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杨国平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濮阳市南乐县元村镇中学 杨国平
教学目标
1.识记“炽痛 泛滥 呻吟 嗥鸣 斑斓 怪诞 谰语 蚱蜢 污秽”字音
2、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东北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点击显示第1张幻灯片)(待学生看完后)让学生谈看后的感受。
师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点击鼠标出现第2张幻灯片,显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作者简介(点击显示第3张幻灯片)一人读,其他学生听。并检查预习情况(点击鼠标出现第4张幻灯片)
2.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朗读视频(点击显示第5张幻灯片),并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小声跟读。
3.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用怎样的笔墨来描绘自己家乡的景物的?(点击显示第6张幻灯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里找出。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点击显示第6张幻灯片第2个问题)
5.让学生活动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找完后(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小组讨论,然后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7.教师提问:(点击显示第7张幻灯片)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点击显示第7张幻灯片)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学生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并谈出自己的看法)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点击显示第7张幻灯片)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点击显示第8张幻灯片)
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点击刚才第8张幻灯片)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随机问)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教给学生方法:对象+内容,并对内容适当修饰阐发)重新回顾(点击显示第9张幻灯片)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课堂小结(点击显示第10张幻灯片)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第二篇: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一、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叫做《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我们都知道,表示决心的庄重的承诺就叫誓言,但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
二、正课
(一)听读,初步感知
1、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读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文中的这.些字词:
(课件出示: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田垄、蚱蜢、污秽、浅浅流过)
2、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1)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2)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誓言? .....(师配乐深情范读,注意眼神)
3、反馈: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或:哪些句子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同学们找的也......是这些句子吗?有没有补充?)(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二)、诵读,融入文本
1、引入: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呢?
预案①:热爱,师引:对土地的热爱是吗?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题目中关键的字眼——“土地”。那么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土地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再次进..入文本。请同学自由地、快速地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预案②:答不出。师提示:既然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这片土地和作者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由地、快速地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预案③: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变得污秽和耻辱了。师引:说得真好!你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土地,还找到了文中的两个关键词,美丽丰饶,污秽耻辱。在作者的回忆里,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片土地与作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再次进入文本,自由地、快速地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片土地和作者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2、生自读后,反馈:(1)怎样:(美丽、丰饶)(2)关系:(土地是我的母亲„„我是土地的族系)土地养育了我
(三)品读,领悟内涵
1、文中哪些语段可以表现出这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呢?(第二段“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秋天,银线似的蛛丝„„)还有么?(第一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我们以第一段的文字为例,(课件出示相关文
字)在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土地的美丽、丰饶的?
预案①:大量的景物描写,表现出土地的丰饶。追问:你能从这些景物中看出这是我国什么地方的土地吗?(东北)这说明,作者选取的景物„„)
预案②:修辞手法的使用,写出了土地的美丽。追问:举个例子。(比喻:红布似的高粱;拟人:白桦树在呻吟;排比: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的确,作者的描写很精彩,这段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我轻易地找到了相关的图片,同学们想看看么?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在观赏风景的时候,请你们用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它们,好吗?(课件展示东北风景)这就是美丽、丰饶的东北。(生看画面说语句)
2、同学们表现得真棒!面对如此美丽、丰饶的土地,作者怎能不热爱?追问:是什么样的热爱?(炽痛,师板书)你们能把这样的感情读出来吗?(师评价)
3、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美丽的景物和丰饶的物产,还因为这片土地养育了作者,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哪些生活呢?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在稻颗上捉蚱蜢、吃自己种的白菜,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快乐、无忧无虑的)不过这里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埋葬”)一般用于什么?作者却用于什么?为什么会用“埋葬”?(快乐的生活不复存在了)
4、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埋葬了作者的欢笑吗?(日本侵略者)你怎么知道的?(“九一八”十周年写)。九一八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课件播放视频)(图片对比)师旁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12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黑土地万全沦丧,3000多万东北同胞不是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就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在作者回忆中那些美丽丰饶的景物、那快乐的时光,都被日本侵略者无情掠夺了、糟蹋了„„作者往日的欢笑被埋葬了,故乡土地往日的美丽、丰饶被埋葬了,九一八之后,这片土地被打上了怎样的印记啊!
5、面对这样的污秽和耻辱,作者能否容忍?所以,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课件出示誓言内容)读!(生齐读)“我的坟前”表现了什么?(愿意为故乡付出生命,愿意牺牲,视死如归„„师板书:誓死的保卫)这誓言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哪些词能体现这种语气?(必须、一定、一切„„)(再读)(板书:坚定的誓言)这誓言仅仅是端木蕻良一人发出的吗?(全体东北同胞,全体中国人)说得对!作为炎黄子孙,在故乡的土地、祖国的山河沾染了污秽和耻辱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誓言——
(四)小结,归纳方法。
1、过渡,评价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宣读誓言的语气很坚定!情感很热烈!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土地的誓言》,上课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课件演示)首先,我们通过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诵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了文章内容;最后,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了文章的感情、主旨。这些,就是阅读的方法。
五、结课
同学们,九一八过去81年了,虽然那段耻辱的岁月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生活在这块飞速发展的土地上。但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去描绘!百年前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曾写下一段文字,道出了所有少年对祖国的誓言(课件出示《少年中国说》,响起音乐)。让我们借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吧?(放音乐,师领读,然后师生齐读)
誓言是庄重的。愿同学们铭记誓言,练好本领,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更美丽、更丰饶!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炽痛的热爱——誓死的保卫
坚定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实验中学初中部 李美庆
(设计意图:按照备课组讨论要求,本节课我要涵盖阅读课文教学训练的各个点,包括字词、朗读、语言、情感等内容综合地上一节公开课,所以我就设计了听读——诵读——品读——延伸等几个主要环节。)
一、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叫做《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我们都知道,表示决心的庄重的承诺就叫誓言,但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
二、正课
(一)听读,初步感知
1、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读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文中的这些字词:
(课件出示: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田垄、蚱蜢、污秽、浅浅流过)
2、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1)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2)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誓言? .....(师配乐深情范读)
3、反馈: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或:哪些句子是作者发出的誓言? ......
(二)、诵读,融入文本
1、引入: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呢?
课件出示: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这片土地和作者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2、生自由诵读后,反馈:(1)怎样:(美丽、丰饶)(2)关系:(土地是我的母亲„„我是土地的族系)土地养育了我
(三)品读,领悟内涵
1、文中哪些语段可以表现出这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呢?(第二段“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秋天,银线似的蛛丝„„)还有么?(第一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我们以第一段的文字为例,(课件出示相关文字)在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土地的美丽、丰饶的? 的确,作者的描写很精彩,这段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我轻易地找到了相关的图片,同学们想看看么?(课件展示东北风景)这就是美丽、丰饶的东北。
2、面对如此美丽、丰饶的土地,作者怎能不热爱?追问:是什么样的热爱?(炽痛,师板书)你们能把这样的感情读出来吗?(师评价)
3、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美丽的景物和丰饶的物产,还因为这片土地养育了作者,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哪些生活呢?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在稻颗上捉蚱蜢、吃自己种的白菜,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快
乐、无忧无虑的)不过这里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埋葬”)一般用于什么?作者却用于什么?为什么会用“埋葬”?(快乐的生活不复存在了)
4、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埋葬了作者的欢笑吗?(日本侵略者)你怎么知道的?(“九一八”十周年写)。九一八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课件播放视频及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图片对比)
5、面对这样的污秽和耻辱,作者能否容忍?所以,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课件出示誓言内容)读!(生齐读)“我的坟前”表现了什么?(愿意为故乡付出生命,愿意牺牲,视死如归„„师板书:誓死的保卫)这誓言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哪些词能体现这种语气?(必须、一定、一切„„)(再读)(板书:坚定的誓言)这誓言仅仅是端木蕻良一人发出的吗?(全体东北同胞,全体中国人)说得对!作为炎黄子孙,在故乡的土地、祖国的山河沾染了污秽和耻辱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誓言——
(四)小结,归纳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课件演示)首先,我们通过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诵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了文章内容;最后,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了文章的感情、主旨。这些,就是阅读的方法。
五、结课
同学们,九一八过去81年了,虽然那段耻辱的岁月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生活在这块飞速发展的土地上。但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去描绘!百年前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曾写下一段文字,道出了所有少年对祖国的誓言(课件出示《少年中国说》,响起音乐)。让我们借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吧?(放音乐,师领读,然后师生齐读)
誓言是庄重的。愿同学们铭记誓言,练好本领,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更美丽、更丰饶!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炽痛的热爱——誓死的保卫
坚定的誓言
第三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巴彦县兴隆二中王彦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掌握文中炽痛,嗥呜,斑谰,污秽等词语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抓住文中两段景物描写,赏析全文主题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了解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看一组图片。
是啊,谁不深爱着自己家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已的地方,但是,在解放前在1931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九·一八事变,就使千千万万的东北同胞无家可归.日本帝国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间,四野慌芜,民生凋敞,流亡是东北人民唯一的选择,内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他们对那段日子唯一的记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吧!
二、走进作者,背景(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是当时“东北作家群之一”.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群体,作品及时地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 端木蕻良等,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扬》等.背景:这篇文章军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那时作者的家乡,东北三省已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有家不能回,有乡不能归.那是一种怎样的痛楚啊!
三、赏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下面我们请千山先生为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听读时,且在课本上做些朗读标记,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2、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速和重音,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已在故乡的成长足.抒发了对沦土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牺牲的誓言.3、思考:文章两个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文章两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先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4、内容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找出两段中最精彩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生范读,读出感情并思考:两段所选景物名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 1首先看第一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物产和景色)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
3景物为什么写的如此丰饶美丽呢?(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A选择有东北地域特征的物产,并采用景物叠加,像电影的镜头一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和美丽.B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优美,景色迷人.C运用大量比喻和排比,增加气势,给人美感.D调动听视嗅觉等多角度来写)4这些景物是在眼前吗?(思忆故乡)5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激情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6此段有直接抒发这种感情的句子吗?请你调动朗读技巧,把它读给大家,看谁读的最有感情,教师可适当范读.* 1第二段对故乡的回忆描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色(春秋)
2春秋的景色如何?(春的清新秀美,秋的丰饶富足)
3大家思考这一段景物的描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朗读(境界优美,感情舒缓,语气轻柔)
4此段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同第一段所不同:除了对故乡的思念外还含有怎样的感情?(忧伤和愤怒)5现在我们看文题,土地的誓言应该如何理解?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代表他什么心愿?(思乡和爱国)6全班齐读作者表达对土地所发出的铮铮誓言,感悟作者保卫家乡,捍卫祖国的爱国情怀?(我要回到它身边……我的坟前)小结:文章两段景物描写,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采用排比,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激情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而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同样表现东北大地丰饶美丽,但没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第一段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已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文中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十年之久,对于作者来说,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的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呀!同学们,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
1、下面请刘明泽和程竹新两位同学来代表大家声讨可恶的侵略者.2、猖狂的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被我们赶了出去,因为我们的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在战争年代里,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3、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热爱国土,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者歌曲? 1)胡岩岩诗朗颂《祖国我爱你!》.2)孙天宇演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3)曹茜讲述著名数学家苏步表的爱国故事.4)耿容蒙朗颂了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巴彦,我爱你》 4同学们聆听着这样的歌曲和诗篇,你的心中一定涌动了爱国情,报国志吧!那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做为二十一世纪,和平发展国家的中学生,你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呢?(学生踊跃发言)师结:我们伟大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曾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已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老师相信长大的你们,肩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我们的祖国会更加昌盛,富饶.同学们,努力学习吧!祖**亲在日夜期盼着你们早日成长为国家的动梁.五、作业: 请以《土地的誓言》想到的为题,来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来抒发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吧!最后让我们合唱一首精忠报国来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吧!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物产丰富
思忆故乡
赞美和怀念
景色优美
思乡爱国
春的清秀
发出誓言
忧伤和愤怒
秋的丰饶
第四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 1节课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抒情散文,而学生远离那个历史年代,播放在松花江上,讲述九一八事变,谈论日本侵华战争,以便弥补学生空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痛走进文本,一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生基础薄弱,词汇量少,因此加强字词的学习与积累。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听《松花江上》,讲九一八事变,谈日本侵华战争,引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标上拼音,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c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
lǒng
zhà měng
huì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
蜢
污秽 ...........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烂多彩。怪诞:奇怪;古怪。亘古:从古代到现在。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2、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课文大意。
四、朗读展示,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题目是《土地的誓言》,是不是就是指土地发出的誓言呢?(2)发出了什么誓言?(书中原话)(3)你们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自由探究,朗读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2)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3)怎样理解第二自然段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分析。主要是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3、归纳写作特色
(1)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2)运用拟人化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情感。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重叠的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4)描写,记叙,抒情相结合。(5)线索清晰。
六、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1、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合《土地的誓言》谈谈朗读感受。我爱这土地
作者: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仿本课的描写及抒情方式,以故土为话题,写一段话表达对故乡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第五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独白式的创作手法,领会作者大量运用铺排的描述。
2、方法过程目标: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通过品味,唤起学生的共鸣。
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朗读,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共鸣。
〖教学难点及重点〗
1、通过课文的朗读,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共鸣。
2、作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课文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二、出示目标(教师明确)
三、学习字词
自学指导:
1、自己把生字词读一遍,并在随堂作业上写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并记忆生字词的意思。
3、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注音记住字形: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四、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这遍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很感人,现在我就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提示及文章朗读一遍,听清楚这样几个小问题:
(教师提问的同时要强调问题,并让学生在书中作勾画并即使思考)
1、通过读课文提示你了解了什么?(重在提取重要的知识点)
(时间,背景,事件,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等)
2、本文你认为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五、研读赏析
自学指导:
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
3、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明确:从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讲是那样的熟悉,(请同学们来讲讲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教师小结: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5、你觉得写了很多事物,你觉得有没有烦琐之嫌?
六、问题探究
自学指导: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⑴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
等句子。)
⑶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拓展延伸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记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
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2、整体感知
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
(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
(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可以投影)
四、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1、情境导入
2、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3、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4、整体感知
5、范读
6、学生自读
7、品读精彩语句
8、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9、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0、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1、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2、明确该词的本意;
13、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5、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4
导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过程与态度目标
1. 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
2. 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导学思路
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导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体感悟
1.在导师指导下,给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注上拼音,并给课文标出节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诵。
2.导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3.学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对课文第二部分词语的读音、词义、节奏、重音等进行标注,并练习朗读。
4.全体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感悟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5.请几位同学说说离别故乡和亲人的情景与感受。师生一起朗诵江淹《别赋》片断和毛泽东《到韶山》、《挥手从兹去》等描写离别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离别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课文的最佳结合点。
三、学习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1)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自主阅读思考,并在课堂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
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讴歌了故乡的美丽和丰饶,抒发了深沉热烈的赤子之情。
2、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探讨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写法,明确:
课文第二部分表达作者要报效故土,为她的解放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相同,都是在直接抒情中穿插进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运用呼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么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
二、课前抽测(8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进行生字词抽测,学生交换批改。
3.学生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一:文章两段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都是先思念故乡,然后回忆故乡,最后直接抒情。请根据提示划分出两段的层次。
问题二:文章的两段各写了哪些东北特有事物?
问题三:文章两段各抒发了什么情感?
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出示板书。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学生分男女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四、当堂检测(8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仿照下列例句,写出你的家乡独有景物风貌。
原句: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带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不同组的6位学生黑板展示,教师简要点评。
五、课堂小结(2分钟)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情感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
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三、细读,品味情感
1、品读一
1)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
(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2)师生交流。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3)教师请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
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
2、品读二
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生交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
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
追问: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品析、归纳:第一段写作者常常想起关东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深情朗读课文。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赛读,评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高潮。
4)朗读小结:
教师归纳: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赞美或悲愤。
四、感悟、延伸情感
1、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2、教师:同学们,这些领土属于中国无可争议!可是到现在,有的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了。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xx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现在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同学们,我们的教科书说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而实际拥有的只有9,326,4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平方公里,这就是事实!
此刻,我们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
学生写誓言。
3、学生读誓言。
4、老师评价。
5、多媒体配乐、师生齐声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结。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7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3、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 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②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③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④“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9
一、课文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
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二、出示目标
(教师明确)
三、学习字词
自学指导:
1、自己把生字词读一遍,并在随堂作业上写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并记忆生字词的意思。
3、把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注音记住字形。
四、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这遍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很感人,现在我就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及文章朗读一遍,听清楚这样几个小问题:
(教师提问的同时要强调问题,并让学生在书中作勾画并即使思考)
1、通过读课文提示你了解了什么?(重在提取重要的知识点)
(时间,背景,事件,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等)
2、本文你认为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五、研读赏析
自学指导:
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
3、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明确:从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讲是那样的熟悉,(请同学们来讲讲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教师小结: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5、你觉得写了很多事物,你觉得有没有烦琐之嫌?
六、问题探究
自学指导: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⑴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⑶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拓展延伸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记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了解作者采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3、培养学生眷恋故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背景介绍
1.直接导入
2.背景介绍: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此文呢?——播放音频
二、知识检测
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两生上黑板注音,纠正后齐读。)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看课题,提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两遍课题,读后讨论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①这是的土地?②为什么要发出誓言?③谁发出誓言,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
2、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快速默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归纳。
“爱”(板书)
3、品读赏析
解决问题1
现代文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就是一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语段中描写作者家乡景色的语句。
稍停,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2)从第一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特有物产?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呢?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
(3)指一生读第二段中描写作者家乡的语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4)第一段从东北的特有的物产进行描写,第二段呢?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5)通过对这两段的学习,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美丽、丰饶”(板书)
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
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解决问题2
4、展示“九·一八”前后图片
(1)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成后,学生朗读。
教师评议,给以表扬鼓励。
(2)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九·一八”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交流。“凄凉、悲惨”(板书)
解决问题3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找出誓言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
(2)作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决心发出了誓言?“誓死保卫家乡”(板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回答。
(3)用什么语气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6、小结:(教师结合板书)
四、以歌曲总结
下边咱们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以及要回到故乡的决心,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感受“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思乡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念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重难点突破: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 、质疑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听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字《土地的誓言》。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与四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速读课文,领悟情感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请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2、多媒体展示东北印象图片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惨绝人寰的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4、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1、思考:如何理解“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2、文章读来美不胜收,从情感、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美。请同学们寻找文章的美点,你认为本文美在——
五、课堂小结,激发情感
1、师:《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 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恋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2、学习了本文你有何收获或者情感上有什么触动?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像《土地的誓言》这样充满深情的篇章,或是表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是表现对丑陋现实的愤慨……
请摘录这样的文字两段,有感情地朗读它、记
住它。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同学们,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伟大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振兴中华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还需你们来接力。出示《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7、布置作业(二选一)
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活动
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后谈感受
了解时代背景
边听课文边勾画触动自己的语句,然后谈感受。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来概括。
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曾经美丽富饶的东北与如今被侵略被蹂躏后的惨状。
研读课文,品析语言,寻找美点。
学生畅所欲言。
全体学生起立,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
附板书设计 挚痛的热爱
思念故乡
泛滥着热情
土地的誓言
站立
发出誓言
解放
3、反思总结:本节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吗?今后将怎样改进?
反思:本节课我是按照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及授课的,特别围绕《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与展示分享研究》课题研究做了不少尝试。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我设计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1米长的白纸条测量两条彩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不足: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指导主体作用发挥恰当,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小数读法的正确认知,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把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为小组上台展示交流有章可循。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设计:
导入(出示课件:名句)
1、以有关土地的名句导入
2、给学生讲个关于土地的小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土地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出示课件:“九、一八”事变相关图片)
9、18——记住这个写满屈辱与悲愤的日子。
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说说“九、一八”事变。
2、、播放《松花江上》,加强情感共鸣。
三、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体会:
(1)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哪些地方让你深受触动?
3、出示课件
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让学生深情地说、读
“告诉你,我最喜欢读————
读到这儿,我的心情是 的,
我仿佛看到——
听到——
嗅到——”
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究
出示课件1:这是一块( )的土地?
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速读]
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
(2)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师根据回答总结明确:赞美、热爱、自豪、思念……的语气
女同学深情地朗读
出示课件2:这是一块让“我”( )的土地?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出示课件3:面对土地“我”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昔是的土地是那样的美丽、富饶、神奇;昔日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可是现在,这块土地到处是战火纷飞,到处是日寇的暴行,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富饶、神奇成为过去,幸福、美好也只能留在回忆中。(擦去板书)三千万东北同胞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成了亡国奴,哀号声不绝于耳。谁无父母,谁无妻儿,面对同胞惨遭杀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满腔热血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家乡的土地,究竟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
男同学深情朗读,女同学深情朗读。
五、拓展升华:
出示课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学生深情地朗读作结(配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具:
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法、讨论点拨法、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离别家乡的游子念念不忘自己的一片精神故土。今天我们学习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板书文题)
设计(二):
以余光中《乡愁四韵》导入
多媒体显示: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母亲的腊梅香/腊梅的芬芳/是母亲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乡愁四韵》节选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意象缤纷,情感炽烈。但今天我们学习的《土地的誓言》,除了浓烈而深切的思乡之情外,似乎还有别样的东西在,你有兴趣阅读吗?请跟我来。
设计(三):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或《游子吟》或《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学生倾听音乐,感受歌词。
歌词内容如下:
游子吟
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啊游子的脚印啊血泪斑斑。
历尽了人间的风暴雨寒,踏遍了世上的沟沟坎坎。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啊,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主题歌)
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我仆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设计(四):
教师播放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或CD盘,学生观看,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教师画外音)“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亡,日本帝国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敝,四野荒芜,流亡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内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他们对那段时日唯一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
设计(五):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 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其中,《 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作者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贫困,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用抗日的题材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沙》《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得淋漓尽致。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传记小说《曹雪芹》,散文集《憎恨》等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增强对课文的了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蚱蜢zhà měng 田垄lǒng
炽痛chì:热烈而深切。 嗥鸣háo:号叫。 斑斓lán:灿烂多彩。
谰语lán:诬赖的话;没有根据的话。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丰饶:富饶。
亘古gèn:整个古代,从古至今。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2)本文是一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的抒情散文,作者把“九一八” 事变以后的东北流亡青年倍受压抑的情感,用火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眷恋土地,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这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的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所以,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教师领读文章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学生听读,并在课本上注明一些朗读标记。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作者为了着重描写土地,把土地放在了突出醒目的位置上,使读者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目了然。
(4)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生明确:①有对故乡优美景物的热情赞美。
②有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③有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与无奈。
④有想念故土而难归的满腹的愁怨与悲愤。
⑤有收复家园,重建故土的激情与信念。
(5)学生齐读课文,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
教师提示:(1)请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请画出你感受最深的文句。
(3)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思考:两段文字在内容结构上有何异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不同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就第(3)问题展开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明确: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
两段文字都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抒胸臆。两段回忆所取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3. 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5.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或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加强感情的冲击力;人称的恰当变换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6.
7.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 “九一八” 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1.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也比喻某种思想感情扩散传播用在这里就有了几分野性,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贬义褒用,更充分地表达作者激愤狂放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作者原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7)“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岩浆”。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就要喷涌而出。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为鉴赏定向。
教师明确: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于感情,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综合分析同学们的阅读体验,我们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美在手法,美在生动。下面让我们尽情地涵泳品味。
(1)美在意象。
教师提示:本文众多的意象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请大家找出来,想象体味这些意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5.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手段引导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资源、仪器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思念那片黑土地?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土地的誓言》,去听一听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的挚痛的心声。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有改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二、积累字词
(一)读准字音:
挚痛(zhì)泛滥(fànlàn)呻吟(yín)嗥鸣(háo)
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ɡèn)蚱蜢(měnɡ)
镐头(ɡǎo)碾(niǎn)辘辘(lù)污秽(huì)
亘(ɡèn)亘古诞(dàn)诞生
恒(hénɡ)永恒涎(xián)垂涎
(二)辨清字形:
挚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二)听朗读录音,多种形式朗读。
听歌曲,进入情境
交流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交流展示,强化认读书写
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听朗读,自读,小组读
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课后作业背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4、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拟人、排比等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技巧
一、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品味语言,用作批注的方法给你认为写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写出理解感悟,同时不理解的作标记。
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情感到处扩散”。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是指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感情。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真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只能表现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越来越激动,在后文改用第二人称来呼告,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分析写作技巧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三、把握文章主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目中的地位。
2.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默读课文,品味语言,用作批注的方法给你认为写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写出理解感悟,同时不理解的作标记。
交流展示,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发言
思考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补充讲解
师生共同理解学生概括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发放练习题
教学反思及建议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惑
教学过程:
1.出示系列风景图片:请看,这里有……(白桦林、红高梁、人参、貂皮、鹿茸),更有广袤的黑色的土地。
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
2.导入课题
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板书),他的家乡就在东北。他怀着对家乡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板书,领读文题)
3.解读文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起哪些问题呢?(谁的誓言?什么誓言?)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地方画出来,并放声朗读。
4.交流品读,初获感知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投入,相信你对这片土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你来说:这是一片的土地!
学生各抒己见。(暂不展开)(3人左右)
(二)认识土地的美丽、丰饶
4.首先我们来领略一下她的美丽、丰饶。(板书)文中哪些地方描绘了这块土地的美丽、丰饶呢?
描绘到的语句是不是比较多?那你就告诉大家在第几段,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吧?(请同学找)(有没有补充?)
5.这么美丽、丰饶的土地,这么丰富的景色描写,我们以第一段中的文字为例,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美感呢?(自己朗读,体会一下)
请你选择自己读起来感觉最好的一两句,给大家读一读。
6.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热爱、怀念的感情,想象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读一读这些绘声绘色的文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
(三)认识土地的欢乐、耻辱
7.同学们,作者热爱、怀念着这片土地,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个美丽、丰饶的地方吗?(提示:作者还描写到了这块土地上的什么情景?)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有必要的话(家乡生养了他,家乡的土地上印下了他无数的脚印)
文中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呢?
8.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回忆这些生活场景的呢?(学生思考时)(快乐)
9.这部分描写中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埋葬”)一般用于什么?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会用“埋葬”?(“九一八”)过渡
10.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学生说,老师补充:1931年9月18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一天,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的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对东北的侵略,东北沦陷了,东北人民从此成了亡国奴。)
11.那么在回忆家乡的美好情景时,除了对家乡土地热爱和怀念之外,作者还会带着什么心情呢?小组合作学习体谅你。
(小结:这么说来,作者在回忆家乡的土地时的心情,也许是完全沉浸在美好中的热爱、欢乐,也许还带着忧伤和沉重。)
1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体会,分小组朗读第二段中回忆的文字,一组读曾经的生活,一组读春天的生机,一组读秋天的收获。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齐读“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13.大家读得都很好,注意到后面的省略号了吗?你还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续说“多么”。(加上几个词语)
但是,“九一八”之后,这块土地就被无情地打上了哪些印迹呢?(提示: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语言?)指名答。(污秽、耻辱)(板书)
三、触摸情感脉搏
(一)体悟情感
1.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一曲《松花江上》来感受那惨痛的历史吧!
2.(语调低沉)作者不得不离开了家乡,在关内流浪,但他何曾忘记自己的家乡?请看他的笔名“端木蕻良”,“蕻良”,它能让我们想起东北黑土地上的--红高粱。红高粱,代表了他的家乡。家乡就嵌在他的名字中,家乡更深深地嵌在了他的心头上!
在文中,作者情难自抑,他纵情地倾诉着对家乡土地的一片深情。请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抒情的语句,一边画一边动情地朗读。
3.请读出你画出的抒情句,说说:这是一片令“我”的土地!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学生以组为单位读、说。
随机指导朗读:他读得怎么样?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
a.“炽痛”:热烈而深切。什么意思?为什么?(十年了,有家不能归,有乡不能回)
b.“泛滥”:一般用于何处?(洪水)这里是来表现什么?
4.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作者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了。老师也选择了其中一些,让我们一起再来用心地朗读吧。
(二)倾听誓言
5找出文中的誓言?。
是啊,作者内心郁积了十年、火一般炽热的情感更加无法遏制。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课文的题目“土地的誓言”,原来是“作者怀念着家乡的土地所发出的誓言”呀。
6.这些情感句中哪些是作者震撼人心的铮铮誓言呢?
指名读。应该怎么读?(读出坚定语气)
哪些词语能体现出坚定?
7.这坚定的誓言仅仅应该由端木蕻良一人发出吗?(不!包括全体东北同胞,包括每一个炎黄子孙。)
说得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土地去战斗,甚至牺牲,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爱国心(画心)在勃勃地跳动!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自己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一起宣读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吧!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将右手放在胸膛上,庄严宣誓,齐!
结束语:
课文中的誓言老师同学们感动。同学们,端木蕻良的家乡东北美丽、丰饶,我们的家乡宁波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我们的祖国呀,更是江山如画!希望同学们写下自己对家乡的誓言,铭记誓言,练好本领,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诗人艾青有一首诗,叫“我爱这土地”,老师就用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一起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链接土地深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
课后请同学们吟诵《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完成老师留给大家的探究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