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08: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第一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波涛汹涌,仿佛仰天一声怒吼便能使大地随之颤动。这是一八九四年的黄海。层层弹雨和浓烟烈火已注定这是对于中国不平凡的一天。历史的长卷就这样慢慢铺展开来,那场浩劫也已降临。物资的匮乏、敌人的紧逼,胜负似乎已经十分明确。

但没有人会忘记,就在弹尽粮绝,千疮百孔的“致远号”上,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舰长一手直指敌国军舰,一手坚持举起冲锋旗——那是他前进的方向!他的姿势分明透露着壮志与霸气,这仿佛是对中华民族的诺言。当他与爱犬的身影如两尊雕塑般淹没在深深的海底,这坚定不移的姿势也凝固在那一帧胶片上永远抹不去。

这是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封建王朝中的人们依旧歌颂着帝王的伟大,说着那千篇一律的颂词。当海的这边还在一遍又一遍念着没有变化的重复时,海的那一边却已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胜利的先机。于是终于有一天,痛苦开始向黑暗的海底压去了。畏惧使得有些灵魂不自主地偏离道德,试图获得最后的疯狂。

然而,救赎我们精神的人依旧存在,使得我们未在满世界的灰尘中腐朽不堪。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主权,他们直面数倍于自己的敌舰,毫无惧色,绝不示弱,以智慧和勇气与敌人作殊死搏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以身殉职,将灵魂燃烧于这片汪洋大海。或者说,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气节,更是民族的一种尊严。每当脑海里再次放映起那个黑暗的时刻,舰员们无一例外、义无反顾地继续进攻,连头都不愿回的画面历历在目。

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可是,在发展海军的良好时机,我们的清政府却为了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把发展中国海军的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令人不能气愤清政府的无知。反看日本集合全国之力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节省开支。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而我们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其实光绪帝也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好皇帝,他有心奋节流,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800个左右。”可见官员腐败至此,国富心不齐,晚晴摇摇欲坠。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思想保守的西太后慈禧,慈禧还训斥光绪:“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那是的中国太落后了;思想太落后了,政治太落后了,教育太落后了,可惜了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令人心伤!

1894年,日本政府为了摆脱因国内本身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困境,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进行所谓的“清国征讨策略”,侵略中国国土。日本舰队驶入我清政府海域,不宣面战,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I其实差不多,但北洋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不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号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关键时刻邓世昌“致远”号舰队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炸下,“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愤交加的邓世昌拒绝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没,但他的爱犬却死死叼住他的肩头不放,邓世昌仰天长啸,抱住爱犬一同沉没波涛„„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都有经济、文化、政治上的相互交流,日本一直都在向中国学习,彼此都互无争斗。但是世界在前进,国家要发展,自19世纪以来,各国都在走向近代化,日本国土领域小,发展潜力不大,必然要向海上发展,也必然涉及邻国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日本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包括战争。黄海之战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场经典之战,日本倾尽国力,全力一拼,为日后的日本打下基础。

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断地改革,加快了近代化的进程。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真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进则退。中国闭关锁国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力渐渐被日本超越了。但长久以来,中国都是以大国的身份存在,所以日本也一直忌讳中国。影片从多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作出了许多鲜明的对比。清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而日本官员为了创建海军,全民捐款;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日本的潜在威胁,一心顾着自己的六十大寿,日本天皇果断下令全体减薪,筹钱买下了本应属于中国的新式军舰——吉野号。可以看出,中国在黄海之战的失败不是偶然,不是运气不佳,而是政府腐败的必然结果。历史上可以了解到,黄海之战,中日双方海军势均力敌,但中国的北洋舰队缺粮少药,外强中干,打出的炮弹却没有爆炸。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全力冲向松岛号,也无奈只能成为敌人的炮靶,沉入海中。影片中也反映了一种现象,在日本攻打威海时,北洋舰队苦守多日,却仍没有等来援军,各地的海军都在观望,不肯出兵支援。最后只能失守威海,被迫投降。影片的最后,日本早已国力空虚,倘若中国坚持下去,也许日本早已内乱,因此日本在谈判时也有所顾忌,可惜清政府急于结束战争,很快便答应了日本的条件,为日本的日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一个民族,只要团结,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当时的中国,已经人心惶惶,自顾自理,使后来的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们必须承认,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发生,并且落得如此结局,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密不可分。正因为这个东方的泱泱大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力衰败,那些黑色的梦魇才敢来不断侵犯。想要拭去那段任人宰割的历史,摆脱尘灰满目的世间行走,只有依靠中华民族的每个灵魂能够清醒地改变。而如今,我们已经能自豪地这么说了。

我们不会只记得敌国侵略时战士们的失败。我们不会只接受漫长历史中的屈辱。我们不会只叹息那个时代犯下的错误。

明知那是危险,也要壮丽地扑去,瞬间的行为,却定格为他们一生最大的辉煌,美丽便在这一壮举中得到永恒。

胜利固然是美好的,但在通往最终胜利的路上,也充斥着死亡的气味。烈士们如流星般闪耀,如流星般光彩,又如流星般消逝。可这种为气节而赴死,为信仰和尊严而牺牲的精神便是奇美。这是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作为一名舰员的证明,作为一名战士的证明,作为一名中国热血青年的证明。

尊严不失,则浩气永存。我们坚信:没有一个民族是强大不起来的。

我们拒绝漫无边际的黑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向着光明和未来奔去!民族的姿势,是写不完的文章。

第二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总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正义而斗争,为革命而牺牲,电影《甲午大海战》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群英雄为了扞卫民族尊严,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壮烈牺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影片开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海上作战策略,之后在李鸿章的请求下船政学堂中的一批优秀学员又留洋国外接受海战训练。几年后,留在中国的名叫邓世昌的学生到英国把他们接了回来,又从英国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组成了中国第一只海军--北洋水师,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英国订购了巡洋舰,但威力远不及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组建七年后,由于军费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锈。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断的从海军军费中抽取银两建造颐和园。这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慢慢地变得虚弱,不堪一击。和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带领手下的大臣们节衣缩食,订购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向着清朝政府虎视眈眈。。

熟悉甲午战争的人并不是很多,最起码我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说起来有点惭愧。这场战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并未遥远到让我们足以淡然以对,遥望海天之交,似乎总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对于这个民族它是一次惨剧,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一道伤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审视伤痕,即使这样的审视很有必要。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三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学号:姓名:

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抛开影片的艺术水平、演员的演技、篡改史实等等弊病不谈,真正令我有所触动的其实是那批站在甲板上面对祖国高声宣誓的少年学子。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登上最新式的军舰,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真正是一腔热血,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可惜,到底生不逢时。

即使当时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希望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清朝的北洋水师也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中国甚至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从根本上变革国家制度,统治集团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因封建残余势力与社会转型期引起了各种尖锐矛盾。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外强中干的大清帝国。

电影中的这些来自福州船政学堂的少年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欧美,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同样心怀强国之志的日本青年。在这个阶段,中日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很小。但当这些少年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归国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未来。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但大都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政治制度的落后性。况且虽然受制于列强,没有真正从天朝大国的幻想中醒来的中国,并不曾将身边一介小小岛国放在心上。于是,在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来办自己六十寿辰的同时,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从文武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于是,当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尽管他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也难以鼓舞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反观日本第一游击队4舰,连续击中中国的“超勇”、“扬威”,使其退出战斗。而日舰“吉野”虽然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最终,当“致远”正面相逢“吉野”之时,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252名官兵壮烈战死。

国耻不能忘,先烈更当铭记。记得马老师在课上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不闹‘**’到底是不是好事?我们培养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前途是不是好事?”,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也说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

学号:姓名:

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来的确令人心惊,现在大多学生所受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绝大部分都是在教人“利己”——高考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找工作,找工作为了名利双收。凡此种种,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应该只是墙上用来取笑的假大空的标语——毕竟,历史上有些人是可以为了国家付出生命、长眠海底的,而他们曾经也不过是一群天真青涩的少年。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少年们当时的誓言犹在耳边回响,而他们的英魂已经沉没在深邃的海底。

“背负国家之将来,奋然无悔。”——这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誓言。

第四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中西历史文化纲要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社会学班级:姓名:高玥学号:

13120301班

1312030140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论战争结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信很多人看了《甲午大海战》之后都会唏嘘不已:如果当时打中日舰的枚炮弹是好炮弹的话,那么甲午大海战赢得就是中国了。引用林俊杰的一首歌《可惜没有如果》,而且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这个结果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电影由一张照片开始说起,那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学员的合影。1967年李鸿章上书筹建了福州船政学堂,故事从这就开始了。邓世昌就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之一,在上学的第一天,恰遇外教老师问:是谁说的“一个国家的海军就像一个人的手”,方伯谦回答道:上帝,外教老师就说:中国这么落后无知。迟到的邓世昌答曰:彼得大帝。并说了好多关于国家兴亡之类的话,让人觉得有志青年呀,小小年纪便有宏图大志。

在李鸿章的再次上书之后,学堂的孩子们得以去英美法德去留学(他们也就是咱们历史上学的留学生),不过我没搞清楚的一点是去了那么多人,邓世昌怎么没去?

几年后,当年的小孩子们都长成了热血青年,立志报国。但是这时的国家却早已处于无药可救的境地。李鸿章去问光绪要经费,光绪正在弹钢琴(德国皇帝送的,也送了日本天皇一架)弹完钢琴,光绪要吃早饭了,却发现以往的三个鸡蛋变成了一个,这边李鸿章在外面等的那个着急无奈呀,好不容易被叫进去了,刚张嘴说买巡洋舰的事,光绪就问多少钱呀,李鸿章说280万两,光绪就火了,说鸡蛋的事,不过好歹最后答应了,便去慈禧那里请旨去了,好歹慈禧太后答应了,应该是被英美之类的给打怕了。

终于清朝有了定远致远两艘铁甲战列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当这两艘巡洋舰被学成归来的学堂学员们开回来后,李鸿章老泪纵横,在检阅北洋舰队时,李鸿章再一次老泪纵横,觉得清廷复兴指日可待。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两艘世界第一的铁甲战列舰七年未用,被慈禧太后用来运荔枝,海军军费也常常不够用,慈禧不好好给,好不容易给一点还被内务府的人贪了,最后到海军那的少得可怜,这都不说了,但弹药也是供应不上,而且官商勾结,好多的弹药都是次品甚至根本不能用。可见清政府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了,有一次,下面人告诉李鸿章内务府贪污要不要彻查,李鸿章说,内务府贪污,吏部刑部工部兵部那个不贪,真的查起来那真的是塌方式的呀,而且现在要军费还不能得罪这些人,哎,瞅瞅,李鸿章官那么大想救国都举步维艰,可想而知,中国当时简直是全面腐败。后来,德国制造出了最先进的战列舰,李鸿章问朝廷要钱,慈禧却不给,原因:“最近不是没什么事吗?等我过完生辰再说吧”相当的小瞧日本,眼界是相当的小,哎。最后没买。后来英国又制造了最新式的快速巡洋舰,又没买。有一个外国人说过:“中国这个巨人有时忽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它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却看到它又坐了下来,喝口茶,吸大烟,打哈欠,又睡着了。”

反观当时的日本,那叫一个万众一心呐。在饭桌上,日本明治天皇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决心全面向西方学习,什么吃饭,走路上厕所之类都要学。就在这时,有人来报,电话线已经铺设好了(还真速度)。前面说到德国皇帝也送了日本天皇一架钢琴,而与光绪不同,日本天皇把它用来笼络人心,送给了东乡平八郎。而且一有个什么新战舰什么的,日本天皇就大喝一声,日本要了,而且带头捐款或者是“从我的我的以及所有官员的俸禄里面扣”(完全就没有想过这些官员老婆的感受,有木有。)在看下面的官员,那叫一个分工明确,众志成城,首相伊藤博文详细指定侵清计划,内务大臣山县有朋,外务大臣井上馨,整天想着怎么把中国一些岛屿弄进日本的版图。再说海军,东乡平八郎,平井一众海军将领来留学海外,好多和刘步蟾等都是同学,个个是精英,同样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和一腔热血。

战争发生时,北洋舰队炮弹急缺,炮弹击而不炸,好多都是教练弹,军官们甚至拿硬币分弹药,“不到关键时候不要用出去”。而日本经过全力扩建,拥有先进的快速巡洋舰,而且善于不宣而战,搞突然袭击,全然不像中国,慈禧吩咐:“可开战而不可先开炮。”

这样的对比,足以证明清政府在甲午大海战中的失败是必然的。可这失败还是十分必要的,邓世昌说:“更惨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这句话说的是相当的棒,不失败,中国只会继续做井底之蛙,坐“天朝大国”的春秋大梦,以为天下之大,唯我独尊。只有失败才能让国人警醒,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国家,清政府已经不行了,靠不住了。只有失败,中国人才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不行挨打就要强大,想强大就得学习先进的技术思想,学习先进的制度。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要的。当然,我说甲午战争失败的必要性并不等于赞成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甲午战争之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地,要钱,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同时大肆的残害中国人,在中国犯下无数恶行,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铭记的,铭记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第五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3月21日我们单位组织观看了《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视频,影片所反映出的中日两国海军大决战的命运令人震撼,发人深思。片中主人公邓世昌发出的“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呐喊,真实地决定了两个国家战后的走向。观看《甲午大海战》,心情非常沉重,也实实在在需要引起我们世人尤其是中国政府和军人的警醒,要明白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终将被世界所抛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据史料,其实在甲午海战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改革,整个国家至少来讲是向上的,GDP总量在不断增加,就和现在的中国相似,历史上把这场改革称之为洋务运动,史学家甚至有人称之为“同光中兴”,到甲午战争战败结束,它持续的时间是整整34年。而现如今,中国的改革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也已经有35年余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再看看现在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而且今年又是甲午之年,令人不禁有些唏嘘感叹了。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整整120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过去,人们的生活逐渐走上小康时代,也让国人渐渐淡忘了120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地为过着安定幸福生活的我们敲响了警钟,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永远不变。影片中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外国列强肆意侵略中国,逼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成为了中国唯一的选择。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令人感到多么悲愤和焦急。就如同影片中丁汝昌所讲,中国其实就是一棵被烂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纪已经注定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注定了腐败清政府的堕落。世人要不犯同一个错误的方法只有牢记教训,牢记教训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忘历史。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进行了被动的变革,搞了洋务运动,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者被迫掀起了一场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变革,选派学子留学海外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并且花巨资购买当时最先进的钢舰利炮,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北洋舰队当时它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旅顺被称为亚洲第一要塞,李鸿章在此苦心经营十余年。但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政府固步自封,擅自挪用军费,造成有炮无弹,有弹无炸药的大笑话。甲午大海战的失败说明一个真理,腐败的政府、落后的国防必要挨打。

俗话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而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的想法,事实证明是很天真的。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准备好,到那时已经晚了。我们作为军队的一份子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军人要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要招之能战,战之能胜”。如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面对主权问题时,我们要有亮剑精神,迎战并且战胜敌人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现在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反四风”,是纯洁我们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走群众路线是纠正我们党员和干部的处事方式和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执政和治理国家的永久方针。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反腐力度越发加大,一只只大“老虎”相继落马,特大“老虎”也正被揪出,这也正是体现了我党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保证党员队伍纯洁、可靠的决心和恒心。

我们是一个和平外交的大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但我们也不害怕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期的我们也一定会像先烈们一样用生命去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绝不会让”甲午大海战“的结局在我们时代重演!

下载甲午大海战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甲午大海战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经济落后,文化伤风败俗,丧权辱国、任人欺凌的时代,我们不能忘怀。 甲午之战,不是偶然,是必然。清朝政府的无能腐败,官场恶习,害怕战争,只为守......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中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七年级3班杨铁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可是否有人记得,曾经那段令无数中国人感到屈辱、愤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走出电影演播厅,思绪仍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反应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海上激战的电影,令我无限感慨。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百多年前,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舰队,他曾经辉煌一时,但由此也承载这时人乃至后人过高的期望。在很多年以后,人民再提起这支舰队的时候,......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观《甲午大海战》后感周末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姓名:韩云飞 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学号:1010143122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部影片了。当老师说要给我们看一部电影时,本以为会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什......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上几节近代史课上,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放了冯小宁导演的《甲午大海战》,片子很长,对于老师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放这部片子,其实我的......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9月17日,日本挑起黄海海战,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大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大海战中,北洋水师火炮195门,日本268门,在火炮的数量上,中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