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家大院游记散文
王家大院游记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静升镇。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南临一片葱茏的漫漫田畴。这里是地肥水美、风光绮丽之地。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诚斋率家族迁居静升。该镇在明清前,即已形成一条横贾东西的五里长街和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的民居建筑。那九道沟,从长街的北面,一条条地渐次北上,系结于北山黄土高塬上的凤凰台,呜风塬,栖凤塬,凤呜岗等处。于是,这沟这粱,就像一只只凤凰依偎在一起,尤其在夏秋绿荫遍地、百鸟啭喉之际,给人一种凤兮凰兮的联想。山上的呜凤塬是王家的祖坟,山下的九沟十八巷中,五道沟五条巷属于“王氏”,有大小院落千余处。
王家大院的住宅群主要是东院高家崖,西院红门堡。高家崖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东门为进出的主要通道。门楼雄伟巍峨,两边各挂一盏大红灯笼,“王府”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步人高墙深院,似乎立即有一种森严的气氛禁锢于心。跨入门槛,沿着马道,我们来到凝瑞居大门。木柱上的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跃入眼帘:
仰云汉俯厚土东西南北游目骋怀常中意
沐烟霞披彩虹春夏秋冬抚今追昔总生情
这副楹联,烘托着王家大院,陪衬着王家大院,使其更具“花不知名分外娇”的魅力。
走进那两进或三进不同风格的四合院内,犹如进了迷宫一般。如若没有导游小姐的引领,很难走出那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的境地。
登上最高楼层,回眸顾盼,住宅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1ll构筑,依山重叠,随形生变,依势而曲,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真个是“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堡墙高筑,四门俱全,由四道封闭圈组成。据说,这是沿袭了西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多进庭院建筑特色,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整个东大院,居高临下。层层梯升,融南方之隽秀、幽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完美的山庄别墅之感。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红门堡。该院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因堡门为红色,故称红门堡。
红门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El。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主街,用大块河卵石铺成。主街将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3条横巷。横巷又把大院分割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恰好组成一个巨型“王”字。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漫步于通道,穿梭于院落,登ll缶于楼阁,每一处都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拍手称奇。
游览王家大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别有洞天的花院书斋。这里是主人养心修身、研究学问、探讨知识的地方,也是少爷们读书深造的圣地。
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钟鼎彝尊,我忘却了尘俗之缤纷,而飘然有凌云之志。
花院的瞻月亭和东大门上的望绵阁,四面阙如,八方无碍.斗拱叠出,翼角腾空。立于之上,可以目游骋怀,极视听之美,东可望绵山日出,西可观苏溪夜月,是“指点江山”的最佳场地,成为传统的庭院风景线。
离开王家大院,已是夕阳西沉的傍晚。暮霭中,古镇静升连同“华夏第一宅”,均被甩到身后。而王家大院之“美”,却始终在胸问萦绕,挥之不去„„
第二篇:王家大院导游词
王家大院导游词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家大院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第三篇:王家大院考察报告
篇一:王家大院考察报告 十一月份外出写生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1/10/24—11/2 考察地点:山西平遥
考察内容主要是:对王家大院的石雕作品的赏析,对技艺的学习和赞赏。详细内容如下:
这是我们第二次集体外出写生考察,也是大学中最后一次了。这次我们去的地方是北京,山西大同,平遥。每个地方都有它不同的特色。在北京,我感觉的是它是中国的心脏,拥有着丰厚的千年文化,有那种震撼,庄严,繁华,发达,蓬勃发展的感觉。尤其是在紫禁城里,特别雄伟壮观。而在山西,却感受到的是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其中让我感觉挺有情志的是王家大院。我听过乔家大院,没想到还有王家大院呢。见过了才知道,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山西晋商的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大院很宏伟。相比乔家大院的小巧玲珑,王家的风格更豪放。依山而建的风格使得采光效果和布局特色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进入灵石县就能看到它依山形成 的王字型建筑群。相传这样的布局是王家教育子孙不能忘本。大气的王家大院最大的看点是影壁和各个建筑上的雕刻工艺。有门便有壁的北方院落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王家大院“三雕”艺术品,题材丰富,雕刻技艺多种多样。分为砖雕,石雕,木雕。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各有典故,且工艺考究,集中体现了清代典型的“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加之文人、画工和雕刻艺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和佛家文化的空灵境界合而为一,融注于一尊尊、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佳作之中,使之顺理成章地成为华夏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载体。王家大院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体现了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随着对王家家大院步步深入的探访,感觉好像一轴儒家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恍惚中仿佛看到了中国古代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礼仪风范。
王家大院的石雕将民间建筑工艺装饰中的“情、理、艺、趣、神”融为一体,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同时展示了传统建筑独具特色的魅力。我很喜欢王家大院里的各种寓意丰富而又巧妙地石雕作品。因为在一个有地位的王氏家族里,聪明的利用雕刻的方式在大院里装饰。把一些深刻的人生大道理刻进大院,让后代牢记。同时又把对自己家族的富贵的美好愿望传递出来了。那些石刻很有意思,也蕴含着很深刻的寓意,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走进王家大院,首先看到的是门口的很大的砖雕影壁:狮子滚绣球。它属于浮雕形式,雕刻细致,生动形象。有着子
嗣兴旺之寓意,大狮小狮比喻太师少师,彩带表示好事不断,绣球上的钱纹又有富贵之意。狮子是兽中之王,可威服百兽,镇宅辟邪,因此是权威势力的象征。在这里,我具体分析王家大院里的石雕艺术。这是王家大院的石雕门枕石,上松下竹,又想两幅美丽的山水画。我记得导游说过,松竹,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一个是坚强,一个是正直。这也象征着王氏家族的刚强正直的作风。并且把它们置于大门口显眼处,这更是显示王氏家族的人品的高洁。在王家大院里,上上下下都是富贵,权势,地位的象征和寓意。再看王家的石雕匾额----贝叶。雕刻细腻,脉络清晰,正反分明,一波三折具有动感,有御沟题红,千古佳韵之说。进入大院,不大的地方却有着不同的石雕,有着丰富的寓意。这是一组精致的石雕台阶----垂带踏垛。抱鼓石上一为鸳鸯贵子,一为五福捧寿,拐子龙如意头谐音贵子如意。大狮小狮对望,动作富有情趣,很有意思。圆雕浮雕相互结合,直线曲线融合,表现出了石匠精湛的技艺,也展现出了丰富的石雕艺术。
这是王家大院石雕柱础石。该石从上至下分五层。最上层雕有鼓,指“天圆地方鼓在上”,代指“天”;二层雕有锦缎,寓意“锦绣前程”;三层雕有蝙蝠与祥云,寓意“福祥双至”;四层雕有草龙,为“镇宅避邪”之物;最下层雕有回纹,指“回纹不断,子孙不断”之意。柱础石整体寓意“上有天,下有地,吉祥如意好福气”。当时,听到刘老师和导游的讲解,我才知道这个石柱有着那么多的层次,每一层有着不同的寓意,每一层的形状纹样也不同。总之,表现出了精致的雕刻,也看出了王家地位的不同,也表达出了主人对官运亨通及自身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对于王家大院里的石石刻刻都充满着好玩有趣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都有着它各自的教育意义。表现着高超的雕刻艺术,精美有加。曾有人称过:“王家的石头会唱歌”,说的就是王家的石雕艺术品。在大大小小的庭院里,不论驻脚于何处,那些触目皆是的石刻制品,都会锁定你的眼球,柱础石、或墙基石、或石门框、或石窗框,还有石刻照壁心,过门石,拦板石,石狮子它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阴或阳,或浮或镂,集众家雕技和工艺于一体,不论何种题材表达何种意向,其造型独特而不怪异,雕工精细而不绮靡,画图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萧杀。
这个挺有意思的,小猴子与蜂窝在一起,会是什么呢?没想到古
人会聪明的可爱,猴和蜂在一块,寓意封侯之意,这表现出了主人对官运祥通的追求。
此石刻为凤凰童子。不管它内容,首先看它的雕刻,精细精细,脉络清晰,枝枝叶叶,人物都很细致。其中一只很漂亮的凤凰,踩在一条有花草的道路上,最下面是祥云的环绕。凤凰身上骑得是一个童子,旁边是一个老妪,上面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树上还有一只好看的鸟。两个人物面貌刻画细腻,着法圆润,形象的凡俗气息十分浓郁,使人易于亲近,或者说,容易让人找到熟悉的身边影像。整体上比例结构准确,造型优美,寓意着子孙后代富贵生旺的含义吧。强硕的凤凰立足蕉形花草云朵组成的承接平台,颈仰喙启,背负执如意的小儿,小儿之后是老妪、古松,它与“麒麟送子”一图极为相似,且左右对称。这幅石刻非常精美,凤凰的翎羽绒毛以及垂冠,裁毛和足鳞,一刀一线,极为有序。可以这样想,同为送子,凤凰和麒麟有何不同,或许一切都是拟像。麒麟降下生命,凤凰赋予幸运;麒麟带来富贵,凤凰赠以如意,植根于凤鸣之塬上的王家怎能不感念凤凰之德呢?
此图为乳姑奉亲。这是一幅场景性很强的画面。人物有两组,一组是手持拨浪鼓牵引小儿的侍女,另一组是剥乳喂亲的唐夫人。后一组是唐夫人,作为儿媳妇用自己的乳汁奉养自己的婆婆的感人故事。前一组侍女手持拨浪鼓牵引小孩子。还有一只猫在捕捉一只鸟。檐柱下的盆花填补和改变了刻工外纤秾细密,内简练遗白的图意走势,而食鸟之猫自然减弱了台阶大面积的空谈。整体上,两组人物构成了一组内容丰富的场景。布局合理,情节可循。其构图富有情趣,感人至深,连背景也寓意深刻,玉兰,牡丹,荷花,老猫,则寓意“玉堂富贵,清廉高寿”。
这幅是五子夺魁。其中画面主要是五个孩子,正在抢
夺最高孩子手中的东西。五子夺魁”借历史上五个名人并列的习惯,画五个童子争夺头盔;盔与魁是谐音,以示子孙个个贤能,积极向上,满足旧时代人们渴望子孙争气,个个高升,光宗耀祖的心理。这个最有意思,左下首两个孩子,一文一武,寓意文武双全;右下首一人高举奎,一举夺魁;树为桂树,中间小孩手拿三棵桂圆,寓意连中三元.这个是寓意教子的.记得在我们跟着导游游览时,都会注意边落的雕刻图案,记得在拐角处有一张纹路,这个是龟背纹,挺简单的,但是我们都知晓乌龟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寓意家人长年百岁。这是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 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意思是吴地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喘起气来。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王家有人在南方做官做事,喘月的吴牛既是奇闻又成为勾留的内容一件。把有趣的吴牛刻于院中,是一次次真实的童话,让子孙们获得乐趣的同时,又知道王家之外的大千世界,而不至目光短浅。这种南方的印记具有鲜明特色,它是孩子枕上的故事,是成人睡梦里怀想的一部分,还是一个启迪,一次教诲:求知必穷尽,不做喘月牛。王家运用这个典故而雕刻成此画,寓意王家人做人要小心,三思而后行。此图的雕刻技艺也很精湛,笔笔细腻,纹路明确。
这是行佣供母。讲的是遇到劫匪逃命的故事.左下角为一人背着老母亲边跑边回头看,后面的劫匪发须向后飘动,寓意追的速度之快.树上有鹦鹉,寓意为天,树后有梅花鹿,寓意为篇二:在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考察
《在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考察》 王家大院的建筑以及建筑风格介绍
2010年6月1日我们乘车从衡水出发,路途中遇到了些小麻烦,以至于到达山西平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所以第一天没有去参观任何地方就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在平遥古城参观了一天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智慧的结晶。接下来我要着重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在6月3日这天去参观的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 “山西的紫禁城”的王家大院。
3日一大早,我们90多人乘坐着两辆大巴车,在当地两个导游的带领下驱车驶往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在车上导游给我们讲解了山西的地貌以及它周边著名的旅游景区,还大概的介绍了下我们将要到达的王家大院的概况。我们大体上知道了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汽车在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我们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买票进入了王家大院,“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在21世纪的现在,我们可以用电脑轻松的绘制出各种场景,但总会觉得缺少一份熟悉的感觉。一种温暖的感觉。但是往家里的一切让我们觉得很轻松也很熟悉。但是对于王家里的一切,我们只能用鬼斧神工来描述了,大到庭院的建筑、小到茶几茶杯的装饰,那样的唯美,那样的专注,构造出了不一般的王家大院。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毛病,在对景区内的不文明现象。对于这些不文明点的行为也要劝阻制止甚至于惩罚。在景区内,我们发现地上是不是有些烟头,废纸屑或是吃过喝过的食品包装袋。我们也针对一个垃圾箱进行了观测,外国游客多数都把垃圾丢在垃圾箱内,但中国游客由少数人就随手丢掉,我们认为这是极度破坏博物馆乃至于国家整体形象的。应当有专人制止或是有相应的惩罚手段。
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导游首先带我们参观高家崖建筑群中的是王家的长子家的建筑,“有门就有屏,”在正对王家长子大门的对面有个屏障,上面有福浮雕,导游说那是“众狮聚宝”:有三只狮子一公一母,还有只小狮子,它们中间是个绣球。代表的意思是,有个好彩头。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在参观室内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写不好的现象,虽然在管理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但是仍有不足,例如,标志牌上有写可以拍照,但是不能使用闪光灯几三脚架,但是馆内仍是灯光不断,经过我们的定时观测,我们发现,违规的国外参观者人数较多,标志牌上也有英文标注,但是遵守的人却不多,我们认为随团的导游有义务提示自己的团圆,严格遵守管内规定,这样即使是看不懂标志的外国参观者也能够管制自己的行为,不作出对文物有所危害的事情。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先看看王家大院的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之宅居宝地。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现在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及王氏宗祠等,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量宏伟,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其建筑技术、装饰技巧、雕刻技艺超凡脱俗,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王家大院民居无论从建筑的体量规模、建筑的工艺作法等方面,都是华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以明清家俱、书画为重要收藏。馆内又分五馆:明清家俱博物馆,在高家崖,按王家当年居住的不同等级,不同情调,不同用途与规格,恢复原貌。书画馆,面积210平方米,11个展室;中华王氏博物馆,面积3500平方米,26个展室,姓氏与王氏渊源、始祖、传承、迁徙、分布、人物、业绩、谱谍、艺文等内容;三雕艺术馆,石雕、砖雕和木雕。
说了以上那么多我想介绍一下在王家建筑中出现的砖雕。砖雕产品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常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砖雕-山西砖雕 山西砖雕山西砖雕砖雕的特点:一是土质特好,经久耐用;二是花样繁多,套路颇大;三是画工精细,刀工别致;四是谱系名确,传承有序。
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以来,从山西境内诸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特别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境内各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合院”到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再肆出现。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就客观地促进了山西砖雕技艺的发展。
除了砖雕还有一项突出的工艺就是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明清时代小型木雕摆件、建筑木雕装饰和木雕日用器物大为发展。玩赏性木雕则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得意,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木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色色的木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据专家介绍,木雕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而工艺木雕又可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种。观赏性是指陈列、摆设在桌台、几、案、架之上的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刻而成,比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海洋生物、十二生肖等;实用性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宫灯、镜框、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
无论是砖雕还是木雕,它们在形状上面是让我们现代人惊叹的,那样精致的雕刻那样生动的人物形象,动植物形象。相信在21世纪的现在运用电脑绘制出来的东西都未必能达到那个效果,对于我来说,我是学动画专业的学生,多吸收和接触这类的东西对我以后的专业还有设计方面都会有相当大的作用。
我们不一定要当一个只演小角色的大演员,我们愿意做一个扮演大角色的小演员,在社会的一个地方,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建设这个社会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也能够付出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爱国精神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宣讲的主题。文物是我们的资产,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我们要珍视它,使它在我们的国家发光发亮。篇三:山西考察报告
山西考察报告
姓 名: 刘严杰 学 号:201114016 专 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姓名: 李春郁 指导教师职称: 副 教 授 2014年2月山西考察报告
一、考察主题
走入山西古建筑,了解山西古建筑,了解古城中的传统文化。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美术学结合起来
二、概述
(一)考察目的
了解山西当地古城及古建筑,归纳古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与艺术。
(二)考察时间、地点、内容
2014年2月13日——16日我们分别参观了山西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对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传统石雕和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了考察,深入了解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古典美学。
(三)考察研究的方法
沿路线实地考察、知行合一的研究方法
为期3天的艺术考察中,我们深入了解到山西当地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山西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平遥古城和晋中大院中的传统建筑和传统石雕等所包含的古典美学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我们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一、榆次老城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门,素有并南重镇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史书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记载。现在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老城可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建筑宏伟、功能齐全。榆次老城的建筑以清代、民国时期建造的居多,而一些建筑修建的年代更为久远,如文庙中的棂屋门修筑于明代。这些建筑历经岁月的沧桑,向世人展示了历史积淀的厚重美。从榆次老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中,可以大致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由粗简到繁细,由保守到开放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脉络。榆次老城宋、元历史时期的建筑格调是粗犷而质朴的,明代的建筑风格则相当成熟,朴实中洋溢着高雅的美。清虚阁和玄鉴楼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玄鉴楼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100处建筑之一。榆次老城中的园林布局紧凑有序,手法灵活多变,亭、台、楼、阁、廊、轩、榭点缀其间,将北方建筑的大气与江南水乡的灵韵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老城园林豪放与秀美的风韵。榆次老城古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多以民间历史故事喜庆吉祥的图案为表现内容,娴熟的工艺着力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艺术品位。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挂牌开馆,以老城为依托平台,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馆内分为六个景区: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各展区展品丰富,内涵深厚,展示出中国文化多彩厚重的底色。在各景区内,以单元形式分别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商贸饮食、服饰居住、社火小戏、祭祀信仰、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形象具体地阐述出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化是维系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结。
二、常家庄园
在常家庄园中,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再次是书法到处可见。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对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极其严格。弟子儒学不精,则不准参与经商等社会活动。因此,常家的弟子不仅儒学功底深厚,而且代代不乏精通书画的优秀学者。
第四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形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三、晋中大院 总的来说,晋中大院在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造型特色、装饰艺术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在平面布局:每个大院的整体平面布局为多个单体建筑围合成的独立院落,院中有天井,院子平面比例一般为长宽2:1 的长方形。整个布局体现中国传统的等级思想,中轴对称等,处处蕴含着吉祥的寓意。例如乔家大院的整
第四篇:王家大院讲解词
王家大院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王家大院,我是本馆的讲解员,下面让我伴着轻柔的古乐声带领大家参观游览。
王家大院,又名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它座落在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王家大院占地十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四个套院,十八个展厅,五十九间房,是一个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清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
当您臵身其中,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大到随行马车、床铺家具,小到三寸金莲、针头线脑,从金银首饰到衣裳布匹、烛台灯火、床橱柜桌、枕箱被帐、冠巾鞋袜、铜盆器皿、瓷漆杯盘、梳洗用具到珠玉珍玩、文房四宝……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兴盛于咸丰年间,它的主人名叫王三佛,主要经营盐运,边贸,以及票号生意,到了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号称山海关“南半城”。
王家传说故事
大清末年,战乱四起,民众纷纷流离失所。王家原本世
代住在山西太原,此时为了逃避战乱和饥荒,不得不举家东迁。一行进入山海关城内,天色已晚,眼看又要露宿荒野,遇一老翁,便上前询问附近可有栖身之处,老翁笑而不语,用手向左前方一指,就飘然而去。王家人顺方向不多时,就看到一座破庙,年久失修,蛛网密布,传说夜里常有鬼神出没,因此无人敢住。
一家老小连日赶路早已疲惫不堪,盘缠也几无分文,能栖身就是好地方,顾不了许多,便和衣睡下。王家主人刚进入梦乡,忽闻几位老者的声音:“施主,你终于来了!”这声音似近似远,洪亮低沉,王家主人赶紧睁开眼睛,只见眼前浮现三个盘腿而坐的仙人!老者接着说:“这附近的百姓一直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喝,你若好心积德行善,就帮助他们挖口井吧。”语音刚落,三位仙人霎时遁去!
王家主人瞬时睡意全无,神清气爽,只觉是神灵在暗中指点。便借月色连夜挖井,掘地九尺仍不见水源,本性憨厚的他只打个盹儿,又起身继续挖井,直至终见水源!欣喜之下,人已精疲力竭,倒在土堆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只听家人喧嚷,你猜怎么着?原来昨晚挖井之土悉数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山!王家人顿觉神灵庇护,全家老小对南跪拜谢恩,遂定居此地经营生意。王家人本着忠厚传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从小本经营,发展到咸丰年间做盐运、边贸生意,直至经营钱庄、票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为人行事却越发乐
善好施,连对讨饭来的穷苦人也待若上宾。
一晃过了数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王家老小已经歇息,忽闻叩门声,只见门外立着三个衣衫褴褛的老年乞丐。王家主人忙把三人请入,并让夫人下厨烹食以解三人饥寒。三人狼吞虎咽后,比划着要睡觉,主人一想外面天寒地冻,遂安排客房歇息。次日仆人送早餐时,却发现已人去屋空。仆人忙清点物品,分毫未差,却发现在他们睡过的床上留有三个金佛,主人恍悟,原来这是佛祖来考察我的品行来了。为了答谢佛祖,王家主人从此天天烧香拜佛,当地百姓尊敬地称他为“王三佛”,随后王家生意更加日渐兴隆,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巨贾,号称山海关“南半城”。
展厅内容——家文化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组织,群体栖息之地。家和万事兴,民强国才富,难怪古人说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书 房
首先我们来到书房,书房顾名思义是庭院主人读书、绘画、写字的地方。“欲高门第需为善,要好儿孙再读书”。在王家传承的文脉里,始终贯穿着“学而优则仕”的唯物观略,“十年寒窗苦,识得雪花银”,教育后人靠学识文韬厚积家财,倡导“读得书多胜大丘,春夏秋冬夜不休,尝尽人间所有苦,待争文豪蹬榜首”走仕途之路。也正源于此才营造了
王家的代代繁荣。
现在摆在您面前的是一个大理石台面的围棋盘,周围镶嵌了贝壳,非常精美,条案上放臵了一个竹雕—一艘船上坐着一个大肚佛像,代表一帆风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意思。
条案上有一个林则徐题字的插屏,因为年代久远墨迹斑驳了。
多宝格出现在清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时期,用来专门陈设古董,是专属家具。一般情况下,都是成对出现,对称设计,多宝格在当时是社会富足的一个标志。
旁边的叫“贵妃榻”,也叫“美人床”,是当年王家小姐坐着弹琴的地方,如果累了可以躺下稍释休息。前面放了一把十五弦的古筝,琴弦已经老化了,上面白色的部分是用兽骨镶嵌上去的。
古时书房讲究的是“书房无竹便是俗”。我们看前面这两个用竹子编的书柜,中间留有很多缝隙,可以起到通风、防止虫蛀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所以至今还保存完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家族、百家姓、百姓家,大家为天下,有家、齐家,才可治国、平天下。整个书房静而不寂,雅而不俗,体现了王家主人的品位与追求。
客 厅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王家的客厅,招待访客、朋友聚会多
在此进行。
首先迎面看到的是一张由六百多年的红木树根雕刻而成的根雕椅,扶手两侧都是镂空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美。上面铺了整张的土豹皮,在当时是身份和富贵的象征。整把椅子看起来美观、气派,彰显了王家地位的与众不同。
旁边的条案上依次摆放着座钟、赏瓶和镜子,这在当时也是有讲究的,每当钟声响起的时候,意味着全家能够“终生(钟声)平静”的美好寓意。
红木根雕椅的后面立着一扇屏风,在此我们对屏风的功能性多给大家介绍几句,因为在后面很多展厅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屏风。屏风在当时有很多用途,它的装饰用途我们就不细说了。首先它象征权力,过去每逢重大场合,主人身后一定要搁一座屏风,它意味着气势。今天中南海的国宾接见,领导人身后都有屏风,表明了主人的地位。另一个功能是分割空间,今天经常用到的还是屏风这个功能,比如在一些重大场合或大餐厅,用屏风挡一挡,使人有自己相对的一个封闭空间,能够互不干扰。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挡风。古代的屋子不像今天这么密封,为防止睡觉时受凉、受风,就需要三面都挡上屏风,后期逐渐演化出罗汉床,三面都有围子,就是受屏风影响。
房间的最里侧就摆放着一张当时的罗汉床,它放在起居室里叫床,放在客厅里则称“大烟床”。(有一个很著名的典
故叫做“东床快婿”,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记载。意思是说,郗鉴想找个女婿,候选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敞胸露怀地在东厢的床上躺着吃,这人就是王羲之,他成了东床快婿,当然这段话比较诘屈聱牙。但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中国的四类床具中,罗汉床的经济地位最高,在床的收藏中,最贵的记录都是罗汉床创下的。游客在我们博物馆内可以有幸看到好几张展出的罗汉床)。
虽然当年国内盛行抽大烟,但王家有很好的家风,他们从不抽大烟,只抽这种全铜制的水烟袋,里面装上水和烟丝,抽起来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烟榻上边放臵的小凳子样的东西其实是个烟枕,在抽烟的时候用胳膊拄着起到稍做休息的作用。烟枕是由一块整板雕刻出来的,上面没有任何钉铆,它只有用手掰对了才能放稳,掰不好是立不起来的,俗语说的“瞎掰”就是由此得名的吧。
烟榻上立着一个大漆描金“炕屏”,上面有康熙三十四年题记的祝寿词,六扇寓意着六六大寿、六六大顺。旁边还有个带屉的小炕柜,里面可以放些针头线脑等零碎用品。
南侧放臵的几对椅子都是客人的座位,可以看到这些椅子也是材质精良,工艺讲究,它们称“乾椅”,在古代是大户人家男士专用的象征。
麻将是如今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古人也有这样的爱好。这副麻将就是当时女
子玩的的,叫“坤牌”,它造型小巧精致,正面是用象骨雕刻,背面用竹片制成,共144张,比我们现在玩的麻将多出的这八张牌,称“百搭”,相当于我们现代麻将中的“会儿”。
堂 屋
清代的房屋结构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两间正屋之间有一个堂屋,堂屋是主客在此喝茶、聊天的地方,杯盏之间,大事落定。
我们迎面看到的这块匾,上书“养素轩”三个金粉大字,是世界书法巨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爱新觉罗的后裔——启功老先生的封笔之作。
古代家里一进门,视线正中都是正面靠墙一个大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再有一边一个太师椅。为什么把八仙桌搁在正中呢,因为八仙桌在椅子的前面能伸出来一块,手和茶杯都可以搁在那儿。
方桌有个俗称,叫“八仙桌”,大致是在晚明嘉靖时期出现的名词,八仙大家都知道,是道教里有名的神仙,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等。方桌有四个边,一边坐两人,正好能坐八个人,也许是因此得名的吧。其实,八仙桌上坐八个人非常拥挤,一般坐四个人最合适。
八仙桌两边的太师椅是金丝楠木的“步步高升椅”,一节一节往上升,远方的朋友可以坐一坐,将来工作事业一定可以越“坐”越好,“步步高升”!八仙桌上摆放着清末的“四
喜提梁壶”,旁边的是个木制的“壶套”,茶壶放在里面,周围塞上棉花,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如同现在使用的暖瓶。
两边展柜陈列的除我们常见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外,还有诸如砚盂、笔架、镇纸、墨床等文房辅助用具,一件件展品小巧精致、弥足珍贵,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和智慧的艺术结晶。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芳菲的奇花异朵。宋代诗人陆游曾在《剑南诗稿》中戏作长句“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婚 俗 厅
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下面即将步入的是婚俗厅,这里就是结婚时新人拜天地的地方,上面摆放的是(沅济)喜龛,代表天;下面是斗,代表地;斗里要装满五谷杂粮,寓意着天赐良缘,五谷丰登,上面撒上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寓意着早生贵子、富贵满堂。
自古洞房的色调都是以红色为主,红色代表红红火火,欢欢喜喜,而且有避邪之说。洞房不是整个房间而是指这张清中期的描金雕花“拔步床“,也写做“八步床”,意思是说得跨八步才能上床,是一种非常夸张的说法。(拔步床是一种非常贵重的家具,《金瓶梅》上有记载说西门庆娶第三房孟玉楼的时候,媒人说:这个孟玉楼是个寡妇,她手里有
点儿钱,有两张拔步床。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点儿像今天说,她手头有些钱,还有两辆德国产的“奔驰”,是一笔巨大的财产。)
床前面的浅廊可以设马桶,过去没有卫生间,可以不出这张床就能使用马桶。另一侧设梳妆台,早上起来直接可以梳妆打扮,非常方便。
洞房的两旁立着一对烛台,结婚的时候要一块点上,代表洞房花烛夜。当时有个讲究,如果一个烛台上的蜡烛灭了,另一支也要立即熄灭,寓意着夫妻二人结婚后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过去是相当讲究的,女人用瓷盆洗手,男人用这种铜盆洗手,铜盆类似黄金的颜色,但这里可不是金盆洗手——不干了之意,是寄希望男人能掌管家业、撑起门户的意思。
马褡是结婚时女方娘家陪送给女儿用来抬嫁妆的工具,马褡越多代表娘家越富有。如果里面用红布包一块青砖,代表女方陪嫁的是一处房产;包一块匾代表女方陪嫁的是一个店铺。
衣柜上是一对女方陪嫁的纯牛皮制做的嫁妆箱,这在当时也是寻常人家不多见的。
据说古时女子在出阁前都要一针一线亲手为自己绣嫁妆。轿帷子两边的龙凤,寓意着龙凤呈祥、夫妻和美;中间绣的麒麟代表麒麟送子,寓意着新娘希望在婚后早生贵子。
主人起居厅
主人起居厅的正前方是榉木双人宝座,它在当时是地位与权贵的象征。王家主人和大太太每天清晨坐在上边,等待子孙奉茶、请安。后面挂着“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当然是王家的主人希望世世代代都能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兴旺通达。
在太师椅的后面摆放的是一个黄花梨木制的衣架,古代的衣架跟今天的衣架完全不一样。你肯定觉得这种衣架根本挂不上衣服。但这里有个概念,过去古人不是挂衣服,而是搭衣服。现在的西服笔挺,得找个衣服架子挂才有板有型。但过去的衣服是软的,跟面条似的,往衣架上一搭就完了。衣架一般都搁在床头,使用方便。
我们面前的这张就是王家主人专用的六柱小开门红木架子床,整张床没有烦琐的雕刻手法,却看起来华贵、大气,床体刻有数不清的大小葫芦,意味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架子床和拔步床一样,都有效地保证了主人的私密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当时老爷要睡在靠边的主位上,太太睡在里侧次位上。为什么呢?首先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保护。太太如果半夜起夜,按照礼制,老爷要坐起来,太太从身后下去,不允许太太从老爷身上跨过去,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太太总起夜,老爷这宿也就麻烦了,也得陪着老起来。可见,当时的礼制观念多么严格,就连床上睡觉都要讲究先后、主
次和尊卑。
床的上面镶嵌很多面镜子,当时的镜子多是从比利时引进的,所以也彰显了王家的财富和气派,而且古代讲究镜子可以起到驱邪镇静(镜)的作用。炕几上摆放着竹编的壶套、女人用的针线笸箩,还有铜制的水烟袋及手工刺绣的烟袋荷包。
架子床侧面有个古代的摇床,相当于现代的婴儿床,据说只有长孙才有资格躺在里面。当时的摇床是用脚来摇的,手可以腾出来干些针线活儿。
俗语说:摸摸仙人头,一辈子吃穿不用愁。这根王家主人曾经用过的手杖,叫做仙人指路杖,上面雕刻有仙人、龟、蝙蝠等,代表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之意!其余还有男人用的夜壶,小孩睡觉的耳枕,鼻烟壶等。
陈圆圆生平
下一站我就带大家去参观陈圆圆厅,先简单介绍一下陈圆圆生平——
她是享誉秦晋艳压江南的“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昆腔名角;她是游弋在男人声色犬马中的一代佳人;她是撩动疆场内外多少英雄心的绝世尤物,她就是影响明朝与清朝替变的乱世佳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被称之为“中原第一美人”的陈圆圆。
陈圆圆乃秦淮八艳之首,她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卷在一
起,风云变动。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芳,小字圆圆。五岁时瘟疫横行夺去了父母生命,姨母将其收养,因姨夫姓陈,遂改姓陈,《明史》称之为陈圆圆。她五岁开始学戏;十二岁时已学会了多出名戏,开始登台演出;十四岁那年被卖到青楼,艳名远播;后来被朝廷大臣田弘遇选中侍奉当时的崇祯皇帝。因战乱崇祯皇帝无心酒色,陈圆圆又被贬到歌舞班当歌姬。后被吴三桂看中纳为妾,对她宠爱有加,当时战乱四起,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山海关时,被封为都督的刘宗敏又将陈圆圆强占。吴三桂大怒,遂引清兵入关,打退农民军,夺回陈圆圆。诗人吴梅村用史诗写下了当时的情景“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家喻户晓的名篇。
陈圆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心灰意冷,顿觉人生如梦,四大皆空。请求吴三桂允许她削发为尼,青灯与伴,以度余年。一豆孤灯,随风摇曳,最终油尽灯枯。
悠悠江山,娟娟美人,是是非非自有后人评说。据说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期间,陈圆圆曾在此地小居,后人按照陈圆圆当时的起居布臵,后人加以修复此厅,让人了解这位乱世红颜缤纷传奇的一生,更让观者惋惜佳人已去,桃花依旧,空屋留香......陈 圆 圆 厅
听完了陈圆圆的故事,请各位游客随我在陈圆圆厅门前驻足,门两侧的对联就是诗人吴梅村广为流传的名句“恸哭
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就是陈圆圆。门槛两旁还放有一对子母狮,起镇灾、辟邪之意。
陈圆圆是位才女,一生非常信佛,这里有陈圆圆亲自供奉的一尊青花瓷的铁卷观音,这种观音非常少见,有信仰的朋友可以为自己跟家人求拜。
可别小看这两枚内方外圆的方孔铜钱,它可是吴三桂反清复明的实证,仅仅流通了五个月的“昭武通宝”,数量有限,流传甚少,所有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珍贵性。
陈圆圆起居室里这张床是400年前陈圆圆与吴三桂曾经小住过,它采用了浮雕,平雕,透雕多种雕刻手法,画面非常生动形象,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它用了三种木料,有红木,紫檀以及榉木。檀木遇热可以散发一种香味,到了夏天还可以驱蚊虫。床垫采用是天然的树棕编织而成,睡到上面非常的舒适柔软,相当于现在的席梦思。一般北方人喜欢睡的是炕,由于当时两人是从云南过来的,非常喜欢这种床。
陈圆圆客厅摆设的插屏叫做紫檀木百宝嵌插屏,屏面所描述的故事是《水浒传》,第37回,混江龙李俊救宋江。选用了八种名贵木料制作,白色部分是用象牙镶嵌的。
桌上还有上马的马镫,马镫是三国时期以后发明的,没有马镫就在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劲儿。过去欧洲的骑兵的马上也没有马镫,两条腿都夹酸了,根本就骑不住,所以马镫是可以彻底释放战斗力的一件重要军事装备。旁边是古
代盛放弓箭的箭囊(中间是纯牛皮,外面是纯铜)。
旁边的罗汉床摆放在客厅就相当于现代的沙发一样,床几上面摆放的是景泰蓝工艺的茶杯,存放茶叶的茶叶罐(过去多是瓷制的),还有一盏瓷制的青花烛台。最有意思的要数这件清末的双喜将军罐,你们看罐身是不是很象将军的大肚子,上面的盖子就像将军头顶的帽子,相当的形象。
瓷 器 厅
(去瓷器厅的路上讲解)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但我们有一个更重要、使用更广泛的发明,反而没有被列入四大发明,这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国”都叫China,意为瓷器,请诸位游客跟随我到瓷器厅参观。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瓷器的呢?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应该在东汉时期产生,距今两千年。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划时代的贡献。首先它的强度大于陶器,基本上想做成什么样子就能做成什么样子。原材料也便宜,就是瓷土,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相应增加。还有一点,在古代运输条件非常困难,运输成本昂贵,工匠就可以带着技术走,去异地烧造。还有,瓷器的出现摆脱了过去沉闷、黑暗的颜色,开始变得鲜艳、悦目起来。
瓷器厅里陈列有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精品佳器,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极具收藏价值和观
赏价值。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件比较有特色的,这件是同治年间的粉彩雕瓷书生,可以有三个用途,一是可以做镇纸二是可以做笔架,三是可以节约墨汁,一个袖口在上一个袖口在下,如果,墨汁沾多了可以从上面沾一下从下面流出去,使多沾取的墨汁不会被浪费。
青花瓷的龙耳瓶,上面是凤在上,龙在下,有凤戏龙之意,大家都知道慈禧是女权主义者,这件是慈禧时期很典型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六方青花暖水盘,里面是空心的,从两边的口内注入热水,上面放上菜,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就好象现在的微波炉,古人真是独巨匠心啊。
景泰蓝嵌骨大瓶,里面是铜胎,上下两口是景泰蓝工艺,它应该算做中西结合的产物。外面白色的是用象骨一片一片拼凑上去的,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逐渐产生了黑色的缝隙,整个器物画工精细,画面栩栩如生,现在堪称为镇馆之宝。
茶叶末三口葫芦尊,它外面的釉类似茶叶的颜色。佛家讲究三、六、九为吉祥数字,所以当时多烧制这样三个口、六个口、或者九个口的葫芦摆件,葫芦在古代有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吉祥寓意。
眼前这件巨大的“元钧窑天地尊”,上有口,下有孔,吸天地万物之灵气,乃元代祭祀用的重器,年代久远、工艺繁复、器形硕大,可谓举世无双的国宝级文物。(在这里有
个钧窑瓷器的重要知识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烧制过程中钧窑是以铜为呈色剂,实际上是利用当时钧州出产的一种大量含铜的孔雀石,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尽管哪个红色按照今天的标准算不上大红色,但已经非常接近鲜艳的红色了。所以说钧窑对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走出了瓷器厅,一定要过这道瓶(平)安门,寓意着您和您的家人出入平平安安。这条崎岖不平的石子甬道是当时王家下人经常要走的路,我们也来亲自体会一下。
王 家 客 栈
穿过这条小路,就来到了当时的王家客房,王家接待远方来客起居就寝的地方。
刚才在王家传说故事中提到王家曾经供奉有三尊金佛,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王家供奉的第一尊“万能神”关公的石雕肖像。两侧是华表,后面是一件清末的佛龛。由于前面两尊是纯金打造的,早已不知去向。但是佛家有种说法,叫做“佛龛在,佛龛不能空”,所以又请来一尊石质的来代替。
关公能招财进宝、庇护商家、剋小人、保官位。佛家、儒家、道家三教尊称它为“万能神”,商家、关家黑白两道都供奉它。这尊关公坐北朝南,能旺财,保官位,求平安。
食 文 化 厅
客栈左右两个房间以前是招待宾客用的,现在是食文化厅和明清服饰厅。
食文化厅陈列有茶具,如茶杯、茶壶、茶叶罐等;酒具,如酒杯、酒壶等;食具,如不同时期的碗、筷、勺、食盒、点心模具等等;药具,如药瓶、药杵等;量制用的衡具,如斗、等子、秤杆等等,真可谓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各蕴春秋。
这个是江南的斗,用来称粮食的,上面还题刻有“较准”二字。您看这件宋代的瓷酒壶,胎质厚重、釉面光泽。
旁边那三个外面带盒称“等子”。等子刻量极其精确,一斤为十六两,所以古话说“半斤八两”便由此而来。“等子”主要是用来秤金银、烟膏和名贵药材所用,它的砣称为权,杆为衡,现在常说的“权衡利弊”也是由此而来。
展柜里陈列的是竹编挂漆和大漆的手提食盒,在古代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家因宅坻大,厨房多建在距离起居室较远的地方,下人给主人送饭装菜或者盛点心都用食盒提着,既保温又卫生防尘。
这件展品是清代乾隆描金大漆点心盒,造型古朴雅致、工艺考究、胎质纯正,因漆漆工艺的物品日久容易剥落,相对较难保存,这样品相完好的大漆盒难得一见,属漆器中的精品。
我们看到的棱形木箱,是古代用来储存食物的“冰箱”。
箱底铺上防潮和隔热的锡纸,再放上冰块(冰块是冬天储藏在冰窖里的,锡纸可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室温;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后的水缓慢流出。冰搁在冰箱里,需要冰镇和保鲜的食物搁在冰上面。当时能够享受这种食物,应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在今天看来很随意了,家家都有电冰箱,但也少了那时侯的感受。而且它可要比现代的冰箱环保节能多了。
这只柳编担篮是古代街边的买卖人用来盛放馒头、包子的,怕东西凉的快,就在上面盖一个厚布盖,起到一个保温的作用。
前面的凳子是剃头的挑子,俗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热的那头是烧水的碳水盆,它就是不热的那头,里边是空的,可以放一些剃头的工具和碳,上面还有钱币大小的开孔,便于剃头师傅随手把钱放进去。
茶具展品当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这把南方特色的龙头茶壶,兴起于四川,即使现在也是很高档的茶艺才使用它,持壶人是男士的话上面就是龙头,如果是一个凤头就说明持壶人是女士。
各位游客请看这些本馆收藏的日本瓷器,工艺精致,风格随意,给人感觉随随便便捏造一个形状烧制出来便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有些瓷器看起来像似残品,其实那些才真正体
现了日本瓷器的烧制风格和特色。
一个木架上,居然五花大绑着一只铜制的驴,各位游客能猜到那代表着一个什么典故吗?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卸磨杀驴”,是王家主人为了警示后人特地请名家制作的。它告诉后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切忌不可只计较眼前得失,不计后果。
明清服饰厅
明清服饰厅展示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男女老幼穿戴的服装鞋帽。这些服饰绣工精细、保存完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该是这些“三寸金莲”,清代的时候满人入关,规定汉族女子全部裹脚,又称之为“缠足”,过去女子以脚小为美,称之为“三寸金莲”,脚大的女人很难嫁出去。满人就不裹脚,称之为“天足”。
民俗用品厅
现在我们来到民俗用品厅。这里是王家供奉第二尊关公“万能神”肖像的地方,它坐东朝西,能旺财、剋小人。因为王家主人创业艰难,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挣钱,也能守住这份家业,使其日渐兴旺。
两侧展柜的展品,有火莲、各种烛台和油灯。里面的展厅是清代、民国时期铜锁中的一部分。这边展出的是民国时期的房屋、土地执照、法器、木工使用的工具。
铜镜是战国时期就有的,展柜里展出的是宋、明、清代
部分有代表性的铜镜。崭新的铜镜,外面挂有一层厚厚的浆,浆是透明的,可以清晰地映照出人的容面。当我们看到这些昔日光彩照人的铜镜,如今青春年华早已荡然无存,令人不得不感叹时光的残酷和岁月的无情。
这边展柜里还有房契、图片、鼻烟壶、熨斗、小玉件、头饰。主要是铜币和纸币。纸币均为孙中山时期发行的金元票,因为当时战事连年不断,通货膨胀,民不聊生,钱币有各个历史朝代的流通币,有的现已成为文物。就钱币而言,凡属雍正前的钱币均为紫铜钱,乾隆本朝之后才有了黄铜。这段历史由钱币就可以区别出来,这些钱币就像是沧海中水滴的点缀。
闺 房
王家主人共有一妻四妾四个儿子六个女儿,下面我们来到的就是王家两位小姐的闺房。闺房,故名词意是小姐未出阁前在娘家学习、就寝的地方,只有女性长辈、丫鬟可以进出。右边这间是王家大小姐的房间,大小姐是妻所生,居住的是带门围子的架子床,又叫六柱床。床体以浮雕、透雕的工艺装饰有花鸟、人物等图案。
床边放着一对小巧的“坤椅”,三足的设计坐上去感觉更加平稳,而且它是把“转椅”,虽然只能左右旋转90度,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工艺。墙上挂有一张民国时期的烟标画,画面上并不是王家大小姐,而是当年很有名气的一个女明星
叫蔓驼,她代言的是南洋兄弟香烟,也就是现在的红双喜。
展柜里摆放有工艺精美的绣墩,女人用的首饰,头钗、胭脂粉盒等。
对面是王家二小姐居住的房间,二小姐是妾所生,所以从床上就可以看出与大小姐地位的差别。二小姐的床相当简单,没有相对复杂的雕刻工艺和装饰,表面仅有一些象骨镶嵌的人物。
少 爷 房
院子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门,这是留给王家下人为少爷小姐送食物、打洗脸水时进出的门。看过了小姐的闺房,下面带大家去看看王家的少爷房,当时以东为大,左边这间是当年王家大少爷居住的房间,和小姐房相比,房间更显宽敞,由此可见男人当时在家中的身份和地位。大少爷居住的清光绪年间雕花拔步床,采取了浮雕、平雕、透雕相结合的雕刻工艺,同时用花鸟、离兽等图案加以装饰,雕刻精湛、画面生动。三进门每道进门的雕刻工艺都是风格炯异,各不相同。最前面这道门彩绘着各种漂亮的图案,如此复杂、精美的工艺,着实彰显了大少爷作为王家长子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旁边的罗汉床后背及左右两侧都安装有围子,家里来了朋友,可以盘膝大坐,抽烟、喝茶,床几上面摆放了一个巨型的瓷葫芦,有招财进宝、福禄满堂之意。
一张八仙桌,后面条案上并放着四个掸瓶,寓意着王家主人寄厚望于长子做人做事都要四平八稳。
二 少 爷 房
对面展厅是王家二少爷居住的房间,陈设上并无大的差异。房间内的明代大漆描金衣柜,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表面密布很多细小的裂纹,可是上面的颜色依然鲜亮,因为当时描色的颜料里面掺入了天然矿石粉,而且下面披了一层麻布。
条案上有个巨型的鸟笼子,代表王家二少爷是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
二少爷的床虽然也是三进门的雕花拔步床,可是工艺相比大少爷的床要逊色很多,因为当时虽然同为王家主人的儿子,可是长子和次子的地位依然有很大差别。
少爷房堂屋的正中间有张圆桌,桌子可以从中间分开,主人在家时桌子就像今天这样放着,叫做“团圆如意桌”;如果主人外出做生意的话,则要从中间分开放臵墙的两边,顾又称“月牙桌”。过去有种说法,女人和孩子不能上桌吃饭,只有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以后才能上桌吃饭。在当时女子十二、三岁就结婚了,三十岁左右就可以熬成婆婆,所以熬成婆也并非难事。
关 公
关公,一身赤胆壮山河浩荡,千载精神偃日月光辉。关
公,关羽(生160—219故)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蜀汉大将,身高九尺(相当2.3米左右)红脸长须,丹凤眼,卧蚕眉, 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美髯公。历来又被尊称为“关公”“武夫子”“关圣大帝”。
东汉末年关公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共匡扶汉室,建蜀汉大业,封汉寿亭侯。关公一生赤胆忠心,忠勇仁义,英雄盖世,被后人尊称“千古忠义第一人”。这种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曾有“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典故千古传颂。关羽自题,晋人丑生,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千秋忠义在,四海说关公。
何处凌云阁,自古不乏英雄,唯有关公独称圣贤,出神入化,乃神乃圣,关公与孔子齐名,被称为“文武圣人”。堂堂汉室忠良将,仍为人间福禄神。成为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神灵。传说关公极善理财,精通算术,故后人尊称其为武财神,寓意为招财进宝,庇护商贾。
结束语
方春凳、八仙桌、呷老酒、品新茗、啖名吃、聆丝竹之贯耳,梦入铁马冰河。人生悠哉尽在百年王家大院。
尊敬的各位游客,王家大院之行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
我的讲解和服务令各位满意,祝大家旅途愉快!下次再见!
第五篇:灵石王家大院导游词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 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 年,通过了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 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