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想飞>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以一篇文章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的.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 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读了<想飞>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 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著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想飞>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第二篇:读《徐志摩传奇》
读《徐志摩传奇》
“没有人走过的路,我偏要走;走的人多了,又想换路走。”也许是和作者(顾永棣)的个性有相似之处,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如遇知己般欣喜!本书对徐志摩的介绍很对我的口味,也可能是因为同样的喜欢徐志摩的那种追求自由、不羁绊的人生,诗一般的生命。
徐志摩的故乡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其家族世代富裕,但是在文学方面无留青史的伟作,因此其父把这个愿望寄托在志摩身上。徐志摩天资聪慧,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常提出些奇特的问题来。他的自由不羁的个性从儿时就长在他的骨子里,“他爱天上闪烁的星,他爱活蹦乱跳的水,他爱指头的花,他爱地上的草,他更羡慕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的大鹰他幻想自己背上像安琪儿那样长出一对粉嫩嫩的肉翅来,到月宫里去攀桂花树,到银河里去钓大鱼”“这和他成年后浪漫不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文中也深有体会封建思想对年轻一代的人们继续伤害,它早已融入人们的血水里,所以许多新思想是很难让呆板的众人接受的,也不得不承认解救、解放民族的思想迫在眉睫。“别哭,东山上老虎来托孩子了”“不许吃,吃了头顶要长疮!”“所以童年的志摩一听到‘弯舌头’山东人讲话就怕”还有扮“肉心灯”去报答菩萨的习俗。这些儿时记忆都在志摩心理留下深深烙印,也是他励志解救民资的根源,因为这些与善良浪漫的志摩不相符的,他不愿改变自己,就试着改变这个社会。
徐志摩的情感是他文学之路的一缸重要的染料,“一个男子生下来只带半个灵魂,另半个灵魂在配偶身上,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灵魂。所以婚姻是不能随便凑合的”。因为不愿和没感情的张幼仪结婚,不愿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他说过要成为第一个离婚的人,果然,他也做到了,同时他也寻到了自己心中的真爱---林徽因。就像他在《情死》中写到:“你的美是你的命运!|我走近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友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你在那里微笑!我在这里发抖。|丽质是命运的命运。|我已经将你擒握在手内!我爱你,玫瑰!|色、香、肉体、灵魂、美、迷力——近在我掌握之中。|我在这里发抖,你——笑|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消,我爱你!|花瓣、花萼、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啊——|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玫瑰!我爱你!”可见他为了爱情,不惜玉碎香消,不怕两手鲜血,甘愿为情而死。虽然徐林两人唱咏相随,有共同的爱好、共同语言。可是也许真是年龄差异、“徐志摩是离过婚的人”,后来林徽因却与梁思成订婚,去往了美国。逃离了他的世界,留下志摩“天茫茫,地茫茫,心更茫茫”。
再说娴熟的张幼仪,自徐志摩抛弃她起,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大门不出的女子,她学会了坚强,开始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当再见到幼仪时,徐志摩不禁吃惊眼前的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洋气的女性来,不觉连连称赞。新思想、新学识就是这样,可以将国民解救,让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从此焕然一新。
“别人有梦只在梦境边缘徘徊,志摩有梦,他就会奋不顾身的跳进梦中”于是其他放弃了博士学位的引诱,于1920年9月24日毅然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赴英国追罗素去了。志摩“不拘泥、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力以及对于普通人生方案百物的热情”,使他赢得了许多之心朋友:国际上有泰戈尔、狄更生、罗素、哈代、曼殊斐儿、等;国内有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闻一多、郁达夫、瞿秋白、田汉、林长民、沈从文等知名人物。张奚若在《我所认识的志摩》一文中说:“志摩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他一见面就和你很熟。他那豪爽的态度,风雅的谈吐和热烈的情感不由得你一见倾心”,“因为他那不拘行踪的地方使你认识他的天真,他那没有心机的地方是你相信他的纯洁,他那急公好义的地方是你佩服他的热诚。他那崇高理想的地方是你敬慕他的高尚。”这就是我们大家喜爱他之处,没有文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爱情生活是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一条粗蛮的感情线。徐志摩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倾慕他的女子自然是多的,可是能征服他那自由、浪漫、文艺的心的人却无几个,然而陆小曼的才情深深的吸引了当时在感情上一败涂地的志摩,虽然小曼已为人妻,但两个追求真爱的灵魂找到了共同寄慰。是封建思想将小曼与王赓两个灵魂捆在一起,在世俗的责骂中志摩与小曼分离,此时的自由对于小曼而言就是奢侈品,心中正像徐志摩所向往的“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颺、飞颺、飞颺——这地面有我的方向。”浪漫的爱像野火,在燃烧,在蔓延。志摩惆怅于海外,小曼呻吟于闺阁,隔山隔海,两颗痛苦的心在苦苦思念。时而勇气百倍,时而又痛不欲生;时而满眼生辉,时而又感到黑夜无边。终于小曼决定去大觉寺静心修养,远离世俗的讥讽、嘲笑、挖苦、白眼。爱情的苦苦折磨也孕育出志摩的许多优秀文章《翡冷翠山居闲话》、《翡冷翠之夜》《决断》等。
折磨小曼和志摩的并不是王赓,而是腐朽的封建礼教。女子就算有才也不能在公众场合展现,小曼也是一个新女性,她虽说不上是一个异稟的女子,但他是有才情的,那些有形的或无形的阻碍也同样束缚着她。志摩一心解救中国女子,为她们谋权,在他的争取女权的著作里,一再的强调女子的解放不仅要战胜劣根性,守旧、固执、种种习惯势力,还要战胜自己在心理上、意识上、潜意识上的种种障碍,一个女子每前进一步都要通过坚韧的努力,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志摩不仅在解就自己与小曼的爱情,更是在拯救广大的女性,从思想上测底的还他们自由。
志摩的一生离不开爱情这一话题,可是他是一个能分清孰轻孰重的智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一心想着解救国民打破封建。他在迷茫于与陆小曼的爱情中时,为了理想他尽管多么不舍,还是踏上了求学之途,访问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追随泰戈尔,拜访他的好友,吸取知名人物的营养。虽然与计划有差异,但他一路都有给各位伟人扫墓,“有的死了但他依然活着”,因此在志摩看来依然可以收获许多营养。在面对自己的艰难爱情是,他更清楚了自己将一生奋斗的目标,同时也充满了希望,拥有了更多的战斗力和热情。
志摩再后来经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杂志,兼任中华书局编辑,还在上海光华大学担任英国文学史、英文诗、英美散文、文学批评等课程。同时在南京中央大学担任西洋诗歌、西洋名著选课,每周三次往返沪宁线上。身兼数职,忙的脚不沾地,一饭三哺。但他说“我是忙,但内心充实,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也喜欢这些青年人。只有当我和青年们心贴心时,我才感到我的价值。”志摩把自己的爱国梦注入名族的更多的青年一代的骨髓里,实现着解放名族思想和灵魂的梦想。
从这本书间接的认识了徐志摩,他的浪漫情怀、平易近人、渊博的头脑、诗意的激情的生活,无不深深令我倾慕。一个生长在禁锢人思想的、腐朽的的社会中的人,却拥有这一颗不甘束缚的、追求生命的自由的心,并且甘愿为之而不惜一切付出。谁不爱诗意的生活、浪漫的人生。
第三篇:读徐志摩散文有感
读徐志摩散文有感
文/玉佩
“我是一个大人,身上穿着长袍,心里存着体面,怕招人笑,天生的灵活换来矜持的存心……”
“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滩上种花》里读到的,在这些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般美丽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灵无不让人动容。在文学的造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诗歌,他将哲理诗化,将情感音乐化,那种独特的韵味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这两天趁着绵绵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后品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滩上种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后虹》等作品,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浓郁的香茶,暖和心灵,感受到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文友给我说——不能天天读这些(老旧)了,应该多读读现代人写的诗歌。这样的教导也好,劝说也罢,说实话,我是很不赞同的。
这几天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和想法,我想现在的人或许也不能学出他那样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当我读到文章开头的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想——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那么现在好多人没有情感的冲击和“逼迫”而勉强为诗为文,那他的诗文又算啥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志摩先生在《雨后虹》中写道的那样:
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应建仁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学生,来丰富我们的感情,来饱满我们的情思,而不单单是做到电脑前面“憋”文字,那样会很苍白,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说实话,除了我们从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之外,我倒觉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这大概跟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毕竟诗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文字仿佛就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话又说回来,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散文的很多,但写出感情的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只是我觉得人家说的很对,借以表达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和散文家,读他的诗,看他的散文,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着的“美,与爱,与自由”.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
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边的一段话,很美,在这秋的夜里。
2018年9月16日夜
作者介绍:
玉佩,本名:郭于霈。80后书画诗文爱好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居(古村落、古家具)、现代民宿等颇感兴趣。现为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林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红旗渠》特约通讯员,《西丰文苑》主编,作品散见于《安阳晚报》《平原晚报》《红旗渠报》等报刊杂志及红旗渠网,《芝兰园》《林州民间文艺》《林州老字号》网络平台。
第四篇:读《徐志摩婚恋传奇》后感
今天看了一整天《徐志摩婚恋传奇》,终于看完了,那心情可真是激动啊!对徐志摩的态度也随着书本页面的掀翻而改变着。
在看这本书之前就听到一些关于对徐志摩的舆论,除了对他的诗的议论之外,都是说他花心。其实我很惭愧,因为我也相信了这些舆论了。这本书主要讲了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历程,总的来说是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其中的曲折,不可否认的是这真的是一个传奇。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个妻子,在她16岁时已经嫁给了徐志摩,而徐志摩也不过是19岁。其实他们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制度婚姻,在婚前双方的父母都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而且他们都深爱着对方,这在书中谈到的当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他和幼仪在一起的那段时光可以看出来的。然而正是因为徐志摩对“爱、自由、美”的强烈追求,在他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林徽因,盖过了他对幼仪的爱,他开始追求林徽因,甚至在最后他和张幼仪离婚了。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真的很心痛,心痛他们曾经那深深的爱。同时我也有点怪徐志摩,怪他不懂得珍惜。其实我挺同情张幼仪的,当我看到徐志摩为了和林徽因一起,不惜牺牲他们的婚姻时,可以说那时我对徐志摩的讨厌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林徽因,一个天生有着诗人气质的女孩儿,对诗的热爱可想而知。当她听到整整长她10岁的徐志摩发自内心的那些燃烧着火焰的诗句,还有那沸腾的热情,她很喜欢,同时她也很害怕。毕竟“爱”这个字眼于16岁的她还十分陌生。这时,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不能再像母亲一样被歧视、冷落,所以她对他望而止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书中说失去了张幼仪,徐志摩就失去了家,而失去了林徽因,他就如同失去了魂!因为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则宣告他追求“美、爱”的失败。这时的徐志摩如同变了个人似的,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正是由于他的多情才成就了他的诗才。
凌叔华是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未遂时认识的,当他一看到她,便从心地喜欢这个女孩。看到这里时,我非常地气愤,徐志摩,怎一个“花”字了得???当他们通信了一段时间后,徐志摩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陆小曼,随着对陆小曼的钟爱,他渐渐地忘记了凌叔华。他开始追求陆小曼,但是谈何容易,毕竟陆小曼是有夫之妇。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追求美、爱、自由,他认定了陆小曼就是他的追求。最后他成功了。
看了这本书,我要说的是“成也陆小曼,败也陆小曼”,或许这对于陆小曼来说是有点冤,但是我觉得这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结合是徐志摩的追求爱、美、自由的成功,但是陆小曼本人的生活习惯却把这个成功渐渐地掩盖了,以至于他把他的生命也献给了这婚姻。婚后,她开始堕落,乱花钱、抽大烟、过着奢华的生活,因为徐志摩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她对生活的享受,他开始有点无奈,但是由于他爱她,也没有怎样说她。读到这里的时候,渐渐地,我把对徐志摩的不满全都转移到了陆小曼的身上。我开始欣赏他,因为他那单纯的信仰,一个人追求一种信仰不容易,一直坚持追求更不容易!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看完了这本书,也被感动过几次,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第五篇:如果——徐志摩
《如果》By Rudyard Kipling 译文: 芮成钢如果,身边的人都失去理智,并将其归咎于你,而你却能保持清醒;
如果,所有人都怀疑你,而你却能自信如常,并体谅他们对你的怀疑; 如果,你能耐心等待,不急不燥,或遭人诽谤憎恨,却不去以牙还牙; 既不去光彩照人,也不去才华横溢。如果,你能去梦想,但却不做梦想的奴隶; 如果,你能去思辨,而不是为了思考而思考; 如果,你能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失败和凯旋。并懂得,他们其实都是幻象;
如果,你能忍受你说出的真理,被无赖们故意曲解演绎,用以误导愚昧人群;
或者,眼睁睁的看着你为之付出一切的珍爱,被人诋毁,然后俯拾碎片,用老旧的工具去细细修补。
如果,你敢把所有赢来的人生筹码堆在一起,冒险一搏,却一把输光,然后从零开始,从不言败;
如果,你能让精疲力尽的意气与肌体,依然听从于你仅存的意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 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
如果,无论是宿敌还是挚友,都无法伤害到你。如果,所有人对你都很重要,但又没有谁那么重要。如果,你能惜时如金,分秒必争; 那么,这个世界就全都属于你。而你,我的儿子,也终将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