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时间:2019-05-13 04:4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一篇: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by He Zhi

English Romanticism, as a historical phase of literature, is generally said to have began in 1798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s Lyrical Ballads and to have ended in 1832 with Sir Walter Scott's death and the passage of the first Reform Bill in the Parliament.The romantics asserted that reliance upon emotion and nature provided romantic movement typically asserts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 the privileged status of imagination and fancy, the value of spontaneity over “artifice” and “convention,” the human need for emotional outlets, and a desire to return to natural primitivism and escape the spiritual destruction of urban life.Their writings are often set in rural or Gothic settings and they show an obsessive concern with “innocent” children, young lovers, and animals.The major romantic poets included William Blake, William Wordsworth, John Keats, Percy Bysshe Shelley, and Lord Gordon Byron.This essay describes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namely, nature and emotion.Nature

The romanticism poet's poetry mostly originates from the nature.The romanticism poets almost all advocate the nature.Nature is not only the major source of poetic imagery, but provides the dominant subject matter.Wordsworth conceives of nature as “the nurse, the guide and guardian of my heart and soul.” Nature to the romanticists is a source of cleanliness and spiritual understanding;it is a teacher;it is the stepping-stone between man and god, so romantic poets mostly take describing the nature to eulogize the nature as the subject.Wordsworth is regarded as a “worshipper of nature.” He can penetrate to the heart of things and give the reader the very life of nature.“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s perhaps the most anthologized poem in English literature.Wordsworth wrote this beautiful poem of nature after he came across a long belt of golden daffodils tossing, reeling and dancing along the waterside.There i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daffodils here: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To a Skylark” is a poem completed by Percy Bysshe Shelley.A skylark soars into the sky singing happily.As it flies upward, the clouds of evening make it invisible, but its song enables the poet to follow its flight.All the earth and air is filled with its song.A skylark is addressed by the poet, who calls it a “blithe Spirit” rather than a bird, because its song emanates from Heaven.Out of its full heart pours “profuse strains of unpremeditated art”.The skylark ascends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blue sky,” Higher still and higher / From the earth thou springest / Like a cloud of fire / The blue deep thou wingest / And singing still dost soar and soaring ever singest.”, “like a cloud of fire”, singing as it ascends.In the “golden lightning” of the sun, it floats and runs, like “an unbodied joy”.As the skylark flies higher and higher, the poet loses sight of it, but is still able to hear its “shrill delight”, which comes down as keenly as moonbeams in the “white dawn”, which can be felt even when they are not seen.The earth and air ring with the skylark's voice, just as Heaven overflows with moonbeams when the moon shines out from behind “a lonely cloud”.Emotion

Romantic poets describe poetry a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lling” which expresses the poets mind.The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man placing 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he society at the centre of their vision believing in human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and advocating the freedom to express personal feelings rejecting convention and tyranny and emphasizing the rights and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Ode to a Nightingale, Keats’s masterpiece, expresse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happy world of natural loveliness and human world of agony.Here the aching ecstasy roused by the bird's song is felt like a form of spiritual homesickness, a longing to be at one with beauty.The poem first introduces joy and sorrow, song and music.By combining a tingling anticipation with a lapsing towards dissolution, Keats manages to keep a precarious balance between mirth and despair, rapture and grief.The complex emotion is vividly shown in the poetry such as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In Ode to the West Wind, Percy Bysshe Shelley describes the west wind.The poet expressed his deep love toward the west wind and yearned for the nature through the westerly wind.Here Shelley's rhapsodic and declamatory tendencies find a subject perfectly suited to them.The autumn wind, burying the dead year, preparing for a new spring, becomes an image of Shelley himself, as he would want to be, in its freedom, its destructive-constructive potential, its universality.“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I bleed!” calls the Shelley that could not bear being fettered to the humdrum realities of everyday!The whole poem has logical feeling, a not easily analyzable progression that leads to the triumphant, hopeful and convincing conclusion: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fore behind?” The poem is written in the terza rima form Shelley derived from his reading of Dante.The nervous thrill of Shelley's response to nature however is her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power of art and imagination into a longing to be united with a force at once physical and prophetic.In conclusion, nature is one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for most of the romanticism poet's poetry originates from the nature.And the emotion which is expressed in the poetry is also one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mantic poetry through the above analyze.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

作者:751218a

【摘要】: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关键词】:浪漫主义 特色(强烈、奇诡、跳跃、逸宕)成因

【正文】: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李白诗流传到今的约一千首,其中约二百五十首最能反映李白的思想、感情与重要经历;而这些诗,也是李白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注一)这二百五十首左右的诗,鲜活的表现出李白自由浪漫的精神;“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隐逸养名、干谒官吏、向朝廷献赋自荐、往边地寻求军功等活动,以及受挫之后激昂愤慨的感情。而李白的诗,就在驰骋他的浪漫精神,抒发他的理想,挥洒他的感情时,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李白诗歌概述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写景处意境鲜明且富有变化,议论时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不事权贵的坚定决心。诗歌中有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张扬的意境,这些都要细加体会。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就从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吧!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形成以及表现在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奇异的梦境,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而在最后则一吐胸中郁闷,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全诗描写内容丰富,梦中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像与夸张,尽情抒发自己浪漫主义的情怀,格调高昂,潇洒出尘。

(一)诗歌的创作和形成过程

在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由于遭到宧官高力士等人的谗害而被迫离开长安官廷。当时,权贵的谗毁、玄宗的疏远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和矛盾,也因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唐王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官场的复杂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他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涯没能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元”的夙愿,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曾一度消沉,“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以此表示对现实的愤懑。那年,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留别友人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本诗即行前与友人们表白自已蔑视权贵的愤激心情而作的。而诗题中的天姥,是指令浙江天台的天姥山,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把天姥山的瑰丽神奇虚写了出来。

诗中首先写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渺茫难找来衬托天姥山的“云霞明灭或可”景致优美及容易寻找。然后再极言天姥山高得与天相连,运用夸张的笔调写天姥山的冈峦在天空中横贯。至于描绘天姥山的气势,李白以五岳被它超出,赤城为其掩蔽来衬托出天姥山的不凡气势。另外,李白又以高四万人千丈的天台和天姥山相比,指出天台对比起天姥颢得矮小,以致像要倾倒在它的东南面,由此天姥山之高便不言而喻了。然后李白笔锋一转,写自己做梦到吴越去,并游经谢灵运从前往宿的地方,并且描绘了天色突然转暗,雷电交加中仙人洞府的石门,訇然开了。仙人洞中有一座金银筑成的台,而仙人们乘风一个个降下来,并且密如乱麻。由于突如其来的看到这些景象,诗人不由得大吃一惊,而亦因此而惊醒起来。当李白醒后回味刚才的情景时,使他悟得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如流水般一去不回。从而再深一层指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活得不开心。当李白醒后回味刚才的情景时,使他悟得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如流水般一去不回。从而再深一层指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活得不开心。

(二)具体的浪漫主义特色在诗中的体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1、感情色彩强烈

诗歌是诗人的心灵之窗,李白是一个执着于理想,感情非常强烈的诗人。在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山川自然景物,都蒙上了一层情感的光晕和理想化的色彩,而不是以本来的面目出现,他们只是李白情感或理想的化身。而当李白的热情与理想受到打击时,他的反应也是很强烈,笔锋非常犀利辛辣。为了消解、升华痛苦,他寄情于诗歌,诗歌成为苦闷的象征,处处蒙上了感情的光晕,诗歌确实是李白心灵的投影。

就如这首诗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感慨深沉,议论激昂。诗人有感于仙境的幻灭,联系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认为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恰如流水东去。所以,还是骑鹿入山寻仙访道吧。这种伤感情绪和避世态度表现了李白消极的一面。但消极不等于沉沦,纵情山水求仙访道虽属避世,却表现了李白与恶势力势不两立的决心。也正因为有此决心,诗人才昂首挺胸地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全诗寄托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这些都充分展现出诗人大胆反抗现实的精神,种种的思想体现都把他内心那丰富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2、想象奇诡

李白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善于运用幻想和想象的方式,夸张的手段,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意境和艺术形象,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沈德潜说:想象,其实是诗歌的构成要素,也是诗人创作的手段。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幻想色彩浓郁,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得特别突出。

表现在诗作中的是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为了能尽快见到梦寐以求的天姥山,“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交代了“梦”的缘起,由聆听“越人语”而神思腾越,张开想象的彩翼翱翔于九天之上,于是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迹吴越的山水见闻便再次显现脑际。这样,此番的梦游不仅有现实的触发,而且有往昔的基础,因而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就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

再者,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着一“飞”字,摹拟出神入化,足见“渡”是何等的迅速,诗人对吴越的神往是多么急切。“夜”、“月”的入句,既环扣了题目“梦”字,又使诗的境界弥漫出清丽的氛围。“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借湖光乘月色瞬间到了天姥山,“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虚拟仙界的俊逸飘忽,实是表明诗人的超凡脱俗。正当诗人沉浸在仙气缭绕、变幻莫测的画面中神志俱忘时,“忽魂悸以魄动”,诗人心悸梦醒,惊坐长叹。诗的境界陡然剧变,诗的情绪急转直下。充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第三部分。诗人梦醒低徊失望之余吟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嶙峋直立的傲志,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合于世的一腔怨愤。李白从现实去入梦,去畅游,大梦一醒,又回到惨淡的现实之中。梦中他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的目眩神迷、奇幻莫测,诗人把神话传说中的事和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描绘出自己理想中的美景胜色,丰富奇特的幻想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3、结构跳跃多变,节奏逸宕,声情流溢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创造了新奇的艺术境界,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又一特色。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叶燮《原诗‧外篇下》说:“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苟有气以鼓之,如弓之括,力至引满,自可无坚不摧,此在彀率之外者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舍白之外,孰能有是气者乎!”(注二)气势可谓李白诗歌的特色,凡是读李白诗歌,尤其是歌行,感受最深的,就是那股撼动人心的气势。

诗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诗人由梦境进入仙境,“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大胆地借用奇特的夸张、缤纷的想象手法描述幻想中的仙镜:青冥浩杳的苍天广无边际、日月光辉同时照耀着神仙住处金银台。在“日月照耀”的光明背景下,众多仙人降临。他们有神虎鼓瑟,有鸾鸟驾车鱼贯而下,列队而来。众神仙都是平等相处,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神弹琴鼓瑟,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本是诗人急切地梦游求仙,现在却是仙人热烈地来欢迎,这正说明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心情多么的急切。再次,李白继承了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多用比拟、象征的手法表现自我,感讽时政,兴寄遥远,意蕴丰富。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艺术美质。当诗人政治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内心的痛苦无法排遣,正如屈原遭谗后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心境,他写梦境的优美,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正是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环境的失望以及对社会体制和人情世态等“不如意”的一切的激愤和批判。

不禁要问:诗人为什么要用烘托、夸张等手法把天姥山写得那么高峻挺拔、举世无双?是因为诗人要借此入梦,追求理想;诗人为什么要把梦境描写得那么清幽壮美?渲染得那么热烈辉煌?是因为现实世界的丑恶,让诗人憎恶;是因为“洞天福地”的平等自由实现了诗人的理想。所以,诗人要骑鹿游山,寻仙访道,以示决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诗人要高蹈出世,傲啸林泉,以示决不向权贵低头弯腰的坚定信念。这,就是李白!这,就是照亮《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聚光灯!这,就是一代大诗仙魅力四射、辉映千秋的光源所在!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行成的原因

(一)浪漫主义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敏锐的政治追求,这些条件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就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诗人们建功树勋的种种幻想。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济苍生”、“安黎元”为己任,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正是李白心志的表现。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浪不羁。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观念上较少受儒家传统的束缚。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李白“不屈已,不干人”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鹏自比时刻准备“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不屑走科举进士的道路,他任侠、漫游、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干谒王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凭借知明人士的推荐,走“终南捷径”的道路去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里,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生活日趋糜烂,朝廷内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安禄山此时也心谋不轨,各种社会矛盾都处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李白第一次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没能通过任侠、干谒权贵等途径实现理想,心中充满了愤慨与不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受玄宗之征入长安,当他踌躇满志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心极度痛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借助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他不朽的诗作中。

(二)特殊的个人因素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形成还有其个人因素。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追求人生价值强烈表现自我的精神,使他诗情喷涌、一泻千里。据推测李白的家庭曾是一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使他的思想束缚较少,任侠、漫游、轻财好施,在他的思想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在许多诗篇里都表现出不受羁绊的豪放性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求仙就“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当他喷涌的诗情用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喻“不及汪伦送我情”。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天台,高揖卫叔卿”。

其次,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是其浪漫主义的又一成因。一方面他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道教和道家的思想,他求仙访道、委顺自然、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他深受庄子影响,“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蔑视世间的一切,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失望时,他就把思想寄托在山川、河流、仙界神灵上。他以山为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神仙为伴——“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游侠本是不相容的,但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却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面前他这种人生思想始终不能实现。他虽然渴望入世、匡济天下,又不屑于走科举出仕的道路;他干谒王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希望从政,但却要求从政不能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李白这种不能实现理想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他必然的选择。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总括而言,李白以描写自己梦游天姥山时的所见所怠悟出不再折腰事权贵的主意,以作此来留别世人。而诗中所用的奇特想象、虚实结合以及夸张手法等,都突显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结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公认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思想非常复杂,感情特别强烈。在生命情调上,他有庄子的自由放旷,也有屈原的理想与执着。所以,他的内外世界充满了矛盾的现象,但是也统一起来构成李白独特的人格特质。他既向往自由,厌恶现实的束缚;但又有强烈的济世理想与功名之念。综合言之,他是一个主观色彩非常鲜明的人,因此,在诗歌创作上,写意性也特别强。而且,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注释:

注一:参施逢雨:《李白诗的艺术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国81年),页2~4。

注二:见丁福保编《清诗话》(台北:明伦出版社,不着年月),页603。

参考书目:

1、《李白生平研究匡补》 杨栩生著 巴蜀书社

2、《李白研究》林家英著甘肃自考委编印

3、《李白诗的艺术成就》 施逢雨台北大安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一册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吴功正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7、《唐诗美学探索》 张福庆著 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篇: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模版)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一位盛唐诗坛里不得不看的风景,其诗豪放飘逸,想象瑰丽,代表着诗坛里的一座高峰------浪漫主义。其诗句风华绮丽而又巧妙的熔铸为高大古雅。其人桀骜不驯,放任却又不随波逐流,一身追逐自由却又有安邦定国的宏愿······同时在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空前鼎盛的时期,大唐国威远扬,辐射周边,但同时又隐藏着没落与衰败的暗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自身宏愿碰撞之下,孕育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歌气息。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这里,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表现出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在李白笔下,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

(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第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

(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余味无穷。

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那么李白豪放浪漫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当然有时代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诗人自身等主观原因。我认为,这是在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思想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形成大的。

(一)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的客观影响。

李白(701——762)生活的时期主要是所谓的盛唐时期,此时期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表面上是莺歌燕舞,鲜花着锦。盛唐气象犹存,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只不过在风雨中强装微笑罢了。但生活在此时的士人无不视本朝为有道之邦,天朝上国,因而,无论是争取金榜题名,还是探寻终南捷径,人们对这个富有魅力时代没有失望。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而要做官则必须经历许多与善良本性冲突的事情,使内心失去宁静和平衡,作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李白不可避免的拥有这份心,但不一样的是他敏锐的感受到了大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危险,他在挣扎——虽然也感到无力回天,但背负着对国家和名族任务的沉重责任,也只有企图以更为直接的现实思考和政治批判来

李白的主要诗歌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自由奔放,明白晓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也是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无奈反抗。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世与高蹈之间。他在《行路难》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便表达了这一矛盾。既然“我独不得出”,为什么又说“大道如青天”呢?这正是盛唐时代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统一在这个时代,也统一在李白的身上。因而,李白在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同时,竟又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亢歌唱。

正如《尚书·舜典》中所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特定的政治环境深刻的影响了李白的理想追求,从而决定了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影响了他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风,是时代造成的,就他的经历来说,是他的不幸,就他的文学成就来看,则不失为文坛大幸。诗格与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李白以他崇高的人格与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李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他作为诗人的率性也使他们难以在这个时代,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其实,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二)特殊文化的深刻影响

作为盛唐知识分子,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道路,而是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入世”与“出世”中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与“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追求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而当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

李白思想的主要倾向属于儒家,但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却深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 李白广泛吸取了历史文化遗产,融合百家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他的思想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各个不同的思想侧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李白。儒家的仁民爱物的思想,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使他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家的愤世精神与自我追求意识,给了他批判揭露现实,揭露统治者的勇气,使他注意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种种弊端;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纵横家的胆识和博辩,使他敢于“戏万乘若僚友,视壽列如草芥”(《李太白碑阴记》苏轼);兵家的机敏权变和释家的空灵超脱,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纵横变换和空灵玄远的意趣和色彩。但李白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的诗人。如道家的出世思想,愤世精神及与大自然的亲和力等深刻影响了李白。总之,李白兼蓄百家,为我所用的自由开放思想及热烈追求光明理想,勇敢批判现实的斗争上说,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他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文化传承上说,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已然的悲剧命运——特殊身世及社会经历的潜移默化

古籍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梁武昭王王嵩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可知,李白身世难明,虽自言为梁武昭王之后,但无任何实据。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自小便有身受治世恩惠之感,便有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抱负,正所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李白诗一个很浪漫的诗人,任侠仗义,痛饮狂欢,喜游览名山大川,又藐视功名权贵,还喜欢求仙访道,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等。的确,在李白身上确实有这些浪漫可爱的性格,但他性格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扶社稷,济苍生,建立功名,积极用世,然后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身退,隐逸山林,泛舟湖海。这也许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主要人生目标。

正因为如此,李白从青年时代起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有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他自幼在巴蜀长大,博览群书,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在开元十二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满怀政治豪情和建一番功业的理想,离蜀东游,广有游历,遍交天下朋友。这一切对李白奔放自由的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不久后李白便入长安求仕。然而,政界的倾轧与官场的腐败,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马上使李白陷入了难以侍从的困顿中,李白的生活充满了大起大落的变化,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李白桀骜不驯,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好豪饮,好游仙,好游侠,做过隐士,也受过道籙。时而纵论王霸大略,时而又混迹与渔商,前不久还挥金如土,转眼间却又囊空如洗。中年时有破格召见,有“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与前。”后有“力士脱靴”,“才人研磨”,三年后又“赐金放还”,暮年“永王幕府”之事。这些戏剧性的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李白的性格,使他的人生理想即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这表现在诗歌中,则是在和谐的意境中加入了一些不和谐的成分,使诗人那桀骜不驯的气质和愤世嫉俗的情怀,同环境的险恶,仕途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使诗的意境也便随之而波澜起伏,动荡不安。其气魄之宏大,言辞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

李白,在仕途上的挫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困扰他终生的重要问题。李白作为诗人,他的思想,情操,文学才华,都是通过他的诗歌来展示的。诸多的困惑与无奈,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形成了他诗歌独有的韵味,而李白诗歌的丰富性也由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的复调及变换的情绪得以体现。在当时,他只能为今不如昔的世道,为生不逢时的自己和所有的治世贤人,以及为他永难实现的理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无限的激情冲破有限的形式,唱出一曲曲悲歌来。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伟大的作家在创作中,总是有两股激流,一股与他们当时的时代运动相混合,另一股则蕴藏的深得多,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愿望和需要。直到现在,它还滋养着新的时代。”(《法国作家论文学》),无疑,李白所代表的诗歌高峰正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愿望和需要。

第四篇:雪莱的浪漫主义诗歌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雪莱的浪漫主义诗歌,欢迎阅读参考!

给——温柔的歌声已消逝

(英国)雪莱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乐音仍在记忆里萦回;

紫罗兰花虽然枯死,意识中尚存留着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谢去,落英堆成恋人的床帏;

你去后怀念你的思绪

该是爱情在上面安睡。

给玛丽

(英国)雪莱

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向常春藤阴里寂寞忧郁的伴侣

倾吐爱情时的啭鸣,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

还有你的秀额……

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

亲爱的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

你对于我,亲爱的,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古堡的回声也轻声低语:“在这里!”

结语: 1799 年雪莱七岁。据霍格(Hogg)《雪莱传》引雪莱妹海伦信说:雪莱六岁时 即被每日送往一教士处学拉丁文。

第五篇:诗歌特点

关于诗歌的特点

经常搞文学创作的朋友都知道,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文学体裁,都有其固有的特点,都应遵循固有的创作规律。新体诗,特别是现代诗歌是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有的变得晦涩难懂,有的直白的如白开水,毫无意境可言,有的干脆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直接当做诗歌来用,让人们觉得现在的诗歌走向没落。近两年来,由于上网的关系,我认识了许多中老年诗友,一些诗友并且拿出已经出版的诗集,让我写评论,或让我修改。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对缪斯之神的追求,确实令我钦佩和感动,然而他们的诗品确实不高。因此,我就想简单谈谈诗歌的特点。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是简洁精干的,同时也是优美的。古诗词由于字数的限制,因此要求每句、每个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大诗人杜甫曾说过,他为写好一句诗,曾粘断数根胡须。还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贾岛骑着毛驴吟着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准是用“敲”字合适,还是用“推”字合适,只顾低头作诗却误撞了韩愈的车马。

现代诗虽然没有古体诗那么严格,但仍然要反复锤炼语言,使其高度浓缩。它区别于别的文学体裁,可以完全省略主语,以及其他句子成分,以达到诗歌的隽永和美感。例如艾青的诗歌《花样滑冰》:“冬季的花朵,寒冷的狂欢。”作者把主语省略了,但显得更紧凑,更优美。

二、诗歌的语言是夸张的,有时其对象不是特指的。

在数字运用方面,通讯报道要求准确真实,诗歌则不然,它可以是大概的、粗略的,甚至是夸张的。通讯报道或小说,往往准确地告诉读者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诗歌则可以这样说“去年此日今门中。”2008年召开的奥运会,则可以这样说“八年八月连八日。”例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

在地名和人物的运用上,诗歌可以借用,但不是特指,其目的是为了深化主题。例如文天祥的《得儿女消息》其中的两句:“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尤怜典午身。”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里面的昭阳殿、蓬莱宫、长生殿,都是借用的,并非杨玉环真的就住在里面。

三、诗歌的思维是跳跃的、立体的

在语句的词序上,也可以前后颠倒变换,以追求诗歌的新颖、生动、优美。有的诗人,为了突破格律、韵脚对诗歌的束缚,追求意境的变化和写作手法的突破,利用汉字的固有的声调和音节,巧妙的排列组合,仍然收到韵律美的效果。这就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跳跃性。

在艺术形式上,作者或两句一节,或四句一节,甚至八句一节。仍拿艾青的《花样滑冰》举例,它是两句一小节,闻一多的《死水》是四句一小节,拜伦的《唐璜》是八句一小节。而艾青的著名长诗《光的赞歌》或四句一小节,或五句一小节,或八句一小节,音乐感、美感极强。

在表现的内容上,句与句之间可以是不连贯的,诗节段落间可以是跳跃的。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从老水车跳跃到矿灯,再跳跃到稻穗、路基等等,这些画面的跳跃与组合,是诗歌的深度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也大大提升。

四、诗歌的感情色彩是饱满的。

我认为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的感情色彩是最饱满,也是最强烈的。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悲伤、忧虑的色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喜悦的色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惊喜、狂喜、欢快的感情色彩。

为了增加诗歌的感情色彩,我们经常用有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比喻最常用,假如一个写诗者连比喻都懒得用或不会用的话,那就干脆就别写诗了。没了比喻,整个诗歌干巴巴的,毫无美感而言。这就是人们称之为“老干体”,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郭沫若的“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了。就连张打油写的诗歌的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比喻的多形象啊。

夸张、排比经常用,就举一个例子,舒婷的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反复这个修辞方法,在《诗经》中常见,例如《雎鸠》《采薇》《木瓜》等等,就以《木瓜》为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也经常用反复的手法,一咏三叹,歌的味道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下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前言】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总体兼善,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长篇古诗和绝句。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优美,形成浪漫的风......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范文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摘要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无疑是被人们熟知的最伟大的一个。他的诗中既有侠肝义胆的豪气,又不乏仙风道骨的浪漫之风,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含......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全文通过分析“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和“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以“九叶派”诗歌为例论述与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欣赏

    Choose one romantic poet and make your comment on one of his/her poem. Song of Myself Walt Whitman Whitman is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poets in the American......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内容摘要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扬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诗作中达到高度的统一,把浪漫主义精神......

    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