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

时间:2019-05-13 08: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

第一篇: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

四、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与联系

儿歌与儿童诗合称为儿童诗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歌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间童谣为儿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和比较定型的表现形式。除去我国历代诗歌中涌现出来的适合儿童阅读、为儿童所喜爱的诗作,如骆宾王的《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儿童诗主要是自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自由体新诗发展而来,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自由和美的韵律表现着儿童生活和儿童情趣。儿童诗从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又从儿歌中借鉴了表现手法,利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开拓出了新的意境和审美空间。

儿歌的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则比较注重炼字,更追求意象的选择和在明白清新的语言中营造意境;儿歌注重合口押韵,语音层的音乐性非常鲜明,可诵可唱,琅琅上口,儿童诗语音层形式较为自由,音乐美与诗意美相互交融;儿歌表现出亲切、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则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意境的优雅;儿歌适宜于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功能,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能使小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提升。

无论是儿歌还是儿童诗,都能放飞孩子们活泼可爱的想像和天性,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儿童在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融合于作品,在两者的相互渗透中得到感悟与启发。同时,儿童在阅读、写作诗歌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细腻的内心体验习惯和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其语文学习。从人类学、儿童心理学和文学等角度来看,儿童诗歌都能使儿童受益无穷。

儿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指的是小读者对儿歌、儿童诗的感知、体味和习得。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是儿童文学欣赏和学习的关键。一般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作品表面的趣味,而不一定能理解作品的深层涵义,这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而这种引导并不只是对作品中个别的句、形、音、义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儿童分析思考的能力。譬如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结构的安排如何?用何种方式表达优、缺点何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儿童培养其提问、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能力,不但可以提升儿童阅读的乐趣和深度,无疑也能强化儿童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阅读欣赏儿歌的一般方法

欣赏儿歌,首先要注意儿歌怎样从日常生活出发,把要说明的事物通俗化、表述得简洁明白。如金近的《桃花》和纪凯的《小虾米》:

桃花,桃花,/张开嘴巴,/只会笑,/不说话,/红红的嘴巴,/像个小娃娃。

小虾米,被窝猫,/爱睡懒觉不做操,/驼了背,弯了腰,/你说糟糕不糟糕 这两首儿歌,前者把桃花比作有着红红嘴巴的笑嘻嘻的小娃娃,桃花和小娃娃的形象互相映衬,两者是那么娇美可爱。后者以小虾米喻爱睡懒觉的孩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猫”在被窝里的情态与弯着的小虾米一样的特点,极具讽喻效果,又不失幽默风趣。学生阅读时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生活中事物的共同之处加以比照、联系,常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质。

其次,把握儿歌句式短小、节奏明快、追求口语化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易记易懂,有着欢快的情绪基调和游戏性质。例如儿歌中孩子们乐于传唱的颠倒歌,以诙谐、幽默、夸张为基本调子,有意地渲染有悖常理的奇怪现象或荒诞内容,造成奇特的反讽效果。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引导,可使儿童在笑声中辨识真假,得到启发感悟,加深对正面事物的认知: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拣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

又如儿歌中的问答歌、数数歌等等,都需动脑、动口、动手,因而常常配合游戏进行,与游戏互补。

最后,朗读是领略、欣赏儿歌之美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和学生一起有表情地朗读,是儿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阅读欣赏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优秀的儿童诗歌都在形象、意蕴、结构、语言等多方面体现出审美价值,成为儿童理想的阅读、鉴赏对象。教师可以通过领悟情感、再现意境、揣摩语言、探究写法等方法,在阅读欣赏儿童诗时,让儿童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陶冶性灵,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首先,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就其抒发情感的外在表现而言,它接近音乐和舞蹈,声韵和节奏是它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而体会声韵节奏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诵。反复朗诵,可深入体会其情感倾向。例如芬兰诗人伊迪丝·索德格朗的《星星》就是以一种舒缓、轻柔的节奏托出作品安宁静谧的意境,表达了儿童的美好的想像和情思: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在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其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再现意境。由于诗歌语言十分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有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欣赏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建构出意象间或意象后面略去、隐去的内容,而这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感受、领悟诗意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诗歌的意境也就展现出来了。英国诗人泰勒的那首著名的《小星星》,自问世以来,一直为儿童传唱。它把儿童的视线引向了高远的星空,在儿童眼前展开了一个永恒的精神空间:“当炽热的太阳沉落西方,/芳草也披上夜霜的衣裳,/天庭之上有你的星光,/一闪一闪晶晶亮。/暗夜中迷茫的行人,/感谢你遥遥的微光;/假如你不曾闪现光芒,/他怎么能够辨别方向。”诗以反复咏叹的方式赞美着星星的神秘、顽皮,它超自然的神力强烈地吸引着一颗颗童心。仰慕、感恩的情感萦绕在其中,星光已成为神奇、希望与恒心的象征。细加体会,可以使孩子们沉浸在作品构筑的梦幻与圣洁的意 境之中,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想像空间。

诗歌作者为了创造意境,往往采用适宜的艺术表现方法。因而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其内容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感受诗的形式之美。例如张晓风的诗《打翻了》: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凤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这首诗利用孩子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个“打翻了”的极平常的“事件”,用妙不可言的想像与联想,串起了一连串耐琢磨的“意”,营造了一连串有趣味的“境”。它借助通感的手法,达到各种感觉的互相流通和补充。阅读它,孩子们必然会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奇的形象,获得奇异的美感。

此外,还可以揣摩“诗眼”,品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诗人在创作中,常在字词的锤炼上见功力,那些用得灵动、贴切、有张力的关键性词语,我们称为“诗眼”。对这些点睛之笔的咀嚼品味,可使我们加深理解,获得诗歌独有的美感。林良先生有一首小诗《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分明是对于友情与关爱的渴求与呼唤,却以浅白的语言淡淡勾勒,绘制出一幅清淡疏雅的水墨图,创造出一种冲淡的诗画境界。这里“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在极单纯的意象“蘑菇”、“青蛙”、“雨”、“亭子”衬托下,更表现出寂寥、悠远的神韵。

与儿歌一样,朗读也是儿童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儿童诗歌的朗读

怎样教幼儿朗读?

1.教师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

教师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能重现诗歌的优美旋律,让幼儿受到诗歌音乐美的感染,加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同时教师的表情朗诵还能重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达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幼儿便能受到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感染而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诗歌中难懂的,不好理解的地方做适当通俗的解释,对诗句之间被省略 的话语加以必要的补充。

3.幼儿朗诵前也可以先把诗歌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幼儿听

要注意在编故事时就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将诗句之间省略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4.用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使用桌上戏、贴绒教具、木偶、幻灯。成人一边朗诵一边演示教具。

5.创设诗歌的情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把诗歌内容编成一段小戏先演给幼儿看。演员可由成人也可由幼儿担任。又如把环境尽量布置得和诗歌中情境一样。

6.成人一边朗诵一边画简图示意,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7.教幼儿朗诵前,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启发幼儿想象,把幼儿引入 与诗歌内容相似的诗情画意中。

(五)作品链接

第二篇:第四章 儿歌 儿童诗

儿歌

第一节 儿歌的含义与特征

儿歌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被喻为第一粒诗之花种,第一瓢美之甘露,第一束爱之光泽,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金钥匙。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丰富儿童的语言,锻炼儿童的表达能力,引导儿童的想象。有针对性地利用儿歌培养孩子的情感和心智,使孩子们在欢快地欣赏和诵读中获得快乐,健康成长。

儿歌对于孩子的认知,习惯养成和语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儿歌用语一般比较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孩子经过反复听读之后,往往很容易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还有助于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发展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一、儿歌的含义、分类

(一)含义:以低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用口语化的韵语唱诵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短歌。

(二)分类:从唱诵者的角度划分,儿歌可分为母歌和儿戏两类。

母歌——又称育儿歌,是育儿者唱诵给婴幼儿听的,或者是边唱边让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儿戏——幼儿自己唱诵的儿歌(包括在幼儿园里唱和幼儿自编自唱的儿歌)。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传唱于儿童之口的“童谣“。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左传》、《战国策》中就有儿歌的记载。明代学者吕坤在16世纪末编辑成的《演小儿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清代郑旭旦等更肯定了儿歌的价值,称儿歌是“天地之妙文“。19世纪中叶的《天籁集》和《广天籁集》都是优秀的儿歌集,其中的作品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五四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1918年,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建立了歌谣研究会,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创办了《歌谣》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歌专集有《中国儿歌选》(资料本)、《古代儿歌资料》(赵景深等编)、《儿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等。

在我国古代,大约从唐宋开始,不少诗人学者从古代诗歌中选编那些内容健康,语言浅显明快乐的诗作,作为对儿童启蒙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这一类读物虽以说教为生,首重道德,但内容通俗,形式优美,音乐感强,朗朗上口,深得儿童喜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儿歌教育能手当推陶行知先生,他不仅是教学高手,还是儿歌创作能手。“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人生两个宝,又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些简而易懂,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儿歌在当时广为流传,为蒙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

鲁兵是为儿童创作了大量作品的作家。他主编的《365夜》儿童系列书籍畅销全国;他的《太阳公公起得早》等儿歌受到几代儿童的欢迎。

圣野的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有很浓厚的儿童情趣。圣野注重儿童诗歌的教育性。他的第一部诗集是《小灯笼》。

张继楼著有儿歌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夏天到来虫虫飞》、《小蚱蜢》等,儿童诗集《在城市的大街上》等。他的儿歌创作善于借鉴传统形式,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任溶溶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和作家。他的儿童诗构思新颖,既具教育性又具趣味性。他还写有儿童系列生活故事《丁丁探案》。

柯岩是我国很有成就的儿童诗人。她的儿童故事诗的主要特色是具有浓重的儿童情趣和游戏性。重要作品有《小弟和小猫》、《“小兵”的故事》等。

刘饶民的《大海的歌》是儿童诗歌的精品,赞美了生活,赞美了大自然。

1976年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诗歌会议上,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儿歌日”,可见,儿歌在儿童成长过程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儿歌的作用(功能)

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文学样式,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儿童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在欢歌笑语中受到文学的感染。

(一)增添乐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极魇快乐。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诵唱儿歌,可以抒发情感,和小伙伴联络感情,彼此增添友爱;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圣野的《会叫的鞋子》:

我的鞋子真好笑,走起路来叽叽叫,小猫把我当老鼠,跟在后面喵喵喵。

这首儿歌采用拟声词,通过“小猫把我当老鼠”的想象,把小猫的可爱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可以想象我一边走一边叫的快乐场景。

(二)陶治性情

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里得到慰藉和满足。而儿童唱儿歌,则是感情的外泄过程,并且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

《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

妈妈下班加来,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的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三)启迪心智

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和想象,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金钥匙,启蒙者。

《走路》

小蛇冒着路弯弯绕,小虫走路弓着腰,小兔走路蹦蹦跳跳,小猫走路静悄悄,小鸭走路摇呀摇,青蛙走路练跳高。

这首儿歌在简单浅显的语言中,让孩子们知道了不同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易记易诵。

(四)训练语言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无论是语音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儿歌在这些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儿童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儿童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儿歌的特征

儿歌生长于民间文学的土壤,流传的方式主要是“口耳相授,代代相传”。

儿歌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容浅显,单纯活泼

圣野的《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

一首儿歌往往单纯、集中地描述一件事物或某种现象,明白地表述一个意思事道理,让儿童一听就懂,很快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并且受到启迪。儿歌总是用满蕴兴味的口语去描绘出他们眼中的世界,表达他们纯真的情感,洋溢着一种自然的儿童情趣。

(二)语言通俗,音乐性强

儿歌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必须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赏析《刷牙》(齐敏)

小牙刷,手里拿,早晚都要刷刷牙。脏东西,都刷掉,满嘴小牙白花花。语言不仅要求浅近、精炼、口语化,而且要“自然合节“、朗朗上口。

(三)歌戏互补,富于情趣

儿歌总是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使儿童在欢歌嬉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孩子们边游戏边诵读游戏歌,能够寻求玩的乐趣,享受音乐节奏上的乐趣,满足听觉上的快感,继而在不经意间使思维、语言得到训练。

《袋鼠妈妈》: 袋鼠妈妈去买菜,不背篮子带口袋。买萝卜,买青菜,袋里有个小乖乖,啊呜啊呜吃起来。

这首儿歌通过小袋鼠开心地吃着萝卜青菜,让孩子们在欢笑的同时知道袋鼠妈妈的特别之处。

歌戏互补性成为儿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例:迷语歌——猜迷; 数数歌——玩中识数

五、儿歌的分类

(一)从儿歌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民间采集的儿歌和作家创作的儿歌

在采集民间儿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是忠实地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以整理。(旧社会流下来的儿歌,有的带有封建迷信和宿命论色彩;有的庸俗,不堪入耳。因此,在搜集民间儿歌时,应仔细甄别,摒除那些对儿童有毒害作用或不利影响的篇目或成分。)2.应注意把儿歌与民歌区别开

来.(太阳下山红又红,我劝主人要收工;别人家家吃夜饭,我们还在田当中”,这是民歌.《排排坐》,四川版:“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浙江版:排排坐,吃果果,爸爸买的好果果,弟弟妹妹各一个”。

(二)从儿歌的内容看,主要可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儿歌 张继楼的《海马》:是一首简明易懂的知识儿歌。

圣野的《好孩子》: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的高处着眼,从儿童的生活细节处落笔,简练地勾勒出四个好孩子的可爱形象,并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表扬,是对儿童的一种积极引导。

(三)从儿歌的行数格式看,可以分为四名一首的“绝句型”儿歌和行数自由的儿歌

《雪娃娃》(董恒波)

门口有个雪娃娃,张着嘴巴不说话,我拿苹果去喂他,中他不要想妈妈。《小蜡笔》(尹世霖)

(四)从儿歌每行字数的句式看,可以分为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杂言

《吃饼干》(郑春华)《五指歌》(佚名)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

小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摇篮》(刘饶民)

天蓝蓝,海蓝蓝,小小船儿当摇篮。海是家,浪做伴,白帆带我到处玩。

第二节

儿歌的艺术形式

儿歌的艺术形式是指儿歌受到汉语语音、词汇的影响,在世代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形式,这些形式有的因内容造成,有的因功能造成,有的因语音造成,有的因词语造成。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儿童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陈伯吹《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其间流溢出一种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莱蒙托夫《摇篮曲》: 睡吧,我的小宝宝,小鸟儿已不再吵,你的梦里多温馨,耳边响着妈妈的歌谣,皓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星星在银河追逐嬉闹,在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睡吧,睡吧,我的宝宝,在妈妈的温暖的怀抱里,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一种静谧的气氛中,宝宝听着妈妈的歌谣进入梦乡,它的直接作用是催眠,却潜移默化地让婴儿接受了亲情的感染和爱心的熏陶。

二、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它把数字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它将数字教学、知识教育包容在有趣的形象描述之中,使儿童由此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它把初步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字变得具体形象,引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学会数数。同时也能丰富儿童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教儿童认识数序的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训练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传统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张而成倍增长的。

因此,数数歌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

数数歌的特点: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引发孩子学习数的兴趣。《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清晨早起练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常开窗子透空气; 你拍三,我拍三,经常洗澡换汗衫; 你拍四,我拍四,天天洗脸别忘记; 你拍五,我拍五,痰和唾沫别乱吐; 你拍六,我拍六,多吃蔬菜少吃肉; ······

这首儿歌不仅帮助儿童掌握了数序,还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

三、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孩子们边玩边唱,且歌且舞,可以提高游戏的兴趣,增添欢乐的情绪,可以协调游戏的节奏、动作,还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儿童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等。

游戏歌的特点: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变变变〉〉:这首儿歌在游戏的欢笑中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有很强的趣味必一。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问答歌的形式:有自问自答;有二人对诵;有一人发问,多人对答。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李海松的〈什么船儿〉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程宏明的〈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尾巴最好看。

五、谜语歌

谜语歌,即用儿歌形式表达谜面的谜语。一种采用寓意手法,抓住谜底和谜面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出现的叙说本体(现象或事物)的特征,请对方说出本体的儿歌。谜语歌是一种有文学趣味的、有益的智力游戏,它可以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同时,歌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有趣的描述,又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谜语歌还可以促进儿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记忆、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

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冬天待的时间短,夏天待的时间长。(太阳)

这首儿歌,从颜色,亮度,形状,出现时间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刻画了太阳的形象,让宝宝在唱儿歌,猜谜语的同时,能够具体地感受到太阳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记忆太阳的形象。

有时候,圆又圆,有时候,弯又弯,有时晚上出来了,有时晚上看不见。(月亮)

六、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组织儿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黏合,逐句相连。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

金波的《野牵牛》具有一定意义的连锁调。

邓德明的《做习题》:“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学文化,怕动脑,看你怎么学得好?儿歌中描述了一个不愿学文化的调皮儿童的形象,告诫儿童如果怕动脑筋是学不好文化的。

传统儿歌中还有一种连锁调与问答调的结合体,兼具两类形式的特点,且前后句变化迅速连贯,谐音相连,颇具情趣,对培养儿童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我唱歌儿骑着马。什么马?大马。什么大?天大。·······

七、绕口令

绕口令,也称拗口令或急口令。由一些双声叠韵或发音相近相同的词语组织成简单有趣的句子或短语,要求吟诵者快速无误地念出,有趣而富有训练性。可以用来训练儿童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促进思维的敏捷,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儿歌。

北京儿歌《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谁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四十是“事拾”,谁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听,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总之,绕口令绕弯、咬嘴,又要求读得快,重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为了读得又快又准,儿童常常有意反复念读,一旦能顺畅地念诵便会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

八、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它通过大胆的夸张,故意将事物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的特征加以颠倒,达到以反衬正的目的。它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的本质,常常蕴涵哲理。这类儿歌幽默诙谐,意味深长,可使儿童感到轻松愉快,也可训练儿童辨别事物的能力。颠倒歌以违反常规的描写,表达出在常规中难以表达的事理,适合儿童好奇快乐的天性。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内容机智,联想丰富。

河南儿歌〈〈小槐树〉〉

“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

《滑稽歌》

听我唱个滑稽歌,五个没有三个多,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鱼儿岸边晒太阳,兔子头上长掎角,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歌儿错没错。

第三节

儿歌的创作与欣赏

学会创作儿歌,把快乐精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儿童教师的责任。学会创作儿歌,也是一名优秀儿童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陈伯吹:“以

孩子的眼光支看,以孩子的耳朵去听,以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圣野:“让儿童在你的诗里听到声音,看到色彩,感受得到孩子们喜悦的跳动的节奏”。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满怀爱心,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儿童,勤于并善于积累素材,灵活运用创作儿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就一定能写出孩子们喜爱的儿歌。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小树就说:“小树枝儿摇呀摇,小树叶飘啊飘,我对小树招招手,小树对我点点头。”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就说:“春姑娘来了,小鸟唱着歌儿欢迎她,小花张开笑脸欢迎她,小树伸开双臂欢迎她,小朋友跳起舞欢迎她。”

创编儿歌,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几句话说出来,按照儿歌的特点写出来。学习创作儿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习仿写阶段

仿写阶段是学习儿歌创作的最初阶段,也是熟悉儿歌创作特点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仿写儿歌的数量越多,对提高创作儿歌的能力帮助越大。

如仿写的量词歌:

一台风扇,一片清凉。一台电视,一片欢笑。一盏台灯,一片光明。一张照片,一段回忆。一个鱼缸,一群小鱼。一床被子,一身温暖。一个花瓶,一束鲜花。一台音响,一首好歌。

原文:《太阳》

大海上,太阳是从海水里跃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从草丛里跳出来的。森林里,太阳是小鸟唱出来的。村庄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哦,美丽的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

仿写文

大海上,月亮是从海水里跳出来的。草原上,月亮是从草丛里蹦出来的。森林里,月亮是蟋蟀叫出来的。村庄里,月亮是小狗喊出来的。哦,美丽的夜晚,是月亮照出来的。

二、学习修改阶段

好的作品是修改出来的,好的儿歌也是如此。学习如何修改的过程,也是避免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的过程,取长补短,去粗取精。

鲁兵的《小刺猬》:

小刺猥,去理发,咔嚓、咔嚓,理完头发看看他,呦,原来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修改后的《小刺猬》

小刺猥,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修改后的《小刺猬》:不仅句式整齐,而且更富有儿童情趣。

三、学习创编阶段 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也源于儿歌的表现手法。切忌成人化、概念化,不能写成顺口溜,要富有儿童情趣。

(一)创作应遵循的原则。

选材——篇幅短小、内容单纯。

立意——单一集中、鲜明突出。

构思——新颖别致、想象丰富。描写——具体形象、富有情趣。语言——浅显凝练、押韵上口

(二)创作注意事项

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曾说:一首被娃娃们欢迎的儿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二是语言必须浅近、口语化,做到朗朗上口;三是要有童趣。只有从生活出发,有童心感受并掌握创作儿歌的一些规律和技巧,就能写出具有新意与灵气的儿歌作品。

创作儿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写出儿歌的样式

儿歌的样式,看上去要形式排列整齐、规范,儿歌每行的字数基本符合儿歌句式规律。儿歌的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

2.写出儿歌的味道

儿歌的味儿,就是要体现出儿歌的音乐美。体现儿歌的音乐美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押韵。

儿歌的押韵包括:句句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双行押韵。3.写出儿童情趣

写出儿童情趣,就要求讲究内容的选取、选材的角度、想象的发挥和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

郑春华《听我话》

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了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这首儿歌的内容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从孩子的角度,把小草拟人化,写出了对小草的爱心。把小兔和小狗当做了自己的朋友,“我就不跟你们好”,生动写出了孩子的幼稚可爱。

4.灵活运用表现手法

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

(1)比喻

这是儿歌常用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

许浪《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在,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2)拟人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李文雁的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点比拟成一个爱干净的孩子,这在儿童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事。

(3)夸张

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秆子如竹秆,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惊喜。

(4)起兴

起兴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营造一种气氛。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开头一句是起兴。

(5)摹状

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

丁曲《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6)反复

反复是儿歌的重要形式特征。如西藏儿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这两句,反复用了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双增强了表达效果。

唐邑丰《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这首儿歌中的“小雨点,沙沙沙”用的则是反复的表现手法。

(7)设问

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入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

四、拓展阅读

怎么鉴赏儿歌?如何写好儿歌?概括起来,是“八字诀”:(1)题材“新”。(2)构思“巧”。(3)容量“少”。(4)用语“浅”。(5)童趣“浓”。(6)想象“丰”。(7)形式“多”。(8)韵律“美”。

儿歌与诗歌一样,为了朗读起来有音韵美,就要做到押韵。

儿歌创作要不停地写,不断地修改,细心发现,认真揣摩,毫不气馁。

五、阅读欣赏儿歌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读懂儿歌

(二)发挥想象

(三)训练语感-朗读

三、作品精选

1.《数数歌》(佚名):让宝宝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数字,为今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2.排排坐(陕西儿歌):短短儿歌,却贯穿着品德的教育。关心他人,学会与别人分享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的美德。

3.《馋猫》(骆小龙):是一首非常生动的幽默儿歌。小猫不知樱桃是啥样,捡起一颗辣椒,丢进嘴巴,虽辣又舍不得吐掉。最后两句描写,生动形象,令人捧腹。

4.摇篮(黄庆云)

5.小白兔

6.小鸵鸟(谢采筏)

7.海马(张继楼)

8.别说我小:这首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幼儿朗读。诗歌的结构齐整,以排比的句式向妈妈,爸爸,奶奶诉说了我已经长大,会做很多事情,表达了我是大孩子的那种自豪感。通过学习这首儿歌,可以让孩子们感受长大的快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十分光荣的。

9.七个妞妞来摘果(北京儿歌):是一首数字歌,第句是顺数,第二句是倒数。儿歌中的许多地方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同时,秋天到了,果树林里的水果成熟了,有几个妞妞来采水果?她们提着几个篮子?一共有几样果子?从中感知数量“7”。

10.牵牛花找朋友(薛卫民):这首虽然不是一首游戏儿歌,但游戏的成分非常明显。这里的“爬、拉、碰、找”等动词,十分具体、直观、生动,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启发孩子们悟到团结友爱的道理。

四、拓展阅读

关于英语儿歌教学

随着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兴起,英语儿歌在我国儿童英语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儿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浅显,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在学习中,从诵读英语入手,对培养中国儿童正确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语感有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在朗读、背诵英语儿歌的过程中还能学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感触英语文化。有经验的英语老师,往往把英语儿歌的学习作为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部分。······

五、补充

“世界儿歌日”由来

“世界儿歌日”是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在每年的春天,围绕着“我与他,消灭战争,缔造和平,四海一家”主题举行庆祝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产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并于1999年正式确立3月21日为“世界儿歌日”。

第三篇: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摘 要:儿歌和儿童诗,统称儿童诗歌,是儿童文学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二者不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上都有密切的关联。而时下两者常被混淆,有的把儿童诗当做儿歌,有的把儿歌当成儿童诗。因此,笔者从现代汉语、传统诗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交叉研究儿歌和儿童诗的本体,从语言描述、语境分析、情感体悟与意境联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继而,通过比较来区分这两种体裁。

关键词:儿歌 儿童诗 语言特色 意境 语境

引言

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一种具有民歌艺术风格的、为低幼儿童创作的,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可吟可唱的诗歌样式。它篇幅短小,结构单纯,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或一个目的,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其文字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作为幼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鬓发斑白,仍能记起儿时的歌谣。

儿童诗是指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发儿童的情感,寄托儿童的情趣,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的诗歌。题材广,主题深,语言词汇丰富,篇幅长,注重多种意象的运用与不同意境的构造等都是儿童诗的特性。儿童诗不仅具有一般诗歌的共性,而且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使它在群星灿烂的诗歌史界中形成一个闪烁的独立星系。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能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能沟通交流感情,能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熏染和享受。

本文拟通过分析儿歌、儿童诗在语音、词汇、艺术手法、语境、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旨在阐述两者的文体特征,以便了解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历史演变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有“文”的地方自然就有它的“史”。儿歌、儿童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理因也有其历史,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发生发展。

儿歌的前身应是童谣,或者说“童谣”与“儿歌”是孪生姐妹。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这里所说的“童谣”是指儿童平时念唱的歌谣。从这可以看出,童谣的出现促使了儿歌的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儿歌最初来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作为口头文学流传下来的儿歌,历史悠远。从文献记载的资料来看,《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 的记载,《史记》“晋世家”中有“儿谣”的记载,《魏书》“高车国传”中有北方“女儿谣”的记载,《战国策》中也有少数童谣的记载。在古代诗歌总集中,“童谣”这个词使用的最为广泛。而“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在“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歌的文学价值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发现,搜集和研究。北京大学还设立了歌谣征集处和歌研究会,出版的书籍大都用“儿歌”这个名词。这样以后,“儿歌”与“童谣”分开了,但是“童谣”还存在,只是说,在儿童文学中,“儿歌”这个专业术语与我们见面的次数多了。

儿童诗,是诗,是专门为儿童写的诗。(任溶溶《漫谈儿童诗的写作》载于《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作为诗的家庭成员,它是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创作的一种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儿歌相比,儿童诗的出现要晚数千年。儿童诗是随着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像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周作人的《小河》就是典型的例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十分**,国家处于危急状态,此时的儿童诗大多以表达民族自尊、宣传抗日救国和表达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为主,内容比前期更广泛了,现实意义也更鲜明了。例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那广为传唱的《卖报歌》等。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最受欢迎的就属儿童诗了。儿童诗的创作,使人们以儿童诗的形式展示时代风貌,以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但不少作品重在政治思想的灌输而轻于艺术的锤炼。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涌现了一批佳作,艾青的《春姑娘》、李季的《三边一少年》、阮章竞《金色的海螺》等等。十年**,文人开始低落,儿童诗也因此遭到重大的摧残。到了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儿童诗也进入了自身最佳的发展时期。像吴导的《菜市场》、著名诗人圣野的《啄木鸟》、金波的《红苹果》等诗都具有新时期儿童诗的特色。

二、儿歌、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儿歌语言精美活泼、通俗易懂、有趣味,主要表现为音韵响亮、节拍明快、童趣盎然。相比较而言,儿童诗的语言更生动、更凝练、更精粹,富有强烈的表现性,具体体现在协和的声韵、抑扬顿挫的音调、儿童情趣等方面。虽说儿歌、儿童诗同属诗歌类,但作为儿童文学的两种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的语言特点。下面从语音特色、词汇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

一 语音特征比较 《诗大序》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人的喜怒哀乐由“情”牵动,一旦到了极致,自然而然就会用语言表现出来。可是,有时候文不达意,就只有感叹了。感叹又怎能让感情凸显呢?最后,聪明的人类发现了只有“歌”才能能更好的表情达意。因此,儿歌与儿童诗在语音上都具有音乐美的特性。

先看看儿歌的音乐美。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和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使幼儿产生愉悦感。有些儿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其和谐的韵律从听觉上给人以愉悦。所以,大都人都认为儿歌是听觉上的艺术。通常,儿歌中用的有押韵、拟声等手法,我们来看看押韵。

儿歌押韵规律:

1、句句押韵(音乐性最强,但要避免单调的重复);

2、第一、二、四句押韵(四行一首的绝句多采用此方式)

例 李少白的《小狗》

小狗小狗,尾巴当手,一摇一摇,欢迎小朋友

3、双行押韵(双行的儿歌一般双行要押韵)

4、第二、三行押韵(针对三三七言句式儿歌例如:张继楼的《小蚱蜢》 具体分析儿歌 《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有数去,一二三四五。

这是一首数数歌。它不仅把数字认知、数数融合在活泼的儿歌中,帮助孩子主动学习,而且具有趣味性,读起来更是朗朗入口。这是由于这首儿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虎、数、鼠、五”都互相押韵,同时还采用具体的形象“老虎、松鼠”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作品内在的乐感得以体会。接着,我们来看看拟声在儿歌中的运用,儿童由于受意识形态不完整的影响,对直接感知的事物会有很深的印象。而拟声词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以下两首儿歌:

爱清洁

小鸭叫,“呷呷呷”,叫我剪指甲。小鸡叫,“唧唧唧”。叫我擦鼻涕。小猫叫,“喵喵喵”,叫我把脸洗。小狗叫,“汪汪汪”,叫我衣服别弄脏。

一只小鸡叽叽叽

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 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 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 七只蟋蟀唧唧唧;八只小鸭呷呷呷; 九只斑鸠啾啾啾。

这两首儿歌,由儿童所熟悉的小动物登场说话,有形象、有声音、有动作,非常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儿童很容易地接受,并朗诵。特别是其中一连串的拟声词“叽叽”、“咩咩”、“咕咕”、“唧唧”、“汪汪”、“吱吱”、“咯咯”、“呷呷”,不但可以增强音乐性,使儿童“乐闻而易晓”,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

再说说儿童诗的音乐美。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给人无限快感。儿童诗,正是以这种合乎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节奏来展示自身的魅力。例如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 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 娃娃,娃娃 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_ 下巴,下巴_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____________洞洞/,洞洞_____________,/谁知道____________它有 多大?”诗中大都以两字为一拍,助词“的”附着在“奇怪”后,又是轻声词,再加上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显得诗的节拍更分明,更有韵味。而“有个奇怪的”又是紧促地连在一起,把儿童的神态、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趋儿童化。又如金波的《雨铃铛》:

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在押韵中,在节奏的往复下,充分展现了语词组合带来的音乐美。

儿童诗大多要出口成声,或家长、老师诵读给孩子,或孩子们自己朗读,所以儿童诗的节奏更强调音调的和谐上口。音调又是构成儿童诗音韵的一部分,是由许多字词的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音调有和谐、拗口之分,符合声音组合审美规律的便和谐,反之,便拗口。让我们看看林武宪的《小树》的其中几句:

我天天请小树喝水/蝴蝶为他飞舞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麻雀为他歌唱/微风也轻轻地安抚他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姑且将诗的内涵放置一边,通过朗诵来感受一下这首诗在音律上的动感和变化。平仄交替、诗句相应,变化中孕育着规律,如一、三句前半部分平仄相对,二、四句前半部平仄相应,符合古诗在平仄上的要求,即“隔句押韵,前后相继”。整齐的音律中加上变化的音调,和谐而优美。

儿歌与儿童诗,两者都具有音乐美,并且都在音韵、节奏等方面有所讲究,但是,儿童诗对韵律没有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将儿童诗歌“诗”与“歌”界线分明后,儿歌更突出韵律的美,儿童诗的韵律概念慢慢被淡化了。一般都是自由用韵,押韵,大体押韵或完全口语化,相当于一种“自由体”。像樊发稼的《小雨点》:

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

林良的《蘑菇》:

蘑菇是 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冷冷清清。

等等,在韵律上都没有什么束缚,自然、朴素的口语风格更具魅力。虽然儿童诗在韵律上的放松,并不影响它的音乐美,反而,更加随和。

二 词汇特征比较

众所周知,词汇向来被当成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儿歌、儿童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服务的对象自然也不同。就儿歌的作用对象而言,主要是面向低幼龄儿童,即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通过重复的念叨儿歌走入生活,认识事物。如果离他们生活太远,超过他们的

接受能力,他们就不能理解,所以,儿歌词汇必须具有两个特征________具体化和口语化。儿童诗的对象则是整个学龄期的儿童。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儿童诗的要求,儿童诗会有所改变。因此,儿童诗必须随着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来变化自身的表达与情感。诗人艾青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元素。”

① 诗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由此,情感性与形象性就成了儿童诗所具备的特点。

1、儿歌词汇的具体化 根据学界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各年龄段的词汇量大体上可以描述为:1岁时词汇量在10个词以内;1岁—1岁半时为50至100个词;1岁半—2岁时为300个词左右;3岁—4岁时为1600个词左右,4岁—5岁时为2300个词左右;5岁—6岁时为3500个词左右。” ②儿童词汇量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处于学龄前期的儿童思维是具象的。抽象的事物,儿童基本上还不能很好的接受。因而,一些简单、具体的名词、色彩鲜艳的形容和可以用肢体展示的动词是儿童最易接受的。作为儿童喜欢的儿歌,一般来说,名词是儿歌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尤其是表示房屋、家具、交通工具、动植物、人体、饮食、人物亲属等具体名词。在儿歌中,动词(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和形容词(颜色、形状、大小等)也是儿歌语言中最大的亮点。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的事物及属性比较具体,契合了儿童的思想特点。如《小刺猬理发》:

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在这首儿歌中,以孩子们熟悉的动物“小刺猬”出场,通过寥寥几个动词(“理发”、“瞧瞧”)和名词(“小刺猬”、“头发”、“小娃娃”),给孩子们造成一个错觉。最后只用一句儿歌来点明:原来,小刺猬是个不爱理发的小娃娃。这个结尾出乎孩子的意料,使他们感到有趣,又使他们受到启发,符合儿童的具象思维特点。如果一开始就说孩子是一个懒娃娃就不易于儿童接受了,如果把长满长长的刺的“小刺猬”来比作孩子,用“小刺猬”的行为来表现孩子的不愿理发的心理,孩子会很容易且乐于接受,因为孩子在念唱儿歌的同时会想到自己平时做法。

儿歌中,属于形容词类别的色彩词是儿歌语言中的一大特色。通过冷暖色调对事物的着色,将鲜明的形象呈现在儿童面前。比如说,《春天到》:“春天到,花儿开。红花开,黄花开,蜜蜂蝴蝶都来飞。春天到,真热闹。树儿绿,白云飘,地上马儿跑······。”春姑娘来了,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五颜六色的花儿,葱葱郁郁的树。歌中就用两种暖色调“红”、“黄”对花儿的描绘,吸引住儿童的目光。天上白云飘飘,地上万物苏醒。用“热闹”一字来形容春天到的喜庆。这样一来,在儿童心中,“春天”的形象变得具体,不再是抽象的事物了。

2、儿歌词汇的口语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儿童也不例外。儿童受思维能力、生活经验、日常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说出来的话直白、通俗。可以说儿歌是一种“俗语”。因而,儿歌的词汇朴素简明,口语化。重叠能使语音重复,拟声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形成一种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使儿童便于理解和记忆。

儿歌中,口语化的一种方式是重叠。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会说一些单词句,即用一两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比如说,“妈妈”、“爸爸”等。儿歌中词汇的重叠形式很多,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二字重叠式,如“乖乖”、“牛牛”、“娃娃”、“宝宝”等。另一种是三字重叠式,“滴滴哒”、“亮晶晶”、“静悄悄”、“绿油油”等在儿歌中比比皆是。这些词的重叠不仅增添了儿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其次,是拟声词的使用。在句子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儿童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像“小鸡小鸡叽叽叽,爱吃小虫和小米。小鸭小鸭嘎嘎嘎,扁扁嘴,大脚丫。小青蛙,呱呱叫,专吃害虫护庄稼···”这首儿歌模拟了几种小动物的叫声,使儿童能根据声音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对于喜欢模仿的儿童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儿歌的口语化还表现为给词、词组加上前缀或后缀,在儿歌中前缀一般会加如“小”“小小”或“老”。后缀一般有“宝宝”、“妞妞”、“毛毛”等。比如说陈伯吹《小宝宝要睡觉》中的“小小船儿”、“小宝宝”,鲁兵的《好乖乖》中的“老公公”等。

3、儿童诗词汇的情感性 陈良运说:“诗是情感的艺术,广义地说,一切诗境皆情境。”③儿童诗比较注重遣词造句,追求意象的仔细选择和情感的妥帖传达。与成人相比,儿童没有繁复社会生活,没有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以,儿童的人生阅历尚浅,生命体验和社会感受也没有成人那么多。儿童的思维比较感性,比较直观,他善于用自我的感觉去把握世界,讲究本身的感情体验,同时,儿童的感情又比较外露,不会有太多的掩饰,也不会不作任何遮蔽。这就使得儿童诗人在创作时,要善于捕捉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语言。不言而喻,儿童诗词汇为了映衬这一点,情感成为了儿童诗词汇表达的第一特性。让我们看看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第三册中有一首儿童诗《乡下的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歌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黄菊。

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含一片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

诗人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儿童的生活情趣,对“黄鹂”“黄菊”“蝴蝶”“叶”等意象有意地排列组合,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雪娃娃不见了》:写“当雪越下越大时”,“我”“躲进了屋里”。当天晴了后,“我”回到院子里,发现雪娃娃不见了,“太阳公公笑哈哈,爸爸说,雪娃娃被它领走了。”这首儿童诗通过对下雪时,孩子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反映了儿童的真实情趣。

再看看台湾诗人詹益川的儿童诗《游戏》:

“小弟弟,我们来玩游戏。

姐姐当老师,你当学生。”

“姐姐,那么,小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这首诗,重现了我们小时候的情景。姐姐、弟弟、妹妹三个人玩游戏,姐姐肯定是做“老大”,即能发号施令、有模有样的教书先生。弟弟,学生的角色就非他莫属了。当然,弟弟在妹妹面前又得装老大,自然会给妹妹安排个差事儿,可妹妹不会读书,不会写字,甚至还听不懂人家讲什么,所以,只好被安排去做什么也不会的“校长”。把校长当成只会吃干饭的家伙,而什么都不懂得,什么也不会做的只有孩子,这完完全全是用孩子式语言,孩子式词汇的来表达孩子式的情感。

4、儿童诗词汇的形象性 苏东坡有言:“少陵翰墨无形画,朝干丹青不语诗。”足见诗与画紧密相联。而又因为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所以,不少儿童诗是题画诗或配图诗,儿童一边吟唱,一边观赏,一边想象,为儿童语言提出了绘画美的要求。诗与音乐的也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就常常听见或看见儿童伴着乐曲和游戏,一边吟诵,一边游戏,为儿童诗语言提出了音乐美的要求。既然儿童诗在语言上有绘画美与音乐美的要求,作为儿童诗语言的基础材料的词汇就会应对要求,使自身生动、形象的表达儿童诗的蕴含。下面就看看几种词类所勾勒的形象。

儿歌中运用色彩词,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儿童诗中,也是有色彩性词语的。上面不是说诗与画关系密切么,而画需要颜色,因而,在儿童诗中运用色彩性词语是不足为怪的。例如 “红色的花瓣,/黄色的蝴蝶,/······/带给我们红的树叶,/黄的树叶。”(金波:《红的树叶黄的树叶》)“大海托着太阳,/染红了蓝色的手掌:/大山托着太阳,压红了结实的肩膀,/蓝天抱着太阳,/换上七彩的新装。”(张强:《太阳》)“风,摇绿了树的枝条”、“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金波:《春的消息》)又如,“金红霞”、“白水银”(《张小凤:“打翻了》)“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林焕章:《影子》)等等,诗中各种摹状事物颜色的色彩性强的词语的使用,使所描述的对象跃然纸上,启发儿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图画,使其感受到不同的颜色所具有的热烈、激情、活力、纯洁、希望、神秘等各种不同的意味,对提高儿童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儿童诗中的色彩性词语有时候像颠倒歌一样,将大自然里的某些常见现象来个颠倒。这也是儿童诗与儿歌在词汇上的小小的区别。让我们来看看金波的《色彩》中的片段:“我画:/一道蓝色的直线,/那是解冻的小溪;/画绿色的波纹,/那是脸面起伏的远山;/再画一个/大大的橙色的圆,/是中秋的明月挂在天边。/我画彩色的棉花,/为了给小妹妹们/去做花衣裳;/我画透明的海洋,/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再画一个绿色的太阳,/为了让夏天凉爽。”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月亮是皎白的,棉花是纯色的,太阳是金色的,海洋是深不可测的。而这里,却说月亮是橙色的,不是凄凉的;太阳是绿色的,不是酷热的;海洋是清澈见底的,不是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这里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变得透明,变得和蔼可

亲。

在现代汉语中,词被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又分为双声、叠韵、叠音词等。双声词是指两个字声母相同的双音节词;叠韵词是指两个字韵母一样的双音节词;叠音词是指一个字的重叠形式的双音节词。汉语中这三种特殊形式的双音节词,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使作品具有音乐美,听起来悦耳,从而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诗歌中更是常常使用。

儿童诗也不例外,比如说,林良《小船》中的“河水轻轻摇着小船,/像一个柔软的摇篮。”刘正盛《雷公公爱拍照》中的“山青青的,/草绿绿的。”在这里首先要说一下“轻轻”与“青青”、“绿绿”的区别,两者都是重叠的形式,但是“轻轻”是合成词,是语法上的重叠,强调动作的温柔。而后者是单纯词,在诗中前后对仗,句式整齐,读起来是美妙动听,不由一幅山青草绿的画面悄然呈现。双声词“柔软”,在缓缓流淌的河水轻轻地、温柔地摇曳下,小船成了婴儿睡觉的最佳选择的摇篮,使婴儿爱不释手,有种想直接躺下去的冲动。

在儿童诗中,还有象声词的使用,它像儿歌里里的拟声词一样,可以拉近客观世界与儿童的距离,使儿童身临其境,体会声音所带来的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仅这样,还可以使诗的音乐感越来越强烈,使诗意越来越浓烈,使儿童情趣越来越明烈。就像刘饶民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春雨》: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禾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孩子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诗开头就用下雨时的声音“滴答,滴答”将儿童带进雨的世界。用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告诉孩子们春天季节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摹声手法的运用,使人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让儿童充分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万物苏醒的活力。

三、儿歌与儿童诗的简析艺术手法

任何一种形式美都需要外部条件的修饰。对于人来说有心灵美与外貌美,而对于人的外貌美就有这么一句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可见,外部条件的重要性。那么,对于一门文学艺术来说,外部的美化是必不可少的。由此,“艺术手法”这一术语就出现了在文学艺术的范畴内。通常,对于文体来说,会出现“修辞手段”、“表现手法”等字眼。

儿歌作为儿童文学里的成员,自然也少不了利用“手段”来展现自身的魅力。儿童,一般通过声响的配合、色彩的装扮、动作的协调等方面来获得对艺术的体悟。修辞是文章美化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儿歌中,修辞手段也就被广泛使用,并且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所有的修辞格都能在儿歌中找到。下面我们分别对比喻、拟人、设问、反复、顶真、回环等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段进行分析。

一 比喻

比喻是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儿歌中,更是最常用的美化手段。依据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直觉行动思维(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4至

6岁)→逻辑抽象思维的萌芽,用日常生活中儿童能够随处可见的东西作比喻来认识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可以增强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认同感,可以满足幼儿对外界的新鲜感,还可以激发幼儿联想,开发幼儿智力。

比喻,根据喻词的出现与否,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乙(喻体)。常用“像”、“好像”、“比如”、“···似的”、“···一样”等喻词来联系。暗喻,又称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隐喻在儿歌中的出现次数与明喻的相比是不相上下的,大体可分为比喻式隐喻和比拟式隐喻。如:

1、月亮妈妈又出来了,她一路寻找,顽皮的星星孩子。(《月亮》)

2、小燕子,真灵巧,身上带把小剪刀,上天剪云朵,下河剪水波。(《小燕子》)

3、小乌鸦,穿黑褂,闭着眼睛说瞎话。(《乌鸦说瞎话》)

上面的例句是比喻式隐喻,也可以说,是名词性隐喻,在隐喻中最常见。

4、小水管,低着头,滴滴答答泪直流。(《水管哭了》)

5、洗衣机,轻轻唱,妈妈今天洗衣裳。(《要给妈妈帮点忙》)

6、石榴树,迎风摆。五月里,红花开。九月结出大石榴,消除牙齿一排排。(《石榴》)

例句4、5、6句属于比拟式隐喻。实际上,比拟式隐喻是利用动词词义的转变而形成的。像小水管“流泪”、洗衣机“唱歌”、石榴“笑”这些造成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的矛盾而形成的动词型隐喻不仅可使儿歌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且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 拟人

儿童率真、活泼的性情,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把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动植物当成是比自己小的孩子,用小大人的口吻训斥着,用小孩的游戏嬉耍着,自此,动物、植物都是孩子们可以直接对话的好伙伴。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最重要的是,拟人可以使无生命的的东西活跃起来,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拟人便成了儿歌中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再耕的《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儿歌中,儿童把凳子当作小孩,要它跟着自己一起等妈妈回来,多么奇妙的想法啊。再看冯幽君的《小老鼠》:“小老鼠,淘气包,打电话,不拨号,只有耳机吱吱响,半天啥也没听到。”儿歌中,通过打电话没拨号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粗心的小老鼠形象,试想,老鼠怎么会像人一样打电话,还具有人粗心的性格呢?正是作者拟人手段的运用。这样,使儿童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更加生动形象。

三 设问

设问,采用一问一答或几问几答的形式,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波澜起伏,生动别致。在问答歌、对数谣中,设问是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例如,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我我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而程宏明的《比尾巴》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尾巴最好看。采用了几问几答的形式。问答歌的特点就在于问答。采用的是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

四 夸张

在儿歌中,夸张的修辞手法也被频繁的运用,特别是颠倒歌。颠倒歌的创作风格类似于打油诗体,其特点就是夸张、诙谐、反常。比方说,河南传统儿歌《小槐树》居然说,苍蝇踏死驴、蚂蚁踩踏桥、小鸡叼老雕、小老鼠拉大狸猫,这种将苍蝇、蚂蚁、小鸡等小动物夸大的手法,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引起了儿童丰富的想象。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增强孩子的识别能力,锻炼他们从反面来联系和思考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

除了颠倒歌以外的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月亮毛毛》等都运用了夸张。儿童世界往往是奇异的,纯真的,它们不会因为某种利益而夸大或缩小某种事物,而是纯粹的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表现自己所认识所熟悉的世界。就拿《月亮毛毛》来说,只是为了突出月亮的某种特征,而把月亮的特征有意放大,说“菱角两头尖,屁股翘上天。”

五 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为了体现儿歌语言的美,顶针也是儿歌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段。比方说,《做习题》:“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又如《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在这里我们看到,运用顶真手法的句子,不仅前后相连,语意顺畅,而且字数大体相同,结构相同,像《做习题》和《野牵牛》中大都是三字式,其中的句法结构差不多都是主谓式和述宾式,因而也呈现出一种属于儿歌的独特美。

诗歌中的一种接受对象非常明确的类型_______儿童诗,它有着诗歌的一般品质,它所表达的内容比儿歌更为广泛和深厚,语言比儿歌更为精炼,更富有文学色彩。修辞格必定也是儿童诗运用手段,但是,儿童诗用着儿歌常用的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格外,还用着其它修辞手法。

六 反复

反复,与复沓一样,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言为心声,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文中主要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是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七 通感

著名诗人张洪波《快活的夏天》中有一句:“快活的夏天。/正用一只只绿色的手。/托起响亮的蝉鸣。”运用了通感的技巧。一般来讲,蝉鸣是被我们所听到的,而在这里却变得可触可摸,转化为触觉和视觉,使“蝉鸣”这一意象更为活

泼、新奇。

八 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在儿歌中隐喻比借喻使用的多,儿童诗不同。像《快活的夏天》中的“一只只绿色的手”则是借喻,指的是绿色的树。再看看诗人张德强的《夏令营》,其中有一句:“长长的火热的暑假/被我们剪裁成/一片片清凉的歌”。暑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段时间,却被剪裁成清凉的歌。只有在孩子拥有一个欢乐的暑假时,才会有如此感受。

与儿歌不同,儿童诗除了运用修辞外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手段来释放内在的美。想象适应了儿童的天性,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能刺激他们的直觉思维及想象力,引导孩子探索人生的奥秘和真谛,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灵魂。再说,儿童文学是“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地想象与感情之艺术。”(郭沫若语)具有幻想的内核,特别是童话和儿童诗,其基本内涵性元素是幻想。幻想与联想、想象、梦想是具有共通性和交互性的,都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人的生命潜在的品质。如此,儿童诗丰富的内涵、纯真的感情需要通过高度的想象来表现,也只有根据想象,才能发现生活中具有诗意的东西,并使其升华,构筑诗的篇章。让我们来欣赏谢采筏《海带》:

我真想见见海的女儿,但每次都没找到,今天总算不坏,捞到了她的飘带。

“海的女儿”,在成人眼里,谁会想到海会有女儿。恐怕只有儿童才会想到海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儿女。既然海有女儿,那她生得什么模样,长得漂不漂亮,这又引起我们无数的联想。于是,诗中的小主人公就开始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使得小主人公是“寤寐思之,辗转反侧”。失望瞬间让主人公失落,可是并没有放弃,仍在不断地寻找,就在“今天”,捞到了“她的飘带”,这无非是给了小主人公希望。那么,最后的结果究竟是找到了还是没有找到?找到了又会发生些什么事呢?给人无限遐想。

儿童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想象力是令人惊叹的。儿童往往就是通过运用单纯、奇妙的想象来构筑儿童透明而深邃的情感世界,从而,儿童诗焕发出无尽的美。

四、儿歌语境与儿童诗意境

任何一种文体特征都离不开特定语境的支撑。研究儿歌与儿童诗的文体特征就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对语言的使用而产生不同的文体,文体又在语言的具体使用情景中产生效应。“没有情景,语篇成为无源之水,语篇的文体就无从谈起。”④每一语篇意义的赏析与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因此,对语篇的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也同样重要。

语境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语言的外部环境,一种是语言本身营造的氛围,内部语境是说话人编制的逻辑,营造的氛围。外部环境是社会环境,即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对于儿歌,语言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其文体特征。由于儿歌读者对周围的环境,对世界知之甚少,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这个陌

生的环境中,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来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和别人进行交流,所以,在低幼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就有不同的儿歌形式。

在孩子处于0—1岁时(乳儿期),大都是在母亲或其他成人哼唱的摇篮曲中慢慢成长的,因而,摇篮曲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曲。虽然,这一时期的孩子不会用语言跟大人们交流,也没有太多的表情来表达,缺少安全感,但是在母亲的吟唱下,孩子会特别认真地听,会感到特有的舒适与亲切。陈伯吹的《小宝宝要睡觉》,就是一首节奏柔和舒缓、语音甜美流畅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襁褓中的孩子在母亲营造的温馨、恬静的环境之中精神松弛,感觉舒适,慢慢进入了梦乡。从“小宝宝啊要睡觉”、“”小宝宝啊快睡觉”等话语,我们可以听到母亲美丽的心灵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心声,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温存的爱抚和亲昵的关怀。这种满蕴母爱的摇篮曲对婴儿性情的陶冶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特别是1—3岁(婴儿期)的时候,一些基本类型的句子已经能够使用。这时候的母亲会教孩子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如说,数字、动物、植物等,为了加强孩子的对事物的记忆,一些母亲或者是幼师会唱一些数数歌或者是问答歌。

问答歌,是是一种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它给孩子以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广西传统儿歌《谁会飞》:

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谁会跑?马儿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调调头。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慢慢爬。

像这种儿歌,它抓住不同事物的特征,通过一问一答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观察事物和比较事物的能力。

再者是游戏歌。鲁迅说:“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趋势下,孩子对音韵优美、节奏明快的游戏歌是情有独钟,终身难忘。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丢手绢》、《找朋友》、《编花篮》等儿歌,到现在还是能唱上一两句吧。正是因为孩子乐意、喜欢在游戏中玩,在玩中记住游戏规则。而这些规则何尝不像现实生活中遵守的道德规范,于是,孩子通过游戏来扩大知识面,弥补经验。

当孩子处于幼儿期(3—6岁)时,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接受儿歌的最佳时期当属幼儿期了,各种样式的儿歌都可以为幼儿所接受。什么绕口令啊、时序歌啊、数数歌等等都是孩子最喜欢唱的。

不同的年龄就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儿歌就是在这样的语境条件下,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体的语言、风格。

在儿童诗中,语境应该是诗人的口吻语气(内部语境),即意境_______儿童诗区别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法宝。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换句话说,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首先是一种语境,没有语境的基础,就谈不上意境的存在了。脱离了特定语言环境,则构成原来意境的有效成分如意境至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都将不复存在。这就说明儿童诗在某种程度上与儿歌是相通的。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说的“境界”即指“意境”。所以,能区别儿童诗与儿歌的意境就转化为某一种

境界。让我们来看看金波的《流萤》:

从菜园里拔一根葱管,好放进几只流萤,让它闪出柔和的光,孩子,送你一盏绿色的灯。放萤火在你的枕边,我在编一个童话给你听:

说在夏天的夜里 有一个翠绿的梦······

辛勤的父母正弯着腰在菜园作业,有可能在施肥,有可能在浇水,有可能在除草。不知不觉中,已是黑夜,几只流萤一闪一闪,就像天上的星星。父母看着身旁玩耍的孩子,想着送给他“一盏绿色的灯”,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能够冲破黑暗,寻找属于自己的梦。作业归来,在父母讲述的童话中,孩子已悄然入梦__________一个翠绿的梦___________一个充满希望和爱的梦。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绿色、荧光、欢笑,和着农家的质朴的气息,编织着一张浓浓密密的情之网。正所谓镜随情移,情由境生,为小读者创造了一个“情与境合”的艺术境界。

再来欣赏郑春华的《轻轻跳》:

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菜,我就不跟你们好。

作品在结构工整,音韵流畅,一二句后半部分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看上去就像是一首儿童诗。实际上,并不是。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境”,只有“情”,而孩子又喜欢将无生命的物体拿在手上把玩,与之嬉戏、谈笑,宛如对待活生生的人一样,就有了“要是踩疼小青菜,我就不跟你们好”的纯粹的爱护之情,这种“情”没有深化,自然就没有“境”。所以,这仅仅是一首儿歌,而称不上是一首诗。

结语

不管是清新稚拙的儿歌,还是优雅的儿童诗,各自都有着区别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之处。别具一格的文体风格,独具魅力的语言,让迷恋它们的儿童深深地陶醉于其中。本文从语音、词汇和修辞等层面分析了儿歌与儿童诗的文体特征,进而结合语境与意境更深层次的比较两者在文体上的区别。对于区分儿童文学中的“诗”、“歌以及探讨儿童语言教育的有效途径,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注释:

① 艾青.诗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② 张明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8页。

③ 陈良运.诗学·诗观·诗美.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132页。④ 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 王昆建、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 赵晓英.儿歌魅力及其语言特征分析.法制与社会______教育文化,2008年9月(下)。

[4] 冯杰.漫谈儿童诗.浙江教育学院报总第49期。

[5] 李晓钰.当代儿歌歌词隐喻类型及其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4期。[6] 谭旭东.当代儿童诗对纯美想象空间的构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期。

[7] 李晓钰.论儿歌语言的均衡妹及文化渊源.今日科苑______文化广角,2009年7月。

[8] 杨锋.中国儿童诗三议.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9] 陈琳.童年的船_______浅论儿歌的文体特征.安阳工学院报第五期。[10] 韦宏.不同的层次相同的魅力______儿歌内容形式刍议.边疆经济与文化总第25期。

第四篇: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

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

儿童诗与儿歌同属于儿童诗歌类,它们虽然都具有诗歌的共性特征,但又各自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儿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则是以学龄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二)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如儿童诗《小弟和小猫》与儿歌《洗手》都是以要讲究卫生为主题的作品,但表现方式却明显不同。

从语言表现形式上看,儿童诗与儿歌的语言均要求凝练、简洁、有概括性。由于表现深度的不同,儿童诗的语言比儿歌的语言更纯粹、更集中,更富有想象的张力。在韵律方面,儿童诗不像儿歌那样讲究音韵的和谐和节奏的整齐。

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长;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分辨儿歌和儿童诗的要项如下:

一、阅读对象:一般来说,儿歌的读者,大都是学龄前儿童。而儿童诗的读者,大都在中年级以上。

二、功能:儿歌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限制在认知这个圈圈里.其他如:练习发音、催眠止哭、教育、游戏、幽默滑稽、性情陶冶等,也占了相当重的比重和份量。儿童诗的功用,一般来说,在於使儿童能接受文学的陶冶、变化气质和增进文学修养。

三、分类:一般来说,儿歌的分类比儿童诗清晰。

四、押韵:简单的说,绝大多数的儿歌,都是押韵的;而绝大多数的儿童诗都是不押韵的。

五、句法:在儿童诗中,自由式几乎就是它的技法。句法,虽然是儿歌的要件之一,然而,却不是判别一首儿歌好坏的唯一条件 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如儿童诗《小弟和小猫》与儿歌《洗手》都是以要讲究卫生为主题的作品,但表现方式却明显不同。

《小弟和小猫》

柯岩

我家有个小弟弟,/ 聪明又淘气,/ 每天爬高又爬低,/ 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脸,/ 装没听见他就跑;/ 爸爸拿镜子把他照,/ 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 姐姐抱来个小花猫,/ 拍拍爪子舔舔毛,/ 两眼一眯“妙,妙,妙,/ 谁跟我玩,谁把我抱?”/ 弟弟伸出小黑手,/ 小猫连忙往后跳,/ 胡子一撅头一摇,/

“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 姐姐听见哈哈笑,/ 爸爸妈妈皱眉毛,/ 小弟听了真害臊:/

“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这首诗通过对小弟弟不讲卫生,不仅大人不喜欢,甚至连小猫都不和他玩的情节的描述,形象生动地把主题表现出来了。

《洗手》

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大家伸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

在这首儿歌中,以“洗洗小手讲卫生”、“最干净”等词句,把所要表现的主题,说得清清楚楚,儿童一听就会明白,不需做更多的思考

《夏弟弟》

圣野

悄悄地,悄悄地,他像一个活泼泼的爱爬竿子的绿孩子,伸着小腿尔到处爬。爬啊,爬啊,给树,添树叶。

爬啊,爬啊,给葡萄架,披上绿纱。爬啊,爬啊,给墙,绕上绿藤。爬啊,爬啊,给小山坡,穿上绿衣…… 他啊,还给大地带来那么明亮的阳光,那么充足的雨水!太阳照,雨水淋,山林,更翠了!田野,更绿了!庄稼啊,刷刷刷,一个劲儿往上长,正在酝酿一个喜人的好收成。人们都爱这么夸奖他:一个绿孩子真勤劳!我们看他不见,摸他不着,可是我们确实知道他来了!

——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

那个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给他取个名,说他的名字 就叫夏弟弟。

《小童话》 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 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仿写儿童诗:《我想》

我想把鼻子

装在蜜蜂上。

带着毛嘟嘟的身体,在花丛中飞舞,闻啊,闻————

闻着花中的香气。

我想把小脸

浸在溪水里。

随着溪水的流动,看着小鱼的游动,漂啊,漂————

漂出朵朵美丽的浪花。

放在天空中,看星星月亮开玩笑,观小鹰小鸟学飞翔。

我要飘啊,飘——

我想把自己化身为种子,在春天的土地上播种。

变大树,绿树成荫,变香花,清香淡雅。

成为大树的根,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伸啊,伸————

伸入神秘的世界。

第五篇: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

第三节 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与联系

儿歌与儿童诗合称为儿童诗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歌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间童谣为儿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和比较定型的表现形式。除去我国历代诗歌中涌现出来的适合儿童阅

读、为儿童所喜爱的诗作,如骆宾王的《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儿童诗主要是自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自由体新诗发展而来,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自由和美的韵律表现着儿童生活和儿童情趣。儿童诗从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又从儿歌中借鉴了表现手法,利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开拓出了新的意境和审美空间。

儿歌的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则比较注重炼字,更追求意象的选择和在明白清新的语言中营造意境;儿歌注重合口押韵,语音层的音乐性非常鲜明,可诵可唱,琅琅上口,儿童诗语音层形式较为自由,音乐美与诗意美相互交融;儿歌表现出亲切、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则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意境的优雅;儿歌适宜于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功能,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能使小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提升。

无论是儿歌还是儿童诗,都能放飞孩子们活泼可爱的想像和天性,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儿童在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融合于作品,在两者的相互渗透中得到感悟与启发。同时,儿童在阅读、写作诗歌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细腻的内心体验习惯和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其语文学习。从人类学、儿童心理学和文学等角度来看,儿童诗歌都能使儿童受益无穷。

儿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指的是小读者对儿歌、儿童诗的感知、体味和习得。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是儿童文学欣赏和学习的关键。一般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作品表面的趣味,而不一定能理解作品的深层涵义,这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而这种引导并不只是对作品中个别的句、形、音、义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儿童分析思考的能力。譬如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结构的安排如何?用何种方式表达优、缺点何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儿童培养其提问、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能力,不但可以提升儿童阅读的乐趣和深度,无疑也能强化儿童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阅读欣赏儿歌的一般方法

欣赏儿歌,首先要注意儿歌怎样从日常生活出发,把要说明的事物通俗化、表述得简洁明白。如金近的《桃花》和纪凯的《小虾米》:

桃花,桃花,/张开嘴巴,/只会笑,/不说话,/红红的嘴巴,/像个小娃娃。小虾米,被窝猫,/爱睡懒觉不做操,/驼了背,弯了腰,/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两首儿歌,前者把桃花比作有着红红嘴巴的笑嘻嘻的小娃娃,桃花和小娃娃的形象互相映衬,两者是那么娇美可爱。后者以小虾米喻爱睡懒觉的孩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猫”在被窝里的情态与弯着的小虾米一样的特点,极具讽喻效果,又不失幽默风趣。学生阅读时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生活中事物的共同之处加以比照、联系,常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质。

其次,把握儿歌句式短小、节奏明快、追求口语化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易记易懂,有着欢快的情绪基调和游戏性质。例如儿歌中孩子们乐于传唱的颠倒歌,以诙谐、幽默、夸张为基本调子,有意地渲染有悖常理的奇怪现象或荒诞内容,造成奇特的反讽效果。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引导,可使儿童在笑声中辨识真假,得到启发感悟,加深对正面事物的认知: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拣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又如儿歌中的问答歌、数数歌等等,都需动脑、动口、动手,因而常常配合游戏进行,与游戏互补。

最后,朗读是领略、欣赏儿歌之美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和学生一起有表情地朗读,是儿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阅读欣赏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优秀的儿童诗歌都在形象、意蕴、结构、语言等多方面体现出审美价值,成为儿童理想的阅读、鉴赏对象。教师可以通过领悟情感、再现意境、揣摩语言、探究写法等方法,在阅读欣赏儿童诗时,让儿童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陶冶性灵,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首先,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就其抒发情感的外在表现而言,它接近音乐和舞蹈,声韵和节奏是它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而体会声韵节奏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诵。反复朗诵,可深入体会其情感倾向。例如芬兰诗人伊迪丝·索德格朗的《星星》就是以一种舒缓、轻柔的节奏托出作品安宁静谧的意境,表达了儿童的美好的想像和情思: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在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其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再现意境。由于诗歌语言十分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有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欣赏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建构出意象间或意象后面略去、隐去的内容,而这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感受、领悟诗意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诗歌的意境也就展现出来了。英国诗人泰勒的那首著名的《小星星》,自问世以来,一直为儿童传唱。它把儿童的视线引向了高远的星空,在儿童眼前展开了一个永恒的精神空间:“当炽热的太阳沉落西方,/芳草也披上夜霜的衣裳,/天庭之上有你的星光,/一闪一闪晶晶亮。/暗夜中迷茫的行人,/感谢你遥遥的微光;/假如你不曾闪现光芒,/他怎么能够辨别方向。”诗以反复咏叹的方式赞美着星星的神秘、顽皮,它超自然的神力强烈地吸引着一颗颗童心。仰慕、感恩的情感萦绕在其中,星光已成为神奇、希望与恒心的象征。细加体会,可以使孩子们沉浸在作品构筑的梦幻与圣洁的意境之中,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想像空间。

诗歌作者为了创造意境,往往采用适宜的艺术表现方法。因而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其内容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感受诗的形式之美。例如张晓风的诗《打翻了》: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凤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这首诗利用孩子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个“打翻了”的极平常的“事件”,用妙不可言的想像与联想,串起了一连串耐琢磨的“意”,营造了一连串有趣味的“境”。它借助通感的手法,达到各种感觉的互相流通和补充。阅读它,孩子们必然会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奇的形象,获得奇异的美感。此外,还可以揣摩“诗眼”,品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诗人在创作中,常在字词的锤炼上见功力,那些用得灵动、贴切、有张力的关键性词语,我们称为“诗眼”。对这些点睛之笔的咀嚼品味,可使我们加深理解,获得诗歌独有的美感。林良先生有一首小诗《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分明是对于友情与关爱的渴求与呼唤,却以浅白的语言淡淡勾勒,绘制出一幅清淡疏雅的水墨图,创造出一种冲淡的诗画境界。这里“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在极单纯的意象“蘑菇”、“青蛙”、“雨”、“亭子”衬托下,更表现出寂寥、悠远的神韵。与儿歌一样,朗读也是儿童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载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诗

    儿童诗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8-01-20 19:53:49 点击: 一、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

    儿童诗

    1、湖 上 胡 适 水上一个萤火 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2、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

    儿童诗大全

    冬爷爷捏红了弟弟的鼻子 天空中, 一朵朵雪花, 在飘„„ 北风里, 一只只鹅乌, 在叫„„ 大树下, 弟弟举起了弹弓, 在瞄„„ 惹恼了冬爷爷, 把弟弟的鼻子, 捏红了。 水果们的晚会......

    儿童诗

    儿童诗歌精选1、《影子》 林焕彰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一个好朋友,3、《秋天的果园》 樊发稼 果园里, 是不是 天天在过节? 你看, 常常陪着我。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一只小......

    儿童诗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彭清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

    儿童诗

    美食成都 成都美食真叫好, 吃了绝对忘不了。 麻辣兔,五香鸡, 包你吃得笑嘻嘻。 红白火锅热气冒, 让你一定吃个饱。 五花八门说不完, 不信请到成都来。云 秋风吹,云儿飘,飘过山,飘过......

    儿童诗

    1、《童年的相册》 爸爸有一本童年的相册 里面珍藏他儿时的照片, 哈,这些照片真逗, 想不到爸爸也淘气好玩。 你看他骑在木马上, 望远镜挂在胸前, 一支小手枪别在腰后, 那神气,真像......

    儿童诗

    读后感及建议: 论文就是对论题的理解,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观点和见解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 印象:主题不新颖、不响亮,论点太泛,论据凌乱,缺少事实(教学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