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2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8:2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数学2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数学2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篇:青岛版数学2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辛元

2015.9.2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得简便运算。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情境导入,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没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中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含义的一个促进活动。应该有递进地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辛元

2015.9.11 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开始,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用了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手。手掌每个同学都有,一只手掌有五个手指就是1个5,两个手掌就有10个手指,也就是2个5,并列出加法算式。以此类推,一直到5个手掌也就是5个5,写出加法算式。让学生根据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让学生从具体的、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编口诀是这节课的重点,我先让学生说说意图,然后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编口诀,通过乘法的意义理解口诀的意思,在这整个环节中,我很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不是由老师传授给他们。目的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让学生来展现自己的本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涨,效果也很好编完后大部分孩子都能背过5的乘法口诀。

作为一节课的承担者,在没有走进课堂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满意的,但是当你真正课堂去实施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不足:

首先我认为自己在上课开始,对学生画得小手利用的不够充足,可以说对教学资源把握不够。

其次,在练习题的安排上,我采用不同的题形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但题目较多,没有做好归类,导致学生到最后一题不少孩子被忽略了。

希望以后在教学中,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的课堂上,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个明显的提升。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辛元

2015.9.17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找角、看角、摸角、识角、画角等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角,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室,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虽然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有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弊端。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学生课前先寻找需要实验的素材,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4.角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辛元

2015.9.2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将角的大小比较放在第二节课讲解。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

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通过灰太狼变魔术变出三个大小不一样的角,让学生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有大小有关。用课件演示,将一个角的边延长后,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了没?再延长后观察角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就这样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通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通过学生直观对比,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同时,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教态还不够自然和亲切,点播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改进措施:我将认真学习课改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经常反思,在教学中探索,不断学习及时反馈总结,将新教材的实验不断完善,逐步提高。

5.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辛元

2015.9.29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我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导入贴合学生实际。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看“日历”计算天数、算出七星瓢虫的黑点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

二、学生通过计算编制口诀。学生已经学过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一个口诀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来记忆。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但我知道,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没有注意强化乘法的意义。在熟练7的乘法口诀的同时,也要强化乘法的意义。如在解决问题到练习中,在学生列式计算后可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要求两个星期是多少天,也就是求3个7是多少,所以算式是:3×7=21(天)。

2.练习的设计不够开放。练习的设计要开放,要有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不需要太多的花样,只要围绕知识点开展全面、深入的教学。特别是可设计拓展题,培养优等生,使他们的经验逐渐地积累起来。如:设计拓展练习:5×7+7 2×7+7 10×7等题目,一方面巩固新知,另一方面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6.8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0.8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对于口诀的编织过程和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运用以前的方法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把学习的难点放在识记口诀上。教学时,我从学生猜谜语入手,引出螃蟹,然后让学生观察螃蟹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过度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根据信息独立填表格,并且思考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让学生初步感悟几个八是多少。根据表格中的数写出乘法算式,进而让学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8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发现规律。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口诀发现口诀存在的规律,以便学生更容易识记,没有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句的口诀,来推导出自己忘记的口诀,并且没能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口诀的特点去熟记口诀。

2、教学语言缺乏准确、精练。我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却一直在唠叨,教学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精练,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又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不够,无法进行知识扩展。

3、不能很好地进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不能用多种手段来变化评价,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这些缺点都有待于自己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改进和提高,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面和教学能力。

7.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0.12 “倍的认识”是学生初次接触,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没有利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从斗地主上“加倍”这一词作为切入点,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奖励学生小红星,通过解答小红星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抽象出“倍’的概念,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使学生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学习新知。在本课中我多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倍数关系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

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当然,这节课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我的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得不太合理,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后对“倍”的理解依然模糊,从而后续的教学比较吃力,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整节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8.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0.15 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已有了1-8的口诀的理解和编制经验,许多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里没有必要故作“神秘“,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课的中心,“今天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猜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谁能来介绍几句?”这样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来介绍9的口诀是哪几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让学生练习每次加九,为口诀的编写做铺垫,在试编口诀时,我先让孩子们编写前三句口诀,并且通过提问“3×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理解是2个9的基础上再加1个9就是3个9,然后再让学生续编口诀。大部分学生都较好的掌握了编的方法。本节课中我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通过同桌互对、男女生与师对口令等形式对9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接下来是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

有点遗憾的是:

1、由于9的口诀比较多,部分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中全部记熟,而我在本课中留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时间不多,所以在后面的练习过程中出现有的学生口算出现失误。因此在乘法口诀出来后,教者应该要有一个加强落实的过程,如果增加

一个背口诀的环节,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2、由于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我放手让学生找规律的时间也过少,导致有些孩子没有真正理解规律,规律和运用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正因为规律没有运用到口诀的背诵和计算中去,在后续的练习中,也没有针对规律运用的练习,所以找规律的过程好像有点浮在面上的感觉。另外,在找规律时我忽视了一个对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规律,就是用“几乘9就是几十减几”的方法。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孩子们能发现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仔细思考方法的优化,现在想来,我应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帮助他们掌握更多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每一节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知不足然后进步,我相信只要用心的将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每节课改变一点点,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9.平均分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1.4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平均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帮助熊猫兄弟分竹笋、帮助小猴分桃子、帮助小兔分萝卜一级帮助小松鼠分松果的情境中,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情境导入,采用动物们丰收聚会的故事,小动物们不知道怎么分食物,让学生帮它们分,情境中带着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帮熊猫兄弟分竹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帮助小猴分桃子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对学生出现的四种分法(一个一个得分,两个连个得分,三个三个得分,四个四个得分)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明白只要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

均分。同时在小组上台展示的时候,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分萝卜时,我用一个小游戏来解决,孩子们都是小猴,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每只小兔都只能拿到4个萝卜,所以上台的每个孩子都只能拿到四个圆片,最终四位同学就把16个圆片分完了,体现出平均分。

5、最后在教学分松果时,然孩子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通过圈一圈的方法。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10.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1.9 课虽然上完了,但留给我的却是很深的反思。

在认识“各部分名称“时,其实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第二个环节的引入,设计得还是不错的,但接着在上新课时没有把“除法的含义”讲透彻,特别是让学生操作时,只是老师个人的意愿,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

对于除法的含义,虽然学生也能说出来,但到还是有点模糊。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含义后,教案的设计是把除法的第一、第二种含义作比较,设计是挺不错的,但是在比较的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有一点一带而过的感觉,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在认识“各部分名称“时,其实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但我还是有点不断的重复,就怕学生不知道。在做练习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要是能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再做题,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重在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的意思了,而没有能很好的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进行列式以及这个数为什么做被除数,那个数为什么做除数,另一个数为什么做商。要突出在平均分时,要用到除法算式:两道例题侧重两个方

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应该要引导学生在这个方面多思考,通过题目的练习,使学生产生这方面的潜移默化。学生在列式时,产生了把商和除数弄颠倒的情况。

11.有关0的除法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1.16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有关0的除法算式的含义,能进行正确计算。即交流有关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会本节课的有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这节课的开始非常成功,课件出示《猴子捞月》,学生一看是《猴子捞月》,高兴地不得了,我让他们说一说看到的信息,一位同学就讲起了《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还有的同学说:“猴子真傻,水里只是月亮的影子,还在捞!”还有的同学说出了算式0÷5=0,呵,我的学生真神了!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果真如此。

接下来的自主练习部分,我发现了问题。第一题要求学生数一数,分一分,孩子会数,也会分,但是列算式时,不知道谁做除数,谁做商,这在以后我要多训练这部分题目。

2、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举出有关0的除法的问题。如孩子们说出了妈妈买了0个苹果,平均分给我,妈妈和爸爸三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通过孩子们举的例子,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一列有关0的除法,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什么是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呢?我也做了强调,让孩子们理解0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非常顺利,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0的除法理解比较透彻。

3、在总结“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时,学生对于0不能做除数不好理解。我根据除法的意义举例说明:3个苹果,每人0个,能分给几个人?答案是一个都没有。0个苹果,每人0个,能分给几个人?答案是无数个。因此0不能做除数。

通过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学生对于“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理解不够到位。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

12.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辛元 2015.11.24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来进行除法计算的。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如下体会: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2、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练习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使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篇:小学2年级音乐上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学反思

东龙泉小学

李美娜

1、《鲜花爱雨露》

《鲜花爱雨露》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鲜花爱雨露的比喻引导出我们爱老师的主题,歌词简洁生动,寓意深刻。我认为这首歌曲最优秀的地方就是蕴含了深厚情意,很容易感染他人,打动儿童的心灵。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尊师行为的好习惯。

10、《大鹿》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导入。在故事中让学生模仿大鹿、小兔的敲门节奏,小朋友兴致勃勃的模仿了起来,课堂气氛浓厚。

11、《大鹿》

《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歌曲的旋律明快、跳跃,节奏简洁。在完整学唱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情景的再现,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有爱、乐于助人的精神。

12、《永远住在童话里》

《永远住在童话里》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儿童歌曲。歌词以第一人称表达了小朋友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如果这人间像童话一样美丽,我宁愿不要长大,永远住在童话里。学生能仔细聆听,用心欣赏。

13、《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孩子喜欢的儿童歌曲。这首儿歌虽然只有两句话,但短小精炼,词句优美,描写了一幅恬静美好的夜景。学生能熟练背唱这首歌曲。

14、《月亮月光光》

教学中,我始终以感受歌曲的意境为中心,充分运用音乐本课(如旋律、节奏、音乐记号、风格等)的特点,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学生聆听歌曲感情丰富。

15、《阿细跳月》

本堂课以审美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唱歌、跳舞、演奏、狂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16、《我和星星打电话》

《我和星星打电话》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教这首歌曲,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让学生们大胆想象打电话时的样子,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17、《萤火虫》

整首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在初听歌曲时,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情绪风格,活泼有趣轻快的。整首曲子的学唱并不难,但是要很好的掌握歌曲中的三处下滑音很有韵味的演唱,是整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很好处理歌曲演唱的难点。

18、《阿西里西》

在《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我的主旨是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充满兴趣的学习新歌,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以达到让学生们“唱会歌、会唱歌、唱好歌”的目的。通过教学,学生们能熟练歌唱这首歌曲。

19、《转圆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能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优美的动作。

20、《拔河》

上课开始始我组织学生参与拔河比赛这个游戏就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情境中,现场的气氛可真是热烈,然后又播放学生熟悉的三个游戏音乐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游戏这个愉快的氛围中,这样就从学生的内心中把游戏与音乐联系在了一起,并觉得伴随着这些优美的音乐,游戏真好玩。

21、《踢毽子》

本节课学生非常期待,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用期盼的眼神注视着我,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在优美的歌声中,我的心特别温馨,相信同学们的心也是温暖的。

22、《布老虎》

学生喜爱的动物形象——布老虎,它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玩具。在劳动人民心目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民间盛行给幼儿做布老虎,寓意其健康、强壮、勇敢。在开展过程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觉得通过一节课想要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了,想要借此积累孩子的文化素养,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23、《拒绝小看人》

这是一节典型的唱歌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审美为核心,突出全面参与、个性发展,探究、合作、创新等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

24、《三个和尚》

本课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漫画形式进行切入。漫画是现在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通俗、最招人喜爱的图画,能让人开心、引人发笑,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用漫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25、《大风车》

这一首歌《大风车》就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歌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旋律为五声性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情绪热烈欢快,颇具动感和号召力。这首歌学生学习热情较高。

26、《蓝皮鼠和大脸猫》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我和学生们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在这里我们欣赏到了歌曲《蓝皮鼠和大脸猫》,还学会了表现大脸猫和蓝皮鼠叫声的节奏,并利用他们的节奏创作了很多的声音,并且用优美的动作告诉了动画城我们所体验到的快乐。

27、《雪花飞舞》

在培养课堂气氛过程中,我的引导和语言过多,没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节奏联系的过于平淡和单一,使学生感到很枯燥。不过,教学效果看上去还可以。

28、《雪花》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优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

29、《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能熟练唱出这首歌曲。

30、《小雪橇》

歌曲《小雪橇》描写的是儿童们在冰天雪地中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场景。歌曲节奏丰富、速度较快,欢快、活泼,充满了童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浓厚。

31、《小动物告别会》

本节课的课堂环节设计我认为始终是贯穿音乐性的,从头至尾围绕一个主题——感受音乐情绪进行教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感受中表现!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很多,如只注重乐曲的情绪,没有从乐曲的速度、力度和节奏上进行讲解、分析等,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篇: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青岛办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园游戏项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体会“几个几”。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例一的主题图为情境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的反馈和学生解决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读法,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二)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没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这句话中的分类思想,只是把摆小棒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含义的一个促进活动。应该有递进地设计摆小棒活动,通过学生摆小棒的情况分类得到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二)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一)《角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二)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三)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一)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二)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灵活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二)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总之,这节课较好地

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出另外三个方向。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使之对内容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时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进行新课时,把学生领到操场上实地进行方向的辨认。利用早晨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引入新课。学生由于预习都能回答出是东方。因此那面就是东面,相对的将其他三个面都认识清楚并找到相对应的参照物,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找方向”和“判断方向”,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学生能从中感悟东和西相对,南北相对。在这里,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室内进行方向的辨认并不如室外进行地那么顺利。因为我们在上课时黑板在西面,所以学生面对的就是西方,这样在认识方向时,有些方向感差的同学一时找起来就有些费劲。给定一个方向再找其它方向就会出现错误。这时我利用小游戏“你说我做”来巩固学生对方向的认知。在认识平面图时,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认方向,这使得 一些对方向掌握不好的学生更加弄混,所以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上面显示的就是北,相对的下面就是南,左东右西可根据你的左右手来判定,再

通过多做练习题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一)表内除法

(一)》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1.要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2.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时要逐步提高要求。

出示35÷7=()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会想到用圆片分一分或在图上圈一圈得出结果。教师作出肯定后,要进一步提问:如果不操作,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做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

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 ÷ 4,想“几四十二”,因为

(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二)表内除法

(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 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另一种

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在教材中先讲第一种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比较容易理解。

本节课就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所以除法的认识我就从“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层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开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们小组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结果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相同(如每4个一份,有3份;每2个一份,有6份等等;)还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都不相同。在这里我就肯定他们的每种分发都是正确的。再让他们仔细看看黑板上的三种分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们立刻发现其中两种分发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数相等。此刻我就顺势往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分发。第二层次的“分”是在学生已了解了一个数可以按照几个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础进行的。我设计的花朵个数是12个,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后得出共有六种分法。整节课我感到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们动一动,但由于时间、学具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有个别学生其实一直在一边观望,不知所以然。今后在教学中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三)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数学教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给一些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他们为了追求一次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

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

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

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怎样计算?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末尾有0 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八个方位比较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内容。但有部分学生分不清行走路线,在叙述时往往条理不清。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表述清楚: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再向哪个方向走。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63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学反思

连续进位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个难点的突破上,我把它变成了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儿歌:乘法坚式请注意,相同数位对整齐,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乘下去,满了几十前进几,这个口诀请牢记!

在本节课中,该儿歌的总结利用了两个算式:72X5 118X5 利用72X5利用118X5总结

“5为什么对齐72的个位?”“把7对齐个位的8,就是用一句话„„”“乘法坚式请注意,相同数位对整齐”

“分别用72的个位乘5后,再用十位上的7乘5,如果72还有百位呢?”“用118的个位、十位、百倍上的数分别乘7,一句话,就叫做„„”“个位乘完乘十位,一位一位乘下去”

“个位5乘2滿了十,怎么办?““个位8乘7滿了„„向„„,十位1乘7得7再加上个位进的5,怎么样了?怎么办?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位)“滿了几十,前进几。这个口诀请牢记!”

什么是周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描”到“量”,又到“摸”、“选”,最后再“量”。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量一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的来说,到达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了周长。但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还不够突出。在课堂当中,没有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措施,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程中来。

2.课堂的教学设计还有待改善。本节课,周长的具体概念提出的时间稍晚,应该在引入之后就板书出周长的描述性概念。

3.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比如:有学生提出眼镜的周长是什么?我没有正面解答眼镜的周长是眼镜框面一周的长度,而是将这个问题忽略过去。

买矿泉水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得不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点:1.算术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2.我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方法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本节课的初衷是在运动会的情景中,通过解决运动会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估算和连乘.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走入了传统教学的误区--以做大量练习题为基础,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做题的方法,没有到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2.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想不明白,试图自己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一不小心就走如了自己最痛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务必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

几天来的图形周长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灵锐思维给予我心灵上的碰撞。关于长方形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该不该优化?怎样优化?优化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老师们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非常关注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的今天,有的老师为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算法,任其解题思路是繁还是简。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不必过早优化,我们应该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在学生展现了不同算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整理、归类,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第五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计算器》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74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下载青岛版数学2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数学2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年级上册工作总结

    一学期转眼就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学中,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中用探索的精神努力提高学......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已学完,回头看这一单元,主要是认识方程以及解方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天平进行教学,让学生......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万以上数的读法》教后反思 万以上数的读法中级开头、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写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时我注意利用教学活动突破难点,我一方面强调写数时先"想想数的最高位是......

    2014数学2年级教学工作总结(写写帮推荐)

    2013-2014学年度小学二年级数学教 学 工 作 总 结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2013年的青岛版教材放在四年级上册,2014年的青岛版新教材放在了五年级上册。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信息窗的内容有了变......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定稿]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教材设计的是“牧童骑牛”的剪 贴画,让学生在美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