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论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摘要
舒婷是一个天才式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美丽而忧伤的歌!她的诗歌,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 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 样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将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给单调的中国现代诗歌带来清新的空气。本文从舒婷诗歌的情感和意向入手,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全文分为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围绕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分两章加以阐述。浪漫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第一章主要论述舒婷诗歌忧伤的情感。舒婷的诗诞生在中国的苦难岁月,忧伤是她情感和创作的一大特 色。她的诗,既是对时代忧伤的抒写,也是对爱情忧伤的诠释,同时 亦流露着温婉柔情的母性情怀;她把个人忧伤与大众的忧伤结合在一 起,在忧伤中又蕴含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第二章主要分析其诗歌的意象艺术。她的诗歌意象十 分丰富,其意象的变化与组合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天成,具有 ‚因情臵象‛的特点。关键词:舒婷,忧伤,音韵节奏,意象,抒情艺术
Abstract Shu Ting is a genius of the Lyric poet.Her poetry, is a beautiful and sad song which composes with the true feelings!Her poetry, the feelings and art have a seamless heavenly robe, sound rhyme, graceful form harmoniousfeeling, flying imagination, rich imagery,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at kind of have one's words at hand, naturalTianche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to play to the extrem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oetry monotonous bring fresh air.This paper from the emotion and intention of Shu Ting's poetry of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its poetry.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epilogue.The romantic features around Shu Ting's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o elaborate.Romantic is the biggest lyricism and rich imagination.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Shu Ting's poetry feeling of sadness.Suffering the poetry of Shu Ting was born in China, sad is her feelings and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color.Her poetry, both times sadexpression, but also to love sad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show a mild tenderness maternal feelings;her personal sorrow and mass sadness together, in sorrow but also contains infinite longing for the future.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age art of poetry.Her poetry images of ten rich,chan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mage change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mood natural Tiancheng, with “because oflove is like”.Keywords: Shu Ting, blues, rhythm, imagery, lyric art
引论
舒婷,一个满蕴诗意的名字:舒婷的诗,‚文如其名‛,是缪斯腾飞的杰作!她的诗总是浸透着真挚的感情,充满忧伤的旋律。正如她自己在诗中所言,她的诗是‚忧伤的花朵‛然而,在忧伤的旋律中,希望的蓓蕾也悄然绽放!忧伤和灼热、失望和 希望、伤感和浪漫、痛苦和理想,都在其诗歌中融为一体。除此之外,她的诗歌,充满大量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她将被否定已久的浪漫主义重新发扬光大,成为新时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她的诗,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她用自己的一支 秀笔抒写出人间普遍的忧伤,将个人的忧伤与大众的忧伤、时代的忧伤紧密地连 接在一起。她又是一名‚歌‛手,将感情和艺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的音韵性、优美的形式感、飞驰的想像、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都是那样信手拈来、自然 天成。
几十年来,学者们对舒婷的研究从未间断过。1980年《福建文艺》刊登了 舒婷的《心歌集》,紧接着于2月开始,以舒婷诗歌研究为切入点,进行了长达 ―年多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孙绍振的《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一 一舒婷诗歌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刘登翰的《一股不可遏止的新诗潮一从舒婷 的创作和争论谈起》及其《通往心灵的歌一记诗坛新人舒婷》就是代表性文章。在这一讨论时期,评论者都还处于对舒婷诗风的惊奇之中,评论文章虽然很多,但都集中在对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争论上,思路并不是很开阔。这也不难理解,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对于浪漫主义心存疑虑。1983年以后,关于 舒婷诗歌的讨论表面上不如盼两年热烈,但实际的研究却不断深人,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是周良沛的《殊途同归一一读舒婷几首诗有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几篇与 之‚商榷‛的文章。从80年代后期开始,对舒婷的研究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刘登翰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论舒婷》和谢冕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就 对舒婷诗歌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进入90年代,关于舒婷诗歌的研究不断深入, 进一步探索她在当代文学史的作用和地位。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一书中就认 为舒婷在语言上对当代汉文学语言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任萍的《论舒婷诗歌对民 族诗美传统的继承》一文也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思想情感层面,罗关德 的《论舒婷诗的复调情感》、孙秀华《论舒婷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榻展图《舒 婷:悲剧情感的凸现》、刘广涛《痛苦的升华、泪水的结晶》等文章就对舒婷诗歌的情感尤其是忧伤情调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深入到了浪漫主义的本质。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尤其是她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舒婷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忧伤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之上。第一章直率的情感
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抒发个人情感,以情动人。舒婷的诗歌,充满忧伤,这种忧伤不止是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忧伤,它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1.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一忧伤
舒婷是一个天生的抒情诗人。著名的评论家孙绍振曾这样评价:‚舒婷的全 部天赋,全部冰华都集中在她的抒情上,先天的敏感和后天的多情都使她不费劲 地在抒情上取得成就,她写出了那么多我们天天感到却说不出來的平凡的、不起 眼的、被颂歌和战歌遗忘的情感……她美化了这些情感,以优美的旋律和璀灿的 色彩,使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震惊。‛①^的确,舒婷的感情丰富而真挚、热烈而优美, 与此同时,因为时代的感伤氛围,个人身世的不幸和善良脆弱的天性,她的诗歌 便自然而然地打上了 ‚忧伤‛的烙印。
翻开舒婷的诗集,满纸浸染的都是一种忧伤的情愫。从‚我献出了,我的 忧伤的花朵‛到‚我的痛苦变成忧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从‚当洞箫 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从‚我还不 知道有这样的忧伤‛到‚叫我怎能不哭泣呢? ‛……诗人的‚泪水‛洒满了她个 人建筑的诗苑,也敲打着读者的心灵之弦。经过笔者的统计,在其代表作《舒婷 的诗》中,第一辑一‚痛苦使理想光辉‛共有诗歌33首,而出现‚忧伤、悲 伤、哭泣、泪水、痛苦、荒凉、牺牲、死亡‛等带明显感伤色彩的诗歌就有26 首,比例竟高达799^。由此,我们可以在‚量‛上将舒婷诗歌的感情基调锁定 在‚忧伤‛ 二字。
‚忧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忧愁悲伤‛,它是一个满蕴情感的词语。这恰恰与舒婷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舒婷是一个情感型诗人,她曾这样说:‚尽 管我明白作品要有思想倾向,但我成不了思想家,起码在写诗的时候,我宁愿听 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也许正因为此,舒婷才能在历史的 转折期,在诗风的转折期,成为读者目光的焦点。舒婷的诗歌,是在‚在历史的 聚光灯下‛,由心灵最真实的情感打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情感的真实成 就了其诗歌‚质‛的忧伤。事实上,舒婷诗歌忧伤的艺术风格也是众多评论者的共识。赵树勤主编的《中 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一书中,就认为舒婷诗歌具有‚美丽而忧伤的抒情风格‛;罗振亚在论文《心灵与历史的同构》中说,‚舒婷总是用美丽的忧伤曲调,诉说理想被阻隔的忧郁痛苦。‛杨景龙在《忧伤的花朵一 舒婷诗与唐宋婉约词的对比解读》中写到:‚舒婷诗歌总体的美感特征亦是‘忧 伤执著的悲美’‛。
无论是从对诗歌‚量‛的统计,还是从情感的‚质‛之所在,以及评论家的 评论來看,我们都可以毫无疑虑地说,舒婷的诗歌的确贯穿着一股忧伤的主旋律。正如她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她的诗歌是‚忧伤的花朵‛。2一代人的忧伤
鲁迅说:‚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舒 婷的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的忧伤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当我们探讨其诗歌 的忧伤内涵时,让我们首先从她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开始。
文革,这样一个思想禁锢、艺术封锁、个性缺失、人情冷漠的时代,对于老 百姓来说,绝对是一种纯粹的灾难。正如评论家谢冕所说:‚一个让人猝不及防 的变态时代,颠倒了由革命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 空前的**中蒙受了耻辱与灾难。‛②舒婷也不例外。文革给舒婷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她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所无法体验到 的磨难和不幸:早在50年代,她的父亲就被打成了‚右倾分子‛,母亲承受不了 这种苦难生话的打击,忧郁成疾,过早地逝去了。在这段时间里,她时常满头大 汗地从噩梦中惊醒,然后‚收拾些衣物和食品,送去给被监禁的家人‛,③从一个 噩梦‚走进另一个充满喝斥、白眼的噩梦‛。1969年,初中还未毕业的她便与 她的同代人一起,‚将英语课本和普希金诗抄打进她的背 包在撕裂人心的汽笛声中,走向异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舒 婷被照顾回城。即使如此,这一段待业的经历,仍给她‚留下了千疮百孔的记忆‛,‚疼痛深植骨髓‛。③在最初的小石铸厂里,因为她的‚苍白、消瘦和高度近视眼镜惹來了猜忌和讥嘲的目光。随后,她又曲折辗转地换了很多工作:水泥 预制品厂、漂染厂、织布厂、灯泡厂。的确,破碎的家庭、噩梦般的世界、痛苦 的经历,使舒婷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灵的创伤。因为在她人生最美好的青春 年华里的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她的理想,就像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理 想一样,化为了泡影。
文革的这段坎坷经历,让舒婷成为了一个真诚而本色的时代歌者。④她在散文 《生活、书籍与诗》中这样写道:‚我曾经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 的东西,为被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在《一代人的 呼声》中,诗人写道:‚我决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 她将个人的经历臵于一代人的惨痛遭遇之中,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唱出他们心中 的委屈和幽怨、不满和质问。在《船》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 逾越的一步之遥,被诗人诠释得淋漓尽致。‚无垠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为了 ‚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舒婷写下《悼》。在诗中,诗人向时代发问:‚你为什么牺牲? 你在哪里倒下? ‛,继而 又给予这样的回答‚时代垂下手无力回答,历史掩起脸暂不说话。‛在这精 彩的一问一答中,那个指鹿为马、黑白颇倒、扭曲变态的时代再也无处藏身,只 能在众人的目光中羞愧不己。这是生命的无端毁灭,这个时候,谁能说,‚老诗 人‛不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直率的个人情感
除了对历史的反思,诗人还在诗歌中大胆抒发个人感情,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和呼唤,及由此带来的痛苦。这种情绪在诗歌《赠》和《无题》中表现得非常深刻。‚我‛沉浸 在初恋的热烈情感之中,而‚爱人‛却没有察觉——‚你没有察觉到,我在你身 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但单相思的痛苦并不能阻止诗人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在《无题》中,‚我‛因 为能‚转动你胸前的纽扣‛,能‚拽着你的胳膊在堤坡上胡逛‛而快乐着。但是 又因为你的木愣而‚悄悄叹气‛。我的‚害怕‛、我的‚快乐‛、我的‚爱‛都只 属于我自己,却没有人与之分享,这是多么忧伤的爱情啊。短短三节诗将热恋少 女的激动与惊慌、羞怯而含蓄、甜蜜和痛苦展示得入木三分。
另外,类似的诗歌还有那首《四月的黄昏》:‚四月的黄昏,好像一段失而复 得的记忆,也许有一个约会义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整首诗表达的是失恋的痛苦,爱 情的无法实现仿佛宿命一般,折磨得人痛苦不堪。既然‚单恋者‛爱情的伤痕无 法治愈,那么,选择‚哭泣‛也许是一种最佳的缓解痛苦的方法吧!
正如这些诗歌中所展示的那样,舒婷的爱情诗,更多的,是带着疼痛的爱恋。有学者认为,‚理想和爱不能如愿是舒婷20世纪70年代对人生痛 苦的真切感受,也是她悲剧情感体验的主要特征之一。‛①当然,舒婷是否真的 经历过爱情‚单相思‛的不幸,还无法考证。但是,其诗歌中始终无法掩饰的悲剧爱 情色彩,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单恋者‛对于感情的痛苦、惆怅和无奈。而这种真挚而直率的情感表达,契合了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精神特质。
第二章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意象
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大胆的想象,这一点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李白的诗歌情感是张扬豪放的,这一点和舒婷截然不同。不过想象的自由翱翔并无二致。
舒婷注重用意象来 表现感情,所以在她的诗歌中,‚眼泪‛、‚落叶‛、‚黄昏‛、‚忧伤的花朵‛、‚泥 泞‛、‚阴云‛、‚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 路基‛、‚伤痕累累的乳房‛……一系列被忧伤情感濡染浸透的诗歌意象在诗行中 接踵而至,形成了庞大的忧伤意象体系。
在本章,我们将主要通过诗歌意象的丰富与变化、事意象的擷取、哀婉意境 的营造等方面来观察舒婷在意象运用方面的特色。1意象的丰富与变化 正所谓‚立象以尽意‛,意象的运用成为诗歌审美传达的主要手段之一,这 在舒婷的诗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舒婷注重通过丰富和富于变化的意象来传达情 感。她把深沉的思考、诚挚的感情融于清新独特而又丰富的意象之中,寓于意象的变化与组合艺术之中,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愉悦。
舒婷十分重视诗歌的意象艺术,注重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和营构来对诗情进 行表达。她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的意象十分丰富,这在一方面体现为 意象的数量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取象角度的丰富性一也就是说,当某 些诗人只能用个别的意象来表现某种情感时,舒婷却能从各个角度,用丰富变幻 的意象进行立体化的表达。
舒婷诗歌意象的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她擅长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注重在生 活中选择意象、提炼意象,甚至通过想象來创造意象,由此使得其诗歌意象异常 丰富。在其整个诗作中常出现的具有泛化性的类别意象就有十多种,臂如大海、土地、眼泪、落叶、雨水、母亲、肩膀、花朵、星星、黄昏、灯、水、树、梦、窗、雨等;而独创性的个体意象则更多,如鸢尾花、凌霄花、三角梅、双桅船、黄昏星、方尖碑、仙人掌、白手帕、羽绒衣、神女峰、万花筒、橡树、木棉、水 仙等等。当然,整体数量的繁多并不能成为意象丰富性最主要的证明,真正的丰 富性体现在每一首诗歌当中。
舒婷常常在每一首诗歌中运用多样的、富于变幻的意象,其意象的丰富程度 让人惊叹。臂如诗歌《这也是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这是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三节,一连串的意象在诗行中接踵而至,数量之大令 人惊奇。在第一节中出现了 ‚大树‛、‚种子‛、‚真情‛、‚梦想‛等四个意象,在 第三节中又出现了 ‚火焰‛、‚星星‛‚歌声‛等三个意象。富于变化的意象 多层面、多视角地喊出了诗人心中对处在痛苦之中的一代青年的鼓励。告诉他们: 生活虽然遍布荆棘,但希望还在,我们要披荆斩棘、憧憬未来。意象的丰富将这 种忧伤和憧憬并存的多元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这是任何单一的意象 所无法企及的。
又如诗歌《初春》中,诗人同样运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有象征残酷现实的泪 水、乌云、霜、狂风等意象,也有代表希望的太阳、花、鸟、惊雷、梦、杜鹃等 意象。丰富意象的使用,加强了诗歌情感的表达,预示着时代即将走过寒冷的严 冬、迎來温暖的春天,在忧伤中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类似的诗歌在舒婷诗集中俯拾即是、信手拈來。例如《也许》中就连续出现 了 ‚心事‛、‚路‛、‚灯笼‛、‚生命‛、‚泪水‛、‚太阳‛、‚肩‛等意象,《心愿》 同样运用了 ‚表格‛、‚朱笔‛、‚遗产‛、‚民间故事‛、‚潮粮的眼睛‛、‚辗转的鸣 鸟‛、‚隐秘的小路‛等意象。此外,《怀念》、《致橡树》、《思念》等诗歌中也有 着丰富的意象。舒婷总能用变幻万千的丰富的意象来加强情感的表现,这就是她 的高明之处。
上面所说的是舒婷诗歌意象在数量上的丰富性,与此同时,其诗歌意象还具 有‚繁复性‛的特点,即取象角度的丰富性。当然,这种‚繁复性‛是与意象数 量的庞大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取象角度的多样性,才成就了意象体系的庞大。‚繁复性‛,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感,诗人能够从多角度选择意象加以表 现。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特定诗歌的分析来体会舒婷诗歌意象的‚繁复性‛。以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为例,在这首诗中,这种取象角度的丰富性体现得非 常明显。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旁; 祖国呵!
这是诗歌的第一节,为了体现祖国的古老、贫穷和落后,诗人从‚河边上破 旧的老水车‛写到‚额上熏黑的矿灯‛,从‚干瘪的稻穗‛写到‚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迥异而又相互联系的意象将诗人对祖国落后的深深的沉 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取象角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祖国破旧、黑暗、衰败、苦难、贫穷的形象立体化地体现出来,一种悲哀之情也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 来。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呵!
这是诗歌的第三节,为了讴歌祖国的新生、复苏、欢乐和光明,诗人选择了 ‚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 黎明‛等意象,这连续出现的五个类似却又视角不同的意象多侧面、多色调、立 体化地勾画出了祖国的蓬勃希望和灿烂绚丽。总的來说,这两组相反意象的选择,本身就是取象角度的不同。与此同时,在每一组意象内部,诗人又从多个角度来 选择意象。意象的‚繁复性‛使诗人对祖国热忱的爱在读者面前一目了然。
又如《母亲的方尖碑》一诗,为了表达那种对已经辞世的母亲的想念 和心中难以言说的忧伤,诗人从多个角度选择了很多与母亲有关的意象:‚乌柏 树‛、‚逆光的湖水‛、妈妈唇边的‚笑影儿‛、‚红玫瑰‛、‚她照料过的香橙树‛ 以及香橙树的‚果实‛等等。这些意象事实上就是母女之间相依相偎的证物,使诗歌的忧伤情感更耐咀嚼,读来也更意味深长。从这两首诗歌中,我们可 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她的大多数诗都是如此。
舒婷的诗歌意象不仅丰富,同时又富于变化。意象富于变化的特征是与其丰 富的特点相辅相成的。⑤因为意象的丰富,所以这种变化就更加灵动自如;又因为 意象富于变化,所以舒婷诗歌的意象体系就显得更加丰富。舒婷诗歌的意象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可以说是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 的痕迹。她能很好地根据诗歌的情感强度安排意象密度,使意象密度随情感强度 的变化而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以此推动情感节奏,控制情感的宣泄力度。这在诗歌中一般表现为:情感浓烈处,持久处,意象密度高一些;情感疏淡处,意象 密度相对低一些。意象疏密有致的变幻,形成了诗歌特有的节奏感。一连串变幻 的意象既造成诗境又形成诗情的流动感,引起我们类似乐感的情绪波动,呈现出 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如《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一一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诗的前三行用‚凌霄花‛这一意象,集中表现了缺乏独立人格和具有依附性 的爱情观。这时,诗人的情感还比较疏淡。我如果爱你一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萌重复单调的歌曲;
接下的三行,诗人以相同的句式表现了另一象征奉献式爱情观的‚鸟儿‛。此时,诗人的情感还停留在原来的疏淡程度。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相对于前两节三行一意象的形式,‚泉源‛和‚险峰‛这两个代表奉献式爱 情观的意象,出现的密度相对加强,变成了两行一意象的形式。甚至曰光。甚至春雨。^
随着诗人情感的不断加强,诗歌的意象密度明显增高,由两行一意象变成了 每行一意象。诗歌意象越来越密的变化淸晰地折射出诗人愈演愈烈的批判情感。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通过前面对‚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0光‛、‚春雨‛等象征 依附式和奉献式爱情的意象的强烈批判,诗人最终将全诗的中心意象一‚木棉‛ 搬上诗歌荧幕,从而将自己的爱情观定格在‚独立‛二字。诗人的情感趋向稳定,意象密度也随之由密转疏。
这种疏密有致的意象变化艺术在舒婷的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除了《致橡 树》外,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土地情诗》、《会唱歌的 莺尾花》、《心愿》等诗歌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现。诗歌意象疏密有致的组合,勾 画了一条诗情运动的优美曲线,谱写了一曲诗情流动的唯美旋律,增强了情感的 节奏性和诗歌的音乐感。也只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构筑如此丰富的意象。结语
在现代诗歌历史上,舒婷也许是唯一一位能与李清照相媲美的优秀女诗人。她是在中国当代诗坛诞生的一颗明珠,其光芒足以辉耀中国当代诗坛。
舒婷是一个天生的抒情歌手,浓厚的抒情性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质。在她的 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诗歌中力透纸背的一个‚情‛字。她的感情丰富 而真挚、热烈而优美,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博大的母性情怀奏出了忧伤而芙丽的旋 律。⑥其如泣如诉、凄婉低徊的诗句超越了字句的局限,数十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 引起共鸣。
舒婷的诗歌是情感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她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最佳的外在表 现形式,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上,都能做到随情赋形、因情臵象。舒婷在中国诗歌 艺术的传承上,具有其重要的地位。谢冕曾这样评价舒婷:‚她是新诗潮最早的 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的一位诗人。她是沟,她更是桥,她体现诗的时代 分野。‛ 孙绍振先生也指出:‚她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但是她的风格却来自我们 的过去。‛⑦事实也的确如此。舒婷的诗,是汲取中国传统诗歌和中国新诗、尤其 是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艺术养料成长起来的。其忧伤哀婉的情感基调隐现婉约词的 浸染,其诗歌的音韵节奏艺术和意象艺术又传承了中国新诗、尤其是新格律诗的 基因。‚她把几十年前新诗的优良传统一下子带到我们面前‛,⑧她继承了新月派 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诗歌外在格律形式的追求,继承了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何其芳等对诗歌音乐性等艺术的追求。
与此同时,她的诗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诗歌的抒情艺术上,她拋弃了新 月派诗歌格律形式追求上的刻意痕迹,使诗歌音韵、意象艺术既富于形式感而又 自然天成,其诗歌有一种与生俱來的歌唱性和朗诵性。此外,舒婷对国外的诗歌 艺术也有所吸取。她的诗歌,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回归,呼唤着美好的人性,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陈晓阳舒婷傅天琳比较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0
3〕陈敢,肖宇冰,戴望舒与舒婷诗歌比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 4〕何世龙,舒婷诗歌的抒情技巧.安徽师专学报,2005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洪子诚,杨登翰中国当代诗歌史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金钦俊新诗三十年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9〕黎阳阳试析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新余高专学报,2006,10】林平乔舒婷诗歌写作特征论.文史博览,2006
11吕进.中国现代诗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2〕罗关德,论舒婷诗的复调情感宁德师专学报,1995,13〕沈仁康,抒情诗的构思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14〕舒婷.你丢失了什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第二篇:舒婷诗歌范文
《舒婷诗歌》教学设计文字稿
舒婷诗歌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足印。她的诗歌传达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女性觉醒,宣告了“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独立的爱情宣言,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了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她的诗歌至今仍感动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因此我把舒婷的诗歌作为我授课时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是王泽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另配有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了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舒婷思想历程,及中学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把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作为分析重点。
本节课的授课时间为50分钟,是以语文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素养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授课对象是语文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只是还不够深厚,不够系统,而且学生存在惰性,缺乏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目的驱动、启发、提问等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课件展示),并制定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情景导入: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三个词语:人生、命运、爱情。曾经有人用这三个词语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人生是一场倾盆大雨,命运就是把漏洞百出的伞,而爱情是伞的补丁”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吟咏着爱情,从对“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到“执手先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一代一代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我们追求与拥有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舒婷,去聆听与感受舒婷对爱情的诠释吧。
用尽量优美的语言,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前提下,进行教学任务的操练。主要是结合舒婷诗歌《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这三首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品评作品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引导。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作品选与诗歌朗诵的音频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基础上,介绍给学生品评诗歌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最后提
问并归纳。(课件展示)
《致橡树》一诗中诗人用木棉与橡树作为意象,为我们构建了理想的爱情:不仅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还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云霞虹霓”,不仅“要有红硕的花朵””与你众生相依”还要“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神女峰》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彻底背叛,在诗人的眼里,神女的生存意义不仅仅在于供人们瞻仰,也不应该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的春江月明”,因此诗人在结尾以强大真挚的情感宣告于世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双桅船》一诗中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书写了离愁别绪,但更多是航进,是为了理想穿越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定,留下了“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的经典名句。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分析体会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爱情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学生实践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
1、品评《惠安女子》。(此时大屏幕给出舒婷的《惠安女子》,要求学生结合前三首诗歌分析的方法,分组讨论)
2、思考题:你是如何看待校园爱情的?(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看法,并注意在学生发言获遇到困惑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小组展示与个人发言、学生教师点评。
学习舒婷诗歌,分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舒婷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着。学习舒婷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固然美好,但在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就让我们鼓起爱的风帆,去追求,去奋斗,去克服困难完善自我。送给大家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作业布置: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能力,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第三篇: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摘 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
一、浪漫主义的含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二、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简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句子,一切统一于自然,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极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这一切对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一)时代的孕育
李白身处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此时的唐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昌盛、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不仅是唐朝的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国势之强,曾令“四夷皆服,万国朝拜”。这样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激发了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李白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博大的胸襟,浪漫的情怀,雄浑、深远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思想史上,唐朝是一个兼容并存,活跃开放的时代。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李白才敢冲破旧的藩篱,无拘无束的宣泄内心的情感。唐王朝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在天宝、开元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边各少数民族汇集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胡化”,引起世人担忧。然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为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李白自幼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李白的眼界,开阔了李白的胸襟,这对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二)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好游名山大川。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他在漫游中饱览了祖国的壮美河山,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和磅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的诗歌富有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长大胆的手法,他还善用神话传说,使得他的诗具有非常浓郁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除此之外,李白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帝王的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思想的的影响,崇尚自由,蔑视权贵。为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李白在其诗歌创作上必然会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三)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是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第一个高峰;庄子的许多幻想绮丽的寓言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有重要贡献;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部分作品和当时进步文人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有所丰富。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的影响较大。
李白继承了屈原诗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在这些诗篇中,神话传说的熔铸,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都是和屈原的诗篇一脉相承。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也借鉴颇多,他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进展,李白则熔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波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特点,深得乐府民歌韵味。这种语言更突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许多成就,并和他纯任天心、追求自由个性和气质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李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影响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推向高峰,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广大。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这是对当时李杜的总结性评论,从中可以充分看出李白对唐代后起诗人的广泛影响。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杨慎,以及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的影响。陆游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充分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具有不朽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3]葛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个人简介:
第四篇: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
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
屈原的浪漫主义
《三国演义》吸引读者,是因为里面有运筹帷幄的谋士与英勇无比的武将;《水浒传》吸引读者,是因为里面有忠肝义胆的好汉与令人恨之入骨的奸臣。那么,《西游记》为什么吸引人呢?小时候只知道里面有一个孙悟空和一群妖精,现在重读渐渐领悟,这或许是源于它的超现实主义。
由此,不由想起屈原和《楚辞》了。屈原经过两次流放,可能已经逐渐看清了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也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逼破屈原只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从而去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浪漫主义的诗歌,不仅诗人自己可以尽情畅想,读者在欣赏诵读之时同样也可以融入那种意境,从而去感受诗人的理想。另外,由于浪漫主义的诗文大多都寄予了诗人们各种各样的愿望,在客观上,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道凡尔纳吧,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会被人那般喜爱,绝对与这个道理不无关系。
李白的浪漫主义:
我国文学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伟大的传统在唐诗中都发展到新的高度。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到了战国时代,屈原吸取前代文学和文化的成就,在现实斗争中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诗篇,以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壮采的形式,“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和他同时的庄子在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幻想奇丽的寓言,也对浪漫主义传统有重要贡献。从两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和进步文人创作中不断发展着,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木兰词》等等作品,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浪漫主义传统有所丰富。到盛唐时代更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高潮。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李阳冰在他死后为他编的诗集《草堂集》序中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是对他革新诗歌功绩的正确评价。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诗人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使得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和非凡的意境,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诗情 比喻 夸张 语言特色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具有如下几个突出表现。
(一)跳跃跌宕、大起大落的诗情
李白的诗歌往往都是在尽情的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情诗意的跌宕。这种大起大落、跳跃流动的内在韵律,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抒情歌唱。例如其传世名篇《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以黄河骑行,联想到人生青春易逝难返,是大起大落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场景简直就是目中无人,喧宾夺主,快人快语之情态,极尽狂放洒脱;诗末以“万古愁”作结尾呼应“悲白发”,大开大合,诗人的感情像江涛海浪般奔流澎湃,诗情忽涨忽弛,忽悲忽喜,可谓行云流水。(二)超现实的幻想境界
当现实生活中的食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李白往往会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气力惊人的幻想。而这些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觉得愁绪所感染。这便是李白诗歌传诵千年的魅力所在。
(三)高度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文艺创作中人人都能用到的手法。但,无疑强力的、高度的夸张才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夸张超乎常理,他大胆的运用夸张制造离奇意向,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而这些变幻莫测、发想无端的想象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通过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无端。
(四)明丽疏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为明丽,一为疏朗。前者是就意象的色彩、格调而言;后者是就意象间的组合特点而言。二者又互为因果地统一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中。李白喜欢明丽的色彩,不喜欢灰暗的色彩,追求一种明朗的格调。即使描写灰冷的景物,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并不给人壅塞窒闷之感,相反却有一种昂扬、明朗的基调流贯其中。正由于追求色彩的明丽,格调的明快,李白诗歌意象间的组合有一种疏朗之气。同样,追求这种疏朗之气,又有助于明丽、明快之风的表达。
(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特色
李白诗歌,节奏疾徐变化、奔放洒脱,给人以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这得益于他自由豪放的个性,和清水芙蓉般的语言。诗句应情而生,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人化,清新自然,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好像根本不收诗歌清规戒律的限制。而这,正是以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为强大后盾。由于他能够从形式主义的诗风和声调格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创作,毫无阻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瓯北诗话》评他的诗“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艺圃折中》把他比作为“矫矫焉不受约束”的诗中之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自由不羁的创作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诗的语言冲口而出,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 造语天然而又神气活现。这种天然浑成,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
在李白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饶卓颖,《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南方论坛》2006年第4期
2、石岩,《好奇纵横坚守自我——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承德职业学院报》,2007年第12期
3、杨学敏,《“浪漫”而非“主义”——简论浪漫主义在李白阐释中的有效》,《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4、彭树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5、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
6、王俊洲,《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