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

时间:2019-05-13 08:4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

第一篇:《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

作者:李希贵

1.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 2.发现每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只有在不一样的生态里,那棵树也才有可能变得不同于这棵树。P11

3、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生存。P15 4.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要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学生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以外的老师做导师,推行“三导师制”。希望孩子能听到一些多元的声音,得到一些多维的指导,让他们在接触多样性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甚至学会批判。P27-28 5.发现和教育同等重要。要改变一名学生的状态,教育固然重要,但发现他们成长的可能,找到他们闪光的地方,循着他们的个性放飞其理想,也同样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可能会是什么。P37-38

6.激励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更不是课堂里的奢侈品,他应该充溢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普照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评价不仅要关注过程,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扫描和透视,还要将评价工作前置,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就要与学生共同商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评价。p68 7.要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观课:如果我们以学生为着眼点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和授课教师结成同盟,更多地研究在学生那里发生了什么。走课: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当然也有评价教师教学的成分。议课:真正有效的教学管理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8.一定要慎重啊,切不可以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那么多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做自己思想的跑马场。p75 10.(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以其他国家命名的文化活动日,如,5月13日都德诞辰日为法兰西日,掀起读都德作品热。1月15日罗马尼亚日,掀起罗马尼亚文化热。P79 11.一个孩子犯错误了,他往往需要时间反思,甚至需要一些经历和体验帮助他认识自己。可是,在我们教育的词典里却只有“趁热打铁“而没有“文火慢炖“。于是,教育常常在“针尖对麦芒”的状态下进行,成长中多了一些不该有的火药味道。p81 12.(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关键。为老师们创造一些关键的是,而不是仅仅让它随机发生;帮助老师引荐一些关键的人物,一位普通老师要遇见真正能成为良师益友的人并不容易;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关键的书,因为选择和判断书籍优劣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的。

13.一所学校只有一大批优秀老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智慧影响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的时候,这样的学校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也就是说,除了一头狮子王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狮子,实在没有狮子了,也应该有一些拥有类似狮子的心胸、气质和状态的羊们。p101 14.管理到底为了什么?说的时髦一点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说得朴素一点,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p126

15.“谁背上了猴子”:绝大多数的管理者再在绝大部分时间代替下属做事,当一个个下属遇到困难或根本没有困难,只是他们习惯去请示的时候,领导们往往大发慈悲,毫不迟疑地把下属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其实,下属有没有能力挑起这些担子,完全取决于领导的态度和处事方式。P139 16.一个聪明的校长应该尽可能淡化行政的力量,让更多的事情在协商、协调和协作中解决。正如日本著名管理大师上光敏夫所言:“权力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拔刀出鞘。”147

17.当有的老师真的对我们的指挥,对我的要求还没有想清楚,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时,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暂时落后,给他们时间去思考,给他们机会去体验。一旦他们自己想清楚了,真正科学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就会在他们身上生长,这样的执行力才是学校真正需要的。p147 18.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淡化行政的力量,避免一些不太靠谱的过于强大的行政执行力,让协商发挥更大的作用。p148 19.(参与还是参加?)尽管我们在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都喜欢说“重在参与”,但真正能参与的往往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形体上的“参加”罢了,他们其实不过是活动的旁观者或者陪衬。因为我们没有把活动当作每一个人的事情。P203管理的起点又有了一个关键词---参与 P206 20.(寻找学校活动的起点----新)梳理全校学生活动课程,逐一探讨改造,把“新”字嵌入所有的活动中。把春季运动会演绎为寻找童趣、青春拓展和职业基地活动„„把秋季田径运动会改成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依次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和五洲城市运动会„„P206

21.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科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p217 22.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消费者锁定为家长,办家长满意的学校成为我们不少学习的至高追求。于是,我们常常忽略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仅仅当做可供加工没有生命的“产品”或“零件”,结果学校优质了,家长满意了,学校名声也出去了,但就是苦了学生,甚至许多学校,竟因此被“誉”为当地的“文明监狱”而沾沾自喜。p217

第二篇:《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以前曾多次听到过校长、主任们在会上提起李希贵,说他多么的能耐,把一个学校管理的非常出色、出名。他本人著作等身,写了很多书,是教育者的楷模。这样就吸引我想了解一下李希贵,读一读他的书,看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牛,当然了,如果能到北京十一中学参观就更好了,见一见这个教育神人。

本学期初,学校为我们购置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这一本书,在家扔了很多天也没看。有一天偶尔拿起来翻了几页就放不下了,利用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读过之后大呼过瘾。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了很多,首先想到了自己十几年来的教育到底是在“育人”还是在“愚人”。我为我在教育学生中的一些做法而感到脸红。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平时所写文章的合集,一共有十一辑,表达了作者在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些感悟。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1、李希贵教育思想中平等、尊重、自由、自然。

2、他的有特色的4000多张课表。

李希贵崇尚平等的思想,师生平等喊了很多年,但现在依然没有实现。他在《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中写到:“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的形象便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漏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寻到真正的起点”。这些话说的多么精辟。仅仅依靠压服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暂时低头服从,可是当压力消失时,学生仍然如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气急败坏地说:“这件事我已经给你讲了一千遍了,你也认错了,你为什么还犯。”为什么还犯,因为他心里并未信服你的说教,因为你的说教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前提下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

给学生以尊重和自由,让学生自然地成长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表面应付我们,却并未信服我们。因为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管理学生。学生并未体会到平等、尊重。那么他对我们的说教是并不认可的。北京十一中的师生亲切地管李希贵叫“贵爷”,这一亲切的称呼 反应出李希贵在学生中的地位,老师同学们是多么爱戴他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希贵在人格上给了学生们平等和尊重,并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真诚、坦率的交流,这样的老师,没有人会不喜欢。

我在做学生时有一位老师,平时满嘴脏话,即使在学生面前也不避讳,有一次我由于骂人被他听见,训了我一顿,并给我讲一通学生要文明,不准骂人的道理。我心里不服气,心想行你骂人还不行我骂人。讲大道理谁都会,但做到却未必人人都能。曾有一位叫高颖的老师,讲课非常认真,平时待人也没架子,我现在还记得他,因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先做到。其实不需要我们老师呕心沥血累倒在讲台上,只需要我们做一个正常的人,与学生平等,互相尊重的老师即可。李希贵老师在《从说服走向对话》一文中指出“在教育工作者传统的词典里,我们赋予了‘教育’太多的责任和压力。于是,压力一旦过度,我们就全然忘记了目标,说教便成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常态,而‘培育’却收到了空前的冷落。当我们不去发现孩子们身上那些充满希望的幼芽时,‘育’也就没有了对象。”

当我们只去“说教”而不去“身教”时,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失败。

北京十一学校共有4000多名学生,也有4000多张课表,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不高大一统和一刀切。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差距,鼓励先进,允许落后。这些正是我们几千年来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落实。这也正是北京十一中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

相信学生,哪怕是学习上一无是处的学生他也有追求,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特长,所以在教育上就不应该只盯着成绩而应该看到学生的其他方面。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而不是说服学生。这样的教育学生肯定欢迎。

我们的教育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我曾经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将其作为班训贴在班级的墙上。过去我一直深信不疑,但现在我却对其产生的怀疑。如果没有个人利益就无从谈起集体利益。集体是为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服务的,如果集体不能使其成员受益,那么这个集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集体首先应该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想法和意愿。集体中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

最后我再谈一谈我的思考。我们如果把学校办成与北京十一学校一模一样的学校,我觉得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可以再思想上、理念上学习他们,但千万不能“山寨”他们,那样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虽然读完了这一本书,但认识还是肤浅的,对于本书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和理念不能理解透彻。所以仍需继续阅读,继续学习,以阅读为乐,以学习为本。让读书和学习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篇: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圣人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尚能实行因材施教,到现在物质这么发达的社会,“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然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做法,什么都是统一管理。学校又不是军队。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思想完全不一样,作为成年的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每天都会有什么奇异的想法。

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当我看到这一小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红笔把它划了下来。教育是急不来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2012年9月份,班里转来了两个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表兄弟,其中一个是被某学校开除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表哥表现很好,表弟表现很不好。他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中国的学校里,他的做法已经不被容忍。上课的时候不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的认真,学生学得多么的有兴趣。他坐不下去的时候就会不管不顾的站起来就往外走。每节课他都如坐针毡。肆无忌惮的说话更是司空见惯。有一天我问表哥:“他在原来的学校也这样吗?”表兄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老师,他现在好多了,在原来的学校他跟老师打架。”这样看来,这个学生问题确实不小。老师们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对他展开了温暖的攻势。这是一个在小学就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国家来中国求学的孩子。离开家不是他的希望,老师们猜测可能在自己的国家里也不是好学生,妈妈没有办法才送他到中国来的。处于叛逆期的他没有父母的关心,没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单。老师们先是关心,然后是批评教育。好在他本质上心底还是很善良的。经过一个学期的恩威并用,他开始能在课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开河了。有点进步老师们就赶紧的表扬。到第二个学期开始写作业了,他隔三差五的写几行字,老师们又是一顿夸赞。后来我想了想,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不这样吧?

我的女儿一年级时我都不用叮嘱她做作业,相反地她每天作业完成的很好,而且每天睡觉前还都自觉地把书包收拾好。从来不用我操心。而这个孩子已经是初三了啊。经过将近两年的磨合,管理,现在他不光课堂四十分钟能坐在教室里,作业也能完成。还经常的帮助别的同学。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变成优秀学生,我还看不到日期。

现在想想,为了这样一个孩子,留学生部的全体老师们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上,那就会收获满满!但是话说回来,也就是在这样一群爱心满满的老师身边,他才这样改变。如果我们把他推出去,在别的学校里也许他又会再一次的被推出去。

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去年9月份,留学生部新来了四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我们这儿已经有好几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虽然学习上不如别的国家的学生,但是在遵守纪律上还是挺好的,而且老师说什么他们也听得懂,听得进去。这几个孩子刚来的时候,说是从大山里来的野蛮人一点也不夸张过分。无论老师们说英语说汉语他们都“听不懂”.后来让别的同学把老师说的话翻译成俄语讲给他们,才算老实一点。

汉语中级班一共七名学生,只有一个女孩子,而且性格比较温和。其他就是去年九月份来的四个塔吉克斯坦的,另外一个来自安哥拉,还有一个就是前年九月从别的学校转过来的另一个塔吉克的学生。中级班可以说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

中级班的学生虽然经过上个学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纠正,但是身上的“野蛮”还是留存不少。开学一个多月了,已经有好几个老师告状,经常上课的时候发出怪叫,要不就是吵得老师上不了课,组织课堂纪律。但作为班主任的我不能只看到孩子们的缺点,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只靠简单的说教就让他们每堂课都安安静静的听讲。“爱心、关心、耐心”缺一样都不可以。

上个学期我担任他们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工作。开学一个月我就摸清了他们学习习惯,如果给他们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学的是同一知识,老师课堂上是很好授课,但是这些孩子不认真。我就给那个学得稍微快点的学生更多的作业,在给他加加油,这个孩子学得更快了。另外的几个学生看他学得多,他们觉得都是一起来的,而且父亲们都是朋友,都不想让自己的父亲丢脸,也都积极的学起来。这样形成了你跑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样分层教学法对老师来说难度大了,但是这些学生愿意这样学习。对老师也是一种磨练和提高。他们的进步也是神速的。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他们都会开口说汉语了。而且很高兴地说,寒假回家要说给父母听。父母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国人,也可以和他们聊天了。“教无定法”,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就是好方法。

这学期我改教他们听力课了。课堂上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让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锻炼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虽然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是他们基本上能听懂汉语,说得也很好。

当他们的想法时时处处得到呵护,创造的幼芽随时得到浇灌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本学期开学学校要求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最担心的就是汉语中级班的学生怎么布置班级,只有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领导也看出了我的心事,就说:“你可以从别的班级找出几个女孩子帮你一块布置。”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把布置班级文化建设的材料拿到教室里,还没等我说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帮你?”然后放下手中的作业站起来帮我一起展开图画。其他的学生也马上放下手中的笔,积极地参与进来了。这样我们一起去做、想办法、有不同的看法时一起商量,大家都出谋划策,看得出都想把自己的班级布置得最漂亮。他们先用俄语商量,然后用汉语问我的意见。

看到他们这样的,我的心里真的很温暖。不用担心没有女学生,自己很费心。男孩子们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学生烦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恋。”这是我刚做班主任时的QQ签名,虽然中间有过灰心,有过难过,但都已过去。留下来的大部分还是美好的回忆,有时候我就想当班主任还是挺快乐的!我快乐了,我的家庭就幸福了,我的学生们就开心了!

第四篇: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记录了李希贵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感悟和思考,2010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他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进行上课。在不断的选择与调整之中,孩子们渐渐生长出了责任性和使命感。

学校里每天中午有个活动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餐费是学生自费的,李校长说,有时他也会把学生应付的餐费一起付了。这个活动中,李校长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诸如晚睡时间应该提前还是拖后。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后,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式、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学校确定三个晚睡时间,让有着不同习惯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不同晚睡时间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寝室、不同的楼层或者区域。这样就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扰。学校还提出允许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申请晚睡一定时间的制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校长在听取学生的真知灼见后,采纳了许多管理建议:在学生公寓大厅安放了手机充电装置,并在每一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以方便学生……我想,因为校长能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亲近他们,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才有了这些创新的做法。罗斯福有句话值得品味:他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就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可喜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视每个孩子的想法,重视孩子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在网站上开发了若干个互动平台,校长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全校学生,他们把班级、学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设计及设备设置招标也让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由学生来亲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务会议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并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学生成了学校里真正的主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我想,只有学校里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了,校园里才能生长出学生的许多想法来!学生第一

谈到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许多制度、考核、评估。是的,很多学校里因为有一系列所谓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切好像显得秩序井然。但是,在这样严格、规范的管理之中,学生、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逊·韦尔奇创造了许多商业奇迹,那个时候的通用电气已经是有几十万员工,业务遍及几十个国家、市场超越58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当有人好奇地问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遍布全球的管理重任,如何分配自己的管理时间时,韦尔奇却异常轻松地说,在通用,他只当教练,他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对经理人的培训上了。韦尔奇简单的回答背后,透视着对人的高度关注。

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为了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学校实施走班制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班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老师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有自己的学科教室,上课、备课、辅导学生,教室已经成为他们的主阵地,而办公室里则鲜见他们的踪影,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

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第一,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管理,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请欣赏十一学校富有特色的活动之一——“开学典礼”。如何改变传统的开学典礼形式,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参与,更有情感上的参与,学校设计了“开学护照”,让师生在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相互交流,签名留念,且有签名教师与学生行“拥抱礼”,师生情在拥抱之中变得更加醇厚。此外,开学典礼上,还有校长的“鞠躬礼”。这个鞠躬礼既有拜谢,也有感谢,更有敬重。

活动之二——“击掌礼”:2011年4月,经过十一学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生会,学校选择了一种“形式”——命名为“击掌礼”。校长上台与当选的学生一一击掌,其中包含着祝贺之礼,信任之情和期待之意。另外,学校每年6月要举行泼水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放松。在师生的智慧里,诞生了泼水节开幕式上的“洗礼”:由校长向全体参与的学生泼一盆消除大家的疲劳、烦恼的“智慧之水”,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事情。形式往往承载着内容,显现出巨大的能量。由此,校长的一盆水里,居然有了让孩子们放松心情、摒弃同伴间的前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丰富内涵。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圣人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尚能实行因材施教,到现在物质这么发达的社会,“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然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实行“一刀切”的做法,什么都是统一管理。学校又不是军队。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思想完全不一样,作为成年的我们无法想象孩子们每天都会有什么奇异的想法。尽管孩子们的变化不可能日新月异,但却可以从他们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成长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当我看到这一小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红笔把它划了下来。教育是急不来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2012年9月份,班里转来了两个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表兄弟,其中一个是被某学校开除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表哥表现很好,表弟表现很不好。他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中国的学校里,他的做法已经不被容忍。上课的时候不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的认真,学生学得多么的有兴趣。他坐不下去的时候就会不管不顾的站起来就往外走。每节课他都如坐针毡。肆无忌惮的说话更是司空见惯。有一天我问表哥:“他在原来的学校也这样吗?”表兄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老师,他现在好多了,在原来的学校他跟老师打架。”这样看来,这个学生问题确实不小。老师们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对他展开了温暖的攻势。这是一个在小学就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国家来中国求学的孩子。离开家不是他的希望,老师们猜测可能在自己的国家里也不是好学生,妈妈没有办法才送他到中国来的。处于叛逆期的他没有父母的关心,没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单。老师们先是关心,然后是批评教育。好在他本质上心底还是很善良的。经过一个学期的恩威并用,他开始能在课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开河了。有点进步老师们就赶紧的表扬。到第二个学期开始写作业了,他隔三差五的写几行字,老师们又是一顿夸赞。后来我想了想,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也不这样吧?

我的女儿一年级时我都不用叮嘱她做作业,相反地她每天作业完成的很好,而且每天睡觉前还都自觉地把书包收拾好。从来不用我操心。而这个孩子已经是初三了啊。经过将近两年的磨合,管理,现在他不光课堂四十分钟能坐在教室里,作业也能完成。还经常的帮助别的同学。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变成优秀学生,我还看不到日期。

现在想想,为了这样一个孩子,留学生部的全体老师们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上,那就会收获满满!但是话说回来,也就是在这样一群爱心满满的老师身边,他才这样改变。如果我们把他推出去,在别的学校里也许他又会再一次的被推出去。

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去年9月份,留学生部新来了四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我们这儿已经有好几名塔吉克斯坦的学生,虽然学习上不如别的国家的学生,但是在遵守纪律上还是挺好的,而且老师说什么他们也听得懂,听得进去。这几个孩子刚来的时候,说是从大山里来的野蛮人一点也不夸张过分。无论老师们说英语说汉语他们都“听不懂”。后来让别的同学把老师说的话翻译成俄语讲给他们,才算老实一点。

汉语中级班一共七名学生,只有一个女孩子,而且性格比较温和。其他就是去年九月份来的四个塔吉克斯坦的,另外一个来自安哥拉,还有一个就是前年九月从别的学校转过来的另一个塔吉克的学生。中级班可以说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班级。

中级班的学生虽然经过上个学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纠正,但是身上的“野蛮”还是留存不少。开学一个多月了,已经有好几个老师告状,经常上课的时候发出怪叫,要不就是吵得老师上不了课,组织课堂纪律。但作为班主任的我不能只看到孩子们的缺点,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只靠简单的说教就让他们每堂课都安安静静的听讲。“爱心、关心、耐心”缺一样都不可以。

上个学期我担任他们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工作。开学一个月我就摸清了他们学习习惯,如果给他们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学的是同一知识,老师课堂上是很好授课,但是这些孩子不认真。我就给那个学得稍微快点的学生更多的作业,在给他加加油,这个孩子学得更快了。另外的几个学生看他学得多,他们觉得都是一起来的,而且父亲们都是朋友,都不想让自己的父亲丢脸,也都积极的学起来。这样形成了你跑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样分层教学法对老师来说难度大了,但是这些学生愿意这样学习。对老师也是一种磨练和提高。他们的进步也是神速的。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他们都会开口说汉语了。而且很高兴地说,寒假回家要说给父母听。父母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国人,也可以和他们聊天了。“教无定法”,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就是好方法。

这学期我改教他们听力课了。课堂上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让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锻炼他们说汉语的能力。虽然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是他们基本上能听懂汉语,说得也很好。

学生永远是舞台上的主角 —— 李希贵《学生第一》读后感

(2013-03-09 19:14:51)转载▼

今年寒假,在教体局名师办的提携下我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读李校长的书,让我惊叹不已。

书中除了有饱含教育智慧的文字外,还有一幅幅温馨和谐、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让人耳目一新。生活在十一学校这一片沃土上,每一位学生都像路边的野花一样自由地成长,任其发展,教师随时都可以嗅到一种清新的花香,漫步其中,作为教育者肯定感到无比荣幸、无比自豪,也绝对能领悟到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快乐与艰辛。在十一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校成为师生的乐园;在十一学校学生永远是舞台上的主角。

“开学护照”,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活动,把开学典礼设计成一个好玩的活动。通过“开学护照”这样一个载体,把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都牵引到“新学期伊始”这个事件中来,通过参与一个又一个开学课程,让学生终生难忘。好的关系才会带来好的教育,这个活动掀起了校园内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家校互动的热潮;增加了师生相处、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传达感情的机会,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

把教育融入好的活动之中,北京十一中学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每年都要进行创新。如校园泼水节、校园吉尼斯、校园机会榜、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等等,而且每年还要评选学生最喜欢的校园十个地方和活动。

北京十一中学的社团组织五花八门,学生喜闻乐见,在活动中发展了特长、培养了志趣、提高了能力。

十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体现出对师生的激励和人文关怀。

我班的“每月小明星”与十一学校的“每月百星”评选活动如出一辙。我们班级也开展了“每月小明星”的评选活动。这个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班级小明星的可能,让更多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每月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关注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闪光点,挖掘每个学生当选的理由——哪怕仅仅是值日做得认真,作业完成得非常工整。我非常重视“每月小明星”的产生过程,和班级干部一起留心观察班级每个学生的表现,带着放大镜寻找学生身上哪怕十分微小的闪光点。成为小明星的学生,我们在教室的宣传栏里张贴自己最喜欢的照片。学期末,每个孩子都能在宣传栏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所有的学生都受到鼓舞。

参加社实践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记得去年秋天我带领学生到26军司训大队参观。活动前,学生们乐此不疲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活动:查资料、写活动方案、明确各自的分工、准备照相机,比过“六一”还兴奋。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根据分工各有侧重点,做记录的,照相的。通过活动,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另一扇窗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室、书本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走出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进军营,让孩子们多方位体验生活,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及做人的许多优秀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每个故事中都体现出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如书中提到的学生出版社,学校让学生自己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同龄人的优秀作品,甚至连经营出版物的环节也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于是,一件本来局限于语文学科的事情,变成了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同时又能开发学生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工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学校所说的学生第一。

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者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展示自己的宽广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学生,这是我感受最深的。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老师要因人而异,给他们搭建不同的展示舞台,如名师大讲堂、名生讲堂模拟国际新组织、世界文化艺术节、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在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帮助下让学生拓宽领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真真正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沃土,真正的实现“学生第一”。

学校还从各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工作让学生更有主人公意识。如让学生设计开学典礼、设立学校纪念日、参与班级命名评选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和活动等,这让平凡学校生活有了亮色、有了意义、有了值得让学生长久记忆的教育事件。建立学科博物馆、科学实验室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们把课堂设在社会上来弥补一般课程无法实现的课程目标。学生们利用空闲时间或节假日自主锻炼也是该校的特色。

十一学校,真的是学生自己在经营、在打理;十一学子,真的是自己在成长、在发展!十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默默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当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位老师、每位员工,都感觉自己十分重要,都有了主人的心态,这个时候,爱学生、爱事业,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第一”也就不期而至——春天已经到来,花儿不开放都难!

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让我们树立起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塑造自身高尚素质,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让每位学生在实验小学的乐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放飞他们的梦想。

《学生第一》这本书,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正因为这种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教育的一员,我将继续追寻一种教育本真的东西,为每朵花儿的怒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刚拿到学校赠送的《学生第一》,我很有亲切感,因为我对教师应该转变的教育观念记忆犹新: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李希贵在这本书中说:“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学校给孩子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成就未来。

李希贵在《学生第一》里面展现了理想教育的蓝图,在北京十一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的许多大胆的设想都能在学校成为事实。学生自己出版作品,自己开公司,自己聘用职员,自己选择喜欢看的电影,自己当大使······这些属于出了社会才能做到的,却再校园里成了平常,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是我们看到的学生第一的新理念,真真切切能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原来学生第一不是观念,而是事实。

在十一中,学生们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良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来提前接触社会的点点滴滴。他们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还有许多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学生广告公司,学习开公司的相关业务;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学生院士;可以作为大使团,像外交官一样接待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还可以自己成立出版社,自己征集和编辑优秀作品;通过模拟国际组织,把握时局,预测未来。······

就是这些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

学校还开办许多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比如:“开学护照”将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都牵引到“新学期开始”的事件中来,让三方都能见证学生的开学,也让学生对这样的开学终身难忘。还有,校园吉尼斯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出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校园开展泼水节,师生同乐,甚至连校长也能脱下身份,和学生一起泼水。十一中的泼水节,泼出的是水,带来的是亲密的关系,愉悦的情感,它给孩子紧张忙碌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成为了师生的乐园。

学校还是教师们的家园。十一中,再教师中评选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让老师们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建立教师互助中心,解决教师工作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建立了教工健康促进中心。给与教师们家一般的温暖和关爱。

北京十一中通过“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让校园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家园和乐园,教师再这里幸福工作,学生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和谐地相处。我们没有看到关于成绩,教学质量的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色的学校,一个以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学校为价值取向的特色学校。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校训培养学生成为“勤学习、做真人、善实践、求创新”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实,我们还是在做蓝图之梦,只是十一中已经成为了现实。有许许多多的原因,阻碍着我们小学成为如十一中那样的特色学校。但是,我们都会相信,我们“学生第一”的蓝图终有一日会成为现实。

近日,我阅读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一部新作《学生第一》,这本书主要收录了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相关资料,主要包括66个小故事,200幅插图。《学生第一》可以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的经验汇编,尤其是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价值取向,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营造尊重他人的氛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管理者尊重学生、尊重教师的许多例子。比如,邀请应届高中毕业生,与老师一起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和编写;高二学生冯嘉荟利用李希贵校长听课课间,上交成立少年社会科学院的提案,得到学校领导重视,她和少年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创始人,因此获得了首届校长奖学金“金钥匙”奖;在校内合影中,李希贵尽量不处在中间位置,他认为校长把自己放在边缘位置,就会使整个照片的位置全都成为好位置;《学生第一》的扉页印上了所有老师的名字,包括外籍教师,李希贵还附有这样的赠语——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校长诚恳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倾听学生的声音;校务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提案,并请学生在会上阐述主张;在开学典礼上,全体老师为现场所有同学颁发“护照”并签名,十一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新学期如一位天使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空。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希贵坚信,在学校少年文学院、科学院等平台上,一定会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国家栋梁。

尊重,是一种理念,一种气度,一种作风,更是一种力量,应该成为教育管理者辛勤耕耘的第一追求。

二、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任何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做支撑。教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作为教育系统的管理者,要有容人之胸,识人之眼,用人之胆,要善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才辈出、健康向上的和谐发展的格局。从《学生第一》中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很多创意,并积极变成生动的校园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得以展示自我、成就自我。比如,校园机会榜,把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学生能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做;学生出版社,由学生负责文稿的征集、编辑、印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校园吉尼斯大擂台,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明星”;十一学生大使团,让学生向外宾介绍学校,介绍自己。以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动为载体,提醒老师们:“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

在重视学生的同时,李希贵并没有忘记或忽视教师,因为不管一个校长有多么好的思想、理念、创意、策划,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去影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于是,十一学校推出了名师大讲堂,让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某个感兴趣领域很有研究的老师在专设的课堂上激情演讲;评选“月度人物”,只要教师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代表学校主流价值观,就可以获评;专门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设置了“青年才俊”评选项目,成立教育家书院、教师互助中心,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带体育课,等等。十一学校的尝试,渗透着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将学校建成师生幸福成长乐园的人本追求。成就需要靠成就来激发。没有比成就感更能振奋一个人的心志,更能为一个人的漫长旅程加油添力。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添力。

三、走出制度管理的误区。从《学生第一》的描述里,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家、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制度管理极端化的弊病,正在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师生发展,引领学校攀向新的高峰。他说:“教育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只有靠启动教师个人的内在动力和情感才能做好的工作。”

李校长所著《学生第一》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理想教育的篮图,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的画卷,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班级管理,都是可以借鉴的。在这里,校园真正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家园和乐园,教师在这里幸福地工作,学生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和谐地相处。书中没有提到教学质量,没有提到有多少学生考入全国名校,其实这些都不必讲,这样的一所学校的升学率不可能不高。升学不是李希贵校长和北京十一学校追求的至高无尚的目标,他们的价值取向是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成就未来。

一切有效的管理都来源于实践的不懈探索和深度思考。李希贵先生的教育实践也“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他的《学生第一》是一部“活的教育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实验学校的教师,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饱满的力量,坚定地走在实践与思考的路上,人生和事业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获得最多。我拜读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 “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 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 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 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 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 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 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下载《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下面给大家分享《面向个体......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大全5篇)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五篇模版]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面向个体的......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五篇范文)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河畔景地小学盖晓娟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不仅是专业书籍的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各种社会所需的......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精选合集)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原创:黄陂一中梅婷胡金玲地理工作室我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教育名家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完了。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

    幼儿教师面向教育的个体读后感[推荐五篇]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教师面向教育的个体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面向个体的教育》优秀读后感7篇大全

    【篇一: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我一向对有关教育话题的书敬而远之,理论太高深,与教学相隔过远,没什么实际操作性是其一,另外写的枯燥让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后来接连读了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