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反义词研究
《老子》反义词研究
学院:文学院
姓名:颜潇洒
学号:20070101513 【摘要】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根据反义词的内部关系,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老子 反义词
性质
统计
分类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老子喜欢讲事物的相反相存,所以反义词极为丰富。本文特针对《老子》语言的这一大特色,对其反义词进行分析与归类。语料取自文选德的《<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版)
一、《老子》反义词的性质与判定
(一)反义词的性质
反义词是客观现时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在词汇中的反映。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所谓“相对”,表示客观事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根据赵克勤所著的《古汉语词汇学》,“两个词的某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构成了反义词”。即一对反义词在意义上是相互排斥的或相互对立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对立。反义词是在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是在词的一定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的意义来讲的;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学术界根据反义词的内部关系,一般把它们分为反义、互补、反向三大类。
(二)反义词的判定原则。
A、一个词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分别计算对数。如“往—来”、“往—返”计为两对。
B、形式相同的一对反义词,由于词性或词义的不同,分别列为一类。如:“大—小”这对反义词,在“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中,“大—小”分别形容年龄长幼与官位职务高低。这样,“大—小”计为两对。
C、两个同义连用的词与另一同义连用的词构成反义词时,按双音节反义词对待,只计一对。如:“欣悦—忧惨”。
二、反义词的统计与分类
1、反义词的统计
根据以上界定和统计方法,考察《老子》全书,共得反义词122对,根据反义词的内部关系,把它们分为反义、互补、反向三大类。其中属于反义类的有44对,互补类的有40对,反向类的有35对。另外宽泛意义反义词有3对。
2、《老子》反义词的分类
(一)反义类
非A未必B(极性对立关系)【美,恶】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1、美:美丽、美好。恶:丑陋、丑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2、美:赞美、美誉。恶:厌恶、嫌弃。“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第二十章)【难,易】 《汉语大字典》:“难,鸟名。”又,“困难,艰难不容易。”由此可见难易是反义词。难:困难,艰难。易:平易,容易。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4次。“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长,短】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说文》:“长,久远也。”段注:“久者,不暂也。本义指的是时间的久远,“长短”之长是从时间引申为空间上的“长”。又,“短,有所长短。”段注:“此上当不上‘不长也’三字乃合。”从段注可知“长”、“短”为反义词。长:指在空间的两端的之间距离大,同“短”相对,亦指长度或远、不近。短:指在空间的两端的之间距离小,这里含有“不长、不远”的意思。【高,下】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高:高处,上面。下:低处,下面。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2次: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
2、高:上面的、离地面远的。下:低的,下面的。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第七十七章)【宠,辱】
宠:宠幸、得宠。辱:受辱。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4次,用作“宠幸、受宠” 与“受辱”4次。“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第十三章)【轻,重】
重:稳重,厚重。轻:轻浮,轻率。《汉语大字典》:“轻,分量不大,与‘重’相对。”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
【多,少】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少:数量小,少量,不多。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大小多少。”(第六十三章)
2、多:逐末或贪多、贪婪。少守本或知足知止。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刚,柔】
刚:坚硬,刚直,倔强。柔:软,弱,灵活。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巧,拙】
巧:灵巧,巧妙。拙:笨拙。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
【实,华】
实:朴实。华:巧智,虚饰。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大,小】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4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大:伟大。小:微妙,渺小。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第三十四章)
2、大:实力强大。小:细小,弱小。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2次:“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第六十一章)
3、大:与“小”相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小:与“大”相对,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
【柔,坚】
柔:柔软,灵活。坚:坚硬,死板。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柔脆,枯槁】
柔脆:柔软,水嫩,脆弱。枯槁:干枯,坚硬。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六十七章)【柔弱,刚强】
柔弱:软弱,柔和谦顺。刚强:坚强,强暴。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柔弱,坚强】
柔弱:柔软,不坚硬。坚强:坚硬,强固有力。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第七十六章)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清,浊】
清:使水明澈。浊:使水浑浊不明澈。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第十五章)【始,终】
始:开始;终:结束。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
【贱,贵】
贱:低贱,卑微。贵:高贵,地位高。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
【盈,洼】
盈:满溢。洼:低洼,此处指空虚。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盈,竭】
盈:盈溢,水量多。竭:枯竭,干涸。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第三十九章)【正,奇】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正:古代指军队作战的常法,即指常道。奇:用奇兵,权变计谋,伪诈,即不循常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2、正:正直、端正。奇:邪“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昭昭,昏昏】 昭昭:炫耀,喜自伐。昏昏:不自伐,不张扬。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二十章)【善,妖】
善:吉利。妖:不吉。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吉,凶】
吉:吉利,吉祥。凶:不吉利。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第三十一章)
【大,细】
大:与“小”相对,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细:微小,与“大”相对。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厚,薄】
厚:纯朴忠厚。薄:邪伪。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第三十八章)【亲,疏】
疏,疏远,不亲近。亲:亲近。疏:疏远。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第五十六章)【强,羸】
强:强壮。羸:羸弱,衰弱。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第二十九章)【弱,强】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强:强大。弱:弱小。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第七十八章)
2、强:增强。弱:削弱。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2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第三十六章)“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
【寒,热】
寒:寒冷。热:燥热。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枉,直】
枉:邪恶。正:正直。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曒,昧】
曒:明亮。昧:黑暗。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十四章)
【明,昧】
明:明白。昧:不明白。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第四十一章)
【琭琭,落落】
琭琭:珍贵,高贵。落落:低贱。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第三十九章)
【敝,新】
敝:败旧。新:崭新。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辩,讷】
辩:能言善辩,雄辩。讷:出言迟钝,口齿笨拙。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醇醇,缺缺】
醇醇:醇厚,纯朴。缺缺:精明,狡黠。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
(二)互补类
非A即B(互补关系)【盈,冲】
盈:满盈,充实。冲:空虚。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
【福,贼】
福:德政,福庆。贼:祸害,灾殃。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正,反】
正:正面,正确,合道。反:反面,错误,离道。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静,动】 《汉语大字典》:“静,平静,静止,与动相对。”静:静止。动:运动。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第十五章)
【有,无】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过9次,有四种不同的解释。
1、有:常有,指称道用的有形质或最普遍的存在。无:常无,指称道体的无形质或虚无。陈鼓应说: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3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2、有:存在,呈现。无:不存在,不呈现。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3次: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四十六章)
3、有:具有,占有,拥有。无:不具有,不占有,不拥有。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2次:“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第七十九章)
4、有:发生。无:未发生。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福,祸】 《说文》:“祸,害也,神不福也。”福:幸福,福气。祸:灾害,灾殃。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静,躁】
静:闲静,静处。躁:躁动,奔走。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第二十六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美,信】
美:华美,不真,伪饰。信:真诚,真实。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生,灭】
生:生殖,繁衍。灭:灭绝。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第三十九章)
【得,亡】
得:获得利益,得到。亡:失去生命,丢失。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四十四章)
【曲,全】
曲:局部。全:全局性。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宁,废】
宁:宁静,静止。废:震动,坍塌。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第三十九章)【灵,歇】
灵:灵验,灵妙。歇:不灵验,不灵妙。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第三十九章)。【成,缺】
成:圆满。缺:缺陷,遗憾。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直,屈】
直:正直。屈:弯曲。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
【杀,活】
杀:被杀死,走上死亡。活:生存下来。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三章)【音,声】
声:古人认为简单的发音叫“声”。音:由声组成有音乐节奏的声音叫“音”。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生,死】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有四种解释。
1、生:出生。死:死亡,失去生命。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2次:“出生入死。”(第五十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第七十六章)
2、生:生长,生存。死:死亡。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4次: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第五十章)“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3、生:生命。死:死亡。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
4、生:养生,延年益寿。死:死亡。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七十五章)【得,失】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得:获得,得到。失:失去,丢失。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2、得:合乎道。失:不失道。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第二十三章)
【存,亡】
存:存在,存念。亡:不存在,忘记。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第四十一章)【玉,石】
玉:宝玉。石:石头。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第三十九章)
【夷,纇】
夷:与……齐平,混同。颣:与…..不同,相区别。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阴,阳】
阴:阴性的东西或力量。阳:阳性的东西或力量。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彼,此】
彼:不该做的事。此:应该做的事。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雄,雌】
雄:雄性。雌:雌性。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第二十八章)【牝,牡】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牝:鸟兽的雌性,此指女性。牡:鸟兽的雄性,此指男性。“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第五十五章)
【载,隳】
载:胜利。隳:失败。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第二十九章)【成,败】
成:成功。败:失败。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第六十四章)【利,害】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利:有利。害:有害,损害。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第七十三章)
2、利:对…有帮助,有利。害:对…有害,损害。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第五十六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外,存】
外:不存念,忘记。存:存念。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蔽,成】
蔽:破败,破损。成:完整。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第十五章)【同,异】
同:相同。异:不同,相别。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一章)
(三)反向类
AB相向(反向关系)
A、自然、方位和时间上的反相对立
【天,地】
天:与“地“相对,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地:与“天”相对。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前,后】
前:受尊让,受关注。后:不关注,忽略。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上,下】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6次,有五种不同的解释。
1、上:高贵。下:地位低下、卑贱。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宠为上,辱为下。”(第十三章)
2、上:空间位置上的高处或时间上的前面。下:空间位置上的低处或时间上的后面。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十四章)
3、上:次序或等级靠前的、等第高尙品质良好。下:次序或等级靠后的、等第低或品质不好。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2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第三十八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4、上:君临。下:居人之下,谦让。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
5、上:上风,比喻处于上位、尊位、强势。下:下风,比喻处于下位、卑位,弱势。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左,右】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左:左手一边的方位,左边,与“右”相对。右:右手一边的方位,与“左”相对。“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第三十一章)
【先,后】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3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先:时间前,次序在前。后:时间后,次序在后。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第二章)
2、先:受到敬戴,尊让。后:谦让,退让,收敛。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3、先:争先。后:退让,退守。(第六十七章)“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后,首】
后:后面,位次或时间在后。首:正面,位次或时间在前。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
【古,今】
古:古时的,从前的。今:当今的,眼下的。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第二十一章)
B、社会关系上的反向对立
【人,己】
人:众人,他人,此指俗人。己:自身,圣人。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母,子】
母:道,本。子:万物,末。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主,客】
主:挑战者,主动发动战争者。客:防守应敌者。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第六十九章)【人,我】
人:众人,他人,此处指俗人,不合道之人。我:圣人,此处为老子自谓。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7次。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十二章)
C、动作行为的反向对立
【迎,随】
迎:迎着。随:跟着。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十四章)【开,塞】
开:开启,开通,打通。塞:堵塞,关闭。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结,解】
结:打结,捆绑。解:解开。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第二十七章)【损,奉】
损:剥夺。奉:奉送,进献。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四十八章)【出,入】
出:开始。入:结束。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出生入死。”(第五十章)【行,随】
行:前行,先行。随:跟随,随后。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第二十九章)【热,吹】
热:使变热。冷:吹冷。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第二十九章)【翕,张】
翕:关闭,收拢,聚敛。张:张开,打开,分散。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第三十六章)【明,愚】
明:使巧诈、奸猾。愚:使人质朴、纯朴、真诚。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启,阖】
启:打开。阖:关闭。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第十章)【闭,启】
闭:关门。启:开门。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第二十七章)【抑,举】
抑:往下拉。举:向上抬。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第七十七章)【补,损】
补:补助,补充,增益。损:减损,削减,剥夺。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进,退】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进:前进。退:后退。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第四十一章)
2、进:进攻,退守。这种解释在《老子》中出现过1次: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第六十九章)【去,举】
去,去除,革职。举:举用。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第三十六章)【夺,予】
夺:剥夺,夺取。予:给予。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第三十六章)【益,损】
益:增多。损:减损,减少。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
(四)非以上三类(宽泛)【白,黑】 白:明亮。黑:暗昧,混沌不清。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第二十八章)【天,人】
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1次。一般来说,“天”应该跟“地”构成反义词。按古人的观念,“天”和人也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治人事天,莫若啬。(文选德认为:“治人事天”指治理国家和养护身心。)”(第五十九章)
【察察,闷闷】
察察:疾刻、严苛、烦琐。闷闷:淳朴、昏昧、宽松。此对反义词在《老子》中出现2次。“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二十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
三、小结
作为对立统一的客观事物以及人类思维活动的反映,反义词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有表现力的部分。学术界习惯把它分为三大类:反义、互补、反向。反义类是指反义词的意义处在两个极限,具有极性的对立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两极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确定不变的界限。如“大”和“小”,“多”和“少”。互补类是指反义词的意义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即逻辑学中的矛盾关系,否定此一方即意味着肯定彼一方,它们之间不存在中间状态。如“男”和“女”,“生”和“死”。反向是指反义词之间形成反向的对立关系,它们在意义上并不相反,而且也不存在互补关系。本文讲《老子》中的反义词分门别类,可为弄清反义词这一子系统的具体构成和内部规律提供参考语料,也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准确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克勤《古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
2、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
3、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4、文选德《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2001
6、朱嫌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7、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第二篇:《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教三班蔡东
终于读完了《老子》了,当初选择读《老子》是因为我见它厚度比较薄,读起来应该比较快读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虽然《老子》书本厚度比较薄,但是思想厚度确实非常厚。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思想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他的“道”、他的辩证法、他的“无为而治”一直在无形中影响我们当今的生活。据《史记•老子列传》等书载,当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势无可挽回时,便出函谷关一直往西,打算辞官归隐,在函谷关遇上了看守关口的官员尹喜。当他听说老子就要不问世事而隐居起来时,便一再要求老子住下来为他写点文章,以便为世人留下点精神文化财富。老子被关令尹喜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就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加以总结写了出来,书名《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我们应该感谢尹喜,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老子》这本巨著了。
《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下面,我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最为人耳熟能详,老子的“道”是老子对万事万物本源的一种探索。
在书中,开篇第一句便可以看到老子对“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幽昧深远的,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去表达的,如果我们费劲心思来描写“道”,损失的远远比说出来的多。
在第四章中,老子写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虚空的,但是用之不尽,它能包含万物,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而在第二十五章,老子对“道”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心中的“道”是浑朴的状态,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先天地而生,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产生,它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接着,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难以名状,总是处于质朴状态。它是至大的,因为它先天地生,为万物母。它又是至小的,因为它小得几乎难以察见,不过,却没有什么东西可 以令它臣服。
“道”并不比其他事物吸引人,因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但是,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因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其中,便可以看到“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论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则天地万物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若把“道”比作一件东西,老子选择了水。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
简言之,“道”是老子对世界本源的一种探索,它精妙不可言,难以捉摸,它朴实无华,却为万物之母。
第二,老子的辩证思想。在《老子》中,处处可以看到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当今,我们已经熟悉了辩证法的原理,对矛盾对立转化的道理也已成为常识,但当我们读到几千年前老子那朴素的辩证法时,也不禁充满敬意。
第二章中,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并且相互依赖,彼此转化。
接着,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如是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相对相反的关系,但是很少人能理解到事物的性质往往在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体现。老子的辩证思想认为人应该善于从负面来观察正面,老子这种“负”的思考方式,对后世可谓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子对辩证法的经典描述是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它们的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比如老子在四十五章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五十八章提出一句著名的辩证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弱者道之用”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他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消极,它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其积极意义,老子崇尚虚静、无为,讲究以柔弱胜刚强。比如在四十三章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老子说:人身上最坚硬的是牙齿,但是它们最先脱落。舌头最柔弱,但直到人生的最后一息,它也完好无 损。
第三,老子的无为思想。何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这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对统治者的建议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这是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它要求统治者要尽量少发号命令,尽量少的骚扰百姓生活,让人民有宽松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如果统治者仅仅依靠暴政,以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来使百姓驯服,那么他们的统治者的统治维持不了多久时间。这对于当今的社会也有一些借鉴作用。在当今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执政党和政府部门更应该切实维护好百姓的权益,认真倾听百姓呼声,解决好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社会才会稳定,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较好诠释。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和自然界一样,也应该任之以无为,使其各自顺乎自然赋予的本性,得到自由发展。现如今,我们却很少做到这点,很多事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去无奈接受。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送他们的孩子们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本应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可如今,他们只能作为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家长为提高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可怜的无辜牺牲品,这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去反思。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当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四,以前对老子的误读。以前,对老子知之甚少,读完老子,发现以前对老子有一些误解,现在总结一下。
第三章中写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前认为,“无知”是实行愚民政策,“无欲”是强行消解人民的自然本能。现在才知道老子的“无知”,乃是消解机伪巧诈的小聪明,“无欲”乃是要消解贪欲的无限膨胀。
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中的“仁”不是儒家所谓的“仁”,不过还是很多人认为“不仁”就是“不仁义”的意思。其实,它是指天地无所偏袒、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圣人不仁”是说圣人无所偏私,取法于天地,纯任自然。
第六十五章写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又让我联想到了愚民政策,实际上,“明”是指明了智巧欺诈的事。“愚”是纯真质朴的意思。人只有各自保持自己天生的纯真质朴,不运用技巧阴谋,人和人之间不再勾心斗角,整个社会才会安定。现如今,我们也许便是缺乏这种“愚”了,而过度“明” 的却越来越多了。想一想,什么三聚氰胺,什么地沟油,什么贪官腐败,什么以权谋私等等。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改善,但是,人们越来越多的是将自己的眼睛放在了物质利益的获得和享受上,而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与提高却不断被人忽略。不禁地想问一声:人内心的纯真质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到底去了哪里了?
接着,就是老子对他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的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能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在老子倡导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民众是不互相“往来”,不会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每次,我们都会把“小国寡民”当做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实际上,此处的“往来”是指春秋时期百姓常年遭受的征召徭役之苦,而非指邻友亲朋之间的自由往来。这样我们便可以将最后的那句话翻译人民从生到死,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实际上,这是老子在社会混乱的春秋时代对“理想国”的向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子对人生与民生的关心。
诚然,老子思想也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无为思想过度强调了顺应自然,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小国寡民”要求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实际上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有老子的“清静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在当时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抗争,但是到现在,却可能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变成人们不思进取的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还有老子对工艺技巧持反对态度:“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从中也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在经济方面的局限性。
老子思想是老子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建构做出的重大贡献,虽然其中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但对当今的社会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读《老子》,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如同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令人感到凉爽和畅快。
第三篇: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13秋英语1班 汪海媚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
2015年12月3日
第四篇: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学院:理学院年级:2012届姓名:张文承学号:2012326602066
我最近在名著导师的介绍下,读了《老子》。当然是附带注释的那种,原本的词汇太晦涩,容易产生误解。读完之后顿觉老子之道超脱于物外而又蕴含于生活小事之中,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道理,现在觉得和以前的我相比,我们已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他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相信它是一本真正的宝藏,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其中很多东西都让我耳目一新,根本说不完,只能挑选一些了,深表遗憾„„ 说起老子,大家都很熟悉,高中的时候他的名句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老子》又称《道德经》。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精华之所在便是道与德。我认为它是老子之道的基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包蕴甚大,却又不是宇宙万物中具体的一物,道是不可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的,一旦用了,那么“道”就不是“道”了。形而上的“道”就变成了形而下的“器”。便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促使万物变化的规律。“道”衍生了“常有”和“常无”继而演变出了宇宙万物。有和无的变化代表了一切事物及其奥妙的变化规律,《老子》前几章就在论述道与德,论述宇宙大世界,反映出了老子整体的世界观,其文晦涩难懂,但却为其精华。
老子主张“无为”,及顺其自然而行。可以看出老子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老子有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有四大,即人大,地大,天大,道大。人、地、天、道,人居其一,而道犹大。人法地之清净而万物生长,地法天之无言而万物更迭,天法道之无为而宇宙生成,道法自然而不违其本性。而这四句话的形式更是突出了“自然”的最高地位,可以说自然是道的本质,贯穿于道、天、地、人。老子是告诉我们自然的重要性,不要用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造作来破坏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那么便回归到了原来的天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自然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是与人为相对的。我觉得现代文明是崇尚人为的,人们总想着怎么去改变,怎么去征服自然,想用机械代替天然,把直的变成弯的,把草原变成荒漠,完全破坏了自然,人们将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再说人类自身,自然到人身上就是“真我”,天然本性,赤子之心。但是人们经常不满足,总看到自己的不好,想要改变它,这是违背自然,改变真我。自然是一个生命本性的真实展露,可惜人们越文明却越不自然。不会率性而为,总是把自己真我伪装,就像不真诚怎么打动人一样,没有真我怎么为人?我们何不扪心大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归自然?”
老子最令我折服的就是其无为的思想了,《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老子“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那种避世的消极态度。很多人不了解他,只从表面上理解了它。真正的“无为”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顺道而为,按自然规律办事。“道”永远顺其自然无所为而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我们人类就是太有所为了,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亚马逊河的破坏,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北大仓变成了北大荒等等,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这些都是有为造成的。只有明白了老子无为的真正意义,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老子之道。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有为”与“无为”的标尺了。
老子说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貌似很荒唐,可是真正想过之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就像自然界一切发展和生长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却又无一不合目的的。它从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却实现了一切。这便是道无为而无不为。当我们达到这个高度,也许就超脱于物外,在精神上达到了老子的高度,也许这就是合道吧!这样看来无为而治也就明白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而他的作为就是以文景之治为基础的。却是又达到了无为而为不为。关于治理天下,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实这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如果谁不顾万物的本性和自然规律,想用强力来统治天下,那么他一定不会成功,结局往往事与愿违。他说“天下”这神圣而又神秘,不能用强力治理,强行来反而会搅乱天下,最终失去它。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顺应它,就有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关于人生,老子也有很多言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静与动的智慧,静有很多用处,统治者可以以静制动,他们将“静”的思想变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权术。而老百姓也同样有妙用,便是以静养智。智者从不会整天叽叽喳喳的表现自己,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无止境的聒噪,就像满罐子水不易动荡,而半罐子水稍有摇晃便响个不停。有智慧的人像风平浪静的大海,沉静而渊博。根基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而没有城府的人总是信口开河。恬静总属于智者,他们恬静不是因为恬
静好他们才变得恬静,而是智慧令其洞明世事,没有什么事可以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这是一种经历过人世沧桑后的返璞归真。这就是佛家口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层境界了。
作为人,生死福祸当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了。老子对生死福祸的认识 早就达到了所有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关于长生与修身,老子主张形神相亲,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家口中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平衡。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是不易。但老子却做到了,他哪管什么贫富穷达,全不在乎荣辱得失,让心灵不着一物,不染一尘。这样才会得到我们应该有的寿命,长生并非不死,而是活出“道”给予我们应有的时间。人总会死,但老子却会让它最长。关于死,老子说,“道”者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生死,不会贪生,不会怕死,一切顺其自然。
但是人活着,心总不会平静。在我看来,有好多东西可以牵动我的心弦。每个人都想得到福,不想得到祸,便心存执念。老子说福祸却又是另一片天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实老子说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总执着于其中一面,这和现代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福与祸同门,利与害相邻。佛门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大涅槃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容貌艳丽的姑娘来到他人住宅,主人问:“你是什么人?”姑娘说:“我是‘功德大天’,我所过之处能带来金银珠宝。”主人很高兴,便开始供奉、礼拜。可这时又有一姑娘进来了,那人衣衫破烂、丑陋不堪,主人嫌弃就赶她走。那人说:“你可真蠢,我是‘黑暗’,我所过之处能让人倾家荡产,但我是‘功德大天’的妹妹,我们形影不离,你赶我走就是赶我姐姐走。”主人恍悟。这便是说福祸同门。还有《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有福就有祸,有祸变有福。老子也不可能无祸,他也不可能控制一个人的福祸,但是他能从福中看到祸,祸中看到福。穷困不忧伤,得志不炫耀。这当时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其实,老子还有很多思想让我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告诫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太急功近利反而不易成功。如历史上的楚庄王,执政之初不显山不露水,于默默无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慢慢积累最终名垂青史,大器晚成。老子,一位大智者,找到了大智若愚的真谛。《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技巧的宝库,常读可以让我们心境圆满,回头时将发现它给你带来的东西将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第五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10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