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1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在北京十一学校实施走班上课和选课走班改革历程中的感悟。好久没有读到这样让人喜欢的随笔集了!读完,又浏览了一遍;不过瘾,还想写一写。不敢写书评,那就选几篇出来,批注一下自己的感悟吧!
发现那棵树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则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经营森林的大自然无法关照千姿百态的树种,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有了黄山险峰的松涛和长白山白桦林的色调。
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于是,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发现每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
刘丹会感悟:
“不见树木,只见森林”,让人想到“强大”的中国,在宣传中常见“世界排名第几” 的报道,十几亿人口的“森林”的确雄伟壮观,可是“树木”呢,似乎从来没人看见,也从来没有被重视。还想到我们学校里强有力的班集体,把学生铸造成我们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让他们全都变成“好”学生。至于树木与树木之间的不同,我们似乎也无暇顾及,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让我想到一幅漫画,学生就是一棵棵树,却被老师拿着大斧全砍成了方脑袋,成了所谓的“人才”。
李希贵想到了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发现每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虽然明知是挑战,但是他敢于实践。发现那棵树,他为孩子们搭建了合适的成长平台,丰富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发现那棵树,他去除了校园里的权威,取消了班主任,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老师们,我们都来发现那棵树吧!“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第二篇: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建构孩子的生命经验。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学校都有一些真正践行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
前不久,到一所镇上小学跟岗学习。学校的校长推荐我们去听一位罗老师的课。于是,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似乎没有身份感和距离感。上课伊始,罗老师一个口令,全体同学向我们听课的老师敬礼,礼毕,罗老师开始提醒孩子们课堂规范,孩子们听的认真。一堂课听下来,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没有听过小学的课,对比前一日,我站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情形,我对罗老师越发敬佩。敬佩归敬佩,罗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堂的一些细节:第一,数学课堂的育人意识很强;第二,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正向激励,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更不是用疑问的语气强调,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在一位同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来的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我们谈教育家,似乎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人,有很多很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普通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教育”的。
我想,只要我们常怀教育的热忱,勇敢的向我们的孩子敞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就应当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老师,我在做好的“教育”.
第三篇:读李希贵著作有感
读李希贵的《放弃百分之百》有感
在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实施新课改,学习专家的理论,学习名教师,名校长的著作,使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通过读李希贵校长的著作《面向个体化的教育》受益匪浅,特别是《放弃百分之百》
我们为那些已经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崭露头角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成长的平台。那位在马术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因为需要诸多高中课程里没有的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也从需求出发,为她开设了交际英语、欧洲文化史等课程。
看起来,我们放弃了一个“百分之百”,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收获另一个“百分之百”。前一个“百分之百”是学校的“面子”,而后一个“百分之百”却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了对后一个“百分百”的肯定和认可,老师们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关注高中三年如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才会更加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毕竟,分数之外有值得我们更加重视的东西。勇于放弃“重点本科上线率的100%”,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个放弃,折射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教育教学观念。
回顾数学教学,我们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勇于舍弃一些东西;不要只注重优秀率,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反思:我的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第四篇: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不仅是专业书籍的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各种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有益于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受颇多。每一辑里面的每一篇都能给我带来理念和工作上的启发,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读一本好书的确犹如在品茗,入口清香,回味长远。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改革和学校里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行政制度不禁让这个曾经是学生现在是老师的我心潮澎湃,为之向往。环抱于这样的学校氛围和师生关系,我们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成倍提升,而学校也不再会是学生心目中的集中营。课堂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小天地,而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会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塑造人们内在的工程师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其中的渠道有很多,读书无疑是最健康的一种,在前辈的思想里遨游,获取那些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养分,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于实际的工作。合上整本书的最后一页,两种理念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
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的服务理念。
服务业必须要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在这之前重要的是要弄清服务的对象。对于一名教师,我们服务的对象不是家长也不是领导,而是我们的学生。而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任何高高在上和居高临下教训和不屑,只会让我们离“客户”越来越远。
“挖空心思”弄清学生,并把学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发现每一位“客户”的价值,为每一位“客户”搭建适合的平台,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养料。能够发现所教课程的独特价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并学会选择并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不断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让学生走向成熟,学会生存。运用足够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热爱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每一位学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其次,是作为一名在校职工对于工作上的启发。
书中李希贵老师不仅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作为十一学校的校长这样一位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学校的教育问题,很多关于学校管理的观点一针见血并具有建设性。对于一名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很受启发。李希贵老师是一名好校长,无疑也是一名好的管理者,而管理的理念是相通的。心中要装大目标,学会等待,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在卓越的老师面前要平庸一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好教练才是好领导,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放弃百分之百„„这些文章对于工作的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工作的开始有一定的启发。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这样的精神食粮势必会带来精神上丰裕的收获。作为一名现代的青年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要多以前辈的经验为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为学校教育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优异的环境。
第五篇: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原创:黄陂一中梅婷胡金玲地理工作室
我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教育名家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完了。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一个从基层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校长,必然对学生和教师都非常的了解,所以他写出来的文章也格外贴近学生特点和教师心理。整本书从“学生的管理、教师的培养、学校的建设”三方面着手,全面阐述了李校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在整本书的最后,李校长说道“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我认为,这句话高度凝练了李校长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的教育就是使每个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成长之路,这就是真正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所以李校长希望教师放手以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面向社会培养学生,大胆的让他们在暴露问题,教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将学生当一个普通的成人对待。建议教师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处分学生,让处罚去形式化,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提倡教材也应该以生为本,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课堂设计要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师“时时以生为先,事事以生为先”。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优秀的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绝大部分教师将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要素”和“教师应该成长与集体之中”的理论。每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关键事件的磨砺、关键人物的指引、关键书籍的升华,其中关键人物一般来自于志同道合的集中之中,关键书籍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引荐督促。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室就是这样的一个大集体,每个人都在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每个人也都在集中中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学校建设方面应该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改革,面向学生和教师进行改革,对教师要有全方面细致完善的评价方法和机制,校园活动的安排应该让师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学生的特色应该比学校的特色更要紧。学校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独特成长之路,也要让每一位老师找到自己的独特成长之路。
2018年12月7日星期五