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80年代诗歌[定稿]
第三章 80年代诗歌
第一节80年代诗歌概述
一、对政治抒情诗群的传统真诚的继承和发展
从1976年底起到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止,是新诗走向新时期的过渡阶段,诗坛致力于恢复“文革”前十七年的诗歌传统,让诗歌重新立足于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上去干预社会生活。
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和柯岩的《周总理,您在哪里》等,在当年曾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
它们以“大我”抒情的主体投入,恢复了真情的抒唱,显示出对政治抒情诗群的传统真诚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四五”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从而拉开了拨乱反正的大幕。人民沐浴着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春风,诗坛也迎来了80年代中国新诗的又一个发展期
二、诗群、诗派
80年代的诗人队伍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诗群、诗派
(一)“归来者”诗群
他们因这样那样的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如今在拨乱反正中终于得以平反,于是重又提笔“归来”。这是-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
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艾青是他们的代表。
七月诗派的鲁黎、邹荻帆、彭燕郊、绿原、曾卓、牛汉、徐放、罗洛等,九叶诗派的辛笛、陈敬容、杜运燮、郑敏。
(二)干预生活诗群
80年代诗坛更富活力的是一批崛起的新人。这批新人以1979年为界,可以从年龄上区分为两类:
一批是出生于建国前,40岁以下的青年,包括雷抒雁、张学梦、杨牧、叶延滨、周涛等;
另有一批建国以后出生的年轻诗人,包括北岛、江河、林莽、李发模、舒婷、杨炼、顾城、王小妮、梁小斌等。特点——
他们既程度不同地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程度不同地具有超越传统观念、独立思考生活、自我判断现实的精神。其中,有些在真诚地歌唱打倒“四人帮”、赞美祖国振兴以后,又旗帜鲜明地揭露了“光中也有暗”的情况,从而和年岁稍长的那一代崛起者的创作追求汇合。
另一些则怀着信仰失落的茫然情绪,以及对于父母之邦爱恨难分明的复杂心境,进入了新时期诗坛,这包括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大多是在“文革”前夕已步入青春年华,对社会的认识较固定,所以能继承共和国初期建立起来的文学传统,只不过排除了对现实的盲目乐观,倾向于以批判—反思的目光看待被十年“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也有一批在“文革”中长大,“文革”后从精神废墟上崛起的诗人,能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表示怀疑甚至审视。
(三)新边塞诗群和东海诗群
从80年代初期起,西部与东部都各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凝聚了一批诗人,出现了西部的新边塞诗群和东部的东海诗群。
1.新边塞诗群 2.东海诗群
(四)女性诗人群
女性诗人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的意识获得了普遍的觉醒,这在一代年轻知识者中表现为对个性主义的信奉。80年代诗坛上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诗人群也由此涌现。千百年来封建礼教不仅使男性失去了本我,女性敏感的心灵世界也受到了残酷的禁锢。于是,出于一种矫枉过正的反拨情绪,这个女性诗人群体甚至比男性诗人更要大胆地袒露自己心灵最隐秘的一角。从总体来说这个创作群体是一批生命本体觉醒者的聚合,她化以黑夜意识传来的神秘意象激发生命活力,藉无所顾忌的自我表现来显示生命自立,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
一类以翟永明为代表,包括伊蕾等人。她们的诗在唯欲的自我宣泄中显示着焦躁。翟永明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伊蕾有《爱的火焰》、《爱的方式》、《独身女人的卧室》等。
另类以张烨为代表,包括冯晏等人,她们的诗在纯情的自我拷问中表达着迷惘。张烨有诗集《诗人之恋》、《彩色世界》、《绿色皇冠》等。冯晏有《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
(五)朦胧诗
朦胧诗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朦胧诗。这一诗派由“今天”派沿袭下来。“今天”派缘于1978年12月创办于北京的《今天》杂志。
他们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做“表现自己,隐藏自己”之间的朦胧抒情,因而被人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出现,使诗坛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新诗潮运动,成为80年代中期以后统领诗坛的力量。
朦胧诗的发展历程:
①1984年以前,北岛、舒婷、顾城、芒克、多多、梁小斌、江河、杨炼等人,热衷于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和控诉;
②1984年后,以江河、杨炼转向现代史诗写作为标志,汇合四川的廖亦武、欧阳江河等新传统主义诗群和浙江的王彪、张文兵等东海诗群,开始从对民族文化史诗追求转向对自然生存史诗的追求。
③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后,“校园诗人”中的海子、骆一禾、西川等提倡“以梦为马”,寻求现代漂泊者的灵魂居所,从追求自然生存史诗发展到寻求精神家园的宇宙生命史诗,从而形成了后期朦胧诗的格局。他们没有介入社会政治的积极性,显出了美丽的遁逸和无法遁逸中的精神焦虑。
④第三代诗人群
朦胧诗愈向前发展愈显示出高蹈、玄虚、晦涩的倾向。诗坛开始了新的骚动,又一股巨大的创作势力在形成。这是更年轻的一代诗人。他们打着反对贵族精神、英雄主义,提倡一切平民化的旗号,向朦胧诗发起了挑战。这股势力可以称之为第三代诗人群,派生出了两大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抒情,出现了一个生活流诗群以宋琳、柯平、伊甸为代表。
第二个分支是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出现了两个诗群:他们派与非非派。他们派以韩 2 东、于坚为主。非非派以周伦佑、蓝马为主。由于过分强调对凡人生活的如实呈现,以及过分强调对人的本体作真实表现,第三代诗人群的诗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1989年,海子卧轨而死,骆一禾突然病亡,生活流诗群四散.非非派消隐,80年代的新诗潮也就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朦胧诗
一、朦胧诗特点
特点首先提出“朦胧诗”一说的是一篇批评文章。(新诗潮的命名缘于一篇短文《令人气闷的“朦胧”》)1.特征
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这样一些特征。
●朦胧修辞策略,以舒婷为例(何以朦胧?)
“朦胧诗”在诗艺上最明显的特征首先还是其独特的修辞方式。舒婷的名篇《会唱歌的鸢尾花》,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朦胧诗”的典范之作,它集中了“朦胧诗”的基本的修辞手段。
在你的胸前
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⑴为什么是“鸢尾花”呢?
这种并不怎么常见的花卉,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多少显得一些突兀,从前也不曾见过鸢尾花,最初在舒婷的诗中见到“鸢尾花”这个词的时候,一时间确实产生过许多飘渺的联想。也许,这正是“朦胧诗人”所需要的效果后来。
(梵高的一幅著名的画。它花朵呈蓝色,看上去像张开的鸭子嘴巴,让人觉得它真的会突然开口唱起歌来。)
可是,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花呢?比如,向日葵,不见得好看,但却永远朝向红太阳的葵花。这种革命诗人所钟爱的花朵,曾经开遍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在当时的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常常只有为数不多的植物:青松、翠柏和种属不详的光荣花,等等。每一种植物都意味深长,非同一般。
(社会主义的“香花”和资本主义的“毒草”势不两立、你死我活。任何混淆和误植,都将带来灾祸。)
特点:在舒婷的这首诗中,有一个奇妙的修辞结构的转换:革命文学中最常见的向日葵与太阳之间的组合关系转变为鸢尾花与月亮之间的关系。这种微妙的组词变化,就是“朦胧涛”诗歌艺术上的一个小秘密。
也许可以这么说,“朦胧诗人”就是在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移栽了一些当时的人们比较陌生的植物:除了鸢尾花之外,出现得较频繁的还有橡树、凌霄花、紫丁香、紫云英、三角梅、蒲公英„„等等,是构成“朦胧诗”的隐喻结构的基本成分。
⑵隐喻:意象的多样化
隐喻这一修辞格是古典抒情诗的灵魂,也是“朦胧诗”的灵魂,因而,构成隐喻之基本成分 3 的性质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朦胧诗”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文艺的隐喻模式进行了一番改造和修补,也就是改造了革命文艺的词汇表,并生成了他们自己的词汇表。首先是词汇量增加了。除了上述花花草草之外,“朦胧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还有诸如船(双桅的、桅数不明的以及搁浅的)、大海、贝壳、沙滩、星星,等等。而提供新的事物品种最多的是舒婷。从表面看,这似乎只是一道修辞学上的“替换练习”习题,但在这波澜不惊的表面之下,却蕴藏着一场深刻的文学危机。那些粗暴的花园管理员们(批评家)并不喜欢这些个奇花异草,将它们斥之为“毒草”,意欲割除之而后快。关于“朦胧诗”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着诗歌的“词汇表”的斗争。允许不允许这些花花草草进入诗歌的词汇表,被上升到关涉革命文学之前途的高度来加以对待。但“朦胧诗”却是这场斗争的最终胜利者。
⑶词义:含混、扭曲,甚至悖反
词义也变得更加繁复、多变,有时还有意造成意义上的含混、扭曲,甚至悖反。这就形成了所谓“朦胧”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朦胧诗”是对于革命文艺的一次革命。“朦胧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革命文艺的美学贫困状态。从-般诗学理论角度上来看,诸如“朦胧”“含混”“复义”“悖谬”等,属于“纯诗”修辞范畴。所以也有人据此得出结论:“朦胧诗”开始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纯粹化”的阶段。
问题:新的美学原则?
“朦胧”修辞与其说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不如说是一项重要的话语政治策略。它革命文艺的制度化的话语秩序之间构成了某种紧张的对抗关系(如北岛)或相对较为平和的替换关系(如舒婷)。
这两种修辞关系实际上体现了“朦胧诗”的意识形态的二重性:对抗和妥协。
△80年代诗坛,最具诗学价值的是朦胧诗。
它指的是舒婷、顾城、芒克、食指、多多、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70年代中期青年诗人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粟世征)、根子和北岛(赵振开)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
他们的诗以手抄本形式流传。1978年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杂志,是这些青年诗人发表探索性新诗的主要阵地。1980年《诗刊》以青年笔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探索诗作和探索宣言。2.争论
这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80年代文坛的一场争论。肯定者——
谢冕最早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赞叹“一批新诗人在崛起”; 孙绍振以“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来提炼这股探索诗潮的意义;
徐敬亚发表《崛起的诗群》一文,从现代倾向、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肯定了朦胧诗的价值。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否定者——而当时的反对者则指责其为畸形文学、艺术怪胎,甚至视为“逆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宣言书”等。
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 认为:“(1)它们大多不是一般的抒情诗,或者说,是政治诗,作者主要不是在抒情而是用 4 一种我认为是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在非议社会主义的政治;(2)灰色、冷寂、孤芳自赏和玩世不恭„„之所以形成这类诗以及对于这类诗的鉴赏趣味,根子就在于不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那个‘独特的社会观点’和割断革命文学传统的资产阶级现代派的文艺观。”
——《诗刊》1983年第11期
臧克家:《关于朦胧诗》,《河北师范院学报》1981年第4期 艾青也是反对者。
3.朦胧诗的核心精神——人性复归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中国新诗传统不同的美学原则,其核心精神就是在“文革”封建专制主义下迷失、绝望而痛苦的一代,对人的反思,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新的美学原则与传统美学原则的分歧——
正如孙绍振所说的新的美学原则与传统美学原则的分歧在于“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在探索者看来“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当社会、阶级、时代逐渐不再成为个人的统治力量的时候,在诗歌中所谓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便自然会提高其存在的价值。社会战胜野蛮,使人性复归,自然会导致艺术中的人性复归。”
朦胧诗人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 比如舒婷的诗:“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严、信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
这些诗人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则是:
我的理想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麦穗,如果命运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情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
——食指:《命运》
塑造“我”的形象从一片废墟中站起:
一代人的呼声
舒婷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 我砸碎了一层层枷锁; 心中只剩下
一片醒目的废墟„„ 但是,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命运(《船》),梁小斌呼喊“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来表示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北岛的《回答》发出控诉、反叛的强音: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
而顾城的吟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代表着一代青年从艺术到社会的共同心态,它是长期积郁于心灵、猛然爆发出来的一声痛苦的呼号。”——公刘语
二、评价
1.自我与社会、民族
朦胧诗人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他们由于都有“文革”十年的社会动荡经历和上山下乡的个人遭际,因此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劫难结合起来审视生活时代氛围的明明暗暗,促使这批年轻人不得不在呈示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寻找诗歌表达的道路,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激发出来的那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也促使他们感悟到必须从个性独立与人性解放、人道平等的角度切入社会政治生活,以此去把握诗歌的真实世界。2.显示与隐藏——诗歌本体
朦胧诗人在显示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建立起的艺术策略,也是对诗歌本体的自发性逼近。
感觉、意象、象征:他们的诗总是通过感觉——情绪激化出来的印象联想物——意象来暗示特定的现实经验与生命体验,形成智性化的象征抒情;(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跳跃:与此相应对心理时空的追求,出现了大跨度、多层面的跳跃,形成内外结构貌似“无序”的浑成;
语言——谬理化:在语言上则显示为在意象化的追求下谬理化的词语组合,藉以显示以弹性与张力为表现形态的语言密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3.三类人性价值追求意识
朦胧诗在崛起的过程中,因主体精神的张扬而有了人之本体思维的觉醒,从而出现了强烈的人性价值追求意识,这种追求意识体现在创作中有三类。三类人性价值追求意识——
○一类是对自我的情感价值的确认。
舒婷的《神女峰》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作了追求自我情感价值的抒唱。
神女峰曾被世人神化为一个少女百代千年矢志不移地在山头盼等情人归来的传说,感动过多少旅人游客,但女诗人却“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感到这个“美丽的梦”留下的只是一段“美丽的忧伤”,因为她无法认同让心变成石头,“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并因此在心里“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性觉醒者全新的价值标准。○另一类是对自我的价值的确认。
《回答》中说:“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这是从骗局中醒来者面对“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的现实发出的痛苦诘问。当然,他无以自解,这就激起了一种极端化的情绪: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几近嘶哑的疾呼,反映出迷失的一代对人生信念已临崩溃的边缘,但他却又在存在的更高层次上获得一种新的信念: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大空,月下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信念来自于中华人文传统和历史演递的必然律。○再一类是对自我的梦想价值的确认。
比如顾城的《生命幻想曲》是对生命幻游于宇宙的抒情。这种把人置放在自然本体中去认识人性价值的方式,有寻求精神家园的意味。
总之,朦胧诗是人之觉醒的体现。许多年轻人认同了这个追求人性价值的抒情体系,并争相仿效,形成一股有相当规模和广泛影响的创作力,同时它对传统诗学观念的挑战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附:第三代诗人群
朦胧诗愈向前发展愈显示出高蹈、玄虚、晦涩的倾向。诗坛开始了新的骚动,又一股巨大的创作势力在形成。这是更年轻的一代诗人。他们打着反对贵族精神、英雄主义,提倡一切平民化的旗号,向朦胧诗发起了挑战。这股势力可以称之为第三代诗人群,派生出了两大分支。有关大雁塔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选自《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特点——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的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们主张诗人应更直接、具体反映生活现状。
思考题:什么是好诗? 仿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街上找妓女
美发厅的小姐在门口叫你 明月装饰了粉红色的窗帘
你作了白银外流的梦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二篇:挥手告别那个年代诗歌
你太多的情感
我承受不起
一切负累
都成了过去
看那
天边的白云
蓝的彻底
过往的云朵
也有了笑意
任时光流逝
岁月苍茫
我和你依然在路上
友情
依然埋在心底
绽放
一缕馨香
给你送去最浓的光芒
像茶一样
滋润你阔淡时光
岁月
掩饰了你的渴望
像酒一样
醉了一地的思想
路漫漫
脚步蹒跚
那从前的幻想
夭折了翅膀
只希望
在人生的天堂
有我炽烈而又
充实的希望
第三篇:写信的那个年代爱情诗歌
在那个写信的年代
曾与你有书信的往来
谁做了我们的邮差
谁急切的把信封打开
不怕回信的漫长等待
就怕寄出的信石沉大海
不怕真心得不到表白
就怕有太多的无奈
时间过的真快
快的我都跟不上节拍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么的清纯可爱
我却早已不是
当年那个帅气的男孩
想把情书去翻晒
却挥不去心中的阴霾
想向你诉说情怀
却又一时的语塞
第四篇: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诗歌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曾经逐渐沉淀在尘埃里
回忆被埋藏在某个不知的角落
脚步搁浅在迷茫的路上
停在疑似眸凝望的尽头
落叶黄花一抹风
挣扎着去想
陌生又熟悉的景和情
仿佛 那亘古永恒的召唤
指引着思绪去揭开困惑的谜底
那一点深切的留恋为谁而悸动
似乎在莫名中受到鼓舞
扒开遗憾去寻找那片凋落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生命中没有永远的等待
花落是否是注定的悲惨
失去的已经没有了色彩
谁还能在乎那挽留的委婉
别说黑暗中无法再看见
那闲着的眼是无奈的归还
天还是那天 灰色的只是没有梦给泪水一个牵强的零落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时间抹杀一切痕迹和烙印
淡淡的年华无知的错过
青丝白发如一首诗歌
读不懂 心却有点沉重
迷离的红尘戏弄了自我流浪漂泊
当了茫茫人海的一个看客
匆匆的几十载春秋 埋没
最后 不知得到了什么
只是 看那众生如寂寞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青春放纵的没有了激情
淡定的人生路
牵挂和纠缠几多
数不清的烦和愁打皱了眉头
却总是解不了那残缺的结
有时候
平静的一个人品尝着
践踏着心灵的坚持和执着
总想着天涯海角不远的地方
谎言像天山上的雪莲
洁白 纯净的如冰
禁不住去向往去爬向
采摘只因她说过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再回首 物是人非
遥想当年的风流人物
微笑悄悄的苦涩
点点滴滴的片段如电影般落幕
不知是偶然还是朝朝暮暮
只留下依稀的名字和面容
一轮月 缺和圆
窗外 可有同样的沉思和夜色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纯真在沧桑中慢慢化作怨恨
哀伤从那眼角流出
撒满了整个身体和心田
凄凉犹如夕阳晚红染成的印
深深刻在凝望里
那年少的轻狂在哪里
命运也许就是这天边的血霞
等待 明天就有一个轮回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忘不了的却又记不起的不期然而然的光阴遮住了想象
渴望无意的碎在今夕
多少年寻觅的归宿已经知道在哪里
只是 却从不敢走去哪怕接近
徘徊在犹豫的念想里
如果 有一天思念的心转移
今非昔比的容颜是否如一
沧海桑田的记忆摸不着痕迹
诉说着迷离也只是心不舍的逝去
茫茫众生不知哪个可相依
泪滴 一抹一美丽
岁月失落在久远的年代
年少的执意是否还有今天的希翼
残缺的心可曾在炙热中依然寻觅
恬静中的颓老怎压抑
跃过这经年得到了什么洗理
这片赤裸的青春啊
编织了梦和诱惑
却又让谁丢了魂 失了心
那沉静的夜里
孤独的梦呓谁在倾诉
谁在倾听
第五篇:在年少那个情愫暗生的年代诗歌
在年少那个情愫暗生的年代
我没有很刻意的去想念你。我只是在很多很多的小瞬间,想起你。比如一部电影,一首歌,一句歌词,一条马路和无数个闭上眼睛的瞬间…
暗恋是瓶中等待发芽的种子,不可预知的未来,却真心而倔强的等待着。
在年少那个情愫暗生的年代,又美好 又寂寞。
我想我不需要短暂的冷淡和过期不侯的温暖。
你一笑我高兴很多天 你一句话我牢记很多年。
潮汐会来会去,大海却永不息,就像我和你,你对我忽近忽离,而我始终不移。
海浪被礁石打成碎片,像玻璃一般很残忍的破裂开来,明明是碎了的声音,还装得那么动听。
依稀记得你的样子 幻想着有一天可以真实的站在我的面前。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需要你自己走,自己扛。不要感觉害怕,不要感觉孤单,这只不过是成长的代价。
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幻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