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7: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麦哨》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麦哨》教学反思》。

第一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

中卫三小

高海燕

2007.5.13

《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以麦哨为线索,前后呼应,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风光的美好,重点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这里需要重点落实的是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上完后,我细细的回味了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如下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在自读自悟,做批注,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提升了感悟能力,能抓住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通过读将孩子们比喻成月季花,感受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品读描写孩子们游戏情景,从游戏内容上感受他们的活泼与顽皮;用具体情境中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比较,体会了乡村孩子不一样的率真与自然。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欢快!这份欢快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去。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缩短了学生实际与文本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我原本是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读书解决问题,欣赏感悟语言,但是,自己在课堂中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好,因此使得课堂容量太大,个别环节又没有落实到位:

1、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开始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捉泥鳅》的歌曲、画面,启发学生谈话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占用了后面学生读中感悟,汇报交流的时间。其实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只抓住了一些重点句段。如果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充分的想,放开说,美美的读,我想学习目标中的感悟积累语言就更有实效性了。

2、教学环节有重复、不精练的现象。在让学生初读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基础上,我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品读其他段落中优美的句子,不应该再出示阅读思考题,禁锢了学生思维,也为夯实这一教学内容赢得足够的时间。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也会对“麦哨”由开始粗浅的认识到是大自然风吹麦浪发出的一种美妙的声音的深入认识。

3、如果课后再能拓展一篇和课文内容相似的小短文让学生阅读,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想这会深化本课课文内容,也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本单元习作也打下了基础。长时间这样坚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我在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还没有把学生放开,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如何进行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对以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阅读教学抓好。

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如何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张扬个性“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有位老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她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五、尝试评论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情节,他们初步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是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课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来提高阅读质量是长期的问题,能否让阅读教学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各位教师通过不懈努力,去探索,去实践。

第二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1

我对《麦哨》中描写的美丽场景非常向往,现在的生活让我疲惫不堪,备课时,我对《麦哨》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小时候和儿时的伙伴玩耍的场景好像又回来了。

在授课前,我已明确了了我的教学思路:我除了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还让孩子们体会农村孩子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另外的主要原因就是我班的孩子都是城市长大的,对农村生活不熟悉,多乡下孩子们玩的游戏不能引起共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最后以一首小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情画意。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麦哨》教学反思2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上次在舟嵊小学听了姜茗芳老师的对自己课的评价后感触很深,她说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给出对或错,学生回答问题时才是一个老师最紧张的时候。于是在平时教学中自己开始注意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这堂课可能由于没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自己也比较放松,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也比较多,整堂课比较自然融洽。但毕竟自己经验有限,很多地方不能很好的应变。如让学生读的时候每一个环节要求还是没能做到层层递进,想到该让学生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感悟乡村美景时,学生找出的句子和自己预设地不一样时,没能很好的衔接,只是读一读带过,直到找到自己所需的句子为止,这样显得有点为教而教,不够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己也会牢牢抓住机会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

麦哨教学反思四: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麦哨》教学反思3

1.课前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可直接从课题设疑,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接着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最后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课题导入,可让学生在读过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乐趣,认真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由课题产生的问题,交流体会,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地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的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正如同欢快柔美的麦哨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传承久远,同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本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欢快柔和。

4.朗读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的”的“似”的声母读翘舌音,“剥开”的“剥”读bāo,“黑白相间”的“间”读四声。

5.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可推荐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麦哨》教学反思4

《麦哨》是人教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下吗?你们在乡下都玩些什么?”这样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孩子们对文本产生了期待,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2. 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3.学习修辞方法,加强运用。在教学文本时,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源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图片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由于本周事情比较多,没有做到精心备课,准备不是很充分,教案不够熟练,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环节漏掉了。效果不理想。

2. 学生的点评和组织能力方面还需下功夫,自己在课堂中的语言过渡也要自然,有激情,引导要恰到好处。

3.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理解浅显,老师也没有做到引导。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5

《麦哨》这篇文章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按照略读课文的要求,我会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提示语去阅读课文,思考,再进行交流,凸显孩子的主体地位。

这篇文章是描写夏季乡间田野里庄稼即将成熟的画面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悠闲和乡村孩子们的天真、淳朴的形象。全文以“麦哨的声音”为主线,文章的结构很清晰,按总——分——总的结构的,并且首尾呼应。班级的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就很容易了。特别让孩子找出文中孩子玩耍的项目时,孩子们不但能快速找到,并且能运用简练得到语言概括出来,从而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孩子们的言语中,可感受到孩子乐在其中,好像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我趁着孩子的这份热情的燃烧,抓住了机会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来感悟。

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方面存在不足:1、我没有很好地抓住契机,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与伙伴们玩耍的游戏。如果此时让孩子说自己的玩耍游戏,甚至上台表演,这样就会更好体会当时乡村孩子的那份快乐,从而喜欢语文。2、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点评不够到位,一些语言的过渡衔接得不够自然。

只有在摸索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才会促使自己的进步。因为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麦哨》教学反思6

《麦哨》一课的“突发”现象处理的较为得当,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年龄特点,“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宽容学生!你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一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指导。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真诚的态度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的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是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再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作为音乐教师,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大度的心态面对学生,运用教育机智,变“捣乱”为“教学资源”,借机营造出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发挥想象,去尽情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二)以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知新知识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那么具有灵性和思想。教师应允许、尊重学生这种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而不必担心他的回答是否会受到批评——无论他们的创造是多么幼稚和离奇。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然而,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三)、疾风骤雨

春风化雨

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

但是,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闹,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教师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恶作剧”的表象下是否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

《麦哨》教学反思7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入情入境。

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组乡村田园景色的图片,配上《茶园春色》的音乐播放,这样纯美的田园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创造了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教学中在游戏中吹响麦哨,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中懂得乡村孩子的麦哨声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悠远,绵长。并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为了让学生体会吹麦哨的欢快,柔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吹响“呜卟,呜卟,呜……”

并拓展吹响以下三支麦哨:

麦哨1:“呜——卟,呜——卟……”

麦哨2:“呜卟——,呜卟——……”

麦哨3:“呜——卟——,呜——卟——……”

孩子们在欢快的吹响声音里体验到吹麦哨的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的感觉和效果。

三、品味美的语言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感悟,一是感悟田野的色彩美,先是通过圈画表示颜色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想象画面,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二是感悟田野丰收美,找出表现丰收的语句,如:“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结出了秘密的嫰荚”“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懂得田野奏响了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三是感悟语言美,描写田园的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好文章。最后让学生懂得作者描写的这几种作物生长都是有顺序的,写作的顺序不能颠倒,体会到一切作物都是在自然生长中,和谐有序。

四、读出美的境界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引读等,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乡村孩子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充满了向往。整节课,孩子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我稍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同时这也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五、存在问题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翻个跟头,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问到: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时,全部孩子中喜欢吹麦哨这部分的寥寥无几,问及原因是没见过麦哨。看来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麦哨》教学反思8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链接语中提示的问题是这样的:“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我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学生学得很好。

可是,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什么?”“麦哨是什么,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这时,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用麦秸管做的哨子。”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麦哨》教学反思9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 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麦哨》教学反思10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替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11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二、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3、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12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让孩子在读中感受乡村孩子的快乐。

《麦哨》教学反思13

一、课堂充满了活力

我以“麦哨”的呻声音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展开想像,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与田园之中。

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1.2和7.8段的想象、对比,既理解了词语又加深对麦哨声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通过给看到的画面质疑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解决疑问自然地走近乡村孩子,理解乡村孩子那欢快、柔美的田园生活。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在《麦哨》一课中,陈老师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读得有重点),读得有层次,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突破口,并搭起一个有效地学习空间。再学习中重点词句品词想像,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位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情趣。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文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我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联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学习。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板书也对文本起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源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最后以一首小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情画意。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麦哨》教学反思14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麦哨》教学反思15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但是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学生没读够,没读好,也没说够,没说好,留下很多的遗憾。

第三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15篇)

《麦哨》教学反思 篇1

这篇略读课文,我们师生是在一种很轻松、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

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觉得跟我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对学生们说:“事先我也没看过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同时开始学习,然后相互交流一下读文心得。”此后是二十分钟的安静默读。不时有学生在书上划着、标记着,在空白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也在划着、标记着。

交流开始了。学生抢着发言,有学生说:“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描写了割草孩子的外貌,用了比喻句。”我插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他答:“把脸蛋比作月季花;把细汗比作露珠。”我:“其余同学都同意他说的吗?”“同意。”“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可以自由站起来跟他一起读读这一段。”另一个学生又说:“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它用排比手法给我们介绍了金色的油菜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雪白的萝卜花,颜色很丰富、很美。后面还说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这是拟人手法。还有‘麦芒像线条,麦穗像音符’连用了两个比喻。”“你说得很准确。愿意读读吗?”“愿意。”由于我没有说要站起来,几乎全班学生都坐在位子上跟着他一起读起来,我没有任何反对,只是站在一边仔细倾听着。读完,又有学生说:“第五自然段写的内容让我很羡慕,平时我们根本不能像农村孩子那样自由玩耍。”“他们都玩了些什么?”“翻跟头、竖蜻蜓、摔跤。”“你会竖蜻蜓吗?”“不会。怎么竖?”“我也不会。不过我想应该是头朝下、脚朝上、两手撑地。”我的回答引来了几个附和声“是的是的!你看课文里的插图就是你说的那样。”我们大家这才注意到课文插图。果然,淡蓝色清澈的湖水边是一望无际金色的麦田,旁边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正在玩耍,“绣花兜肚”在摔跤;“白布衫”在竖蜻蜓;其余孩子或呐喊助威,或拍手叫好。书包和草帽扔在地上,一篮子打满的青草也搁在一边,看样子他们是放学以后割完草才玩的。我近乎自言自语的描述学生们听得非常专心,都沉浸在画里。突然一个声音传来“画里怎么不画‘茅茅针’呀?老师你吃过吗?”“我小时候吸过,是清甜清甜的。”“多好,不花钱的天然饮料。”他坐在座位上嘟囔着。看样子是被第六自然段里描写的茅茅针吸引了,我真佩服他的联想力。

“1、2段和7、8段有人喜欢吗?”老师,留给你喜欢吧。”“你们劝我喜欢有什么理由吗?”“有哇!它们一头一尾这是首尾呼应呀。”大家都笑起来。 我想知道,这没有引申、没有拓展、没有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在课文中自然而然感受、产生的愉悦是否是一堂正宗的语文课?

《麦哨》教学反思 篇2

1.课前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可直接从课题设疑,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接着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最后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课题导入,可让学生在读过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乐趣,认真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由课题产生的问题,交流体会,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地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的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正如同欢快柔美的麦哨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传承久远,同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本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欢快柔和。

4.朗读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的”的“似”的声母读翘舌音,“剥开”的“剥”读bāo,“黑白相间”的“间”读四声。

5.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可推荐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麦哨》教学反思 篇3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链接语中提示的问题是这样的:“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我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学生学得很好。

可是,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什么?”“麦哨是什么,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这时,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用麦秸管做的哨子。”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麦哨》教学反思 篇4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二、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3、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 篇5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展现给大家的是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文中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达到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作为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紧紧围绕“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学生:读——思——练;老师:导——引——评。

其简单构架为: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麦哨声的欢快、柔美

1、板书课题麦哨,知道麦哨是什么吗?(用麦秆做成的哨子,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了,把麦秆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益写的散文——《麦哨》。(指名读)

2、这么好听的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大屏幕出示)

湖畔 肚兜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肺腑撩起似的黑白相间 剥开 应和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作者怎样描绘麦哨声的?出示一、二、七、八自然段。

这麦哨声:(句子下出示):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指名读词语,我们一起来吹吹,一生吹,你这是悠长悦耳的,还可以短促些,请你,轻快短促,很好听。这麦哨声是悠长悦耳的,又是轻快短促的。请两位女生,一组“应和着”吹一吹,并解词: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请两位男生,“应和着”。

二、入情入境,感受初夏乡村田野丰收在即的景象

1、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多有韵味的句子,美美地读读。(读一读,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的美丽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他们在什么地方吹响了麦哨?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出示第四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情景?从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田野里美丽的花儿都谢了,结果了,果子很多,麦穗儿特别引人注目、、、、、、)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师讲述: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荫荫的草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也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田野里最耀眼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像金子般闪着光的麦田!(指名读) 其实,闭上眼睛,展开你的想象,文字里还藏着更多更美的画面呢!(伴乐读)

三、读写互动,拍摄自己最向往的画面

1、孩子们为什么会吹出如此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呢?(吹哨的人很快活。)

作者抓取了孩子们哪几个精彩的瞬间?(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尝茅茅针等)现在你就是小摄影师,面对孩子们的活动,你最

想拍下什么镜头?快速默读课文5-6自然段。

2、你拍下了什么镜头?

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走进这天然的草垫子,你拍下了孩子们怎样快乐的一幕?同学们,赶紧用笔拍下他们的精彩一幕吧。选择一个镜头写下来。

出示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引导对比,想象体验读。

3、你还拍下什么镜头?

尝茅茅针:“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感觉怎样?

这茅茅针的滋味谁来尝尝?做动作理解“吮吮、嚼嚼”;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沁肺腑”。(生读,师相应评价)

4、回读7.8读自然段。

四、拓展抒情,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吟诵小诗。(大屏幕出示)

2、同学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希望我们也伴着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渡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再次回味麦哨声音的自然段。)

《麦哨》教学反思 篇6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麦哨》教学反思 篇7

《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以麦哨为线索,前后呼应,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风光的美好,重点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这里需要重点落实的是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上完后,我细细的回味了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如下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在自读自悟,做批注,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提升了感悟能力,能抓住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通过读将孩子们比喻成月季花,感受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品读描写孩子们游戏情景,从游戏内容上感受他们的活泼与顽皮;用具体情境中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比较,体会了乡村孩子不一样的率真与自然。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欢快!这份欢快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去。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缩短了学生实际与文本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我原本是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读书解决问题,欣赏感悟语言,但是,自己在课堂中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好,因此使得课堂容量太大,个别环节又没有落实到位:

1、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开始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捉泥鳅》的歌曲、画面,启发学生谈话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占用了后面学生读中感悟,汇报交流的.时间。其实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只抓住了一些重点句段。如果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充分的想,放开说,美美的读,我想学习目标中的感悟积累语言就更有实效性了。

2、教学环节有重复、不精练的现象。在让学生初读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基础上,我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品读其他段落中优美的句子,不应该再出示阅读思考题,禁锢了学生思维,也为夯实这一教学内容赢得足够的时间。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也会对“麦哨”由开始粗浅的认识到是大自然风吹麦浪发出的一种美妙的声音的深入认识。

3、如果课后再能拓展一篇和课文内容相似的小短文让学生阅读,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想这会深化本课课文内容,也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本单元习作也打下了基础。长时间这样坚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我在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还没有把学生放开,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 篇8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这样的文章有很多教学点,可这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尽管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遵循这一原则,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由自主的犯了多讲的毛病,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尤其是“赏田园画意”这一环节,自己觉得课文写的很美,处处值得学生领悟,有牵着学习的痕迹。课文其他部分教学力气也不少,主次不够明显,重点不够突出。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教学设计还是有问题。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应该以备教法为主,不能忘记“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这句话,语言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为什么安排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结尾,有他特殊的使命,应该突出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上成一篇美文欣赏课。

《麦哨》教学反思 篇9

《麦哨》是一篇关于农村孩子生活的文章,既写出乡村田园的美丽、自然,也勾画出了农村孩子的纯朴、可爱的性格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麦哨》中的农村孩子的生活,与今天农村孩子的生活是十分相似的。但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引起了我的深思。

深思一:提问:农村孩子生活得怎样?学生答不出?再问文中农村孩子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立刻举起了手。这立刻让我反思到自己教学的失败。我原以为,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他们对这类文章应该是很有体会的,但是我错了。孩子们注重了对文章的阅读、分析,缺乏将自己的亲身生活与与课文结合起来学习的能力,学生对学习囿于书本,缺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明白自己其实就是文中的'孩子。

深思二: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对割草、翻跟头都文段的描写,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放牛、割猪草、玩耍的情景体会,果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这堂课又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应该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去上课,对乡村田园的审美,对农村孩子生活的体验,其效果都会不言而喻。同时也让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一线老师更多的寻找、实践、探求、提炼。

《麦哨》教学反思 篇10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上次在舟嵊小学听了姜茗芳老师的对自己课的评价后感触很深,她说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给出对或错,学生回答问题时才是一个老师最紧张的时候。于是在平时教学中自己开始注意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这堂课可能由于没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自己也比较放松,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也比较多,整堂课比较自然融洽。但毕竟自己经验有限,很多地方不能很好的应变。如让学生读的时候每一个环节要求还是没能做到层层递进,想到该让学生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感悟乡村美景时,学生找出的句子和自己预设地不一样时,没能很好的衔接,只是读一读带过,直到找到自己所需的句子为止,这样显得有点为教而教,不够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己也会牢牢抓住机会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

麦哨教学反思四: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麦哨》教学反思 篇11

《麦哨》是人教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下吗?你们在乡下都玩些什么?”这样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孩子们对文本产生了期待,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2. 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3.学习修辞方法,加强运用。在教学文本时,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源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图片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由于本周事情比较多,没有做到精心备课,准备不是很充分,教案不够熟练,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环节漏掉了。效果不理想。

2. 学生的点评和组织能力方面还需下功夫,自己在课堂中的语言过渡也要自然,有激情,引导要恰到好处。

3.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理解浅显,老师也没有做到引导。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 篇12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入情入境。

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组乡村田园景色的图片,配上《茶园春色》的音乐播放,这样纯美的田园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创造了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教学中在游戏中吹响麦哨,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中懂得乡村孩子的麦哨声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悠远,绵长。并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为了让学生体会吹麦哨的欢快,柔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吹响“呜卟,呜卟,呜……”

并拓展吹响以下三支麦哨:

麦哨1:“呜——卟,呜——卟……”

麦哨2:“呜卟——,呜卟——……”

麦哨3:“呜——卟——,呜——卟——……”

孩子们在欢快的吹响声音里体验到吹麦哨的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的感觉和效果。

三、品味美的语言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感悟,一是感悟田野的色彩美,先是通过圈画表示颜色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想象画面,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二是感悟田野丰收美,找出表现丰收的语句,如:“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结出了秘密的嫰荚”“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懂得田野奏响了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三是感悟语言美,描写田园的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好文章。最后让学生懂得作者描写的这几种作物生长都是有顺序的,写作的顺序不能颠倒,体会到一切作物都是在自然生长中,和谐有序。

四、读出美的境界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引读等,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乡村孩子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充满了向往。整节课,孩子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我稍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同时这也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五、存在问题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翻个跟头,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问到: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时,全部孩子中喜欢吹麦哨这部分的寥寥无几,问及原因是没见过麦哨。看来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麦哨》教学反思 篇13

一、课堂充满了活力

我以“麦哨”的呻声音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展开想像,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与田园之中。

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1.2和7.8段的想象、对比,既理解了词语又加深对麦哨声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通过给看到的画面质疑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解决疑问自然地走近乡村孩子,理解乡村孩子那欢快、柔美的田园生活。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在《麦哨》一课中,陈老师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读得有重点),读得有层次,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的突破口,并搭起一个有效地学习空间。再学习中重点词句品词想像,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位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情趣。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文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我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联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学习。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板书也对文本起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源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最后以一首小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情画意。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23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麦哨》教学反思 篇14

每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陶醉在这份田园风情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三次试教,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前两次试教够感觉孩子们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不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这次在上新课前,我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且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了解农村的风情风貌和农村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情感。

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读、吹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

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有的孩子说:田野里五彩缤纷。这儿还是红的,那儿就变成黄的了。还有的孩子说:田野像个魔术师,才短短几天就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了。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出示了一株麦穗的特写图,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孩子这样说道:我看到麦穗长大成人了,变得丰满了,它非常自豪。还有一位孩子说:麦秆直着腰托着麦穗,可是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它的腰呢。这不就是对“擎”字的感悟嘛,我立刻接道:是啊,句子中的“擎”字不就表达了麦子的自豪和献礼般的'郑重。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像在向农民伯伯致谢呢。有的说:麦子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可开心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还有的说:丰收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四、编写美的生活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孩子们写的可优秀了。如有的孩子写道:割完草,孩子们立刻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起来。看二胖和铁蛋在摔跤呢。两人憋足了劲推着对方。看二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密密的细汗,脸蛋涨得通红。妞妞在一旁快活得直拍手叫好。这练笔让孩子们参与生活,深刻感受乡下生活的特色,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练笔,又丰厚了文本。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麦哨》的教案及反思。

2、自主读悟,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初步感知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作用。

4、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

一、直接揭题,了解麦哨

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刘益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麦哨)齐读课题。

2、师:麦哨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吹起来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节课,让我们去聆听麦哨声吧!

二、初读课文,吹奏麦哨

1、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用横线划出描写麦哨的句子,多练几次。

3、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你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麦哨带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2)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麦哨声的呢?(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3)指名读、男生女生合作读4、学习写法。师: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生:首尾呼应)仿佛让我们置身于麦哨所吹响的田园牧歌里。

三、精读课文,感受麦哨

1、过渡: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这么欢快,这么柔美呢?让我们去田野湖畔欣赏一番,请你们自由读课文3—6小节,喜欢哪部分就多读几次,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生读并交流初步的感受。

版块一:让我们先去欣赏那儿的田野吧。1、指名生读句子2、读着读着,哪些色彩映入你的眼帘,请圈出来。

3、有了这些色彩的点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这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首丰收的赞歌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6、仿说句子:()的()谢了,结出了()的()。

7、特别是这一望无际的麦田,(图示:麦穗图),你看到了什么?风儿轻轻拂过,麦穗摇晃起身子,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什么?

8、出示句子: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麦子的欢快吧。生齐读

9、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出示: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板块二:1、在这样美丽的田野里,怎能少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身影呢。瞧,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生接读: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教案《麦哨》的教案及反思》。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引:湖边的草又软又密,只消用手拉拉,很快就能装满篮子。瞧,采完草的孩子们——

生接读: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在这样的草地上,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还做着哪些好玩的游戏呢……

生:打滚、摔跤、钓鱼……

师:摔倒了疼吗?

生:不疼,因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

师:踩在草地上,扎脚吗?

生:不扎,因为“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2、师:孩子们玩得多起劲,多快乐啊。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上,——

生接读: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板块三

1、师引读: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

2、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

3、是呀,这种茅茅针就是天然的饮料,可以让你解渴,可以让你解除疲劳,你想尝尝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嚼嚼、吮吮,这滋味怎样?读出来。好滋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不能自个儿一人享受,你们想尝尝吗?齐读4、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

出示:呜卟,呜卟,呜……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四、回归麦哨。

1、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它还象征着什么?

2、同学们,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优美词句值得我们收藏,老师希望你们回去后把你喜欢的摘录到你的采蜜本中。

板书设计:24麦哨欢快柔美无拘无束

教后反思: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文、识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没有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充分展示了新课程的理念,以“色彩”为主线,把知识整合在语文课堂中,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教材的人文主义精神,拓宽了教学的空间。

我想,在今后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更要静下心来,更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实践课程标准,发展课程标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地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今后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更要静下心来,更进一步理解课程标准,实践课程标准,发展课程标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地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麦哨》教学反思2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它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这节课,我又上了三遍,前两遍都是在自己的班级试上,不过两次的教案除了开头与结尾相似,中间的内容都是截然不同的。

为了上好一堂专家指导课,真的有点“心力交瘁”,不过在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还是很幸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起初我是模仿网上的教案,稍作修改就开始试上了,因经验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整堂课的速度很快,不到20分钟,全上完了,学生说的和做的时间非常少,整堂课几乎是我在讲,忽略了学生探究合作部分,把教师主导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课堂中也有很多练习,但与“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脱节,整堂课就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活像一节练习课。因此总结:我驾驭不了这样的课型。于是我开始了第二次的尝试。

课的开头还是以小露珠形成的视频出现,并用引背及齐读的方式巩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接着抓住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欢开始2—5自然段的体悟。我想抓住小动物们的动作词训练学生学会抓事物的特点去写作,但这样设计完再回到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内容上,显得比较牵强,所以在第三次的教案上,我们用“小动物们都被小露珠吸引过来了,你们看,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呀?”引出小动物们的动作,在此,我还配以flash,生动地展示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是如何来到小露珠身边的。第二堂课上,我的评价语几乎没有,都是以“对!”“请坐!”“好!”来结束学生的回答。而且因自己对教案的不熟,导致上课环节脱节、遗漏。本堂课时间依旧剩余太多。

第三次是在专家指导课上上的。在抓2—5自然段的内容时,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读和背,其实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熟记这部分的内容,因为本文是需要背诵的,但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内容枯燥而反复。第六自然段我抓了“光彩熠熠”、“装点”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到小露珠自身美,也把美奉献给别人,并进行了一组说话练习,也是为了让学生以植物的角色表达对小露珠的赞美与喜爱。但此环节,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中途打断了学生的说话练习。板书中“奉献”一词显得比较突兀,还需仔细琢磨下板书的内容及排版。

课后有一个以“越来越”说话的题目,本想放在课文最后一段训练的,但为了渲染小露珠快要消失了的气氛,所以我只把它放在了课后作业里。但“越来越”的用法有两种,应该先讲解、示范及训练,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作业。

本堂课进步的地方——我使用的评价语多样化了,自我感觉比较自然,但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很多。在评课的过程中也已记录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通过努力,能把课上好!

《麦哨》教学反思3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几天后的一个中午,一份音乐杂志上的一段话使我茅塞顿开:双线交织,缺一不可。双线,是指以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为“显性”的“明线”和以音乐知识与技能为“隐性”的“暗线”。如果课堂教学缺少明线,则容易扼杀学生走进音乐的情趣;如果音乐课堂缺少暗线,整堂课则看似“花棉袄”,其实“一团草”。所以,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牢牢把握“双线交织”的原则,从而逐步达到“音乐审美”和“双基”的双向目标。

根据小学五年级的认知情况和教材分析可以得出,本课的“显性”目标是爱的教育,“双基”目标是几个休止符处的处理。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创设形象生动的、适合五年级学生特点的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明线”(这一点是做到位了)正因为过分关注于这“显性”目标,忽视了隐性目标的设计到位,如可安排随音乐节拍传递爱心、四分休止符的节奏游戏、听辨带有休止符的旋律、分组讨论、创编、歌表演等等。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务必注意每项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所确立的“暗线”——休止符的韵律感觉而进行。否则,就导致“盲目的、散乱的活跃”,价值和成效过低而失去音乐课的意义。所以我认为音乐课必须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位,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紧紧围绕音乐特性,展开音乐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音乐性”这一生命的活力。

《麦哨》教学反思4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

《麦哨》教学反思5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展现给大家的是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文中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达到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作为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紧紧围绕“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学生:读——思——练;老师:导——引——评。

其简单构架为: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麦哨声的欢快、柔美

1、板书课题麦哨,知道麦哨是什么吗?(用麦秆做成的哨子,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了,把麦秆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益写的散文——《麦哨》。(指名读)

2、这么好听的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大屏幕出示)

湖畔 肚兜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肺腑撩起似的黑白相间 剥开 应和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作者怎样描绘麦哨声的?出示一、二、七、八自然段。

这麦哨声:(句子下出示):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指名读词语,我们一起来吹吹,一生吹,你这是悠长悦耳的,还可以短促些,请你,轻快短促,很好听。这麦哨声是悠长悦耳的,又是轻快短促的。请两位女生,一组“应和着”吹一吹,并解词: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请两位男生,“应和着”。

二、入情入境,感受初夏乡村田野丰收在即的景象

1、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多有韵味的句子,美美地读读。(读一读,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的美丽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他们在什么地方吹响了麦哨?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出示第四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情景?从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田野里美丽的花儿都谢了,结果了,果子很多,麦穗儿特别引人注目、、、、、、)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师讲述: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荫荫的草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也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田野里最耀眼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像金子般闪着光的麦田!(指名读) 其实,闭上眼睛,展开你的想象,文字里还藏着更多更美的画面呢!(伴乐读)

三、读写互动,拍摄自己最向往的画面

1、孩子们为什么会吹出如此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呢?(吹哨的人很快活。)

作者抓取了孩子们哪几个精彩的瞬间?(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尝茅茅针等)现在你就是小摄影师,面对孩子们的活动,你最

想拍下什么镜头?快速默读课文5-6自然段。

2、你拍下了什么镜头?

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走进这天然的草垫子,你拍下了孩子们怎样快乐的一幕?同学们,赶紧用笔拍下他们的精彩一幕吧。选择一个镜头写下来。

出示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引导对比,想象体验读。

3、你还拍下什么镜头?

尝茅茅针:“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感觉怎样?

这茅茅针的滋味谁来尝尝?做动作理解“吮吮、嚼嚼”;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沁肺腑”。(生读,师相应评价)

4、回读7.8读自然段。

四、拓展抒情,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吟诵小诗。(大屏幕出示)

2、同学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希望我们也伴着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渡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再次回味麦哨声音的自然段。)

《麦哨》教学反思6

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

《麦哨》教学反思7

前不久,我到南宁观摩了“名师大课堂”暨校本教研研讨活动。回来后,在本校利用远教教学光盘借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清澈的湖水》。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盘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出发点是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因此,在教学中,我按照光盘中的步骤实施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训练也扎实,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是按照光盘的教学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但光盘中的每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我们在播放的时候,还必须同时组织本班的学生按照光盘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这样就有了播放光盘的教学活动和我们自己的教学活动两个活动过程,教学时间比一般的课堂教学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学任务不能与光盘同步完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课后的评课中,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光盘中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的相同部分可以省略播放,这样就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同事们的意见很好,以后我要借鉴同事们的做法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是课堂中不能随机应变。表现在课前导入没有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致使导入效果不好,不能体现预定意图。开始,我首先提问:“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学生回答:“喜欢。”我接着问:“为什么喜欢?”本意是让学生说出喜欢自己的校园的原因,或者是“我们的校园景色优美”,或者是“校园四周风景也美”之类,进而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另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里的游人又有怎样的行为?”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是:“我喜欢扫地。”——我们这儿每天早读之前,各班都先打扫清洁区——课堂教学出现了与课前的设计不一样的情况。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没有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生拉硬扯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结果这个环节花了不少时间,导入效果很不理想。这篇课文所要表现的是“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景美,人的行为也要美:保护环境卫生”的主题,如果我根据课堂中出现的这一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变成:“很好,我们每天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本班清洁区,说明我们同学保护校园环境卫生的意识很强。校园是大家的,优美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爱护,你们说是吗?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另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里的游人又有怎样的行为?”这样的导入,比原来的切题,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上课、评课、反思,既解决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力求缩小自己与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差距,可以说获益匪浅。

《麦哨》教学反思8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麦哨》教学反思9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文章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这样效果会好些。

《麦哨》教学反思10

《麦哨》是人教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下吗?你们在乡下都玩些什么?”这样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孩子们对文本产生了期待,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2. 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3.学习修辞方法,加强运用。在教学文本时,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源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图片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由于本周事情比较多,没有做到精心备课,准备不是很充分,教案不够熟练,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环节漏掉了。效果不理想。

2. 学生的点评和组织能力方面还需下功夫,自己在课堂中的语言过渡也要自然,有激情,引导要恰到好处。

3.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理解浅显,老师也没有做到引导。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11

这篇略读课文,我们师生是在一种很轻松、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

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觉得跟我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对学生们说:“事先我也没看过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同时开始学习,然后相互交流一下读文心得。”此后是二十分钟的安静默读。不时有学生在书上划着、标记着,在空白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也在划着、标记着。

交流开始了。学生抢着发言,有学生说:“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描写了割草孩子的外貌,用了比喻句。”我插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他答:“把脸蛋比作月季花;把细汗比作露珠。”我:“其余同学都同意他说的吗?”“同意。”“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可以自由站起来跟他一起读读这一段。”另一个学生又说:“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它用排比手法给我们介绍了金色的油菜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雪白的萝卜花,颜色很丰富、很美。后面还说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这是拟人手法。还有‘麦芒像线条,麦穗像音符’连用了两个比喻。”“你说得很准确。愿意读读吗?”“愿意。”由于我没有说要站起来,几乎全班学生都坐在位子上跟着他一起读起来,我没有任何反对,只是站在一边仔细倾听着。读完,又有学生说:“第五自然段写的内容让我很羡慕,平时我们根本不能像农村孩子那样自由玩耍。”“他们都玩了些什么?”“翻跟头、竖蜻蜓、摔跤。”“你会竖蜻蜓吗?”“不会。怎么竖?”“我也不会。不过我想应该是头朝下、脚朝上、两手撑地。”我的回答引来了几个附和声“是的是的!你看课文里的插图就是你说的那样。”我们大家这才注意到课文插图。果然,淡蓝色清澈的湖水边是一望无际金色的麦田,旁边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正在玩耍,“绣花兜肚”在摔跤;“白布衫”在竖蜻蜓;其余孩子或呐喊助威,或拍手叫好。书包和草帽扔在地上,一篮子打满的青草也搁在一边,看样子他们是放学以后割完草才玩的。我近乎自言自语的描述学生们听得非常专心,都沉浸在画里。突然一个声音传来“画里怎么不画‘茅茅针’呀?老师你吃过吗?”“我小时候吸过,是清甜清甜的。”“多好,不花钱的天然饮料。”他坐在座位上嘟囔着。看样子是被第六自然段里描写的茅茅针吸引了,我真佩服他的联想力。

“1、2段和7、8段有人喜欢吗?”老师,留给你喜欢吧。”“你们劝我喜欢有什么理由吗?”“有哇!它们一头一尾这是首尾呼应呀。”大家都笑起来。 我想知道,这没有引申、没有拓展、没有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在课文中自然而然感受、产生的愉悦是否是一堂正宗的语文课?

《麦哨》教学反思12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三篇有关乡村生活的课文。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我以麦哨为引子导入课文,介绍了麦哨的做法,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找出描写麦哨的段落。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切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感。

吸取自己以前教学中,让学生朗读不足的缺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始终提醒自己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上次在舟嵊小学听了姜茗芳老师的对自己课的评价后感触很深,她说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给出对或错,学生回答问题时才是一个老师最紧张的时候。于是在平时教学中自己开始注意自己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这堂课可能由于没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自己也比较放松,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也比较多,整堂课比较自然融洽。但毕竟自己经验有限,很多地方不能很好的应变。如让学生读的时候每一个环节要求还是没能做到层层递进,想到该让学生读的时候才让学生读;感悟乡村美景时,学生找出的句子和自己预设地不一样时,没能很好的衔接,只是读一读带过,直到找到自己所需的句子为止,这样显得有点为教而教,不够尊重学生的自读感悟。

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己也会牢牢抓住机会争取每一次都有所得。

麦哨教学反思四: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麦哨》教学反思1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学期已过半,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半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教学行为:

本学期,我担任九(2)和九(22)班语文课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认真钻研大纲、认真备课,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我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劳动纪律:

我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三、教学效果:

本次期中考试,九(22)班成绩尚可,而九(2)班语文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于课堂讲解但忽视了课后的巩固;2、偏重于课本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3、偏重于教材而忽视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四、下半学期改进的措施:

1、在课堂上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2、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4、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多阅读文言文,既积累古代文学常识,又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将更加兢兢业业,争取学生的语文能有所提高。

《麦哨》教学反思14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链接语中提示的问题是这样的:“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我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学生学得很好。

可是,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什么?”“麦哨是什么,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这时,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用麦秸管做的哨子。”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麦哨》教学反思15

一、识字教学要围绕汉字的“音、形、义”,开展教学,重点突出字形。

三年级识字教学仍然是重点,但一堂课下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先让学生听录音,边听边画出生词,强调借助拼音学读准字音,接着通过联系语言环境,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通顺,并让学生进行评价,接着再单独读生词、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难读字强调读等的形式,学生读兴趣较浓,大部分能发准音,但也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接着指导写,让学生进行观察,再说说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想出识记的办法,只有个别学生敢于尝试,有一个用字谜的方法记“猜”,让人眼前一亮“狗儿吃青菜”,学生的反映冷淡,我只好用多媒体进行书写展示,并让学生进行书空,但认真写的人较少。还没来得及让学生自己进行写字训练,下课铃响。通过写字本的反馈,学生的识字效果不太好,很多字写错了,如“绕”多一点,“雀”少一画,字体也较马虎。

二、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散。稍不留意,有的同学在台下窃窃私语,有的在玩文具,有的不时还打小报告。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不断地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习惯。

三、减少教学环节,减少预设目标。

阅读教学费较低效,教学设计要避免过于烦琐,着重围绕听、说、读、写下功夫。本节课设想通过读课文——画句子——说体会——仿写的形式进行。可学生还是没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写的习惯,只完成了找山雀外形的句子,欣赏了两句描写山雀可爱之处的句子,匆匆画了些对话,匆匆进行了一次角色朗读,时间要到了。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尽量减少教学环节,不要求达到过多的教学目标,一课一得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追求面面俱到,全面的教学法目标,只能是一无所获。

第五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15篇

麦哨教学反思1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文章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这样效果会好些。

麦哨教学反思2

我对《麦哨》中描写的美丽场景非常向往,现在的生活让我疲惫不堪,备课时,我对《麦哨》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小时候和儿时的伙伴玩耍的场景好像又回来了。

在授课前,我已明确了了我的教学思路:我除了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还让孩子们体会农村孩子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另外的主要原因就是我班的孩子都是城市长大的,对农村生活不熟悉,多乡下孩子们玩的游戏不能引起共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最后以一首小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情画意。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麦哨教学反思3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展现给大家的是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文中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达到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作为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紧紧围绕“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学生:读——思——练;老师:导——引——评。

其简单构架为: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麦哨声的欢快、柔美

1、板书课题麦哨,知道麦哨是什么吗?(用麦秆做成的哨子,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了,把麦秆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益写的散文——《麦哨》。(指名读)

2、这么好听的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大屏幕出示)

湖畔 肚兜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肺腑撩起似的黑白相间 剥开 应和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作者怎样描绘麦哨声的?出示一、二、七、八自然段。

这麦哨声:(句子下出示):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指名读词语,我们一起来吹吹,一生吹,你这是悠长悦耳的,还可以短促些,请你,轻快短促,很好听。这麦哨声是悠长悦耳的,又是轻快短促的。请两位女生,一组“应和着”吹一吹,并解词: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请两位男生,“应和着”。

二、入情入境,感受初夏乡村田野丰收在即的景象

1、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多有韵味的句子,美美地读读。(读一读,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的美丽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他们在什么地方吹响了麦哨?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出示第四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情景?从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田野里美丽的花儿都谢了,结果了,果子很多,麦穗儿特别引人注目、、、、、、)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师讲述: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荫荫的草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也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田野里最耀眼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像金子般闪着光的麦田!(指名读) 其实,闭上眼睛,展开你的想象,文字里还藏着更多更美的画面呢!(伴乐读)

三、读写互动,拍摄自己最向往的画面

1、孩子们为什么会吹出如此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呢?(吹哨的人很快活。)

作者抓取了孩子们哪几个精彩的瞬间?(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尝茅茅针等)现在你就是小摄影师,面对孩子们的活动,你最

想拍下什么镜头?快速默读课文5-6自然段。

2、你拍下了什么镜头?

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走进这天然的草垫子,你拍下了孩子们怎样快乐的一幕?同学们,赶紧用笔拍下他们的精彩一幕吧。选择一个镜头写下来。

出示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引导对比,想象体验读。

3、你还拍下什么镜头?

尝茅茅针:“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感觉怎样?

这茅茅针的滋味谁来尝尝?做动作理解“吮吮、嚼嚼”;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沁肺腑”。(生读,师相应评价)

4、回读7.8读自然段。

四、拓展抒情,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吟诵小诗。(大屏幕出示)

2、同学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希望我们也伴着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渡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再次回味麦哨声音的自然段。)

麦哨教学反思4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链接语中提示的问题是这样的:“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我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自学、交流,学生学得很好。

可是,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什么?”“麦哨是什么,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细读课文,寻找答案。”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这时,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用麦秸管做的哨子。”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麦哨教学反思5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但是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学生没读够,没读好,也没说够,没说好,留下很多的遗憾。

麦哨教学反思6

《麦哨》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定位为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到城市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欣赏乡村田园风光,感受乡村孩子们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中通过城市的常用的“口哨”引入到了乡村的“麦哨”,让学生对麦哨充满了好奇,而引发了质疑。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什么是麦哨。于是引入了文章的预习检测之中。对生字、词语、以及句子的复习,进一步巩固了预习的成果。预习课文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归纳出《麦哨》这篇课文:写了盛夏时节,乡村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勤劳朴实的孩子们的欢乐游戏。总结出了“美与乐”两个关键词语。接着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文章中找出表现“美”或者“乐”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我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具体是谁在吹?”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谁在吹,我也不太清楚。

有学生说:“麦哨是小孩子在吹。”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通过总结板书:“麦哨吹响丰收颂,湖畔田野好风光;勤劳孩子游戏乐,乡村生活谱华章。”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麦哨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是一条明线,暗线就是美和乐。实际上不仅是小孩在吹麦哨,更是乡村在吹奏美与乐之歌。

在美的升华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一人写一个部分,然后合起来呈现一篇文章。学生非常愿意及时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新认识,于是学生均用心写作。最后抽小组汇报时,一人念一段,很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做到了以声音开头、声音结尾的写法,文章中有景美,更有人乐的内容。

语文教学其实就应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走进文本,然后走进生活。

麦哨教学反思7

在这篇略读课文中,我针对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句式题做的不够理想的现像,在他们学习课文时,穿插地引导他们寻找特殊句式,并学会对描写详细具体的句子进行缩写训练。

本节略读课文的学习,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细细品读。在学生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过程中,我除了引导朗读谈感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把握与学习中:有学生朗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这部分:“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我问学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都明白这是比喻句。我再请学生们把这句话缩写。有的孩子汇报说:“脸蛋蒙上细汗,犹如月季花。”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是不是缩到最简短呢?”又有孩子举手说:“可以把犹如月季花去掉,这是比喻句,修饰脸蛋的,可以不要。”这样,最简短的句子就成了:“脸蛋蒙上细汗”。

语文学科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需要我们在课文中不断渗透的,任重而道远啊!

麦哨教学反思8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

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织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9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小朋友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小朋友天真、质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小朋友,重点描写了小朋友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俺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同学揣测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规范》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测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俺在实施教学时充沛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同学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俺也吹过。

生:俺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幼稚了,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俺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俺认为“麦哨”也是俺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俺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俺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小朋友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因此,同学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测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俺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测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俺吸引住了,俺想这是什么声音啊?俺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小朋友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俺们设下悬念,吸引俺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俺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方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俺们主张同学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俺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同学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同学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同学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同学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同学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同学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资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俺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俺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俺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小朋友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俺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小朋友充溢活力,充溢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俺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同学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俺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俺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俺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俺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俺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俺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俺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俺也有这种感觉。

生:俺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俺觉得这儿的比如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俺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俺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俺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贮存到自身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小朋友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同学不只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俺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俺猜测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俺们只要细细品味俺们的生活,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挑选自身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俺们这些农家小朋友……)

生:(用笔倾诉。)

【反思】

俺们的同学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只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同学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俺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置教材、利用教材,发明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俺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测,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麦哨教学反思10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文章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一、成功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二、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重点不是很明显。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2、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3、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11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让孩子在读中感受乡村孩子的快乐。

麦哨教学反思12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麦哨教学反思13

《麦哨》是人教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下吗?你们在乡下都玩些什么?”这样调动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孩子们对文本产生了期待,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2. 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3.学习修辞方法,加强运用。在教学文本时,根据学生的自读自悟随机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而在重点句、段的学习中各有侧重,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源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如在学习重点句:“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从而知道这里采用了排比的方法,接着通过朗读感悟农村所特有的花,与我们所见到的、知道的花不同,然后再通过图片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读、悟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语言文字。

不足之处:

1.由于本周事情比较多,没有做到精心备课,准备不是很充分,教案不够熟练,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环节漏掉了。效果不理想。

2. 学生的点评和组织能力方面还需下功夫,自己在课堂中的语言过渡也要自然,有激情,引导要恰到好处。

3.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理解浅显,老师也没有做到引导。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对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14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麦哨教学反思15

《麦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教和磨课,课堂有了明显的改观。针对这节课例,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一、课堂充满了活力

我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1、2和7、8自然段的想象、对比,既理解了词语又加深对麦哨声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通过给学生看优美的田园风光,配上课文当中的优美词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解决疑问自然地走近乡村孩子,理解乡村孩子那欢快、柔美的田园生活。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在《麦哨》一课中,我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读得有重点,读得有层次,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2、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为突破口,并搭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再围绕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情趣。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我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联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学习。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板书也对文本起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源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不足:

1、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自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下载《麦哨》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麦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教学反思1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学习......

    《麦哨》教学反思(5篇可选)

    《麦哨》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麦哨》教学反......

    麦哨的教学反思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

    麦哨[范文大全]

    《麦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反复朗读、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单元训练的要求,设计适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倡导......

    《麦哨》教学反思徐晶

    《麦哨》教学反思 —— 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 新洲镇中心学校 徐晶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

    《麦哨》教学设计

    《麦哨》教学设计 《麦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体会作者生......

    《麦哨》教学设计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 3.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4 .正确、流......

    《麦哨》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2014.4.22 《麦哨》教学设计五稿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精彩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2.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