,对后世反侵略的卫国战争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纵我不往③,子宁不嗣音?④ 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⑦。一日不见⑧,如三月兮!注释
①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
②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③纵:纵然。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④宁:怎能。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⑤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⑥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⑦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⑧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导读
过去把这首诗解释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以后则理解为女子思念恋人的歌。后者是现在仍存在的解释。但实际上,这首诗应视为描写少女迎接春神时的心情。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击鼓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注释】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 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 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13.活:借为“佸”,相会。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评析】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烈烈:犹炽烈。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刚:坚硬。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启处:犹言启居。孔:甚,很。疚,病,苦痛。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君子:指将帅。戎车:兵车。牡:雄马。业业,壮大貌。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騤(kui,阳平):雄强,威武。腓(fei,阳平):庇,掩护。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棘:急。孔棘,很紧急。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迟迟:迟缓。【赏析】: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篇结构完整,严谨统一,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
三、《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郑风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
11、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大致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为行为准则。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4、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1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6、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原诗描写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说姑娘的心因思念情郎而悠悠然。正因为“青青子衿”在姑娘眼前不断闪现,以致刻骨铭心,才使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呈现出了绵绵不已的状态。这两句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2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24、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译: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用于祝人长寿)
第二篇:诗经名篇赏析
《诗经》名篇赏析(3篇)
邶风·绿衣
原文 译文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里。① 绿色外表黄里衣。
心之忧矣,见到此衣心忧伤,曷维其已!② 不知何时才能已!
绿兮衣兮,绿色衣啊绿色衣,绿衣黄裳。上穿绿衣下黄裳。
心之忧矣,穿上衣裳心忧伤,曷维其亡!③ 旧情深深怎能忘!
绿兮丝兮,绿色丝啊绿色丝。
女所治兮。④ 丝丝是你亲手织。
我思古人,⑤ 想起我的亡妻啊,俾无訧兮。⑥ 使我无法找过失。
絺兮綌兮,⑦ 夏布粗啊夏布细,凄其以风。⑧ 穿上风凉又爽气,我思古人,想起我的亡妻啊。
实获我心。⑨ 样样都合我心意。(据程俊英译文有改动)
[注]①里:即下章之裳。衣在外,裳在里。②曷:何。维:语助词。已:止息。③亡:通“忘”。④治:犹制,此指染织。⑤古人:即故人,指亡妻。⑥俾(bǐ):使。訧(yóu):指责之意。⑦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都是夏季的优良衣料。⑧凄:凉。⑨获:得。
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一位丧偶的男子穿上妻子生前给他做的衣裳,睹物思人,哀伤不已,从而唱出了《绿衣》这首沉痛凄楚的悼亡之歌。
全诗分为四章,以衣为线索,由物及人,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伤悼之情。前两章重在写已之“伤”,后两章重在写对妻子之“悼”。
“绿兮衣兮”,这起首一句,间用两个语气诃“兮”,隔断询话,造成一种强烈的顿宕,即刻给人以缓慢沉重和一唱三叹的哀伤感。读这句诗,我们不是分明可以感受出诗人的咽塞和抽泣吗?以下各章的第一句,也都采用这样的句式,复沓叠唱,从而造成全诗哀伤的氛围和悲痛的旋律,强烈地振动了读者的心弦。第二句“绿衣黄里”,与下章的“绿衣黄裳”互文重叠。闻一多先生说:“此里,谓在里之衣,即裳。”因为“衣在表,裳在里,衣短裳长”,所以“此章曰绿衣黄里,以内外言之:下章曰绿衣黄裳,以上下言之”(《诗经通义》)。“绿衣”二字是“绿兮衣兮”的紧缩重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裳,这色彩是多么的鲜艳,搭配得又是多么的协调。可是这艳丽的衣裳,却触动了作者无限的伤痛:“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原因何在呢?从第三章里我们得知,原来这衣裳都是出于妻子之手(“女所治兮”)。如今衣犹烛然,而妻子已经作古,怎能不令人心伤!诗人触物伤情,无比悲痛,这揪心的伤悲何时止息!那千恩万爱又怎能忘记!诗人无尽的忧伤、浓重的哀思,不能不掀动读者心中的波涛。接下来,诗人又由衣说到丝,由丝说到絺、綌,由自己的忧伤转到对故妻的深挚悼念。诗人望着绿色的丝,自然想到治丝之人。他沉痛地说:“这绿丝是你亲手染织的啊”!这绵绵绿丝,凝集着妻子生前的多少恩爱!又抽绎出作者如今的多少情思!絺、綌分别是细葛布和粗葛布,从全诗“似乎无头无绪,却又若断若连”(姚际恒《诗经通论》)的结构线索看,它和上文的衣、裳、丝是紧相关联的,当是指衣或裳的质料而言。这葛布是夏季的优良衣料,同样是妻子染织,并缝制成衣。现在诗人把它穿在身上,“凄其以风”。这里的“凄”字用得很妙,它在此兼有“凉爽”和“凄凉”双重涵义。诗人身上感到凉爽舒畅,而心中,却充满了“物是人非”、“惨惨戚戚”的孤独和哀伤,就难免感到凉风凄凄了。这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此时身心上的复杂感受——既有对妻子厚爱的幸福体味,又渗透着失去爱妻后的凄凉伤悲。诗人睹衣思人,激情难抑,从肺腑深处进发出“我怀念您啊,亡故的爱妻”(“我思古人”)这样深情的呼唤,并赞美她“使我挑不出半点瑕疵”(“俾无訧兮”),赞美她“使我称心如意”(“实获我心”)。这里,诗人的赞颂与惋惜,热爱与痛悼是交织在一起的。他赞颂愈多,憾恨就愈深;与热爱之极所伴随的,也正是痛楚之至。因此,诗人在深情赞美的话语后面,给我们留下了悼惜不已的悠长余韵。
提起悼亡诗,人们自然会想到潘岳、苏轼等人之作。特别是潘岳《悼亡诗》睹物思人的抒情方式,更为后人所称道。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在《诗经·绿衣》里早已得到成功地运用。一身衣裳既是引发诗人万千思绪的契机,又移注了他的全部情感。诗人穿上妻子生前为他缝制的衣裳,触物伤怀,无限的思念与哀痛顿时绵绵不绝地涌上心头。诗人由眼前的绿衣黄裳追溯到妻子是怎样治丝,染色、2 织布,缝衣,又想到妻子的辛勤贤惠,体贴关怀,美好无比。恍惚之间,爱妻的形象几乎就在眼前。一身衣裳,又浓缩着妻子的一生劳动和全部恩爱。通过它,诗人把过去和现在,把妻子的厚爱与自己的伤悼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包容无穷的抒情效果。只要看到这“绿衣黄裳”,就会引起诗人的绵绵思绪。遗物与诗人朝夕相伴,那么这种深深的伤悼之情也就永无绝期了。
最后应提到,关于此诗,《毛诗序》解释为“卫庄姜伤已出。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后儒便据此在“黄”、“绿”两种颜色上做文章,以为黄为“正色”,喻庄姜,绿为“间色”,喻宠妾;“绿衣黄里”喻宠妾上僭夫人之位云云,皆穿凿附会,不足取。
车舝
原文 译文
间关车之舝兮,① 安装好车上的辖啊,思銮季女逝兮。② 把美丽少女迎回家啊。匪饥匪渴,并非因为饥与渴,德音来括。③ 虽无好友,④ 式燕且喜!⑤
依彼平林,⑥ 有集维鷂。⑦ 辰彼硕女,⑧ 令德来教。⑨ 式燕且誉,⑩ 好尔无射!(11)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12)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13)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14)析其柞薪,其叶胥兮。(15)鲜我觏尔,(16)我心写兮!(17)
高山仰止,(18)景行行止。(19)
思慕你贤淑有美德。虽无琴瑟亲近你呀,宴饮喜庆也欢乐!那片平林多茂密,漂亮的锦鸡林中栖。妙龄年华的好姑娘,美德使我受教益。既宴乐来又赞誉,我爱你呀情不移!虽然咱们没好酒,勉强可以干几杯。虽然咱们无佳肴,希望你也尝尝味。虽无美德与你配啊,载歌栽舞乐无极!登上那座高山冈,去把山上柞树砍。砍下柞树背回来,绿叶柔嫩多鲜艳。难遇你这好姑娘啊,我心花怒放喜洋洋!德如高山人敬仰,行如大路人向往。
四牡騑騑,四匹公马跑得忙,六辔如琴,六辔如同琴絃张。觏尔新昏,(20)娶下你这位好姑娘啊,以慰我心,我甜蜜幸福心欢畅!
[注]①间关:安装车辖。《毛传》:“间关,设舝 也”。陈奂;“以舝设车轴间曰间关。”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铁键,②娈(luan)。美好貌。季女:少女。逝:往,指出嫁或迎娶。③德音;有美德的言谈,代指美德。括;同恬,会合。④友:亲爱。⑤燕。通宴,宴饮。⑥依:茂密的样子。⑦敿(jiao);长尾雉。⑧辰:时,及时。止值妙龄之意。硕女:美女。⑨令德:美德。⑩誉:赞美。(11)好:爱。射(Yi);通※,厌。(12)庶几:勉强可以,含有希望的语气。(13)与:给予。这里有相配之意。(14)析:劈。柞(zuo):柞栎,树名。薪:柴。(15)湑(xu):形容柔嫩鲜美。(16)鲜,罕有、难得之意。觏(gou):遇合,特指男女相爱而结合。(17)写:通泻,宣泄,指心情舒畅。(18)止:通之,语助词。(19)景行(hang):大路,行(亦读hang);往。(20)昏:同婚。古代夫称妻为昏,新婚与新妇同义。
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毛序》以为本诗是“大夫刺幽王”之作,显然是牵强附会。从诗的内容看,它是一首歌咏新婚的乐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叔孙昭子为季平子如宋迎女,赋《车舝》,便是很好的佐证。
全诗五章,都是抒写作者在迎娶途中的无比喜悦和对佳偶的热切思慕。诗以“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发端,开宗明义点出了迎娶的主题。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人公(即诗人),满面春风,喜气洋洋,正在那里整理车辆。安装车辖。车辖是车轴两头的铁键,“无事则脱,行则设之”,现在设辖,表明要出门了。他出门干什么?又为何这样高兴? “思娈季女逝兮”点明了事因:他在想念那美丽的姑娘,就要去迎娶她啊!在这里,诗人运用六言长句和语气词“兮”,造成舒缓的节奏,把他那按捺不住的激动欢欣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洋溢在字里行间。正如明人孙矿所;“首两语曼声、绵丽,有姿态”(《评诗经》)。诗人的欢欣究竟从何产生的呢?仅仅来自于一般的男女爱慕吗?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作了回答。“饥渴”在《诗经》中多作性欲的隐语,诗人在此声明,他娶这位姑娘,并非只是生理上的需要,而首先是出于对她所怀美德(“德音”)的爱慕,这便具有了超越一般性爱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窃窕淑女,怎能不令诗人倾心!怎能不激起他爱的涟漪!好象姑娘已来到了眼前,他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虽无好友,式燕且喜”——“尽管我无以表达对你的亲爱,但愿和你欢笑宴饮,使你愉快”。这恳挚的“心里话”,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诗人还在设辖装车,心却早已沉浸在“之子于归”的欢乐中了。
进入第二章,迎亲的车子已经登程,穿行在一片茂密的平林中。诗人可能看 5 到了一只长尾锦鸡,触景生情,顺口唱道:“依彼平林,有集维敿”又由栖息在林中的“敿”,联想到闺中待娶的“硕女”。“敿”那溢光流彩的毛羽,不正好象那妙龄“硕女”如花似玉的容貌吗?姑娘的容貌是美丽的,更令人景慕的,还有她那高出容貌的“令德”,会给诗人带来教益。诗人的思绪再一次扬起,接续着原来的想象,构思与新娘欢宴的情景。他与佳人“式燕且誉”,一边宴饮,一边赞美她。他要告诉她:“好尔无射”——“我爱你终生不渝”!诗人的爱情,是多么深挚!他此刻的思慕,又是何等热切!这时诗人的心里,已完全被其佳偶占据,言之不足故重言之,重言不足故三言之,用了整个第三章来继续描写他与佳人对饮欢宴的想象。他对她说:虽然咱们没有“旨酒”、“嘉※”,但希望你“式饮”、“式食”,畅饮饱尝,虽然我“无德与女”,和你不配,但愿咱们“式歌且舞”,尽情欢娱。这亲切的话语,正如春风细雨,有多温馨,醉人!这排比而下的诗句,涌泻着诗人澎湃的激情,倾注着诗人热切的憧憬。同时,这流畅的笔势。奔泻的情思,又与马车驰骋在平地上的情景,也配合得十分和谐。
迎亲的车子继续前行,诗人眼前山现了„座长满柞树的高冈。举目望去,那葱笼的枝叶又引发了诗人蓬勃的诗兴,一连串的诗句便脫口而出:“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渭兮。”在《诗经》中,“析薪”大多隐喻婚娶。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真以析薪兴喻娶妻。这里的登山析薪也是如此。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顺手拈来这一人所熟知的隐语来象征自己前往迎亲。又沿着这一隐喻,象征蝉联而下,由砍伐树木写到“其叶湑兮”,推出了进一层的比喻:那柔嫩鲜美的树叶,不正象征着容光照人的新妇吗?诗人熔咏物与比兴于一炉,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欢悦和对佳人的喜爱。如果说前几章的情调欢快明朗的话,那么这里随着婉蜒盘旋的山路,诗人的情致也显得委宛曲幽了。它犹如东去的河流,由乎原旷野进入了逶迤掩映的群山之间。诗人的万千思绪,都离不开他迎娶的对象,因此,在上述的即兴隐喻之后,“鲜我觏尔,我心写兮”二句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转入对佳偶的直接赞美和抒情。诗人称颂她是天下少见的姑娘,为自己找到这样的“好逑”而心花怒放,意气飞扬。
第五章是全诗的终结。这时车子正行驰在宽广的大路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人仰望着高山,远望着大路,心情该是多么的高兴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的感情也溢满高山,铺满大路。在他的眼中,这山、这路,全都和自己前往迎娶的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或许她就住在山麓路旁?)。那美丽贤淑的姑娘,不正如同这高山大路一样令人仰望和向往吗?正因为这两句气象高远,意蕴丰厚的诗句带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义,便成为后人表达某种仰慕之情的千古名句。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赞》中就引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敬仰。诗人的目 6 光由远而近,跳宕飞驰的诗思又落在了自己所驾的车马上:“四牡騑騑,六辔如 琴”。这两句不仅“正与车舝为首尾之词”(胡承珙语),前后照应,而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形神飞动、意趣盎然的“驱车迎亲图”:四匹肥硕的公马,拉着披红挂彩的车子欢跑,驭手技艺娴熟,纵控自如,手中的六条缠绳调和得如同琴弦一般。这样的动态画面,充满了如酣如醉的情致,洋溢着欢快和谐的美感,实在耐人寻绎。最后,作者再次深情地呼告:“觏尔新昏,以慰我心。”在笔酣墨饱、情畅意足中结束了全篇。
《车舝》是一首美妙的新婚乐章,更是一曲美好爱情的颂歌。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诗人选取迎亲途中过一典型环境,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思慕,诗人从安装车辖起,就展开了“式燕且喜”的想象。启程之后,这种想象更得到了随意翱翔的空间。一路上,随着景物的变换,诗人的想象不断更迭,联翩而出。林中的锦鸡,山冈的柞树,同及眼前的高山大路,无不激发着诗人的情思,无不与他对佳偶的思慕交织在一起。诗人在想象中,交替运用比兴、象征独自、烘托、描绘,更加深了全诗的意蕴和情趣。而这一切,又被诗人巧妙地安排在迎亲途中这一特定的情境之中。因此,不妨可以这样说,《车舝》是诗人在迎亲途中洒下的一路诗情,一路欢歌。
周颂·雝
原文 译文
有来雝雖,① 来时候,和悦恬静,至止肃肃,② 到这里,肃穆恭敬。.
相维辟公,③ 诸侯群公都来助祭,天子穆穆。④ 天子更是副庄严仪容。
於荐广牡,⑤ 啊,献上肥大的公羊,相予肆祀,⑥ 帮我把祭品全部摆上。
假哉皇考!⑦ 伟大的父皇啊,绥予孝子。⑧ 请保佑您的孝子嗣王!
宣哲维人,⑨ 为人聪慧明睿,文武维后。⑩ 为君有武能文。
燕及皇天,(11)德泽遍及宇内,克昌厥后。定能昌盛他的子孙。.
绥我眉寿,保佑我寿高命长,介以繁祉。(12)惠赐我许多福祥。
既右烈考,(13)既敬祭我英烈的父王,亦右文母。(14)也敬祭我慈爱的亲娘。
[注]①有:句首语词。雝雝(yōng):雍容和悦的样子。②止:语助词。肃肃:恭敬的样子。③相:助祭。维:是。辟(bì)公:指诸侯公卿。④穆穆:严肃庄重的样子。⑤於(wū)。叹词。荐:献。广牡:大雄牲。⑥肆:陈设。肆祀:指陈设祭品。⑦假:大。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此指周文王。⑧绥:安抚,引申为保佑。⑨宣哲:明智。维:通“为”。⑩后:君。(11)燕:安。燕及皇天,意谓德配皇天,泽布域内。(12)繁:多。祉:福扯。(13)右:动词,有尊崇、敬祭之意。烈考:与皇考同义。(14)文母:文德之母,指文王妃、武王母太姒。
《诗经》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乐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古人祭祀天地祖宗的情景。其中既能完整体现贵族祭祀过程,又有一定艺术特色的篇 8 章,便要数《周颂》中这篇《雝》了。
这是一首祭祖诗。《毛诗序》说,“《雝》,禘(dì,祭也)大祖也。”大祖是谁?有人说是后稷,有人说是文王,还有人说是帝喾。从诗篇的内容看来,应以朱熹关于“武王祭文王”之说为当。
这首诗共十六句,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叙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有来雝雝,至止肃肃”,是总叙参祭者到来时的景象。人们来时走在路上,都还神色和悦;一到庙堂,全都肃然收容。这一下便显出了庙堂的庄严肃穆。后两句分写不同的参祭者;助祭的是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诸侯公卿是怎样的神情,诗中虽未描摹,但是连天子都也“穆穆”,满脸庄重之色,则“辟公”之无不肃静,也都可以想见了。这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整个庙堂似乎都沉入了无声的庄重之中。诗中连用三个叠词,描摹人们来到宗庙前后的不同神态,既渲染了庙堂的气氛,又显示了人们来此庄严场所所经历的情感升华,板富表现力。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人称也由第三者变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称。“於荐广牡”二句以咏叹的口吻,叙述献牲和陈馔,与上文庄严的气氛紧相呼应,进一步表现出参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对“皇考”(先王)情不自禁的呼唤和祝祷,感情热烈而深长。从中简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语调的延长和颤动。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颂赞他英明睿智,文武双兼,德配皇天,泽被后世,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从咏诵的口气看,人称又变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词。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长寿,赐给他许多福祚。末二句说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也连带敬祀自己的母亲太姒。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庙,往往附于先王庙一起受祭。所以,诗中也表达了对先妣的怀思和祝祷。
这首诗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气氛,叙写了祭祀的过程和祷词,还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这一形式。虽属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庙祭祀诗(如《清庙》、《有瞽》、《丝衣》等),虽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颇为丰富,但都不及此诗所叙过程之完备。
一般说来,“顷”诗在艺术表现上远较“风”诗逊色。它们节奏比较呆板,很少运用比兴,也不讲究韵调。但这首诗倒是颇有变化。它在结构上采用助祭者与主祭者交替演唱的方式,随着人称的变化,描述转为祝祷,祝祷变为颂赞,以此再现祭祀的过程,显得较为灵活。作为庙堂乐歌,当时想必还伴以舞蹈,这便带有了“歌舞剧”的特点。所以,读这首诗,恰似观赏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耳边振响着那此起彼落的音声,眼前浮动着那徐纡翩跹的舞容,虽然未免庄重了些,却也不乏动人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用韵。每章第一句与第三句用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用另一韵,前章偶句与次章奇句又蝉联一韵,9 错落回环,形成了极好的韵律。如第一章一,三句“雝”、“公”属东韵,二、四句“肃”、“穆”属幽韵;第二章一、三句“牡”、“考”蝉联幽韵,二、四句“祀”、“子”另押之韵,全都交错、连环,十分严整,造成了一种宛转回环又起伏变换的旋律,使全诗带有音声情韵之美。正如姚际恒所说:“此诗每句有韵,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有’(幽)韵,而二,四两章旨先‘有’韵,后‘纸’(之)韵,前后相关,音调缠绵缭绕,尤为奇变。”(《诗经通论》)又如方玉润所说:“此真所谓辘轳韵也。而用韵之奇,亦无过乎是者。”(《诗经原始》)这在韵律不齐甚至无韵的《周颂》中,可谓绝无仅有了。
第三篇:诗经名篇欣赏
诗经名篇欣赏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①[呦呦(yōuyōu)]鹿呜声。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1、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大致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为行为准则。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4、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1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6、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带、衣领。即系佩玉的带子。悠悠:忧思貌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原诗描写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说姑娘的心因思念情郎而悠悠然。正因为“青青子衿”在姑娘眼前不断闪现,以致刻骨铭心,才使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呈现出了绵绵不已的状态。这两句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简单说 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2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24、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译: 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用于祝人长寿)
《诗经》中的爱情名篇: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安意如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邓丽君原唱歌曲《在水一方》源自于《诗经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点评摘录:
1、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近到它“关关”的叫声,在那思慕女子的男子听来也是在呼唤自己的爱人。
2、爱情需要激动,激动才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恋;爱情需要“辗转反侧”的心动,唯有心动才能迸发爱情的火花;爱情需要“寤寐思服”的情动,唯有情动才能体验爱慕的纠缠;爱情是风花雪月,爱情是花前月下,爱情赋予人们最大的激情。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联,描写了淑女的美丽贤惠,勤劳忙碌的姿态,“流”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姿态,使之富有动感与生机,也暗含了少女难求的意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4、如此从容的诗句,真如行云流水。读来仿佛处在春天三四月间,春风吹拂,杨柳依依。那诗中的君子淑女,相互爱慕。梦寐辗转,写得天真自然,很是心性流露。
5、一个优雅娴熟的女子正立在沙洲上,娉娉婷婷。她正静静地看着前方,面前的那湾碧水牵动了女子心中万千柔情,也不知她在想些什么,一会儿紧锁双眉,一会儿凝神微笑,这顾盼生情的模样是那样地动人心魄,那一抹浅笑会落入谁的眸子进入谁的梦?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河流上漂浮着参差不齐的紫红色的荇菜,隔着一条河遥遥相望。此岸,是谦谦君子;彼岸,是窈窕淑女。河水弯弯,涟漪轻漾,记载着一幕古老的爱情。河中央立着的女子,粉腮红润,秀眸惺忪,她只需轻抬素手,便有盈盈香气芬芳入鼻。这是一条多么撩人的河呀!令人茶饭不思、辗转难眠。多少个夜晚,星光明月,尽皆暗淡在这条思念的长河里。
第四篇:《诗经》有关爱情的名篇
柏舟·鄘风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注释
姑娘婚姻不得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一说姑娘爱恋一个男子,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髧:(音旦)头发下垂状
两髦:(音毛)男子未成年时剪发齐眉
仪:配偶
之:到
矢:誓
靡它:无他心
只:语助词
特:配偶
慝:(音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 译文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编辑本段诗词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击鼓
击鼓其镗⑴,踊跃用兵⑵。土国城漕⑶,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⑷,平陈与宋⑸。不我以归⑹,忧心有忡⑺。
爰居爰处⑻?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⑼?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⑽,与子成说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⑿,不我活兮⒀。于嗟洵兮⒁,不我信兮⒂。[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⑷孙子仲:卫国大夫。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⑺有忡:忡忡。
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名称】《国风·秦风·蒹葭》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诗歌
【出处】《诗经》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升,高。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名称】《国风·卫风·木瓜》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诗歌
【出处】《诗经》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⑴,报之以琼琚⑵。匪报也⑶,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⑷,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⑸,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⑵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⑶匪:非。
⑷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⑸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1]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摽有梅
摽有梅⑴,其实七兮⑵!求我庶士⑶,迨其吉兮⑷!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⑸!
摽有梅,顷筐塈之⑹!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⑺![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摽(biào鳔):一说坠落,一说掷、抛。有:语助词。
⑵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⑶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⑷迨(dài代):及,趁。吉:好日子。
⑸今:现在。
⑹倾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塈(jì既):一说取,一说给。
⑺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译文】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喈(jiē 皆)喈:鸡鸣声。
②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胶胶:或作“嘐嘐”,鸡鸣声。
④瘳(chōu 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⑤晦:昏暗。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1]
褰裳
子惠思我①,褰裳涉溱②。子不我思③,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④!
子惠思我,褰裳涉⑤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惠:见爱。
②褰(qiān 千):提起下衣。溱(zhēn 臻):郑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密县东北。
③不我思:不思念我。
④狂童:谑称,犹言“傻小子”。狂:痴。也且(jū 居):作语助。
⑤洧(wěi 伟):郑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即今河南省双泪河。溱、洧二水回合于密县。
【译文】
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溱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人爱?傻小子呀真傻态!
承你见爱想念我,就提衣襟度洧来。你若不想我,岂无他男爱?痴小子呀真痴呆![
【名称】《国风·郑风·将仲子》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诗歌
【出处】《诗经》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将仲子
将仲子兮①,无逾我里②,无折我树杞③。岂敢爱之④?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将(qiāng枪):愿,请。一说发语词。仲子:男子的字。一说,兄弟排行第二称“仲”,“仲子”犹言老二,指那个男子。
②逾:翻越。里:闾,即里门。上古二十五家所居为里。
③杞(qǐ起):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④爱:吝惜。这里指舍不得。
【译文】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呵,我是害怕兄长。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呵,我是害怕邻人的毁谗。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1]
第五篇:诗经赏析
《诗经》的赏析及生命意识
12计算机应用技术3班(对口)施瑜婷12630311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具有 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者们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悲哀,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冲破四言的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国风”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精确恰当地使 用双声、叠韵、叠字,更增加了艺术魅力。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国风”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华出自《诗经》中的《击鼓》。《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约定!根据《毛诗正义》这句话是两个士兵之间的约定,“子”在这里没有老婆的意思,主要指男子或者有地位的人。
《击鼓》讲的是战争,不管是穷兵黩武的四处征战,还是保家卫国的战斗,士兵面对的都将是与亲人的别离,这个别离也许很短,也许很长,长于一生。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若不从大处去讲,那更多的是“我独南行”的不忍,“不我以归”的忧心,无居无所得飘零,和兵失去战马的凄凉。“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爱人的一别竟会成为永恒,那曾经的誓言要如何兑现。
“契阔”二字,《毛诗》训成“勤勉”,从下一句的“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来看,这个两个阔字应意思相同,是别离的意思,契为聚合之意。活,是“佸”的借用,相会之意。“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感慨相隔遥遥,无法兑现自己的誓言。这个誓言是给心爱的袍泽许下的白头偕老的信。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爱人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击鼓进军,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战争在那时候占据着生活太大的空间,歌颂战争的神圣,悲叹战争的哀怜,在诗歌中频见不鲜。《击鼓》只是一个士兵小小的心声,无关乎国家社稷,只因为心中的情节,人最本能的思念,远离的是亲人和爱人,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何谓诗?孔颖达《诗大序·正义》云:“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从伏羲时代肇始,我们的祖先就具有了朦胧的生命意识,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和对精神作用认识的不断增强,自然生命的诗性醒觉开始萌动。从《弹歌》、《击壤》到《蜡辞》、《南风》,虽因其邈远而真伪难辨,但上古各部落有大量歌谣广泛流传则是不争的事实。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虽然还只是诗的前艺术,其内容主要与先民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活动有关,但它毕竟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中国型的文明社会走上了“早熟”的发展轨道,伴随集体劳作的生命实践,人的自我意识完全醒觉,诗歌便从原生态起步,开始逐步摆脱鬼神的桎梏,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的命运成其为商周时期诗歌吟唱的主体。
《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宗族城邦社会的作品,同时也收录有殷商贵族祭祀祖先的作品和夏商时期周族兴邰居豳阶段的作品。305首诗歌,既有政治精英踌躇满志的激情迸发,又有仕途倦客的愁思怨叹;既有歌者对外在世界的敏锐反应,又有诗人对自我内心的透彻审视;既有王族权贵的权力话语,又有饮食男女的欢歌悲吟。其以宴饮为题材的作品,强调的是个体对整体的依存,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前提的赐予;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显露的是周人在文明与野蛮冲突中的态度;以婚恋为题材的作品,张扬的是人的生性本能和生命欲;以农桑稼穑为题材的作品,审视的是农事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即使那些被现代人认为价值低下的颂诗,其实也是中华先民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感恩性歌唱。可以说,《诗经》是与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觉醒同步的文学觉醒,它以诗的方式遗存了浓郁的远古风俗,传译出了鲜活的远古社会现实,而且第一次以诗的形式真切细腻地披露出了人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辉煌历史,完 整地记录了早期周人的宗教礼俗、思想意识、农业生产和群体生活。《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故事。前三章写后稷的神异诞生,四章以下写他长于农事,功德齐天,勤奋创业,业绩辉煌,凸现其“农神”的崇高形象。“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那生动的活泼劳动场面,无疑是周族先民那透着审美情味的日常生活的诗化体现。丰富的感触印证着人萌动的诗心。“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儃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与周人和谐的天人关系相谐的正是他们以农德自重的人生态度:勤勉、努力、恭敬、警惕,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境界恰是人性的最初觉醒的标记。周人是一个农业人群,定居生活对民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刘》描述的是后稷曾孙公刘由邰迁豳开始定居生活的史迹。在这首诗中,没有神性英雄奇幻业绩的铺陈,取而代之的是英勇豪迈的周族先民们的真实朴素的群像。“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场迺疆,迺积迺仓。迺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全诗从治田备粮,扬戈启行写起,围绕不肯苟安、开拓奋进、率部迁徙、营建新邑的主线次第展开,高度赞扬了公刘诚实笃敬、“匪居匪康”的人生态度,热情歌颂了公刘开国的伟业。这种对公刘迁徙定居的颂赞,实际上是生命意识觉醒后的诗人对人的理性精神的肯定。在周民族发展史上,还有一次影响至为深远的由豳迁岐,由公刘九世孙、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领,《绵》就描述了这一史实。开篇即以“绵绵瓜瓞“起兴,象征周族日益繁盛,绵延不绝。《皇矣》、《大民》均以周族自太王至文王时期的重要史实为描写对象。《皇矣》主要写文王伐崇伐密,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族的伟大功绩。《大民》描述王季、文王的婚姻和家庭,并着重赞颂了武王牧野伐商的辉煌胜利。在周人留下的这组史诗中,诗人立足现实人生,把目光凝聚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描写人和人的活动,体味人在天地间逐渐展开自己的美好历程,讴歌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成长,歌唱祖先开辟新世界的英雄伟迹,处处流露出了现实人生的亲切风度和仁厚品格。《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最优秀的作品。诗以时序节令为经,按着生活的本来样子,冷静周详地述说着周人一年四季的农事生活,没有夸张和渲染,也没有强烈言的辞和愤激的色彩,却有着有极强烈的生命意识,表现出了周人为获得基本生存条件而进行的艰辛努力。诗是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冬季描写开始的,“无衣无褐,何以足岁”的质诘,确定地暗示着诗篇将要表达的意向:人在天地间的生存是不易的,是艰难的。周农正月里整修农具,二月里举家下田,养蚕、纺织、染帛、收获、打猎、筑场、造酒、修房、凿冰,一季接着一季,一茬接着一茬,一年到头几无空暇。寒风凛冽的严冬里“无衣无褐”;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叔苴”“采荼”;忙忙碌碌到年关,还得要“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周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但诗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哀哀诉苦,相反,一种和天地自然谐调的淳朴的亲切之情溢于诗外:“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人劳动的最大愿望和最实际的目的是获取生命所需的基本的生存物质,劳动的成果限定在延续生命的初始意义上,因此,在吮食瓜果的甘甜时,就能用一种质朴的心情去思考、感念生育着人类衣食的大自然。朴素的诗句,逸出的是劳作是为衣食所安这样朴素而直接的观念。《七月》是用符合生活本意的明朗目光来全面审视农事活动的意义的,人们没有刻意企求神灵的保佑,而是在与大自然的变动协调一致中,努力去把握大自然向人类展开的无穷生机,鲜明的理性精神超越了对自然的非理性崇拜。虽然也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这类语句,但祭祀仅仅只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映现在诗篇之中罢了。作为人类生存的衣食之源“对象化”于诗人的描绘之中。“一之日”、“二之日”、“觱发”、“栗烈”的严寒,“七月流火”所暗示的酷暑,“春日迟迟”的喧暖,“九月肃霜”的清凉,以及跳越于这些节律内的物候活动,所有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实际上只是在切分与标志出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律动周期。《七月》着眼的是生命延续所必需之“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因此,当寒冬来临之前,人们及时将丝麻“载绩”为裳,将稻子酿成“春酒”,在“改岁”或“卒岁”的隆冬节日里“朋酒斯飨”。劳动生产着衣褐、食物,也练织出绚烂,酿造着醇香,它不仅能确保人生命的延续,而且劳动本身还能锻造出淳朴质重的精神气质。显然,诗篇是从生活本身来观察生活,是从生存意义来审视农事劳作的,它表现出的是农耕文明社会的劳动伟大这样一种朴素观念。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最能体现周人生命意识诗性觉醒的篇章,它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已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相赠送芍药以示情定。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它所表现的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在周代,象《溱洧》中以原始性爱为基础的自由恋爱现象是极为普遍的。《陈风·东门之枌》写陈国青年男女借舞会之机自由寻觅心仪的恋人;《鄘风·桑中》反映当时卫国男女聚会频繁和没有拘束;《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诗经》的这类爱情诗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依据生活的逻辑,它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是一首炽 热感人的情歌。“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情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人连用四个比喻,说明理想的恋人无法追求。接下来的二、三章,假想所爱之人将要出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情景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苍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示了痴心者因系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看到成熟的梅子被扑打得越来越少,联想到青春难驻红颜将逝,姑娘心情焦灼起来,她急不可待地向中意的异性推销自己,先是希望小伙子选个好日子向自己求婚,继而希望小伙子今天就和自己订婚,进而希望小伙子现在就和自己成婚。真可说是步步进逼,只争朝夕。
《诗经》有着博大而深邃的生命境界。它那回环复沓的章句形式、丰富凝练的语言、浑朴自然的艺术风格、醇厚的生活气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皆源出于中华先民那奔涌激荡的生命激情。在强烈的生命激情催动下,自然界的万物皆成为了中华先民寄托情志、发抒感慨的对象。中华先民生命追寻的历程也就是中国诗性文学追寻的历程,中华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也就是中国文学的觉醒。《诗经》是中国文学伟大自觉的开始,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特质的确定和后世作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