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字经故事
小学国学经典之故事篇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你聪颖,你善良,你活泼。有时你也幻想,有 时你也默然,在默然中沉思,在幻想中寻觅。
小小的你会长大,小小的你会成熟,愿你更坚强!愿你更自信!
读书吧,孩子,书将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一年级 班
姓名
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仪。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
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昼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
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五子登科
窦燕山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又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
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父母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恩德,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个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
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父亲让他和几个哥哥弟弟们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弟弟年纪小,我应该让着他。”孔融这么小年纪就已知道谦让的传统美德。
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的王经跟随少帝曹髦(máo)征讨篡位的司马昭,结果兵败被俘。司马昭要王经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经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马昭恼羞成怒,决定处死王经母子。临刑前,王经哭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王经母子视死如归,同时被害。
王经在忠与孝发生矛盾时,毅然选择了忠,而这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后人的敬仰。
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
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
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大禹治水
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
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
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
头 悬 梁,锥 刺 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虽然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但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啊!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他每天晚上睡
觉不用褥子,只铺些刺人的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只苦胆,每次饭前他都会尝尝苦胆的味道,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
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以此激励自己。越国实力不断增强,二十年后最终灭了吴国,雪了亡国之耻。
囊萤映雪
车胤(yin)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
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
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
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把书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孙康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
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
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我们拥有如此良好的读书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铁杵成针
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但是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
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
莹 八 岁,能 咏 诗
祖莹,小时候既聪明,又勤奋,8岁就能背诵《诗》和《书》并且还会做诗写文章。亲属们都称赞他是“圣小儿”,意思是小神童。
祖莹读书非常刻苦。他总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常常夜里攻读。父母怕他累坏身体,多次阻止,不让他夜里看书。但他学习如饥似渴,觉得
晚上不读书太可惜。父母为这事常犯愁。
一天,父母把家里的灯盏、烛台都藏了起来。祖莹知道这是父母不让他夜读,就悄悄地把火拣在小炉子里,然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灰。一到夜晚,他拨开灰层,将炭吹红,再用衣服被子把窗户遮上,不让光线透出去。就这样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虽然他这种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但他这
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
道韫吟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她的伯父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大了,伯父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有的孩子说:“像把盐洒在空中一样。”年幼的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夸奖她说的好。
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父亲很惊奇,连声称赞。
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
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她的父亲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来了。
又一次,她的父亲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父亲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
第二篇: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6、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7、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8、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9、昔仲尼
师项橐tuó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故事]
(一)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11、如囊náng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故事] 萤囊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买臣负薪读书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全国流传得更为广泛。《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由于仓颉造字的贡献实在太大,所以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黄河中下游许多地方。这其中,临汾的洞儿村即今尧庙镇西赵村影响较为广泛。据说,汉唐以来,村中一直建有仓颉祠堂,称作“仓颉圣祠”,每年春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该祠有房屋400余间,祠内两厢,一边为崇文会馆,一边为培英义庄,乡会试在此举行。清代,此祠被烧毁后,又建祠三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临汾县令、河间李早荣在仓颉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书写了“仓颉造字处”五个阴刻正楷大字。现祠已被毁,石碑存于尧庙。当地相传,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今城南有仓颉故里碑。”这足以印证,今西赵村或是仓颉故里,或是仓颉造字之地。
造字方法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仓颉陵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第三篇:三字经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注: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故事: 曹操之子
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平生最宠爱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曹操自己“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改革文章的祖师,开创一代“建安风骨”。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继承父业。他曾不无调侃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就是孙坚的儿子孙权。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基业,雄踞江南,称帝一方。曹操赞许孙权,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对子孙辈建功立业的期望。
其实,经历时代风云的冲洗,在文武双全的曹操的调教下,他自己的儿子并不比孙坚的差。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个个有过人之处,意气飞扬而性情各异。
曹植有力扶社稷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他喜诗书,富才气。少年时落笔成章,应答敏捷,深得曹操宠信。他的《三良》诗云:“公明不可谓,忠义我所安”。是说人生不可觊觎非分,功名自有天定,应该以忠义自勉。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在建安文学中负有盛名。他的文采和卓识很受世人赞赏。两百年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论说: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
而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曹丕的文才也不错,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却差了一大截。不过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武术史上也留下名声。他的占有欲是出了名的。他击败袁绍,攻进邺城,首先就去霸占袁熙的老婆甄氏;叔父曹洪性喜敛财且悭吝成性,曹丕却见了眼红,偏要在铁公鸡身上拔毛,老是上门去“借钱”,借不到钱就专门找曹洪的岔子。
与这两个嫡亲兄弟都不同的曹彰,人称“黄须儿”,乃赫赫一员猛将,武功万夫莫当。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手格猛兽,用手臂缠住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敢动;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上……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曹操每次临阵都很记挂着个儿子,看到手下诸将都不是马超的对手,他便感慨道:可惜我的虎儿不在这里,要不然也不至于叫你这马儿如此猖狂!
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不知晓……曹操的几个儿子性情各异,自然是时势造就的。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所以让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疑不决。曹操开始时也曾有匡助汉室做忠臣的理想,所以他偏爱与他一样有力扶社稷理想的曹植;但毕竟处于弱肉强食的三国乱世,文武全才且很有心计的曹丕就被选定为曹魏帝业的继承人了。至于后来曹氏兄弟相煎窝里斗乃至因此而葬送帝业,想必是曹操所始料不及的。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注: 如果不进行教育,原来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故事: 唐寅学画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
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断机抒”的故事。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项橐 : 七岁为圣人师的神童
曾被大圣人孔子叩拜为师。《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山因而得其名。
项橐三难仲尼.据古籍记载,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听说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 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果真如此伶俐乎,待吾详察。于是孔子又问道:“却又如何?”,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呀?”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道:“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稍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的传说。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第四篇:三字经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时侯,他家附近是个坟场,他经常,模仿上坟人的样子做丧事。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天,他们搬到镇上,可邻居是一位屠夫,于是孟子学着屠夫卖猪肉。
最后,孟母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跟着学生们读起书来。有一天,孟子逃回学校,孟母正在织布,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的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段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窦燕山五子登科
五代末年,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年轻时心术不正,靠明瞒暗骗发家聚财,到了三十 岁还没有孩子,有一天,他的父亲托梦,速要悔过改善`“改过呈祥”·他谨记于心,从此,痛改前非,周济贫寒,广兴方便,大积阴德,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他严格教育孩子,最终他五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成了国家的栋梁。名扬天下。
少小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岷忠的人,13岁时,他就都了不少书,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送。
少年立志老弥坚
元朝时,有个叫刘明忠的人,13岁时,他就读了不少书,并且有了独到的见解。连他的老师对他的文章都十分佩服。经常夸他年纪虽小,志向远大。成年后,他担任了监察御史,经常惩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他时常为百姓的贫穷而落泪。为朝政的昏暗而失眠。他的美名一直流传四方,广为传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和氏璧的来历
从前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听,火冒三丈,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将这块玉石献给武王,但依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玉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他命名为“和氏璧”。并且赦免了卞和。
师文拜师
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位乐师,名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超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徒弟。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绝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徒弟。
管家明句读
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的每日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文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渊·子路坐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马车和皮衣拿出来和朋友共享用,就算用坏了也不生气。”颜渊说:“我愿不夸大自己的才能,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孔子对颜渊的志向表示赞许。子路说:“想听一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希望年老的人能得到奉养而生活无忧,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受到关怀。”
三
字经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了,水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扑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农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眞好,40岁觉得当官真好,50岁觉得有钱真好,60岁觉得悠闲真好,70岁觉得没病真好,80岁觉得活着真好。
人生不必过于计较——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气就好,谁对谁错理解就好,人这一生平安就好。
有一天佛說: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
我对佛说:让我群里所有朋友永远健康!
佛说:只能四天!
我说: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佛说:不行,三天。
我说:行,昨天、今天、明天。
佛说:不行,两天。
我说:行,白天、黑天。
佛说:不行,就一天!
我说:行!
佛茫然问到:哪一天?
我说:每一天!
佛哭了„„说:以后你群里所有朋友将天天健康!!看到此信息的人,有群的发给自己群,祝所有的朋友永远幸福!祝大家天天快乐!中秋快乐!
周卫星(519029523)14:50:00双臂,颈、和头部。
第五篇: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6、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7、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仓颉造字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8、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9、昔仲尼
师项橐tuó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10、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故事]
(一)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11、如囊náng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故事] 萤囊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买臣负薪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