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23:4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第一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走出电影演播厅,思绪仍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反应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海上激战的电影,令我无限感慨。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的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蟾等海军精英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战舰,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上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铁甲舰队大决战,中方英勇反击。但是,最后甲午海战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页。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童年讲起,基本尊重、还原历史,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

看完影片,我思绪万千。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却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落花流水。与同事交流,我谈到,看这样的影片,太沉重,太压抑。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清朝统治的腐败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来。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多年无钱置办装备。而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款,日本各界竞相倾囊。制度的差异,领导者的思想,致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会想起这句话。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总结,它更是告诫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不计其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落后局面不断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国距离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太远。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立足于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团结奋进,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它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铺路石,用我们的青春建设祖国,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看完电影,我还被一种力量震撼着,那就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挚爱。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提督丁汝昌,撕毁日军的劝降书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管带刘步蟾信念坚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们

与敌人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但是那些爱国将士,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情到深处,我的泪水流下,为了那些英烈们,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联想现实,在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气势恢宏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铁甲舰的残骸旁破浪驶过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热爱祖国,关心中国海军发展的人们。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今天,几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崭新而强大的海军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古老的东方。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

感谢《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能够涤荡我们灵魂的影片,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的再现,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1877年,一批大清朝的精英少年学子,怀揣强国的梦想,登上远渡英国的轮船,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他们对祖国的任人宰割深恶痛绝,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富国强兵!

电影前部分重点表现了少年精英的报国之志以及中日的海上军力对比,并在多处暗示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清政府的惨败做了铺垫。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上力量是不足与清朝相抗衡的,仅“吉野号”相对于北洋水师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邓世昌一行来到日本展示清朝的武力时遭到日本浪人的攻击,这也为后来中日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电影后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渲染了爱国志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魄!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虽说战争之前,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弱,甚至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清政府的腐败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它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各国的兴起,这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当政者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诩为“天朝上国”,不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试问,这样的政府焉有不失败之理?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寿诞,竟然挪用海军军费,致使后来北洋水师用沙子填充的炮弹去打日本侵略者。腐败误国!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身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国!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是一个教训。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目前,我国的军事科研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歼—

10、歼—15等我国已经掌握了这些战机的核心技术,虽然歼—10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0很相似,但是它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已经掌握在我国手里。相比印度,这个一直视中国为最大假想敌的国家,它在战机研究方面就显得十分不足。虽然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新型战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虽然这部电影给人很沉重的感觉,但是,在电影的高潮阶段,我被邓世昌等爱国军人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骨气!勇于面对挑战、敢于面对死亡!

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

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第二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 甲午大海战》电影观后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总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正义而斗争,为革命而牺牲,电影《甲午大海战》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群英雄为了扞卫民族尊严,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国家,最终壮烈牺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影片开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海上作战策略,之后在李鸿章的请求下船政学堂中的一批优秀学员又留洋国外接受海战训练。几年后,留在中国的名叫邓世昌的学生到英国把他们接了回来,又从英国带回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组成了中国第一只海军--北洋水师,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英国订购了巡洋舰,但威力远不及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组建七年后,由于军费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锈。再加上慈禧太后不断的从海军军费中抽取银两建造颐和园。这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慢慢地变得虚弱,不堪一击。和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带领手下的大臣们节衣缩食,订购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向着清朝政府虎视眈眈。。

熟悉甲午战争的人并不是很多,最起码我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说起来有点惭愧。这场战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并未遥远到让我们足以淡然以对,遥望海天之交,似乎总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对于这个民族它是一次惨剧,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一道伤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审视伤痕,即使这样的审视很有必要。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

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如果真让日本再藐视我们下去去,中华还能腾飞吗?还是那么百折不挠的吗?这将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祖国的未来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努力吧,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自强不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三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学号:姓名:

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抛开影片的艺术水平、演员的演技、篡改史实等等弊病不谈,真正令我有所触动的其实是那批站在甲板上面对祖国高声宣誓的少年学子。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登上最新式的军舰,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真正是一腔热血,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可惜,到底生不逢时。

即使当时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希望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清朝的北洋水师也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中国甚至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从根本上变革国家制度,统治集团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而与此同时,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因封建残余势力与社会转型期引起了各种尖锐矛盾。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外强中干的大清帝国。

电影中的这些来自福州船政学堂的少年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欧美,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同样心怀强国之志的日本青年。在这个阶段,中日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很小。但当这些少年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归国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未来。

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但大都停留在科学技术层面,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政治制度的落后性。况且虽然受制于列强,没有真正从天朝大国的幻想中醒来的中国,并不曾将身边一介小小岛国放在心上。于是,在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来办自己六十寿辰的同时,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从文武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于是,当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尽管他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也难以鼓舞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反观日本第一游击队4舰,连续击中中国的“超勇”、“扬威”,使其退出战斗。而日舰“吉野”虽然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最终,当“致远”正面相逢“吉野”之时,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252名官兵壮烈战死。

国耻不能忘,先烈更当铭记。记得马老师在课上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不闹‘**’到底是不是好事?我们培养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前途是不是好事?”,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也说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

学号:姓名:

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来的确令人心惊,现在大多学生所受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绝大部分都是在教人“利己”——高考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找工作,找工作为了名利双收。凡此种种,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应该只是墙上用来取笑的假大空的标语——毕竟,历史上有些人是可以为了国家付出生命、长眠海底的,而他们曾经也不过是一群天真青涩的少年。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少年们当时的誓言犹在耳边回响,而他们的英魂已经沉没在深邃的海底。

“背负国家之将来,奋然无悔。”——这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誓言。

第四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中西历史文化纲要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社会学班级:姓名:高玥学号:

13120301班

1312030140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论战争结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信很多人看了《甲午大海战》之后都会唏嘘不已:如果当时打中日舰的枚炮弹是好炮弹的话,那么甲午大海战赢得就是中国了。引用林俊杰的一首歌《可惜没有如果》,而且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这个结果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电影由一张照片开始说起,那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学员的合影。1967年李鸿章上书筹建了福州船政学堂,故事从这就开始了。邓世昌就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之一,在上学的第一天,恰遇外教老师问:是谁说的“一个国家的海军就像一个人的手”,方伯谦回答道:上帝,外教老师就说:中国这么落后无知。迟到的邓世昌答曰:彼得大帝。并说了好多关于国家兴亡之类的话,让人觉得有志青年呀,小小年纪便有宏图大志。

在李鸿章的再次上书之后,学堂的孩子们得以去英美法德去留学(他们也就是咱们历史上学的留学生),不过我没搞清楚的一点是去了那么多人,邓世昌怎么没去?

几年后,当年的小孩子们都长成了热血青年,立志报国。但是这时的国家却早已处于无药可救的境地。李鸿章去问光绪要经费,光绪正在弹钢琴(德国皇帝送的,也送了日本天皇一架)弹完钢琴,光绪要吃早饭了,却发现以往的三个鸡蛋变成了一个,这边李鸿章在外面等的那个着急无奈呀,好不容易被叫进去了,刚张嘴说买巡洋舰的事,光绪就问多少钱呀,李鸿章说280万两,光绪就火了,说鸡蛋的事,不过好歹最后答应了,便去慈禧那里请旨去了,好歹慈禧太后答应了,应该是被英美之类的给打怕了。

终于清朝有了定远致远两艘铁甲战列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洋舰。当这两艘巡洋舰被学成归来的学堂学员们开回来后,李鸿章老泪纵横,在检阅北洋舰队时,李鸿章再一次老泪纵横,觉得清廷复兴指日可待。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两艘世界第一的铁甲战列舰七年未用,被慈禧太后用来运荔枝,海军军费也常常不够用,慈禧不好好给,好不容易给一点还被内务府的人贪了,最后到海军那的少得可怜,这都不说了,但弹药也是供应不上,而且官商勾结,好多的弹药都是次品甚至根本不能用。可见清政府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了,有一次,下面人告诉李鸿章内务府贪污要不要彻查,李鸿章说,内务府贪污,吏部刑部工部兵部那个不贪,真的查起来那真的是塌方式的呀,而且现在要军费还不能得罪这些人,哎,瞅瞅,李鸿章官那么大想救国都举步维艰,可想而知,中国当时简直是全面腐败。后来,德国制造出了最先进的战列舰,李鸿章问朝廷要钱,慈禧却不给,原因:“最近不是没什么事吗?等我过完生辰再说吧”相当的小瞧日本,眼界是相当的小,哎。最后没买。后来英国又制造了最新式的快速巡洋舰,又没买。有一个外国人说过:“中国这个巨人有时忽然跳起,伸个懒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它做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过了一阵却看到它又坐了下来,喝口茶,吸大烟,打哈欠,又睡着了。”

反观当时的日本,那叫一个万众一心呐。在饭桌上,日本明治天皇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决心全面向西方学习,什么吃饭,走路上厕所之类都要学。就在这时,有人来报,电话线已经铺设好了(还真速度)。前面说到德国皇帝也送了日本天皇一架钢琴,而与光绪不同,日本天皇把它用来笼络人心,送给了东乡平八郎。而且一有个什么新战舰什么的,日本天皇就大喝一声,日本要了,而且带头捐款或者是“从我的我的以及所有官员的俸禄里面扣”(完全就没有想过这些官员老婆的感受,有木有。)在看下面的官员,那叫一个分工明确,众志成城,首相伊藤博文详细指定侵清计划,内务大臣山县有朋,外务大臣井上馨,整天想着怎么把中国一些岛屿弄进日本的版图。再说海军,东乡平八郎,平井一众海军将领来留学海外,好多和刘步蟾等都是同学,个个是精英,同样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和一腔热血。

战争发生时,北洋舰队炮弹急缺,炮弹击而不炸,好多都是教练弹,军官们甚至拿硬币分弹药,“不到关键时候不要用出去”。而日本经过全力扩建,拥有先进的快速巡洋舰,而且善于不宣而战,搞突然袭击,全然不像中国,慈禧吩咐:“可开战而不可先开炮。”

这样的对比,足以证明清政府在甲午大海战中的失败是必然的。可这失败还是十分必要的,邓世昌说:“更惨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这句话说的是相当的棒,不失败,中国只会继续做井底之蛙,坐“天朝大国”的春秋大梦,以为天下之大,唯我独尊。只有失败才能让国人警醒,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国家,清政府已经不行了,靠不住了。只有失败,中国人才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不行挨打就要强大,想强大就得学习先进的技术思想,学习先进的制度。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要的。当然,我说甲午战争失败的必要性并不等于赞成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甲午战争之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地,要钱,牟取不正当的利益,同时大肆的残害中国人,在中国犯下无数恶行,这些都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铭记的,铭记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第五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3月21日我们单位组织观看了《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视频,影片所反映出的中日两国海军大决战的命运令人震撼,发人深思。片中主人公邓世昌发出的“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呐喊,真实地决定了两个国家战后的走向。观看《甲午大海战》,心情非常沉重,也实实在在需要引起我们世人尤其是中国政府和军人的警醒,要明白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终将被世界所抛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据史料,其实在甲午海战前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改革,整个国家至少来讲是向上的,GDP总量在不断增加,就和现在的中国相似,历史上把这场改革称之为洋务运动,史学家甚至有人称之为“同光中兴”,到甲午战争战败结束,它持续的时间是整整34年。而现如今,中国的改革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也已经有35年余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再看看现在我国周边的国际形势,而且今年又是甲午之年,令人不禁有些唏嘘感叹了。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整整120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过去,人们的生活逐渐走上小康时代,也让国人渐渐淡忘了120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地为过着安定幸福生活的我们敲响了警钟,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永远不变。影片中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外国列强肆意侵略中国,逼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成为了中国唯一的选择。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令人感到多么悲愤和焦急。就如同影片中丁汝昌所讲,中国其实就是一棵被烂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纪已经注定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注定了腐败清政府的堕落。世人要不犯同一个错误的方法只有牢记教训,牢记教训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忘历史。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进行了被动的变革,搞了洋务运动,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者被迫掀起了一场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变革,选派学子留学海外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并且花巨资购买当时最先进的钢舰利炮,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小的优势,北洋舰队当时它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旅顺被称为亚洲第一要塞,李鸿章在此苦心经营十余年。但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政府固步自封,擅自挪用军费,造成有炮无弹,有弹无炸药的大笑话。甲午大海战的失败说明一个真理,腐败的政府、落后的国防必要挨打。

俗话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而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的想法,事实证明是很天真的。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准备好,到那时已经晚了。我们作为军队的一份子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军人要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要招之能战,战之能胜”。如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面对主权问题时,我们要有亮剑精神,迎战并且战胜敌人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现在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反四风”,是纯洁我们党和政府的有力举措,走群众路线是纠正我们党员和干部的处事方式和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执政和治理国家的永久方针。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反腐力度越发加大,一只只大“老虎”相继落马,特大“老虎”也正被揪出,这也正是体现了我党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保证党员队伍纯洁、可靠的决心和恒心。

我们是一个和平外交的大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但我们也不害怕战争,如果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期的我们也一定会像先烈们一样用生命去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绝不会让”甲午大海战“的结局在我们时代重演!

下载甲午大海战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甲午大海战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经济落后,文化伤风败俗,丧权辱国、任人欺凌的时代,我们不能忘怀。 甲午之战,不是偶然,是必然。清朝政府的无能腐败,官场恶习,害怕战争,只为守......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中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七年级3班杨铁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可是否有人记得,曾经那段令无数中国人感到屈辱、愤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一百多年前,大清帝国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前所未有的铁甲舰队,他曾经辉煌一时,但由此也承载这时人乃至后人过高的期望。在很多年以后,人民再提起这支舰队的时候,......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观《甲午大海战》后感周末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姓名:韩云飞 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学号:1010143122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部影片了。当老师说要给我们看一部电影时,本以为会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什......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上几节近代史课上,老师利用课堂时间给我们放了冯小宁导演的《甲午大海战》,片子很长,对于老师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放这部片子,其实我的......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9月17日,日本挑起黄海海战,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大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大海战中,北洋水师火炮195门,日本268门,在火炮的数量上,中国已......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发生原因: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