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

时间:2019-05-13 07: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

第一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提高教师素质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

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既有与其他职业群体的共同之处,也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

(一)教师职业自卑行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自卑感;地位的自卑感;工作待遇的自卑感;精神紧张导致的精神疾患的自卑感等行为。

(二)社会适应不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很大,有些甚至违背教育规律,但是教师们还是无奈地接受,学科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

(三)人际关系紧张。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等。

(四)心理失衡、情绪不稳定,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乃至形成灰暗情绪,有的还出现心理机能失调等。

(五)生理健康受损,当教师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时,神经系统与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逃避,容易导致身心耗竭,产生疾病或加速老化。客观地说,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确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因此,有效地解决教师职业中的实际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卑心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例如:政府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减轻教学负担等等, 同时,学校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安排教师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领导多理解各年龄阶段教师的不同需要,多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心理环境。

第二篇: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 1 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笨梢月穑慷导噬希颐浅3?吹降闹皇墙淌π榛我磺梗罢嬷饕猓偕塘俊倍选=淌ψ苁怯邪旆ǜ献叛杓坪玫娜ψ永镒辍?br />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2 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回答者: xujiani_sally-经理 四级

6-27 11:12 语文的主要反思在于“悟” 你悟的越深 也就反思的越深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案例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因此在教育学生方面,就比较麻烦。而且我们班还是一个比较参差不齐的班集体,纪律散漫。为了制止者用现象,我也多次的教导与批评他们,但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特意向带班有方的胡老师请教。她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对4 班情况作了简单的分析,在这段时间里就有4-5个学生表现不好,每次都用委婉的语气提醒他们,并表扬他们能及时改正错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喜悦,闪烁着光芒。反思:

原来调皮的学生几次不改错误是因为批评。批评学生应从学生的优点方面加以肯定,鼓励性的语言少也导致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优点,觉得一无是处,导致继续犯错。新课程常到我们“以人为本’,教育学生要讲究人文性,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犯错现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天然存在的。我们应该弱视学生的不足,强化学生的优点。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鼓励,是对良好班风的一种鼓励与指向。这就是教师通过激励营造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学生,一定是充满自信、有自尊并尊重他人的好学生。

因此,激励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教育艺术近于完美的催化剂。使用激励如果滥用,不但收不到良好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如果用的恰到好处,得心应手,你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和案例(2009-02-16 13:42:03)标签:差生 数学教育 挫折教育 杂谈

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1、324+198 5968-399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9 396+498 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 “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案例

师:是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谁不盼望温暖,盼望食物,盼望快乐,盼望得到人的疼爱呢!小女孩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美妙的幻想。

1、学生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看,小女孩前后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5次)

2、下面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自学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一是默读课文搞清楚 小女孩是怎样擦火柴的?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擦?擦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三是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感情体会表达出来。

3、交流

(1)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写了什么?

(2)师:小女孩是如何擦燃第一根火柴的呢?谁把有关句子读一读(3)师:读了这一段话,你知道“敢”是什么意思?你感到奇怪吗?

生:“敢”实际是说不敢,说明小女孩不敢擦火柴。真是奇怪,小女孩是出来卖火柴的,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

(4)师:是啊!手上成把的火柴,这是自己的,为什么擦一根也不敢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联系课文卖火柴部分告诉我原因吗?

生1:因为我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一个钱也没有挣到,爸爸就要打我。再擦火柴的话,爸爸更要打我了。

生2:家里等着钱用来给妈妈看病,等我回去还债,等着钱回去买粮…..7(5)师:既然这样,小女孩就不要擦火柴了,为什么她又终于抽了一根呢?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能告诉我为什么呢?

生1:我是怕打,但我的小手几乎冻僵了,不管怎样,挨打比冻死好。生2:现在连生命都保不住了,顾不上挨不挨打了。

(6)师:上面这段话会读吗/谁读一下(先指名读,再指导朗读

指导读:想一想听了小女孩刚才的叙述,你自己朗读这几句话该把什么感情表达出来?该抓住哪些词语?各自试试看(学生读体会,再指名说,指名读,评议后齐读)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因而,在我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朗读上面,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自学体会朗读,接着请同学朗读,然后给出朗读的指导,请一位同学来读。事实上,经过指导后,再朗读的那位同学,读出了感情,说明朗读指导是有效的。

但在这一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好朗读准备,原因是课刚开始在复习部分时间用得太多,导致在整堂课上朗读的时间上用得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

语文课堂是实践新课程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借助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小学生年纪尚小,学习的目的尚不明确,教师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认为在课堂评价时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一、充分相信孩子,相信他们都能教好。

教师要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每个孩子都可以教好,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即使是那些调皮的,学习差的,不太有礼貌的孩子,教师也应该相信,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也可以成才。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

教师是否相信儿童,这是教师对儿童能否进行合理评价的前提。罗森塔尔应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1968年,心理学伯特.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煞有介事”的发展预测。然后,他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当老师感到迷惑时,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这样,教师们从内心里承认这份名单。8个月后。他又来到这所学校,对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他提供名单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教师的情感也特别深厚。原来,他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根本未作任何测试。8 他只不过想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改变教师不相信后进儿童的观念。观念变了,顽皮儿童在教师心目中也成了很有发展前途的儿童,于是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评价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儿童成长的加快。可见,充分相信儿童是个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必然会对儿童充满信心,必然会设法鼓励儿童获得成功。

第三篇: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整合我省中小学各学科优质资源,本着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尽量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结合全省教学实际,竭力编写了这套《新课标课程基础训练》丛书,充分发挥教学专业研究单位的职能,为全省教学改革正确导向、为全省教学服好务。

英语依据学科特点,从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单元为单位,按课时编写。每单元从学习目标到学习过程、学习自检、学习拓展直至学习自评逐步展开,对学习过程给予全方位的同步指导。

学习目标以列表的形式,对每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按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切实全面打好基础。

学习边程以课时为单位编写,每课时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板块。

课前预习由内容、提示、要求和疑难四部分构成预习的全过程,辅导学生自学教材、试做课本上部分练习、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形成有效的自学策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课中学习要求学生带着自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认真听课、释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节约篇幅,这部分文字内容在本册中不再出现,请同学们牢记在心,高效参与各课时的“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一般由两至三道大题组成,前面一至二大题重点检查学生掌握本课时主要学习内容的情况,属于形成性巩固练习。最后一道题全套丛书一致,冠以“课外阅读,贵在坚持”,即要求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坚持每课时课外阅读5分钟,阅读材料可以是来自相关报纸杂志的时文,也可以是难易相当的阅读丛书,引导学生平时尽量多读英语文章、多听英语广播.少看枯燥的词汇、语法讲解,少做形式呆板的重复练习。这是因为: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是尽快形成语感。形成语感既是学好英语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唯有多读、多听,才能形成语感;反之,看再多的词汇、语法讲解,做再多的练习也是形不成语感的,只会让你觉得英语越学越难学。与其要求学生匆忙地看如此之多粗制滥造的词汇、语法讲解.死记硬背数不清的条条框框,不如尽早建议学生买一本权威的中级英汉双解词、典,方便随时查阅.养成查字典这一英语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阅读英语原文的能力、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自植 紧密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套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和新颖性较强的形成性评价试卷。此外,每册还编有具有相同特点、且与全省中考考标要求相吻合的终结性评价期中和期末试卷各一套。

学习拓展与“贵在坚持”试题所倡导的理念一致,突出学科特色,全套丛书每册均连载了同一篇有教育性、启发性的现代动漫长篇故事,每单元一个片段,旨在尽可能增加阅读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英语,尽快形成英语语感。

第四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被当做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观念、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于是,从国外引进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这一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引起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变成了一个没有条理的“万宝囊”,内容杂乱无序,看不出学生的成长轨迹,起不到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并且人为地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和学生为评价而评价,评价起不到前进的激励作用。有的老师戏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为“垃圾袋”。

1.成长袋中收集的学生作品杂乱无章,各种材料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只为收集而“收集”,使得成长袋中的信息难以完整分析学生的能力等。

2.收集的内容不够全面。出现学生收集材料过于随意,毫无目的,全凭自己兴趣。以致反映学生情况的信息内容过于片面。

3.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等。有的教师制作学生档案袋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没有悉心收集真正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资料,而是抱着应付的思想往档案袋里塞进一些资料了事。

那么如何来改进成长记录袋呢?成长袋中应该装些什么内容才能摆脱“垃圾袋”的困境呢?现我就目前学生“成长记录袋”存在的问题、创建原则谈谈本人对学生“成长记录袋”构建形式的一些初浅的探索。

一.成长的足迹:

目的:让学生从有代表性的学习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进步的轨迹。

用来展示能反映学生成长的项目或最佳作品等,这些作品可以是最满意的作业、图画、手工制作、作文、书法作品、生字卡等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作品,也可以是失败的、能给学生以启示的、有待提高的作品。虽然这块内容比较广泛,但是还是能较好地展示出学生的个性特长,书法好的同学书法作品居多,美术好的学生的美术作品多于其它的内容,喜欢看书的同学资料卡做得多、特别漂亮……

总之能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产生教育意义的作品都可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二、优缺点卡

目的: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成长袋帮助学生不断确立发展性目标。我把“优缺点卡”设计成两个板块。分别为“我真棒”和“我能改”。要想很好地应用这一栏目,我利用每周班会课的课前五分钟引导“同桌”充分思考。因为同桌之间相互了解是比较深的,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一举一动都在同桌的眼中。

1、让同桌发自真心地给自己找优点。当听到同桌真心的赞扬时,学生一定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他们会无比自豪地在“我真棒”这一栏中写下:(1)我认真完成作业,我真棒。(2)我乐于助人,我真棒。(3)我上课时,积极发言发言,我真棒。(4)我热爱劳动,我真棒。……

2、让同桌善意地给自己找不足。“当局者迷”这一板块除了学生自省外,让同桌以“我认为你怎么样就更好了……”为主线善意地给自己提出缺点。听后让学生虚心地写下:(1)我上课不注意倾听别人发言,我能改。(2)我有骄傲情绪,我能改。(3)我在小组讨论时没和组员配合好,我能改。

应用此表,能使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正视伙伴。待期末反思时,看看优点是不是越来越多,缺点是不是越来越少,目标是不是已经达到了。

三、畅所欲言

目的:让学生、老师、家长都能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在“畅所欲言”这一栏目中我设计了“老师我想对你说”、“爸妈我想对你说”、“老师的话”、“父母的话”这四个板块。在各自的板块中老师用淳朴的话语谆谆教导。如:每次看到你高举的小手,老师真为你高兴;你若能再大胆一点发言,老师一定会为你欢呼的……父母用鼓励的话语寄托期望。如:爸、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不会让爸、妈失望的……同学们用率真的语言,表达心声。如:老师,作业能否少布置点;爸、妈要是没有家庭作业那该多好啊……

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成长。让成长记录帮助实现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间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构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四.收获园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上进心,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栏目。也是学生最珍视的本子。课改年段的老师都不忘采取学生喜欢的各种方式来鼓励他们。如为鼓励学生多积累、多发言、会倾听、会思考班里可以开设金钥匙、金话筒、金耳朵、智慧星等奖项。让学生们把这些获奖标志都粘贴在“收获园”里。因为有了这样的存档,学生们都会如获至宝地保存着。它有效地记载了学生自己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成长、进步的足迹一览无遗。

“收获园”中还可以有学生的荣誉证书、各级各类竞赛中的获奖证书或证明及作品、参加现场表演及颁奖照片、好人好事方面(捐款、学雷锋活动等)活动照片等。

五、学海拾贝

目的: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判断、学会积累、学会搜集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学生已经有了从各渠道获得信息的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课外阅读、看电视、上街、收集商标等渠道认得的字词,看到的优美句子,读到的精彩片段粘贴或摘抄在“学海拾贝”中。同时,我在教学有的课文时特别注意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课上完后,我就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等,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采”到“学海拾贝”中。有了“学海拾贝”学习中的所有精彩都不会再错过。

六.自我评价、总结

目的:学生在总结整理中,进一步体验自己的进步、成功,建立自信,同时学会了反思自己、激励自己,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明确了目标,产生了动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激励。因此,应定期让学生自我总结。如:期末让学生就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状况等情况做总结。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跟其他同学比还有差距,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目标,需要谁的帮助,用“悄悄话”写下来——可以写给自己,也可以写给老师、家长、同学。

第五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走入学校课堂。今年我市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新教材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内容编排有利于实施个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重视生活实际、有开阔视野的“拓展视野”、大量的“活动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当然,第一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者、学者都带来了很大变化,也自然会引起长期使用“大纲体系”教材的教师存在较为难以适应的变化。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新

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关于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课程改革重点,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社会、科学”才是课程的范围。因此,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比较注重学生的一面,而对学校管理(如实验室管理等)、教师教学(课堂教学组织的操作技能)这一面少了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教材的这种编排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教材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着矛盾,而且不少内容在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怕学生不能全面的掌握,讲多了很难给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教材分为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为难了我们师生,九年级马上面对的就是中考,如今中考复习都是在赶进度抢时间,这样更是加剧了矛盾,在教学中造成了前松后紧,是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二、关于教法

1.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实施后,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新的理念的框架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要注意,不能简单的理解“自主”将课堂一味地按学生意愿“开放”,缺乏相应的设计和目的,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为课堂热闹了,活跃了就是实现了新课程,让课堂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舞台,这实质是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更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看书、思考和讨论。实践证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一

定有所思、有所得。

我们要以“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为理念。新课程重视这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讨论,但绝不能把交流、讨论等课堂活动只表现在形式上,认为只要课堂热闹了,学生交流、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他才会跃跃欲试,此时讨论、合作才有意义;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发生争论时,交流才有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合作、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合作意识,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2.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就实际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不可相互替代。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笔者见闻“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的教学设计,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实质上,对于这么深奥的难以感受的知识,学生有什么东西可讨论的呢?有什么话好讲呢?因此,不能一味的探究,不恰当、不必要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

培养有害无益。

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学习是难以观察、探究的。此时运用合理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更为有效。但在学生接受学习时,教师更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绝不能机械地灌输。要合理把握两种

学习方式,使其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

3.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探究情景:教师巧妙设计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评价。课堂活动结束,老师常问:这节课内容懂不懂?还有什么问题吗?当学生没有问题时,老师就开心了,满意了。将课堂演变成了“问题解决中心”。实践证明,好奇与兴趣是学生的最大优点。一个成功的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每天都能带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如讲“乳化作用”时,让学生研究各品牌洗涤剂的乳化能力或研究它们与温度的关系探究完“钢铁生锈的条件”时布置学生研究铜生锈的条件;;讲完“金属与矿物”后,让学生课后思考为什么人类先用青铜器后才用铁器、为什么路易十四用铝制酒器而大臣们却用银制的?总之,一堂课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可持续探究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热情。我认为,如果没有给学生留下可持续探究问题,则这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

三、关于多媒体

新课程要求:“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了新的前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使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错误地认为新课程就得使用多媒体,只有使用了多媒体才能算得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不敢否认多媒体的重要性,但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如有些老师用精美的课件模拟代替学生实验,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曾听过以老师讲“钢铁生锈的条件”一课,由于该实验时间较长而他没有提前几天叫学生做好实验,因此,采用了动画来演示各组实验,用精彩的动画表示出各组试管中存在的介质及现象,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结果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精美的动画上了,反而对该实验缺乏体验。更有甚者,使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利用多媒体一味的增大课堂容量,这些实质上都是“现代化”的灌输。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不可能代替传统教学,更替代不了学生自我体验和师生互动及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媒体的配合使用,“因材施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如:模拟再现“ 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过程”、“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微粒形式)”、“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等难以观察、体验、更难以实验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就易于

学生接受和理解。

四、关于评价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重视过程和参与,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因此不少教育人员推行“表扬式”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其积极参与。一时间表扬成了一种老师最廉价的教育“武器”,在课堂上经常听到“回答得很好”、“不错、很聪明”、“能想到这一点值得表扬”的表扬的声音。也有些老师则对学生的肤浅的回答一律以微笑视之,不敢“妄自评论”,这样的评价一味的注重形式(其实初三的学生完全能够区分不同场景中“表扬”的含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批评与表扬式传统教育的精髓,合理使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个性差异,把握分寸,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动力。

要深化课程改革,评价的改革至关重要,尤其是考试的改革。社会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就如何评价老师,老师就如何评价学生,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落实的程度。当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只能是形式主义,难以进行实质性变革。特别是化学,九年级才开设,直接面对中考,时间更紧迫,“任务”更重大,还有什么心思去思考新课程呢?为实现新课程改革,化学考试方案必须尽早改革,笔者认为可尝试如下改革:笔试(可开卷,占50%)、化学学习档案(30%)、实验操作能

力(20%)。更重要的是弱化中考的选拔功能。

总之,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全面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会不断发展、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只要我们切实将课改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我们会享受到化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喜悦的。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和体会,欢迎各位同行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下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长对孩子期望寄语

    家长对孩子期望寄语 家长对孩子期望寄语1 1、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愿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2、你的天赋好比一朵火花,假......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能够极大的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期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孩子的学习和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材料(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9月18日 地点:多功能会议室 主讲人:王海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育......

    家长对孩子新学期期望评语(范文大全)

    1、希望孩子在新学期中,能积极完成学校各科学习,性格乖巧内向,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初步的见解。在学习中,态度和习惯还需加强。希望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

    家长对孩子期望的寄语

    家长对孩子期望的寄语 家长对孩子期望的寄语1 (一)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止的冬色。(二) 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三)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四) 凡夫......

    家长对孩子的评语和期望

    家长对孩子的评语和期望 、徐晨竣(2年级):这周比上周有进步,偶尔会争着做家务,比如拖地、扔垃圾等,父母呼应勿缓做得比较好,但是路遇长,疾趋揖做得不是很好。 2、戎思翰(2年级):思......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合集5篇)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改革中的现代教育管理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面临素质教......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牛泉镇圣井小学 雷建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校现有9个教学班, 268名学生。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上级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