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刿论战》测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牺牲玉帛 公将鼓之
何以战
....战于长勺 小惠未徧 神弗福也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8、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战前: 战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
和_______
1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1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1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6.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1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曹刿论战》答
案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 7.语言描写 议论
8.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9.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政治上取信于民
11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略
14、战前的准备 战中的指挥
15.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第二篇:21《曹刿论战》测试题
21.《曹刿论战》基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x8=8分)
刿.()又何间.焉()帛.()勺.()辙.()轼.()夫.大国()靡.()
二、说说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x1=2分)1.小惠未徧。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2x4=8分)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x13=26分)
齐师伐.我()弗敢专.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与之乘.(公将鼓.之()既.克()彼竭我盈.()望其旗靡.()
21.《曹刿论战》基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x8=8分)
刿.()又何间.焉()帛.()勺.()辙.()轼.()夫.大国()靡.()
二、说说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x1=2分)1.小惠未徧。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2x4=8分)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x13=26分)
齐师伐.我()弗敢专.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与之乘.(公将鼓.之()既.克()彼竭我盈.()望其旗靡.
()
今义:今义:)神弗)
今义:今义:)神弗)
五、一词多义解释(1x13=13分)
焉 又何间焉 故 公问其故 以 何以战 惧有伏焉 故逐之 必以分人 之 小大之狱 何 又何间焉 请 曹刿请见 公与之乘 何以战 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
六、翻译下列句子(5x5=25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齐师败绩。公将驰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五、一词多义解释(1x13=13分)
焉 又何间焉 故 公问其故 惧有伏焉 故逐之 之 小大之狱 何 又何间焉 公与之乘 何以战 公将鼓之
六、翻译下列句子(5x5=25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齐师败绩。公将驰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第三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一、原文填空
1、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取信于民)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 ”“ ”的结局证明了曹刿的指挥正确。
5、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
6、曹刿根据“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做出了追击敌人的决定,这样做的原因是:。(限四字应为:)
7、我们常引用《曹刿论战》中用以强调作战要鼓舞士气的成语:。
8、文中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9、《曹刿论战》中交待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
10、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二、问答题
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请简要分析。
4、二、三段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四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6.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7.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8.“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10.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1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3.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14.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5.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6.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曹刿论战》答案 1.C;2.C
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6.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7.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8.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9.因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10.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11.(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曹刿请见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16.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第五篇:曹刿论战 课本剧
课本剧:曹刿论战
第一幕:战前,三问三答献良策 人物:曹刿,同乡人,鲁庄公,宫女.背景:公元前684年春,齐国向鲁国发动了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鲁庄公想要匆忙应战。曹:如今,齐国就要攻打我们了,如果我袖手旁观,那我国必败.(摸着长长的胡须)我一定要进谏大王.同:(拦住曹)哎,算了吧!打仗这种事,是那些居高官享厚禄的大臣们策划的事.你一芥草民何必参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曹:(充满自信)那些人目光短浅,未必能深谋远虑.(挥袖向宫殿走去).宫殿内
宫:(行礼)大王,曹刿求见.鲁:传他,(宫女退,曹上).曹刿啊,你求见本王有何事呀? 曹:(行礼)大王,我听说要打仗了,可我们凭借什么去打仗那? 鲁:衣食这类养生的物品,我不敢独享,一定会分给他人.曹: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全民,百姓不会服从您.鲁:祭祀用的牛羊等,我不会虚报,必照实对待神灵.曹:(皱眉)大王,这只是小信用,是不会让神灵信服的.鲁:恩,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会以实情判断.曹:(满意的笑)大王,这才是尽了职分的事,只有这样,百姓才会信服你呀!长勺之战,我们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鲁:恩,确实有理.曹:(严肃)大王,草民还有一事相求.鲁:讲.曹:请您允许我,随兵打仗.鲁:准了,有贤良之才助我,何乐而不为!
第二幕:战中,两“未”两“可”定输赢 地点:长勺
人物:曹刿.鲁庄王.齐军.士兵.开战
鲁庄王(真诚的):“曹刿,你上来,我们同乘一辆战车。” 曹刿(感激):“是,大王。”
随着一阵阵车马人的赶路声,鲁庄王与曹刿来到了作战前线。鲁庄王(士气高昂):“来人,传我命令下去,击鼓,进军。” 曹刿(急忙的):“大王,不可,时机未到。” 齐军(士气高涨):“击鼓,进攻。” 鲁庄王:“鼓手,击鼓,进军。” 曹刿(急忙):“大王,还不到时候。” 齐军(愤怒,士气衰败):“再次击鼓,我就不信他们不应战,大家都振作起来!” 曹刿(欣然):“大王,时辰以到,可以应战。” 鲁庄王(惊奇,又信任的点点头):“击鼓进军,大家冲啊!” 战了不到一个时辰,齐军大败,伤亡惨重。齐军:“大家快逃啊!” 士兵(急切):“报----,大王,齐军已战败,正在逃亡,是不是要趁胜追击。” 鲁庄王(兴奋):“追,杀他个片甲不留。” 曹刿:“大王等一下。”
曹刿跳下马车,低头看一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上车后站在横木前向远方望去。曹刿(欣喜):“大王,我看齐军逃走时慌慌忙忙,前方没有伏兵,我们可以大胆的追了。” 鲁庄王:“那好,大家冲啊!追!士兵:追!
鼓声再次响起,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幕:战后,一问一答说原因
地点:长勺军营
人物:鲁庄公,曹刿,同乡人
背景:齐国和鲁国交战,鲁国大获全胜,在战场长勺,鲁庄公虚心求教。幕起:
在长勺军营,鲁国的战士们正在把酒言欢,但仍不失警惕,仍有人在站岗放哨。一轮明月升上天空。(音乐起)鲁庄公独自一人在军帐里徘徊,(眉头微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曹刿进帐。鲁庄公(欢喜)即刻走上前去。鲁庄公:(急切)曹刿,这仗以大获全胜,为何我还不曾明白这取胜的原因呢?赶快坐下与我解析一番。曹刿:(沉着欣慰)打仗要靠勇气,您还曾记得打仗时敌人的那三次击鼓吗?这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敌人的士气就衰弱了;而第三次击鼓,敌人的士气就衰竭了。此时敌人的士气衰竭了,而我军的士气却很旺盛,所以仗就打赢了。至于后来,我不让你去追击他们,是因为齐国地方之大(摸了摸充满智慧的胡子),很难预测,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我通过下车看到了他们逃跑时留下的车印很乱,军旗也倒下了,表明他们军心涣散,已无心恋战,所以才会同意您去追击的。鲁庄公:(欣慰地笑了)幸亏我相信了你,才为我国打胜了这一仗。从此以后,你就留在朝中为我办事吧!像你这样的人才我如果不任用,那百姓也不会同意的。曹刿:(坚决且语气强烈)不,我乃一介村夫,闲散惯了,做官我可做不来,如果国家有难,我是一定不会袖手旁观的。
(鲁国的军队回国了,而曹刿回到了家乡。)同乡人:(献媚地笑了笑,迎上前去)呦,这不是曹刿吗?怎么,皇上没给你封个侯,赏些银子?(仔细打量了一番曹刿),真没想到啊,你一个小小的村夫,竟有如此智慧和胆识。以后咱们这个穷乡僻壤就可要名扬天下了。
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