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鲁迅小说数量虽少,但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曾产生巨大影响,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各类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典型,甚至是家喻户晓,成为民族性的象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交织在20世纪旧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农民生活和知识分子等思想经历和人生百态,并再现当时社会大动荡中发生的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变革运动。鲁迅的作品像现实生活的“放大镜”和“显微镜”,让社会的黑暗丑恶面目在镜头照射下一览无余,纤毫毕现。现结合下列小说作品加以分析,鲁迅作品中呈现的现实主义品格。
一、《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呐喊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从“狂人”的视角切入,借“狂人”之口,喷发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人吃人现象的憎恨之情,从心底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震人心弦,令人奋起振作。
代表着新的“希望”,新的“未来”的“孩子”,在其诞生、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扼杀、威胁,唯有净化其生长环境,才能使其幸免于难,茁壮成长,健康快乐。
而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却以一个病人的眼光去看待正常之人,虽正常便也是“病人”、“狂人”无疑了。因为,对于传统卫道士,封建复古势力来说,任何的革命者都 是不合理,非常态的,唯有以“疯子”之名铲除“狂人”而后快。
二、《孔乙己》中迂腐文人──孔乙己
居住鲁镇的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落魄文人。因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不得不去靠偷窃为生,结果三番五次被人毒打以致腿折。他可悲在于自命不凡,清高,却迂腐得可笑,但又心存高远,在郁郁不得志之时,仍抱有一丝丝的幻想,患有旧知识分子“只尚空谈,不务实干”的通病。同时,从他盗窃被打折腿的事件中,又折射出当时为富不仁的社会风气和人们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取笑他的“看客”心态。
孔乙己尚存的是当时社会中普罗大众里尚存的那份善良和真诚,对待孩子们的嬉笑,分享茴香豆时那种“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书卷气,都令人在捧腹大
笑中萌生几许怜悯之情。他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是近代版的蓝贡生,又一位科举制度牺牲品。
三、《药》中夏瑜之心作治华小栓痨病药 《药》写了革命者夏瑜被刽子手杀死挖心后,被康大叔转卖给了开茶馆的华老栓,用于治疗儿子华小栓的肺痨病后致死的事,可悲可叹,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革命者只有充分唤起广大民众觉醒,推认真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揭竿而起,才能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
四、《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法
鲁迅小说多反映民族的劣根性,并是生活于底层的民众的典型的代表。他在写阿Q赌赢了钱却又糊里糊涂地被人抢走后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虽有些痛,但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于是心满意足地得胜躺下。”
这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虚构、夸张和典型化手法,是在忠于生活本身的规律,而且符合生活本来面目的基础上,给我们极其亲切的感受,不仅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自欺欺人、以丑为荣,陶醉于现实虚幻中的阿Q精神”的本质和民族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在于改良人的精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当时社会中精神胜利法怎样严重地麻痹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志,心甘情愿地做“顺民、奴才,浑浑噩噩地生存。”在令读者捧腹大笑之余又不免让人悲从中来,流出带血的泪水。正如鲁迅总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五、《祝福》中的弱女子──祥林嫂 《祝福》表面是祝愿历经劫难的祥林嫂能如愿以偿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则是诅咒封建宗法社会“四权”(父权、夫权、族权、神权)对底层社会弱女子的侮辱和损害,以致于一个心地善良的祥林嫂在整个社会的冷落与嘲弄中,在年味甚浓的年关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散发一种透骨的悲凉之气。
鲁迅以自身的经验和广博的学识,深刻地感受并读懂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他高屋建瓴地俯瞰中国的社会现实,深入浅出地发掘出深藏于国民内心中的病根,以达到“揭出病苦之因,引起疗救者注意”的目的。以上举的五例中的是被欺侮、压迫而又时有市侩表现的人物,无不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满载着鲁迅深厚的哲理和针砭现实的社会意蕴。
通过鲁迅这些反映社会现实主义品格作品的字里行间,透过人物的衣着言语分明地让读者感觉到他们仍在当代生活中偶露头角,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时常在生活中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并深深地影响到一代代人,经久不衰,深入人心。正如鲁迅先生自已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先生选择文艺作为医治国民精神、改变国民精神的手段。他怀着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怀着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深切痛恨,敢干直面现实,主张韧战,痛打“落水狗”,这就使他的实践始终具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的现实意义。小说集《呐喊》《彷徨》代表了鲁迅作品的最高精华,其文学成就至今无人超越。
第二篇: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鲁迅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农民问题是鲁迅早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深厚感 1
情关注着他们的命运,他“正视现实社会”(《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 瞥 》),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的痛根,作了深入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作品中渗透着对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而且还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这三点组成了他革命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故乡》中的闰土、《**》中的七斤、《阿Q正传》中的阿Q的形象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些。
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他勤劳质朴,坚韧,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活泼、机灵、能干,是“我”心目中的“西瓜地上戴银项圈的小英雄”。二十多年后,“多子、饥荒、苛税,兵、菲、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只是默默地承受,挣扎,精神的摧残在这里超过了生活的胁逼,一种等级观念已经注入他的头脑,他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的不可预约的界限,并且向主宰命运的“神”低头。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他是村上的“出场”人物,每天撑航船进城,知道很多时事;但他所知道的时事,都是某地雷公劈死了蜈蚣精,某地闺女生了夜叉之类,其愚昧无知可见。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因进城而被革命党人剪去辫子,张勋复辟在小村引起一场小小的辫子**。面对封建帝制余孽赵七爷的恫吓,七斤为自已没有辫子愁得不知如何是好,七斤嫂对赵七爷低声下气赔笑脸;村人们围着看热闹,相信赵七爷的话。阿Q则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剥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可他不能正视现实,常以自欺自慰的种种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忘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这三个农民形象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愚昧麻木不觉悟。但在《故乡》中“我”希望下一代有“新的生活”,说明作品的着重点不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对现实的挑战,并且引导人们去确信前途:“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在阿Q身上也看到了农民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一个革命的阶级,鲁迅在他的实际观察里,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阿Q 在他和小D一场不分胜负的搏斗之后,便出门“求食”了,“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馒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在我们面前出现的已经不是可笑的,而是对人生问题陷入深思的阿Q了。一种还是朦胧的,不确定的,新的希望和企求正在他心里孕育。我们第一次在阿Q身上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也证明了鲁迅对中国的现实生活,对被压迫的农民的本性,有极深刻的理解。鲁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说明了他的现实主义是富于生命力的,充满着革命的理想和内容。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一位农村妇女形象,她悲剧的一生深刻展示了在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把人物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农民的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祥林嫂勤劳善良,但一生坎坷,最后在“祝福”之夜倒毙街头。是封建礼教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柳妈及鲁镇的群众,联成一个周密系统的封建大网络,虽然她的一生都在不断挣扎,却从来没有争到“人的价格”,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
上也就是鲁迅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坟.灯下漫笔》)的资格。中国农村妇女所受的痛苦的深度,再没有比鲁迅这篇小说里表现得更充分的了。
这些形象无一不体现出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生活阅历的丰富,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使鲁迅对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作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将“历来所见农村之类的情况”,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郁达夫称赞鲁迅说:“当我们看到一部分时,他看到了全般,当我们着急于要抓住现实时,他把握了古今未来。”鲁迅的小说的确可以毫无愧色地被称为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历史”。
鲁迅不仅在创作思想上在创作方法上也是严格的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的,对现实如实地描写,再现生活的真实。他还着重的指出:艺术创作描写的“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他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象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致徐懋庸(1933年12月20日),《鲁迅书信集》上卷第465页]现实生活的逻辑规定了原来极端落后的阿Q的转变不可能是简单的,他的转变必然走着曲折复杂的道路。几千年来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必然会造成《药》的悲剧。《狂人日记》中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整理。鲁迅以严格的现
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穿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借实引虚,以虚证实,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从根本上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是反映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被压迫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生活的,鲁迅先生怀着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深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新篇章,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㈠》 1998中山大学出版
社 第234页
2.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㈡》第184页
3.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了小说来》北京 民
族出版社
第三篇:鲁迅作品
鲁迅先生作品集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
①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
②小说集《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③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⑤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⑥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第四篇: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的批判,猛烈抨击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暴露、针砭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此外,也有一部分歌颂了新生力量,歌颂了革命斗争。
鲁迅的杂文常常通过比喻的方法,援引例如:媚态的猫”等等动物的特点概括或一人群的精神面貌,便是描写直接论列的对象,也往往能够深入一点,绘声绘色,铸成“锢弊”的“类型”。譬如他写舞台上二丑扮演的清客之类的佞伪,在说明他依靠权门,凌蔑百姓,帮着主人吓唬和嘲笑被压迫者之后,接着说:“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注:《准风月谈·二丑艺术》)文章表现帮闲们一面受着豢养,一面预留退路的性格,鞭挞忮心,直逼肺腑。作品所描画的对象愈具有代表性,它的社会意义也就愈普遍。
鲁迅杂文不仅具有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性、批判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文学特征首先表现在形象性。杂文作为文艺性的论文,如一般议论文一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而鲁迅的艺术天才,使他极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深奥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还在于在杂文中创造了艺术形象。如脖子上挂着铃铛作为知识阶级标志,领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吸人血又哼哼发一套议论的文字等等,这些形象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各种各样的社会形象相类似,这也是鲁迅杂文的重大的艺术贡献。
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他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的杂文,固然是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即使是抨击时弊、驳难攻讦的杂文,如《友邦惊诧论》、《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也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他的杂文,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使人们在开颜一笑中,否定这些东西。
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政论、文论、短评、速写、随笔、小品、书信、日记、序跋、演讲、通讯、寓言等等,不拘一格,为“古已有之”的杂文,开拓出极其广阔的天地。风格也多姿多彩。作为鲁迅杂文中最主要部分的如《友邦惊诧论》这一类短评、杂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鲁迅对旧势力没有丝毫妥协与幻想的战斗立场和“论时事不留面子”的锐利面鲠直的性格;也由于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了解,“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于死命”。正如
第五篇:鲁迅作品交流
鲁迅作品交流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六(6)班
徐高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